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着是圆觉菩萨出场提问题。圆觉菩萨的名号与本经的经题相同,本经的重点也在这里。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大慈大悲的佛啊!您已经为我们讲了十种问答,解答了十位菩萨所提的问题,讲述了如何使我们悟道,如何净化一切烦恼而觉悟成佛的种种方法,使将来的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我们听了佛的开示之后,已经明白开悟了。假如佛走了以后,末世的众生也要学佛,但是没有开悟,如何安居?如何找一个清净道场住下来修?为什么要盖庙子?给出家人安居修道之用。安居很难,例如大家都有房子住,请问那一位对自己所住的地方感到百分之百满意?有没有?我看一千个之中只有一两个。一般人组成家庭之后,都会存钱买房子,为什么?为的是安居。所以,中国人讲“安居乐业”,管你什么主义,只要你让我“安居乐业”,让我有个工作,好好的干,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少来干扰就好了。再加上八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政治上最高的理想了。安居很难,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安居,天下一切众生都能够安居。如此的话,就不用去杀猪、杀牛。人业造得很大,你看!河里的鱼不晓得犯了什么罪?刮了鳞,还要加上葱花。牛也不晓得犯了什么罪?我们喝它的奶,吃它的肉,牛皮还拿来做鞋子穿。假如一切众生都能安居的话,那就是现成的极乐世界。如何安居是个大问题,所以,圆觉菩萨在这里问如何安居好好修道。

  圆觉菩萨再问:“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记住!圆觉之路是没有先后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如来禅的顿悟法门,大家还记得吗?很重要喔!假如不懂的话,把它背下来,当咒子念,总有一天念通。再其次,假如不能做到顿悟,则有三种渐修法门,那三种?修止、修观、修禅那。此三种配合起来,一共廿五种。这三种修法,以那一种开始呢?“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为我们现场大众以及未来的众生,指示一条路,让大家得到大利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完了,五体投地,跪下来拜,如是再三行礼。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令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圆觉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询问这些问题,来帮助众生得到大利益,你们现在好好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圆觉菩萨听到佛愿意解答,非常高兴,其它大众也都静默耹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居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佛说一切众生,不只是我们人类,包括禽兽游鱼在内,在佛活着的时候,所谓正法时代;或者,在佛涅槃以后,所谓像法时代,经教佛像还在;或者,在末法时代,一切经典佛像都没有了。到了最后末法时代,末法尽管末法,佛法的正法仍然存在,众生一样有佛性,也一样有了不起的人。“有诸众生具大乘性”,具备了大乘道的根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圆觉经》是不是密宗?这里又没有传个咒子。什么是秘密?禅宗六祖讲得很清楚,“密在汝边”,秘密在你自己那里,怎么说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性在那里?在你那里,但是,找不出来,这就是大秘密。天下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明白告诉你,可是你不懂,这就是大秘密。佛在这里说,圆觉法门就是大密宗。

  假如有心想修行的人,“若在伽蓝”,伽蓝就是清净道场,另外有个名称“阿兰若”也是清净道场,单独住茅棚的叫阿兰若,团体共修的叫伽蓝。“安居徒众”,大家住在伽蓝里好好共同修行,早晚课中称为“伽蓝圣众”,徒众包括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若再加上沙弥及近事男、近事女,则称为七众弟子。刚出家的叫作沙弥,即使一百岁,也是同样的称呼;在家人中受过五戒,介于沙弥与居士之间叫作近事男、近事女。“有缘事故”,心中有所缘,例如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想即生成就。“随分思察”,很多人学佛都搞错了,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什么思想念头都不要有,那是学猪,不是学佛。什么都不想,最高的成就是外道无想定,差一点的成就就是畜生道,我说的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很严重喔!真正学佛是用智慧,叫作正思惟修,禅那的意思是正思惟,“瑜伽师地论”里说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禅宗就叫作“参”,参并不是不用心、不用思想。如何寻思呢?“如我已说”,佛前面已经讲过了。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假如没有其它的事情,就马上建立修道的场所,而且应当立下一个期限,如果是长期的话,以一百二十天为标准,中期一百天,短期八十天,安静下来修行用功,以求证果。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日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假如佛在世的时候,只要听佛说法,好好去研究,用“正思惟”修。若佛逝世以后,就要设置佛像,这并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他立我,利用佛像使自己起恭敬心、谦卑心、慈悲心。“心存日想”,心中作日轮观,在心窝与肚脐之间观想一个太阳,在日轮中加上一尊坐姿或立姿之佛也可以。“生正忆念”,就是时时刻刻心中有佛,心中想着一个佛,这就是真正念佛,不是嘴巴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这一切的修行就如同佛还在世间一般,如同中国儒家所谓的“敬神如神在”,拜佛的时候,就如同佛活生生地在前面一样,一念至诚,自他相应。以前有个外国朋友过世,我叫一个同学给他买一部纸糊的汽车,还有冰箱,洋房也要。另外一个朋友问我,你也相信这一套?我说你不信啊?我信得很,烧完就不信了,烧的时候,绝对相信,一念至诚,自他相应,过后即空。你说这是纸做的,真有用?就有用,诚则灵。假如你拜佛的时候,心不恭敬不诚恳,当作是运动,即使拜一万次也没有用,千万注意!道理就在一个“诚”一个“敬”。

  “悬诸幡花”,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供养,样样俱全。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都可以拿来供养。注意!供佛也要像刚才所讲的诚恳恭敬,如同泡一杯茶给我最敬爱的爸爸妈妈,不可以随随便便。否则,不要供,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还有罪过。“经三七日”,经过二十一天,“稽首十方诸佛名字”,顶礼膜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诚诚恳恳,恭恭敬敬。“求哀忏悔”,诚诚恳恳地忏悔以前的一切罪过,洗净自己以前所造的污垢,净化自己的心灵,如此日日夜夜诚敬礼拜忏悔,持续二十一天。注意!要专心,昼夜都在干唷!对不起!这句话不恭敬,应该说昼夜都在拜!(众笑),我随便惯了,先向诸位求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如此诚敬礼拜忏悔,身心自然起反应,并与诸佛菩萨感应,头顶发生清凉,百病消除,而且觉得有光自顶上灌过来。佛在别的经典告诉我们,假如佛过世以后,找不到一个善知识的话,你就皈依佛,佛亲自给你灌顶,给你清凉灌顶,给你光明灌顶。“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再过二十一天,收摄身心,修行止观法门。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在佛教出家众有个名称叫作“结夏安居”,就是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修行,不能出门。尤其在印度,夏季就是雨季,出家人出去化缘不方便,而且在雨季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出去化缘容易踩死许多小生命,所以,佛规定在这个时候结夏安居。

  现在,在这里正是讲到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应当与清净的大菩萨们一起专修,“心离声闻”,为什么呢?声闻是小乘道,菩萨道是大乘道,大乘道并不是不要小乘,而是包括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学佛的第一步是先学做人,人做好了之后,行一切善,止一切恶,达到天人境界。虽然到达了天人境界,但是,仍然没有跳出三界外。因此,要修跳出三界外的法门,那就是声闻道,甚至要完全出世,出世的话,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离情弃欲,杜绝拖累。这样专修,证得四禅八定,乃至于永远在清净无为中,这还是属于声闻缘觉小乘道。

  大乘菩萨则不然,不离人间,甚至,不离三恶道,菩萨愿意来做畜生,愿意来做恶鬼,愿意下地狱,以一切众生相来度一切众生。所以,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譬如说这个人喜欢打牌,菩萨度众生,先要学会打牌,应以打牌身得度者,即现打牌身而为说法。菩萨要有这种本事,又如应以王者身得度者,你就要现王者身而为说法,你是总统,我也是总统,而且我这个总统还比你高明一点。普门品有三十二应化身,密宗也有二十一度母,例如白度母,红度母、绿度母……等等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原理相同。

  这是最伟大的教育,依一切众生性向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性向,与他共事,因此影响他、教化他,使他成道。所以,大乘菩萨道不是那么简单,这是非常痛苦,非常艰难的事。大乘菩萨不只以一个方式度众生,你喜欢什么,他会什么;你懂什么,他也懂什么,而且,总比你高明一点,让你跟他走。所以,菩萨要具备五明,那五明呢?第一是因明,就是逻辑,一切理论的学问无所不懂。第二是声明,不管中文、英文、日文都要懂。第三是医方明,菩萨要懂得医理医药,随手可以救人。第四是工巧明,就是一切科学技术都要会。第五是内明,内明最重要,内明就是明心见性悟道;不悟道的话,以上四明学得再好,还是世间法。此处所说的清净菩萨,就是指得内明的菩萨。

  若要进一步了解这些菩萨的境界,就要参考《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出家佛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佛就是维摩诘,他所讲的是入世在家菩萨的修行,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同时要参考《法华经》,以及“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的一切作为不是为自己,绝对的利他,绝对的清净。例如禅宗的药山禅师告诉李翱:“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最伟大最崇高的成就,最普通最平凡的行为。“中庸”也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他的行为做法是最平凡的,是最合适的,而不是古怪奇特,奇特与古怪不是大乘道的行为。

  再说,这一段讲结夏安居三个月,等于是闭关。闭关这两个字是出自于《易经》---先王以至闭关,什么是至呢?日子到了就去闭关,不是这么解释。中国历法有二至,夏至与冬至,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冬至是在阴历的十一月之间,冬至一阳生,阳气初生,属于复卦,一阳来复,恢复生机的意思。二阳是在十二月,到了三阳则是正月岁首,所谓三阳开泰,地天泰卦,又称为三羊开泰,羊是吉祥的意思。我们现在阴历以正月为岁首,这是周代文化,周代上一朝的殷商,则以十二月丑月为岁首;再上一朝的夏朝则以十一月为岁首,取冬至一阳生之意。

  中国的老祖宗先王闭关做什么呢?斋戒沐浴。持斋不是吃素,吃素不是持斋。其实,吃素也不能叫作吃素,什么是素?很难讲,素者白色干净,应该说不吃肉最准确。更不能讲成持斋,斋者清净谓之斋,真正持斋的意思是“洗心退藏于密”,把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一念不生,什么思想都没有了,空了,找不到了,所以,叫作退藏于密。

  后来,佛教思想进入中国,用了“闭关”这个名词。你们学佛可不要轻易谈闭关,禅宗有两句话:“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没有悟道以前,还没有资格到山里住,因为你身心的烦恼还没有清净,即使到了最清净的地方,你还是有烦恼,要悟了道,破了本参,破了初关,明心见性,才有资格入山。初关是见空不见有,到了重关是起有而修,此时,昼夜都在定中。真正的闭关不是在拜佛、看经,关房里什么都没有,一个蒲团,一个水壶,非常简单几样东西。到了现在,把门一锁都闭关了,你闭什么关?观音关,拜经关,都是关。

  我们讲了半天,是解释“清净菩萨住止”,千万注意,大乘菩萨不止于内明,不止于悟道,更重要的是行愿,你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利世利人?光想修道,青菜萝卜吃得很好,万事不管,那不是菩萨道。

  《圆觉经》在这里说,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找这么一位清净菩萨大善知识共同进修。刚才提到闭关,有些同学要去闭关,你凭什么闭关?我想去专修一下,你凭什么修呀?你拿什么来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吗?有方法吗?到了这个境界,下一个境界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你怎么修啊?例如打坐摇起来了,摇起来又怎么样?摇到那里去?你说气脉通了,通到什么程度?通到那里去?这些都不懂,你如何专修?你如何闭关?古人闭关是依止明师而修的呀!照应你闭关的是老师,真正护关护法的是善知识,随时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办。我有几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说要去闭关,谁去照应你呀?我有学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关吧!

  “心离声闻,不假徒众”。结夏安居,修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声闻乘。“不假徒众”,假就是藉,借用;决不依靠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至安居日,道场布置好了,日子确定了。布置道场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乃至于你没有钱买佛像,写一个“佛”字挂在那里也可以。即使不挂“佛”字也可以,佛在那里?佛在心中,内心庄严就可以了。以前的印光法师,他的寮房里没有佛像,也没有供一个“佛”字,只有“死”字,念死,随时想到死,所以,赶紧修。我把一切安顿好,等到后天再来修行,死!明天有没有你还不知道呢!还有后天?常常有同学问:老师啊!年底打七不打七呀?我说我啊!明天在不在还不知道,还到年底?人世无常。但是,你要布置一个佛的坛场就要庄严了,香、花、灯、水、果一应俱全,敬佛如佛在。

  道场布置好了,跪在佛前,告诉佛说:我比丘某某。假如是男居士就说我优婆塞某某某。然后就是发愿,发什么愿?这是上乘禅的修法,也是无上密的修法,假如是真心至诚发愿的话,愿力到了,功夫也到了,初发心即成正觉。“踞菩萨乘”,我要修的是大乘道。修大乘道,先要求证内明,就是寂灭行,一切念,一切行,了不可得。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同入,与谁同入?与诸大菩萨同入,包括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同入什么呢?清净实相。什么是清净实相?智慧的成就---般若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此实相般若不假修持,自然清净。“住持”,住持正法,以实相般若为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以大圆觉境界为我的道场,尽虚空、遍法界均是我的道场。“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没有了,一切众生与我性相平等,同一本体,没有差别。为什么呢?“涅槃自性无系属故”,因为一切众生与诸佛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无所系,本来平等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我现在请十方一切佛与一切大乘菩萨,与我同在,与我共同修行。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道场,十方一切佛与菩萨都与你同在,自己的身心随时要清净,以求得无上妙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在此大因缘下,当然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或是在家的居士,如此专修三个月,如何专修呢?就是遵照刚才的发愿内容而修,修寂灭行,昼夜都在清净实相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如此经过三个月,“随住无碍”,得大自在大解脱。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又再吩咐,末世时代修行的众生。修行的众生不只指出家众,包括在家众,想求得菩萨道,以三个月为一期努力专修。“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意思就是说一切境界来的时候,都不要抓住,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入魔道了。有许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会听到一些声音,声音告诉他什么都对了,哦!这是菩萨指示我。全错了,早就着相了,非着魔不可,这决不是神通,而是神经。记住啊!此时要记住《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在这里特别作原则性的叮咛吩咐,“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修行上的障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眼睛看到什么了,以为是得眼通了;另一种是耳朵会听到声音,或者听到美妙的音乐。记住!这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

  佛又慈悲再三吩咐。假定在这三期修行期间,要修什么呢?“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们的思想念头像流水一般,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点上,系心一缘,所有一切的修行,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不管是那一宗,甚至是道家、儒家,都是一样。思想、念头、情绪安定不下来,止都得不到,你说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说“先取至静”,我们学习打坐,打坐是练习如何养静,静还不能说是止。你们打坐静静坐在那里,但是,内心的思想七上八下,并未得止。你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有没有止呢?没有。如何先取至静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头压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话,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对不起!没有方法。若还有方法,已经不是至静,还在闹中。如何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静。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说,犹如雪窦禅师的诗: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静极便觉”,静到了极点,智慧开了,悟道了。“楞严径”上说:“净极光通达”,这句话不是比喻,是实际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静”,对不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初静,再进一步,“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由自己身心清净,再扩大到整个宇宙世界都在清净圆觉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与整个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净极光通达”达到“寂照含虚空”了。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到达了这个地步,清净觉性遍满一世界,所有众生只要动一个念头,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举一个故事,对这件事稍作说明。清朝中兴名将胡林翼,虽是儒家,也一样静坐,只是没有盘腿罢了。中国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能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假如我们凡夫也能知悉众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怎么办?这一切有如过眼烟云,一切皆不妨碍自性之清净。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上面讲的是修止,现在讲的是修观。若有众生其根性适合修三摩钵提,适合修观,“先当忆想”,注意这个“忆”字,忆就是回忆、记住的意思,随时挂念着。“忆想十方如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并没有指定要念那个佛,随你挑选,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如来。每个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与你有缘,就忆念那尊佛。即使不忆念佛,忆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也可以,例如密宗黄教观想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是红度母、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重点在忆想两个字,讲到忆想,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两句诗: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夜里五更作梦,梦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思念着亲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时,那就成功了。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必须做到如此地步,才会有所成就。

  “依种种门”,忆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门,就必须熟悉《观无量寿经》里的各种观想方法,如日想、水想、华座想、像想……等等。再说观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心中显现出来。假如观不起来,只观佛眉间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观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广大,智慧广大,功德广大,一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整个极乐世界全体显现。我们心量小的人,就观小一点吧!小人修小法。

  “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一步一步地观,观想不是那么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三昧渐次修行。观想成就的话,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境界中,并不一定要专修、闭关、禅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住、坐、卧日用之间,观想境界非常明显地现前,也不需要闭眼睛,开眼闭眼都现前,那你说是眼睛看到佛菩萨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识的境界。

  “广发大愿”,还要发愿,发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门,你必须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还要变成行为,才是真正发愿。若不广发大愿,观想不会成就。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这一段所讲的修观,与上一段所讲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让第六意识止在一点上,不去想像;修观想忆念法门是让六意识去想像造作,同时止在这个观想境界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