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宗通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 译
西天 功德施菩萨 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梁 傅大士 颂
宋 嘉禾长水法师 子璇 金刚刊定记
明 菩萨戒弟子南岳山见 曾凤仪 宗通
金刚经宗通缘起
盖闻佛智甚深,上哲莫窥其际;圣言至妙,庸流岂识其端。空生唱无说而雨华,疑丝暗掷;无著升兜率而面教,分部犹违。乃知般若无边,允唯金刚第一。研穷匪易,信受诚希,幸偈衍于慈尊,绳墨具在,喜颂扬于大士,敲唱同符。西干功德施,洞烛空假之致;长水刊定记,略标合并之规。均之羽翼天亲,剖二十七疑而悉断,要于铺舒法体,破凡所有相以皆非。第破相之旨愈微,而如幻之观渐密,已入住地。犹云无住相应,才起度生,普令无度为尚,救偏于虚无之界,决机于杳霭之乡。良以执隐于俱生,金刚其对证之剂,位登于等觉,此乘有到岸之功,唯佛能知,非凡所测。契此深深之义,还他上上之根。
在昔黄梅,独谓是经能见性;于时六祖,果于言下便知归。五叶既开,人握如来之印;一灯相续,别称教外之传。悟不由师,语多合辙。机锋回露,陆离宝剑之光;照用齐彰,璀璨摩尼之色。信乎后五百世,勿谓无人。若也持四句经,终当有入。凤仪学惭专诣,识谢遍参。道味悦心,似有投于夙好;禅关娱老,或不昧于往因。适兹斗诤之秋,横出和同之见。谓宗即教,炽然说、无间说,尽属言诠;谓教即宗,如来禅、祖师禅,总须坐郤。销归自己,拈华与拈句何殊;了彻那边,所见与所闻奚异。斯则宗通即启经之钥,而说通亦入悟之门也。
障碍都融,真如顿显。若夫鸠摩擅译,业示信于舌根;而冥主效灵,诏补遗于石刻。众生一段,慧命偶增,乃至色见声求,尚遗四句之偈;如露如电,尤阙三种之缘。偈论既有明征,经文焉可残略。僣录唐译,用备周观,重释偈言,附载篇末。顷缘先君奄逝,日诵斯经。因于墓次参求,遂成此集。冀微沾乎湛露,庶少润于枯骸,依金刚以藏形,敢企清凉之窟;偶山名之相似,聊资般若之熏。法与地而俱灵,幽与明而永赖。敬付剞劂,广为流通,傥取证于无生,均衔恩于罔极。
南岳山长金简曾凤仪舜征殳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
﹝通曰﹞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非寻常智慧可伦也。且须菩提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唯菩萨位中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护念之使常住,所以付嘱之使度生。须得妙慧降伏其心,乃能证于如来无上菩提,故佛以金刚般若语之。缘资粮位,加行位,已证三空,得无生法忍;至通达位,初地菩萨,得分证真如,尚余俱生我执;至八地舍藏,尚余俱生法执。此二种执,各有微细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至等觉位方断。所以断之者,唯有甚深金刚如幻三昧,足为对治之法。初地所得,二地破之;二地所得,三地破之。地地增进,至等觉位即无可破。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者,即此义也。
又金刚十种深喻,所云如幻如梦等;与经末如露如电偈,因彼于报化法身,尚以幻梦观之,非甚深智能作如是观乎!此须菩提所为流涕,叹所未闻也。
刊定记曰:金刚者,乃帝释之宝杵,具极坚极利二义。何谓极坚,无物可能坏之;何谓极利,以能碎坏诸物也。若有一物能坏,即非极坚;一物不碎,即非极利。如银铁虽坚,遇火则融;刀剑虽利,斫石则缺,非极坚利也。般若有实相、观照二种,亦具坚利之义。坚则实相般若,以其虽经多劫流迸六道,而觉性无坏,未尝生灭,未尝亏缺,故云坚也。利则观照般若,谓此慧显时,照诸法空,烦恼诸结,无明惑暗,无不断坏,故言利也。由斯二义似彼金刚,故举金刚之坚,喻般若体;金刚之利,喻般若用。法喻双彰,故曰金刚般若也。
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谓离众生生死此岸,度烦恼大河中流,到诸佛涅槃彼岸,然达生死本空,烦恼本无,即到彼岸,非真有彼此之异,特到彼岸不无顿渐耳!顿则慧才发时,见五蕴空,一刹那间,便到彼岸。以不历多时,乃名为顿。渐则虽能顿照法空,由有多生习性,任运计执,未得念念相应,故须听闻正法,思惟其义,策彼顿悟之慧,觉察妄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毕竟到于彼岸。但以经历多时,故名为渐。迟速虽殊,一种得名到彼岸慧也。
梵语修多罗,义翻为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说事如事,说理如理;契机,则令听者悟解,欢喜信受。经者,谓贯也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佛灭度后二千余年,众生得闻正法,皆贯穿摄持之力也。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天宫,请问弥勒慈尊。弥勒为说八十行偈,以显经旨。无著又将此偈转授其弟天亲,天亲依偈成论三卷,约断疑执,以释此金刚正义也。解者舍此不究,悉是邪说,余因取功德施菩萨所造论,参考于长水子璇刊定记,间采诸老宿机缘语句合之,遂名之曰宗通云。
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门云:「蚌含明月。」僧云:「如何是般若用?」门云:「兔子怀胎。」雪窦颂云:「一片虚凝绝谓情,人天从此见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与禅家作战争。」
法眼圆成实性颂云:「理极忘情谓,如何得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遥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学者须于此等语句参透,方知般若亲切处,不至纷纷为无益争辨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通曰﹞此般若全部有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见是光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佛说此经甚深微妙,何以不放光哉?佛显平等智故,即于平等放光而众不察也。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是手上放光也。入舍卫大城乞食,是足下放光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是眼中放光也。还至本处饭食讫,是口中放光也。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也。又此经为护念付嘱诸菩萨故,说于六度无相法门。乞食所以教众生布施,著衣持钵以彰其戒,次第行乞以彰其忍,足不染尘而又洗足以彰精进,还至本处敷座而坐以彰禅定,说在祇园又入城乞食,说在乞食又还归本处,一一不住于相,莫非甚深般若之显现也。
有上根利智者,观察世尊放如是光,即得金刚如幻三昧而登彼岸,又何假于开示哉!
刊定记曰:序有二种,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初如是我闻,至五十人俱,证信序也。证信者,显说听时处,一一分明,以证非谬。「一时」者,即如来说法大众听受之时也。「佛」者,说法之主也。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独长者所买之园,此说法处也。与大比丘等者,听法之众也。俱者,同此一时一处也。以如是等语冠于诸经之首者,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故阿难遵依佛敕以冠于首,证己所传无异说故。
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是为入定,戒资定,定能发慧,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也。「食时」者:寅卯辰,诸天食时;巳未午,人法食时;申酉戌,鬼神食时;亥子丑,畜生食时。今当人食时,则乞求不难。若非时而乞,欲施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饥,便成恼自。「著衣」者,著二十五条大衣也。「持钵」者,持昔成道时四天王所献绀琉璃钵也。然须著衣持钵者,为离苦乐二边故。诸在家者,好尚锦绮华洁衣服宝器,增长放逸,太著乐边,出家外道等,苦行裸形,手捧饭食,致招诃丑,太著苦边。佛处中行,故著衣持钵也。
舍卫国,此云闻物,谓名闻胜德之人,奇异珍宝之物,多出此国。西域记,国周六十余里,内城周二十里,故云处广。智度论云:居家九亿,故曰人多。佛入舍卫大城次第乞者,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还至本处者,化事已终,还归祇园。饭食者,佛欲使行施者得福满足也。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隐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斯则示现而食,非真食也。收衣钵者,休息攀缘,心无劳虑。洗足者,清净身业,不染尘累。此二皆为后世轨范,故尔示现。敷座而坐者,自敷座具,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示将欲说法也。
如来每会说般若,皆自敷座具,为般若出生诸佛,即是佛母,表敬般若,故自敷座。智者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
昔龙潭信禅师问天皇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信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信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信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后栖止龙潭,李翱刺史问:「如何是真如般若?」信曰:「我无真如般若。」李曰:「幸遇和尚。」信曰:「此犹是分外之言。」
又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了。」州云:「洗钵盂去。」其僧因此契悟。天童颂云:「粥罢令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参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由二则观之,可知如来自著衣持钵至敷座而坐,已说真如般若竟,何事于言。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通曰﹞须菩提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入释迦会,多生解空,但证偏空,及闻宝明空海,始证空而不空,是大阿罗汉。住于八地,居是不动地者,名住地菩萨,向后九地十地,说法度生,不住于住矣!须菩提于此设立问端,为诸菩萨破除疑执。诸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自初地以来,趣寂之意多,唯求进于住地。既现法乐住已,十方诸佛又咄之云,起起,善男子,当度众生,回智向悲,转静向动,中间宁无生心动念之处。若不降伏其心,祖(编者注:「祖」疑是「则」)有违于住矣!若一向耽耽著于住,则有违于度生矣!于度生之中,降伏其心,不失住意,虽动亦静也。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所云住者,非住于相,如凡夫所住;亦非住于空,如二乘所住。乃真如实际,非假非空,住于中道谛也。所云降伏其心者,非按伏六识,如凡夫所修,亦非断灭七识,如二乘所修。乃八识心田微细习气,以真如熏之,令转识成智。譬降贼众,为我良民,故曰降伏也。此如阿难不历僧祇获法身,希更审除微细惑,非须菩提莫能究竟,讵可轻谈乎哉!
刊定记曰:时长老至付嘱诸菩萨,整像赞佛也。德高曰长,年多曰老。须菩提,此云空生,又云善现。从座起者,师资之道,尊卑分殊。欲有咨询,不可坐问。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冥心,皆恭敬也。
亦可配于三业,座起袒肩合掌等,身业也。恭敬,即意业也。白佛言下,即口业也。
希有具四种义:一时希有,二处希有,三德希有,四事希有。世尊者,十号之一,能永蠲夷四魔畏故。如来者,三无数劫,福智圆满,如是而来,亦云从真如起,来成正觉,而化众生。护念有二,为摄受根熟者,令悟真实,成就自利行;又令转化,无量众生,成就利他行。付嘱亦有二,哀彼根未熟者,已生佛法住,令之增长;未生胜法,付之令生。将小菩萨,付大菩萨,嘱大菩萨,化小菩萨,如父母遗嘱子孙也。
弥勒菩萨偈曰:「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即加被菩萨自利利他之行也。「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即已得不退者令彼增长,未得不退者令生胜心之谓也。
梵语菩萨,此云觉有情。约境而论,所求是觉,所度是有情也。善男子以下,正发问端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云无上正遍正觉,谓以正智觉真谛如理而知,则非凡夫之邪觉;以遍智觉俗谛如事而知,则非二乘之偏觉。
准智度论: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即十信是;二伏心菩提,即三贤是;三明心菩提,即初地至七地是;四出到菩提,八九十地是;五无上菩提,即如来地。今约能发心,即当第一,约所发,即第五。能所合论,贯通初后也。
「应云何住」者,未发心时,住六尘境,既发心已,诚宜改辙,则当住何境界?「云何降伏其心」者,未发心时,妄心起即逐妄,既发心已不可随之,则当何以降伏?故佛答意,昔住六尘之境,今住四心,昔时著相,今不著相,如是真实修行,发菩提心,岂忘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是赞也。「如汝所说」是印也。护念付嘱,能令佛种不断,是事必然。空生发言,言当其事,是故调御印赞之也。「汝今谛听」敕听也。「当为汝说」许说也。谛谓审实之义,意令审谛真实,用心听也。
善男子等,标也。应如是等,劝也。标劝之意,意在欲说,即悬指向下正答之文,以安住之中即有降伏,若不能降伏妄心,必不能安住大乘也。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
唯然二句,善现伫闻也。唯诺皆顺从之词。华严十地品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蜂采百华以成蜜,人集万行以证真。蜂成蜜已,依蜜而活。人证真已,依真而住。今愿闻之相,亦如是也。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善哉善哉。若能如是而住,毋为障蔽魔王所窥,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然则金刚齐菩萨云者,殆善于金刚般若之义,而因以得名者耶!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傅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通曰﹞此正答所问也。问中安住降伏并举,今唯标降伏者何?盖无上菩提,本无相状,本离能所。发是心者,欲其常住,得无退失,最难为力,缘微细无明,隐隐生发,稍起一念,即离本位,不得名住矣!若勉强防闲,不令生起,即落防闲,不得名住矣!若念念相应,住著不舍,又落住著,不得名住矣!唯真如自体,具足金刚慧,足以照破而降伏之,此经所重在般若智用,故以降伏为纲宗。有此降伏之智,不但心不住时,能降伏之使住,即心得所住,亦能降伏之使无住,无住而住,是为真住。故单言降伏,则安住自在其中;单言安住而阙降伏,则安住不成,所以独标降伏也!
降伏之用大矣!心狭小则欲其广大,心卑劣则欲其最上,心喜爱则欲其平常,心颠倒则欲其正智,故发菩提心者,必具足此四种心,方与菩提相应,方得名为觉有情也!
弥勒菩萨偈曰:「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此乃显示菩萨果利益众生四种相应之深心,诸菩萨当安住于是也!
何谓广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谓禀息风含情觉者,若卵生诸鸟等,胎生诸人等,湿生诸虫等,化生诸天等,四生六道,各多族类,此诸众生住于何处。若有色者,欲界及色界天依止处也。若无色者,无色界空无边处天所依止处也。此复几种,若有想者,识无边处天起空想者是也。若无想者,无所有处天离少想者是也。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即有顶非非想天无粗想有细想者是也。三界众生,此皆摄尽,如是一切,皆我所度,其心何广大也。
何谓第一心?度众生非难,度众生入于涅槃为难;度众生入涅槃非难,度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为难。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涅槃,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槃,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槃,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四无住处涅槃,悲智相兼,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槃,乃真无住处。前三为有余,后一为无余,即佛境界。以此度脱众生,意欲尽三界所有九类众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是最上第一心也。
何谓常心?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如是灭度无量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若见众生有可度者,便是喜爱心。爱有去来,即不能常,唯能摄爱,度与不度,其心不二,故名为常也。
众生灭度无异自身,宁于自身起于他想,设若见一众生是我所度,此何过耶?以迷于第一义,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背觉合尘,是名颠倒。颠倒见者,所谓凡夫,即不名菩萨。若证真实第一义者,众生等想决定不生,如预流人不起身见,既无自相,即无他相,自他平等,一切众生皆不可得。
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即此谓也。
正智与尔炎不同,尔炎,此云所知障,有所知障,即名颠倒。无所知障,即名正智。为正智无分别心,而尔炎有分别心也。如上四相证悟了觉,正是尔炎识所在。
见有涅槃可证,即是我相;悟知所证之非,即是人相;了达证悟当离,即是众生相;存有所了之觉,即是寿者相。此四相原与圆觉经无二,所谓审除微细惑者,正指此也。
菩萨已发心又能度生者,方可谓之摩诃萨,是大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不舍众生,此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语,正其降伏之要也。若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即著于证悟了觉之相,即非正智,故当降伏。降伏四相,即得自安住于无余涅槃,亦能令众生安住于无余涅槃。
处于生死,不为生死所转,故曰无上涅槃;处于烦恼,不为烦恼所转,故曰无上菩提。此二转依,乃圆满果位住于佛地者也。故曰「此乘功德满」,非般若智为之因,能有是乎!
史山人问圭峰禅师曰:「诸经皆说度脱众生,且众生即非众生,何故更劳度脱?」答云:「众生若是实,度之则为劳。既自云即非众生,何不例度而无度。」又问:「诸经说佛常住,或即说入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违?」答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乎!见出没者,在乎机缘。机缘应,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娑罗林间而涅槃。其犹净水无心,无像不现,像非我有,盖外质之去来,相非佛身,岂如来之出没!」此二问答,足剖析此篇甚深义矣!
庞居士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士曰:「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只如居士意作么生?」士以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若居士者,其菩萨再来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傅大士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通曰﹞菩萨利益众生,须行六度万行,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修般若是法身因,修余五度是报化因。如上降伏微细四相,但于理谛上降伏;此下修行六度,教以事谛上降伏。修福不修慧,则法身不圆;修慧不修福,则报化不圆。故般若常为五度之先导,五度不得般若,即不名到彼岸。前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四者具足,即名降伏。既能降伏,即能离相;既能离相,即能行于不住施也。故修行即下所显示六波罗蜜相应安住降伏是也。
何谓相应?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能离相,不行施、戒等,皆非相应。直于行施戒等处离相,离相处行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故谓菩萨于佛法中不应住于事相而行布施。
施有三种,义该六度。一者资生施,二者无畏施,三者法施。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由持戒忍辱故无心害物,设有冤家亦不仇报,不生怖畏也;法施者,由精进故,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如鉴止水善知彼情;由智慧故,如理如事不颠倒而说法也。
弥勒菩萨偈曰:「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一即资生,二即无畏,三即法也。
云何不住于相?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不希求意外诸境而行布施。一谓爱著现在自身故而不行施,二为报他过去之恩故而行施,三为希望未来富饶果报故而行施。此令一切皆遣,不论心境空有,起心动念,即乖法体。直须施时其心平等,不见施物,施者,受者,方成无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为自身故,即有存己不施之过;为报恩、果报故,即有求于异事之过。
不住色等,但举六尘一科;若尽举,自五阴、六根、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及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槃等,凡八十一科,俱应无所住。如是修行六波罗蜜,因得清净,故曰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谓菩萨于第一义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名义智境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净。
或有难云:既于施等离其相状,如何当获福德利益?为答此故,说生福甚多,彼菩萨不离世谛故行于布施,不离第一义谛故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即是降伏,布施清净即是安住。兼福修慧,慧不偏枯;兼慧修福,福难比量。譬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遍一切处,高大殊胜究竟不穷,非思量所及。而菩萨修因清净,无相可得,其感果报福德难思亦犹乎是,福足慧足,名两足尊,是极果也。故曰此乘功德满。于是结劝之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魏译云: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据须菩提问处应云何住?惟恐不得其住,而世尊教之行于布施不住于相,令于不住用心,何相反也?盖不住而住,即住真空。如鸟不住空,却能住空,若住于空,即不住空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故菩萨当如其所教以无住为住可也。
昔洞山问僧甚处来?曰游山来。山曰:「还到顶么?」曰到。山曰:「顶上有人么?」曰:「无人。」山曰:「恁么则不到顶也。」曰:「若不到顶,争知无人?」山曰:「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辞住,西天有人不肯。」山曰:「我从来疑著这汉。」天童举赵州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拈云:沈空滞迹,犯手伤锋,俱未是衲僧去就。直须莫入人行市,莫坐他床榻,正不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有自由分。」此二尊宿,深明无住之旨,乃知曹洞无上真宗。二边不立,中道不安,是般若真血脉路。
已上正答竟,此下蹑迹断疑
﹝通曰﹞已上问答,遣须菩提之微疑,显如来之正脉。普度众生,摄归于如来藏海;修行无相,玄同于诸佛法身。泯智障于佛地,等法界于虚空,涅槃住而无住,诸法为而无为。福德威力一切成就,便合经终入流通分。缘善现所问,以趋寂违度生,以度生违趋寂。情生分别,两不圆融。世尊建大法幢,与之决破,谓度而无度,何碍于寂;寂而无寂,何妨于度。要令调伏布施等事,远离取相之心。无住而住,即是常住。此中微妙,尤难晓了。念而无念,相而无相,说而无说,证而无证,种种相违,能无疑乎!前疑既息,后疑复生,疑心不息,即非降伏。若谓无疑,执著安住,即是成心,成心不除,住非所住,故种种调伏,凡以断微细之疑也。
此经但言其断,不言其起,其起处至微,难以言显。唯世尊佛眼,一一照烛,不待其问,而默为断之。此等金刚慧,岂凡情所可测耶!
弥勒菩萨偈曰:「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此偈授之无著,无著转授之天亲,无著于此经分为十八住,天亲于此经分为二十七断疑,或一住中有两疑三疑,或一疑中有三住四住。其论各不同何哉?无著以第一住配十住发心等位,第二住配十行位中前六行位,第三住配七行位,第四住配八行九行十行位,第五住至第十四住配十回向位,第十五住配四加行位,第十六住当世第一地,第十七住当初地,第十八住从二地已去,乃至佛位,通名如来地。是经以无相为宗,岂合列位浅深,虽则情惑渐薄,位地转高,义相稍同,略为配摄,未尝不可,然牵合他经,滞于名相,而甚深义趣,反为所掩。此天亲所以特主断疑,遵弥勒旨也。后来受持是经者宜共遵之。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菩萨施时法亦不住,云何以相好故行于施耶?百福相等功德法聚,名为世尊,若不住法,云何得成诸佛体相?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虚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通曰﹞法身如来者,来而未尝来也,故曰如来。凡夫见其来,执之为有相,恒住于有以为修因。二乘见其不来,执之为无相,恒住于无以为修因。菩萨已知报化非有,离凡夫见;已知法身非无,离二乘见;但趣向佛乘,犹存法爱。今闻六度修行之时,自六尘以至菩提涅槃,一切诸法不应住著,将何所持循而证法身耶?佛以法身若即相者,则即相可以见如来;法身若离相者,则离相可以见如来。即之不可,离之不可,故不应住于法而证法身也。不即则见其未尝来,不离则见其未尝不来,故曰即见如来。三谛圆融,因果一契,方与无上菩提相应也。
刊定记曰:佛问须菩提,于汝意中,还可用三十二相之身,见法身如来,为不可耶!空生见佛举相以问,即知不得相求,故答云: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恐末代众生不达此理,取相为真,故复自征其意云:以何义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耶?以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之身,即非法身之相故,以三十二相者,由多劫修行成就,堕在有为之数,当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况对机宜有无不定,焉可将此而为法身?若法身佛体者,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无有变迁,不可破坏,异此有为,故说三十二相不是法身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三相即四相,以住异同时,故合为一耳。此须菩提所见,已知法身无相,犹未明法身不离乎相也。故佛印可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之相,皆从妄念而生。妄念本空,无有自性,念尚无性,况所现相而实有耶!不但三十二相如幻不实,凡世出世间一切圣凡等相皆非实也。相既非实,非相即实,将无离此虚妄之相,别求无相之佛耶!故又遮之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法身无相,非离诸相外,别有法身也。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但亡分别,相自不生,相既不生,唯一真实。此真实者,即寓于虚妄之中,即真即妄,即妄即真,人但见其相,我见其非相。如相马者,得之牝牡骊黄之外,即见真如自性法身如来也。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此凡相各别。故云如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不但三十二相,相即非相,是名如来。凡世出世间一切诸相,相皆无相,无非真如无为法体,一真平等无二无别,总法界性为一法身。如是见者,由证乃知,故不以虚妄之相见如来,而以微妙之相见如来也。法身既不可以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则求佛者,固不可以执相求,亦不可以离相求。果本无住,因亦无住。若能远离众生希望,不住于有;乃至法身亦无所得,不住于无;恒如是行不住于相,即于佛身速得成满,又何疑于因果不相符耶?
天童举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法眼云:「若见诸相非相,即不见如来。」拈云:「世尊说如来禅,法眼说祖师禅,会得甚奇特,不会也相许。」万松自赞其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眉毛眼上,不费半星气力,向释迦法眼分疆列界处方便讲和,一统天下,岂非好事!天童如来禅祖师禅,更不敢妄生分别,会得奇特且置,既不会;为甚也相许?不见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底不得。」以上诸尊宿,发明诸相非相一种消息,不妨各出手眼,非觌面如来,固不能操纵如此。
已上(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竟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如我亲承,方能领悟,末世钝根,云何信受?既不信受,将无空说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傅大士颂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恐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傅大士颂曰:「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处,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无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通曰﹞此段经文,括尽一经旨趣,故傅大士颂之极详。此经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体无相不可以意想窥,用无住不可以执情度。古德云:如太末虫处处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此其所以为甚深也!云何无相,谓无人我相,无法我相?云何无住,谓不住于相,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无相何以为果,无住何以为因?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本来无相,只为心有所住,便于无相之体不得圆满。所以摄有相归无相者,在观照智也。如象胁经说,若出生死,证涅槃界,爱非爱果,法非法因,一切皆舍,虽正因正果,尚在所舍,此甚深般若,最为难信之法也。
刊定记曰:初善现闻此因果俱深章句,不胜庆幸。始者但知无相,而不知即相无相之深果;始者但知常住,而不知住而无住之深因。以佛世时,尚有难信此深法者,不知现在当来,能有众生闻是章句生真实信心,以为实有是事否耶!佛为遣此疑,故诃劝之曰:莫作是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闻法生信,岂谓无人。如佛灭后,后五百岁。凡五个五百,初五百中解脱牢固,二五百中禅定牢固,三五百中多闻牢固,四五百中塔寺牢固,后五百中斗诤牢固。此则教力渐衰,正法将灭之时,有持戒修福者,戒定具足,能发慧觉,以此为实,正解因果甚深义趣,而无颠倒之惑者矣!
弥勒菩萨偈曰:「说因果深义,于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
若无戒定慧三德,孰能以此为实而生信耶!当知是人于多佛所久事善友,习闻正法,则缘胜也。种诸善根,三毒久伏,六度增长,则因胜也。因缘俱胜,方生实信。是知实信诚不易得。无论闻是章句,实信一切诸佛本来清净,一切众生尽成佛道,乃至一念净信此经,是诸佛因,是诸佛果,如是信经之人,得福无量,犹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
弥勒菩萨偈曰:「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如来于彼咸悉知见,凡夫知以比智,见以肉眼,故有不知不见;如来于见处即知,非比智知;知处即见,非同肉眼见,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
弥勒菩萨偈曰:「佛非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
得福有二:谓生得、取得。生者,正修福业,能生善因,即信解持说者也。取者,即今熏成种子,后感将来果报也。此诸供养恭敬,非比智知,非肉眼见,故曰彼人不能说。
以何义故,信经之人得如是无量福德耶!是诸众生,如是持说,如是熏修,无复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已得人无我慧,无复执于有为之法相,亦无执于无为之非法相,得法无我慧。人法俱空,量等太虚,故其福德不可量也。
四相固云相矣!法与非法属于分别,何以亦谓之相耶?为其所分别者,不离我我所相,起法非法想,非于无我土木等生分别也。
弥勒菩萨偈曰:「彼寿者及法,远离于取相;亦说知彼相,依八八义别。」
人我四相,法我四相,共成八义,略有浅深。般若能知八义远离于相,即谓具慧。如执自五蕴种种差别为我;计诸蕴既谢,复取诸趣为人;计诸蕴流转相续不断为众生;计一生命根常住为寿者,此凡夫所著有为粗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差别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复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此之谓也!
若除四相,即于相除之可也。何为复不住于法、非法耶?若心取于色相者,贪恋五尘之境,以是为因,即著诸蕴幻质四相。若心取有为之法,离境求心,以是为因,即著正悟了觉四相。比例而观。若心取无为之法,诸法皆空,以是为因,即著于舍藏法执四相,其可谓之无相法身乎!
弥勒菩萨偈曰:「一切空无物,实有不可说;依言词而说,是法相四种。」盖指此也!
一切空者,即人空、法空见也。人法俱空,都无分别,即实有不可说也。虽不可说,不是顽空,但依世谛言词而说,即是中道谛也。于此有著有住,不离遍计依他二执,而圆成实性沉于识海,不能证于无相之果,是故修无上菩提正因者,不应取法,不住于生死法也;不应取非法,不住于涅槃法也。二边不住,即归中道。究竟中道亦不应住著也。
弥勒菩萨偈曰:「彼人生信心,恭敬生实相,闻声不正取,正说如是取。」
此何义耶?谓于般若一念生净信者,不如言取义,随顺第一义智,以无住为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即应舍去。欲度烦恼大流,应修一切善法,既登涅槃岸已,法亦应舍。善法尚不应取,以实相无相故;何况不善非法,离于实相外者耶!以上有无诸法,皆非法也,故不应取。
弥勒菩萨偈曰:「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彼证智者,本不住于随顺相应法中,而未证者,必于随顺相应法中而证智。如筏可凭也,亦可舍也。然则文字般若,何为亦应舍耶?为除信经者微细执故。前以信心清净,得福无量,非不正因正果;若细执不除,终为圣道之障。故能于经而离经,于法而离法,但除其病,而不除其体,斯善乎甚深般若之旨矣!
僧问同安:「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此理如何?」安云:「孤峰迥秀,不挂烟萝;片月横空,白云自异。」丹霞颂云:「云自高飞水自流,海天空阔漾虚舟;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只此迥出中间与两头一语,括尽般若甚深义。傅大士颂谓中流仍被溺,正谓般若亦应舍也。深哉!
已上(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竟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此疑从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向云佛身无相,若证无相时,法与非法皆舍,即不合有得有说,何故世尊以一念相应正智现觉,于诸法有所说耶?有说即堕有为,安在其无为耶?为遣此疑,故经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傅大士颂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傅大士颂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通曰﹞如来无住妙法,大不可思议。论实际理地,一无所得,以普利群生之故,不妨现起种种形相言音,凡有见闻,靡不获益。其实于诸法性,离诸分别,不由作意,得即无得,说即无说,是为中道第一义谛也。空生但明法身边事,故以如来无得无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世尊却指出法身向上事,不妨一切诸佛从此生,无上菩提法从此出。但所谓佛与法者,即非佛与法,皆无所得故。如是妙法,有能信受者,福德真不可量也。
刊定记曰:佛问须菩提,于汝意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耶?谓我说法为不说耶?须菩提一向解空,岂不知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佛,二者报佛,三者化佛。今世尊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证觉,亦不说法度生,故无有定法名得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此何以故?以如来所说无上菩提之法,非耳能听,不可取故;非口能宣,不可说故。欲言其有,则无状无名,一切法无实体相故,本未尝有也,故曰非法。欲言其无,则圣以之灵,真如无我相实有故,又未尝无也。故曰非非法。以为法则又非法,以为非法则又非非法,说者既不二说,听者亦不二取,故谓如来无得无说也。
弥勒菩萨偈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不二取者,不取法、非法也。岂惟如来为然,一切贤圣依真如法清净得名,皆是此无为之法。无为本无所作为,故不见其有,不见其无。无为即无可分别,故不得而取,不得而说。彼之自性,远离言语相,非可说事故,但贤人分证此理,分得清净;圣位全证此理,具足清净。皆修证此菩提之法,而果位不无差别耳!如象马兔同渡一河,能渡有差,所渡无别故。世尊以一切无为法不可立宗,恐人闻说是法无为,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诸佛如来无从出生,无上菩提无从了证,所谓佛法者,将不堕于空乎!于是较量持经功德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以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七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由小千而中千,由中千而大千,凡万亿日月,万亿四天下,以如是宝持用布施,宝如是其珍也!布施如是其广也!所得福报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以何义故说多耶?是珍宝广施之福德,但是事福,不能持荷菩提,非般若福德种性。若依般若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肩荷如来,性周沙界,其福德亦如是积聚,是为理福,不可言福与不福。福既不有,无以言多,世俗有者,有相有为,可以言福,以有福故,兼可言多,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佛即印可之曰:如汝所说,若复有人,于此般若章句,信受持诵,自利也。为他人说,利他也。无论全部贯彻始终,乃至随说四句偈等,不离般若自性以为功德,其福胜彼以宝施者无量无边,不可以心所测也。
弥勒菩萨偈曰:「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二即受持及说也。
四句偈说者不一,或云无我相四句,或云凡所有相四句,或云若以色见我,及一切有为法四句,或以一句二句三句至四句,如六祖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四句。以上诸说不一,但以佛言随说四句印之,皆是四句,皆可持说,可无诤论矣!
以何义故持说此经胜于财施者耶?以无上菩提从此经出,本真之理不生不灭,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持说此法,妙慧自彰,菩提法身现矣,是名了因。以诸佛如来从此经生,报化之身本来无有,持说此法,余者受报,无边色相以严其身,十方国土周行无碍,是名生因。
弥勒菩萨偈曰:「于实为了因,亦为余生因。」
持经功德,能成就一切诸佛菩提法如此,岂世间有漏之福,能与之并较哉!若复泥著持经功德,开显是佛法身,见有性者,于法未悟,反增其障,故复告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言佛、法者,约世谛故有。即非佛、法者,约第一义即无。谓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真谛之理,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毕竟无佛、法可得也。
弥勒菩萨偈曰:「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
论佛与法,出世之福无与比者,以第一义观之,一切无有,所谓福成第一体也。均之为不可取不可说之法,归之于无为者,似堕偏空,不如即佛法非佛法,不失为中道谛也。住而无住,无住而住,其为至妙至妙者乎!
昔雪峰问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岩头闻之曰:「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如铁,拗不折。然虽如此,于唱教门中,犹较些子。」法眼云:「证佛地者,名持此经。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且道唤什么作此经,莫是黄卷赤轴底是么,且莫错认定盘星。」又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山曰:「不染污。」投子颂曰:「水出昆仑山起云,钓人樵父昧来因,只知洪浪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声。」若能抛丝弃斧,直穷向上一路,水自我出,云自我起,又何著于语言文字而自染污哉!
已上(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竟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此疑从上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而来。天亲菩萨论曰:向说圣人无为法得名,以是义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说。若须陀洹等圣人取自果,云何说彼法不可取?既如证如说,云何成不可说?为遣此疑,成彼法不可取不可说,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傅大士颂前三果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又颂第四果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
﹝通曰﹞上言无为法不可取不可说,本须菩提语,何故于自语生疑耶?为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正破彼无为之法。彼欲泯诸法而归于无,佛则现起诸法而不见其有,即无为法亦不见其有也。故须菩提疑若无为法亦无性者,则一切贤圣如四果声闻等,各各差别,各有所得,云何既已得果,又非果耶?佛以果未尝无,但不自作证,即不见有果可得。故以四果有无作念诘之,彼自知原不作念,既不作念,又何果相之有?乃信如来所说即佛法、非佛法、真是无住妙法也。
下文以如来有所得法试问之,即知实无所得。又以菩萨庄严佛土试问之,即知实非庄严。故佛印之曰: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是住于无为,便可为贤圣法也。
刊定记曰:于意云何?汝谓须陀洹人作念云得须陀洹果否?答云不也。若是者,以何义故得名须陀洹?以从凡夫地,入圣人流类,而心无所得故。云何无得?于色等六尘境界,皆无取故。若取六尘,即入凡流,逆圣流;唯不取著,即入圣流,逆凡流也,故名须陀洹。
四果之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初见道者,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即十六心也。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断了时。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忍,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人天二别,极七返生。何故七生?余七结故。七结者何?谓欲界贪嗔痴,色无色界爱掉慢无明,从中复断欲界中修所断惑有四:即贪嗔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
向位中有二种家家,谓天及人。天家家者,谓于天趣,或于一天,或二三天,诸家流转,而般涅槃。人家家者,谓于人趣,或于此州,或余州中,诸家流转,而般涅槃。已损六生,但余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如是次第,复断二品,一生为间,当般涅槃,是即名三果向。九品永断,名第三果,更不还生于欲界,杜绝纡绊,故无再来。即以见道八品无为,乃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此二三果人断惑,犹如截木横断而已。
如是复断初禅地欲,乃至有顶第九品无间道时。一切说名阿罗汉向,此无间道,亦名金刚喻定,以能永坏诸惑随眠,至解脱道,名尽智,与漏尽得同时生故,如是名住阿罗汉果。总以八十九品无为,为此果体。不生云者,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然前三句即是尽智,后句即是无生智,谓不向三界之中受有苦身也。以世间因亡果丧,出世间因成果证,应作自他利益事故,应为一切人天有贪著者所供养故。
如是四人皆不作念我能得果。何以故?在证时无所得故。如云实无有法名须陀洹,至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何故不生得果念耶?若是念生,有我等取,无异凡夫。四果人皆离身见,无彼取故。既无取心,证即无证。
弥勒菩萨偈曰:「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
佛于往日曾说于我得是无诤三昧,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若人嫌立,则复为坐,乃至不向贫家乞食,皆为不恼他也。人中第一者,诸大弟子各有一能,皆称第一。如迦叶头陀、阿难多闻之类。善现无诤最为第一,于诸离欲阿罗汉之中称为第一。佛虽赞我,我于此时辄无是念,若我当此之时,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道,行于无诤,不悟即空,何故如来赞言第一?言第一乐寂静者,悟即空故。以须菩提不作是念,实无所行,故佛赞我无诤第一也。无诤者,谓离烦恼障,及离三昧障,由离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三昧障,得无诤故。
弥勒菩萨偈曰:「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须菩提住于此定,障即诤皆不与俱,故随俗言无诤行,无诤行也。实无所行,更何疑于得果是取哉?此世尊令彼自解自悟,默除所疑也。
昔翠微无学禅师因供养罗汉,僧问:「丹霞烧木佛,和尚为甚么供养罗汉?」师曰:「烧也不烧著,供养亦一任供养。」曰:「供养罗汉,罗汉还来也无?」师曰:「汝每日还吃饭么?」僧无语。师曰:「少有灵利底。」又长庆有时云:「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二种语。」保福云:「作么生是如来语?」庆云:「聋人争得闻。」保福云:「情知你向第二头道。」庆云:「作么生是如来语?」保福云:「吃茶去。」雪窦颂云:「头兮第一第二,卧龙不鉴止水、无处有月波澄,有处无风浪起。棱禅客、棱禅客,三月禹门遭点额。」即此二则公案,俱具金刚般若眼,照用现前,却解得如来语。
已上(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此亦从前第三疑中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预流等不得自果,云何世尊遇然灯佛获无生忍?彼佛为此佛说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执不可取?为遣此疑,故经云: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傅大士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后身。」
刊定记曰:于汝意云何?谓我昔于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有法为所得,为无所得?答云:不也。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盖然灯佛所说,但是语言。释迦所闻,惟闻语言。语言从缘,缘无自性。言语所说,不取证法故。然所以得记者,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差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但一真实,更无枝叶,岂有所说所得耶!是知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
弥勒菩萨偈曰:「佛于然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
功德施菩萨论曰:复有经说,我所有法,皆不可得。若声闻独觉及以如来,或以言语,不能取于证法,非智不取,此说违经。经说第一义,非智之所行,何况文字?有余经中,世尊自释然灯佛所,得无生智,不取于法。如彼经言:海慧当知,菩萨有四:所谓初发心菩萨,修行菩萨,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此中初发心菩萨,见色相如来;修行菩萨,见功德成就如来;不退转菩萨,见法身如来。海慧,一生补处菩萨,非色相见,非功德成就见,非法身见。何以故?彼菩萨以净慧眼而观察故。依净慧住,依净慧行。净慧者,无所行,非戏论,不复是见。何以故?见非见,是二边,远离二边,是即见佛。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佛清净者,见一切法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海慧: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证无得无所得理。即于此时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一切智智明了现前,断众见品,超诸分别。异分别、遍分别,不住一切识之境界,得六万三昧。然灯如来即授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授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惛蒙都无所觉。然无所得,亦无佛想,无授记说,授记想,乃至广说。言无想者,显是智证,而无所取故。想者心法,非是语故,当知此中说智之境界,是故言以净慧眼而观察故。
复次,无生忍者,是心法,非语法故。复次,证于无得无所得者,以法无性,无能取得,此无得理有可得耶!都无所得,岂智能取?复次断众见品,超诸分别,见品分别,智法非语。复次不住一切识之境界,不言不依一切语境,故无所取,是智境界。
云何余师因谓遮语,昔师子尊者问于鹤勒尊者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祖以法眼付之。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此无得无为,须菩提亦知。但须菩提是不退转菩萨,见法身如来。佛所说一生补处菩萨,非法身见。此其所以异耳!故佛以净慧眼示之,所谓佛法即非佛法,彼即默然自了,殆非寻常所测。
已上(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竟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此亦从前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智亦不能取诸佛法,何故菩萨以智取佛土功德而兴誓愿?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通曰﹞须菩提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知法不可取,以其无为而不可取也。世尊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不可取不可说,即寓于佛法中也。彼惟执著无为之法,不可取中正是取也。故始而疑四果是取,而信其本不作念,即四果离四果矣!既而疑授记是取,而信其实无所得,即授记离授记矣!既而疑庄严是取,而信其即非庄严,即庄严离庄严矣!既而疑报身是取,而信其佛说非身,即报身离报身矣!四果、授记、庄严、报身,皆佛法也。即非佛法,指出法身向上事也。
须菩提执著法身是有,故欲其住,欲其降伏,而不知无住之为住也。此无住为一经之纲宗,为发最上乘者说,岂可容易解乎!
刊定记曰:世尊欲明法性真土,故举菩萨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发心,严净佛土,以问须菩提。答云不也。
以何义故,不取相庄严佛土耶!不以相庄严是真实也。土有二种: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二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庄严亦有二种:一形相,谓金地宝池等,二第一义相,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惟识真实之性,净智所流,唯识所现,显发过恒沙功德而为庄严,此即不能有所执取。若言实有形质,是可取性,我能成就国土严胜者,斯成妄语。
弥勒菩萨偈曰:「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即非庄严者,拣法相土,有色等性,非真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显法性土,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无形质可取,是第一庄严也。是故下,佛依净心庄严劝也。故曰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清净之心,若人以形相为真佛土,便欲以形相庄严,而言我作我成就者,即住于色等境中。既住色已,即是染心,何名净耶?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六尘,生希望得果心也。不住色等一切诸法,心即无住;无住之心,心即清净;清净之心,故应生也。若都无心,便同空见,故令生此真心。天真之心本不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作意令其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前不令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哉?故净名云: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以智成就而不住著,奚但一庄严为然,当随在生无所住心也。昔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善自护持。」遂以衣钵付之。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南岳怀让禅师云:「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此六祖所得无住生心一语,遂为南岳密传心印云。
已上(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竟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云何余世间复取彼是法王身?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傅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通曰﹞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是于无上菩提欲有修证而得。世尊以无上菩提不假修证。纵能修证,不是本来自性天真佛也。若修六度万行无量功德,成就报土,名为金光庄严净土,成就报身,名为千丈卢舍那身,终是业力所持,有漏有为之果,难比清净本然无漏无为之果。故清净本然之土,是真净土;清净本然之身,是真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是也。若于此信得及,不假修证,本自圆成,岂非甚难希有者乎!
刊定记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句,此喻显示彼相似法自在之身,以何义故名之为大?如须弥山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我是山王,以山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而不取彼法王体,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如何得是无分别耶?以于无量劫修诸福行,万虑都忘,如智寂然,故无分别。
弥勒菩萨偈曰:「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如经: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谓有身名为大身?彼受乐报佛体离于诸漏,若如是,即无有物,即是非身,由此非有身,说为有身,以唯有清净身故。皎然致净,实有自体,非是仗他因缘生故,远离有为法故,安在其为有取也!
文殊菩萨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须菩提谓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盖本于此。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华开似锦,涧水湛如蓝。」雪窦颂曰:「问曾不知,答还不会;月冷风高,古岩寒桧。堪笑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不击碎,增瑕类,国有宪章,三千条罪。」若论宗门中,坚固法身亦不许住著,况非法身者乎!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傅大士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刊定记曰:前三疑之后,四果之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盖前说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量,然其后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
弥勒菩萨偈曰:「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
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所重在人通也。
又前喻未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后乃既明斯义,法理兼深,所重在法通也。
由是较量之喻,亦复殊胜。故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殑伽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诸恒河中之沙耶!故谓甚多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但以一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其福已多,况以诸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岂不甚多!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经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为胜也。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自利利他,能趣菩提,其福德胜前七宝布施之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数计也。何以见其福德之胜哉?受持福多,凡有十三种胜因(注:见后引功德施菩萨论),而得成福,且以处可恭敬,人可尊崇者言之。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即是支提,一切世间皆应供养。如帝释为天众说法,诸天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乃尊于处。藏佛舍利谓之塔,奉佛形像谓之庙,说法之处如佛塔庙,明处可敬也。
弥勒菩萨偈曰:「尊重于二处。」
宣说四句之处,尚得天人供养,何况尽此经文能受持耶?前说其处,此说于人。前明四句偈之处,此明尽受持之处,反覆而言,故云何况也。当知是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信解般若波罗蜜甚深妙义,以能成就最上法身,第一报身,希有化身,胜出诸乘世间无比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随何方所,即为有佛,及诸弟子,明人可尊也。谓报化必依法身,法身又从经显,既有能显之教,必有所显之佛。又经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显,理由行致,斯则三佛备足,四法俱圆,所在之处,岂生轻劣!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又经即法宝,即为有佛即佛宝;若尊重弟子即僧宝,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若彼施宝之人,及施宝之地,无如是事,故此为胜。
前说一切诸佛从此经生,犹可信也。今说经典所在即为有佛,实难信也。前说无上菩提从此经出,犹可信也。今说持说四句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实难信也。此无上妙法,超过一切,岂七宝布施之多可比量哉!
隋时蜀民荀氏,尝于空地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覆护,遇雨此地不湿,牧童皆避于此。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诸天设宝盖于上覆护,不可令人作践。」后设栏围绕,供养佛像,常闻天乐之声,此其章明较著者。
昔临济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济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济拂袖便出。此唯成就第一希有之事,故能倒行逆施若此。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时本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原本无。)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傅大士颂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真。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傅大士颂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莨[廿/砀]拾华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
﹝通曰﹞须菩提因佛赞叹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当为人天供养,如佛塔庙;此经最胜,能受持者其福最多,故请此经何名,而奉持之。佛以般若波罗蜜于六度中最为第一,此经名金刚般若,取能断之义。并其般若而遣之,盖至尊至贵无上法门也。其名最胜,能为一切成佛胜因故。名既无名,说亦无说,本性无生,义无有上故。由是观于微尘世界为粗相分者,不离烦恼染因;由是观于三十二相为亲相分者,未为正觉体性,故持经功德,世界微尘不足为多,三十二相不足为奇,以受持是经能为法身之因,故非世间有为有漏因果可比也。虽以恒沙身命布施,不如持说四句得福之多。况七宝布施身外之物,所得福德岂能及耶?
功德施菩萨论曰: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一)处可恭敬故,(二)人可尊崇故,(三)一切胜因故,(四)彼义无上故,(五)越外内多故,(六)胜佛色因故,(七)超内施福故,(八)同佛出现故,(九)希能信解故(十)难有修行故,(十一)信修果大故,(十二)信解成就故,(十三)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再三赞叹而激劝之也。
所云(一)处可恭敬,(二)人可尊崇,已见上文。
今(三)一切胜因者,须菩提问当何名此法门?佛言: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惑染疑执,若断疑执,成佛必矣。岂不胜乎!故当奉持。然诸佛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于世出世法最胜了知,今此法门名曰金刚,有何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谓三界诸法智,能称量,知不坚固,彼不坚固者,犹是此岸;而般若智最坚固者,名到彼岸。智功德岸无能量者。
弥勒菩萨偈曰:「彼智岸难量。」以第一义中,本性无生,难可思量,云何为到?即般若智亦须能断,此法门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也。偈云:「因习证大体」,其斯之谓乎。
(四)所谓彼义无上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已知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至是答云:如来无所说。言无有法是如来独说,皆是诸佛共宣扬故。由诸佛亲所证会等流之性,至尊无上,纵有所说,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说耶?偈云:「由等流殊胜」,即是义无有上也。
(五)所谓越外内多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三千世界散为微尘,以微尘积为三千世界,如积微尘功行,得成人天胜果,如是可以为多乎!彼珍宝布施福德,是染烦恼因,以能成就染烦恼果,以能成就染烦恼事故,是因为有漏之因,果为有为之果也。如是微尘世界,总皆不实,二俱非有,故如来说为非尘,说为非界。然此地尘,不是染等性尘,是故名作地尘。又彼世界,非是烦恼染因界,为此说为世界。由此言之,彼布施福德,乃是烦惑尘坌之因,彼福纵善,与外尘无记等,犹为劣也。以此比于受持之福不见其多,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由于彼习烦恼,而此断除烦惑故也。偈云:「彼因习烦恼」,经胜所以,岂不昭然!世界有众生,故名为内多;微尘但形色,故名为外多。此持经功德,不落无记性,所以超越外内多也。
(六)所谓胜佛色因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否?答云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以何义故,不可以三十二相为法身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即如修行所有福业,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此于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亦为是劣,由彼众相,非是正觉体性,而持说能得大觉性故。故谓彼为劣,彼相虽劣,亦胜过施宝之染福,况为法身因者,而不超越,是故劣亦胜也。偈云:「此降伏染福」,若福德中之胜福,更能降伏可知,故云胜佛色因也。
(七)所谓超内施福者。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彼以七宝施者,是身外之财,此以身命施者,是谓内财。舍身恒河沙数,不为不多矣!破其悭贪,不谓不尽矣!其获福报,视彼舍资生珍宝者,其福尤胜。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偈云:「苦身胜于彼」,习此苦因,不趋菩提,终为有漏之果。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是谓法施。自利利他,能趋菩提,终成胜果。故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是谓超内施福德也。此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然则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者,离文字相,故无所说;离烦恼相,故非微尘;离人天相,故非世界;乃至离佛色身,故非三十二相;亦离般若自性,故非般若波罗蜜。如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但可自信,但可自悟,如其不悟,虽捐无量七宝以求之,必不可得,虽舍无数身命以求之,必不可得。惟须菩提深契其旨,能不流涕而叹其难遇乎!
黄檗云:「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又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长短、无大小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黄檗一宗,纯是金刚大意,故知此经,实为传佛心印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意,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阂慧,方便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傅大士颂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惟有佛,小圣讵堪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傅大士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廿/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华。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傅大士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傅大士颂曰:「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通曰﹞此中深赞持经得福之多者,谓得清净之福,非世间之福也。受持四句偈等,其福甚多,岂徒取记诵言说,便可得福哉!贵在于信,贵在于行。如此领受,如此修行,不著于三十二相,即得实相,与佛何别?不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为世界人天因果拘系,惟其超三界之外,故界内之福,不足以拟之。惟其与佛无别,故福慧两足,人天莫敢望也。为此金刚般若即般若离般若,威力无上,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信者诚难,有能信解之者,其福岂可量哉!
所谓(八)同佛出现者,佛兴于世,薄福难逢,此经亦然,预闻者少。尔时须菩提,闻此法门,深生信解,悲泣雨泪,扪泪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谓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是深般若。今说即般若非般若,空而不空,是甚深般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但得人空慧,了遍计空,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既空其法,复空其空,证于圆成,了无所得。我本罗汉,随佛出家,于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于佛现。
如是之经云何希有?以上义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彼智岸难量,唯佛能知,余无知者,故曰上义。
所谓(九)希能信解者。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故云清净。此中有实相,于余不共故,除佛法,余处无实故,以彼处未曾有,未曾生,唯信此经,则生实相。偈云:「亦不同余法」故。实相者,谓一切法无生,亦无所生,是真如实际之相也。既生实相,则三身功德,自此周备,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法本无生,云何生实相耶?所谓实相者,约第一义说,即是非相。盖此经顿除二执,双显二空,空病亦空,悉无所得。既无得无说,何相之有?若一向无相,恐成断灭,是故如来依世谛故说名实相,虽生实相,不坏无生,故指非相以为实相也。
若人能信诸法无生,而不坏假名,即相而离相,即生灭而证不生灭,以是之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唯佛能证之,非小圣所及,故谓信解希有也。
所谓(十)难有修行者。须菩提言:我今得闻如是法门,坚实深妙,亲禀佛言,信解受持,不为难事;若当来世,最后五百岁时,去圣渐远,正法将灭,览斯遗教,信解法空,二边俱离。如是受持,甚为希有,是人非徒守记诵空言者比,故谓为难也。
(十一)所谓信修果大者。谓彼信解受持,以何义故称为希有?是诸众生于此经信解及行故,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则了人无我性,不生我等相也。所以令无我等相者,则何以故?有所取我,是中乃生能取之相,我相自体,不外心心所法;是心心所法,本自非有,但依世俗言说,谓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以第一义说,即是非相,此则了法无我故,证于双空也。
以何义故令人法俱空耶?为未离乎相,即不名佛。惟离人相,离法相,乃至离空相,一切俱离,则名诸佛。本来真实之相也。本来虽无一物,不落断见,实有诸佛体相,名为大果,信能受持,证是大果,故为希有也。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到此,言有六重。谓闻法悲啼,信生实相,对彰难易,明无我人,法执兼亡,尽成佛道。如斯所说皆诚谛之言,故佛印定之曰:如是如是。重言云者,表言当之极耳!
所谓(十二)信解成就者。佛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甚深甚妙,难解难知。乃能当闻法时,不生越怖惊愕,于非处生惧,如越正理,可骇可诃,谓于趣生道中,而不惊于诸法无生之说也。当思惟时,不生相续怖惧,不断疑情怖惧无已,谓于小乘说空说有中,而不怖于非空非有中道之说也。当修习时,不生畏阻,不是一向畏惧毕竟惊怖堕故,谓于无上菩提决定向往也。当知是人,远离众生下劣惶惑之见,已为希有;更趣无上菩提,肩荷如来,甚为希有。惟有此不惊不怖不畏之心,是于最上一乘,无乘及乘者,能不生疑,乃得名为真信解也。偈云:「坚实解深义」其斯之谓乎。
(十三)所谓威力无上者。以何义故,闻而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耶!以此金刚般若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偈云:「胜余修多罗」故。云何名为第一?法身最大,由此成就,无与等者。一切佛法中至坚至利,清净最胜故。偈云:「大因及清净」以此。又诸佛所共说故,复谓族胄高胜也。若约第一义说,即非第一波罗蜜,昔未曾失,今未曾得。本无能到者,谁为第一?但约世谛说,以其不可取不可说,故名第一波罗蜜也。说到第一波罗蜜,已是极则,又复遣之曰,即非第一波罗蜜,故谓威力无上也。
前门门皆显经胜,胜之根本,不过此门,彼内外财施,在因无破惑之功,在果无法身之德,无有如斯众德圆备,此福望前福聚,升沉理别,故受持读诵之福,为福德中之胜福德也。
前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是果无其果也。此云: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因无其因也。因果俱不可思议,而何以有取乎?故有取之疑可释也。
僧问黄檗云:「文殊执剑于瞿昙前者如何?」檗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者,即你五蕴身是,以见此宿命障故,求佛求菩提涅槃,所以文殊将智解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者是剑?」檗云:「解心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只如能断见心,何能除得?」檗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檗云:「若无分别智,害有见无见,无分别智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檗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唯黄檗洞明金刚般若甚深义,即般若亦不可得,此其所以为无上法门也。
已上(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此疑从前舍身布施而来。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罗蜜最为上者,但持说般若足矣,何用勤苦行余度耶?今持说者,行菩萨行,割股救鸽,投崖饲虎,如是等行,皆名苦因。云何前舍身命布施者,即成苦果,而此独不成苦果耶!为遣此疑,示现般若摄持余度,故经云: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时本有是名忍辱波罗蜜句非。)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先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傅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通曰﹞上言金刚般若是第一波罗蜜。或谓布施为第一者,以布施能摄余度。不知余度无般若,如阙目而无导师,纵得福报,难证法身,较量优劣,断乎般若为第一也。故此以第一波罗蜜能摄余度,如忍辱,即是持戒;颜色不变,即是禅定;忍至五百世,即是精进;而中无我人等相,即是般若也。故忍辱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相,方证菩提。而所谓不住于相者,非金刚慧固莫能照了也。如是虽行忍辱,亦是般若,以此布施,是真布施,岂彼身命布施求世间福者可同日语哉!
功德施菩萨论曰:如来忍辱波罗蜜者,以世谛论,则名苦行,便同舍身,俱成苦果。约第一义谛,虽行苦行,有堪忍性故,即忍辱非忍辱,远离有此分别心故。此名胜事,有二种义,一是善性故,诸波罗蜜皆以善为体性故;二是彼岸,功德不可量。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由斯得名第一最胜义,此苦行胜彼舍身远矣!
弥勒菩萨偈曰:「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以能离相故也。
如我昔为仙人,山中修道,值歌利王出猎,疲极就卧。诸妃潜礼仙人。王觉,怒其贪观女色,乃割截其身体,节节支离解散。我时容颜不变,无有我人等相,王乃悔过。我言大王,我心无嗔,亦如无贪。我若真实无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作是语已,平复如故。是时若有我人等相,应生嗔恨,不得平复如故。以无我人等相,不见有我身割截,亦不见有王为割截,亦非愚痴罔然不觉,一切分别都无所有,方成真实忍波罗蜜也。
弥勒菩萨偈曰:「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唯离我故不见苦,唯离恚故不见恼。无苦即见共乐,无恼即见慈悲,心与慈悲相应,虽苦不见其苦也。若菩萨苦行之时,见有苦恼,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应离诸相。若人不生胜菩提心,应生嗔恨,为防此过故,谓此苦行果,非是一时能为此忍可暂而不可常。又念过去往昔未遇恶王,凡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已于多生无我人等相,忍之熟故,人以累苦难忍,而不知累苦能忍也。
弥勒菩萨偈曰:「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为何等心坚固勤求不舍菩提?此谓入初地胜义之心,得忍边际,即忍辱非忍辱,即是此心方便行无住心也。我唯有此离相之行得成于忍,故能与无上菩提相应,是故诸菩萨等,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习彼能学无住之心。但离诸相,即得菩提。如说坐于菩提座,永断一切想是也。
云何离相耶?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菩提之心;若心有住色等境界,即为非住菩提也。以住菩提,故无所住,何以故?如是住者即为非住。如有经说:菩提无住处,是故非住是住菩提之异名也。然则不住于相,是般若智。不但摄忍辱,且摄菩提矣!既摄菩提,何所不摄。以是义故,佛于正答问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虽摄六度,然离于施物、施者、受者三种分别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