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章 佛国品

第三章 佛国品

一、概说:

品,是品目,根据文意划出,以利学修方便。佛国,诸佛国土,佛本无所依,也就无国土疆域可言。但就依报说,以众生心为国土,而起种种方便教化。如言国家,必然包括其人民、土地、政权等。同业众生共同感生一区域,各有有缘应机之佛应化施教,佛为教化的主人,依主人而立其名,所以叫佛国,也叫佛土。从时间、空间立名也可以叫佛世界。“如是”的“如”,是不变的意思。“是”,是不易的意思。因为诸法从现象上看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但从法性上说,则“法尔如是,本自如如,”所谓“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如如不动,原本如此,所以叫如是。浅义上讲,可诠解成:我(阿难)当时是这样听佛说的。我闻,我闻是阿难自称,说明这部经是他亲闻佛说的,真实不虚。我,有迷情执着的我和圣道假设的我,前者是业习和父母精血合成的我,后者是证真的常乐我净的我,为教随俗方便施设的假我。亲耳听到,不从他传听,所以自证亲闻,证佛亲说,合起讲就是:阿难我当时是这样亲自听佛说的。

阿难,汉译庆喜,是佛成道日诞生的,20随佛出家。那么,20岁以前佛所说的法他是怎样听到的呢?如没有听到,佛入灭后结集圣典,他又如何忆解出佛所说法呢?报恩经中认为有三:一是传闻,二是佛为重说,三是佛具有两种心,一者第一义谛心,二者世俗心,当佛入世俗心时,能使阿难了知他过去所说的经法。《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随侍佛前后20多年,忆持力强,听经最多,所以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他多闻第一。又阿难是声闻人,怎能亲闻听授《维摩经》这样的大法呢?

《大乘集法》经中说有三种阿难:

1、阿难陀,是受持声闻藏的;

2、阿难海,是受持缘觉藏的;

3、阿难衍,是受持摩诃衍即大乘藏的。

所以受持大乘法的是阿难衍阿难。

二、奄园胜会:

一时,佛在毗耶离奄罗树园。

一时,是虚指时间,若定在几时几刻,则会因区域差异而影响正法流播,讲此经的时候也未得直截了当。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无处不是佛教化的道场,呆板定时是凡夫俗子的观念。从圣义上讲“师资道合,机教相投”,“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肇注说,“法王启运嘉集之时也。”

佛,是教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其德相。在此就是释迦牟尼佛,汉译能仁寂默。

毗耶离,汉译广严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又译作“好稻”,又译作“好道,”因其城中人民有德行,五谷丰登,乐善好施,所以得名。

奄罗树园,罗,梵名树名,汉译“难分别”,这树种中国少见,其果实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本经是佛在广严城奄罗树园中说的,所以结集圣典的人在此以明。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出家比丘上乞佛法以资养法身慧命,非乞饭食以营养生命,故名乞士;又破十恶,行十善,故名破恶;魔王以浊欲为乐业,比丘出家修持净戒,魔子魔孙减少,故恶魔浊欲被净戒所破,故名怖魔。

菩萨三万二千。

菩萨是梵语,具足应为“菩提萨陲,”汉译有十名:“开士”,“大道心众生”,“自觉觉他,”“始士”,“高士”,“无上道心”,“大道心成就众生”,“佛道成就众生”,“觉有情”。以“觉有情”为正译,白话文就是,“觉悟的众生,”或“觉悟的人。”摄论中说,“有志有能,故名菩萨。”菩萨自利利他,积极进取救世,和小乘人的自利不同,世人不加深思,误认为佛教是一空到底的消极隐世主义者,实在是绝大的错误。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已任。所谓,“菩萨发心,自未度而先度人,”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正是佛教的最高价值所在,怎能说佛教是消积的呢?

《法华文句》说,佛说法听众有四种: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现在这三万三千的菩萨便是四众中的影响众。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自此以下赞叹大菩萨的福智妙行。僧肇注说,“大士处世,犹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也有译释为,“众所敬仰。”什曰,“梵本云,多知多识,显德应时,故物咸知识。物咸知识,故敬之者众。”

接下别叹菩萨的德智。

智有三类:

一、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诸法空相的总的智慧。

二、道种智,是菩萨了知诸法差别相的别的智慧。

三、一切种智,是佛陀世出世法,不二法门圆满的究竟智慧。

这里的“大智”指的是道种智,兼指一切种智,因为菩萨的果地就是佛。菩萨的“本行”就是“四摄”,“六度”,“三明”,“六通”等无量诸行。菩萨以大智做眼目,以万行做手足,足目互用,智行具足,到达清凉果地,完成度生事业。现在这到会的三万二千菩萨众大智和本行全都成就了。

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具备了六度万行。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自度度人,须有三种威力:第一,诸佛威神之力;第二,修行定力;第三,自己本有的功德力。

折衷疏说,“建立,即加被意。天泽无私,不润枯槁。二乘劣德,佛不能加;菩萨内德即就外感佛加。允契佛心,师资道协故,此叹内就外加德也。”

什注说“……佛所念也。为佛所念,则莫能沮坏。犹如鱼子,为母所念,必得成就也。”“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诸菩萨,广修自利利他之行,深契佛心,但由诸佛的威神之力在冥资加被,更助成菩萨一切行门的成功,故说“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建立,就是加被而成的意思。

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注说,“法城即实相法也。”肇注说,“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

抓衷疏说,“护法者,凡小不能持正法者,由无外捍之德。能为佛法金汤,则外魔不入,佛法久住;又以始觉之智,护本觉之理,不使妄念魔侵。持自心正法,亦护法意。”

普通的城是防外贼侵扰,法城是防波旬外道的侵扰。菩萨内能受持正法不失,即是住持正法,外为护法之城,惊怖波旬外道,使令佛法久住。如胜曼经所说:“摄受正法者,即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入八万四千法门,舍身命财而护持故。”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肇注说,“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后句什注说,“今云名闻十方者,谓道风遐扇,闻其名也。”肇注又说,“行满天下,称无不普。”折衷疏说,“师子兽中之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以喻无畏。说法无畏,名称普闻……叹说法德。”狮子是百兽之王,它一吼,能使群兽摄怖而敛迹,正喻菩萨得到无碍智理,随机说法,无所怖畏,降伏邪魔。永嘉证道歌中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菩萨做狮子吼,名声远播,自然也普遍于一切处了。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肇注说,真正的朋友不用请自然会来,就象慈母系念着婴儿。什注说,“圣以慈应,故不祈而往。往必与亲,亲必为护。心常安住,无阂解脱。”折衷疏说:“请而后友,菩萨之随机,不请而友,菩萨之本愿。”

菩萨以大悲为本,所以不必众生来请,视众生如挚友一般去教化他。如月亮映水一般,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月,真可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至于请而友之,那是契机契理的方便妙用而己。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肇注说:“继佛种则三宝隆。”罗什则认为,这是“宣通经法之谓也。”是说积善累功,佛自然成。佛成就有法,有法必有僧,兴隆三宝的功德在后世相续不断。

折衷疏则说:“三宝乃照世之光明,若非人弘,必至断绝,弘传大法,普度群生,诸佛法身慧命不断。”

佛法僧三宝是暗夜明灯,苦海舟楫,若不努力弘传,必致灭绝,菩萨担荷如来家业,所以他要兴隆三宝,令正法久住。《华严经·明法品》说:“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菩萨说法度生便是绍隆三宝的明证。

三宝有“别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三种。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三种三宝是相互融摄的。在现在,去佛时遥,一体三宝要依怙住持三宝修得,而成别相三宝的,所以住持三宝的弘传是非常重要的。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罗什注说,魔有四魔。一、“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二、“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三、“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三、“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制诸外道如舍利弗,与外道论争七个昼夜,然后获得胜利。

折衷疏说,外道虽多(有九十六种)不出有无等四见。菩萨离过绝非,则无不制伏。菩萨为要正法久住,推邪辅正,自然要降伏天魔的纵横,制止外道的跋扈。梵语“魔罗”,汉意“杀者”,是断杀人法身慧命之意。如罗什的注有四种魔:1、烦恼魔。2、欲魔。3、死魔。4、天魔。当时印度外道,共有九十六种之多,依他们所持的主要理论归纳起来,不外乎断见和常见二种。执持断见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拔无因果;执持常见的认为人死以后还会是人,一切不变。所以佛子以降伏魔怨,制诸外道为已任,以显扬佛法之正见

此句语体文的意思是:降伏四种邪魔,制伏九十六种外道;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肇注说,盖有五盖,缠有十缠,及无身缠。“身、口、意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罗什则说,离盖缠有二种:一、持戒清净盖缠不起;二、世俗道断,断而未尽,当其不起,亦名为离。

折衷疏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故不能得。今即能离,即解脱矣!”

菩萨对于结使烦恼大都能断伏,留惑润生也先以智照,而后起用,不尽而尽,故曰“悉已清净。”五盖十缠覆盖众生真性,使之不得出离三界樊笼,而得大自在。菩萨不被盖缠所缚,得大解脱,所以说,“永离盖缠。”五盖是:贪欲,嗔恚,愚痴,睡眠,掉举;十缠是:忿恚,隐覆自罪,意识昏迷,五情暗冥,游嬉,三业躁动,屏处起罪不自羞,财法不肯惠施,他荣心生执恼。这些恶法障碍止观,闭塞定慧,所以叫做盖缠。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什注说,“于事无碍,故言无碍。无碍故解脱,……于中通达自在无碍,未能如佛一切无碍。”折衷疏则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所以得不了解脱,今即能离盖缠,即得解脱。疏赞云:“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由于菩萨永离盖缠的缘故,则能通达诸法无碍,所以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的妙智门中。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肇注说,“念,正念,定,正定;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持有二种:一、有心相应持;二、不相应持。什注说,“念者无上道念也。”

折衷疏说:“念即是戒。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辩才是慧,三学总持,乃菩萨四璎珞行。菩萨以此四行庄严法身。”对法论云:“总持者,陀罗尼也,念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总持。”辩,有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从天台止观来看,念就是观,定就是止,菩萨念定总持,念即是定,定即是念,念定凝然,寂然同时,所以就能辩才无碍如悬河不断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什注说:“六度具足,则自事已毕。自事已毕,则方便度人。度人之广,莫若神通。神通即具,乃化众生。”折衷疏进一步诠说说,布施等,即是十波罗蜜,方便力中含智愿二度,是赞叹四摄六度等无量功德。

四摄六度法门是一切菩萨修行的本行。再从禅定中开出愿和力,从般若中开出智和方便,则成十度,所以文中“方便”是“般若”的用,“力”则是“愿”的形式。

方便有二种: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

愿有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一、思择力,二、修习力;

智有二种:一、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

《摄大乘论》中将六度中第一度析分三品,成十八度。

布施三品: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持戒三品: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忍辱三品: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精进三品: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禅定三品: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智慧三品:一、生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智慧及其两种愿力全都具足了。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什注说,“有识以来,未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动,故名为忍。”僧肇说,忍,就是无生慧,因为能堪受实相,所以叫做忍。证得这法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所以说,无所得不起法忍。

折衷疏解释为,逮,是“至”,破无明惑,证无生法忍,了无所得。既然证得此法忍,就不会退转菩提。菩萨虽然已得此道,又怜念未得之人,就又住在此忍中,随机说法,开导群机,令不退转菩提。无所得是相对于有所得而言,凡夫执着一切法有所得,实质上诸法皆空,有何得可言。菩萨证诸法性空,了无所得。度众生不作众生想,故无法忍可言。心经所谓,“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若起法忍,就有所得,有所得就和法性相违,也不是八地以上菩萨证得法本如如不动的行径了。无生法忍有三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惑苦无生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肇注说,“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顺而转之。”“善解法相”等,肇注说,“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

折衷疏诠解说,“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门,知众生根,如世良医,善识方药,又能识病。”

菩萨证得真智,能恒顺真理不失,并能将自己证得的真理,随机施教的开示有情。不退有四义:一、信不退,二、念不退,三、行不退,四、证不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菩萨一一能知,所以能应病与药,随机赴感了。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什注说,盖,“明其超出。”“今能说能行故名无畏。”

折衷疏说,“盖诸大众者,威德自在,回超一切,此叹超群无畏德。”菩萨修行四无量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盖大众,无所畏怖。菩萨四无畏是: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答报无畏;正如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天下,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以上是菩萨因地四无畏;佛果的四无畏是: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道无畏。佛菩萨之所以有四无畏的因果,与其慧力、愿力、信力有内在联系。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肇注说,“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折衷疏承接上句说:“功德庄严,最为第一。”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其心,有别于凡夫以诸珠宝装饰其外形而忽视内心的净化;因其内有修德,所以感生相好殊胜的色像。所谓“修功德以资解脱,修智慧以资般若,修相好以资法身。”虽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在九法界中菩萨的色相堪称第一。世间人以金银璃琉珊瑚玛瑙赤珠等宝为稀有珍贵,所以用来美化妆饰自己的形体,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智慧及一切善法。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自己,所以不专注修饰而自然溢美,自然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了。正因为如此,他舍弃世间所有用来打扮自己的东西。

名称高远,逾於须弥;

肇注说,“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逾须弥,取其高也。”折衷疏概括说,“菩萨名称,回超法界。”菩萨教化十方,道名德声,广播大千,远而且高,好象超过须弥山一样。须弥是梵语,汉译妙高山,佛教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出水高八万由旬,四宝所成:东面金、西面银、南琉璃、北水精。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折衷疏说,“金刚最坚利,能坏万物,”而万物不能坏金刚。这是比喻大乘信心,能坏一切信心,而一切信心不能坏大乘信心。七地以上菩萨信心坚固,永不坏失,就象金刚一样,不为邪说所惑,唯其不为邪说所诱而动,所以称为坚固的正信。信又由三部分组成:一、信实,二、信德,三、信能。

法宝普照,如雨甘露;

肇注说,“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折衷疏说,法宝就是智慧宝,用智慧宝,“普照群机,随机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痴和黑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泽润。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肇注说,“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折衷疏说,“说法时,其声微妙,悦可众心。”

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是以音声大作佛事。概括为五种美妙音声:一、如雷音,二、清撤无闻,三、入心敬爱,四、谛了而解,五、听者无厌。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肇注说,“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

折衷疏则说,深入缘起,就是因缘生法,就是空假中,“妙达即中,名曰深入。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不但要断邪见等见惑,还要断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烦恼。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阐明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如性宗谈真如缘起,相宗谈赖耶缘起,华严谈法界缘起等。摄论说有三种缘起:一、爱非爱道缘起,二、受用缘起,三、自性缘起。菩萨以大智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底源,知道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所入就能悟入缘起无生的道理。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什注说,“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狮子吼,威摄群兽。”

折衷疏说:演,就是演扬流布,使令不绝。讲,是诠说析理以显法之了义。狮子比喻无畏,如前文所说。雷振有三义:一、肃物。菩萨讲说,具足威仪,能令物肃故。二、起蛰义。法音振击,能动宿生善根故。三、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

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有如狮子吼一般使人敬顺,亦如雷振一样,能够惊醒沉迷群盲。

无有量,已过量;

肇注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肇注说,此句是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就象海师善于引导商人获得夜明珠。并明了所有法的真实意趣。

折衷疏说,“……菩萨导师亦然,导引一切众生至佛法海藏,采集法宝而回。然集而不达,如得至宝,不能辨其功能,今又了达深义,如已得宝,复辨识其功。”

菩萨引导众生入于大乘法海,采集一切法财德宝,如航海舵师,导诸商人入大海采集珠宝一样。菩萨对诸法权实、了义不了义,有无、大小、顿渐……这些法门的微妙同异都能明了通达,如海导师,不但能导航,而且能分别明了诸海宝藏异同。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肇注说,“六趣往来,心行美恶,悉善知。”

折衷疏云:知道众生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途经,及其果报,和起心动念的原因。

综合两种解释是:众生往来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恶诸业,菩萨也了若指掌,历历分明。

所趣,是趣向和道路之意;心行,是起心动念微细的因由;有善恶的业因,必招善恶的业果,这是佛教因果律之一种。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什注说,诸佛的智慧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而此大菩萨(例,维摩是古佛金粟如来)能和佛相近等。从实相来说也无所谓近等,唯佛与佛近等,一般的菩萨相近而未能相等,所以说,“近无等等,”。

肇说:“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所以叫无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无不及,平若虚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自在慧方便妙用的具体体现,“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折衷疏说:“此叹知机近佛德。”

诸佛的平等大智慧,是无人能和他相等的,但位居妙觉的菩萨其智慧是将可以和佛相近而相等的,就是无等而能等之。诸法的真如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而菩萨所证的真实相理,与诸佛所证的真实相理相邻不远,所以叫做近。菩萨的智慧既能和诸佛相近,所以也能获得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菩萨因地的十力是;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具足这十大力,所以就有大无畏的精神。佛果的十力是:一、因果;二、业;三、定;四、根;五、欲;六、界;七、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十八不共法是显示这十八法和二乘法不共,分别是:一、身业无失;二、口业无失;三、意业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句文义是:菩萨智慧和无等等佛的自在慧相近等,也具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种不同二乘的法。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肇注说,“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所以恶道之门关闭;无不生,所以诸佛菩萨在五道中以现其身。

折衷疏高度概括说:“大智断惑,故关闭恶趣之门;大悲度生,故现五道之身。”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也包括了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因为都会轮转三界,循环生死。五道,是因为阿修罗散在天人鬼畜之中。从菩萨所证得的法身说,无形无相,不圬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没有生灭,实则就是关闭了恶趣之门,不再如凡夫一样六道流转;从方便度生起用来说,菩萨以大悲故不舍群生,所以又在六道中现身,这犹如月亮一样映现在千江之中,自性依然清净光明。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肇注说,佛法法药,善于治疗众病,因此,比做医王。

折衷疏说:“良医疗病,贵于善疗;应病与药,妙在服行;不服不行,与之无功。按方治病,疗亦非善。菩萨度生,通权达变。妙识时宜,亦复如是。”众生身体有病,可以自己调养,或请世医治疗;但所害贪、嗔、痴、慢、疑、见诸病,就必须法药才能奏效。菩萨为大医王,以其入世度生的精神广学五明,善解法相,明了事理,知众生各种根基及所得病症。故而,应病与药,使其依法服行,断除烦恼得身心轻安。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肇注说,“无德不备,”所以无量功德都能成就。“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承上文又阐述说,法身是无形无声的,“应物故形声”,岂有得以见闻而不受益呢。又“功不虚没”,“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虚也。”

无量功德,是指正报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等,内在功德,皆已成就,无量佛土,是指依报,亦已庄严。以上所说一切依正庄严的功德,这三万二千菩萨,都是具足无缺的。且有见其形,或闻其名的人,无不蒙受利益,因菩萨举心措意,凡所施为,无非善事,决不会虚弃其功的。

无不蒙受利益,所有所作所为,也不会唐捐;所有这些功德,菩萨全都具足了。

三、圣名表法: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吉藏义疏说:“上虽总叹德,今宜出别名。”从第三节把五十二个菩萨名号标列出来,(玄奘译共有五十六个菩萨)。其称号虽异,但每个名号和其所修法门,所证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实相符的。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

什注说,等观,四等观众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等不等观,兼此二法。

吉藏义疏说,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

从以上注疏可以看出,这三位菩萨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众生相等;佛和众生虽然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差别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照诸法实相不二,也观察诸法事相各异,所以叫等不等观。又等观是平等性智,不等观是妙观察智,等不等观是大圆镜智。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什注说,定自在就是“于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吉藏义疏更详尽说明说,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

这两位菩萨各自有成就法门,定自在王菩萨观三界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于一切法圆融无碍,得大解脱、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什注说,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

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译,法幢、光幢。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什注说,光严就是光明庄严。“明其身相大庄严就是大严”。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什注说,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

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是宝积菩萨的殊胜功德法门;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是辩积菩萨成就圆满菩萨果的方法。新译称宝峰辩峰。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什注说,手中能出无量珍宝叫宝手菩萨;手中有宝印,有出宝之相叫宝印手菩萨;现给群生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使他们不恐怖畏惧,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举手;常垂下其手,呈现慈心屈下,不伤任何物类之慈悯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萨。

手是有拨济和授予的意思,菩萨就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槃妙乐。有法师在西方三圣像前题诗道:“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表明他对菩萨的感念。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什注说,以大悲心经常护念众生故,所以得名常惨菩萨;对于实相法生起无比欣悦和随喜心故名喜根菩萨;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叫喜王。

吉藏义疏则说:“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两释义同。综合两说: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们,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寻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又惨、喜其相是异,其不舍众生悯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根本的。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什注说,辩,辞辩;宝相慧藏如虚空,所以叫虚空藏。

吉藏义疏则说,在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所名解释意义相同。

具体以上说法。菩萨具足四种辩才,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新译叫无屈辩。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释名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什注说:“执慧宝炬,除众幽冥”。“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宝勇,新译宝吉祥。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所谓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新译宝施。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什注说,此菩萨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命名;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是用摩尼宝珠罗列织编成的,光辉相映,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了如帝网重重无尽一样。

无缘观菩萨,

注说,“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

吉藏义疏说,此菩萨观实相时,内外并冥,能观所观全都空寂。

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大悲,就更加殊胜了。

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中的一种。三种是:

一、生慈缘,观察一切众生和父母一般,设法拔其苦而与其乐。

二、法缘慈,悲悯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

三、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着,度诸众生。

这无缘观菩萨就是这样修习无缘观大慈,乃至达到佛的行境。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什注说,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所以得名。

此菩萨积聚世出世间所有智慧,照破无明,救护群迷,故名慧积,新译慧峰。出世间的法是无上的法宝,超过世间七宝,所以叫做宝胜。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狮子吼菩萨;

什注说,天王菩萨有三义: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坏魔菩萨因其“行坏魔道”得名。电德菩萨“因事得名”;“于私自在”,就象国王主宰统理作他的臣民一样,故名自在王;功德相严菩萨以“功德之相庄严其身”得名;“以大法音,令众生伏”故名狮子吼菩萨。

吉藏义疏说,雷(多一“雷”字)电得菩萨,“因雷电光,而得悟道,从事得名”。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今综合两说可知,一、天王菩萨是从天立名。平常说天是已够尊贵,天中的王,且是贤圣天王,就可知其尊贵了。二、从坏立名。菩萨能降伏魔怨,故名坏魔。三、从电立名。菩萨了知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而得证无所得理,新译电德。四、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新译现神变。五、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六、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所怖畏。

雷音菩萨、山相击菩萨。

什注说,所说能使天人欢喜,群邪振惊,犹若雷音,听到的人惊讶恐惧,故名雷音;能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就象两山击碰一样,故名山相击。

吉藏义疏说:“以大法音,消伏强刚,音声雷击若二山之相撞,两雷相搏”。此原文“山相击音”多出一“音”字。

天将普雨先行雷音,菩萨说法鸣法锣击法鼓以法音普被。无我疏解说,山相击有三种因缘;一、劫坏之时有昆仑风,能击须弥,使其顷刻化为微尘。二、大树紧那罗王奏乐时节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和七金山都震动而发出音声。三、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的音乐。现在菩萨说法的音声也是如此。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什注说,有一种青香象,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白香象在香象中“具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也。

涅槃经有象、马、兔三兽渡河的故事,兔浮外面,马在水中,象一探到底,在此兔比着声闻人所证的法最浅;马喻缘觉所证的法较声闻深,但比不上菩萨直探底源,所以象喻菩萨。诸象中以香象最胜,而白香象又殊胜。本经就有佳句说:“尤象蹴踏,非驴所能”的句子,正可以做这两位菩萨的佐证。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什注说,“始终不退”是名常精进。“不暂废”就是不休息。

古藏义疏说,第一个菩萨的名号从得益处而受称呼,第二个菩萨因离过患以为名。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不休息,新译作不舍善轭,轭,是车辕,意思是菩萨弘扬佛法教化有情如马牛肩负重轭,不敢有疲厌之想,而不以为苦。如沩仰宗的沩山禅师,曾发愿作水牯牛,为大众服役。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

吉藏义疏说,“生时有妙瑞”而得名;“以三昧力,能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也,”得名。

无生而生,生而无生,虽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故名妙生。以万行因华,庄严法报二身,故名华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什注说,世间有危难,称其名号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叫观世念,亦名观自在。得大势菩萨有大力势,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到国土,“六反震动,恶趣休息”。

吉藏义疏则详明说,观世音菩萨有四种名号:一、观众生口业,令得解脱,名观世音;二、观身业,名观世身;三、观意业,名观世意;四、名观自在,总鉴三业。

前者是从因证耳根圆通法门,能“寻声救苦度群迷”得名,后者是从“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而得名;弥陀、观音、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什注说,梵,四梵行;网,言其多。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故名宝杖。无胜、严土,净国土义。

吉藏义疏说:“凭杖法宝,故云宝杖。”其余三释与什注相同。

梵网即梵王的网,是二禅天的天主。梵,是净的意思。杖是有荷担和扶持的意思,菩萨能扶持众生,荷担如来家业。无胜,是说世间没有更比他殊胜的意思。以无量福智,庄严佛土,得名严土。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金、珠,是装饰品;髻,是将发高高盘起在头上发髻。比喻菩萨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身。

弥勒菩萨,

什注说,弥勒是其姓氏,名字叫阿逸多,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吉藏义疏说,汉译为“慈”,是他的姓,字,阿逸多,南天竺婆罗门子。

弥勒生来不喜食肉,《心地观经》中说: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现居于六欲天中的兜率内院,居位补处,是当来下生继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有关他应化示迹的传闻很多,以浙江奉化,原名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传闻最为典型。有儿歌曰:低头睹破水中天,摄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进为贵,退步原来是向前。传说这是插秧时他吟唱的儿歌。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吉藏义疏说,文殊师利,汉译“妙德”。什注说,各位菩萨名号从小到大列出,所以,弥勒、文殊在后。又,他二人在北方世界为大,其余地方世界为小,也应该在后。吉藏则说,三万二千菩萨不可能一一陈述其功德法门,“故以二摄之”。弥勒菩萨此土大士,文殊他方菩萨。又弥勒当成正觉,文殊以曾作佛。又,弥勒受于佛位,文殊不受佛位,故曰王子。“以此三双,总收一切”。

妙吉祥、妙首、妙智都是文殊师利的称号。佛是法中之王,菩萨是真佛子,能荷担如来家业,故称做法王子。他在众菩萨中说法如狮子吼,智慧最为殊胜,所以从列出称名的结构来看,有总称前面诸多菩萨的意思。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上面列出五十二位菩萨的弘名,到此结成三万二千这个大数,以表不再一一叹颂其功。

以上列诸弘名显扬云集法会的五十二位菩萨和三万二千圣众,以下列述到会的外护众。圣众有两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外护众也有二类;一、八部众;二、四部众。

一、八部众: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中。

什注说,尸弃是梵王名,汉译顶髻。从余四天下来“举其其余从四天下来者”。天有两种:一、地天;二、虚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虚空天尽摄”……所有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

吉藏义疏说,尸弃译为顶髻,又翻为火,其顶有炎如火,炎在顶如髻,义既兼两,故译人互翻。又说,梵是色界之首,释是欲有之初,等等。

这是说明梵王和帝释等天龙八部众同来听法。尸弃,如上引文所说,译作顶髻,因为他头顶有螺旋式的发髻。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释梵王。这些梵王帝释都是从他方世界四天下来的。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等、悉来会坐。

什注说,龙有二种:一、地龙;二、虚空龙;神,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夜叉,汉译贵人,又叫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乾达婆,天乐神,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现,然后上天。阿修罗,汉译不饮酒;此神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与天争斗。迦楼罗,金翅鸟,肇注说是金翅神鸟。紧那罗,就是人非人,其形状似人,而头上有一角。摩候罗伽,大蟒神。以上八部都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到会听法。

这里所列出注释的正好是八部众:一、天众,即诸天。二、龙神众。三、夜叉众。四、乾达婆,译作“寻香”、“嗅香”、“香阴”等,是天乐神,不从事生产劳作,有“闻香来舞,作乐乞食”的意思。五、阿修罗,如佛地论所谓“行多捩作,无天实行”,好饮酒,终日争斗,有胎、卵、湿、化四生。六,迦楼罗,即大鹏金翅神鸟。七、紧那罗,头上有角,似人而实非人,能唱歌咏,奉侍诸天。八、摩候罗伽,就是大蟒神。以上天龙八部不但到会听佛说法,而且也护持佛法。这些也叫幽冥众。

二、四部众: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这是佛的四众弟子,前两众是出家住持佛法的,以大乘精神来说,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一方面对内要修证佛法,一方面对外要弘扬住持佛法,所以责任重大。后两众是在家众,以拥护佛法为己任。尼,是女的意思,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译作“近事男”,或“清信士”,通常叫男居士;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或“清信女”,通常把受了三皈五戒的叫女居士。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注说,须弥山是天帝释所住的地方,也叫金刚山,汉译妙高山,在大海中央,出水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就象金刚山映现在大海之中。

佛在没有说经以前,已在无量大众的恭敬围绕之中,坐在狮子宝坐上,好像须弥山王安住在大海中一样自在。且以福智光明蒙覆在座大众,正如疏赞所谓。“佛居于四众,映蔽群坐,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从凡圣云集可以看出,下大法雨的帷幕已经降临了。此以上由六成就、宣扬菩萨道德,云集圣凡大众完成本经的通序。

四、宝积献盖: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佛,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肇注说,宝积也是法身大士,经常和净名一起礼敬如来,“共弘道教”,但今日独自和五百长者子来礼拜如来,是将生起问疾的原由,开启本经法门的伏笔。天竺,即古印度,尊重智德优胜的人,常以不同装饰的宝盖来供养佛。

吉藏义疏说:“……闻法欢喜,奉盖供养,兼欲发起净土,故序之。……而奉盖者,彼国贵人,持宝盖而行,故(宝积等)即设所珍,以供养佛。又因此献财,发净土之法,则福慧具足,自他兼利”。

折衷疏则说,五百长者子和净名同是法身大士,“权应兹土,利益众生”,因为二乘钝根人,迷此不思议境界,唯欣喜“舍垢趣净,保证偏真”,而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也不求大觉之果,……所以大士献盖世尊,“合盖现土,因事显理,亦此圆融法界”。

太虚大师讲义中说,广博净严之城(毗耶离城),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是本性净佛国土,“真净恒熏,缘行互感”,所以都持宝盖“趣向佛地,兹覆有情,同登大觉”。

概括四家注说得知,宝积得名,是因为他有无量法宝和财宝。他和净名一样,是法身大士,也是五百长者子之一,现在到佛前献盖没有净名,这里已经隐伏“净名示疾”不能同来,为下品问疾伏下因由。宝盖,有盖覆的意思,是以此形式表菩萨的因行,藏盖果德,楞严所谓“慈荫妙云,覆涅槃海”。五百长者子们各用宝盖敬佛,正是发起要求佛说法的一种礼品。

五、合盖现土: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其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