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

  【论文】

  七?一三八 「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

  【疏翼】

  第二别解五位中,第二解二定。

  【述记?卷四十】

  自[1]下第二、解二无心定。于中:初、总解,后、别解。此即总也。

  解第三句颂[2]「及无心二定」。

  谓「无心」之言,通下四位。其睡眠等[3]皆通有心,故「无心」言,简之。虽牒一句,然先解二定,遂文便故。

  以四位俱无六识,故名「无心」。不言唯于无想天无心,故知定无心也。但彼[4]唯有一处[5],无相类法,故不言「无心」。此下四位,有滥有心,故须简也。

  【论文】

  七?一三九 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疏翼】

  第二解二无心定中,第二别解。于中有二︰一、解无想定,二、解灭尽定。初中、文分六段,义有十一︰第一段文有五义︰一、显得人,二、显离欲,三、显行相,四、显灭识多少,五、释定名。第二段文显第六义三品修差别。第三段文义有二︰初、显第七义地所系,第三段文次明第八义唯是善性。第四段文明第九义四业分别。第五段文明第十义界起分别。第六段文明第十一义漏无漏分别。此即初中第一段文含六义也。

  【述记?卷四十】

  自下、别解二定为二。

  此下、别解[6]。

  文虽分六,义有十一[7]。

  「异生」者,一、显得人:圣厌之故,「遍净」者,谓第三禅天[8],第四禅以上,贪犹未伏。二、显离欲也:「出离想」者,显行相,即作涅槃想也。「不恒行」等灭者,显所灭识多少也。「想灭为首」等者,释定名也。谓有心定,令身心俱平等,名「安」;怡悦名「和」。今无心定,由定前心力,令身平等和悦,如有心定,亦名为定,义与彼等。此体如前第一卷说[9]。

  依二十二法灭上假立[10]。以上总是第一段文,有五义也。

  作何伏染,而入定者,《瑜伽》第十二说,问︰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定[11]。修厌[12]背想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

  《显扬》第一亦作是说,即以六行伏惑之法,入此定也[13]。

  此中释名,如第二卷《疏》[14]。不同《俱舍》云:或无想者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言「无心二定」者,谓无想定及灭尽定。此中无想定者,谓已离第三静虑贪,未离上贪。由出离﹝藏文作「'byuv ba/」﹞想为先作意,意识及彼相应心所灭为性。如是即是此中所谓无想定。由此成灭,故名为灭。又此即意识及彼相应不生,名灭,谓所依分位差别。又复此定,其心起后,能得余心生起相违所依,故名为定。

  【论文】

  七?一四○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广大,定当中夭。

  【疏翼】

  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二段文显第六义三品修差别。文即分三,此即第一下品修文。

  【述记?卷四十】

  自[15]下第二文、三品修别。下修现必退,不能速现前。有即命终者,以论下[16]云:通后报故[17]。

  若不命终而还得者,由许有退、进[18],还得故。「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不甚广大。「不甚」之言,于下[19]通故[20]。「定当中夭」,不满五百劫。此果虽受,四百劫以来,仍此品摄[21]。或多分者,是中品摄,少分劫者,是此品摄。

  若退已,生色界,彼方生得[22]生;生彼之时,光净等不?

  答︰「不甚」,如前。此品摄故,退性、下性故。

  【论文】

  七?一四一 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

  【疏翼】

  第二段文显第六义三品修差别中,第二中品修。

  【述记?卷四十】

  「中品修者」,与前[23]少别,其文可知。「现不必退」、不定「中夭」;设中夭,形色量别。

  此有二解︰一、据形色量与前别[24],虽寿量少于前者,仍此品摄。二云︰或多分寿者,是此品摄[25]。

  【论文】

  七?一四二 上品修者,现必不退;后生彼天,最极光净,形色广大;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

  【疏翼】

  第二段文显第六义三品修差别中,第三上品修。

  【述记?卷四十】

  其文可知。然约修时及当来果,以辨三品。

  此约三根为三,无失。或根不定,但修有三[26]。如五十三说三品修同。

  然此受果通立、坐、卧,唯无行者,因修尔故[27]。

  【疏翼】

  以上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二段文显第六义三品修差别讫。

  【论文】

  七?一四三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

  【疏翼】

  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三段文初显第七义地所系。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三文、第七「地系」。

  彼第四定方便引故,唯彼系摄。

  何故唯在第四静虑?

  说此果所以,即说定所由。如前说故[28]。

  又如《毗婆沙》一百五十二:有「二定依地」之义,大广[29]。

  【论文】

  七?一四四 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无,由前说故。

  【疏翼】

  第三段文中,次明第八义唯是善性。

  【述记?卷四十】

  第三段中、第八义也。

  善引定故,唯善。非在上下地,与前报说义同也[30]。此释唯属第四定因。

  【疏翼】

  以上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三段文明第七第八二义讫。

  【论文】

  七?一四五 四业通三,除顺现受。

  【疏翼】

  第一解无想定中,第四段文明第九义四业分别。

  【述记?卷四十】

  第四段文、第九义「四业分别」。

  《显扬》等立第[31]五业[32]。此中四业,同于《对法》[33]。

  彼[34]据别义,亦不相违。于不定中,报、时定不定别出故。

  通后报者,色界后起,方受此报,地地容[35]生,后得无失,无文违故。处则不然[36]。

  前欲界定是何报耶?

  若欲界退失一切定,皆名不得。即命终,此报不受,故名不定报。既言通退,与小乘别[37],故报亦别也。

  【论文】

  七?一四六 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疏翼】

  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五段文明第十义界起分别。有二师不同说,文即分二。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四十】

  第五、文「第十义」者,有义:唯通后报。「唯欲界起」[38],上界无外道说法力故,「慧解」不如人故。明六天[39]亦不起。

  此师设上界不起,亦成后报。欲界退失后[40],定还得故。若退已,生下三定,必不能起。无外缘故,慧解劣故。五十六说︰先于此起,后于色界受报[41],不言后于色界起定也[42]。

  【论文】

  七?一四七 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

  【疏翼】

  第五段文明第十义界起分别中,第二师说。

  【述记?卷四十】

  此、第二义。

  欲界先修,色界除受果处,余下一切地,或一切处,皆能重引现前。

  《瑜伽》五十六说「先于此起」者,先起此定也。「后于色界」者,后起此定也。「于[43]第四静虑当受彼果」者,出受果处也,即后于色界受。二师引别,前师属果,后师属定,故二诤也。然既通后报,即色界重现前为胜。

  前师云︰欲界今生退,后生更得不退,前定即名后报,何劳生彼?故二力齐。色界[44]后起家,不于彼天处者,以至究竟故。

  第四定中,下[45]三处[46]为起?不起?

  今此言「除无想天」,不遮余处,故得起也[47]。虽知离染,诸地皆然,但由熏修,生上诸处别别不同,故下三处亦得此定[48]。

  又解︰下处不得,离染齐故。若起下染,定不生第四禅;若离下染,即得彼定。故下天处,无得定义,以退此定,必起下染。不尔,如何说名为退[49]?

  【疏翼】

  以上第一解无想定中,第五段文明第十义界起分别讫。

  【论文】

  七?一四八 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疏翼】

  第一解无想定中,第六段文明第十一义漏无漏分别。

  【述记?卷四十】

  下第六文、第十一义[50]:漏、无漏[51]。

  虽言凡圣,初文已说「异生[52]」,更无别门,何以唯有漏不通无漏者,厌想、欣彼无想之果,入此定故[53]。

  又此定前[54],即为六行[55]有所欣、厌,非如灭定为「止息想[56]」。虽厌,而无所欣果故,故唯无漏。

  五十三说:以无想定[57],无慧现行,此上有胜寂静[58]住及生故,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59]横[60]处故[61],非圣所入。

  六十二说:无想等至唯有漏[62],乃至广说。

  《俱舍》[63]云:圣者不执有漏为真涅槃[64]。此中准彼,「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曾得未曾得、加行离染等,并如《对法》第五抄[65]等[66]解[67]。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解无想定讫。

  【论文】

  七?一四九 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解灭尽定。文分六段,义有十一︰第一段文有五义︰一、明得定人,二、得之所以,三、与前出离想别及灭识别,四、灭识多少,五、释灭定名。第二段文第六义辨三品修。第三段文有二义︰一、第七义初修地起,二、第八义漏无漏分别。第四段文第九义三学分别。第五段文第十义初起界别。第六段文第十一义明见修断惑。初中分二︰一、明前四义,二、明第五义。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明二无心定中,此第二文,即无心中第三位也。

  文虽有六,义有十一[68]︰

  第一、明得定人[69]:「谓有无学」者,五[70]十六云[71],即简二乘,非俱脱者,不得入故[72]。

  此中独觉亦有不得灭定者,不唯[73]以义。今准此文,故有独觉不得灭定,即部行[74]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独一者[75]必得故。

  有学圣者,除初、二果,唯身证不还。以[76]「有学」中有[77]异生故,以「圣」言简。

  第二、得之[78]所以──伏断差别:「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者,若上、若下,皆有伏、断,如下当辨。以灭定唯依非想定[79]起故。此依初修二乘者离;菩萨伏,不[80]离贪[81]。

  第三、与前出离想别及所灭识:「止息[82]想」者,谓二乘厌患六识有漏劳虑,或观无漏心粗动。若菩萨等,亦欲发生无心寂静,似于涅槃功德,故起[83]。

  第四、灭识多少:「令不恒行」及「恒行染[84]污」者,谓若二乘,即除人空之染,菩萨亦除法空之染──各望自乘,说为染故。

  《对法》第二[85]、《五蕴论》言「恒行一分」。若说第七唯有漏,唯人执者,即第七全不行;望第八,是「一分」故。即以此文为证,唯有漏。若说有无漏及[86]法执,二乘除人空一分,菩萨双除,非全无第七。

  「定」名同前[87]。

  【疏翼】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云︰

  等至有二︰一、令心平等,二、令大种平等。无想、灭尽定虽断平等心,令不相续,而引平等大种,令现在前,故名等至。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止息想为先作意,意识及染污意与其相应俱灭为性。此亦如无想定,于所依分位差别假立。

  安慧《大乘五蕴论广释》卷三云︰

  言「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求胜进」者,谓亦有异生已离无所有处贪,而不从第一有更求胜进,故今说言「从第一有更求胜进」,或从第一有更求胜进,远离无所有处贪,亦有住果及向果不同故。

  今说「已离无所有处贪」,不说已离上贪者,谓亦有已离无所有处贪阿罗汉,入灭尽定故。由兼说「已离无所有处贪」,及「从第一有更求胜进」故,显此是圣者不还及阿罗汉,而非异生。异生不从有顶更求胜进,无有对治有顶出世间道故,无漏见道是有顶能对治。是故圣性已断见所断烦恼,由不为修所断烦恼而染着故,从第一有更求胜进。

  言「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中,谓灭尽定虽不如无想定──由出离想作意为先,然亦由止息想作意为先。

  灭尽定者,谓即有顶诸圣者,虽不起远离诸有之想,然由厌患想、受,得彼等灭离故,于灭尽定起寂灭止息想﹝藏文作「?i bar gnas pa'i 'du wes/」﹞,于所依中,平等想为止息想﹝藏文作「gnas pa'i 'du wes/」﹞;由此能止息故,名为止息。即于异时,亦止息﹝藏文作「sdod/」﹞义。以灭尽定与涅槃相似故,现造作起应行止息之想,如是作意为先,说为「由止息想作意为先」。第一有者,微中之微﹝藏文作「phra ba'i phra ba/」﹞,由此无间,灭尽定现在前故。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初云︰

  有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想;无所有处是微细;非想非非想处是微微。

  《大乘五蕴论广释》卷三续云:

  言「不恒行灭」者,谓诸灭尽定中,所有六、四、一转识。如次即是欲、色、无色三界。言「恒行一分」中,「恒行」者,亦摄异熟识故,说「一分」言。「染污意」者,谓除灭尽定及无学位外,于一切有漏行中,具有安住相﹝藏文作「gnas pa'i tshul can/」﹞故。「灭」者,谓由转识说。即于异熟识中,能损转识及染污意诸识种子,由此能灭余时转识及染污意,令不生起,说名为灭。如是,即由入定时,心能损减阿赖耶识中种子分位,假立灭尽定。

  【论文】

  七?一五○ 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

  【疏翼】

  第一段文中,第五义释灭定名。

  【述记?卷四十一】

  第五、释名。

  彼心、心所灭,名灭尽[88]定。恒行染污心[89]等灭故,即此亦名「灭受、想定」。义以此定若言[90]总灭为论,即「灭尽定」。若但从主为名,名「无心定」。前即通约心、心所名。若据增强所厌别名,如此中说「灭受、想定」,如名「无想定」。以修禅、无色,义各[91]胜[92]故[93],如别立蕴[94],故偏厌之。

  又以受是根,为首等,余是根者亦灭。以想非根法,为首等,余非根者,亦灭。如是等无量门[95]。

  又解︰二乘及[96]七地以前别观修禅、无色,各有偏胜,须别厌之,可名「灭受想定」。自在菩萨及如来,无有漏第六,无别[97]修禅、无色劳虑[98],何劳偏厌?一、由心行以得其名「灭受、想定」,二、由内止息故入,即总名「无心定」[99]。

  【疏翼】

  以上第二解灭尽定中,第一段文明五义讫。

  【论文】

  七?一五一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二段文第六义辨三品修。

  【述记?卷四十一】

  自下文第二、义第六「辨三品修」。

  此定有三品,如五十三说[100]。灭定许退,准有现不成;后生色界,重能现起。准无想定下修,退者亦尔,亦有现即不成故。

  问︰若下品退,能引现前者,与中品退人,能引现前者何别?又中[101]品不必退者,与上[102]品修者何别?

  答︰以修习时有上、中、下。其此定姓类,有可退、不可退种类,必能引现前种类、不能引[103]现前种类有别,非以上、中、下三根说有三品[104]。不废中根,上修上根中修等故。

  又解︰即以三品根为三品修。以根别故,其修品亦别。若练根已,而修习者,即转成胜品,故有差别[105]。

  【论文】

  七?一五二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三段文有二义︰一、第七义初修地起,二、第八义漏无漏分别。此即第七义。初修地起。

  【述记?卷四十一】

  自下文第三、义第七「初修依何地起」。

  初必依有顶,观无漏为加行入[106]。「初修」,即二乘及七地以前等[107]。《瑜伽》第十二卷说︰唯除如来及出第二僧祇大菩萨[108],余不能超诸等至,佛等随欲皆入故。知二乘等,名未自在,唯得无所有处心后,超一地无漏入故。《显扬》亦同[109]。

  「游观」者,简无分别智为加行心[110]。《瑜伽》第十二说︰或依非想非非想相[111]而入此[112]定,或依灭尽相而入[113]定。[114]《成业论》引《摩诃俱瑟祉罗经》[115]:二因、缘,能入此[116]定,谓: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无相界[117],故入此定。

  为有正思惟无相[118]界定故,恐滥无分别智,「游观」言简也[119]。何以唯依非想者[120],九[121]「次第定中,最居后故」。以此定,由前[122]厌心至微微心方入,余下地心粗,不能作此行相,故依非想。次第定中,从[123]粗至[124]细,最居后故。

  又此无心胜定,以下品有心胜[125]定为先,非无心胜定为先,后有心定起,无心必由有心引生故。亦非中间间起,以下定行相不至微微故。即次第定中,义理最居后故,又教说为最居后故。

  言「微微」者,谓定前第二念心等,细于以前心故,名之为「微」;后第一念临入定之心,复细于前微心,故称为「微微」。

  【论文】

  七?一五三 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疏翼】

  第三段文中,次第八漏无漏分别。文又分二︰一、明初修,二、明后修。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三文中[126]、第八义「无漏分别」。

  以「无漏」引,体即无漏种故。第六十二说︰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127]故、无所缘故、非烦恼生故──是出世间,异生不能行故[128]。

  【论文】

  七?一五四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疏翼】

  第八义漏无漏分别中,第二明后修。

  【述记?卷四十一】

  前言初修,唯依非想,后修如何?

  若得「此定」,已「自在」者,余下七地[129]心后,亦得现前。即《大般若经》第一分第三百五十[130]︰次第入出诸定,名「师子嚬呻定[131]」。若菩萨超禅,从一切地心,入灭尽[132]定;从灭定,于一切地心出,是「集散三摩地[133]」。第二[134]、三会[135],亦有此文。

  《对法》第五︰未自在者,唯超一间。若得自在,超一切地[136]。《显扬》十八云︰若曾串习,能从欲界入无色界心[137]。故知欲界心后,越入此定。其《瑜伽》第十二说︰唯自在者,方超一切等至──即九等至[138]。谓如来、大菩萨[139],实无欲界心,有似欲界心,实是无漏;随在何定为加行,皆能入。且从极自在、纯无漏,为语,实十地菩萨、广慧声闻、独觉亦得。如定中闻声,从无所有处心入欲界故。不尔,便违[140]。

  问︰既尔,此为即是加行心地法?为但非想心地法?

  若准此义,即随加行心地法,即初定等,并有此定。依加行心种上,立此定故。

  今释[141]︰不尔。《对法》第十三[142]说:想受灭解脱,谓依非想处解脱等[143]。故知唯属非想,此中亦言属有顶故。

  若尔,云何名超一切[144]等至?

  此有二解︰一云︰谓前起初禅等心已,后一二念起非想处心,而入此定。非从初定即入无心,以定随加行心建立故。

  第二解云︰随[145]起余地心,邻次[146]即入此定,此定仍非想地为依。以极细故,由先串习故,今直至无心,非想为依;不说起非想心为加行。论[147]言: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多分,非约超定者说。超等至即从初定入无心,不言入非想已,方入此定故。若不然者,即此定所依,唯依加行种,加行初定等,故此定通下地有。

  既不许然,仍言「超」者,后解为胜。《大般若》[148]不言从初定等更起非想无漏心方入故。经论皆言灭定依非想,不言依下地故──依加行心上建立者,是非自在;次第入者语,以无漏心有所属故,彼心细故;得自在者,不假熏习及无熏习,何必要依入定心等种子上立?

  有说︰《大般若》第十五会静虑中,佛呵菩萨入灭定[149],灭定非利他行。若未自在,虽有入者,至自在时,皆不令入。但自在成就,名超一切。或呵专入,不障时入,佛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故。

  【疏翼】

  以上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三段文明第七义及第八义讫。

  【论文】

  七?一五五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四段文明第九义三学分别。

  【述记?卷四十一】

  文第四、义第九「三学等分别」。

  前[150]言「有为善法」在学、无学身,即名学、无学[151]。灭定实从现行,是学、无学。以似涅槃,无进趣「止息[152]」行相,不可说为有学、无学[153],「是非学、非无学」,虽属道谛,同余有为,似涅槃故,故是非二。不同余种子[154],彼非「止息」故。六十二说,正与此同。彼说︰非所行[155]故,似涅槃故[156],非二所摄。

  然此中无进趣止息,不同善身业等,亦是学等故。由此义故,非二、有为无为[157]。有为中[158],通有漏、无漏。灭定──有为无漏,非二摄故。有学、无学中,亦通有漏、无漏,以苦、忧根等,是学[159]、无学故。

  【论文】

  七?一五六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文分为三︰一、初起界别,二、后上二界亦起。三、别辨无色界起不起。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文第五、义第十「三界初起」。

  「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上界无此说者。又虽无出家弟子,俗弟子说[160]亦色界有者,以「人中慧解」极利,得[161]过彼故,初起位必在人中[162]。六欲天中,文亦不说,义即无违。

  天中岂无身证者也?

  此中且说「人中」,近故,胜故。文由未尽。《对法》第九[163]正与此同[164]。

  【论文】

  七?一五七 后,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

  【疏翼】

  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中,第二后上二界亦起。

  【述记?卷四十一】

  若后,二界亦得现前,即二界得后现起。然无欲界后起,以必不还等方得故。

  五十六说︰起[165]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得生[166]故,此[167]据未有第八识义[168]。若已建立第八[169],于一切处,皆得[170]。此中[171]即据已建立第八教──真实义「建立」故。《邬陀夷经》[172]是此证故,如《俱舍论》第五[173]广说[174]。

  「邬陀夷」者,此名「出现」[175]。日出时生,故以名也。言「意成天」,即超段食,佛说是色界。不尔,既言「超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知通无色,经不遮彼,言「随一」故。释此经者──舍利子[176]说:有退者,色界后起,「出现」不了「意成天」言,谓是非想。然彼不知有第八识,生非想处不可后[177]起此定,故与上座论议。佛知不了舍利子说,所以见诃,非遮无色得入此定,如《毗婆沙》第一五三卷明其所以[178]。

  【论文】

  七?一五八 于藏识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

  【疏翼】

  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中,别辨无色界起不起。

  【述记?卷四十一】

  问︰生无色者,为一切能入?为有不能?

  答︰于第八识若「未信受」,生彼不起。恐生[179]无色以后,无心成断故,同无余依。若「已信」、「生彼」,非但于下得起,亦得于彼,现起此定。「知有藏识」,虽无色身,不虑断灭。前引五十六[180]、《对法》第十[181],正与此同。

  然旧[182]诸[183]师谓「未建立教」,即小乘说;「已建立」,是大乘说者,不然。若「大乘说[184]」对彼二乘「建立」第八已,不知有此[185]。设[186]生无色,岂不虑断?故知「建立」者,是信有义。「不[187]建立」者,非信有义。此与彼同[188]。

  问︰若尔,诸得此定,必是不还以去生无色圣者,必非不定姓[189]圣者。是定姓人,圣不生下[190]故。非不定人先[191]根熟时,佛不救故。亦非不定姓人大根必不熟,入无余。义如第八十〈无余依地〉说[192]。与定姓人有何别?故即彼定姓人,如何信有第八识也?菩萨又不生彼!若信大乘,便非定姓,不应生彼;若定姓者,云何信有?

  答︰即定姓中有愚法者,不信大乘故,彼定不起。若不愚法声闻,虽信大乘,不将为究竟;犹信有故,彼起此定。不将[193]为究竟故,圣人生彼,如今大乘信小乘教。或此文意,与五十六别,此据一分圣者,非谓一切皆尔。不闻大乘人生彼,决定不起此定故。然《对法》第十云︰谓无色多分[194]不安住寂静异熟[195],故不入此定,非如下界。故更为此第二解也。

  约实亦得。《瑜伽》[196]为胜。

  【疏翼】

  以上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讫。

  【论文】

  七?一五九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疏翼】

  第二解灭定六段文中,第六段文明第十一义见修断惑。

  【述记?卷四十一】

  文第六、义第十一。下文有二︰一、明见惑,二、明修惑。此即[197]初也。

  要断何烦恼得起?

  要断见惑,「方起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见道所断「心、心所故」。

  下八地见惑,皆不能伏断[198],何但非想?

  此据最后必须伏断处为[199]言。随此定所依断道究竟处说故,非谓下地异生能伏断[200]。

  「此定微妙」,「微妙」者,殊胜义。

  「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者,谓二乘人[201]唯证人空,后得引。菩萨、佛,入是[202]二空,后得智皆得引入。今显彼入后得各别,故言:随应后得智[203]所引发故。

  有言:法空必无游观能入此定者,不然,此文正故。

  上来、已明见惑[204]讫。

  【论文】

  七?一六○ 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余伏或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

  【疏翼】

  第六段文明第十一义见修断惑中,第二明修惑。

  【述记?卷四十一】

  次下、明修惑。下、明修惑,有二︰初、明二乘,后、明菩萨。二乘中,有二︰初、异说,后、问答。此初师说[205]。

  唯除非想,下八地修惑,「要全断欲」界者,余上八地惑[206],或「伏或断」,方「起此定」。以欲界必须断者,下界烦恼种有「二性」──不善、无记。

  言「繁杂」者,繁多杂乱义。与[207]此俱定障,障定强故。上界烦恼一性[208]、不多,故可伏得。其非想处断,与不断,皆极成故。下七不定。

  又何不断六品等初二果人得者[209],无性[210]《摄论》第三云:唯说不还等五人得故[211]。即上八地──四禅、无色──皆得后起,欲界初修故。

  五十三亦说︰有学入者,谓不还;无学入者,谓俱分解脱[212];故初、二果不得入。

  若尔,《对法》第九[213]四句中第二句:谓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能入此定[214],不言已得初定等,如何通?

  答︰彼不言唯依得第四定,复不遮下三定未断不得,故有何妨?

  【论文】

  七?一六一 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或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

  【疏翼】

  第一明二乘异说中,第二师说。

  【述记?卷四十一】

  此、第二师说。

  下之三定及欲,四地惑、种,要须断尽,余上五地[215],或伏,或断,方能入此定。下三定等中,定障──苦乐等「变异受俱」惑种,障定强故[216]。如不动无为[217],不依下地立。即[218]说即初起唯欲界,后起除下[219]三定,通上五地皆得。即以第九《对法》四句为证[220]。

  此中,第二师为胜。文正证故[221],亦有理故。

  有人欲明[222]初、二果伏惑[223]得此定者,不然。论不说故;又粗定障,当未断尽,如何能入?亦应于彼建立身证[224]!证九定[225]故[226]。如《对法》第二抄[227]解熏修[228]禅难等[229]。

  【疏翼】

  以上第一明二乘中,第一两师异说讫。

  【论文】

  七?一六二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

  【疏翼】

  第一明二乘中,第二问答。于中分二︰一、萨婆多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此第二、问答分别。

  萨婆多等[230],问前二师︰若伏随应何地之惑,后得此定者,将命终之时不以无漏道断其种子,而后[231]不退,起其烦恼润生[232],当既[233]命终生非想等[234]上地,岂[235]却断随应所伏之惑种也?

  【论文】

  七?一六三 断亦无失,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二︰一、且以理抑,二、正义答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论主初且理抑横生异义──却「断亦无失」。

  如何等?

  如生上二界,却断下第七中惑[236]。以必金刚心方断故。

  【疏翼】

  此非正答。以小乘不许第七故。然有此理,且强抑彼异义。

  【论文】

  七?一六四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正义答解。

  【述记?卷四十一】

  后、正义解。

  此第三果,对治道强──以欲界对[237]治道皆圆满故,非初、二果──正润生位,不起现行烦恼润生;此第三果,但由惑种润生上地。

  此意即是︰所已伏种,虽「退不退」,但必唯以随眠润生,「而无伏下生上地义」。即虽已伏,犹有种故[238],未无漏道断,更[239]受生故。

  五十九说:以随眠润生,谓见谛者[240]。《大论》第一[241]、《对法》第五,说初、二果亦以现行润生,唯不还者以种子润[242]。显五十九说见谛[243]者,唯第三果也。

  若尔,异生应唯种子润[244]!如《对法》第五[245]抄[246]。

  然异生现行润,六行不伏爱等现有,既得生上;圣者种子润,虽有其种,应生上界[247]!以异生润藉伴,虽有爱等,无余惑伴,得生上;圣润不藉伴,有种不上生[248]。然[249]以圣善业胜必[250]决定故,无漏资[251]生。异生不然,故通现润。不尔,圣种应强异生。

  然不还者,如处不还一地之中,有三天处等[252],下处死,生上处,亦以现行润。以此生地,治道未满,如初、二果,《瑜伽》[253]但生他地,为论。今此若约生他地者,必唯种润。

  然应四句分别︰有在上,断下惑:如二乘者上界得无学,断下第七惑;有在下,断上惑:下地得初果,断上见惑等;余二句可知[254]。

  然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255]依所[256]断受,建立择灭一分。若伏下八[257]地,或五地[258],得此地,即不得二无为。非是择灭故[259]。

  前来已说二乘定姓学、无学讫。

  【疏翼】

  以上第二明修所断惑中,第一明二乘断修所断惑讫。

  《枢要》﹝卷下﹞云︰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等者,于中有五难︰取下第四、五问,应为第一﹝「一」应作「二」,即本论《述记》第二异生唯种润难﹞,第二为第二﹝「二」应作「一」,即《述记》第一初二果同第三难﹞,第一为第三﹝即圣应生上难﹞,余﹝第三﹞如次﹝即异生亦应唯种难﹞。

  一问︰如五十九云︰见谛唯以随眠润﹝如云「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初圣亦以现行润。既说异生现种润﹝如云「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诸异生」﹞,异生应有唯种润!答︰圣多阶降,润有现行;异生类等,故无唯种。亦应圣生他地,唯种润生,若生自地以现行润故,异生亦应尔!若生自地,未有﹝对﹞治道,故可用现﹝润﹞。若生他地,应唯种润!

  今解︰不然。无漏道圆,势胜烦恼。无漏道缺,惑种便强。不同异生,故不为例。

  二难︰初二果圣生自地润,通于现行;不还生自处,义应通现润!答︰此可尔。准初二果故,如处不还等。论略不说。

  又理不然。初二果未有圆道故,可用现润。第三果已有圆道故,设生自地,亦唯种润。论不说以现行润故。唯初二果说用现故。

  三难︰何故异生现种俱润,圣人但种?种强彼耶?答︰圣业决定,业强可唯借种。异生业不尔,故通现行。

  问︰若尔者,初二果业亦已决定,应唯种润!答︰凡生苦迫,善业微,必藉现行方可润。圣生苦少,善业胜,由此唯用种子润。无漏亦可资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不觉生多少,可借烦恼现、种,皆助润;圣人知业多少定,由此唯用种子润。

  四难︰六行所伏,不伏润生贪等,唯伏散境贪等;何故凡夫得定,而不生下,润、业皆在,乃生他地?答︰藉助伴贪爱等故,方可润生;彼伴已亡,劣弱不能独润,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新业胜,而生上地;圣由故业而生,有种即生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有五趣之业,随一业胜,而先生故。虽下业不无,上业胜初,先往。若上业劣,排之为后报;退失上定,而生自界,亦无有失。

  五难︰何故不许六识中,俱生我见等,虽得世道,即不能伏?虽得第三果,下不能断,生上方断,如第七识耶?彼﹝俱生我见﹞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识﹞微细,不障果及出自地故。

  【论文】

  七?一六五 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疏翼】

  第二明修所断惑中,第二明菩萨修所断惑。于中分二︰一、回心,二、顿悟。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下文第二、明菩萨修惑随何者。

  先二乘已得此定,后回心[260],即得定者,非非身证、慧解脱等[261],即一切地、三大劫中,能入此定。

  【论文】

  七?一六六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

  【疏翼】

  第二明菩萨修所断惑中,第二顿悟。于中分二︰一、有七地满心永伏,二、有从初地永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若顿悟菩萨,义即不定。或有一类,七地究竟满心,方伏一切三地六识中烦恼尽。以能入前入住心等,犹未能故。「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者,「能起此定」。

  即《摄论》[262]说︰菩萨后得智中起烦恼者,不为过失,如已断者[263]。

  「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起此定,六十二卷说[264]「远地」者,即第七远行地故。

  【论文】

  七?一六七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疏翼】

  第二明顿悟中,第二有从初地永伏。

  【述记?卷四十一】

  复有顿悟决定姓人,「有从初地,即能伏一切烦恼」,如前第三卷引。即《对法》第十四卷说[265]:此菩萨十地中,皆能起此定。十卷《楞伽》第七〈入道品〉[266]初[267],及《十地经》第九[268]卷第七[269]地中,说六地中,亦能入此定故[270]。即十地菩萨有起烦恼,谓悲增上者,有不起烦恼,谓智增上者。

  又解︰或虽悲智等,而所乐行不同︰一、怖故伏惑,恐为失;一、不怖故,起利生。故或[271]伏,或不伏,有此差别。如地前回心入大乘位,有先得此定者,有不得者,有圣者者[272],有凡夫者故。即成佛者,先已成就故,至佛时,由先无始成就灭定种子故,今初成佛,即名为得,圆满成故。

  若随二师,三乘分别,约地、根性,或九品、定不定者,得定人数,皆如理思[273]。

  又解︰《瑜伽》第十二说︰入此定有二[274]︰一、依非想相,二、依无相界相[275]。《成业论》云:有二因、缘能入灭定[276],谓如前[277]引。

  《楞伽》第七云何?

  谓前六地中,共声闻等「缘有为行[278]」等,乃至广说能入此定。「于七地中」,能「念念入」此定,能「离诸法有无相故」。《瑜伽》四十八同《楞伽》说[279]。《对法》第十三等亦说︰无相[280]行菩萨,谓住远行地菩萨,能令诸相不现行故[281]。

  今准此等经论文,若决定姓,决定已得。通论位次,即十地皆得。如《楞伽》[282]说「初地」等能「入此定」,共声闻等「缘有为行」。即是《大论》[283]、《成业》:依非想处相入此定。但厌非想处心,故名「缘有为行」。若入七地满心,能念念入此定,行「无相行」,缘「无相界」,入此定故。不共前六地、声闻等行相故。即《大论》六十二,据念念能入,缘无相涅槃相,不共声闻等,即说「远行地」方能入此定。《楞伽》据定得,即十地皆得,无相违故。虽《瑜伽》八十说:入无余依缘「无相界[284]」,入此灭定,此之相分,亦有为相,似「无相界」。非真得彼,任运起,无相[285]违故[286]。

  《大论》第十二说︰问︰入此定,不分别我当入等,乃至广说既无作意,云何能入出此定[287]?答︰先于此心善修故,乃至任运能入出,随其自在、未自在者,何心皆出[288]。又说:出定时触三种触︰谓[289]不动触、无所有触[290]、无相触。缘三种境[291]︰一、有境[292],二、境境[293],三、灭境[294]等,如《枢要》说[295]。

  此[296]无想二定,显数灭,心所多少?

  唯二十二,一是心王故[297]。

  问︰非有漏心别境五皆起,如何唯二十二?

  有漏,此不俱,行相别故。无漏,可然。

  七[298]、曾得未曾得[299]。佛于何时得[300]。谓诸余分别,如《对法[301]》抄[302]。即《楞伽》第七[303]、《大论》十二[304]、五十三[305]、五十六[306]、六十二[307]、八十[308]、《对法》第二[309]、第五[310]、第九[311]、第十三[312]、《显扬》第一[313]、《十地论》第九[314]卷、《五蕴》、《成业》[315]:出定由先期愿[316],共为此证。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五位无心中,第二别解二定讫。

  --------------------------------------------------------------------------------

  [1] 「自」字,《金藏》作「次」。

  [2] 即第十六颂。

  [3] 「等」,取闷绝,此二心所皆通有心。

  [4] 谓无想天。

  [5] 谓唯有一异熟果处。

  [6] 即别解无想定。

  [7] 第一段文,有五义。

  [8] 色界十八处,最上为遍净天。

  [9] 本论卷一末云︰

  谓修定时,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粗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种善故,定亦名善。

  [10]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末云︰

  有说︰此定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及心灭故。有说︰此定二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灭故。如是说者,随灭尔所心、心所法,即有尔所物现前,为此定体。

  《俱舍论》卷四云︰

  无痴善根,慧为性故。不重计为善。

  如理《义演》云︰

  二十二法者,谓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及心。然此定虽非心专注一境,然令身安和,故且名定。

  灵泰《抄》同。

  [11] 「定」字,原作「静虑」。

  [12] 「厌」字,原无。

  [13]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初云︰

  问︰何故第四静虑,顺心、心所灭,非下地耶?

  答︰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入第三静虑,后入第四静虑;于第四静虑上中下心,从上入中,从中入下,下品心断,入无想定。譬如女人绩毛为缕,除去粗者,缉积细者,乃至将尽,以手绝之。入无想定,当知亦尔,从粗入细,乃至都灭。故此唯在第四静虑。

  [14] 「第二卷」,应作「第三卷」,如本论《述记》卷三云︰

  初二定,持业释。

  [15] 「自」字,《金藏》有,余无。

  [16] 第五段文第十义界起分别中,第二师。

  [17] 如本论卷七云︰

  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

  [18] 「进」字,《金藏》作「迟」。

  [19] 下谓「形色广大」。

  [20] 《瑜伽》卷五十三说「无想定下品修形色」云︰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净,威光赫奕﹝藏文「'od gsal/」﹞,形色广大,如余天众;定当中夭。

  [21] 谓下品摄。

  [22] 「得」字,《金藏》作「坐」。

  [23] 「前」,谓「下品修者」。

  [24] 《瑜伽》卷五十三说「无想定中品修形色」云︰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虽甚清净,光明赫奕,形色广大,然不究竟最极清净;虽有中夭,而不决定。

  [25]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云︰

  问︰彼天身量云何?答︰五百逾缮那。问︰彼寿量云何?答︰五百劫。

  [26] 如理《义演》云︰

  或有下根修上品定,名上品。

  [2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云︰

  问︰作何等威仪住?有说︰结跏趺坐,如沙门释子。有说︰却踞而坐,如婆罗门。如是说者,如先入此定所住威仪,即以此威仪,于彼五百劫住。

  《枢要》卷下云︰

  无想异熟威仪,除行。无昔人中,行入定故,果难起故。

  [28] 如本论卷七云︰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无无想异熟处故。

  [29]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首云︰

  界者,在色界;地者,在根本第四静虑地。问︰何故下地无此定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又无想定灭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顺心、心所灭。

  问︰何故第四静虑顺心、心所灭,非下地耶?答︰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入第三静虑,后入第四静虑。于第四静虑上中下心,从上入中,从中入下,下品心断,入无想定。譬如女人绩毛为缕,除去粗者,缉绩细者,乃至将尽,以手绝之。入无想定,当知亦尔,从粗入细,乃至都灭。故此唯在第四静虑。

  又下诸地有欢戚受,行相粗动,难可除灭。第四静虑唯有处中受,行相微细,易可断灭。故下地中,无无想定。

  问︰何故无色界无彼定耶?答︰唯有异生计习此定,以为能证无想涅槃。无色界中,无有无想异熟可计,故无想定于彼亦无。又诸异生怖畏断灭。彼界无色,若更灭心,便为断灭;是彼所怖。故彼界中,无无想定。

  [30] 如本论卷七云︰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俱舍论》卷五云︰

  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天中五蕴异熟。

  [31] 「第」字,《金藏》无。

  [32] 《显扬》卷十九初云︰

  又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

  [33] 《对法》卷八云︰

  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法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意乐加行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所以名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作,即于此生熟故。

  「顺生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无间生者,即次此生﹝藏文作「phyi ma bid la/」﹞,谓五无间业等,能得生异熟。

  问︰若造一无间者,于无间生中,可受其异熟。若造多无间业者,于无间生中,顿受一切所得异熟,无有过失。所以者何?若造众多无间业者,所感身形最极柔软﹝藏文作「lus win tu rab tu mben par mvon par 'grub la/」﹞,所感苦具众多猛利﹝藏文作「chad pa mav ?iv mi bzad pa sna tshogs par 'gyur te/」﹞,由此顿受种种大苦。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

  「顺后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

  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以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以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藏文作「thal nas/」﹞无间生以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云︰

  问︰此无想定为顺现法受?为顺次生受?为顺不定受耶?

  答︰唯顺次生受,非顺现法受等。非顺现法受者,以于余处修此定已,生无想天,方与果故。非顺后次受者,此定猛利,速与果故。非顺不定受者,不可退转故。

  《俱舍论》卷五,同「唯顺生受」,及《顺正理论》卷十二、《杂心

  论》卷十二初亦同。

  [34] 谓《显扬论》。

  [35] 「容」字,《义蕴》谓有本作「容」,余多作「重」。

  [36] 如理《义演》云︰

  不同余天许更修故。

  [37] 毗婆沙师谓「非顺不定受」。

  [38]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初云︰

  问︰此无想天何处能起?有作是说︰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说力故。有余师说︰通欲界、三静虑起,由念曾修加行势力亦能起故。复有说者,第四静虑亦能现起,除无想天,初果与因极相逼故,彼没当生欲界故。

  [39] 《瑜伽》卷四云︰

  又欲界天有六处︰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时分天,四、知足天,五、乐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40] 「后」字,灵泰《抄》、《秘蕴》、《义演》作「后」,余作「复」。

  [41]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

  [42] 《略纂》卷三十初云︰

  法师云︰若退人后色界起者,先欲界业,即是时定、报不定摄。又此文云「先于此起」,谓入定。「后于色界」者,谓长读下文,谓后生色界受彼报,非后于色界入定也。二说故。

  下第二师以「后于色界」另为一句,乃亦属退后于色界起定,复为生起无想天之因,与此师别。《顺正理论》卷十二末有四说︰第二说唯下三静虑起;第三说亦于第四静虑起。谓毗婆沙师初说──唯欲界起,是第四说,不合本论。即《发智论》卷十九所说,即第一正说,「谓无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同此中第二师说。

  [43] 「于」字,原无。

  [44] 「色界」二字,《金藏》有,余无。

  [45] 「下」字,《金藏》有,余无。

  [46] 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

  [47] 道邑《义蕴》云︰

  于下三禅,能起此定,有惑润故。若唯退第三禅染,非下二者,唯于第三静虑能引现前。若不退下三禅染,而于此定未极熏修,而暂退者,即于无云等三天处,重起此定。若极熏修而不退者,必生彼天。

  [48] 道邑《义蕴》云︰

  无想与下三天同离第三静虑染,然以熏习修有上、中。无想定力未殊胜者,未生彼天,故生下三天,更修习已,方受彼果。

  [49] 智周《演秘》云︰

  详曰︰前解应善。

  [50] 「义」字,《金藏》有,余无。

  [51] 谓漏、无漏分别。

  [52] 即伏遍净贪未伏上染异生。

  [53]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云︰

  唯有异生计习此定,以为能证无想涅槃。

  [54] 「又此定前」四字,《金藏》有,余无。

  [55] 观下为粗、苦、障,观上为静、妙、离。即以「出离想﹝藏文作「'byuv

  ba'i 'du wes/」﹞」作意为先。

  [56] 「止息想」,藏文作「gnas pa'i 'du wes/」。

  [57] 「以无想定」,原作「此中」。

  [58] 「寂静」二字,《金藏》有,合原文,余缺。

  [59] 「诳」字,《金藏》误作「枢」。

  [60] 「横」字,原作「幻」。

  [61] 《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作:

  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又复此定﹝藏文作「此生」,上句「生故」二字无。依上下文义,藏文为胜﹞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横处﹝藏文作「slu ba'i gnas/」﹞故。

  [62] 原作「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

  [63] 见《俱舍》卷五。

  [64] 「涅槃」,原作「解脱」。

  [65] 「五」,本论《述记》原作「二」,今改。

  [66] 见《杂集论述记》卷五〈无想定章〉「九门分别」中,第五至第六

  义门。

  [67] 《杂集论述记》卷五云︰

  五、曾得未曾得:今准前﹝分别二无心定﹞说,亦是曾得及未曾得。然未曾得──一、新新生故,名未曾得,有漏种故;亦是曾得,如别解﹝脱﹞戒。二、从来未起,名未曾得,如世第一法等。三、无漏故,名未曾得,此中即初。

  六、若有行修,得修不?答︰无,以无现行法故﹝《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初云「问︰此无想定,亦得过去修未来耶?有说︰不然。唯有心定,可有是事,非于无心,有得修义。若作是说,定初剎那,唯成就现在定。余剎那成就过去。现在出此定已,但成就过去。有说︰此定有未来修。以加行得法,有未来修故。此定必由极作意力加行而得,云何无未来修耶?若作是说,定初剎那,成就未来。现在定余剎那,成就三世。出此定已,成就过去、未来。问︰若如有心有得修者,圣离第三静虑染、第九无间道时,如得第四静虑,并眷属亦应得此定,是则不应名异生定?答︰前说此定唯加行得。是故异生圣者离第三静虑染时,皆悉不得。有诸异生离彼染已,以加行力勤求,方乃得之,是故无过。如是说者,应如初说。以有心定,可未来修,此定无心无未来修义,由此过去亦无得理,如别解脱律仪,此亦如是」﹞。

  七、应有方便,非离欲得,唯方便得,加行生故,若离欲得,圣者即是有成就彼失﹝《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初云「问︰此无想定,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是加行得,非离染得,离第三静虑染时不得故。若离染得者,圣离第三静虑染时亦应得,然则不应名异生定」﹞。

  [68] 《金藏》作「一」,余误作「二」。

  [69] 《金藏》作「明得定人」四字,余作「得人」。

  [70] 「五」字,本论《述记》原作「六」,今改。

  [71]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补特伽罗者,在圣相续,通学、无学」。

  本论《述记》所以未再引文者,即以本论「谓有无学」言,出于卷五十六。

  [72] 《瑜伽》卷五十三云︰

  有学圣者,能入此定,谓不还身证﹝藏文作「phyir mi 'ov ba lus kyis mvon sum byed pa/」。《对法》卷十三云「身证补特伽罗者,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即不还果,说名身证,由身证得八解脱,定具足住故」。《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中云「问︰八解脱中,世尊何故唯说第三、第八解脱名身作证,非余耶?答︰有余契经于八解脱世尊皆说名身作证。如《大因缘经》中,佛于八解脱,一一皆说身作证」﹞。无学圣者亦复能入,谓俱分解脱﹝藏文作「gbi ka'i cha las rnam par grol ba/」。《对法》卷十三云「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断诸漏及具证八解脱定,由烦恼障分,及定障分俱得解脱故」﹞。

  [73] 「唯」字,《金藏》有,余无。

  [74] 「部行」,藏文作「tshogs dav spyod pa/」。

  [75] 即麟角独觉。

  [76] 「以」字,《金藏》作「及」。

  [77] 「有」字,《金藏》作「除」。

  [78] 「之」字,《金藏》有,余无。

  [79] 即非想非非想定。

  [80] 《金藏》作「伏,不」,余作「不伏」。

  [81]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中云︰

  大德﹝法救﹞说曰︰菩萨不能入灭尽定,以诸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见,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梵文为「prajba」;藏文为「wes rab/」。《对法》卷九作「钵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梵文为「prajba」﹞有断、有碍。设虽有能,而不现入。此说菩萨未入圣位。

  [82] 「止息」,藏文作「?i ba'i gnas pa/」。

  [83]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中,叙一师说云︰

  有说︰菩萨能入此定。以诸菩萨求一切智,于一切处,皆悉寻求。若怖不能入此定者,何名寻求一切处耶?

  [84] 「染」字,《金藏》有,余无。

  [85] 如《对法》卷二云︰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藏文作「gyen du bskyod pa/」﹞,暂息﹝藏文作「?i bar gnas pa/」﹞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

  《显扬》卷一云︰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复上进,或入无想定,或复上进。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缘,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

  [86] 「无漏及」三字,《金藏》有,余无。

  [87] 即如前无想定说: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88] 「尽」字,《金藏》有,余无。

  [89] 简无覆无记异熟识。

  [90]《金藏》作「言」,余作「实」。

  [91] 「义各」二字,《金藏》作「名义」二字,同《义演》所说。

  [92] 《义演》谓除多作「义各胜」外,有作「名义胜」,有作「各别胜」。

  [93] 如理《义演》云︰

  如初禅出懮,二禅出苦,三禅出喜,四禅出乐;故知受能为障。

  [94] 谓受蕴、想蕴。

  [95]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中云︰

  说想、受灭,显余亦灭。非余相应法,离想、受起故。有说此中说最胜者,以诸心品,想、受最胜。以胜灭故,余亦随灭。有说此中现门、现略、现趣入故。谓心聚中,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说受,当知已说是根性者。若说想,当知已说非根性者。如根性非根性,有明无明,有现见无现见,应观察不应观察,妙非妙,尊非尊,胜非胜,应知亦尔。

  有说:想、受是诸瑜伽师极所厌患。由受力故,令诸有情色界劳弊;由想力故,令诸有情无色劳弊;是故世尊说想、受灭。有说想、受二界中胜──受于色界中胜,想于无色中胜。有说频乐受故,执想倒故,令诸有情轮回生死,受诸苦恼。有说各别立蕴,及立识住。有说:想、受能起爱、见二种烦恼──受力,故起爱;想力,故起见;一切烦恼,此二为首。有说想、受是二诤根──由受故,耽着诸欲,令在家者起诸斗诤;由想故,耽着诸见,令出家者起诸斗诤。如二诤根、二边、二箭、二戏论、二我所、二杂染,应知亦尔。有说行者憎受、想故,入灭尽定。由如是义,故佛唯说灭此二法。

  [96] 「及」字,《金藏》有,余无。

  [97] 「别」字,《金藏》有,余无。

  [98] 「劳虑」,《大毗婆沙论》作「劳弊」。

  [99] 《枢要》卷下云︰

  《瑜伽》八十九,受有八种︰初二内外,后六即六六法所建立。取八十九,复勘前第二论抄注之:﹝如是五相(自性、所依、所缘、助伴、随转)﹞,安立诸受,当知复有八种差别︰一、内处差别,二、外处差别,三、六识身差别,四、六触身差别,五、六受身差别,六、六想身差别,七、六思身差别,八、六爱身差别。

  当知此中由三和合义,立前三差别;由受因缘义,立第四差别;由三和合触果义,立第五差别;由分别受随言说义﹝藏文作「tshor ba yovs su bcad pa'i rjes la tha sbad 'dogs pa'i don gyis/」﹞,立第六差别。

  所以者何?受诸受时,作如是想︰我今领受此苦、此乐、此非苦非乐,亦复为他随起言说。由业烦恼二杂染义,当知建立第七、第八两种差别。所以者何?由于彼受若合、若离,起思造作,如如发起思所造作,如是如是生爱﹝汉译作「受」,今依藏文改﹞、求愿﹝藏文作「sred pas 'dod civ smon par byed do/」﹞。

  本论卷三初云︰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本论《述记》卷十七云︰

  「解起爱为业」︰谓于乐受未得,希合;已得,复有不乖离欲。于苦未得,有不合欲;于已得之中,有乖离欲。欲者,欣求,即通三性。此业可通有漏无漏,今唯依无明触所生受,说此﹝业﹞唯是爱,依染分说。如缘起﹝支﹞中,受缘爱故。有漏受能为爱之缘故。此释一切染受作业,非第八识,不生爱故。又第八﹝识﹞俱受,疏起六识中爱,义亦无妨。受善恶境,起诸爱故。如想起言,疏亦起故。欲非偏行,不决定起。故受业用,非是遍理。此五数中,唯受想﹝二﹞业约胜能说,余之﹝触、作意、思﹞三业,乃是遍能。然大乘中,虽领于触,约领境胜,以立受体故。萨婆多亦领于境及同时触。

  [100] 如《瑜伽》卷五十三云︰

  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有学圣者,能入此定,谓不还身证;无学圣者亦复能入,谓俱分解脱。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二末云︰

  依能断灭心、心所无差别义,说无差别。而灭尽定是有为故,如余有为有上中下。由随根性,阶分异故。谓佛所得是上,独觉所得是中,声闻所得是下。

  声闻乘中有多差别︰且有学位具缚所起,为下下,乃至断八品所起,为上上;无学位中,退法种姓所起,为下下,乃至始得不动种姓所起,为上下;余本得不动种姓所起,为上中;波罗蜜多声闻所起,为上上。一一种姓中,根品差别所起,各有上中下品类差别,是故灭定有多品类。

  大乘依修因辨,小乘依种姓辨。

  [101] 「中」字,《义演》、《金藏》作「中」,余作「上」。

  [102] 「上」字,《义演》、《金藏》作「上」,余作「中」。

  [103] 「引」字,《金藏》有,余无。

  [104] 如毗婆沙师说。

  [105] 如理《义演》云︰

  大乘中练根,通有漏、无漏:或有漏练根中,若先是钝根,即具修法义,而令根纯熟,名练根也;或有言语迟钝类,即学论义决择,而练于根;或听闻法义,披寻经论;或通无漏练根类,游诸等至等成胜品,即令下中根转成上品等。若小乘练根,有学者仿前见道所断烦恼,重引一无间一解脱道现前。若无学练根时,即仿学前断烦恼九无间九解脱重引现前,名练根也。

  《对法》卷十四云︰

  复次,若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藏文作「dbav po rnams sbyov ba/」﹞耶?谓令依利软根﹝藏文作「dbav po rnon po chuv vu/」﹞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

  [106] 原作「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

  [10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中云︰

  大德﹝法救﹞说曰︰异生不能入灭尽定。以诸异生如如入定,则如是如是我见坚牢,怖边际灭、起深坑想,是故不能入灭尽定。

  [108] 《瑜伽》卷十二原文作:

  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企耶﹝梵文作「asajkhya」,即无数义﹞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109] 《显扬》卷十九云︰

  又依有想三摩地解脱,能尽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三摩地极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说:依有想三摩钵底领解通达,非于余地。

  [110] 智周《演秘》云︰

  若不断惑,亦不观理,总名「游观」。故佛位中,有非游观。游观既非根本智摄,明定加行,必后得智。

  [111] 「相」字,《金藏》有,余无。

  [112] 「此」字,原作「于」。

  [113] 「入」字,原作「于」。

  [114] 《瑜伽》卷十二原作: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此定,或依灭尽相而入定。

  [115] 《摩诃俱瑟祉罗经》,梵文为「maha-kausthila sutra」;藏文为「gsus

  po che chen po'i mdo/」。

  [116] 「此」字,原作「无相界」。

  [117] 「界」字下,《金藏》衍「想」字。「无相界」,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i dbyivs/」。

  [118] 《金藏》同作「相」字,金陵本作「想」。

  [119] 「也」字,《金藏》无。

  [120] 即非想非非想定

  [121] 「九」字,《金藏》有,余无。

  [122] 「由前」二字,《金藏》有,余无。

  [123] 「从」字,《金藏》有,余无。

  [124] 「至」字,《金藏》有,余无。

  [125] 「胜」字,《演秘》疑为「缘」字。

  [126] 「第三文中」四字,《金藏》有,余无。

  [127] 即非心、心所法。

  [128] 《瑜伽》卷六十二原文:

  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藏文为「sa mthon por chud pa'i/」﹞菩萨。

  [129] 下七地谓四色、三无色。

  [130] 即《大般若经》第一分第三百五十〈相引摄品〉第六十之二末。

  [131] 「定」原作「三摩地」,二会作「师子奋迅等持」。

  [132] 「尽」字,《金藏》无。

  [133] 「集散三摩地」,二会作「超越等持」。

  如《大般若经》云︰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师子嚬呻三摩地?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显扬》卷二解云「『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于善,故名『不善』」﹞,有寻、有伺﹝《显扬》云「『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之)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之)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生喜乐﹝《显扬》云「『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入初静虑具足住﹝《显扬》云「『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寻、伺寂静,住内等净﹝《显扬》云「『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初静地寻伺寂静,不复现行。『内等净(藏文作「nav yovs su dav ba/」)』者,谓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心一趣性﹝《显扬》云「『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法,恒不现行」﹞、无寻、无伺﹝《显扬》云「『无寻、无伺』者,谓证得寻、伺断法」﹞、定、生、喜、乐﹝《显扬》云「『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生』者,谓从三摩地所生。喜及乐,已如前说」﹞,入第二静虑具足住﹝《显扬》云「『第二静虑』者,谓寻、伺寂静,内体遍净,三摩地所生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余如前说」﹞;离喜、住舍﹝《显扬》云「『离喜』者,谓或缘离第二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第二静虑相过失。『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具念、正知、领身受乐﹝《显扬》云「『念』者,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身』者,谓已转依者,若转识,若阿赖耶识,心性无别,总名为身。『正受』者,谓已转依者能摄受身,令身怡、悦,总集说为『乐身正受(即「领身受乐」)』。此处乐受深极寂静、最胜微妙、上下所无」﹞,圣者于中能说、能舍、具念乐住﹝《显扬》云「『圣者』,谓佛及佛弟子。『宣说』者,谓显示施设。『成就舍、念、乐住』者,谓此地以上无妙乐故,下地亦无如是胜乐,及无舍、念以为对治」﹞,入第三静虑具足住﹝《显扬》云「『第三静虑』者,谓离喜已,舍、念、正知、乐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断乐、断苦、先喜、懮没﹝《显扬》云「『断乐』者,谓入第四静虑时。『先已断苦』者,谓入第二静虑时。『先已断喜』者,谓入第三静虑时。『先已断懮』者,谓入初静虑时」﹞,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显扬》云「『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舍清净』者,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动转而安住性。『念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舍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入第四静虑具足住﹝《显扬》云「『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数故。『静虑』者,谓乐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种种想﹝《显扬》云「『一切』者,谓诸行相。『色想』者,谓显色想。『出过』者,谓离彼欲故。如出过义,『有对想灭没』、『种种想不作意』,如是应知。『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种种想』者,谓即于四大,及造色中,长短、粗细、方圆、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暗,如是等类假色所摄种种想。若正入无边虚空处时,有对之想不现前故灭,及种种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定具足住﹝《显扬》云「『无边』者,谓十方诸相不可分别。『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虚空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超一切空无边处定,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定具足住﹝《显扬》云「『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边识』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为境界。『识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超一切识无边处空,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定具足住﹝《显扬》云「『超过一切识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少所有』者,谓于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从无所有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显扬》云「『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者,谓超过近分及根本。『非有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非无想』者,谓于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及心法,由见此境极寂静故。『非想非非想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灭想受处定具足住﹝即顺次向上伸张一遭﹞。

  复从灭想受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起,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起,入第四静虑;从第四静虑起,入第三静虑;从第三静虑起,入第二静虑;从第二静虑起,入初静虑﹝即逆次向下回落一遭﹞。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师子嚬呻三摩地﹝即一起一落或一申一欠﹞。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师子嚬呻三摩地善成熟已,复能入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从初静虑起,入第二静虑具足住;从第二静虑起,入第三静虑具足住;从第三静虑起,入第四静虑具足住;从第四静虑起,入空无边处定具足住;从空无边处定起,入识无边处定具足住;从识无边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从无所有处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灭想受定具足住﹝即总集﹞。从灭想受定起,入初静虑﹝即别散﹞,从初静虑起,入灭想受定﹝即别集,以下例知﹞;从灭想受定起,入第二静虑,从第二静虑起,入灭想受定;从灭尽定起,入第三静虑,从第三静虑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第四静虑,从第四静虑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灭想受定。﹝以上以灭想受定为集散,或为起入。﹞

  从灭想受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第四静虑;从第四静虑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第三静虑;从第三静虑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第二静虑;从第二静虑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初静虑;从初静虑住不定心。﹝以上以不定心为集散,或为住入。﹞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若菩萨摩诃萨安住集散三摩地中,得一切法平等实性,是菩萨摩诃萨复持如是静虑善根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是回向大菩提时,远离三心︰谓谁回向、用何回向、回向何处。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引摄静虑波罗蜜多。

  [134] 即《大般若经》卷四百五十九〈相摄品〉第六十七末。

  [135] 即《大般若经》卷五百二十三〈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末。

  [136] 《对法》卷五原文为:

  串习力﹝藏文作「'dris pa'i stobs/」﹞者,复有三种︰谓下、中、上品。若于诸定入、住、出相﹝藏文作「ldav ba'i rgyu/」﹞未了达﹝藏文作「mi mvon pa/」﹞故,是下品。虽已了达,未善串习故,是中品。既了达已,复善习故,是上品。若有下品串习力者,于诸静虑、诸无色定,唯能次第入。若有中品串习力者,亦能超越﹝藏文作「thod rgal du/」﹞入,唯能方便超越一间﹝藏文作「gcig gis bar du chod pa'i tshul gyis/」﹞。若有上品串习力者,随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顺﹝藏文作「lugs dav mthun pa/」﹞、若逆,入诸等至。

  [137] 《显扬》卷十八原文为:

  又欲界系心起欲、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色界系心起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无色界系心起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

  [138] 如《瑜伽》卷十二云︰

  复次,云何无间﹝藏文作「bar chad med par/」﹞入诸等至?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然未圆满清净、鲜白﹝藏文作「yovs su ma dag pa dav yovs su ma byav ba/」﹞,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后逆次入,至初静虑。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藏文作「yovs su dag pa/」﹞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乃至广说。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劫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139] 谓八地以上菩萨。

  [140]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末云︰

  问︰作愿入出,及唯作愿入者,可尔。以入定皆心﹝疑当作「心皆」﹞当出故。不作愿入出及唯作愿出者,云何可尔?非不欲入,而入定故。答︰此中一切,皆欲入定,皆欲出定。然依入出,定有自在、不自在,故作是说。谓有于入定,心得自在,非出定心;彼作愿出定,不作愿入。有于出定,心得自在,非入定心;彼作愿入定,不作愿出。有于入出定,心俱得自在;彼不作愿入定,亦不作愿出。有于入出定,俱不自在;彼作愿入定,亦作愿出﹝定﹞。

  问︰四有想定,何者是耶?答︰四无色定。

  问︰何故出灭定时,但说起四无色定?答︰以四无色定于出灭, 定时可作逆次出,逆超出故。谓若以非想非非想处,起识无边处心,是逆超出。若以无所有处心出灭定者,彼若即起识无边处心,是逆次出;若即起空无边处心,是逆超出。是故但说四无色定。

  可以证知与大乘不同,有其局限。又卷一百九十一说:佛于第四静

  虑般涅槃前,自在顺超、逆超,入出诸定。

  [141] 「今释」二字,《义演》牒文有,余无。

  [142] 「三」字下,余本有「等」字,《金藏》无。

  [143] 《对法》卷十三原文作:

  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藏文作「thar pa dav par gnas pa yav dag par 'byor ba'i/」﹞,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故,此显想受灭解脱,以非想非非想为所依,无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所无故,以心、心所灭为自体。又此解脱,似真解脱圆满为性﹝「圆满为性」,藏文作「为所依」﹞,由出世道已得转依﹝藏文作「gnas gyur pa'i gnas/」﹞,诸心、心所暂不现起。于此位中,极寂静故,染污意不现行故。

  [144] 「一切」二字,《金藏》有,余无。

  [145] 《金藏》作「随」,余作「虽」。

  [146] 「次」字,《金藏》有,余无。

  [147] 见本论卷一末,原文作:

  谓修定时,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粗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148] 初、二、三会。

  [149] 《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一〈静虑波罗密多分〉之一初云︰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观何义故,虽能观入灭受想定,而不现入?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定。勿着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证入阿罗汉果及独觉果入般涅槃。诸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入。

  又舍利子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虽现入如是诸定,而于诸定,不生味着。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用,而不离染。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

  [150] 即本卷分别四不定分别三学义门中。

  [151] 本论卷七原文为:

  求解脱者,有为善法皆名学故;学究竟者,有为善法皆无学故。

  [152] 「止息」,藏文作「gnas pa/」。

  [153] 「学」字下,《金藏》有「而」字。

  [154] 谓定种子。

  [155] 「非所行」,藏文作「rgyur med pa/」。

  [156] 《瑜伽》六十二卷中原文:

  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157] 如理《义演》云「其非二法,即通有为无为」。即非学、非无学之

  非二法,既通无为真如法,又通此灭尽定。智周《演秘》所谓「彼法通局」。

  [158] 谓非学、非无学之有为中。

  [159] 「学」字,《金藏》有,余无。

  [160] 「说」字,《金藏》有,余无。

  [161] 「得」字,《金藏》有,余无。

  [162]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云︰

  若初起,唯欲界。

  《顺正理论》卷十二末云︰

  灭定初起,唯在人中,谓灭尽定,唯在人中得初修起。唯人中有说者、释者,及有强盛加行力故。

  《俱舍论》卷五同。

  [163] 「九」字,《金藏》误作「七」。

  [164] 如《对法》卷九云︰

  要于人趣,方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

  [165] 「起」字,藏文作「skye ba/」。

  [166] 「生」字,原作「现前」。

  [167] 「此」字,《金藏》误作「彼」。

  [168] 原作「未建立阿赖耶识教」。

  [169] 原无「第八」二字。

  [170] 意指皆得现前。

  [171] 「中」字,《金藏》有,余无。

  [172] 《邬陀夷经》,梵文作「udayi-sutra」。

  [173] 及《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三初。

  [174] 《俱舍论》卷五云︰

  此灭尽定亦有退耶?应言亦有。若不尔者,即便违害《邬陀夷经》。经言︰具寿!有诸苾刍先于此处具净尸罗、具三摩地、具般罗若﹝梵文为「prajba」;藏文作「wes rab/」。《大毗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