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七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开始了。这是佛教的黄金时代,汉传佛教开始立宗成派和中国文化进行着深度融合,也在改变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面貌。
天台宗,中国汉传佛教最早创立的宗派。因为创始人智顗长期居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这位大师被尊称为“东土释迦”。相传他七岁时就能背诵《法华经·普门品》。他以毕生的精力使佛法中国化,主张“教观总持,解行并进,止观双修”。他的这部煌煌巨制二十卷《摩诃止观》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位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在智顗圆寂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98年落成,成为天台宗最重要的祖庭。
三论宗的宗师是鸠摩罗什,他们以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为主要研修经典。这个宗派的集大成者是隋代高僧吉藏,俗姓安,是西域安息国人的后裔。现在南京的栖霞寺是该宗的祖庭。
华严宗实际的创始人是法藏,公元643年出生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
唯识宗,主要发挥“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思想。这个宗派在祖师玄奘之后并没有太久的传承。但是该宗的经典却是历代高僧大德必修的科目。
释迦牟尼佛圆寂前,教导弟子们要“以戒为师”。唐代的道宣律师创立了律宗,代表的是“佛行”,着重研习、传持戒律。唐代的鉴真和尚把律宗传入日本,现在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到了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修持律宗最为著名。
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已是现在所有汉传佛教徒十分熟悉的方法。这个宗派以《阿弥陀经》为根本,认为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最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公元四世纪的庐山慧远被认为是这个宗派的初祖。几百年以后,念佛就已风靡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写了一首诗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宋代以后,称名念佛更是广为流传。到了近代,印光法师修持净土宗最受世人推崇。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里,禅宗无疑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这个宗派淡化佛经之于解脱的意义,既反对枯燥的诵经,也反对盲目的坐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婆罗花献给佛。佛陀答应了请求,高升法座,手里持着婆罗花却一言不发。在座的弟子都茫然不解,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说的“拈花微笑”的故事,所以中国的禅宗世系把摩诃迦叶列为禅宗西天初祖。
相传,禅宗的心法是由西天的菩提达摩渡过印度洋和南海,带到了中国。这位东土禅宗初祖在中国的传教并不顺利,他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面壁枯坐了九年。禅宗的大放异彩,一直要到六祖慧能——一位传说中目不识丁的广东人。
幼年的慧能,贫穷孤苦,靠卖柴为生。一天,慧能背着刚砍下的柴火到集市上卖。当他路过县城里的金台寺时,被里面的诵经声吸引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听到这句《金刚经》的经文,慧能的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领悟。
经过了一段充满传奇的经历,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了他。慧能的后半生大多住在曹溪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直到今天,他的肉身还被供奉在这里。他的法语,后经搜集整理,辑为《坛经》,成为禅宗最重要的经典。
禅宗的流行促成了独具特色的“丛林清规”。公元八世纪,“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依据印度戒律的精神大胆改革,农禅结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农业社会的寺院管理体制。
隋唐形成的汉传佛教八个宗派,后来也被概括为“禅、教、律、净、密”。天台、三论、华严、唯识四个宗派,统称为“教”,也就是“佛语”。明代高僧云栖铢弘,要把“禅、净、教、戒”融为一体,他的思想,奠定了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总体格局。
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人称“开元三大士”相继来到长安,翻译与传播印度密教的根本经典,创立了汉地自成一体的密宗,被称为“唐密”,然而此派不久便在唐武宗灭佛后影响渐弱。
举世瞩目的法门寺地宫,就是按照唐密仪轨布置的坛场即“曼荼罗”,供奉着佛指舍利。今天我们有幸能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稀感受到唐密当年的兴盛。
在所有宗派里,密宗有些与众不同。其他的宗派被称为“显宗”,而这个宗派是师徒密传,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该宗派在唐代由空海和尚传入日本,成为“东密”或“真言宗”,至今法脉绵延。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是“唐密”的重要传承之地。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印度大乘佛教结合印度教的修行,发展出一种以即身成佛为目的的印度密宗。汉地的“唐密”虽然在历史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印度佛教密宗传到藏地以后,很快就引起了藏民们的崇信,形成至今还很兴盛的“藏密”。
莲花生大师,藏族人尊称其为“咕噜仁波切”,意思是尊贵的上师。莲花生大师出生在印度西方的邬丈那国,现在的阿富汗一带。有一天,有位大臣看到湖中长出了很多莲花,莲花上还有一个奇特殊胜的孩子,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一见这孩子就很喜欢,收为太子。因其生于莲花,所以取名“莲花生”。
公元755年,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赞为了在西藏弘扬佛法,派专使去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在雅鲁藏布江边与赤松德赞会面。传说,莲花生大师作礼时,竟然手中喷出火焰,众人见了立刻向莲花生大师行了五体投地的大礼。
莲花生大师就以此高超的神通摄服藏人,并且建立佛教寺庙传授佛法,使佛教在西藏生根发芽。就这样,莲花生大师成为“藏密”的创始人,被藏族人称为“第二佛陀”。
与汉传佛教一样,藏传佛教也有不同的四大宗派。莲花生大师所传的教法,后来被称为“宁玛派”,意思是“古老”。该派与西藏传统的苯教有所融合。十七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扶持该派的发展,在青海、四川和云南一带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每年的藏历五月初十,宁玛派的祖庭桑耶寺的喇嘛们会跳起莲花生大师及八大化身的金刚舞。
公元1073年,一位叫贡却杰布的出家僧人来到后藏萨迦地区传教,建造了萨迦寺,创立了萨迦派。在大昭寺内,供奉着萨迦派的祖师们,人称“萨迦五祖”。
最右面的祖师就是八思巴。他继萨迦班智达之后,被元朝皇帝忽必烈封为国师,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和整个西藏地区,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混乱局面,从此西藏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叶由玛尔巴所创立,噶举是传承佛语的意思。该派特别重视师徒之间的口耳传授,是藏传佛教第一个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教派。第一个转世活佛称为噶玛巴,意为“行佛行事业者”。明代永乐皇帝赐封其为“大宝法王”,延续至今。噶举派在藏传佛教各宗派里支系最多,今天拥有数量众多的寺院,遍布整个藏族地区。
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年轻人走在去往西藏的道路上,他就是格鲁派的创始者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公元1357年生于青海湟中县,八岁出家,十七岁进入西藏求法。经过艰苦的修行和学习,他通达显密各宗的教义。他面对当时藏传佛教派别众多、混乱和戒律松懈的局面,整理出一套“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严格要求僧人遵守戒律,深入研习,闻思修证,倡导一条循序渐进的觉悟之路。他综合各宗教义后,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经典。
1642年,格鲁派在蒙古贵族和清王朝的扶持下,取得了西藏地区的统治地位。由此,成为在藏地信徒最多、势力最大的宗派。
这里是位于大昭寺内的宗喀巴祖师殿。宗喀巴圆寂后,传承他事业的是他的两个门徒。
一位名叫根敦珠巴,身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相传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另一位叫克珠杰,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相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清初,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远赴北京,朝见顺治皇帝,受册封为“达赖喇嘛”,从而确立了他在藏传佛教的领袖地位。
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中央政府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班禅的转世,从此由中央政府正式册封,沿袭至今。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撰写了《喇嘛说》,明确规定了活佛转世灵童须经金瓶掣签方可认定,并批准特制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用以掣定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等藏地大活佛;另一个在北京,供在雍和宫,用以掣定蒙古、青海及甘肃等地的大活佛。
宗喀巴圆寂的日子,现在成了藏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称为“燃灯节”。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晚上,人们都会将点燃的酥油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
今天,藏传佛教不仅是在藏族、蒙古族和汉族中间流行,满族、土家族、裕固族、纳西族、锡伯族、达尔斡族等也有流传。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七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云南地区。到十二世纪以后,逐渐兴盛。因其从南方的佛教传播路线传入中国,所以又称南传佛教。
明朝隆庆三年,也就是公元1569年,缅甸的公主嫁到云南,她的陪嫁包括缅甸的巴利三藏与各种佛像。在这以后,景洪、德宏等地建造了一批带有明显缅甸风格的佛寺,云南的上座部佛教也进入了鼎盛时期。现在云南省,除了傣族,还有崩龙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多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就这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不仅深受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着中国文化的格局和艺术创造。
宋明理学、道教全真派的出现,都是主动吸收佛教教义、方法,甚至寺院制度,特别是禅宗心法的结果。中国的儒学、道教,从此有了全新的发展,而到明清时期,儒、释、道的三教合流成了全社会的主流思想。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还为这片山川大地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艺术形式。
位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后秦,是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完整的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以气势雄伟而著称;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秀骨清像”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敦煌的莫高窟,则是一座由建筑、壁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规模之大,举世无双。敦煌学也已成为一门长达一百年之久的国际性学科。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民间的俗语形容地反映了佛教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明代开始,民间素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的说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的东北,那里有像莲花一样盛开的五座山峰,传说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五顶山。在全盛时期,这里的寺庙多达三百余座。这里融合着汉、藏、满、蒙等各个民族不同流派的佛教信仰,至今,仍然留存着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岛的东侧,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位拿着净瓶柳枝、一身白衣的美丽菩萨普度众生,最受信众的膜拜。随时随处,凡遇危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位慈悲的菩萨就会随机化现,前去解救。这里今天已然成为中国乃至日、韩、东南亚等国信徒共同的朝圣之地。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境内,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传说普贤菩萨乘坐六牙白象,随缘应化,普度众生,哪里的众生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峨眉山最早是中国道士们的修行场所,山上的中峰寺由道观改成佛寺,正是道教和佛教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九华山,在安徽省境内,邻近著名的黄山。这里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缘起于这位新罗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的这句誓言,现在成了佛教舍己救人的宣言。
“四大名山”,还有历史上其他的名山大寺,一起支撑着中国人的佛教信仰。既有历史上供奉佛指舍利的陕西法门寺、供奉佛牙舍利的北京灵光寺、无锡灵山等著名寺刹,还有大小昭寺、拉卜楞寺等著名的藏传佛寺,以及香港大屿山,台湾地区的法鼓山、中台禅寺、慈济静思堂和佛光山等重要的现代佛教僧团。
这条千年菩提路已使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各种民俗、节庆、俗语方言都已渗透了佛教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乃至音乐和茶道,都有一种来自佛教的空灵气韵,禅趣盎然。
今天的中国,广袤的名山大川及都市乡村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一万多座寺院,二十多万的僧尼以及多得难以统计的在家信徒。佛教,已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印文化深度交流的历史结果,也是世界文明对话的成功典范。
中国佛教,历史上传到了日本、韩国、越南,成为这些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在世界文明史上,这些国家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而佛教推动了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大语系的佛教在中国和谐共处,穿越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历经两千多年,传承着智慧与慈悲,一起弘扬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