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注意!这里有一个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欲望,以及灭除憎恨痴爱之心,就可以永远断除生命的生死轮回。佛在这里讲得很轻松,但是,如何断除呢?这又是一个秘密。而其实本经前面一开始便早已透露过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秘密。不要认为永断轮回之后就可以成道,还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还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立志发心,才有资格称为学佛的人。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说不是,我没有资格,所谓菩萨道,我一点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萨?你的眼睛坏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给你,马上拿,考虑一秒钟,就不算菩萨。这个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说是佛弟子

  此段这两种秘密,我只提出来,不予作答,答案在你们那里,请自参究。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现在讲到学佛的基本,为什么一般人学佛得不到清净呢?因为都在贪欲中,连学佛的动机也是贪欲,想成佛是不是贪?这个贪可贪得大呢!学密宗想念个咒子马上成佛,是不是贪?学打坐求长寿健康,这是“寿者相”,也是贪。很多人问我:老师啊!我打坐半年了,怎么没有反应?怎么没有消息?贪欲!贪欲!以有所求心修无为之道,此乃背道而驰,非学佛也。假如你能做到一无所求,这是世上第一等人,连佛也不求,你看这人伟大吧!释迦牟尼佛看到,大概马上拱手让位。

  由于贪欲,发挥无明之性,显出了众生五种不同差别的种性,哪五种性呢?而这五种差别,乃因为两种障碍而有深浅程度不同,这些佛在后面有所解释。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哪两种障呢?“一者理障,碍正知见”,知识越高,学佛往往越难,佛学的知识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碍。为什么呢?主观的成见多,本来脑海里很单纯,学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后,看别人都不对,唉呀!怎么不学佛?怎么不来信教?好像不学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后,拿了一个宗教的尺度到处去衡量别人,批评这个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比如什么学佛又不吃素,差劲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斋。吃素是不吃荤,荤是葱、蒜、韭、芥末、兴渠五荤,这是五种刺激性的植物,并没有包括肉。但是为的意思并不是要你吃肉,请别搞错。不吃肉是不杀戒,为了培养慈悲心。至于斋呢?这是庄子提出来的“心斋”,“礼记”上有“斋戒沐浴”,心念清净恭敬叫作“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没有吃素来估计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忽略这个人的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贪嗔痴慢心如何?于此,我恭劝大家,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事障又叫烦恼障,有事就有烦恼,心中烦恼多、贪欲多,所以打坐静不下来,功夫修不上路。事障也就是业力习气,它是一股力量牵引着你,让你在生死中轮转不已。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什么是五性呢?善男子,假使理障与事障没有了结,就不能成佛。这段文字很简单,不再解释了。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佛在这里所说的五性,五种分类,乃是指圣贤位而言,一般凡夫不包括在内。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众生要做到永舍贪欲是很难的。若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与性有关系,这说来也有他一部分的道理。以佛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众生乃以贪爱为本,所有,出家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讲到这里,顺便跟各位提一下所谓“漏丹”的问题,譬如遗精,没有动欲而自然遗漏精液,为何会有此现象呢?这是业识的根本习气,还是由贪欲而来的。又如入山专修的在家或出家人,离开了尘世,避开了家室,能不能永舍贪欲呢?也没有那么简单。假如能做到了“永舍贪欲”,就可证得声闻乘的罗汉果

  “永离贪欲”那么困难,如何舍呢?一切有灵知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离苦得乐,即使有些生物没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这个方向追求。例如饿了想吃,因为饿得很难过,吃饱了就舒服;即如学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与乐是相对的,你舍掉苦,就得到乐了吗?不见得,这一舍不也苦吗?永舍贪欲如何舍呢?关键在于转化,把贪欲转化升华了,成为大喜乐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里有所谓大喜乐的修持方法。大喜乐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乐、我、净,我们现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永恒存在,不是世间的无常之苦,而是永恒之乐,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乐,真正的清净。

  现在这里所提的“永舍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问你尽形寿能守持否?只问你形体寿命还存在的这一生,能不能守这个戒,这是属于声闻戒,又叫别解脱戒。菩萨戒就不只是尽形寿,甚至不只论你的行为,连梦中有所违越也是犯戒,平常偶尔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为大乘菩萨道容易学,其实最难最难。菩萨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几百条,而菩萨戒则有八万四千条,而且还没说完呢!起心动念都是戒,所以“永舍贪欲”的范围极广,佛在这里所说的,是指这一生或多少生?佛没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么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两条腿发麻发胀,痛得坐不住,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种人学佛学道几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几个钟头,虽然腿不痛,但是,并没有得乐,这叫枯禅,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儿,这也是事障。

  这里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人必须断除狭义男女间的性欲问题,以及广义的贪欲断除了一部分,才能把生理转化过来。何谓转化“生理”?就是打通身体的奇经八脉,这样才能断除事上的障碍以及功夫方面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功夫方面断除了性爱,打通奇经八脉,才能使身体发乐得定,这样才能断除事障,达到罗汉境界。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认为清净这一方面是道,守住清净,不敢稍有动心,如此便落在所知障,所以说“未断理障”。到此阶段,也是四果罗汉的境界,叫作声闻乘的种性。比声闻乘高一点,就是缘觉乘独觉佛的境界,然而却始终不能证得大乘菩萨道的境界。

  这一段所讲的是天生属于声闻缘觉乘根器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生永舍贪欲。永舍贪欲是修持的因,果是断除事障,但是,却未断除理障。等于说很用心学佛的人,住在深山中,万事不管,在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威仪庄严,好象很有道的样子,但是,以真正的佛法看来,只是属于声闻乘的众生,他不敢入世,即使入世,他的功夫也会垮,事障又会起来。所以,佛在《楞严经》里,对声闻缘觉乘大加呵责,斥为外道种性。

  “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这八个字做起来很不容易唷!也许五辈子八辈子还做不到。假如一个人能够断除一部分贪欲,贪嗔痴慢疑这五个根本事障变薄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减轻了,柔软了,再加上定力,证得罗汉初果后,然后至多七返人间,便可达到无生。二果罗汉需要一返人间,三果罗汉则不再生于欲界,四果罗汉在这一生就了了。《圆觉经》在此只是大略地说,详细情形要研究各种经论,“瑜伽师地论”中的欲地到声闻地,对于由欲境修到声闻乘间的身心变化过程有详细的解说。出家的朋友同时还可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声闻乘。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假如末世的一切众生,想要到佛的大圆觉海中游历一番,先要发愿精勤断除理障与事障。未来工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也越来越忙,事障更难断。即使断了外务的事障,身体的疾病也都去除了,达到绝对健康,才去掉事障这一半,然后还要再去掉心理的所知障,把学识上的理障去掉。你说我把现在的境界与《圆觉经》对照,看看对不对?这已经落入理障了。到了“二障已伏”,只是已伏而已,没有断除,能够制伏,让它柔顺一点。这样才能够悟入菩萨境界,但也还只是悟入,了解而已,还没证道。

  【若理事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假如事障与理障已经永远断灭,再不生起障碍,就可以进入如来微妙圆觉境界,到此才算证得菩提,到达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进一步说,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但是,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的启发,得到明师的指点,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去修习。什么是“因地法行”呢?就是发心、立志,动机的出发点是为什么?例如有人学佛的动机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脱离痛苦,这样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学佛修行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样的发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样的学佛,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不论是修何种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动机为何?又如我们现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这样的出发点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来找我学打坐,我都会问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为了使身体健康一点,为了求福报安乐,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觉得好玩,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由于初发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为两路,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圆觉经》在这里只讲大纲,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详细研究,必须融通大小乘各种经论。不过话说回来,佛在世现身说法,其教育手法又与一般善知识不同,他接着补上一句:“根无大小”,只要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都会成佛。为什么根无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诸位可以参考《法华经》做个研究。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假如有些人虽然一心一意寻找明师,但是,一个凡夫哪能知道谁是明师呢?佛经上说:得了法眼净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识。法眼就是择法之眼,选择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当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国有句话叫作“慧眼识英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自己没有择法之眼,碰到了见解不正确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无法得到正悟,这样叫作“外道种性”。什么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这个观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种性再加上前面所讲的声闻乘、缘觉、菩萨、佛四种种性,就是众生的五性差别。

  那么,这个错误、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要负这个责任。所以,注意啊!我们不要随便冒充善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处去教人家,卖弄佛法。在此请各位不要认为我是老师,我自己一辈子都不觉得自己是老师,你们客气叫老师,那是你们的德性,与我不相干,我自小一直以学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学生之位,活到老学到老。我平常只是随缘而对遇到的一些朋友讲一些该说的话罢了。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上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但是,到了现代似乎已经没有了。小学里还有一点,小学生刚上学,老师早,老师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级就差了一点。等到了国中、高中又更差了。至于在大学这一阶段那就更谈不上了。有许多同学在路上遇见老师,假装没看见,假如跟你翘个下巴,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对他的学生全不记得,当然这种现象教授本身也有责任。像清朝的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元帅,他老师的教育关系很大。所以,他对教师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师,对请来的教儿子的家庭教师,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极为尊重。他特别在西席先生的门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包含了两方面警世的含义。他只要在家里吃饭,一定陪着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厨子端上一盘鸭掌烧豆腐,是这位师傅喜欢吃的,太烫了,把老师给烫着了。年羹尧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过了一会儿,厨房端出一个人的人头出来,另一说法是一只手,那位厨子被砍了,当然这是年羹尧威风的过度膨胀,却也可作为尊师重道的一个衬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状元,当了宰相,回乡来见启蒙老师,还是要把官服脱掉,跪下来向老师磕头,表面是礼貌,其实是感恩。你不这样做,别人看不起你。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地位高了,学问就好了似的,其实学问是金钱能买得到或地位能换得来的吗?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里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正题。大乘菩萨的唯一动机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动机是发大悲心,没有救人救世的悲愿而来学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萨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还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强解释为方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宝剑,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经一手拿剑,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这是中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萨入世是不拘形式,没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学的名相来讲佛法。民国三十九年,我刚到台湾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他,他看到旁边一个太太抱着一个小孩在哭,他便把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做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什么叫“逆顺境界”?顺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许多佛公公、佛婆婆们,碰到人就阿弥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脸佛像,满口佛话,这是顺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横眉竖目做强盗的,就像今天报纸刊登有八个抢银行的,临刑前忏悔,叫年轻人不要干这种事,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反面的教材。当年我在四川,与袁老师去一个庙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三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没有办法走,路的两边则跪满了讨饭的乞丐,没有鼻子的,瞎一只眼的,断一只手的,各种怪模怪样都有,有些长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装的钱,一路走,一路丢。后来,我的老师问我,你看到菩萨没有?我说没有呀!老师说你是瞎子!我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他说跪在道路两边的都是菩萨,你还送钱给他,供养他,与他结缘呢!这也是逆境界,告诉你人生是那么的苦。

  菩萨就是与这些穷苦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这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从无始以来,就有这种清净愿力。假如没有这种清净愿力,没有发起这种大悲心,光是盘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几个咒子,这样就想成佛,成吗?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什么叫作“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呢?有一个原则要把握住,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圆满清净的,叫作大圆觉,但是,现在却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来的大圆满,大清净觉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觉悟,那么,第一步要怎么走呢?如何起步呢?---“当发清净大愿”,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发愿。发愿就是一般所讲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标。“愿”就唯识学来讲,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个名称叫“愿”。为了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叫欲。牺牲自我,超越自我,为了利他,发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名愿,此谓清净大愿、大悲大愿,或者大行大愿。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四个方向、目标---慈、悲、喜、舍,这是四大行愿,一切的修行都要朝这个大方向去做。换句话说,学佛的人做人做事,离不开这四个字的内涵、标准、原则。到了最后,连“慈悲喜舍”也要舍掉,达到大圆满清净觉性的境地。

  发愿是学佛的第一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我们如何发愿。这一段等于是大乘菩萨的发愿文。我们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发愿,看你的目标是求什么,一般人拜佛求什么呢?求菩萨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发大财,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义思想。菩萨很难做唷!人家磕一个头很简单,脖子弯一弯,你就要保佑他这样那样,保佑不到,便说这个菩萨不灵。当菩萨很可怜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个头,要求那么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报,何况磕个头算不了什么善事。真正学佛发愿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观想、参禅时,能够进入佛的清净圆满觉性之中。

  同时,还要“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学佛的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一开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么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什么是二乘呢?声闻与缘觉。

  我们讲到这里,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们,有很多的见解都属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现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掺和了许多外道知见,譬如以打坐来说,有人说子午卯酉的时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则说非在子午卯酉的时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时辰能不能打坐这是道家的观念,而且这还不是正统道家的观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时空的观念,哪里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风水选日子都是同样的道理,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时时大吉,方方大利,万法唯心嘛!

  讲到外道,我劝各位不要随便骂人家外道,你懂不懂这些外道?不懂,随便说人家是外道,这是仇恨心理,看别人不起,如此则违反学佛的道理,学佛的人应该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们发愿,希望学佛时不要碰到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声闻与缘觉总不是外道吧!声闻与缘觉是罗汉境界,怎么是外道呢?不!你翻开《楞严经》看,佛在最后讲五十种阴魔,还在骂声闻与缘觉属于外道。为什么呢?他们还在“心外求法”,换句话说,还没有彻底明心见性,虽然到了罗汉境界,只明白了一半,还未圆满。依《圆觉经》来讲,还没有达到大圆觉境界。在禅宗而言,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他讲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证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属于外道知见。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第一段发愿文。接下来是第二段发愿文。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断了各种障碍。有哪些障碍呢?归纳起来有事障与理障。事障,后世加上一个学名叫作烦恼障,什么叫烦恼障?例如我们打坐,心里杂念纷飞,静不下来,或是腿痛发胀,这些是烦恼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见不明,智慧不开,不能明心见性。这些障碍无法马上排除,必须渐渐断除。愿力越坚固,则越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萨或某某上师前面磕个头,菩萨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个头,什么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萨会帮忙我,这是什么心理?依赖心。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谓加庇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中国文化本有的观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先要站得起来。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说:“你们来加庇我啊!我站不起来呀!你们抱我到家里,抱到床上,还要喂我吃饭啊!你们要加庇我啊!”你们说这像话吗?只要你们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会得到佛菩萨的加庇,你真有愿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庇。我经常碰到学佛的人来说:老师啊!见了你回去以后,境界好得很,老师你加庇我。我说:别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还有更妙的,有位同学告诉我说:在美国有一个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实,我连他是谁,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么长伸到太平洋那边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圣经提到一些麻疯病人看见耶稣,赶紧求耶稣救我啊!这些病人摸了耶稣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跪下来感谢耶稣。耶稣说:不要感谢我,感谢你自己。对呀!为什么感谢自己呢?信则得救。耶稣此话很高明,一点都没有错。可惜圣经因为翻译的关系,很多话、很多意思都走了样,表达得不理想,假如耶稣再复活看到这样的圣经,一定伤心透了。

  “障尽愿满”,请注意这四个字。你说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没有效果,业障还是那么重。抱歉!这些都毫不相干。事障与理障总归叫业障,业障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造善业则有福报,造恶业则有罪报,不善不恶则有无记报。什么是无记报?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车子撞着了,都是无记报。因为业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满愿。

  若能“障尽愿满”,便自然解脱,自然自性清净,自然“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见到自性大圆满的境界,觉性清明,“证大圆满妙庄严域”。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答复弥勒菩萨的结论,下面是把以上所讲的内容,再归纳为梵文押韵的句子,等于中国的诗词。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很难翻成押韵的诗,因此,翻译的大师们另创造了新的佛教文学,叫作偈颂,脱离了平仄(ze4:倾斜)音韵的规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弥勒汝当知】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众生】所有一切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不能得到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若能断爱憎】假如能够断除憎恨埋怨以及喜爱嗜好,

  【及与贪嗔痴】以及断除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内心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时候,内心有无爱憎?有爱憎。爱什么?爱阿弥陀佛,憎什么?憎妄想。唉!念佛不应该想股票,罪过!罪过!赶紧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爱憎之中?假如你对佛既不爱,对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净,净土现前。

  【二障永消灭】一切修行的大原则就是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

  【求师得正悟】然后还要求得大善知识的明师指引,明师很难找,也很难辨认,谁是我们的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明师,他的经教还在,学佛要以佛经为根据,直接向佛经求取正法。

  【随顺菩萨愿】悟道之后,发大慈大悲菩萨之愿。

  【依止大涅槃】悟道成佛以后,依止大涅槃,在哪里涅槃呢?就在世间,不垢不净,毕竟清净。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不来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双运。

  【十方诸菩萨】十方诸位大菩萨,

  【皆以大悲愿】都因为本身的大悲愿力,

  【示现入生死】再度来到五浊恶世众生,所以佛教的精神是积极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极逃避现实。

  【现在修行者】佛又再三吩咐,现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众生】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们,

  【勤断诸爱见】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奋去断除自己内心各种爱憎的观念,

  【便归大圆觉】自然大彻大悟,回归清净圆满的大觉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