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7)
戌二、于他有情
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爱念。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着;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
酉二、在意乐 (分二科) 戌一、别辨相 (分二科)
亥一、于三宝等 (分二科) 天一、自内无知 (分二科) 地一、标
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
我们昨天是讲到这里。
地二、释
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或佛菩萨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应得义、或得方便、或于所行,皆随他信。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而非无量。
这是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标,「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未能自内,就是这位胜解行地菩萨,他自己没有成就,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自己心里面,没能够通达胜义谛,所以要「信他诸佛菩萨而行」,这一段是标,下边第二段解释。
「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这下面说他没能通达世俗谛,也没能通达第一义谛,「谓于如来、或法、或僧」,这就是三宝,他对于三宝的真实功德也不了知。「或真实义」,就是法无我性,就是真如,也没能证悟。「或有情事」,众生的事情就是惑、业、苦嘛,惑、业、苦他也不真实明了。「或佛菩萨神通」的」「威力」,我们前面曾经学习过,神通威力就是圣威力,「或因、或果」,「因」就是一切法,由因缘生,但是前面的文说有十种因,就是: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一共有十因。「或果」,果就是: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夫果、增上果,这我们前面都学过了,对这个也不是通达的。「或应得义」,应得就是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或得方便」,得无上菩提的前方便,就是六波罗蜜。「或于所行」,或于自己内心所行的境界,《披寻记》有解释。「皆随他信」,前面列举的这么多的,都是随顺佛语,相信佛语的这样解释,不是自己证悟了大智慧,通达这件事。「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这位胜解行地菩萨,他成就了狭小的闻所成智,你没能证悟第一义谛,心有所得时候,境界都是狭小的,这个狭小指什么说的呢?就是闻所成智和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并不是特别广大的第一义谛境界,那么这是说他信佛语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这是自内无知这一段。下边第二段或时失念。
天二、或时失念
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
这个胜解行地菩萨,他有闻所成智,思所成智,由这两种智慧也通达多少道理的,但是「又即于此」,他所闻所思的事情,有的时候呢,他就忘掉了,这个念力不圆满,「有忘失法」,就是忘掉了。
亥二、于大菩提
成就菩萨苦迟通行。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
他也不是一无所成,他也有多少成就,成就是属于什么呢?是菩萨的「苦迟通行」,这个「苦迟」,苦什么意思呢?就是没得到色界四禅,虽然他也用功修行,他没能成就色界四禅,所以他的觉受是属于苦的,这个「迟」就是迟钝,迟钝就是根性钝,在这个利钝的根性上看呢,他是钝根人,所以是迟钝,运转的缓慢,就是没能够成就色界四禅,是个钝根人,这样的用功修行、修学圣道,这个圣道就是通行,能通到涅槃那里去,他是成就,就是这样子,是这么一个范围,这是「或时失念」。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这下面是第二科,「于大菩提」。前面第一科是「于三宝等」,这是「于大菩提」。「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就是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没有猛利的乐欲,「乐欲」就是愿,这个愿不是那么勇猛,但是也不是没有愿,只是愿不猛利就是了。「无炽然精进」,精进是属于行,前一句是愿,这一句是行,他的用功修行,没有那个炽然精进,不是特别的勇猛,也用功修行,但不是特别的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这个「甚深牢固」,牢固实在就是坚固,甚深的牢固,那就是通达第一义谛那样的净信,就是「甚深牢固净信」,他没有通达第一义谛,所以没有这样的信心。
《披寻记》一五六九页: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等者:〈成熟品〉说: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即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今胜解行住菩萨住下品成熟,唯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由是说无猛利乐欲,炽然精进。有转还故,有退堕故,非为无动,由是说无甚深牢固净信。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等者:〈成熟品〉说: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中品」的「加行」。若这个时候,这位菩萨他修行的境界,是属于中品成熟的程度,那么他是安住在中品程度的时候,他在佛法的功德,所成熟的,「尔时便有中品欲乐」,那个时候呢,他就有个中等的欲乐,就是前面说「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说这个人他有中品的欲乐,中品的加行,中品的愿,中品的行,这个中品,究竟是什么程度呢?「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这句话说明白了,从发无上菩提心,解胜行地开始,到得无上菩提,一共有三大阿僧只劫,三无数劫,现在这里说中品,就是第二无数劫,那个第一无数劫呢,那就是下品了,就是软品,这个第二无数劫就从初欢喜地开始计算,直到第七地,这都是第二无数劫的边际,在这个时候,就是已经见第一义谛的人了。
「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个第二无数劫边际的菩萨,满了第二无数劫的时候,他的这个愿、行,相貌是中品的,中品的又是什么样子呢?「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个「炽然」就是勇猛的意思,他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时候,是非常勇猛的。「无动觉品」,这个无动就是不退转的意思,只有向前进而不会向后退的了,无动的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位菩萨已经相应了。「即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这上面解释这个炽然。「即于此中」,就是在第二无数劫里边,他已经见第一义了,这个人「性淳厚故」,他的心非常的淳厚,这个「淳厚」是什么事情呢?就是他的慈悲心非常强,无论遇见什么境界,他的慈悲心先动,就是对前面的人有慈悲心,不管前面的人怎么恶,但是他是慈悲心的,我们应该这么学习,不要一下子眼睛就立起来。「此中性淳厚故」,就是慈悲,很忠厚,就是慈悲中也是有智慧的,因为这是见法性的人。
「极猛盛故」,他这个大悲心发动的六波罗蜜,特别的勇猛、特别殊胜,「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他这个修六波罗蜜,修六波罗蜜是有为法,是有因果的,他在这个世、出世间上有上品的广大果,如果在世间上说呢,那他有大富贵的境界,因为常常的修布施波罗蜜,他就是有很多的财富。有戒波罗蜜呢,他的身体很高贵,还有这个忍波罗蜜就是他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会有很大、很尊贵身份的朋友,他自己很尊贵,他的朋友也很尊贵,「有大朋党、有大眷属」,所以这是上品的广大果故。精进呢,就是如意的大果报是不断绝的,一个果报一个果报,无穷无尽的这些如意的果报,是精进波罗蜜的果。禅定,他是修禅定的人,所以他的身体是不可以损坏的,没有人能伤害他的身体的。般若,般若这个上品的广大果,就是诸根猛利,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一般人不一样,特别猛利,「多诸喜悦」,喜悦的事情,「于大人众中得自在」,他有这个上品广大的果报。说这位菩萨,这是见第一义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大胜利故」,这个大胜利什么呢?就是有广大的神通,有神变的威力,「名为炽然」,这个炽然是这样意思,这么讲。
「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这解释这个无动,炽然讲完了,这个无动觉品,无动是什么意思呢?「不转还故」,他不会向后退,又回到初发心的境界。「不退堕故」,他现在成就的功德,不会退失的。「常胜进故」,他是向前进的。「名为无动」,这个无动是这个意思。(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那里有解释。「今胜解行住菩萨住下品成熟」,现在这一大段文主要是介绍胜解行住菩萨的境界,这位菩萨是安住在下品成熟,就是没得圣道,还在那个资粮位、加行位这个时候。「唯有下品欲乐」,他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愿是下品的。「下品欲乐」,下品的加行,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下品的一种境界。
「由是说无猛利乐欲」,所以说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没有炽然精进。「有转还故」,这个胜解行地菩萨他有退还的事情,有转还,有退堕的事情。「非为无动」,没有这个无动的功德,「由是说无甚深牢固净信」。看这个文的意思,他只有说他有闻慧和思慧,还没说他有修慧,没有成就修慧这么个境界,没有成就修慧,那应该是外凡的境界,他还没到暖、顶、忍,这里;暖、顶、忍应该是有修慧的人了。
戌二、随难释 (分三科) 亥一、标
于其三处,有忘失念。
这下面呢,随难释,前面是别辨相,辨出来这个胜解行地菩萨,只有闻、思慧没有修慧的这位菩萨,就是这样的相貌。下面第二科随难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于其三处,有忘失念」,这位胜解行菩萨在三个地方有忘失念,就是记不住了,这个念失掉了。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那三处呢?
亥二、列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就是这位菩萨他所遭遇到的境界,有的境界是可意的,有的境界是不可意的,可意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里边,「或于一时其心颠倒」,或者一个时候,他不能向第一义去理会了,就是有所得了,有所执着了。「其心颠倒」就不与第一义相应了,就是迷惑了,「忘失正念」,他这个正念也失掉了。
「二、于受生彼彼身中」,这是前面第一个境界,第一处,现在第二处,「于受生彼彼身中」,就是他这个生命结束了,他又来生……或者,在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或者是生到天上去,这可能是指人间的境界。「彼彼身中既受生已」,既然得到一个新生命以后,「忘失前生」,前生怎么回事不知道,有这一个事情。
「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第三个地方是什么呢?。「于所受」,所学习的佛法,「所持」,这个忆持不忘的佛法,这些事情里面,「久作」,长时期这样做的事情,也常常这样讲说的,应该是不会忘的,「或于一时有所忘失」,到这个时候就忘了,想不起来了。
亥三、结
于是三处,有忘失念。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在这三个地方,这位胜解行菩萨有忘失念;没有这个修慧的人,也就是有这个问题。
申二、所作不定 (分三科) 酉一、或具聪慧
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则不如是。
这是第二科,所作不定,前边第一科是狭小有缺,现在第二科所作不定,分三科,第一科或具聪慧,「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他这个聪,他的耳朵很聪,他的第六意识很有智慧,怎么知道呢?「于其诸法能受能持」,对于所学习的佛法,或者是世间善法,他能够领受,他心里面也能忆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对于那件事的道理,他能够理解,所以就是有聪慧。「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者一时,这个时候就是不能,就是又笨了。
酉二、或具忆念
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
这是第二科,或具忆念,前面第一科,这是第二科,或者一个时候能具足忆念,他所学习的他能忆念,他不忘失。「或于一时成忘念类」,或者一个时候,就记不住了,和那个记忆不好的人是一类了。
酉三、勉为他说
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闇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
这第三科,勉为他说,「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就是调伏有情的善巧方便,这位菩萨不能知道,是这个众生随自己意说佛法可以,但是你不知道究竟怎么样才能调伏,那他还不是太明白。
「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前面说「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是对有情说,教化众生说,「于自佛法」,就是自己这方面,在佛法里面修行的事情,他也是有所不知道,「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说自己怎么引发自己的圣道,他也不太明白。「如实引发」,很恰当的引发圣道的善巧方便。
「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他有闻所成慧,也有思所成慧,他也为他人讲说佛法,但是这个讲说的程度,就是为人教授他的善法,教诫不要作恶事,对于这样为人说法的时候呢,要勉励而行,要努力的这件事才能做得来,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因为他的智慧很勉强,他对于所应该怎么样教授众生,怎么样教化众生,不是真实的明白。「或时虚弃、或不虚弃」,为人说法的时候,就是,或者这个时候就是白说了,对方一点利益不能得到,「或不虚弃」,或者有的时候听众也得到利益的。
「如暗中射,或中不中」,就是像这个黑暗中去向那个目的那地方射,射箭,或者是中上了,或者是没有中上,所以这个事是靠不住的事情。「随欲成故」,因为这个有闻慧、有思慧的这位胜解行菩萨,他的心还不清净,他没得到禅定,还没能离欲,所以「随欲成故」,他心里面有欲,心不清净,所以自己用功修行也马马虎虎的,为众生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披寻记》一五七○页:
随欲成故者:由彼意乐未清净故,致有斯失应知。
「随欲成故者:由彼意乐未清净故」,他内心那第六识,他的那个意愿还不是很清净的,「致有斯失应知」,所以使令他有这些过失,有这些缺失。
申三、所得有退 (分六科) 酉一、退已发心
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
这个第一科是狭小有缺,第二科所作不定,现在第三科所得有退,分六科,第一科,退已发心。「或于一时」,或这位胜解行菩萨,一时于大菩提虽然已经发心、发愿,愿得无上菩提,「而复退舍」,有的时候又退了,这个大菩提心又退掉了。
酉二、舍先受戒
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
这是第二科舍先受戒,或者这个时候,他懈怠了,就弃舍这个菩萨先所受学的净戒律仪,就弃舍了他的菩萨戒,那前面菩提心退了,当然戒也就是退了。「不能受学」,这个时候,这个道心没有力量了,就不能受学菩萨戒,也就不能行菩萨道了。这第三科厌利有情。
酉三、厌利有情
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弃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
「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或一个时候,他也精勤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而于中间生厌倦故」,但是中间,行菩萨道的中间的时候,心里就厌倦了,「哎呀!众生难度。」众生特别的赞叹这位菩萨也受不了,若毁辱这位菩萨,菩萨也受不了,你若不修止观就是这样子。我们说是赞叹应该受得了,赞叹受不了,他若赞叹你,你不修止观的时候,就随他去了;若毁辱更不得了,那就是厌烦这件事,我辛苦了,我不做了,就是这样子。
「复还弃舍利有情事」,又弃舍这件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这是结束前面这段文。「由意乐故」,因为他内心里面,终究是发过菩提心,他心里面还想要得圣道嘛,所以「欲令自乐」,还想到自己,我不要度众生,那么辛苦,我自己安乐住,修学圣道好了,叫做「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有的时候感觉众生难度,众生也是很苦恼,想一想还是度众生,所以「欲令他乐」,又发心度众生了。
酉四、数犯净戒
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
这第四科数犯净戒,「于诸菩萨所有违犯」,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修学圣道,去教化众生这些事情,有的时候有所违犯,犯了菩萨戒。「多分遍知」,多数是明知道,这件事是做错了,是知道的,因为他学习过,所以做错了知道。「非数遍知,无余永断」,但不是说每一次都遍知,都是明白的,有的时候也就迷迷糊糊也就犯了菩萨戒。
「非数遍知,无余永断」,就是全部的,知道这件事,这样做不对,那就不做,不做嘛叫「无余永断」,但他不是「数遍知,无余永断」的。「由于毁犯数现行故」,怎么知道「非数遍知,无余永断」呢?由于他毁犯,他不是毁犯一次,他犯戒不是犯一次,数数的犯戒,所以有时候他心里就不想这件事了,所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
酉五、退怖大乘
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心摇动犹豫疑惑。
这是第五科,退怖大乘,或者一个时候「于菩萨藏」就是大乘佛法的法与律「法毗奈耶」。「他所引夺」,就为烦恼作主了,他的智慧不能作主,那他就不学习了。
「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或者一个时候,这个「闻说」,闻这个善知识讲说,甚深的广大法教,这个教,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这个甚深广大的佛法,他听闻这个佛法以后,「而生惊怖」,他心里还有点害怕,这就是他佛法的通达也不太及格,他又不修止观呢,烦恼又是重,所以心里面有点感觉,这件事我办不到,「而生惊怖」。「其心摇动」,其心就是听见这个法心里不安了、摇动。「犹豫疑惑」,心里面「哎呀!是这样子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对于世间的尘劳又不能无所得,所以「犹豫疑惑」。
酉六、远离大悲
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未能广大,未能无量。
这是第六科远离大悲。「于诸有情」,在生死里流转,受种种苦的有情,而这位菩萨面对这个苦恼的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不能在一切时处现出来大悲心,不能的。「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少分的有情,他的大悲心、他的同情心才能显现出来,利益安乐众生。「未能广大,未能无量」,他的心不能够广大,也不能无量,譬如说没有这个冤亲的差别,也没有贫富的差别,他就是不能广大,他没能够与第一义相应,就是「未能无量」了。
未二、辨学等 (分二科) 申一、指上说
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
这是第二科,辨学等,前边是显修得,这位胜解行菩萨是这样境界,现在再说明他对佛法的学习,是怎么情形,分两科,第一科指上说,于如上面说的一切圆满的菩萨学中,「未能普学」,就是上面如是学那一大科,他也未能普遍的学习。「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就是前面说到那个菩萨要哀愍、要爱语、要勇猛、要舒手惠施、要能解甚深义理的密意,这些事情他都不圆满,「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都没能够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前面说的那个菩萨有善修事业,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那一段文,有四件事要做,就是:善修事业,和这个方便善巧,和饶益于他,和无倒的回向,这就是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他没能够全面的显现出来,都是办不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像上面说的那十五种意乐,七种怜愍那个,这位菩萨也没能清净。
申二、随难释
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如于生死长时流转,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
这是第二科随难释,前面第一科指上说,现在这里面随难释,随顺其中有不容易明白的加以解释。「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这位胜解行菩萨,就是闻、思智慧,他对于无上正等菩提,他自己认为,要很遥远的才能够得成就的。
「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这无上菩提主要是指智慧说,现在涅槃呢,是指断除烦恼那个第一义谛,「未于涅槃」的增上的意乐,就是那个强大的意愿想要得涅槃,「安立深固」,安立这就是栽培,没能栽培到很深固的程度,对于涅槃的增上意乐栽培的也不理想。这个「安立深固」,这个深固是什么意思?「如于生死长时流转」,就像这个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无量劫来就生死流转,那可见你的惑、业、苦,你的烦恼和业力是很坚固的、很深固的,若是我们现在反过来,想要得大涅槃呢,你也要有深固的意愿才可以。「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这位胜解行地菩萨,对于那个「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都没能够成就。
午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是前面说的各式各样的这位菩萨的相貌,行类相状,「当知是名」这就叫做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这个转就是活动,就是他这么一个程度的活动,诸行的状相,这个诸行状相前面有解释过。
《披寻记》一五七一页:
如于生死长时流转等者:由彼菩萨犹往恶趣,是故说言长时流转。如是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如〈成熟品〉说。(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此应准知。
「如于生死长时流转等者:由彼菩萨犹往恶趣,是故说言长时流转」,这个作者这么解释这句话。「由彼菩萨犹往恶趣」这位菩萨他还没到暖、顶、忍、世第一,他还没有修慧,只是有闻慧、思慧,所以他还可能到三恶道去的呀,「是故说言长时流转」,这么解释,「如是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句话如〈成熟品〉的解释。(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此应准知。」
巳二、辨其差别 (分二科) 午一、于自三品
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上品;中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中品;上忍转时,如上所说当知下品,其性微薄。
这是第二科辨其差别,前面是举行状相,这一科说完了,现在辨别它的不同,它的不同分两科,第一科于自三品,就是胜解行地菩萨,他自己有分三品,就是差别,这是第一科。
「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这个「下忍转时」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还没到暖位以前,若是从大乘佛法不共于小乘佛法的名相来说,就是十信位,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内凡,这是「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在下忍这个时候,就是十信位,或者说是,就是在暖位之前,他还没到暖位以前的时候,「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前文所说的这个胜解行菩萨的相貌,「当知上品」的,那就是这些不庄严的事情他是及格了。
「中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中品」,中忍按小乘的名字说呢,就是暖、顶位,这个时候如上所说的诸行状相,当知是中品的。「上忍转时」,上忍转时,按小乘来说呢,就是忍位和世第一位了,这个时候「当知下品,其性微薄」,前面说那个诸行状相是下品的,「其性微薄」,他心里面,那些不理想的境界,「微薄」的,小小的,不是那么多。
午二、于极喜住 (分三科) 未一、无间入心别
即于如是上忍转时,于上所说诸行状相,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从此无间,当知菩萨入极喜住。
这下面是第二科,前面是在胜解行位菩萨,自己有三品的差别,这第二科呢,于极喜住,就是初欢喜地了,那么,再论它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无间入心别。「无间入心」,心就是初欢喜地就是了,或者是就是第一义谛,无间入第一义谛,它就不同于胜解行住了。
「即于如是上忍转时」,就是这位菩萨,他在上忍这个时候修行的时候,「于上所说诸行状相」,上面说的这些不及格的事情,「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他继续的修止观呢,所以渐渐的就能令那些不及格的事情,就完全的灭除了,没有剩余的,消除了以后,而是永久的消除,不会再有了。「从此无间」,就是从这个,「渐次能令无余永断」这个基础上,「从此无间」,从这里,不间断,中间没有间隔,「当知菩萨入极喜住」,是一剎那间就到了初欢喜地了,到了极喜地就是得入圣道了,就是忍和世第一,再向前一剎那,就是到了初欢喜地了。
未二、染净相违别
由得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与彼相违所有一切白品诸法,皆悉显现。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
这是第二科,是染净相违别,染与净是相违的差别,「由得方便极喜住中」,由这位世第一的胜解行菩萨,他得到止观的方便,他就到了极喜住了,就得无生法忍了,见第一义了。见第一义谛的时候,也就是极喜住中的时候,「胜解行住所说」的「诸法」,「皆无所有」,前面胜解行住所说的那些不及格的事情呢,这时候都没有了。「与彼相违」,这个极喜住的这位菩萨呢,与彼胜解行地也是相违的,「所有一切白品诸法,皆悉显现」,就是他的戒定慧,就是无漏的戒定慧,这一部份都是白品的,都显现,都出现了。「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由这么多的菩萨努力的精进,就是成就了极喜住了,这时候「转得名为净胜意乐」,这以前叫胜解行,现在那个名字不是了,现在是得了一个新的名称了,叫做「净胜意乐」,内心清净,见第一义了,所以内心清净。这是染净相违别。下边第三科,净胜意乐别。分两科,第一科标简。
未三、净胜意乐别 (分二科) 申一、标简
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而未得名净胜意乐。
「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就是前面,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没得无生法忍,他就是胜解行住的菩萨,「转时」,就是在努力的时候。「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他也不是完全都是不及格的,也有清净的胜解的,但是那个清净胜解是少分,不是很多,分三个阶段,这个软品的清净胜解,和中品的,和上品的清净胜解,分这么三品,这三品都名之为少分。「方便展转清净胜解」,他就是所学习的佛法中,常常的努力的用功修行,就叫做「方便展转」,那个清净胜解,它还有清净的智慧的。「而未得名净胜意乐」,虽然有清净胜解,但是不可以称之为净胜意乐,是这样子,他还没有能断惑证真。这是标简,这一科是标出来,加以简别。这下面第二科,释因。
申二、释因
何以故?由此胜解,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极欢喜住菩萨住时,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离随烦恼,净胜解转。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由此胜解,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由此胜解」,由于这位胜解行菩萨,他有少分的,清净胜解。这个胜解,「为彼多种」,不是一种,就是多种的诸随烦恼,这个随烦恼,这个随这个字,在这里或者说是缠缚他,这个烦恼随逐他,不舍离,缠缚他,「染污而转」,他那个清净胜解,为烦恼所染污,所以就不名为「净胜意乐」了。
《披寻记》一五七一页:
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者:〈种性品〉说:有四随烦恼与白法相违。是名多种诸随烦恼。若具不具为所染污,名染污转。四随烦恼如彼条列应知。(陵本三十五卷七页)
「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者」,这句话怎么讲呢?「〈种性品〉说」,有四种随烦恼与白法相违,有四种随烦恼和他的那个闻、思的智慧,和修止观的事情,是相违反的,「是名多种诸随烦恼」。「若具不具为所染污,名染污转」,这四种烦恼,也可能完全都有,也可能不具足,总而言之他是染污的烦恼,他本身的闻思的止观的智慧,被这个烦恼所染污了,叫做「染污转」。「四随烦恼如彼条列」,这四种随烦恼,是那四种呢?
在〈种性品〉里有说,如彼〈种性品〉,条列出来的应知,他那四种烦恼是:「放逸者,由先串习诸烦恼故,性成猛利,常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这个放逸的随烦恼,就是从无始劫来一直的有烦恼的出现,所以这个烦恼就变成猛利的烦恼,还是长时的烦恼,这个猛利和长时还不同,有的时候,偶然的有猛利的烦恼出来,那叫猛利烦恼。长时,就是时时有猛利烦恼,那就厉害了,第一个随烦恼。
第二个是愚痴,就是「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就是这个人愚痴糊涂,他没有善巧的智慧,他和恶人作朋友,他常和恶人在一起活动,那这也是个烦恼。
「又为尊长,夫主、王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就是这个人性格软弱一点,他为他的尊长,困住他,他不能自由的活动;他为他夫主,丈夫来苦恼住他,困住他,他也不能够随意的学习佛法;或者是为他的太太困住了;或者是为王、为贼、怨敌所拘逼,所逼迫,所拘束,他不得自在,他的心很苦恼,是名叫第三随烦恼。
「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又资生具有匮乏者」或这个人的福报缺少一点,生活困难,生活困难就是常常的注意生活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学习佛法了,第四随烦恼。这是说这位胜解行住菩萨,他有少分的上、中、下品的方便辗转的清净胜解,这个胜解为这么多的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能称之为净胜意乐,这个意思。(陵本三十五卷七页)」。
「极欢喜住菩萨住时,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离随烦恼,净胜解转。」前面说是这个胜解行住菩萨的境界,现在又提到极欢喜住菩萨,这个菩萨他用功修行,达到极欢喜住的时候。「一切胜解诸随烦恼」,这一切的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染污胜解的随烦恼完全的消灭了,「离随烦恼,净胜解转」,他远离了那个随烦恼的苦恼,他的净胜解清净的现行活动,所以就名为净胜意乐了。
辰二、极欢喜住 (分二科) 巳一、问
问: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
前面是胜解行住,这一段文说完了,现在是第二段,极欢喜住,这分两科,第一科是问。这个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就是现前的时候,前面胜解行住说的很详细了,我们应该是知道了,这个极欢喜住,这个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是「何行何状何相呢?」,这样讲,这个行、状、相,前面是解释过,现在我再重复一下也好。「行」就是发趣的意思,就是他这样努力的修行向前进,这个胜解行住菩萨我们也看出来,他有时候自己用功修行,成就自己的道业,有的时候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现在极欢喜住菩萨也是,他也自己修行证道,也去弘扬佛法度众生的,他若努力这样用功,这叫做行。「状」呢,就是做这件事做的很成功,或者是做失败都叫状,表现出来的相貌,现在这个圣人呢,当然是做的是成功的。这个「相」呢,就是相续的这样做,叫做相。现在问:「极欢喜住菩萨转的时候,应知何行何状何相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又分八科,第一科善决定愿;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简前住。
巳二、答 (分二科) 午一、略说 (分二科) 未一、别辨相 (分八科)
申一、善决定愿 (分三科) 酉一、简前住
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
「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若是这位菩萨从胜解行住,精进的用功向前进,就是证入到极欢喜住的时候,「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这个入欢喜住,但是回头讲,就是在极欢喜住以前,这位菩萨对于无上菩提是发弘愿了,就是弘大的意愿,「我要得无上菩提」。那个时候,还不是极欢喜住,他是胜解行住。
胜解行住,「未善通达菩提自性」,他还没断烦恼,他这个分别的烦恼蒙蔽他,所以他不能够,「未善」就是不能够,不能够通达无上菩提的自性,无上菩提的自性就是断烦恼障,断除去所知障,得了根本智和后得智,这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他「未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也没能够通达无上菩提的前方便,就是六波罗蜜,他也不是太明白,「多分随顺他缘而转」,说这个胜解行地的菩萨,他多数随顺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去活动,「不善决定」,他自己没得到清净无漏的大智慧,他不能决定,就是没有真实见第一义谛,这个智慧没力量,不善决定,这是简前住。
酉二、显六相 (分三科) 戌一、初三相摄
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
这是第二科显六相,前面第一科简前住。显六相里边分三科,第一科初三相摄,六相中现在第一科先说三相,属于前三相的。「除舍彼故,发起六相」,说这个胜解行地有这么多的不圆满,那么他就继续努力,要除舍这个不圆满,弃舍这个「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他要除舍这三种的不圆满,「除舍彼故」,这件事做成功了呢,就发起六相,现出六种功德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个新,以前没有,现在得无生法忍,入极喜住的时候才出现,所以是新的,新的善决定,就是这个「善通达菩提自性,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自意转能善决定」。「内证修性」,他内里边用功修行,当然是有修慧了,他见到第一义谛叫内证,见第一义谛的时候,在第一义谛里边,不但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在这个时候,他这时候的境界,进了一步,进了一步发了菩萨大愿,发了无上菩提愿了。
前面,在胜解行住的时候是世俗发心,就是现前的分别心发无上菩提心的,现在这个见到第一义谛了,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叫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就和它不同了,就是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是这么个境界。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
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是名内证修性。菩萨大愿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齐此名为已入初地,非胜解行地摄故。《十地经论》说: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此说六相,如彼应释。又复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内证修性,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如所说义配释可了。
「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这句话怎么讲呢?什么意思呢?「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是在这个极欢喜住里边,「由证法性发菩提心」,由于他断除了分别烦恼,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他得到了无分别智慧,证入第一义谛了,证入第一义谛,这时候发大菩提心要广度众生,那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呢,这个欲得无上菩提,这叫发菩提心,但是也愿广度众生,就是慈悲心了。菩提心、慈悲心,但是欲度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呢,这是无我的智慧,就是通达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无众生可度,这是无我的智慧,这样说呢,这有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我的智慧,这三心统一起来,名之为发菩提心,叫「内证法性发菩提心」。这样子「是名内证修性」,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句话就是这么讲。
「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初无漏生」,这个无漏的智慧,无漏的大悲愿,是初开始出现的,就是「初无漏生」,这个是属于真实智慧摄的,不属于世俗智慧,是属于真实的智慧,能见第一义谛的智慧是真实的智慧,属于这一方面的。是名叫做「新善决定」,这样子呢,就是不是一定要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了,这叫做「新善决定」。
「齐此名为已入初地」,就是到此为止,就可以名之为证入初地了,「非胜解行地摄故」,这就不属于前面那个凡位的胜解行地了。《十地经论》上说,这个《十地经》是经,这个论就是世亲菩萨着的,解释这个十地经,所以叫《十地经论》,「此善决定有六种」,这个《十地经论》这么说,这里说这个新善决定,在《十地经论》上说有六种不同。
「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这个新善决定有六种,那六种呢?第一个是观相善决定,这观相善决定,什么意思呢?「真如观一味相故」,就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就是真如,真如观;真如观是无差别的,所以叫做「一味」,不是有差别的味道,这叫做,「如经无杂故」,《十地经》上说无杂,若杂就是多了,多味了,现在真如观是一味相,所以叫做无杂,这就叫做「观相善决定」,观这个相是无差别相,那么这是真如观,这是一个决定。
「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第二是真实善决定,这个善是真实善,不是世间有所得的善,是出世间无所得的智慧,是「真实善决定」。这个「决定」有个不退转的意思,若是我们停留在闻、思的智慧的阶段,所成就的功德都靠不住,你若努力还可能保持,你一懈怠就没有了,那都是不决定,若是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你成就的功德是决定的,它不失掉,所以叫做决定。这上面,第二种是「真实善决定」,真实善,还有一个不真实善,就是有所得的善法,这「真实善」就是无所得的智慧的善法。「非一切世间境界」,这个善法,不是世间的那个有所得的境界,它是「出世间故」,它超越世间了,你心里若有所得,你就不能超越世间,你要无所得才能超越世间的,「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真实善,「如经」叫做「不可见故」,不可见就是无所得了。这是第二。
「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这个殊胜的善法,成就了以后不失掉,「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这个「大法界」就是真如嘛。这个善法现前了,就是一切佛的根本,一切佛能够成佛,就是见到这个大法界才成佛的,所以叫做根本,「如经广大如法界故」,这是第三种,胜善决定。
「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成无常爱果」,这个可爱的果报是无常的,这个果报的因你成就了。「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你有这样因,其实就是六波罗蜜了,你行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无所得,乃至般若波罗蜜无所得,所以说是如虚空。「依是生诸色」,你依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生出来色,其实就是大果报的境界,「生诸色」。「色不尽故」,色是无穷无尽的,「如经究竟如虚空故」,这是这个圣人做诸功德的时候,他是回向第一义谛,所以如虚空,是这样意思,不像我们凡夫做一点功德的时候有执着,就是我、我所了,那么这个就是行六波罗蜜,能够得的殊胜的福报的境界,大福德的境界,这是无常爱果因善决定。「二、常果因善决定」,这个可爱果是常,不是无常,它也是由因得来的,也是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这是得涅槃道,这是三三昧了,这样无漏的境界,他是得涅槃的道,涅槃是灭谛,这个三三昧属于道谛,由道谛得涅槃。「如经尽未来际故」,得了涅槃以后,永久不可破坏的。这是「如经尽未来际故」。
「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第五个是大善决定,这是一个广大的善法,是什么呢?「随顺作利益他行」随顺第一义谛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这个「覆护」就是慈悲,慈悲一切众生界故,利益众生的善法。
「六者、不怯弱善决定」,这个善,不怯弱,没有这个怯弱的事情,什么呢?「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就是这位菩萨所成就的智慧,契入了一切诸佛的智地,一切诸佛的智慧,见第一义叫做谛,这个能见第一义的智慧,这是圆满的智慧,这位菩萨成就的智慧,契入到一切诸佛智,与诸佛智是无差别的,所以是不怯弱故,这样子就没有怯弱的这个分别了。「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乃至入现在,十方现在诸佛的智地。
「此说六相,如彼应释」,这是说这个六种相,如彼《十地经论》解释。「又复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这个「新善决定」这句话呢,就是那六种相里面的「观相善决定摄」。「内证修性」,这句话呢,「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如所说义配释可了」,用它那个义来配释这三句话。现在这上面说,这一科叫做初三相摄,就是这三相,就是新善决定,这是一相。内证修性是一相。菩萨大愿是一相。在那六种相里面配三种,这是初说这三种相摄。下面第二科次二相摄。
戌二、次二相摄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果是世间,超过一切世间境界;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虽一剎那生起此愿,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
前面是初三相摄,这里说是次二相摄,加起来是五相,一共是六相,现在又说第二科,又二相摄,「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就是初极喜住这个菩萨,他有很多的大愿,这个愿是「超过一切余白净愿」,超过其他的那个清净的意愿,这个愿是无等,其他的愿不能和它相等,他是不共的,是特殊的一种愿,这个究竟是什么呢?「果是世间」,这个超过余白净愿的这个愿,所得的果是属于世间的,就是六波罗蜜所得果,「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它还是世间,但是它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这个六波罗蜜所得果,也就是因为他的愿,六波罗得如是果,这个是超过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世间,表示是有所得的,它是无所得,所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但是也还是世间,就是这个大富贵的境界,大福德的境界,大智慧的境界,这也是世间法。
「随救一切有情苦故」,这些白净愿,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所得的无等不共的这个世间的微妙的境界,是随顺菩萨的大悲心,来救护一切有情苦故,这样子有这样的作用呢,「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声闻独觉他没有这个大悲愿,所以菩萨这个愿所得的果,超过一切声闻独觉,「虽一剎那生起此愿」,这个生起此愿,在菩萨的那个无分别住的心里面,建立这个愿的时候,就是一剎那间就生起此愿了,「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这个法性自然是,你修布施波罗蜜多,就能得大财富,自然是这样子;你能有无所得智慧,你能持戒清净,那自然是这个戒波罗蜜,就会得到高贵的身相,高贵的身体,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所得的智慧来修这么多的功德,虽然是一剎那间此愿,「法性自尔」,这六波罗蜜的法性,自然是「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
我们凡夫众生,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可以这么修,但是你修这个功德的时候,有有所得的无明和它在一起,所以虽然也得到一些功德,你布施也能得大财富,但是你不能和菩萨相比,所以菩萨能得特别殊胜。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呢,他用无所得智慧,做种种功德,也自然得到很多的果报,虽然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也还能得果报,所以法性自尔,就是你若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法性自然是这样子,那么菩萨修这种功德,也自然有这种作用,也自然「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那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多数做转轮圣王,等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辗转殊胜,得到的果报。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修行六种波罗密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即依此义,释名无等。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即依此义。释名不共。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即依此义,释名超过。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这个菩萨他有大悲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故,他就不能弃舍这个生死,也就是不能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这个身体的果报,不能弃舍;弃舍,你就无色、受、想、行、识了,这个时候你和众生没有办法连系,众生想要见你很困难,想要听你说话也很困难,就不能联络了。所以「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能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不染生死」,若有了色、受、想、行、识就和众生在一起住,在众生的世界,在众生的世界;众生的这些色、声、香、触、法的境界是染污的,你和众生在一起,你受染污了吧?「不染生死」,那么菩萨有大般若的智慧,生死不能染污他,不舍生死,还不染着生死,不舍生死是大慈悲,不染生死是大智慧。
「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是名一切余白净愿,但是超过一切余白净愿,就是你有无所得智慧,大家都是行布施,但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和你的有所得执着,就不同了,「是名一切余白净愿」。「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这个为什么叫余白净愿呢?「望证法性发心」,就是对比那个证法性的发菩提心,所以就叫做余了,他是证到第一义谛了,有般若的智慧了,他发这个菩提心,他修六波罗蜜的时候,都与证法性相应,所以超过余白净愿。
「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这个白净愿,你去做六波罗蜜,会得到一个可爱的果报的。「虽是世间」,这个菩萨他有无所得智慧修六波罗蜜的时候,这个六波罗蜜也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而不是那有所得的那种境界,和那个境界不同。「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由于这个证法性发心,有般若的智慧,他就没有世间法的染污,「由无染污一切世间」,那个无所得的智慧,证法性发心,是不可见的,无所得的智慧,也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事,离文字相的,也是离分别相的,「即依此义,释名无等」,依这个望证法性发心的意来解释,叫做无等,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这叫做无等。
「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这个菩萨,常居住在生死的境界里面,这样子才能够救护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即依此义。释名不共」,不共就这么讲。「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这个极喜住这位菩萨,他是证法性发心,见第一义谛了,「虽一剎那生起」,它就是一剎那间现起的嘛,虽然时间很短促,但是现起它就不失掉了,「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这样子这个心去行菩萨道,行六波罗蜜,「能得可爱之果」,当然这个证法性发心见第一义谛,也就是可爱之果。
「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用这个证法性发心,他本身普遍的,能摄受其余的白净愿,就是我愿意行六波罗蜜,行布施波罗蜜教化众生,行戒波罗蜜、忍波罗蜜来利益众生,都算余白净愿。「即依此义,释名」叫做「超过」。「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就是你修六波罗蜜的时候,用无所得智慧,就是证法性发心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就是显示出来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那么他若做国王,那么到时候,国王也就没有了,做天上的王,时间到了也就结束了,也都是无常的。所以「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这在一件事上,就是两件事,你常常修无所得智慧,那就是涅槃的善法,那就是大善决定了。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