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怡西法师讲《佛说盂兰盆经》【七】

  尊敬的和尚尼、演宁法师,尊敬的大众师父们,尊敬的居士同修们:

  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讲《佛说盂兰盆经》。

  目连尊者在此之前,因为看到母亲遭受饿鬼道的重苦,没有饮食,【婴】是遭受的意思。所以他痛切肝肠,非常的悲痛,跑到如来那裡去求救,自己帮不了母亲,祈请如来解救。现在如来说了这个法门,他母亲已经得到解脱,他又代众生重新祈请。目连尊者这裡讲到的,他母亲是得蒙三宝之力和众僧威神之力。众僧就是僧宝,本来是属于三宝之中的,但是这裡单列出来,就有它特别的意思。

  他母亲得到三宝之力,又著重提起这三宝裡头的僧宝威神之力。这是揭示「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攸」就是「所」的意思,僧宝存在,就是佛法所寄之处。佛法能否住世,关键在于僧宝,有僧宝就有佛法。正如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所以能够在世间流传,发扬光大,是靠祖祖辈辈的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用自己的行持来护持佛法。

  蕅益大师特别点出这一点,显示出他老人家念念想到要建立如法僧团的愿望。

  他在世的时候,念念希望有五比丘和合而住,使佛法发扬光大。建立和合而住的僧团,是他的遗愿,后人若能担当起来,那就是大师最欣慰的事。

  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大众同学扎根教育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再学习《沙弥律仪》,鼓励落实五戒十善。在这个基础上,僧众学习南山律学,学习经教,持戒念佛,那就能够堪任「僧宝」这个名称,就能绍隆佛种。

  如此,不论在家、出家,五戒十善都做到,能够在一起修六和敬,和合而住,也能使佛法兴旺起来。用这样的功德来回向父母,决定能使父母超生,这是真正修盂兰盆供。

  盂兰盆是仰赖三宝之力来救度父母,这不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要有内容。

  三宝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宝。僧宝不光是指出家人,只要自己真正依教奉行,修五戒十善,不管出家、家人,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和合而住,就能称为「僧宝」,就有威神之力,能超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我们自己要直下承担,与其希望别人做,不如自己来做。「七」字,表示圆满,正如《佛说阿弥陀经》裡讲到的「七重栏楯、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也是表圆满。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要直下承担解救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父母、六亲眷属的事。

  目连尊者代我们祈请,能不能这样修盂兰盆法供,超度往昔父母?

  底下是乙二、如来「赞答」。

  这一部分又分成三个小段,首先如来「赞许」,然后「正答」。然后是「奉行」。

  乙二、赞答三:

  丙一、赞许 

  丙二、正答 

  丙三、奉行

  先来看

丙一、赞许

  请看经文: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複问。

  对于目连尊者的请问,佛非常赞许,赞歎他「大善!快问」。这一问能使后世佛门孝道大行,能启发无数佛弟子的报恩善心。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如来为利一切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乃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持戒、佈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因此能于今日速成佛道。

  又在《六度集经》上说:「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又在《贤愚经》上说:「我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以身肉救济父母危难,以此功德,上成为天帝,下成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孝顺福德所致。

  「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佛自己累劫常常修持孝行,佛的修行、成佛度众生,都是为报父母恩,报恩也成就了自己极崇高的功德。所以佛最欢喜弟子修持孝慈法门。

  《杂宝藏经》中佛说:「我不但现在赞歎孝慈,我在无量劫中也常常称赞。

  【大善快问】,本来我正要说的,你刚好问了。实在是太好了!师徒二人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想到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什么叫【大善】?蕅益大师讲「下契群机故大善。」他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机,这是每一个众生都关心的问题。人人都有行孝之心,孝道是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佛法的基础。

  让父母离苦得乐就是行孝。父母在,要行孝,父母不在了,还要继续行孝,超度父母离苦得乐。

  目连尊者代大众请问,问得非常好,太契合众生的根机,人人都想知道,人人都需要知道,而且这法人人能修,不分根基的优劣。所以佛说这个「善」叫「大善」,这个「问」叫大善之问。

  「快问」,什么叫「快」?「上契圣心故称快。」

  「快」就是问得非常的爽快,非常契合如来的圣心。

  「正欲说而複问,正所谓快问也。」正好如来想说这个问题,尊者问出来,所以连佛都称快。使佛可以满他度众生的愿,著实令佛称快。

  下面科判丙二,是如来正答的文,经文分四小科,第一是「教起行」,第二是「教发愿」,第三是「教常作」,常常要去奉行的,第四是「劝受持」。

  丙二、正答四:

  丁一、教起行 

  丁二、教发愿 

  丁三、教常作 

  丁四、劝受持

  我们先看第一小科

丁一、教起行

  这是佛教导我们具体的做法。

  请看经文: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蕅益大师解释说:「无论出家在家,富贵贫贱,各有生身重恩,安得不修孝慈之行?不修孝慈,不但非佛弟子,亦複非人类也。

  目连尊者请问佛的问题是:我自己的母亲因这个方法而得救,是不是一切众生用这个方法都可以救度他们的母亲呢? 

  佛回答的时候,叫著【善男子】,这是叫著目犍连尊者。为什么称为「善」?目连尊者能修孝慈。「百善孝为先」。更何况目连尊者是修出世大孝,自己出六道,帮助母亲出六道,所以「善男子」之名当之无愧。

  学佛,首先要做一个善人,也要当得起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称号,这才有资格成为佛弟子。

  修善先修孝慈。所以佛劝导【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人;【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这是指在家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无论富贵贫贱,每一个人都有生身父母。生养的重恩不能不报,上报四重恩,第一个要报父母深恩,要修孝慈。

  这个「孝」是专对父母而言,「慈」是将孝心扩展对一切父母。《弟子规》讲的「事诸父,如事父」,这叫「慈」。佛弟子假如不能修孝慈,就不是真佛弟子,蕅益大师讲「不但非佛弟子,亦複非人类也」,连人都谈不上了。

  做人起码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是相应的,不杀生叫「仁」;不偷盗叫「义」;不邪淫叫「礼」;不饮酒叫「智」,不妄语叫「信」。这是做人的资格,假如五戒、五常、八德做不到,就没有人格。

  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皆应先为者,不必父母去世,然后为之。

  经文上讲【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修这个法供。「先为」,就是现在就要做,不必父母去世之后,才修盂兰盆法供。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要供养佛法僧三宝,而且念念都要做。

  念念不离三宝,念念如教修行,这是真正的供养。我们专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宝,西方极乐世界三宝即是自性三宝,如此念念修法供,必定能使现在父母、过去父母得到拔苦与乐之益。

  「佛欢喜日者,如来应世,本为度生,今自恣日,众僧如法相教相谏,辗转相成,能令正法久住;又檀越得因此修供作福,广行孝慈,畅佛本怀,故名佛欢喜日也。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佛欢喜日?

  第一层意思:

  佛应化在世间,目的只有一个,度化众生,令众生成佛。七月十五这天是僧自恣日,提升修行人自己的境界,提升整个僧团的素质,这样能令正法久住,这是佛最欢喜的。

  第二层意思:

  【檀越】,这是讲施主。在这一天供养十方众僧,修供作福,功德最大。而修供的目的是广行孝慈,修供和孝慈都是令佛欢喜的,佛度众生也不外乎令众生修圆满的孝道,落实佛门的至孝就是圆满成佛,这是畅佛本怀,最开心的,所以这天佛最舒畅,称为「佛欢喜日」。这一天修供,令佛欢喜,众僧欢喜,皆大欢喜。

  底下一节经文是「教发愿」。

丁二、教发愿

  这是如来教大众要发愿,以愿来导行。

  请看经文: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蕅益大师说「一切行门,愿为前导。」愿是行门的前导。就像世间人讲做人先立志,有志向才能朝著目标精进。修出世道也不例外,立愿为先。

  现在的父母,愿他们【寿命百年无病】,得到健康长寿,而且没有【一切苦恼忧患】,就是身心都得到幸福快乐,健康又长寿,以往七世的父母,都【离饿鬼苦,生人天中】。

  蕅益大师讲:「既修胜供,须以胜愿期之,自得存亡均利。

  修盂兰盆法供是殊胜的供养,加上以胜愿来期许,愿行合一,这个功德能使存亡获利。「存」是指现在父母,「亡」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

  「充七世以及尘劫,是在修愿行者,自拓其心量也。」举出七世父母,由七世父母引申到尘劫的父母,这些父

  母是不是都能得到真正的福乐,全在修愿行的人是不是能够拓开心量,心量愈大,功德愈大。你的心量大得连十法界都不能容纳你,那就突破十法界。

  继续看第三小科:

丁三、教常作

  常常要做法供。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教我们年年要修盂兰盆法供,救度自己的父母眷属。实在讲应该是天天做、时时做。不是说只在形式上去做。形式上年年做,而实际上是念念忆念三宝、忆念父母,于念念中常修孝慈的意思。

  所以蕅益大师注解说:「念念常忆父母等,正是教修孝慈。

  这是佛教我们法供的真正目的,在于修孝慈。如果只是形式上参加一个庄严的法会,搞得热热闹闹,而孝慈之心并没有增长,这个法会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会是形式,以形式来启发内容,以事相启发心性。

  「孝慈之道,正是观心。若不心观,为法供者,徒存空想,纵令昼夜悲号,究竟何益?

  孝慈之道最重要的是「观心」,心裡要起观照。【常忆父母】是观心;【施佛及僧,以报父母】是观心。

  如果不起观照,修法供也就是个形式罢了,心裡都是妄念,哪有生起孝慈之心呢?这叫「徒存空想」,只是打妄想而已,这样就不会有那样强大的超度效果。纵然从早哭到晚上,悲伤号叫,仍然没有办法达到超度的效果。

  盂兰盆法会,儘管一年只有一次,但要知道,平时你念念不离三宝,就是念念中常忆父母,因为三宝即是父母,这就是常修孝慈。

  「若漠然忘念,则非佛弟子,忤逆不孝。」如果我们忘记忆念父母三宝,其他的妄想夹杂进来,那就不是佛弟子,就是忤逆不孝。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真正起大孝慈心,念念不移,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裡讲到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将来必然成佛。

  底下又说:「年年七月十五等,教修事供,不得执理废事。

  佛教我们每年七月十五都修盂兰盆法供,这是在事上修。这虽然是事相,虽然是形式,但还要去做,不能够执理废事。

  道理明白,事上不肯真修,叫「执理废事」。譬如说有一类人,他说万法皆空,一切的事相都是虚幻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可以了,说的很玄妙,摇头晃脑,看起来象高人,结果一观察,他说万法皆空就是啥都不干,不参禅,不念佛,每天除了高谈阔论就是吃饭睡觉。因为万法皆空了。吃饭也是万法之一,就那个没空,天天都吃饭。

  要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事上真修,就真有殊胜的果报。即使你不明白理,但是事上修了,执事废理,还是一样得利益,因为事裡头含有理,何必在事之外去找一个什么理?莲池大师讲:「执事废理九品有分,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废事的人,把理和事对立起来,以为事外还有理,所以要理,不要事,理和事弄成对立,不是圆融不二的,就没有真实的利益了。

  真正明理的,不会荒废事,一定是在事上精进努力的去修习。

  底下又说:「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后,遂谓父母已度,不复更修。须知父母恩重无极,须是念念观理,年年举事。未度脱者,令得度脱;已度脱者,令增胜乐,方名孝子,始是报恩。

  佛教我们年年七月十五都要修,不是只修一年。不是说父母已经离开恶道,就不修了,因为父母恩重无极,所以我们要念念报恩,念念报恩就是念念观理。从理上讲,父母、三宝不二,所以念念念佛,念念不离三宝,这是真报恩人。

  在事相上,年年举事,每一年七月十五还是要修盂兰盆供,理事都要去做。

  「未度脱者,令得度脱」,一次度不了,第二次得度,第二次度不了,第三次也得度,最终一定能够度脱父母。

  已度脱的,令他得增胜乐。即使是在天上,天有二十八层天,一层层往上增胜,愈来愈殊胜。天道相比四圣法界来讲,四圣法界又是增胜,声闻、缘觉、相对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来讲,法身大士又增胜,佛更增胜。

  所以度脱是无尽的,一直要将父母度到成佛而后已,这叫做孝子。这是大孝,至孝,这才叫报恩。

  要度父母,也要度自己,自度和度他是不二的,这个法门是自他不二的大乘圆教。我和一切生中的父母同证菩提,孝道才叫圆满。

  底下第四小科是「劝受持」。

丁四、劝受持

  请看经文: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蕅益大师解释说:「信受名奉,专念名持。即是双劝,修于事理二供也。

  【应当奉持是法】,什么叫奉?能信、能受名「奉」。「专念」是持。这裡的专念,通指专念三宝、常忆父母,不是只在农曆七月十五这一天才念,平时就应当念念不移。在净土法门来说,专指念阿弥陀佛。专持名号就是报恩,就是行大孝。

  【一切佛弟子】都要修这种事理二供。事上要去修,年年七月十五,这是一个标志的日子,特别提醒我们要修孝慈之心,要念三宝,平时在事上也是念念不移。理上修,能观照,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底下又说:「应当者,诫勖之辞。若不奉持,非佛弟子。」【应当】叫诫勖(XU)之辞,【诫】是劝诫,【勖】是勉励,

  劝勉我们一定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不是佛弟子。依教奉行,是真佛弟子,依教奉行,就是持戒。

  这部经,宗密大师把它也判作律藏裡的经典,它既属于经藏,又属于律藏。从律来讲,这是必须要遵依的佛的教诫,如果不依照佛的教诫去做就是犯戒。这本经又是经又是律。

  最后我们看最后一科经文:

丙三、奉行

  请看经文: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已经把这个法门宣说圆满。听经的大众,以目连比丘为代表,【四辈弟子】,这是代表其他大众,都能【欢喜奉行】。

  蕅益大师解释:「四辈即四众。」哪四众?

  「一发起众,二当机众,三影响众,四结缘众」。

  这四个解释非常的好。一般解释四众弟子是讲在家二众、出家二众。但是蕅益大师在这裡讲的意思更为独特,他讲的第一众是「发起众」。本经是谁发起的?是目犍连尊者发起的,当然也包括目犍连尊者的母亲,由于她堕到饿鬼道裡面受这种苦,使目犍连尊者发心要救她,但是救不了,才启请佛讲这个法门,帮助他母亲超生,这是发起众。那实在讲,不仅是目犍连尊者,我们一切欲修孝慈的人都是发起,我们是暗暗的发,目犍连尊者是显明的发,他是我们的代表。

  第二个叫「当机众」。【当机】就是这个法门所契合根机的这一类众生,谁能够依此法门得利益,谁就是当机众。目犍连尊者也是当机众的代表,我们能依教奉行,听到佛讲这个法门,照著去做,以孝慈为宗,常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若能做到这些,我们都是当机众。

  第三是「影响众」。是指已经成就了的圣贤人,阿罗汉乃至菩萨,当时这个法会当中,这些已经成就了的圣贤人来听,做影响,使得法会更为庄严。

  我们也要善学,怎么帮助别人学佛?你也做一个影响众。譬如说有法师来讲法,你就坐在第一排,坐得笔直,专注的听,给大家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影响众。虽然这个法门你都懂了,但是你还是要做出一个榜样出来,带动大家共同来修学。当然,听经之后更要去做好榜样,本经是教孝慈,你回家作一个大孝子,作一个真正有慈心的人,慈悲帮助一切众生,你就是为众生做好榜样。

  第四「结缘众」。结缘众就是未必能够现在于本经得到利益,但是他听了这个法门,所谓「一曆耳根,永为道种」,就结了缘了,将来这个种子成熟,他也能成就,但是成就是在将来,不是现在。

  到此,这一部《佛说盂兰盆经》就讲解圆满,不使父母在恶道中多待一天,圆满的时候,现在生的,过去生的全都脱离苦轮。当然我们还要设盂兰盆法供,乃至平时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是对本经的依教奉行。

  大众请合掌,我们以此讲经的功德和启发大众孝慈之心的功德,回向现在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这部经到此圆满,谢谢大家!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