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所谓法不孤起,仗因托缘而起。此名句文声,其所由起之因缘,亦名来意。此经缘起,由种种因缘而成,通诸所说之法界法尔如是缘起,诸佛本愿力缘起,众生根熟缘起。兹略作四种,解释本经缘起:
甲、为导居士学佛故说此经天台宗判教,释此经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二乘之流,耻小慕大,回小向大为正义。然本经要点,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苑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后出家者,岂唯恒河沙数,皆得悟妙理、证胜果。在小乘,现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罗汉果;且文殊、弥勒等为菩萨上首,亦首先出家之众。于是在家居士唯生叹仰,不敢高攀出世三乘之法,咸怀绝分之想;以为出家方可证三乘果。此尊极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出家,不啻霄壤之隔。若果如是,岂释尊彻底大悲之旨哉!净名居士,窥破佛意,以大菩萨之本地,现居士之身相,运不思议之神通,说不思议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彻底了解,彻底承当。知佛法圆融,具不思议妙用。不离俗染而得圣智,遂不生退屈之心,起精进之行,时时修习,深入佛慧。是为释尊大悲心切,导居士学佛,为本经缘起一。
乙、为饬声闻回心故说此经声闻之人,闻佛名句文声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在小乘之辈,唯此为足;在释尊则未到法华,本怀未畅。故首先便假维摩居士呵斥诸大弟子,空其所执,绝其所依,使其向大;知声闻极果尚非究竟,益勤精进,求大菩堤。经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广述被呵斥因缘;又室中迦叶等自悲焦芽败种,深慕大乘。是皆由净名居士与文殊菩萨说不思议妙法,遂彻发二乘无上菩提之心。故饬声闻回心,为本经缘起二。丙、为证唯心净土之实效故说此经修种种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报依报二种:正报果,即佛身;依报果,即佛土。三藏十二部,皆说从因至果,自凡至圣,无非依得到佛果正报而论。如弥陀经说西方依正庄严,众生依佛果土而往生。
本经则不然,说佛士依于众生心。如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士。乃至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众生故。
总说是心净则土净。如云:宝积!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乃至六波罗密、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皆是菩萨净土云云。乃至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依此清净去,修清净行,证清净果;复以此清净,清净一切众生。一众生心清净,即一众生心清净,即一众生国土清净;一切众生心清净,即一切众生国土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矣。
平常所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等,今此经正明唯心净土,始终一贯。菩萨共发菩提心,共修净佛土,非舍此取彼,有欣有厌者比。能依此清净之行,必得此清净之果,于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
经云:『尔时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土则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乃至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乃至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证明世尊心净土净。我人凡夫妄见,故见娑婆世界为不净;在佛正见,即此娑婆是华藏界。如一寺然,上至和尚,下至清众,皆净修梵行,自净其意,则一寺净。乃至推及国家社会皆然,均在人民心上净秽之分耳。然欲求唯心净土,心净土净之实验,其唯释迦与维摩诘、文殊等大悲方便之示现乎!故证唯心净土之实效,为本经缘起之三。
丁、为在家菩萨模范故说此经在家菩萨知佛可学,然学之之法,依何为模范?是以维摩居士,现六度身,修六度行,为在家菩萨学佛之模范。故维摩居士,实为居士中王。比年来,海内学佛男女居士,日见繁多,欲求模范,须效维摩因地中行,勤修六度。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然不可遽学果上,呵斥出家弟子也。以上种种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学唯一之模范。为本经缘起四。依上四端可悉本经所说之来意矣。
无上正觉,即佛所得之果。经中宝积,是五百长者子中一代表。虽遇佛闻法,发决定成佛之志愿以趋向菩提为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庄严佛国之方法。故佛为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净是因,佛土净是果。然欲得净佛土之果,须先净众生心为因;要自心众生心俱净,然后方证佛国土净。若众心不净,则佛国亦无清净之理。盖菩萨发心修行,非为求自利,实乃唯为利他;故欲净己心,当净众生之心。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傥众生心不净即自心不净,净佛国土之果,安从而得!维摩亦是五百长者子中一人。佛国品,标宝积明本因。问疾品下,标净名现不思议神通说不思议妙法,显本因修生妙行。凡菩萨修净佛国土之因,总以众生为缘。观佛法、心法、众生法,莫不皆空。不离于空,还以空法教化众生;故亦不离于众生。
「直心」,是平而观。直观诸法实相,不见有虚伪谬妄之法;无所在而非实相,无一法而非如如不动之体。「深心」,是立体观。下观一切众生心具恒沙烦恼,出没苦海。上观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应真如;以观佛功德之力,发起己心本具功德,涤净烦恼,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众生心。菩萨发心,直至成佛,其原始要终,皆不离度众生之大悲心。为求无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众生;得无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教化众生;前因后果,总是大悲菩提心。
心净土净,理实无疑。二乘之人,法执未除,执佛心已净而佛土亦应清净;今娑婆世界不净若斯,抑释迦世尊因地行菩萨道意未净耶?然未净者,必不得成佛;今释迦居然成佛,其意必净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浊如此,或心净而土可不净耶?然则心净土净之说,等于子虚。故舍利弗于事实上生疑。故佛设喻:如盲者不见日月,非日月咎,是盲者过;而众生不见佛土严净,非如来咎,是众生过。
印度婆罗门教,执大地为梵天所造;基督、儒、回,执人为天帝配置。皆受制于外,是以心向外驰,劳而忘返,故佛教呼之为外道。佛教谓天地万物情器界等,随心所现。如现在之人,事不遂心,辄谓环境不佳,于是改造环境;不知境出于心,愈改造者愈远其本,事情愈坏。若依佛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向内行,不于外求,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来中国天灾人祸,惨不忍闻!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趋于恶,作事日趋于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结之果,安望其美满!本经是明证唯心净土之实,设一国人民之心理一致改恶修善,则一国之内亦必随之而善;天灾人祸,自消灭于无形。乃至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随众生心净而国土清净。故净心是净国土之实验。既明此理,个个众生各就本心上将国家世界净土实验出来。
福德智慧至极无尽之聚曰佛,能供养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白话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维摩诘经讲解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主人公维摩居士才刚刚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大智大慧文殊菩萨,这一品中我们学习到了病从何处来?疾病的意义,以及心和念的修法。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