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怡西法师讲《佛说盂兰盆经》【六】

  尊敬的和尚尼、演宁法师,尊敬的大众师父们,尊敬的居士同修们:

  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接着讲《佛说盂兰盆经》。

戊五、获胜益

  佛说出所获得的殊胜利益。

  请看经文: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修盂兰盆会的法供会得到什么样殊胜的利益。到底什么利益呢?蕅益大师说: 得到与乐、拔苦两种胜益。

  「自恣僧」就是前面讲到的持戒僧团裡面的僧众,按照佛制,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自恣,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劝谏,共同提升。供养这个僧团,能使【现世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这是拔苦益。

  什么叫拔苦益?帮助自己的父母眷属脱离三途之苦。

  下面讲:「衣食自然,福乐百年,入天华光」,这是与乐益。给与他们快乐。

  蕅益大师把经文中关键字做了一点解释。

  经中讲「现世父母」,「现世谓现生,对下文七世而言。」指我们现在这一生的父母,不是过去生中的父母,这一生他们就能得到拔苦、与乐两种胜益。

  「七世父母」,那是指过去生中的父母。

  关于「六亲」,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六亲,谓父母兄弟姊妹」,父母兄弟姐妹叫「六亲」。

  第二种解释:

  六亲分为「父党六亲」和「母党六亲」。「又父党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这是男性的六亲。

  「伯」是父亲的兄长,「叔」是父亲的弟弟,伯叔属于父辈;兄弟属于平辈;子孙属于下辈。

  「母党六亲,谓姑姨姊妹女孙」,这是女性的六亲。

  「姑」是父亲的姐妹,「姨」是母亲的姐妹,姑姨属于上辈;姊妹属于平辈;「女孙」是指下辈的女儿、孙女。

  关于「眷属」,「谓夫妻婢妾,及一切表裡姻戚等。」只要跟你有一点亲缘关係的都可以算做是「眷属」。

  「衣食自然,略举人天乐事」,这裡讲「衣食自然」,从浅层来讲,是用「衣食」代表人天中的乐事,「自然」,不费力气,很容易得到,这是人天福报。

  从深层来讲,「衣食」有表法的意思。出家人穿的袈裟的总名号叫「惭愧衣」,因为出家人能修惭愧之德,能防范众恶,人能常生惭愧,道业自然长进。

  衣又代表「如来衣」。《法华经•法师品》裡说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衣是柔和心、忍辱心。人能够柔和、能够忍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慈悲心,慈悲心重,必定能到柔和忍辱。能柔和忍辱就能度化众生,众生都喜欢亲近他,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欢喜了,才愿意跟他学。所以「衣食自然」的「衣」,是表法的,表示性德。

  「食」表什么法呢?蕅益大师举出两种:

  「禅悦法喜食」和「第一义食」。

  什么叫做「禅悦法喜食」?色界天人已经断除了财色名食睡五欲,他们不用吃饭,用禅悦、法喜来补充营养,「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色界天人还是凡夫,都能做到这样,出世圣人、大菩萨们更是如此。

  「第一义食」表「中道第一义谛」。第一义,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空有不二。讲「空」是真谛,讲「有」是俗谛,凡夫执著「有」,就给他讲「俗谛」;阿罗汉、小乘声闻执著「空」,佛给他们讲「空谛」,实际上这两个都不是「第一义谛」。空有二边都不执著,都放下,才叫「第一义谛」。

  一切法本来无所有、不可得,是空的。但是「空」是相对「有」而言的,把「空」执实了也不行,「空」和「有」不二,是圆融的。

  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物质,讲「有」,是在相上讲的,「空」是在性上讲的。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相有性空,事有理空,这是第一义谛。

  这是蕅益大师引大乘教义,解释「衣食自然」。

  经文讲到超度七世父母生天,叫【自在化生】,「自在化生者,诸天不由胞胎故。若充其致,则三种意生身,皆悉自在。」

  天人不是父母所生,他们是化生,这是浅的说法。「若充其致」,往深说,往圆满的方面说,有三种意生身。意生身的「意」,表示有别于物质,天人的身体不是物质的色身,而是由大菩萨意上所化现的,随类化身,这叫做「意生身」。

  《楞伽经》上讲:有三种意生身,哪三种?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第一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是通教初地菩萨到六地菩萨所证得的,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他们证得真空寂灭之乐,跟法身和合,所以自在入一切佛刹土去度化众生。随意无碍,就是《华严经》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二、称为「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第二种就更高了,是通教七地到八地菩萨所证得的。「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自性的性质是什么样子?是如幻如化的,是「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的。他完全证得,有无量的神力,普入一切佛刹土,迅速如意的度化众生,自在无碍。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这是九地到十地菩萨所证得的,又更高了。「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他们完全得到法身受用,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恶顺逆一切境界无不是佛法,因为都是自性所生所现,都是法身,所以他们能够一身化无量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如镜中之像,随类化现,镜子是他自己的真心,没有动摇过,但是镜子裡的相林林总总、无量无边,这是能现众相,而又无作为。

  同时现出无量身在诸佛刹土裡示现。他自己心地清淨,没有动摇,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又现众相,这不可思议。

  这三种意生身不得了,不是讲的天身,是讲十地菩萨之身,是真正的自在。

  超度父母,超度六亲眷属,可以把他们超度到这样的境界上吗?答案是肯定的。好像很难理解,超度到天上,能理解,但是怎么能把他从凡夫变成十地菩萨,怎么能变成佛?这完全可能!为什么?《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什么样的心,就变现什么样的法界,你的法界当中当然有你的六亲眷属。

  所以当你成佛的时候,你的佛心变现的是佛境界,这境界裡面一切都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众生也不是外来的众生,是你的心所现的,你的心所变现的一切众生跟著你同圆种智,这是真正超度。

  把他们超度成佛都可能,把他们超度到十地菩萨有什么不可能?完全取乎你的境界,你若证得十地菩萨,他们跟著你同圆十地菩萨果位,你若成佛,他们跟著你成佛。一切唯心造,这是真正超度的理论。

  下面进一步解释「入天华光」:「入天华光者,妙华光明,诸天快乐之相。若充其致,则万行为华,般若为光,第一义为天,三德秘藏以为安宅,是名入天华光。」

  浅的说法:入天华光是妙华光明,天人头上都戴著花,身上都发著光,这是天人快乐的相貌。

  深层意思:「花」表因,是指菩萨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的因,得成佛的果。

  「光」,指智慧,「般若」是光,是大智慧,是观一切法实相的智慧。

  「天」是第一义天,那是一真法界菩萨所住之处;

  「三德秘藏」,所谓的法身、般若、解脱,这是法身如来的果德。

  住在这裡,才叫做「入天华光」。

  「据此一文,不惟度于父母,并及六亲眷属;不惟拔济饿鬼,悉使永离三涂;不惟荐度亡人,亦能利益现在,功德宏深,不可思议。故曰,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不仅恶道有难,六道有难,十法界当中,只要你还没成佛都有难。因为烦恼没断尽就是难。

  从范围来讲,包括父母、六亲眷属,也包括一切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你能度他,他能接受你的度化,这就是有缘。

  从程度来讲,不仅只是拔济饿鬼三途之难,超荐亡人,更包括度一切有缘众生成就佛道,功德宏深,不可思议。

  以上都是佛陀教给大众如何设供,从时间,发心,供养具,供养境,供养的利益等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开示。盂兰盆供这个事情的成就,不是单方的,供养的这一方明白了怎么去设供,接受供养的这一方也需要明白怎么来接受供养。于是佛陀下面来开示众僧如何受供。请看丁二。

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请看经文: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入行论》说: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苦行等,如果内心散乱修习,佛说无有义利。意思是,一切散乱的善行,得果是很微少的。可见在咒愿时,妄想纷飞、閒谈杂话,是难以成办施主利益的。必须把虔诚融进去,诚心地为施主求愿,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凭心力要使存亡获福、超出苦轮,更需要全心地融入。因此,受供者要记牢:【行禅定义,虔诚咒愿。】

  受供也必须如法,这样才能感应道交。如理如法,是恭敬心。

  蕅益大师说:「施主设供,本为父母。故将受食,先须咒愿,并行禅定。

  施主是为了超度自己过去的父母设盂兰盆供,所以受供的十方众僧需要为施主来行【咒愿】,就是给他祝福,这个祝福不是普通的祝福,这个祝福需要「并行禅定」,也就是必须用自己专注的心念来加持,方能功德圆满。

  所以首要教受供者要咒愿,而且要行【禅定意】,然后才能受食。这虽然是佛针对盂兰盆供的开示,实际上对于众僧来讲,每天其实都在接受施主的供养,「正意受食」非常重要,以散乱的心,嘴上念著供养谒,散乱的心没有真正行禅定意,讳背了施主供养的愿望,「滴水难消」。

  众僧接受供养,要为施主咒愿,咒愿的内容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咒愿者,愿其父母离苦得乐,今文略也」。  

  「咒愿」就是持咒来祝愿,也就是祈祷祝福,愿施主的父母能够离苦得乐。像目连尊者设供,佛应允,要求十方众僧在受供养的时候为他母亲祝福,使他母亲超离恶道,这裡简单的略过去了。所以咒愿的目的和内容就是愿七世父母离苦得乐。

  「行禅定意者,摄心观想,凝虑澄神,令咒愿成就也。」祝愿能否成就,关键在于祝愿者能不能够摄心观想,凝虑澄神。用专注的心念,观想将饮食化作无量无边,供养十方三宝,乃至供养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供养就随著观想心量的扩大,而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供养的功德能否成就,就在于能否「摄心观想,凝虑澄神」,无有杂念,咒愿才能成就。

  在初受食的时候,先把饮食安放在佛前,也就是先供佛,表示以三宝为尊,这是仪轨。有人问,安哪尊佛前?

  「佛前者,随是何等佛像」,任何佛像都可以。塔中的佛像,寺院殿堂裡面的佛像都可以的。

  「供佛然后及僧,加以咒愿、禅定,三宝具足,令施福圆满也。」仪轨裡都有表法的意思,供佛像,代表供佛宝;供养众僧,代表供养僧宝;供时加以咒愿,行禅定意,代表法宝。三宝具足,令施主供养之福得到圆满,真正修到了无上福田。这是佛为我们开示如何受供。

  接下来是科判乙三的内容。

  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二:

  乙三又分两小科:

  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先看丙一。

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

  请看经文: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指佛教示方法的此时。

  孝子目连尊者真正获得法喜,他自己先离苦得乐了。离什么苦呢?他的忧愁苦,因为自己的神通道力不足以解脱母亲的痛苦,所以他原来是有忧愁苦的,现在他不忧愁了,很欢喜。

  蕅益大师注解画龙点睛:「法喜之益,大众同欣,以各怀报恩之心故。忧愁之苦,目连顿释,以慈母必能度脱故。」  

  法喜的利益不仅目连尊者得到,在座听经的大众,其中还有大菩萨众,可见得本经当机众不仅是小乘修行人,还有大乘修行人,【皆大欢喜】,共同都生法喜。

  因为每个人都怀有报恩之心,都想超度自己往昔世中的父母,现在知道了超度法,无量欢喜。目连尊者原来悲啼哀号,现在不再忧愁了,因为他的母亲必定得到度脱。所以这个法门一经宣说,听经大众立刻得到法喜。

  除了与会大众当机获益脱苦之外,目连尊者的母亲也当机脱苦了。

  请看下面一科的经文: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仍然是指目连尊者供僧,众僧咒愿享用食物之时。就在当天,尊者的母亲脱离了一劫饿鬼之苦。

  蕅益大师的解释非常好:「积罪重殃,寿同造化。法音方演,果报消亡。亦如韦提,创闻十六观门,顿悟无生法忍。慈母既脱苦轮,孝子仍修胜供,增上与乐,于理何妨?

  尊者的母亲堕到饿鬼道,饿鬼的寿命是按劫来算的,一劫的时间太长了,因为本经不是小乘经,所以这裡所讲的一劫是大劫,不是小劫。

  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所谓四个中劫是世界的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四个中劫合在一起叫一个大劫,等于整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么漫长的时间。

  「积罪重殃,寿同造化」,他母亲造作悭贪的罪业极重,所以她在饿鬼道的寿命就跟整个世界的寿命一样长。「造化」是指天地世界的寿命。可是就在此时此刻,佛把如何超度饿鬼的法门演说出来,他母亲的果报立刻消亡。

  你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到了,有人心裡在盘算,他母亲离开饿鬼道是佛刚讲完这部经的时候就离开,还是说一直要等到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完成之后,才能超脱饿鬼道?

  蕅益大师说是佛刚刚讲完此经,他母亲就得脱。【即于是日】,「是日」就是今天。当下佛讲到这裡的时候,他母亲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在这裡重新开讲这部经,讲经圆满之时,同样也是父母得脱之日,不必等到法会圆满父母才能离苦。做为孝子来讲,不愿父母在剧苦中多停留一分钟。

  蕅益大师举出韦提希夫人的例子,《观无量寿佛经》裡面说:韦提希夫人当时也遇到了厄难,她是虔诚的佛教徒,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就对著空中,向佛所在的方向礼拜,求佛来救济她。佛马上就得到感应,立刻带著大阿罗汉弟子们从空中飞来,为韦提希夫人讲淨土法门。

  没告诉她有极乐世界之前,先用神通展现十方世界的依正庄严,让她自己选择到哪一个世界去,韦提希夫人就选择到西方极乐世界。她的选择非常正确!然后世尊教导她修淨业三福,然后教给她十六种观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结果她在当下顿悟无生法忍,不再是凡夫,成为大菩萨。

  说明法音方演,利益就得到了。不用等到临命终时往生淨土,那个利益在将来;现前就能得到殊胜的利益,就得到离苦得乐。

  目连母亲也是如此,佛刚刚讲完本经,功德已经加持目连尊者母亲脱离苦轮。

  可是目犍连尊者仍然需要修这个法供,还是要做盂兰盆会,为什么?增上与乐。已经为母亲拔苦了,还要继续给与她快乐,使他母亲得到更殊胜的利益,这个「于理何妨」呢?在理上完全没有妨碍。

  所以我们即使在讲经圆满之时,父母已经脱离苦轮,仍然还是要至诚去做盂兰盆法供,继续给予他们快乐,使他们得到更殊胜的利益。

  蕅益大师又说:「旧云,应至七月十五,供自恣僧,母方脱苦,恐为未达。只据今文,益显法门之胜。

  蕅益大师在此地所说的意思,是在讲跟宗密大师所著的《佛说盂兰盆经疏》注解有不同。因为宗密大师认为一定要等到七月十五这一天法供圆满了,他母亲才能脱一切饿鬼之苦。蕅益大师说不需要,「恐为未达」,就是宗密大师的解释还未完全领会经文的意思,所以他有必要作一个新疏。根据经中的文义,正确的说法是当下就获得脱苦的利益,更显得法门之殊胜。

  盂兰盆会是以孝慈为宗的法门,殊胜之处就在于立刻令恶道的众生得到解脱。

  实际上《地藏经》也说到这个原理。婆罗门女为了解救地狱裡的母亲,她修法供,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这也是供养三宝,道理是跟目连尊者所修的是一样的,感得如来示现,告诉她回家念佛。结果她回去念佛,念了一日一夜,就到了地狱裡面,见到了无毒鬼王,无毒鬼王告诉她说,你的母亲在三天前已经往生到天上去了。说明什么?不需要等到婆罗门女念佛一日一夜圆满她母亲才能超生,她母亲早在三天前就超生了。

  三天前她去干什么了呢?她刚刚想要为救母而修法供,她母亲已经得到脱苦的利益了。

  「一切唯心造」,要修殊胜功德的时候,心念一动,还没等到你修,功德已经现前了,这个功德已经加持她的母亲超生了。

  当然婆罗门女仍然需要念佛,增上与乐,跟目连尊者仍要修胜供一样,也是增上与乐的意思。

  反过来,假如我们生起一念恶念,还没等到造作,果报已经注定了。到时这裡,将正宗分的经文学习圆满。

下面是本经的第三大部分,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二:

  流通分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段落。

  乙一、申请 

  乙二、赞答

  「申请」是目连尊者要祈请佛为一切众生宣说盂兰盆会这个法门,也超荐一切众生的父母。

  「赞答」是如来的回应,讚歎目连尊者,回答他的问题。

  我们来看

乙一、申请

  请看经文:

  【目连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这是目连尊者代大众祈请。我们非常感恩尊者,因为尊者不仅是为自己的母亲超度,而且代我们来向如来祈请,也帮助我们超度父母。可见得这个经就不是小乘,不是只度一个人,它是度一切众生。

  蕅益大师解释说:「君子爱其亲,以及人之亲,况出世大孝乎?

  这是讲,世间的君子都能做到爱自己的父母而推广去爱大众的父母。正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将孝心、爱心扩展,这不是小乘,这是大乘心量。

  《孝经》上也讲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对父母尽到爱敬之道,用自己的言行来为大众做个好榜样,这是为大众施以德教。而且目连尊者不仅是身教,这裡还祈请世尊做言教,这个利益功德就更加增胜。世间讲的孝道都要推己及人,更何况出世大孝?所以目连尊者此地就是推己及人,解救了自己的母亲,又要帮助大家来解救父母。

  蕅益大师又说「前以母婴重苦,痛切肝肠,驰告如来,且求悲救。今母蒙解脱,为众重谘。既云得蒙三宝之力,又云众僧威神之力者,虽称三宝,已摄僧伽,为显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故别表之也」。

  目连尊者在此之前,因为看到母亲遭受饿鬼道的重苦,没有饮食,【婴】是遭受的意思。所以他痛切肝肠,非常的悲痛,跑到如来那裡去求救,自己帮不了母亲,祈请如来解救。现在如来说了这个法门,他母亲已经得到解脱,他又代众生重新祈请。目连尊者这裡讲到的,他母亲是得蒙三宝之力和众僧威神之力。众僧就是僧宝,本来是属于三宝之中的,但是这裡单列出来,就有它特别的意思。

  他母亲得到三宝之力,又著重提起这三宝裡头的僧宝威神之力。这是揭示「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攸」就是「所」的意思,僧宝存在,就是佛法所寄之处。佛法能否住世,关键在于僧宝,有僧宝就有佛法。正如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所以能够在世间流传,发扬光大,是靠祖祖辈辈的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用自己的行持来护持佛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