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佛法思想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1、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注解:马鸣菩萨说,因为众生不了解真相(就是不觉),就产生了三种现象,这三种现象和“不觉”是相应的,不舍离的,是哪三种现象呢?第一,就是业相,因为我们不能了解真相,心常妄动,动则产生分别取舍,分别取舍后身行口行就产生了,这就是造业,如果觉悟了,心常不动,不动就没有业,没有业就没有苦;第二,能见相,因为妄动,就产生了妄知的现象,就是我相,因为大家都把能见能知当成我;第三,因为有了妄知,就产生了境界,有能知,自然就有所知故。在此提醒大家,不可以凡夫知见来妄说“心动”与“心不动”,否则百分之百要误会菩萨的教导,此点教诲,需看懂末学所有博文方能正确理解。

  2、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3、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盘。”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

  注解:马鸣菩萨说,虽然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但是无明无量无边,各个的因缘不同,其烦恼差别也是千差万别,唯佛能知,而且学佛必须有因有缘,就算你有正因的熏习,如果没有佛菩萨善知识的缘,想自己断烦恼证涅盘,绝不可能;如果有佛菩萨善知识的缘,自己却没有正因的熏习,也不能产生厌离生死,追求解脱的愿望;所以学佛要有外缘内因。

  4、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注解:马鸣菩萨说,信成就发心的菩萨是指不定种姓的众生(马鸣菩萨讲了三种成就的菩萨,信成就为层次最低的菩萨),由于有往世熏习的善根力,能信因果,能修十善,亲得遇佛,供养而得信心,这样修习经过一万劫,能满足十信位;如果是善根微少的众生,他们一直以来烦恼深重,虽然遇到佛,也发心供养,但是只会生起人天善法的种子,或者小乘人的种子,无法生起大乘的菩萨种子,就算也有求证大乘佛法的,也是经常进进退退,这样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引发发心,都不确定,一遇恶缘,马上退失。

  5、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注解:有人问:上面既然说了法界一相,佛与众生心体无二,那为什么不让我们直接念真如,还要修学无量的善行呢?

  马鸣菩萨回答说:就象大宝珠,虽然体性明净,但是由于无明的遮盖使得表面有许多污垢,如果不用种种方便去掉这种污垢,宝珠的光芒始终是发不出来的,所以人虽然心里念真如,但是不行其他种种的善法,是无法使自己纯净的,因为污垢太多,以至于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贯穿着这种污垢,如果不用有效的善行去对治的话,根本不可能使我们归顺真如。下面,马鸣菩萨就讲了四种有效的方便手段,请大家遵照执行,可以得大利:

  6、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盘。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盘。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注解:马鸣菩萨说:第一种手段,就是修福,最大的福是什么,就是会观行,能依于涅盘的见地来修福和摄受众生;第二种手段就是,常常忏悔,忏悔可以制止自己的恶习;第三就是,勤恭敬、供养三宝,对三宝越是爱敬,信心就越得到增长,这样又能获得三宝的加持,可以消除自身业障;四就是能发大愿,和诸佛同一志愿,这样就能坚定自己学佛的决心。

  7、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以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8、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注解:这是说当定力成就后,烦恼能被制服,信心能得到很大的增长,但是定力不是那些半信半疑、根本不信、诽谤过佛法僧和业障极重、慢心高涨和懈怠堕落的人可以修成的。

  复次,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注解:这是说定出生了慧。下面是马鸣菩萨分别真正的三昧和外道禅定之间的差别,请大家特别注意,末学引用此段,不是说大家现在能练出这些神神怪怪的境界,而是有此知见后,将来才不会被别人笼罩,而且也可以解释自己在修行当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盘。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注解:上面最后一句讲了,修行人离开了善知识的保护,就会生起外道见解,换句话说,当你生起了与善知识相悖的见解时并自认为自己见解比善知识更正确时,你已经离开了善知识的保护。下面是马鸣菩萨告诉我们一些正修所得利益,和修行的注意事项:

  9、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10、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盘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