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章 辨音菩萨

第八章 辨音菩萨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而白佛言:】

  现在是辨音菩萨出来提问题。辨音菩萨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程度上差一点,对我们而言,容易学一点了。他问什么呢?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

  先来两句恭维话。大慈大悲的佛啊!你所讲的法门世上少有啊!难听难闻啊!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辨音菩萨问:世尊,一切菩萨要走上圆觉之路、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的方法。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希望您为大家及未来末世的众生方便开示,让大家大彻大悟,证到成佛的境界---实相般若,也就是智慧的成就。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至诚请法,行礼如仪。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是佛的答话,也是一番客气的话。你们好好仔细听,我来为你们讲。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都一样,不赘。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说一切如来的本性圆觉清净,本来就不须你去修的,修也修不起来,也没有一个修习的人,谁来修?没有办法去修。明心见性的本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你修成了才出现本性,你修也多不起来,不修也少不了。所以《心经》上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譬如虚空,地球的表层还怕原子弹,虚空则不怕,不管你怎么炸,虚空还是虚空。自性同虚空一样,所以说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有没有可以修的方法呢?---有。什么方法?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修行是幻法,幻人修幻法。换句话说,学佛修行靠什么来学?靠我们的妄想来学,没有妄想怎么学?因为我们都是靠幻法来修,此时,便产生了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佛现在告诉我们第一条路,“唯取极静”,只求静,由静的力量也可以“永断烦恼障,证得阿罗汉果。有人喜欢在山上搭个茅棚专修,长坐不卧,胁不至席,《圆觉经》在这里讲:“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叫作“单修奢摩他”,这样也可以有所成就。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这里提到“唯观如幻”,我们学佛经常讲一切如梦如幻,普通都把梦与幻当成比喻,形容人生如梦。实际上,梦幻是一个实在的境界,如果你仔细研究,这里面就有方法。其实,一般人所讲人生如梦,那是在痛苦、烦恼时,偶尔的感叹而已,并没有真把人生当作是梦。在佛法里有梦成就的修法,控制自己的梦,要自己做梦就能做梦,要不做梦就不做梦。要把自己的精神训练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一般人都做不到,做不了主。经过正式修持的人,是可以做到的。做到了以后,要修转变梦,梦到水,把水变成花,你能不能做到?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一步已经很难了。

  有人喜欢修心养性,白天做人做事都能控制自己,就是理智超过了情绪,要发脾气不发了,要讲这句话不讲了,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学佛的人尽管说戒,身口意都要守戒,戒就是理性地管理自己、控制自己。理论这么讲,但是,一到节骨眼,要说的还是说了,要发的脾气还是发了。发了脾气以后,唉呀!惭愧,忏悔,不过,并没有真惭愧,也没有真忏悔,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假如你白天能够做主,能够随时在念佛中,在梦中就不见得靠得住了。一般人在梦中不能做主,也不知道有梦。若能在梦中能够做主,修行则有点像样了。再进一步,开眼做梦,开眼做梦并不须另外做了,现在眼前的生活就像在梦中似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是、非、善、恶,这些与你都不相干。然后,再把梦幻境界空掉,此时,看整个世界则是清净、光明,不是说说理论而已,必须这样修行才有把握。

  我刚才讲的是“梦”话,《圆觉经》这里讲的是“幻”,梦与幻不一样。梦是睡眠时理性不做主所产生的。幻则指清醒时,例如沙漠的海市蜃楼。佛法中有修梦成就法,也有修幻成就法。如现代的催眠术,也是梦幻修法所演变出来的,如果修梦幻法不当,很容易走入催眠境界,也很容易变成精神分裂。现在年轻人很喜欢搞打坐,学各种修法,结果,很多人搞得神经兮兮,很可怜!

  佛说有些菩萨只修幻观法门,得到佛的感应,自他的力量合一,心物的力量合一,可以“变化世界”,也就是说有神通了,产生种种作用。菩萨为什么玩弄起这个神通呢?下面一句话:“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为了实现菩萨道,济世救人。但是,要注意“清净妙行”这四个字。我们的普通人做好事并不清净,无论如何都有夹带的心理,帮助了别人,心里总有一点得意、自喜,虽说不希望回报,但是,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帮助了他。在菩萨道来说,这已经犯了戒,免不了贡高我慢,不是清净妙行。以菩萨道来看普通人行善,那是在造业,造什么业?造他生来世福报之业,这福报之业也让你不得解脱,也很可怕。

  真正的菩萨行是“清净妙行”,心里不留一丝痕迹,所谓三轮体空,例如我有钱,这个人痛苦需要钱,你给他钱,帮助了他;施者空,受者空,所施之物也空;无所谓我给你,这个东西也不是我的,财物是属于这个世界的,金钱是流动的,今天在我这里,明天就流到你那里去了,你的我的差不多。好事是做了,但是,在内心里,做与没有做一样,始终是清净的。中国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救人一条命的功德比盖一座庙塔的功德还大,假如你救了人一命,真这么想而沾沾自喜的话,那就不是清净妙行了。做了就做了,管他七级浮图还是八级浮图。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注意!刚才以上所讲的梦幻观、变化世界、清净妙行等等,这些是有为法,有所作,有所为。真正的佛法是无为法,假如在此有为法中,丧失了无为法,忘失了本心、本性、本源,就成了外道。所以,佛说:“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智慧。”对于佛法的总体、总纲,清净智慧的无为之体,没有忘失。

  这样的修持的菩萨,叫作单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也有人翻译为三摩提,最简单的中文叫三昧,翻成中文叫正受,定慧等持之意。一边是定力,一边是慧力,智慧与妄念有别,智慧是圣道,妄念是凡夫道,智慧的发挥是动相,在修如幻观的动相中仍须保持定力,所以要定慧等持。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明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梦幻般地不实在,佛经以泡、影、露、电、水中月、空中花、镜中相、芭蕉、阳焰、海市蜃楼来作比喻。除了梦幻观的修法外,另外就是透过理性的认识,了解我们的人生是虚幻不实的,妻子、儿女、家庭、事业等等都靠不住。真正的修持不是什么观、什么法,而是大智慧,用智慧观察一切如梦如幻。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这个幻怎么灭呢?不是你想办法去灭它,知道这一切是幻以后,不去执著,不去沾染,过去就过去了,要来的就让它来,反正是假的嘛!不要太认真,不受这些现象欺骗。“不取作用”,就是《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吃饭一样,吃过了就过了。“独断烦恼”,因为不执著,人生便没有烦恼,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烦恼断得了吗?李白的诗:

  “抽水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不容易啊!烦恼的根---习气还在,而且人喜欢自寻烦恼,不找些烦恼来烦,活不下去的,尤其是文人,喜欢为赋新诗强说愁,喜欢讲究情调,而所谓的情调其实也是找烦恼。这是什么道理呢?习气问题,烦恼没有断尽。独断烦恼是初步,再进一步要“烦恼断尽,便证实相”,什么实相?般若实相,实相无相,圆满清净。走这样修行路线的菩萨叫单修禅那,禅那不是禅定,正确的翻译叫正思维,用思想观察来修,真正学佛是要用头脑的,要用思想,要用智慧,观察清楚,思考清楚,不是南无南无就算了的。南无了半天,越来越迷糊,越来越笨,那不是学佛教,那是学笨教了。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这又是一种修法,《圆觉经》是大乘法门。中国流行大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流行以后,一般学佛者,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就没有东西抓了,不晓得怎么开始修,因此有净土宗的产生,至少要抓一个东西,走路要抓个手杖。阿弥陀佛就是手杖。事实上,小乘的修法不只念佛一个,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死、念身、念休息、念般若,等于有十根手杖。净土宗的念佛,念阿弥陀佛,只是念佛法门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念佛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过,念阿弥陀佛就比较简单了,这是一条修行之路。其他,当时释迦牟尼佛所亲传的有为法,有所依归的快速的修法,一般人都忽略了。所以我常感叹佛法的没落,从东汉以后到隋唐以前,学佛证果的人很多,唐代以后,大乘佛法一流行,尤其是禅宗,讲理论玩嘴巴的人多,真修行的人少,所以,越到后来,证果者越少。

  所以,我常常讲要学佛,跟佛走---我们的真正老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的,大家只念阿弥陀佛,把释迦牟尼佛丢开了,甚至有些道场连释迦牟尼佛都不供了。现在,我们要转来跟释迦牟尼佛学,有些庙宇花了钱买大藏经,自己不看,供养书虫去了,多可怜!再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弟子,跟着他三天、五天、七天,甚至当场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为什么不去研究?这道理在哪里呢?第一,最重要的,我经常讲,那就是修习白骨观。只要一修白骨观,马上迅速成就。白骨观也包括了念佛法门。其次,就是修安般,修出入息,像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都主动传授安般法门。所以,最近六七年来我一直在提倡白骨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如何先取至静呢?如何能达到静呢?大家学打坐,有谁真达到静呢?恐怕没有,越坐越闹倒是真的。唉唷!脚痛,头涨,妄念又来了。为什么不能达到静?因为没有方法,修行的法门没有专一,真专一,这一切都没有了。例如念佛也一样,心心念念在佛号上,阿弥陀佛,念到阿就定住了,两个小时以后才念出弥字,中间没有杂念,也没有身体的感觉,那才算是念佛专一了。

  告诉各位,这些都是法门,就看你们的智慧够不够。假如学密宗,这是要隆重传法,送上供养的。一上来!阿……弄上半个钟头,再来弥……,又是半个钟头,这样热闹了半天,传法完毕,五体投地磕头!这样你们就会珍惜重视,喔!上师传了大法。人就是喜欢自欺、欺人、被人欺。我现在那么明白跟你们讲,你若等闲视之,那就错了。我不喜欢搞这一套,我认为道是天下之公道,都讲了,再来就靠各位的智慧了。智慧不够,什么经都听,有什么用?

  刚才讲专一,专一到极点,把杂念、妄想都打下去了,把念佛这一念停住了,或者某一个观念停住了,这样才达到静。《圆觉经》看起来很容易懂,佛法就是如此。我问你,至静你做到了?其实,中国的老子也讲过至静,“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生命的根本是静,静到了极点,才能够把握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够恢复生命的本能。无论念佛也好,修止观也好,要先专一,才能修到静,静还不算,要达到“至静”,但是,我们有几个人真修到静?真修到静,则忘掉身体了,也的确可以祛病,因为静到极点,病也空了,受也空了,苦的感觉也没有了。很多人打起坐来,这里痛,那里痛,都在苦受之中,哪里静得了?真静的话,病苦也静了,烦恼也静了。妄想也静了。

  明代的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住在溪边,溪水冲激,如万马奔腾,吵得不得了,定不下去,他一气,一气是我讲的,不大好听,意思就是烦死了,这样一吵就定不下去,这叫修行啊?干脆就在桥上打坐,一天,忽然之间,万簌俱寂,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这也是入定,入什么定?静的定。

  现在《圆觉经》提到至静,憨山大师当时这个境界算不算至静呢?不算。那么,怎样才算至静呢?这就要到《楞严经》去找了,《楞严经》里有观世音菩萨的音声入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一切声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好,听汽车的声音也好,听自己的呼吸也好,听!听!听到“入流亡所”,进入法性之流,“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所入既寂”,声音寂灭了,清净到极点,然后,动相,一切的声音;静相,没有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无碍,一念不生。以上我只是作简单的解释,详细讲的话,不只如此。

  这样才接近于《圆觉经》的至静。真到达至静的话,不只如此。《楞严经》所谓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圆觉经》在这里讲“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静极了,出现了般若智慧之光,自然证到了一切都是梦幻,便于这里,起菩萨行。走这条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三摩提”,再修幻观的成就。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是另外一种路线的修法,由静而发慧。讲到静,一般人都会想到打坐,打坐只是修静的一种练习,打坐本身并不一定是静。真正的静必须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心念不动了。其实心念不动这个话是不对的,应该说心念静下来了。心念静下来,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并不是无知。什么都不知那是昏沉,大昏沉!平常打坐所谓气脉发动,感觉舒服不舒服,这些是生理的反应,有此反应,已经不是静了,那是慢慢向静的路上走。静到后来,身体的感觉都没有了,静到什么样子呢?只能勉强以“万里晴空”作比方,没有一点云,没有一丝妄念,这才是静的境界。话讲起来很简单,有人一生,甚至好几生,能不能修到还是个问题。但也不一定,也有人一下子就到了,这也不是这一生修来的,那是过去前几辈子积累而来。

  这样静下来,到家没有?没有。下面有句话:“证至静性,这怎么解释呢?学过唯识就懂得了,证至静性就是唯识所讲的证自证分,或称证自证量,什么叫“证自证分”呢?我们刚才拿“万里晴空”作比方,万里晴空,一点云都没有,这晴空哪里来的呢?还不是自己的心量变出来的,晴空是个境界,还要更进一步,证到能够变出万里晴空境界是什么东西,这个时候证到了,悟到了,才可以断烦恼,所谓顿断烦恼,就是跳出了生死。

  走这种修持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禅那”。唐宋以来的禅宗大都是走这种路线。下面又是另一种路线: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西藏密宗的黄教就是走这种路线。西藏的达赖和班禅,乃至蒙古的章嘉活佛,都是属于黄教宗喀巴大师的法系,所依据的经典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这种路线怎么修呢?先修寂静慧。修寂静慧之前,还有所准备的,详细的修法过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网罗最多。修寂静慧,先要了解教理,三藏十二部的教理都要清楚。现在很多人学密宗,我觉得蛮好玩。真正学密宗的话,差不多七八岁就出家接受教育,专门研究佛学,到了二十几岁要接受考试,必须把一万多卷的大藏经都读过了,要深思佛经的教理,然后加以考试,就是说佛学的学问成就了,慢慢才开始修加行,先修拜佛、忏悔……等等,到了中年,才正式修学观法,而能够有所成就,已经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这是密宗正统的修法,不是拿点水在头上滴一滴,灌了顶了,会念个咒子,哦!我学了密宗了,开玩笑!真正学密宗要先了解教理,“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句话“周遍寻思”,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思想、去参究,每一个理都要懂,周遍寻思,每一个理都要想透,而且要很精密,不能遗漏。再经过修证,这样才能发起寂静当中的智慧。

  寂静慧有了基础之后,再修观想。修观想也不容易,譬如你修红观音也好,绿度母也好,喜乐金刚也好,你坐在这里,或走在路上,随时感觉到菩萨就在前面,在意境是完全看得见,乃至身心与菩萨完全合一。当然,自己知道,进一步,使别人也看到你有特殊的现象,这是“复现幻力”,达到幻观成就,心力的作用呈现出来,那么,自己也感觉到各种境界的变化,别人也感觉到你有各种境界的变化,此所谓“种种变现,度诸众生。”

  以密宗来讲,到这一步是初步的成就,叫作“生起次第”,本来没有的,在空地上,建起房子来,这是心力坚固所造成的,产生种种变现,近于神通,这是属于缘起,也是妙有。由此再转入圆满第次,本来无中生有,等到修成了,再归到无,再把它空掉,彻底的空了。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创建的黄教走的路线。

  最后,“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把有法再归到空。什么是烦恼?就是教理所讲的见思惑。思想上、观念上、理上、情绪上所有的无明都断完了,入到寂灭境界。

  这样一类的修法,“先修奢摩他”,先修止;“次修三摩钵提”,次修观;“后修禅那”,进入涅槃。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个路线是先修至静,至静的方法那就很多了,譬如念佛,止观……等等,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达到至静的境界,不修密宗“有”的观想,一路静下去,静到极点,也可以断除烦恼,也可以断除见思惑的习气,证到果位。然后,再出山,行菩萨道,度化众生,中国很多禅宗祖师走这个路线。

  例如牛头山法融禅师就是如此。法融禅师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他的法系与五祖的弟子神秀和尚(六祖慧能的师兄)的法系影响唐代的文化很大。法融禅师在牛头山住茅棚,万缘放下,专修禅定。修到什么程度呢?百鸟衔花供养,功夫定力当然很高。

  这个时候,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已经退休了,云游四海,来到牛头山一看,晓得山里有个修道人,于是,想入山看看。到了山中的寺庙,就问:“师父,请问这山里有修道的人吧?”有位和尚回答他:“我们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说:“啊?那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这个和尚再不敢说话了,旁边一位和尚说:“在后山有个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见到人也不起来,也不合掌,我们叫他懒融,莫非这个人就是您所说的修道人。”

  四祖就进山去了,看到法融禅师坐在那儿,四祖来到,法融视若无睹不理不睬。四祖明明知道他在观心修定,却故意问他:“在此做什么?”法融答:“观心。”四祖再问他:“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这下子法融答不出来了,于是赶紧起立行礼,问四祖说:“请问大德从哪里来?”四祖答说:“贫道居无定所,或东或西。”法融就问四祖:“请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吗?”四祖说:“你怎么问他呢?”法融说:“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参访。”道信大师说:“贫道就是。”法融闻之大喜。

  山中很清净,此时道信大师却问法融说:“这里是否有清净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说:“有啊!后山有个小庵。”他们来到庵所,周围都是老虎、狼、熊之类野兽的足迹。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样子,法融对四祖道信说:“大师,您还有这个吗?”意思说您得了道,还会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就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一个“佛”字,然后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紧张,赶紧合掌道:“阿弥陀佛!罪过!”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吗?”法融后来就在四祖门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后,下山说法办道场,自己亲自出去化缘,天天挑米来回走八十里路,供养三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禅师在还没有悟道以前,只管学懒法---打坐,所以叫懒融。悟了道以后,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负米粮,让别人去悟去修行,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众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这个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以后,才敢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是充满着烦恼的,自己没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不敢入世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以我的看法,走这种入世菩萨路线的人很少,像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就是走这个路线。孔子传道与曾子,曾子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至静力”。但是,静到什么程度呢?功夫到什么程度?有问题。若说完全没有功夫也不对,的确也有功夫,也能心断烦恼,达到圣贤境界。但是,没有去掉烦恼的根,非最高菩萨境界,不够圆满。

  这一类菩萨们,以入世为主,以救众生为主,以修功德为主,建立人道世界,讲究做人的道理,形成孔孟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一般佛教所讲修行是走出世路线,而儒家则专走入世路线,以入世度众生为主,这一类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讲到这里,要了解孔子的大乘道,要到哪里去找呢?不要以为读了“论语”就了解了孔子,没那么简单。真要了解的话,要到“礼记”和《易经》的系传去找,这里面有孔子的形而上道。而他的入世之道,则要看懂春秋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由静的功夫入手,静到极点,达到神通变化境界。普通一般人喜欢神通,为神通而修道,但是,却达不到真神通,有也是二号神通,就是神经啦!我看了几十年,玩神通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都很糟糕。

  真的神通是什么呢?有一个原则,请大家记住,通由定发,你看这几段都提到三个字---至静力,静定到了极点,到了身心皆忘的境界。你坐在那里,眼睛闭起来看光呀!看影子呀!那还是这个肉眼在看,这个身子都还没有忘掉啊!所以,看久了,神经就崩溃了。真的神通根本就不用这些,那是心性自力的功能,不须动念就来了;要动念,哪叫神通啊?

  “以至静力,资发变化”,注意这个“资”,资者助也。由至静力的帮助,使心性道体的作用增强,由体起用,行菩萨道,然后再舍用归体,“后断烦恼”,返本还源。此菩萨道,走这样修行路线的人,“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修观,“后修禅那”。这一类人并不是找个清净的地方住茅棚专修,而就在行上修,不谈出世或入世。这些人到哪里找呢?这要看你有无慧眼了。依我几十年人生经验看,多得很,有些人明明是菩萨行,但是,打死他也不会承认,看起来很普通,你也看不出他有没有神通,他的静定不在外形打坐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