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
大清 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 溥畹 述
将释此经,义启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分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显示宗趣,七部类处会,八传译时代,九总释名题,十别解经文。
一、教起因缘
盖圣人设教,必有由致,非无故而然也。故曰:因缘若至,其理自彰,良有以焉。然则因缘亦有总别。一总者,谓佛圣教,无非酬因酬请,显理度生,即我如来住世四十九年,始自鹿苑,终至金河,于其中间三百余会,或时谈性,或时论相,或时道有,或时说空。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故法华云:诸佛出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即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者是,此诸教之总因缘也。二别者,谓诸教因缘各有不同,故名为别,若据本经,别有十种:(一)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三)令权位不迷空故。(四)令悟明二谛,证入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八)令断一切深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无上果故。(十)流传后代,益众生故。由此因缘,故起斯教也。
二、藏教分摄
盖佛之法,不出三藏二藏,四教五教,十二分以收摄之。言三藏者:(一)修多罗,此名契经。(二)毗柰耶,此名调伏。(三)阿毗昙,此名对治。言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若论所摄,此经于三藏,正属经藏,兼通律论。以戒生净信故,论诘辩析故。于二藏中,正属菩萨,亦兼声闻,以激小回心故。言教摄者,西竺东夏,古今高宿,判教多途。始自后魏菩提留支,判一音教;次后则有一十八家,各有理据。庄严圣教,难以枚举。于今海内,唯有二宗:(一)天台四教,所谓藏通别圆,此正别摄,兼亦容三,不定回心故,扬大抑小故,离即俱非故;(二)贤首五教,所谓小始终顿圆。此经始教正摄,余四亦通。以离相见佛,乃终顿义,余二如前。十二分者,即九小三大通相,十二分教,兼正可知,故不繁述。
三、义理分齐
如来接物,不无文言。既落文言,则有义理。义者,文之实也。理者,言之主也。又义者,相也。理者,体也。盖圣人之言教也,义以析之,理以统之。理虽是一,而逐机遂有浅深;义固多方,而归理则无别体。是则诸经义理既有浅深,而欲明经旨者,若不辩别,何以知其分齐所诣乎?然约法本末生起,显分齐者,依起信论,有五重浅深,亦不离前五教,但此则从深至浅,彼则自浅向深,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为本源,即一真法界。该四法界,此圆教分齐也。
(二)依一心开二门,即该二教。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顿教分齐也;二者心生灭门,所谓如来藏,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即终教分齐也。
(三)者依此识明二义:1、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等。
(四)依后义生三细:1、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2、依动故能见名转相;3、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
(五)依最后生六粗:1、智相;2、相续相,即始教分齐;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3、4,小教分齐;5、6,人天分齐也。
若于此五中,定本经分齐者,正属始教空门。空理,如离相见佛,大身非大身,色相非色相等。然辞虽正演空门,而义实兼含终顿圆也。以始义初彰,一一空诸所有。终义许凡有心者,皆可作佛。顿义一念不生;圆义不可思议。而余一一激小,令生耻慕,与大同途,此大[既/木]之分齐也。
四、教所被机
教,乃圣人示下之言。机,即九法界所被之机。然则有通有局:通则普利三根;局则不无拣别。设以局论,此经正被菩萨,以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复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此经唯被大机。然于义求,亦兼凡小,何谓?以此经虽属大乘,若不兼利,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恐成虚语。而经中亦谈胎卵湿化,十种类生,以及小乘四果名目,于结经处,且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五、教体浅深
所谓教体者,亦有能诠所诠:能诠体者,即音声语言,名句文身。故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者是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以本经而论,则首从如是,终至奉行,皆为能诠之教体也。所诠体者,即无住真心,实相般若是也。以众生日用而不知,大觉悟之而为说,能所并释,合为教体。故知此经能诠所诠,皆深而非浅也。
六、显示宗趣
言宗趣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若据本经,显宗示趣,则有总有别。总者以三种般若为宗,三德秘藏为趣。别则有三:(一)教义,谓文字般若为宗,实相、观照为趣;(二)理智,以真空妙理为宗,实相般若为趣;(三)因果,以发菩提心为宗,证涅槃果为趣。斯则略示本经之宗趣也。
七、部类处会
此般若经,名虽八部,约类有十:(一)大般若六百卷。(二)放光三十卷。(三)摩诃三十卷。(四)光赞十卷。(五)道行十卷。(六)小品十卷。(七)胜天王所说七卷。(八)仁王二卷。(九)实相一卷。(十)文殊所说一卷。皆本部之同类也。处会者,即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园七会。(三)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乃第二处第三会也。然独置金刚二字者,拣非余九,以故本经在六百卷中,正当五百七十七卷,祇园七分中之第三分也。
八、传译时代
此经自传我国,凡有五代,六师翻译。(一)罗什于姚秦时,居草堂寺,译名金刚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译与什同名。(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译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与奘师同。今所传本,乃罗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译者也。
九、总释名题
分二:(一)经题;(二)人题。
﹝九、总释名题﹞(一)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语跋拆罗,此云金刚。具有三义,谓坚、利、明也。以此宝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其用极利,能坏一切物;其相光明。金中最刚,故名金刚。有谓色如紫石英,状若荞麦棱。即力士所执之杵也。
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翻妙慧。合而言之曰智慧,以智彻诸法实相,慧了诸法真空。然义有三,谓实相,观照,文字也。设取金刚三义,以喻般若三种者:(一)坚,喻实相般若之体,虽经多劫,升沉三界,往返六道,未曾欠缺,故云坚也。(二)利,喻观照般若之用,谓此显时,能照万法,当体全空,故云利也。(三)明,喻文字般若之相,以其能诠实相、观照,令得显现,故云明也。由斯三义,故举金刚以喻般若。则般若乃智慧之梵音,金刚即般若之正喻,以故华梵双彰,法喻并举,曰金刚般若。
梵语波罗蜜,此翻彼岸到,乃顺天竺之语。若依我国,当云到彼岸。意谓此经是到彼岸之智慧也。盖彼岸者,指涅槃而言。即离二种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烦恼之中流,到二种转依之彼岸也。
经者,径也。谓一切贤圣能依此修,即成佛作祖之捷径也。
梵语欲底修多罗,此云契经。谓诠显义理,契合人心,乃契理契机之教,拣非此方儒道等经。若据诸经论释,其义实繁,要而言之,不出于四,所谓贯、摄、常、法,以能贯穿所说之义,摄持所化之机,三世不易为常,十界同遵曰法,具斯诸义,故称为经。
然上七字为所诠,属别;下一字为能诠,属通。此于七种立题,为喻法立题;二种立题,乃佛自立也。
﹝九、总释名题﹞(二)人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标代也。三藏,经律论也。所谓经契一心,律规三业,论甄邪正。法即轨则之义。师乃模范之称。以三藏之法,自师而师人,故曰三藏法师。梵语鸠摩罗,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什乃华言,即善识此方文字之称,华梵合举,故曰罗什。然师始末,备载本传,兹不繁引。译者易也。谓易天竺之语,而为华夏之言。以周制有掌四方之官,北方名译,今翻西语,而曰译者,由汉世多事北方,而译人兼善西语,因以称焉。
十、别解经文
分三:(此准道安,经无丰约,悉分为三,谓序、正、流通者是也。)
(一)序 分二:
将释此序,义分为二:(1)明建立之因,(2)明建立之意。
建立因者,正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盖当金河顾命之初,鹤树潜辉之际,阿难悲哀,时有无贫尊者,语阿难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宜当往佛,请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尊者答曰:世尊在日,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遐益当来,理宜结集,一切经首,应置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答之曰:我灭度后,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默摈恶性比丘,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此正第四问也。
建立之意者,亦有三:A、断疑故,乃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语,感得相好同佛,尔时众起三疑:一疑世尊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举如是我闻等,则三疑顿断。B、息诤故,若不推从于佛,言自制作,则诸罗汉,德业颇齐,未免诤论。今称佛说,何诤之有?C、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安阿欧二字。盖阿者言无,欧者言有,彼谓万法虽多,不出有无,置之经初,以之为吉,以初吉故,令中后亦吉,今则不尔,故云异邪。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序﹞ 1、通序
通序者,诸经通有,以证信故。然此如是,诸经不同,如是亦异,有谓诸佛说法,无非显如,唯如为是,除如之外,了无片法可谈。或曰: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又云不异为如,无非曰是,皆泛言之也。今据本经,当以实相、观照为如,文字般若为是,良以实相、观照,二而不二,体用如如,故名为如。文字性空,不即文字,不离文字。故名曰是。
我者,阿难自谓也。然有四种:(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二乘假我。(四)法身真我。此于四种中,正属第三假我。盖阿难已达我空,实不计执,以随世谛,假立宾主,乃称于我。
闻,谓耳根发识,名之曰闻。问:既耳根发识,合云耳闻,何经不然?答:耳是六根之别,我乃一身之总,废别从总,故曰我闻。
一时者,即师资合会,说听究竟,唯一无二之时。良以殊方纪历不同,上下延促不定,横则四洲差别,竖则三界悬殊。故但云:说此经之一时也。
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满也。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拣二乘之独觉。觉满,拣菩萨之未满。是以三觉俱圆,万德皆满,故称为佛。
在者,如天子所至,即曰行在。故佛至处,亦名在也。
舍卫梵语,此云闻物,亦名丰德,又云名称。以具五欲、财宝、多闻、解脱、文彩风流、远闻诸国故,乃波斯匿王之都也。
祗,即祗陀。此云战胜。因波斯匿王于外国交兵,得胜之日,生此太子,因赐是名,以志喜也。如此方叔孙胜敌,以名其子。树乃所施也。
梵语须达多,此云乐施。今言给孤独者。以能周给幼无父,而老无子者也。不言鳏寡者,以二该二故。盖舍卫王臣,先未知佛,因须达多为儿聘妇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中夜而起,庄严舍宅,营办肴膳。须达闻已,即起问言:大士欲请国王,为婚姻之会耶?答言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广为说佛功德。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所?珊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尔时达多,遂往见佛。佛为说法。达多闻已,获须陀洹。因请佛曰:惟愿临顾,至舍卫国,受我微供。世尊受请。达多回国,布金买园,祗陀因而发心施树,故云祗树给孤独园也。然须达是正施主,祗陀为助成,今树先园后者何也?以祗陀乃储君,须达是臣佐,礼别尊卑之故耳。
与者,同也。
大谓名高德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敬也。
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怖魔,又云破恶。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盖和有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复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徒一百;更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今略五人者,举大数耳。此等诸人,先事外道,勤劳无益,一见如来,便登圣果。以此感恩,誓常随侍。所谓常随众也。正易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是也。
俱者,一时一住,皆同在也。
若准古说六种成就者,如是乃信成就,以信者则是事如是,不信则是事不如是,所以五十圣位,十信居先;十一善法,信心为首。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曰: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故知信心之前,别无胜法。纵能信如是经,闻根不利,信亦奚为。能信能闻,非时可说,徒生景仰。时可说法,无说法主,此道难闻。纵有法主,无处可居,亦难行道。虽有其处,设无听众,不成法会。必须六种辏集,佛事方兴。故云成就。则此六种为能成就,而向下经文,皆所成就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序﹞ 2、别序
别序者,别序一经发起之由,为正宗之前导也。此佛就一切众生日用寻常,去来动静,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直显真心本体,以明无往而非无住真心之妙用,无法不具实相般若之本体,所以假此乞食,发起斯经,不过要人向日用中,识得自己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则能事毕矣。
尔时者,即当尔佛住祗园统众行道之时也。
世有三,谓情世,器世,至真觉世;又有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总之情与无情,世出世间,靡不尊重,故曰世尊。
时者,日有十二,分为四食。(一)丑寅卯,诸天食时。(二)辰巳午,人间食时。(三)未申酉,畜生食时,(四)戍亥子,鬼神食时。佛制出家之士,应法人天,过午不食。今食时者,即日初分也。
衣者,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名作务衣。(二)郁多罗僧,名入众衣。(三)僧伽黎,名福田衣,以其制法水田见生福故。著者,以入城乞食,即僧伽黎也。
具云钵多罗,此翻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即过去维卫佛所遗,绀琉璃宝钵,乃四天王取而献者。
自园进城名入,地广人稠曰大,防非御侮为城。
乞食者,佛教比丘行头陀行,清净活命,了寄残生,离四邪命也。
次第者,不拣贫富,无分净秽,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七家则已,又或不限人家,满钵则已。
还谓还出舍卫至本处,即归到祗园也。将所化饭食之既讫,即收其衣钵,净其手足,敷其所座而坐之也。此言世尊去来行住,吃饭穿衣,日用寻常,与人无异,一段本地风光,莫非全体大用,其柰诸人终日昏昏,只知穿街过巷,觅食求衣,要且不识他是阿谁?甘作饭囊衣架,走肉行尸,殊为可惜。是以如来即日用事而示之也。此为后文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之章本耳。
有释为戒定发起者,义固甚佳,然于下文气似不贯,且空生希有之赞,似亦难于安插,何则?戒定行持,罗汉常事,何希之有?然空生之所以道希有者,非无故也。盖空生平日,但念空无相无作;所以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将谓佛道常(编者注:「常」疑是「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忽然今日,见我世尊,恁么举动,触著鼻孔,始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方信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于斯荐得无住妙用,实相本体,即在日用寻常,去来出入,动静往还,吃饭穿衣处也。以故向下即从座起,走向佛前,无别可说,只得道个呀,希有世尊,此正冷灰里一声豆爆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二)正宗分 分二:
1、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 分二:
(1)善吉请益 分二:
A、请益之仪
上序分者,即序如来与众生共有此金刚般若,不离日用中也。此正宗者,乃当机窥见如来动静,已知佛法无多,意欲普利今后,未免请问,形于言辞,以故有此正说也。时者,适当乞食还园,洗足安坐之时也。
梵语须菩提,亦名苏补底。此云空生,或云善现,又名善吉,有云妙生,并善实者。以初生时,宝藏顿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云善现。因含多义,存梵不翻。长老者,以其德腊俱高也。乃舍卫国人,鸠留长者之子。解空第一,在般若会上,转教菩萨,故为当机发起此经。正穷子喻中,密遣二人者是矣。设以本论,则久证青龙陀果,久悟般若真空,乃为辅化权示。如此今在大众之中,即从本座而起者,以师资之道,尊卑颇殊,欲有所请不可坐问。偏袒右肩者,乃彼方仪制,以表敬也,此中事释可知。若以理释,则袒肩以示权,膝地而显实,合权实二边之掌,印中道一味之心,修敬既毕,自合陈词,故云而白等。上之起座,即身业,恭敬乃意业;而白下,方是口业。此明三业虔诚,而请问也。
然即之一字,正是描写尊者绝无沾滞踊跃之状,直出人天众前,扬眉吐气,自不同于如聋若哑,唯除粪秽,默受弹呵,去花拜座之时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1)善吉请益﹞B、请益之辞 分二:
(A)赞益
希有者,准古解则有四种,谓时希有,处希有,德希有,事希有,可谓详矣。然在本经,似无交涉,兹亦不辩。且道尊者才来启请,如来尚未开口,见个甚么道理,便赞希有。聋!莫是世尊成道说法,度众生之希有么?不见道:未离兜率,已降皇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若待今日赞叹,奚啻鹞子过新罗,是剑去许久,方才刻舟。要知今日之赞希有者,乃算空生具一只眼,向世尊举止动静处窥见一班,故出海众之前,而赞希有也。其意有二:首谓于庸言庸行处,示奇特事,可谓希世所有之者;次则自已向穿衣吃饭处,讨得个下落。这段消息,从未知有,今始悟得。故曰:希有。
如来者,十号之一,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善护念者,若据古解,依根熟未熟等释,义亦甚佳,似无不可。但此经以五时设教而论,斯当转教付财之时,与义推求,理或欠妥。今准法华经信解品,空生等呈解之词,释此护念付嘱。言护者,即彼经云: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是也。念者,即彼经云: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者是也。付者,即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者是也。嘱者,即彼经云: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作佛是也。而言善护善付者,即彼经云: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意为说者是也。问:设据此释,菩萨二字,云何消释?答:菩萨声闻,在发心大小,所以有此二名。今既舍小归大,欲发阿耨菩提心者,岂可更以声闻而目之哉!是以即声闻而菩萨也。如十六王子,未闻法华以前,止名沙弥,既闻法华之后,则曰菩萨,亦此意也。然此二句,正释上之希有,所以言我世尊,自华严至今,数十年来,调护时机,深心爱念,欲人向动用处,识取家珍,不离眉端足下。空生此际,一旦豁然,喜解非常,是故赞言:希有世尊,可谓加护爱念,委付叮嘱,善而又善者也。正谓今在般若会上,转教付财,将大付小,嘱小化大之意耳。盖将大付小,不过引小入大;嘱小化大,无非以大激小,皆如来之方便护念也。以此观之,则如来之用心,诚可谓善矣。当机曰:善护念,善付嘱者,良有以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B、请益之辞﹞(B)正请
前既悟得此理,极口称赞。兹复发问者何也?以前无言之道,自非上根利智,莫克领略,便作寻常错过。故尊者恐负如来意旨,曲为时机,故兴斯问。善男子善女人,总该僧俗七众八部三乘人等。发,谓发起。阿耨等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盖空生意谓设有善男信女要发无上心者,不知可有个甚么法?聋。然即此心欲契实相般若之理,先向那里安住?聋。又且此心欲起观照般若之时,其奈妄想多端,如狂猿升木,上下攀缘,似痴蝇逐秽,去来不舍,怎生降伏?聋。此中三问,以发菩提为主,故前半卷答二三两问,后半卷答初问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1、示降住其心﹞(2)如来许示 分三:
A、印赞许说
盖世尊出世,本为直示此心,奈无知音可语。故自华严以至今日,有怀未吐。兹向祗园会上,撞著空生,觌面问来,恰好抓著痒处,以故老汉通身畅快,所以满口称叹曰:善哉善哉!言善会佛心,善为说辞,所谓善而又善者也。故仍呼其名而告之曰:须菩提,你适才赞这两句,果为的当,即是启请三问,亦甚要紧,可谓一字不差,皆合吾意。遂印之曰: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善付嘱也。似你这样人,始可与言斯道矣。故曰:汝今谛听,吾当为尔分别解说。要发阿耨菩提心的道理,然则亦不过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而已。
此中如是二字,应通三释,其义始足。一约理,二指前,三开后。且约理释如是者,众生诸佛,本自如如,所谓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也。设廓而论之,则内而根身,外而器界,无非真如,咸是实相。故言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此显世出世间无一法不是,无一法不如,以明如是也。若约指前,则空生已解如来作用。盖如来说,你也不必裁剪须眉,扭捏鼻孔,另寻住降方法,就如我寻常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一段光景,这就是了。以此而住,无非安住;即是而降,无往弗降。此明无住之住,是真安住;不降之降,即真降伏。故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约开后者,即指后文广略详示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2)如来许示﹞B、领旨复请
当机称解空第一,慧命长老,以此观之,名不虚传,何则?一闻如是之旨,即便对曰:唯,乃信之极而无疑也。老子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释曰:礼对曰唯,野对曰阿。此礼对也。又儒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亦此意也。然则至此当机始问云何云何?如来竟答如是如是者,正所谓傍敲正打,将一卷无言般若,已向诸人重重发挥了也。故空生直对曰唯者,乃是一肩担却,全身负荷了也。所谓烧尾鼓浪成龙去,虾蟹犹然努眼睛,然之一字,在尊者意,谓我则虽然如是,其奈诸人尚未荐取,伏愿如来还要细说,我亦愿闻,则是向下一卷经文,无非为努眼者,重伸注脚而已。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如来许示﹞C、正为开示 分二:
(A)明降住其心 分二:
a、略示降住 分二:
(a)略示降心离相
此以言显无言,而教降心之方法也。前来佛所印证当机者,以其见解不谬耳。然问发心住降,则曰善男子善女人者。正见空生作略,借秦为喻,假人而成己也。意谓未发大心之时,则厌弃生死,趋向涅槃,是以生死涅槃为实,即住著于生死涅槃,不得解脱。设发大心,云何应住?即如我住偏真,如何舍偏真而安住实相?聋。此正暗为自己安身立命处,乃自利之问也。又未发大心之时,唯求自度,不欲度人,知见偏枯,志意狭小,以故变易生死不断,无明住地犹存;今设发大心,云何令其断除变易,降伏无明,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聋。此问度生边事,乃利他之问也。故佛呼名而告之曰: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诸者,其义有二:一约能发心男女等机,众多不一故。二约四十位修心菩萨,类多不一故。
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谓觉机分证,识情未尽故。摩诃言大,其义有七:(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具斯七大,故名摩诃萨也。问:当机问时,止曰善男子等,如何答处,却曰菩萨?答:大心未发,即是凡夫,既发大心,即名菩萨。在当机约未发心时问,如来约已发心后答。应者,当也,宜也。此中如是,于前稍异,乃承上指下之词。往后经中凡言如是处,非有意于上,即有意于下,读者须知。此一句正承前指后也。
所有者,略举十方三界处所,盖处所,为能生能有,众生为所生所有也。一切者,乃总该之词。类即类趣,谓离趣同形,各从其类,即通指十类也。梵语仆呼善那,此云众生,以从五蕴和合中生故。今详十种,且约横竖发明。先横详类趣,准楞严经,皆以妄想建立。若卵生者,经云:卵惟想生,略如鱼鸟龟蛇之类,因飞沉乱想,和合气成。若胎生者,经云:胎因情有,略如人畜龙仙之类,因横竖乱想,爱情滋染而有。若湿生者,经云:湿因合感,略如含蠢蠕动之类,乃翻覆乱想所成。若化生者,经云:化以离应,略如转蜕飞行之类,此属新故乱想所成。若有色者,经云:休咎精明,有色可见者,乃精耀乱想所成。若无色者,经云:空散消沉,无色之可见者,乃阴隐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经云:神鬼精灵,乃罔象虚无妄想所成。若无想者,经云:精神化为土木,为枯稿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经云:如蒲卢等,异质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无想者,经云:如土枭等,负块为儿,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然此十种,不出色心。约色,即有色无色;约心,即有想无想。弘法菩萨,若识得色从心现,心亦妄生,正觉现前,众生界尽,更有何生之可度?何心之不可降哉?
次竖论三界,胎卵湿三,唯居欲界;化生三界通具。有色,止欲界四禅;无色,属空无边处;有想,即识无边处;无想,乃无所有处。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乃非非想处是也。
我者,佛代菩萨而称也。皆者,总前十类也。令谓使令,入谓证入,涅槃略梵,具云摩诃波利昵[口+缚]喃,此云大圆寂。以众德皆圆,诸妄俱寂。亦云大灭度,即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也。又灭二障,度二死也。亦云无为,离生灭故。又云安隐,最寂静故。总之一真法界,约圣与凡,而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此即实相真如之理,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虽在生死烦恼,其性本自寂然。(二)、有余依涅槃,是将慧焰烧烦恼薪,虽断见思,尚余最后身智,为分断生死苦依,故名有余依也。(三)、无余依涅槃,以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无有余依,故名无余依。今说无余,正指此也。(四)、无住处涅槃,即生死与涅槃,二俱不住。故云无住。如上四种,凡夫惟一,声闻有二,菩萨获三,唯佛具四。
此如是,乃承上言也。实无者,即起信论云: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又般若经云:以诸有情,本性净故,彼从本来,无所有故,则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良可味焉,以众生性空,生佛体同故也。又以一切众生本性寂灭,无灭可灭,本来是佛,无佛新成。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乃反显征释之词,言菩萨若以我为能度,即著我相;彼为所度,即著人相;能度所度,历然相对,即众生相;有法授受,恋著不舍,犹如命根,即寿者相。故辅行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如是四相不除,不惟所度不普,即能度者,心亦难降,故云菩萨有我等相者,即非菩萨。问:当机启请,先菩提,次安住,后降伏。如来答:则自后而前者何也?答:空生向来惯习,唯知慕果修因,故问亦急于证理,是以由菩提而住降也。如来因其发心向大,贵乎先历事行,而住理自在其中,故反其问而答之,良有以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a、略示降住﹞(b)略示住心无住
此如来再召当机,于降心之后而示住心也。复,谓重复。次,谓次第。于法之法,即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法则摄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有为无为,色心诸法也。应者,诫勉之词。无所住者,正教不住一切有无等法也。以不住有,入尘劳而不作生死之念;不住无,居寂灭而不起涅槃之见。是则染净色心,一切不住。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正是百华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故云无所住也。所谓下,详明六尘为所施之物,此由内不住我,外不住人,故中间不住所施之物。以故向下结归则曰: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相之一字,即上来有无诸相也。言不住者,正是无住行施,三轮体空也。
何以故下征起,恐谓无住,云何有福?因借虚空为喻,试问当机,令知虚空不可思量,则以法合云: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所获福德,亦复如是,犹若虚空之不可思量也。故结劝曰:须菩提,若是菩萨但欲住心者,当如我之所教,须识无住之住,乃真住也。
以上二章,略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也。盖前章是教诸菩萨应度众生,行法布施,修人空观,遣去我执;此章是教诸菩萨于尘无住,行清净施,修法空观,遣去法、非法执,自此至果报不可思议,无非展转扩充,以显离相无住之旨也。问:凡为菩萨,当广行万行,此中唯言布施何耶?答:不见道:「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若以是推,则开一施为三檀,开三檀成六度,广六度为万行,设约而收之,则万行不出六度,六度不过三檀,三檀不出一布施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A)明降住其心﹞b、广详降住 分二:
(a)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 分三:
子、佛身离相 分三:
(子)正明离相
以上善吉请益,如来许示。一往至此,理虽明了,未识当机解与不解,但恐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故我世尊,换个话头试他一试。正所谓水将竿探,人将语探也。所以将因中度生离相之事,却以果上成佛身相勘验者,正欲看伊道有道无。设或以身相为有,则伊降心离相之旨,尚未领略;若是说无,则渠降心之法,稍有相应。故此问云:须菩提,于汝意地之下,作云何晓解?你道即今如来果可以丈六之身,三十二相,即此就是见如来了么?盖不之一字,正审问之词,乃世尊之探竿也。向下可见空生是个细作,见我如来这一问有些古怪,就如水上葫芦,捺著便转,即对之曰:不也,世尊!此正领前开示离相之旨,故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盖如来身者,即法身也。以法身离相,所谓离生死相,离涅槃相,不住于有,亦不住无,故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令人捞摸不得,捉拿不得。即口欲谈而词丧,虽心将缘而虑忘,岂可以现前的丈六之身,三十二相,而目之哉!良以三十二相,固虽超胜天人,然而未免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尚属生灭,不同乎法身,不生不灭故也。何所以故,乃征释之词,盖如来所说非身之身,乃清净法身也;如来所说之相,乃非相之真相也。而现前如来所问之身相,不过随机应现,丈六之身,三十二相,岂可即执是以为法身真相哉!意谓真实法身,即非身相之可见也。
须知不可以三字,并即非二字,皆当机妙悟,正合离相之旨。故如来见当机所见不谬,喜其气分相投,即推门落臼而就之曰:须菩提!你要知道,不惟佛身是为如此,即世出世间,一切依正染净色心,但凡所有之相,亦皆类此,虚而不实,妄而非真。故下二句,是令尊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以其当机虽则解事知音,然于夜明帘外,犹欠转身一步,设以为是,未免堕无为坑,生断灭见矣。故后文云:若作是念,诸法断灭。所以进之曰:若能见得诸相非相,亦不必离诸相,另寻法身真相,须知当体即是如来清净法身,真实之相也。此因空生已会离相之旨,恐能离有,未能离无。然舍有之无,如逃峰赴壑,二皆不免于患。故言即见等,即之一字,乃教尊者就中从事耳。意谓既能了得诸相非相,亦不必拨去诸相,不妨即诸相而见如来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子、佛身离相﹞(丑)兼示殊胜 分二:
甲、善吉疑问
盖离相见佛尊者已知,今闻如来微妙开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语,当机到此,见其愈入愈深,凑泊不上,故发斯问。颇有者,轻可之辞,即可能有也。言者,直发其词也。说者,细析其义也。章者,节取其篇也。句者,辏成其文也。实信者,乃中心诚服,谛了无疑。不之一字,正疑信关头,意谓闻是上来世尊所谈言说章句,还可有人真实生信也无?以实信非率尔泛泛者也。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丑)兼示殊胜﹞乙、如来诫说 分二:
(甲)诫答
此如来直诃而诫勉之曰:须菩提,莫作是说。莫者,禁止之词,即莫谓秦无人之莫也。是说,即指生实信不之说。所谓一言而丧,一言而兴,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虽然法固深微,要知岂无信者,不唯现前不无,乃至当来亦有。但非小根劣机而能领略。然有持戒修福慧者,自能信为真实也。
五百岁者,*轮预记云: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万年。初五百岁,解脱坚固;二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五五百岁,斗诤坚固。今言后者,第五五百岁也。戒者,防非止恶为义,以外防七支之非,内止三毒之恶。又戒有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修福者,义亦兼慧,但文略耳。举持戒,则三学通摄;言福慧,则六度全该,此中有持戒之有,能生信之信,此为实之实。正酬尊者颇有之有,生实之实,信不之信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乙、如来诫说﹞(乙)说胜 分二:
Ⅰ、能信人善根殊胜
此当知下,正明能信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人,要知此人,非于一二佛边,种得的善根,乃是从无量千万佛所,种得来的善根。正言事佛多,而善根深也。此善根二字,设依相宗,即无贪等三,为善根也。若准本经,即阿耨菩提之心,乃万善之根也。闻是下,正言闻是上来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章句;乃至者,超略之辞,意谓不在值佛多,种善深,即一念净信,获福亦然。盖一念者,正心空境寂,万虑销融,不杂余缘,唯观实相,即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净信者,不起有为见,不作无为解,真俗一齐捐,圣凡悉平等,方名净信。苟能一念信佛所说,即诸相而显实相之旨,此人行止动静,则为如来三达洞照以尽知,五眼圆观而尽见也。是诸众生,即指此净信之人。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指前事佛多种善深的一样,同于虚空之不可量也。而此净信之福,亦复如是。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乙)说胜﹞Ⅱ、所信义离相殊胜 分二:
(Ⅰ)顺释所以
此正顺释。征明一念净信,即同见佛多种善深者,此何以故?聋,盖是菩萨已无四相,故能如是。言无复者,不更不再之义也。既无复我等四相,则我空也。法相者,若依本经而论,即上之言说章句也。今言无者,即文字性空,故云无法相,乃法空也。亦无非法相者,正净名所谓,无离文字而说解脱,即俱空也。是知净信一念,顿足三空,岂可轻率,而言颇有乎。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Ⅱ、所信义离相殊胜﹞(Ⅱ)转释所以
此因上章顺释能空我法等四相,始成一念净信。故此节将我法等四相,一一转释。意谓以何意故,定要空去四相,方为一念净信者何也?以诸众生若无净信,设生一念取著,则有许多葛藤。故云若心取相,即著我等四相。此转释上无复我相等,正言若取因中度生离相,及取果上之佛身离相之相,虽是极好消息,未免犹有沾滞在,亦不能称乎净信也。何则?一有取著,何异世间凡夫外道之著相者。是以若心有取,即著四相,则不得谓之净信,仍属我执未忘也。若取法相等者,此转释上无法相一句。谓佛灭度后,设有众生虽不执我,然取法相,如本经以菩提心,将谓有法可发,于文字般若言说章句,而生希取之心,则堕在法执,于著我等无异。亦不得为净信也。若取非法相等者,此转释上亦无非法相一句。设此众生虽不执取我、法,达得二空,然即坐在俱空境上,未免又落法身边矣,亦堕非我人等相,不得谓之为净信也。盖此经以扫踪灭迹,荡相除空,只要四相冰消,三轮瓦解,拂三执之浮云,显三空之宝月,所以不惟空我,亦且空法。不第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可谓层层洗剥,处处追穷,直使诸人执尽情忘而后已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子、佛身离相﹞(寅)结成离相
此正结佛身离相也。是故者,正指不取法与非法也。以取法则堕我等四相,取非法亦堕我等四相。是故后五百岁持戒修福,一念净信之者,不应取佛言说章句,为是阿耨菩提之法;不应不取言说章句,为非阿耨菩提之法。所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盖我寻常说者,汝等须知,即阿含方等,以至今日降心住心,种种之法,此如世间渡河用筏之喻。未渡者,定要取之;既济者,则当舍之。意谓言说章句,虽是渡生死河之宝筏。然未度生死者,当依之而修;既登彼岸者,应舍之而去。以此观之,虽佛正法,尚应放下,何况世谛文辞,非佛之法,仍转坚执而不舍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a)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丑、果法离 分三:
(子)如来双审
此以果法勘验也。因前筏喻文中,法与非法,均不应取。恐当机意谓,既不可取,如何世尊三祗炼行,百劫修因,以取菩提之果。即今人间天上,一十六会,广开般若之谈。以此而论,是法有取有说,何为而不舍乎?故此世尊双设问云:须菩提,汝将谓我有菩提之可得耶?有佛法之可说耶?此正如来探问当机,会与不会也。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丑、果法离﹞(丑)善吉双对
盖当机至此,所造已深,故能灵机脱颖,而出辞吐语,便觉活泼融通,不同前之率尔。意谓如来历劫修行,自当得果,出世度生,自然说法。如我今者,解佛前来所说筏喻,无定之义,言未渡则取,既渡则舍。约是而推,取舍不定。故知无有一定之法,名为菩提;亦无一定之法,如来可说。盖寻常如来说得果者,犹空拳诱子;说法可说者,似黄叶止啼。且如来所证之果,曰无上正等正觉者,不过对三贤十圣之有上而称无上;正等者,不过对声闻缘觉之偏枯而称正等;正觉者,乃对凡夫外道之痴邪迷梦,假名正觉而已。即所说之法,如来不过因人而示,就事随机,遇凡说凡,逢圣说圣。本来无有得与不得,说与不说,一定之法也。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丑、果法离﹞(寅)承上双释
此下当机自释,谓若有菩提可取,及法可说,即取法相,则堕于有,未出凡情。若道无菩提可得,无法可说,即取非法相,则堕于空;又落圣解。是知妙有不有,故将真空而遣有;真空不空,特假妙有以除空。若取果非果者,举念即堕二边;设说法非法者,开口便成两橛。故菩提非相,不可相取;般若非言,不可言说。故云皆不可取,不可说也。盖非法者,即领上无法相也。非非法者,即领上亦无非法相也。此正领前如来所示四无相也。
当机至是,犹恐俱空之义,人或难明,故用所以者何,重征复释,以明之也。贤圣者,即三乘贤圣;无为者,即六种中真如无为。以无所作为,故名无为。但有一法,即属有为,非无作为。正显一切俱空之理也。差别者,如三兽渡河,足分深浅,而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秪因机有利钝之殊,故成三乘贤圣之差别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a)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寅、引事况胜 分二:
(子)引事
此引外事较量也。盖佛与当机,同一鼻孔,接物利生,酬唱至此,恐闻无为无法,不可取说。便欲毁废言教,甘坐无为坑里。是以引此非喻为喻,较量福胜,令其受持弘通。所谓欲会无为理,先从有事看。故假大千之宝施,而设问须菩提,于汝意地之下,是为云何?设若有人,以七宝者,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赤珠、颇黎也。
三千大千者,乃我释迦一佛之化境也。如一欲界,一须弥山,镇四部洲,其山之腰,两轮日月。四大天王,各有八天。山顶为忉利所居,下统诸天,共为三十三天。自此而上,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至此皆欲界也。再上乃色界四禅天:第一初禅,统一欲界,集合一千初禅欲界,为二禅一统,名一小千界。又集合一千二禅梵释,为三禅一统,名一中千界。更集合一千三禅梵释,为四禅一统,名一大千界。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满,谓充满,以显宝施之胜,是人获福,还多耶,不多耶?须菩提言:宝满大千,而行檀度,自然福胜,故云甚多。此就福德相而答也。
须知如来之意,亦不在此,无非假此较量经胜而已。故当机自释云:何以故?佛以大千宝施见问,我亦就世间福德之相而答甚多,是约俗谛有相有为而言。若在胜义谛中,绝相无为,岂可言福不福,而曰多不多哉!是福德者,即指上宝施之福德。盖就世谛之相,非胜义谛之性也。以此性即真如无为真实之性也,故不可以多少而论。今言多者,乃就有为俗谛而说。以是义故,如来见问:我所以约世谛而说福德之甚多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寅、引事况胜﹞(丑)况胜
此中举法较前财施也。意谓设若复有一人,于此般若经中随便受持,或一卷半卷,乃至一句二句三句以至四句偈等。不但自持,又能为人演说其义,则其所获福德,胜彼前来三千宝施之福德也。此中四句,诸家所说,议论纷纭,有谓梦幻泡影者,有谓色见声求者,有谓无我相等者,有谓诸相非相者。有指一偈一句,一题一字等者,以上尽古人之糟粕耳。若以为是,何异贫子读豪家之券,与自己何干?要知此四句,不离吾人日用,须向自己脚跟下荐取始得。设要依文字解释者,正不必指定。何则?以楞伽云:长颂及短偈。是知不论长短,凡成四句者皆是。故本经云: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此则原无定指也明矣。而善阅教者,应求活句,莫泥死句,则不被文字瞒也。故下征释云:此经四句,便能包括一切诸佛之法身报身化身,并所证阿耨菩提之果法,莫不皆从此般若经而流出者。此何以故?纵前三千七宝之多,亦不及持说此经四句偈耳。
须菩提下,结辞也。近结诸佛之佛字,菩提法之法字,即蹑此二字而结之也。盖如来之意说,吾所谓佛、法皆从此经出者,不过因其有迷有悟,有圣有凡,此约世谛有为而言。若在胜义谛中,即十方三世海中沤,一切圣凡如电拂,又何佛、法之可得哉?故云:即非佛、法,此近结耳。若远结者,自佛言,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起,乃至度生离相,佛身离相,果法离相,直至此中并佛、法也无,则离相之旨,可谓离而又离,此远结也。(首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b、广详降住﹞(b)约圣果广释住心无住 分四:
子、历明无住 分三:
(子)小乘圣果 分二:甲、泛论 分三:
(甲)见道位
此章广释前来菩萨应如是布施,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也。盖佛欲当机深解此住心无住之法,即将彼自所证果,一一指而探问。俾知菩萨与声闻虽有大小之别,然无住之道则一,但以根有利钝,发心之大小不同耳。正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盖如来此问,无非借口传言,只要当机自述无住而已。然住者,乃取著之意,即生心举念,取相耽著也。故向下依次审问,皆云能作是念不。正如来善用权智,捉贼追赃,令不打而自招也。当机俱答不也。即此二字观之,是尊者将无住之理,明目张胆告白,诸人已定,而况其引人类己,以己方人。复曰:世尊!我不作是念,则矢上加尖,而无住之理,益彰明者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且问你,将谓初果之人,还作如是之念,说我得初果不么。不之一字,乃审问之意,言还作是念耶,是不作是念?聋。向下问答,皆如此释。
须陀洹,此云入流,以根不入尘故。又名预流,以初预圣流故。亦名逆流,以逆生死流故。复名抵债,谓不受业债故。然此四果,复有四向,谓向于果故,即须陀洹向等。此四果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道。且初修行得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方证初果,始名见道。
然约三界,各有四谛。每谛下各有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所谓苦下具一切,寂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嗔。初句即欲界,苦谛下全具十使,次句即寂灭,二谛下各除三见。谓身、边、戒禁取也。除此三者,以缘身是苦本,观苦则断身见,边见依身见而起,故亦随之而亡。无戒禁取者,以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位,是故皆无戒禁取。然道谛当修位,容或有之,故不除也。是以云道除于二见,不除戒禁取耳。由是苦下具十,寂灭二谛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谛下八,合为三十二。后句云:上界不行嗔,即于二四谛下,各除一嗔,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兼下欲界三十二,即总合为八十八也。
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智一忍,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智一忍,以成八心,二八即为十六心也。智,即无间道,乃断惑时。忍,即解脱道,是断了时。所谓苦法智忍,苦类智忍,乃至道法智忍,道类智忍。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心道类忍,名证初果,入于见道,为须陀洹,分别粗惑,一时顿断,犹如劈竹,三节并开,即以见谛八智为初果体。此初果之行相,乃见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甲、泛论﹞(乙)修道位 分二:
Ⅰ、二果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但于人间天上,一度往来,故名一来。不过一来人间,以断欲界六品修惑,言欲界修惑者有四,即贪嗔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一往等者,以九品修惑,能润欲界七生。谓上上三品,各润两生,中中三品,各一生,下下三品,共一生,故云独也二,共也二,独也一,共也一,独也半,共也半。今断六品,已损六生,犹有下三品残惑未尽,还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还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此果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六品无为,乃此果体。而实无往来者,以有往来,是有漏。如修戒善,或生天人,天福报尽,又转人间,此是凡夫随业牵引,上下往来。声闻进修无为,前念稍著,后念即觉,无为法中,来无所从,往无所至,既达心空无我,尚不可说无往来,何得更说有往来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乙)修道位﹞Ⅱ、三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俱尽,从此寄位四禅,生净居天,更不还来欲界,故曰不还,不来也。谓前九品惑中,余下三品断至八品,名三果向,断九品尽,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断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不还者,欲界修惑但余三品,三品烦恼,共润一生。今已断之,更无惑润,杜绝葛藤,故不还来。此第三果,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而实无不来者,情执具超,智理并遣,三界之见已尽,下地之思将空,虽云不来,以悟无我,故不妨无来而无不来也。以上二三果,俱修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甲、泛论﹞(丙)无学位
梵语阿罗汉,此云无贼。以三界见修烦恼尽故。亦名不生,以不受后有故。又名应供,以应受人天供养故。此位断上二界各有三种修惑,谓贪痴慢。此惑微细难除,故约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合成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无间,一解脱,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十二品惑尽,成阿罗汉果。此果若以见修合论,兼欲界一地,总以八十九品无为,为此果体。
实无有法者,言阿罗汉,不过无烦恼不受生,应受供,以是义故,名阿罗汉。除此之外,更无一法名阿罗汉也。
世尊下,反释云:若一作念,我得此道,则四相宛然,何异凡夫。由此验知,必无是念也。前三果人,研真断惑,居有学位,故立果义,以酬其因。此阿罗汉,乃无学人也。具戒定慧道共定共,分段生死之果已尽,见思苦集之因已亡,三十七品已真修,有余无余而证得。正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获尽智无生智矣。至此惑尽真穷,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永嘉道:绝学无为闲道人也。此明无学道竟,又文中不言果而曰道者,以显证极此理,而与觉道相近,故不言罗汉果,而曰罗汉道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子)小乘圣果﹞乙、确证
此正当机以己方人,故将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显出无住之义,以为四果确证。然虽如是,要知空生硬作主张,良有所以。首则暗合如来无住之旨,以助佛转轮。次则明显己说不谬,因前己说一切皆以无为有别,而上具答不也。实无往来,实无不来,实无有法,乃至自证则曰:我不作是念,实无所行者,此皆正显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以此谛观,则公私俱备,而当机之用心,噫,可谓精且细矣。世尊下,正是引己作证,即以佛所印许而证前四果无住之义,兼显无为差别之旨也。
无诤者,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即古云: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今云无诤,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圣无凡,一相平等,无住真空。但有住著,即有对待;但有对待,即有诤端。长系生死,何由解脱。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是以一切法中不起一烦恼,不恼一众生,故得无诤也。
三昧者,此云正定,亦名正受,又名正见。第一者,即诸大弟子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而称无诤、第一,由解空故也。
我不作是念者,言佛虽嘉赞,而我不萌一念有得之心,谓是无诤第一人也。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諠,亦云寂静,皆无诤之义也。
行者,即无諠寂静,无诤之行也。实无所行者,此行之一字,正乃取著分别心也。今言实无所行者,即于一切法中,离其取著分别,而正显此不住无为之义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子、历明无住﹞(丑)佛所得法
此乃世尊引己作证也。因当机泛引确证,一一不谬,说著老汉心事,不觉技痒起来,道:不唯汝等于我跟前,无法可得四果,即我昔日于燃灯佛所,亦无法得佛果菩提。故反问之曰:如来于燃灯佛处,有所得不?当机至此,心领神会。已知佛果性空,解得菩提非相,得而无得,无得而得。遂而答曰:实无所得,以实际理中,一尘不立。尚无能得之心,何有所得之法?故云实无得也。
燃灯佛者,乃我如来二僧祗劫受记之师也。即法华云:灯明八子,妙光开化,所谓最后天中天,号曰燃灯佛者是也。本行集经云:昔有大城,名莲华国。有王名降怨,有一婆罗门,名曰日主。为王所重,分与半国,称为埏主。夫人月上,所生一子,名释提洹竭。出家成道,号曰燃灯,亦名锭光。以初生时,一切身边如灯光故。复有名灵童者,瑞应经云:儒童出家于雪山南,珍宝梵志会下,为五百弟子之首,法名善慧。仙法学尽,辞师还家。师曰:汝当以清净伞盖、革屣、金杖、金钱五百,报恩而还。慧乞放归,适遇无遮大会,得金钱五百,躬奉师处。过莲华国,闻有燃灯佛,欲往亲近。时有婢女卖优钵罗华,即将金钱三百,买华五枝;女闻供佛,倩寄二枝,誓作因缘。时佛入城,善慧将华献佛,散佛顶上,以愿力故,结成伞盖随佛行住。佛以神力,地现有泥,善慧布发掩之,作念:愿佛踏我身过,授我成佛之记。不蒙记莂,我终不起。燃灯即至履身而过,止众莫踏,乃授记云:此摩那婆,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如我无异。佛授记已,即登八地。
且道世尊将这陈烂葛藤,拈出何为?一则证盟当机,令众生信。次则显示无得,正明无住之旨,可谓一点水墨,两处成龙矣。问:前在果法离相章中,则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已问过矣,此奚重问?答:前问是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明度生离相之旨,乃就佛果上所得有无为问;此问是释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无住之义,乃以佛因中于法得与不得为问。则前问是佛果上自证菩提,此问乃如来因中求得佛果菩提,义自各别,故不重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子、历明无住﹞(寅)菩萨庄严
此以菩萨结证无为差别也。须菩提下,谓汝既知无为法中,佛与燃灯实无所得。可知佛为菩萨时,三大僧祗,修行六度,庄严佛土之事不?不也世尊下,谓据无为法中,实无有庄严佛土之事。何以故下,释成不也之所以,言庄严者,自净其心也。佛土者,惟心净土也。空生已解清净为心,但能心净则佛土净,故答不也。庄严佛土者,乃约俗谛说实报土也。以菩萨六度万行,福慧庄严,所不无者,故说有庄严耳。
即非庄严者,此就真谛明法性土也。乃清净性地,寂光真境,即吾人之自心,其为体也,离四句,绝百非,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说,正谓心行路绝,语言道断。尚不可以无相论量,岂可说有相庄严。若然,则是向虚空著楔,为混沌画眉矣。是知心原非相,土岂可严。故曰即非庄严也。
是名庄严者,乃双融二谛,以第一义中,真空不碍乎妙有,妙有无碍于真空,虽在实际理地,本无庄严之可得。若今时门头,不妨炽然庄严,虽无庄严之实,然亦不废庄严之名,故曰是名庄严也。
须知即非庄严乃不取法,是无法相也。是名庄严,乃不取非法,是亦无非法相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b)约圣果广释住心无住﹞丑、正明无住
是故二字,乃结定之辞,良由前来略示广释,始自小乘圣果,而至佛所得法,菩萨庄严种种分析,莫不皆明无住之义,至此结云,是故须菩提,最初问我应云何住?我则答言应如是住。然复略示则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乃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今此直提初问初答之语,而正结也。故言诸菩萨应当如是生清净心,如是者,乃逆指上来略示广释种种无住之文是也。生清净者,所谓清而不浊,净而无染。若菩萨心中稍有一念住著,即为浊染,不名清净。
然则清净如何生心?但二六时中,不沾一尘,不染一法,净伙伙,赤洒洒,即是不住色等而生心也。以此般若妙心,犹净明镜,若住一尘,即被一尘染污光明,一尘不住,则物物斯鉴。正所谓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直饶寸丝不挂,万里无云,即虚空也。须吃捧者此也。
应无所住者,真空也。而生其心者,妙有也。而应之一字,反上不应也。谓行檀者,与此六尘应当一无所住,毫无所著,而生其心者,方谓清净无住之心,以是行檀。正起信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若以无住生心合而言之,乃真俗混融,为中道第一义谛。是教住心菩萨,心无所住,住亦非住,生即无生,无生而生。但涉一念,则心有所著,尘有所入,不名无住,便成有住;不名净心,便成染心。直饶有个不住境的念头,则早已住却了也。欲不住境,须不住心,苟能心无所住,方知境亦无处,正是路到水穷山尽处,行兴自消;火至灰飞烟灭时,余烬自冷。果然如是,虽终日生而无生,终日住而无住,不生之生,不妨任运而生;无住之住,何碍随缘而住,以是而推,则穿衣吃饭,无非本地风光;送客迎宾,尽露当人面目。所谓尘尘是宝,处处逢渠,则何法不属无住真心,是物皆彰般若妙体,是以当机前来于乞食时,偶向如来行住坐卧,动静往还,袈娑角下,钵盂身边,触著些子,以故叹佛为希有者,正是于此无住理中,稍见一班耳。若夫黄梅得旨,曹溪悟入,较之当机又其次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b)约圣果广释住心无住﹞寅、喻明无住
此以喻结法也。良以上文所说清净心者,诸佛之所证也,菩萨之所修也,众生之所迷也。乃凡圣之分强,生佛之总路也。故迷之则六道轮回,悟之则三德秘藏。即今世尊祗园会上,亦无别法可说,不过就人本有而指示也。所以前来著衣持钵,去来行坐,无非发明本地风光。当机于此,虽然得个消息,其如当时大众眼钝头迷,只知著衣时,随众著衣;持钵时,随众持钵。终日忙忙碌碌,同人起倒,逐队成群,往来舍卫,出入祇园,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么处?是以尊者自庆己知,悲他未悟,三业虔诚,五轮著地,合掌一心,顿兴三问。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应住?如何降伏?而我世尊,则喜其问之当,请之诚,故即赞而许之曰: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乃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道理;并如是住,如是降伏的道理。而当机至此,就上一扒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以故如来将错就错,一一反其所问而答之也。是以初酬住降之请,次答菩提之问。乃于初中,而开广略二门。初则略示,次复广详,委细发明,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旨,上来已竟。然此无住清净真心,人虽日用迷不自知,是以世尊巧设一问,以喻合法,借事显理,令众生易知而易解也。即作二释:一就喻详事。二合法显理。
经初(编者注:「初」疑是「云」)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此非喻为喻也。即是说设若有人,其正报身量,犹如须弥山王。梵语须弥卢,此云妙高山,乃四宝所成,以故为妙,独出群峰,是以称高,下踞金刚际,居四海中央,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入水八万四千由旬,环列七金,总统六万诸山,而为眷属。纵虽海浪千寻,此山巍然不动,故名山王。于意云何?征起而问于汝须菩提,意下若何,是人之身,可还为大不?尊者答曰:若是身量如须弥山,可谓甚大。世尊!盖此一答,乃尊者就事论事,因如来问大,所以答大也。而当机亦知佛意,原不在此,故向下就路还家,打一转语云:虽身等须弥,犹未为大,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非身名大者,指法身也。而此法身,包万象,括森罗,非大非小,非形非色,故曰非身,即是名之为大身也。夫法身之为身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非形相可取,非色法可见,非心智之可测,非数量之可知。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此正以非身,无漏无为,是名清净大身也。以上乃就喻详事。
若欲合法显理者,则须弥四宝所成。居四海中,环七金而统六万,虽千波万浪而不能动者,以喻此清净心,乃具常乐我净四德,如山之四宝成也。言居四海中者,以此心自无始来,迷真逐妄,常居四生,烦恼海中。环七金而统六万者,正明此心,混生死于七趣六道也。虽波浪而不动者,正显此心虽在生死烦恼海中,六道七趣之内,从来不曾动著丝毫。所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生则未尝生,灭亦未尝灭。即在生死而不垢,虽处涅槃而不净。此不净者,正是本来无染不可说净,不净之净,乃真净也。此正无住清净真心耳。然其体也。包含万法,总括十界,竖彻如如之大,横穷法界之边,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故言甚大。虽然此甚大二字,犹有说焉,盖世尊止问大不,当机合答大,即能事毕矣。何答甚大,须知此甚之一字,乃尊者转身之句也。意谓须弥虽大,尚属有为。五位法中,色法所摄,三性之内,无记性收。有方分之可析,历劫火而成灰。且世尊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则十方世界,尚尔犹虚,何以一芥须弥认之为大。故知须弥之大,未大也。十方之宽,未宽也。能包十方之宽,能吞须弥之大者,真大也。故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二句合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苟知无住,即识非身,但了净心,自解大身。此以非身大身,而喻住于无住也。意谓若住于相,虽山王亦小,设无所住,虽毫末亦大,至此则法喻显然,理事俱备矣。
若约三德会释者,则清净心,法身德也。应无所住,般若德也。净心行檀,解脱德也。设用本经会释,则清净心,为实相般若,应无所住,乃观照般若,净心行檀,即文字般若,是则三而非三,一而非一,不妨随三道三,就一说一。至此则无住之理,无余蕴矣。向下不过劝持较量而已。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b)约圣果广释住心无住﹞卯、较量显胜 分二:
(子)校量
以上种种敷陈,至是则无住之理已彰明矣。故如来举此校量,以显持说之功也。但前惟大千宝施,今复以恒河大千宝施者,秪是以相施之多,益显无住受持之功胜耳,非有优劣之分也。此言恒河者,亦名殑伽,此翻为天堂来,以出处之高也。又云福河,以众生入中,能生福故。盖此赡洲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更有香醉山。于此香醉之南,雪顶之北,有池名阿耨达,此翻无热恼。纵广五十由旬,由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有四口,各一由旬。四口出四河,各绕池一匝。四种宝色,不相杂乱,湍流入海,各分二万五千道。大河流灌四洲,东牛口,出殑伽河,银沙混流,入东南海。南象口,出信度河,金沙混流,入西南海。西马口,出缚刍河,琉璃沙混流,入西北海。北师子口,出徙多河,颇支沙混流,入东北海。兹言殑伽,即牛口出,回流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尝居此,凡论数量,举此为譬。而恒河之沙,已无限量,况复沙等恒河,则甚多可知,前一大千世界宝施,已为多矣。况此沙等大千世界之宝施乎。故甚多也。此则较量已定。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卯、较量显胜﹞(丑)显胜 分二:
甲、略持人处胜 分二:
(甲)人胜
盖文字般若,能诠实相观照,无住真心。凡受,则信受此心,持则奉持此心,即四句悟入此心,为诸人开示此心,能使自他俱明此心,故此福为胜也。前宝施之福属有为,故劣;此法施四句属无为,故胜。正谓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恒沙多宝,功属有为,不过报感人天;略受持经,心明无住,自此见性,成佛有分,故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甲、略持人处胜﹞(乙)处胜
此随说二字,约有四义:一随说人,不拣僧俗凡圣。二随说义,不论事理精粗。三随说经,不定章句前后。四随说处,不拘城市山林。当知此处,一切世间,总该三界六趣。此中惟举三者,以天人通三界,或顺或逆,修罗杂四生,有实有权。凡具性灵,应遵佛敕,供养是处,以植胜因。然供养之法,略有十事,所谓香、花、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技乐、合掌礼拜也。梵语塔婆,或名窣堵波,此翻方坟,亦名圆冢,又名高显处。梵语支提,此云灵庙。庙者,貌也。供佛形仪相貌故,然塔有多种,今且言四:一生处塔,二成道塔,三转*轮塔,四般涅槃塔。今教供养其处者,以此处即是道场,四句般若,自受为人,自利利他。说者闻者,明心见性,法身妙体,从此闻经处生,即生处塔也。佛果菩提,因闻经处成,即得道塔也。随将四句,为人解说,即转*轮塔。自利利人,理事究竟,即般涅槃塔。须知说全经处,即有如来全身,随说诵持,即有碎身舍利。是故说经之处,理宜珍重。一切人天,应当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丑)显胜﹞乙、广持人处胜 分二:
(甲)人胜
此因随说四句处,尚尔当供,何况于一轴全经,尽能受持读诵解说之者。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二字贯下,以明三身具备之义。何谓?以其成就法身最上之法,无漏无为,离名绝相,再无一法加之于前,更无一法越之于上,故名最上,乃法身也。成就报身第一之法,以万德而为庄严,将百福而成相好。众圣中尊,更无过者,故名第一,此报身也。成就化身希有之法,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分形散影,随类现身。希奇少有,故云希有,为化身也。由是而观,其为人也。三身圆具,而胜可知矣。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乙、广持人处胜﹞(乙)处胜
此经典所在,乃法宝也。即为有佛,正佛宝也。尊重弟子,为僧宝也。斯则三宝备足,一处全彰,则其处胜,愈可知矣。此较量显胜,而必约广略释者,正为般若有广略二门,说既有二,受持亦然。又广略中,必有自持教他。即付财转教意也。即法华云: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此中之略,正彼之少,此中之广,乃彼之多也。自行为取,教他为与,受持读诵,是佛付财,为他人说,是佛令转教,例之前后,靡不咸然。至此则明降住其心一章已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1、示降住其心﹞(2)彰般若妙用 分二:
A、善吉请名
当机闻得经在佛在,持说殊胜,未识何名?若为奉持?以故请名,而并请奉持之法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2)彰般若妙用﹞B、如来垂示 分二:
(A)出名教持 分二:
a、正标
此中立名之义,谓此经离相无住之用。取喻金刚,以之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著中道,则百杂碎。正是诸法尽扫,纤埃不留,名为金刚。所谓奉持者,亦无别法,不过因名会义,达诸法空而已。若约法喻并称,华梵双举,则详释名义,已载经前,兹不烦赘。然名者,所以召实也。且道金刚般若波罗蜜,毕竟是个甚么?莫是最坚最利,一切物不能坏,能坏一切物者。将谓此宝以喻般若,能坏烦恼,而烦恼不能坏者,即就是么?然虽近理,恐没交涉。
盖此金刚般若者,乃现前诸人个个本有的,离相无住真心是也。故我如来历劫修行,全用此心,出世成道亦用此心。以用此心,而能于割不断处,一切割断;放不下的,全身放下。今被当机彻底掀翻,兜根直索,只得和盘托出。但要诸人认取,须知此心,乃成佛作祖,戴角披毛的本钱也。设舍此心,别无有法。故教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苟能悟此心法。则知心本无心,法亦非法,说甚波罗蜜,不啻只烂草鞋耳。所谓佛说一切法,为究一切心,若了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以故空生尊者,特地请佛广为诸人点出一个般若真心,在我世尊,也只要诸人奉持此心,则参学事毕,未识诸人,还能领取此心否?咦!你若无心我便休。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A)出名教持﹞b、重释
所以者何?乃出命名所以。盖佛因吾人迷本净心,晦为业识,转将智慧翻作愚痴,背涅槃城,趣生死路。是以贪嗔境上,枉受飘零,解脱法中,自取流转,兹者欲转妄识,须示真心,为破愚痴,特明般若,教离这里,始说那边,正是将我甜瓜,换伊苦李。故言佛说般若波罗蜜也。设或吾人,二六时中,念兹在兹,触著磕著,识取本有真心,会得自家般若,若然则敲空系木,尚滞筌[四/弟],瞬目扬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到得这里,既知法本无说,心岂有名,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而施说,于无名处而安名,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也。然此三句,乃本经之纲领,亦大藏之精要也。设廓而充之,则佛祖心肝,圣凡脑髓,五宗三教,无量妙义,百千法门,亦不出此。
无暇泛指,今且仍遵经论,略明观法,断惑证理,以便初机习学。盖此般若真心,而喻之以金刚者,良有意焉。以其能会三止,融三观,断三惑,达三谛,证三身也。
所谓佛说般若波罗蜜,即方便随缘止。谓心随俗理,故假观也,俗谛也,属言说章句,能断世间凡夫外道,执我等四相之惑,证化身也。
即非般若波罗蜜,此体真止,以体妄即真,故空观也,真谛也,能断出世间声闻缘觉,执文字章句,成非我等相之惑,证报身也。
是名般若波罗蜜,此息二边分别止,以不当空假,故中观也,第一义谛也,能断出世间权位菩萨,拨无文字,是名我人等四相之惑,证法身也。以上据诸经论而释也。
若依吾宗,自有法界三观,言佛说般若波罗蜜,此理事无碍观,谓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文字般若,以显解脱德也。能除世间我执,即我空智也。
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此真空法界观,以会色归空,泯绝无寄,即观照般若,以显般若德也。能除出世间法执,即法空智也。
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周遍含摄观,谓理如事,事如理,乃至普融无碍,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即实相般若,以显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权乘法非法执,则(编者注:「则」疑是「即」)俱空智也。
言上来所约,虽有三名,唯是一心,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如天王之三目,非纵非横,犹梵伊之三点,不即不离,此本经之要旨,吾宗之心印也,学者幸勿厌繁而忽之。问:正标中云金刚般若,重释中止云般若,不说金刚何也?答:金刚喻也。般若法也。今举法而摄喻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B、如来垂示﹞(B)即事显用 分二:
a、彰般若离相用 分五:
(a)说法离相
自此向下,乃如来用金刚妙慧,遍荡圣凡一切执著,以彰离相之胜用也。盖佛至此,恐有寻香逐块之流,闻上立名,未免有疑,谓佛前言无法可说,今复立名,是佛有自语相违之过也。故此问云:汝谓如来有法说不?此正欲空生当下了达,说即无说。且喜空生果是其人,已达言说性空,乃云:如来说法实无所说,可谓点著便知,一肩担荷去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a、彰般若离相用﹞(b)依正离相 分二:
子、依报
此遣依报也。依者,乃众生依止之处,即共业相感之报。良以如来一往发明离相无住般若真心,又恐当机错下注脚,将谓识得一,万事毕,即这个就是般若,是则又向死水中渰杀了也。故此连举依正,并世界微尘者,正要当机于法法上,会取般若,了得尘界性空,达得离相妙用,则无往而非此心之般若也。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则檐前鹊噪,皆演摩诃,槛外云流,俱彰实相,以故问云:大千世界,及诸微尘,是为多不?当机对曰:甚多。佛言:汝虽知世界微尘之多,而尚不知微尘非微尘也。何则?以世界散而为微尘,则尘无自性,悉假因缘,因缘故空。以故一微空处众微空,众微空中无一微,原无实性,所以曰非。以不废假名,故言是名耳。能造既尔,所造亦然。故世界亦非世界者,以微尘合而为世界,则界无自性,乃因缘生法,是亦为空,无有实性,故亦曰非,以不废假名,故亦曰是名耳。然此非之一字,正显离相之用,是之一字,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是,所谓即是用而离是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b)依正离相﹞丑、正报
此遣正报也。即如来三十二相,正报之身也。观佛之究竟,当机亦可谓婆心彻困矣。至此欲其直下承当,会取离相之用。辄以己身而为勘验,正是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以故问之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言三十二者,即始自足下安平,终至顶中肉髻。盖当机前来已解离相见佛之旨。故此应声如响道: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则?以真佛非形,法身非相。故自征云:此何以故?当知世尊所说三十二相,即是应身三十二相,原非法身无为之相。然此三十二相,若在法身之中,不过是名而已,故曰是名三十二相。以应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属智慧庄严,至此可见大而世界,细而征尘,法说非说,佛相非相,以至般若非般若,则离相之用,可谓彰且著矣。向下不过况显伸解结成而已。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a、彰般若离相用﹞(c)显示经功
此中以福较慧,明离相之用,以显经功。但此比前不同,前皆财物,此以身命故也。良以理进一层,则较量亦增一层。所谓水长则船高耳。身施如尸毗之代鸽,命施若萨埵之饲虎,皆不及此经之四句者,以此般若离相之用,直透法身向上,不唯宝施弗及,即身命亦弗如也。问:经中往往言四句偈功德殊胜,果何说乎?答: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所才得八言,曰即非,曰是名而已,则此一名,而诠显法界三观、三止、三谛,断三惑,除三执,具三名,证三身,显三德,获三空,皆由是而彰也。只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依报,三十二相之正报,若据实体,则无量无边之广大胜妙,此则不过数字,收之尽矣。即如世间天子之玺,不过荆玉一方,亦止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而其体也,唯玉一方;而其文也,止于八字,然其为用,未易可言,何则?因之继天立极,子惠万民,镇安中外,取信立德,定乾坤达神鬼,莫不由之。方之文字般若,四句虽少,而其为功则甚大明矣。故不可以世谛有为内外财施而较也。如至尊德业,非群臣事业可得而比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a、彰般若离相用﹞(d)闻义述解 分二:
子、当机伸解 分三:
(子)解自闻希有
此当机呈解也。因前初请降住之法所以,佛为指示,迄至乍闻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未免茫然。故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生实信不。因伊一问,累我世尊,且诫且谈,展转发明,循循诱导,曲曲提撕,已至今日。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当机此际,抛下草庵,趋入宝所。方见老汉真心,始解太平无象。是以感悔流涕,喜极成悲。
言是经者,即一往所谈文字般若。
言义趣者,义即义理,即所诠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乃前处处言即非者是也。趣即旨趣,即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乃前处处言是名者是也,此即观照般若。
而言深解者,正是尊者[囗@力]的一声,桶底脱落,突出顶门正眼,握定金刚宝剑;所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正深悟而实解也,此即实相般若。
良以因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
鼻出为涕,眼出为泪,心激感痛曰悲,鼻息缩伤曰泣。此因悟而伤迷,喜极而反痛也。兹呈解而叹希有者,与前不同。文虽似一,而义实云泥。前乃赞佛日用寻常,莫非本地风光,指示当人全体大用,般若真心,犹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故曰希有。今乃赞佛以文字般若,引生观照,令契实相。则是深入九重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遍历歌台舞殿,复道长桥;甚而明星荧荧,绿云扰扰,靡不洞悉,应接无暇,至此不能遍言宫里之事,唯道一切,好希有也!是则前乃外见规模庄丽,今乃入见家室之好也。
如是经典者,即前一往所谈,言说章句,文字般若;而言深者,即所诠无住观照般若;更言甚者,即今深解悟入实相般若也。
昔来者,谓自证阿罗汉果,得人空慧眼以来,未曾得闻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良以当机自阿含,历方等,至般若,证人空以来,于一切法,但念空、无相、无作,自谓究竟,然而未闻法空之理。以故适才悲泣者,正谓如是之经,恨未早闻耳!盖此经谈空,亦不住空,所谓有无俱遣不空空,故称之曰:甚深经典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子、当机伸解﹞(丑)叹他闻希有
此因己而叹他也。乃尊者汲引同类,并及当时一切大众耳。盖因前来闻真空之说,恐无知音,故率然而问:颇有众生,乃至生实信不?佛诫之曰:莫作是说,不惟现在有人,乃至如来灭后亦有。彼时虽不敢辩,未免尚怀鬼胎。至此尊者点胸自肯,始知今是而昨非矣。便觉从前出言卤莽,此解如来诃诫,明现在不无之旨也。故言若复有人等,正谓现在不独我能信,还复有人亦能生信也。
言闻经者,闻慧也;信心者,思慧也;生实相者,修慧也;信心清净者,正信自心清净,解得离相无住,毫无一法当情故也。盖此信一生,则诸法不生。既诸法不生,则实相生焉。所谓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是以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信得无我无法等相,心自清净,即是所生之实相般若也。当知实相,无能生所生,不过开显正智,假名曰生耳。
此中是人下,言由净信而生实相之人,则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言第一者,须知信之一字,乃入道之前锋,为善之首领。是以五十圣位,此位为先,十一善法,是法居首,故云第一。而言希有者,即此实相之理,不外寻常,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即诸法而显实相,宁不希有乎!而言功德者,即因功德德,乃无漏无为之因果也。虽尘界宝施,恒沙身命,亦莫能及,故云第一希有功德也。昔武帝问达磨云云,皆答福德,以有漏有为也。岂知此净信实相,为真功德耶。向下是之一字,乃承上转下之辞。言实相者,乃真实之相;非相者,即非诸法之相;名实相者,乃名诸法圆满成实之相也。然此三句,各有深意。第一句,即对四谛凡夫外道,执虚妄相者而曰实相,以除我执,以显我空真实之相也。第二句,对出世间声闻缘觉,执空相者,故说非相,而非空相也。以遣法执,以显法空真实之相。第三句,对权乘菩萨,执非法相者,则以是名,除非法执,以显俱空真实之相也。一即文字,二即观照,三即实相。设以三观等释,亦无不可,兹不繁赘。以上乃当机前承诃诫之后,处处留神,至此疑团冰释,是以吐露发挥鼓舞当时大众。正是:若不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朴鼻香!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