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来是威德自在菩萨上场。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权势大、地位高。密宗里有大威德金刚的修法,在此不讲。威德自在菩萨的含义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脱自在而威仪庄严。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行礼如仪,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他提什么问题呢?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他说感谢大慈大悲广为我们分析说明如何学佛而成佛,从任何一条路都可以随顺进入佛的境界,使我们修习菩萨道的人晓得心就是佛,进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圆满清净的音声教化,使我们明了不须劳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这是威德自在菩萨的赞叹之词,先恭维一番,然后再将主题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佛啊!您所说随顺觉性的道理,譬如一个大城有四个大门,可以从东方进城,也可以从西方进城;可以从南方进城,也可以从北方进城;不只一条道路。一切菩萨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种庄严佛国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种。您所说“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认识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再开个广大的法门,告诉我们成佛渐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几种,使我们这些参加法会的菩萨以及未来求大乘道的众生,能够快快悟道,然后,游戏于如来大寂灭海。

  悟了道的菩萨们一切都在游戏中,宣扬佛法度众生也只不过是游戏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话讲完了,跪下来拜,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发心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以及将来的众生,问我成佛的各种方法。你们好好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明。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非常欢喜,在座大众静默聆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在此不用梵音,译为无上妙觉。佛法没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没有秘密,所谓的密宗只是一种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诸十方,无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认识得到,学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么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悟与未悟都一样平等,成佛与未成佛一样平等,在生命的本体而言,成佛并没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没有少一分。佛说你问我修行的方法有几种?实无有二。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许多佛教寺庙的大门或大殿上写着“不二法门”。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几种。】

  佛说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门别类,这其中的数量太多了,但是依众生性向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三种。哪三种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第一类的人,属于大菩萨的种性,“悟净圆觉”,他悟到了心就是净土,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心从来就没有龌龊过。就是有龌龊,坏事想过,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虚空一样,有乌云密布的时候,但是,下过雨以后,还是干净的。不管天晴也好,阴雨也好,虚空仍是虚空,毫无障碍。学佛要先悟到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这个很难唷!虽然很难,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来清净,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个清净?但是,有些人喜欢。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很多人认为内心清净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头静在那里,用什么方法静呢?“由澄诸念”,什么是澄呢?把一杯浑水静止摆在那里,摆久了,水中的杂质慢慢沉淀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静不下来,妄念反而特别多,怎么办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头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觉识烦动”,又起个妄念,很讨厌。你不要讨厌它,释迦牟尼佛讲过“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讨厌人家,它来也蛮好嘛!认清妄念是第六意识在动,不要讨厌它,慢慢你就晓得每一个妄想与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时间,时间就叫功夫。所谓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时间,加上练习,加上实验,然后得到成果。

  “静慧发生”,不断地静下去,于是另外开发一个境界,“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我们的妄想都是客,来了会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则没有动过。例如各位坐在那里,我讲的话,各位都听进去了,这个话是客,属于外来的,什么是主人呢?你听到了,觉得有道理,我懂了,这个是主人,他没有动过。我们心理上的动态是心理的客尘。什么是生理的客尘呢?打坐腿发麻、发胀、气脉通罗!这里动了!那里跳了!这些是属于身体上的客尘,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过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尘拉着走,哦!气脉通了,不得了了!于是,便玩弄气脉、功夫去了,心也就无法真正静下来,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果呢?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身心客尘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注意!这个“内”不是指身体内部,此内是不分内外之内,不以自体为标准,所以,中国的禅宗称身体叫“色壳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静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后,由寂静而发生轻安,身体轻灵,心理清明安详,生理上的酸、胀、麻、痛都没有了,内心宁静平安。其实念佛也可以达到轻安,但是,我看到你们打念佛七,走着念,坐着念,一天忙死了。走着念、坐着念,没错,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着像赶集一样。只要方法对的话,也可发生轻安,头顶清凉。

  轻安只是第一步,还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说:“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因为寂静到极点,十方世界诸佛的心在你心中显现。为什么诸佛之心会在你心中显现呢?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法称为奢摩他,奢摩他翻译成中文是“止”的意思,这是真正的大止观,不是小止观,小止观中六妙门中的最后一步“净”,是这里的第一步。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再说“轻安”的情形,初步的轻安,由头顶发生清凉,然后下降遍及全身。清凉以后,便是得暖。得暖不是发烫、发热,得暖是有温暖的感觉,但不是发烧。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节、经脉都柔软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后,再进一步是得“顶”,自己的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往来,与宇宙合一。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气脉通不通的问题,气脉只是初步而已。再下来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烦恼妄想,以及忧、悲、苦、乐都切断了,但不叫作“空”,如果还有一个“空”的境界,那是戏论。经典上说大乘菩萨可以得“无生法忍”,没有生起动的作用。再进一步是“世第一法”,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顶”“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个法门,乃至外道法门,在功夫境界的阶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轻安”。

  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禅宗临济祖师临终时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个“知”它本身没有杂念妄想,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这个“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指非常锐利的宝剑,拔下一根毛放在剑锋上,吹一口气,毛就断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刚才讲止,现在讲观。讲到止观,其实,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窍,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也是修止。而观在哪里呢?当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在乱想,这就是观。所以,止与观是同时,换句话说,不止不能观,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止与观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别,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般若智慧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般若就出来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为什么提这些?现在《圆觉经》准备讲观,我随便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止是定学,修观是慧学,希望大家有个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原文。注意!《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观,不是普通的观,而是大菩萨境界的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证悟到了自心净土的圆满觉性。“悟净圆觉”很难解释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证悟,否则,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悟净圆觉是菩萨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能修道,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个什么?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说菩萨悟净圆觉以后,见道以后,“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就是现代人很喜欢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