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周安士著
寿康学会 译白
世上有一种极其惨烈、极为深重的祸患,往往使人丧失性命,可是人们却大都沉溺于其中,甚至不惜以身相殉,至死都不肯改悔,这便是对色欲的贪爱!那些道德败坏之流,放纵情欲,寻花问柳,偷香窃玉,做下种种毁坏社会伦理的恶行,致使家庭衰败,父母受辱,自己恶名远扬,连累后代子孙。他们活着时寿命被削减,不能尽其天年,死后还要永久堕入恶道。这些人所受的报应姑且不论。即使是夫妇之间的正当性关系,一旦沉湎其中不加节制,由此而丧生的人,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也是数不胜数。本来是想贪图快乐,结果却招致死亡。鳏夫、寡妇的茕苦不幸,实际上多由自己造成,并非命该如此。那些平日沉迷于床第之欢不能自拔的人,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也有平时房事并不过度,只因为不知道应当注意的各种忌讳,贸然为之,因而招致死亡,这样的事例也为数甚多。在《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规定:当惊蛰节气即将到来,春雷震响前三日,要由官吏振响木铎,宣告政令,警示人们在此期间禁止房事,以免胎儿发育不全。古代圣王的爱民情怀,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各种忌讳事宜,在《寿康宝鉴》中有详细说明,应该一并购阅。)
我常说世人辞世的真正原因,由色欲而直接致死的占十分之四,间接致死的也占十分之四,这是由于贪着色欲使身体亏损,当受到其它风寒、病毒等感染而死去。一般人总把这些人的死,归之为他们的命不好。不知贪色的人突然死去,其实并非他们生来注定寿命短促。因为只有那些心地清静、品行端正、不贪欲事的人,才能活到自己命定的寿数。而贪色的人全都是自我戕害宝贵的生命,以致过早去世,这怎么能说是命中注定呢?其中真正能依命而生、命尽而死的人,只占到十分之一二而已。由此可知,世上多半都是贪着色欲而枉死的人,这一祸患之严重,再没有别的能与之相比。这是多么令人深感哀痛,又是多么的令人深怀畏惧!
然而也有一种方法,既不用费钱,又不用费力,却能成就至高的德行,享受至大的安乐,给子孙留下无尽的福荫,使自己来生有贞良的眷属,这便是戒淫的善行!夫妻间的性生活,前面已略说其中利害,暂且不论。至于各种不正当的邪淫行为,却是无廉无耻,极秽极恶,完全是以人身在做畜生的事。所以当有艳女前来私会,或是妖姬投怀献媚,君子则视为莫大的祸殃而予以拒绝,因此而福星高照,天神眷佑。小人则视为莫大的幸福而欣然接纳,因此而灾星降临,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若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便是以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至高德行、至大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荫、自己来生的贞良眷属,全部断送在片刻的欢娱之中,这是多么的令人悲哀啊!
清代周安士先生所著的《欲海回狂》一书,对内容作了细致的分类,加以详尽的剖析,用雅俗共赏之笔,写下了既有诚挚劝勉,又有严厉训诫的感人文字。对古往今来不淫而获福、犯淫而致祸的诸多事例,原原本本作了详细地记述。作者在书中大声疾呼,不遗余力,宛若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就是想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快乐,健康长寿,各尽天年。须知此书虽是为戒淫而作,其所阐释的义理与准则,无论是国家治理、自我修养、家庭完善,还是探寻宇宙人生的奥妙、悟明自性、了脱生死,全都圆满地包括无遗。读者若能细心领会,身体力行,融会贯通,一定会达到圆融自在、触目是道的全新境界。安士先生的忧世救民之心,真可谓至深至切!为此我曾在民国七年,于扬州藏经院,将《安士全书》刻板印行。民国八年,又刻印《欲海回狂》、《万善先资》二种单行本。民国十年,又募资印刷缩小本《安士全书》。原计划印赠数十万部,使这部书遍及全国,但以人微德薄,没有得到响应,只印送了四万部。另外,中华书局私下印刷出售的,也有将近二万部。杭州、汉口等地也都仿照排版,其印刷数量也应不少。
现有江苏太仓的吴紫翔居士,忧念世间灾祸日趋加剧,国内出现的许多所谓新学派,公然提倡废除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贞节观念,一味主张自由恋爱,如同决开江堤,任滔滔洪水泛滥,使一些青年男女陷入无底欲海的湍急漩流之中。于是他发心广印《欲海回狂》一书,施送社会各界人士,以期挽回狂澜。众志成城,众擎易举,恳请海内仁人君子大发救世之心,量力出资印送,并劝有缘之人普遍流通。同时希望父亲以此教诲儿子,兄长以此勉励幼弟,为师以此训诫学徒,朋友之间以此相互劝告。使人人都深知淫欲之害,立志如山,守身如玉,不但不做任何邪淫之事,即使夫妻间正当的性关系也懂得节制。从此世上的鳏夫、寡妇、孤儿和丧子的老人,必将日见减少。富裕、长寿、健康、安宁,人人都可得到。自己与家人从此平安吉祥,国家和社会从此和谐安定。秽德转化为美德,灾殃转变成吉祥。这样不用费钱,又不用费力,却能有如此美满的结果,我想仁人君子一定都会当仁不让,欣然为之吧!为此谨略述要义,贡献给各位同仁。
民国十六年(1927),释印光撰。
附录:懿德堪钦 (《扬州甘泉县志》)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这时有一位朋友邓某,持酒前来送行。两人正在饮酒时,忽见有轿子抬来一位美丽的女子。邓某让这位女子拜见秦昭,并说:“这是我为京城某部的一位官员买的妾。正好你进京城,就请顺路帮我送去吧!”秦昭觉得二人孤身在外,一路上多有不妥,于是再三推辞。邓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我信任你,才把此事托付给你。若是你把持不住,那就把她送给你,也不过两千五百缗钱而已!”秦昭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下来。当时天气已热,蚊虫很多。这位女子随身没带蚊帐,在船上倍受蚊虫叮咬之苦。秦昭只好让她也一起睡在自己的蚊帐里。船途经内河,过了几十天才到达京城。秦昭让旅店的老板娘帮助照顾女子,自己拿着邓某的书信去找那位官员。见面后,官员问秦昭:“你来京城,一路上带家眷了吗?”秦昭回答道:“就我一个人来。”官员听后,脸上顿时有怒色,但因为有邓某的信,只好勉强把女子接到家中。到了晚上,才知道她并未失身。这名官员惭愧感慨不已,次日就立刻派人给邓某送信,盛赞秦昭品德高尚。随后又前去拜访秦昭,说道:“阁下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千古少有。昨天我还非常怀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十分惭愧!”
【按】秦昭的心中若不是已完全断绝私欲,达到纯然的道义境地,与这位美丽的女子同吃同住几十天,能没有情欲吗?秦昭固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位女子也是一位贞洁的淑女。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景仰!因此把这则事例附录于此,以使其广为流传。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释印光谨记。
辛酉年(1681)夏末,我与周安士先生在荷花亭边乘凉,执手倾心交谈,纵论天下古今得失,因此谈及行善得福、作恶招祸的世间规律。周先生喟然长叹一声说道:“色欲对人的迷惑实在太大了!贤人智士尚且难免,更何况其他的人?”我低头沉思良久,心想:“以口头劝人,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如著书立说,可以长久传世。”便劝他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本劝善戒淫的书。周先生说:“我所作的《万善先资集》一书,刊板已经快两年了,还需筹集资金才能完工。新书即使写好,恐怕也难以问世。”我说:“只要对国家人民有益,我决不吝惜钱财!”周先生听后很高兴,于是发心编写此书。
日子过得很快,一眨眼到了今年秋天,七月的庚午日那天,我再次向周先生提起这件事。他便在这一天里,焚香净手,正式提笔构思。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力求精辟透彻,使人眼界顿开,豁然开朗。同时还广泛搜集三教经典,以备参考。写作中他心无旁骛,连吃饭睡觉都在思考书中内容。等书稿完成,前后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便按照此前的约定,出资招募刻工,开始进行刻板,以使此书得到广泛传播。
衷心希望见到这本书的人,把它当作清夜里的钟声,饥荒中的食粮,常放在书案上反复研读。若能由此领悟人生的智慧,福缘自然会变得愈加深厚。至于书中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及对生活哲理的阐释,精辟生动,流光溢彩。当代自有名家慧眼,我又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十一月十六日,姑苏顾萼青林氏题。
【注】蓂荚,古代的一种瑞草,每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每天生一荚;从十六日至月终,每天落一荚。三更,即变换了三次。蓂荚三更,指蓂荚生长、脱落的过程经过了三次,也就是过了三个月。
一、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搜集以往事例,以引发人们的戒淫之心。第二卷分门别类加以剖析,阐述戒淫的方法与事宜。第三卷以问答的形式破除疑惑,以坚固戒淫的决心。各卷内容由浅入深,不能前后颠倒。
二、书中引用的因果事例及古人议论,均一一注明出处,以供查阅考证。如果同时在几本书上都有记载,就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列举。
三、古来贞节和淫乱方面的事例,不少都流传很广,如果不是确凿无疑,一概删去。对现在发生尚未刊行的因果事例,则多有收录。
四、古人编写记事类书籍,往往只是简单地各篇顺次列举出来,不分章节,读者容易产生厌倦。所以本书在编写中,将不同事例加以分类、标名,有针对性地进行劝戒,处处引人注目。
五、第一卷的事例摘自各种著述,原文雅俗繁简各有不同,本书收录时对文字有所改动,以统一风格。
六、戒淫一类的书,前人在义理方面多有阐扬,但大都是引用以往的事例加以劝戒而已。能够把入门修行的办法一一讲明,同时又包含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却从来没有过。
七、劝世的文章,有的初读时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很吸引人,但仔细看过后,只需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本书努力杜绝这种情况,因此“受持篇”中的内容全都言简意赅,虽然表面上只是在讲戒淫,实际上治国修身之道都包括在其中。希望读者不要走马观花,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
八、淫欲的根源在于贪爱,贪爱之心不断除,就像冬天的草叶虽然枯黄,然而根须还在,到了春天仍会发芽。所以第二卷中讲述了“不净观”等修行方法,就是为了在产生淫欲之前彻底断除淫念。读者若能身体力行,自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如果只是随手翻阅,认为无关紧要,则只能让作者徒自惋惜了。
九、本书前两卷,对戒淫的原则和修持方法作了全面阐述。对这样做的原因和依据,可能会产生种种疑问,因此在第三卷对常见的一百个问题作了解答,以使本书内容完整。
十、人生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生死轮回。不论儒家还是佛家,都应当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人们往往以为这是佛学的范畴,因此很久以来都避而不谈。本书既是为了利益世人,对此问题不再畏首畏尾,在后两卷中,对生与死的原因、阴间与阳世的状况等,仅就自己所见做了论述。
十一、本书三卷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拆分为几十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在排版时都已算好字数,与其他部分拆开时,起始页和结束页都保持完整。这样不仅便于读者在每个部分后面增补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作为字幅张贴出来勉励自己。
十二、著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通俗浅近则文人没有兴趣,典雅深奥又不适合大众阅读。虽然浅显易懂,愚钝者还是会感到难以理解。再精炼周密,智识者仍会认为粗疏。就是古代的圣贤活在今天,恐怕也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何况是我们这些弟子呢?本书所讲的戒淫的道理与方法,有的是为了家庭幸福,有的是为了身体安康,有的是为了获福消灾,有的是为了修身养性,有的是为了超生死、出三界。就像药店中各种药都有,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病症选择服用。
玉峰怀西居士周安士谨记
援引大藏目次
《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圆觉经》、《涅槃经》、《佛本行经》、《密严经》、《阿含经》、《法句喻经》、《过去因果经》、《梵网经》、《杂譬喻经》、《禅秘要经》、《普曜经》、《出曜经》、《威德陀罗尼经》、《维摩经》、《三戒经》、《八师经》、《处胎经》、《摩耶经》、《修行道地经》、《僧护经》、《优填王经》、《提谓经》、《月上女经》、《摩邓女经》、《业报差别经》、《莲华面经》、《尼乾子经》、《造像经》、《七佛灭罪经》、《禅要呵欲经》、《大阿弥陀经》、《优婆塞戒经》、《四十二章经》、《日明菩萨经》、《贤愚因缘经》、《起世因本经》、《楼炭正法经》、《十二因缘经》、《正法念处经》、《观佛三昧经》、《佛般泥洹经》、《戒德香经》、《瑜伽论》、《智度论》、《俱舍论》、《释迦谱》、《观经疏钞》、《显密圆通》、《准提净业》、《法苑珠林》、《净土文》、《正讹集》、《法喜志》、《竹窗三笔》、《现果随录》、《稽古略》
援引儒书目次(道书附)
《易经》、《书经》、《四书》、《礼记》、《左传》、《列子》、《庄子》、《周书异记》、《史记正义》、《前汉书》、《后汉书》、《淮南子》、《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宋史》、《元史》、《文献通考》、《北山录》、《广仁品》、《广仁录》、《迪吉录》、《懿行录》、《知非集》、《唐氏谱》、《节义传》、《张子语录》、《皇明通纪》、《郑景仲集》、《茅鹿门集》、《罗状元传》、《三教平心论》、《欲海晨钟》、《戒淫汇说》、《科名劝戒录》、《冒宪副纪事》、《不可不可录》、《续笔乘》、《文昌化书》、《文昌宝训》、《感应篇集解》、《感应篇说定》、《感应篇广疏》、《感应篇图说》、《感应篇瀹注》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