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趣品《圆觉经》之八

趣品《圆觉经》之八

(第二章普贤菩萨所问章)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第一章,由文殊菩萨发问,世尊解答了广大的圆觉智慧法门以后,普贤菩萨应机而动,哎,要替法会上的诸位菩萨们,以及咱们大家,来问问修行方法。大家都知道,文殊主智慧,普贤表修行嘛,哎,各司其职呀!

这段经文,仍是请法的仪轨,普贤菩萨在与会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先来到中央,面对着如来,极为恭敬地五体投地,礼拜佛陀。

——哎,所谓的“顶礼佛足”,就是在五体投地跪拜的同时,向前伸出双手,手掌向上翻开,表示在用自己的双手,托着佛陀的双脚。为啥呢?因为呀,人最尊贵的是头,最卑贱的是脚,至少,古印度人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弟子把自己最尊贵的头颅,放到了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去托起老师最卑贱的双脚,这表示啥意思呢?哎,就是说呀,弟子彻底放下了自己的傲慢,完全尊敬和相信自己的老师,乃至于老师的缺点和不足,咱也同样尊敬呀!

然后,普贤菩萨跪拜起身,再围绕着佛陀,沿顺时针方向,绕行三圈,哎,又回到了最初礼拜佛陀的地方,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陀请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同样先是赞叹世尊,哎,要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嘛!菩萨赞佛陀,也就是学生赞叹老师,其实,是在给咱们大家做榜样呀!引导咱们敬重佛陀,敬重佛法呀!

——哎,在末法时代,各位兄弟姐妹,咱要修行,需要有榜样,榜样的力量无穷啊!所以呀,建议大家多看几部高僧的传记,或者是年谱等等,比如说《虚云和尚年谱》、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等等,都足以启迪咱学佛修行的信心呀。

普贤菩萨赞叹世尊,并且这样发问道: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但愿您能够为参与法会的菩萨大众们,同时呢,也为了末法时代一切修行大乘佛法的众生,当他们听闻了这样了不起的圆觉法门,以及如来圆满觉悟的清净境界以后,到底该如何修行呢?”

——这是总问,因为呀,在第一章当中,世尊主要讲的内容是“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哎,这是极为圆顿的妙法呀!可以说,是一念顿悟,不假修行呀!咱这部《圆觉经》,按照后文所说,首先是给大乘顿悟根器的众生讲说的。其次呢?也能够摄受渐修渐悟的,各种品类的一切众生啊!哎,无根不被,顿渐全收,这就是大乘了义的《圆觉经》呀!

如果您是大乘顿悟根器的人,只要学修这第一章,就足够您纵横法界,成佛作祖去了。但是呢?大部分人不是啊!所以,下面,普贤菩萨为了大多数,渐修渐悟的人们,哎,也包括您和我在内,继续向佛陀详细请问修行方法: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普贤菩萨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请问世尊,如果说那些修行圆觉法门的众生,已经知道一切都是空花,都如幻的话,那么,他们的身心也是如幻的,于是,应当怎样用如幻的身心,来进行如幻的修行呢?”

“第二、如果说所知的境界,是如幻的空花相,而能知的身心呢,也是如幻的空花相,于是,一切都是幻化,一切都归于消灭,也就没有心了,到底是谁在修行呢?为什么您常说,一切修行也是如幻的呢?”

“第三、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就不用修行的话,因为,都如幻嘛!那么,他们就会在生死轮回当中,总是停留在幻化里面,根本就不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如幻的,这样的话,让他们的妄想心,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呢?”

问完了这三个问题以后,普贤菩萨又进行了小结,期望世尊能够解答修行的方法和次序:

“但愿您哪,为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开示,应当采用哪些方法,有次序地修行,才能够让一切众生,永远离开各种幻化境界呢?”

——关于这几个问题,不需要再多说些什么了,咱哪,就一同来洗耳恭听世尊后文的解答吧。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同文殊菩萨一样,普贤菩萨在向世尊问法以后,每回都要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世尊,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之心。而且呀,像这样的请法程序,竟然要从头到尾,有条不紊地重复三遍,真是无比地敬重啊!

——哎,随应着普贤菩萨的虔诚请法,法缘已经具备,世尊呢,即将为咱大家进行解答。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时啊,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

“太好啦,太好啦!善男子,你们呀,能够替诸位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向如来请问,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具体方法和次序,以便呢,让无数的众生都能够得以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呀!”

“那好,现在请你们仔细倾听,如来即将为大家解说。”

——普贤菩萨问了三个问题,世尊呢,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法门,啥法门呢?如幻三昧。哎,因为咱的身心如幻,所观照修行的境界也如幻,这叫做以幻修幻,成功了以后呢?就叫做如幻三昧。哎,乃至于菩萨的无量百千三昧,都在其中呀!

佛法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一个法门,并不仅仅是一个法门,往往呢?“一法遍含一切法”呀!也正因为如此,历代高僧大德,都教导咱们,学修佛法,应当一门深入。

——哎,您要是景仰藏传密法,就应当依止一位具格的金刚上师,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统统供养上师,绝无二心,完全依照上师的教诲而修行,我执和法执就会逐渐消融,此心不退,肯定成就呀!

——您要是学修汉传佛教,咱的精华就在经、律、论三藏啦!哎,戒律是基础,论典是发挥,佛经呢?是根本。汉传佛教的特色,就是依法不依人,这是在遵照佛陀的教导而行,不是哪位祖师定的呀!所以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后呢?您才可以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地实修,哎,这是非常稳妥的修行之路,先开智慧,再修行,有备无患,万无一失呀!

——嘿嘿,那些学佛了,又不知道该咋学佛的人,以上呢,供您参考。

——啊?您想学习南传佛教?该咋办?

——嘿嘿,很好哇!作为大乘佛法的基础,您尝试一下,未尝不可呀!但是呢?您要知道,声闻教法当中,以成就阿罗汉果为修行目的,既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也不相信有净土,更不相信大乘经典是佛陀说的,所以呢,如何取舍,您自己掂量吧!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哎,得到了世尊的允诺,即将为大家说法,这时呢,普贤菩萨的心里呀,充满了欢喜,哎,既为自己欢喜,更为大家欢喜呀!尤其是呢?为了咱这些末法时代的有缘众生欢喜呀!

——各位兄弟姐妹,您看到佛经的时候,比如说《圆觉经》,心里头欢喜吗?

——哦,您没感觉呀?唉,敢情这大日如来和十二圆觉菩萨们,白忙活啦!

——啊?您看到佛经就流泪,激动得念都念不下去?哎呀,咋说您呢,您这感觉也太丰满了吧!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哪!

——嗯?您看到佛经就感到很亲切,就像家人相见一样?念起来呢,越念心里越轻松?越明朗?嘿嘿,普贤菩萨就是为您欢喜的呀!哎,您就这样坚持念经,天天皈依三宝,雷打不动摇,保准您呀,今生幸福,来世安乐,龙华三会上面证个大圣果呀!

哎,咱陪着普贤菩萨欢喜完毕。然后呢?普贤菩萨呀,和法会当中的大众菩萨们一起,悄无声息地,静静地等待着,聆听世尊的解答和教诲。

——这时呢,世尊轻舒圆音,开口说道: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世尊啊,首先准备回答普贤菩萨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第一、请问世尊,如果说那些修行圆觉法门的众生,已经知道一切都是空花,都如幻的话,那么,他们的身心也是如幻的,于是,应当怎样用如幻的身心,来进行如幻的修行呢?”

这一段经文,世尊的回答呢,并不仅仅局限于问题本身,因为呀,普贤菩萨是在替咱们大家提问,菩萨以他的智慧观察,知道咱们会有这些疑问,所以呢?特意站在咱的角度上,用咱的水平,哎,把问题提出来了,毕竟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啊!

——哎,佛陀深知其微妙处,所以呀,您问一条溪水,世尊呢?却回答了腾云化雨,雨落山泉,泉流成溪,终归大海,哎,来龙去脉,无所不包啊!

好,咱看看世尊是怎样解答‘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以及相关问题的,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大家要知道,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无论是它们的身心相貌,语言行为,还是相关的外在世界,等等,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来自于如来的圆觉妙心呀!”

“这像什么呢?就好像眼睛生病的人,所看到的虚空花,是出现在虚空里面的一样。将来呀,眼病好啦,虚空花的幻觉就消灭了,而虚空以及它的本性呢?从来就不曾被破坏过呀!”

“一切众生幻化的身心相貌,乃至于山河大地,等等,将来,都会随着幻觉的消灭而消灭。所以呢,消灭幻觉很重要,这就需要以幻修幻了,如幻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

“众生通过如幻的修行,灭尽了一切幻化境界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呢?众生本来的圆觉妙心,如如不动地显现了。”

——其实,就这一小段话,世尊已经把普贤菩萨的三个问题,一并解答了,这是总答。只是呢,总体上是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它最重要;而后面两个问题,回答得就比较简练啦。

关于普贤菩萨的第二个问题“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的回答是:“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那意思就是说,你们认为“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是不对的。幻化消灭了以后,不会啥都没有,而是“觉心不动”呀!那为啥又说“修行如幻”呢?因为呀,“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化的修行必不可少,而且,谁修行呢?当然是众生啦!哎,众生尚且如幻,修行就更加如幻啦!

关于普贤菩萨的第三个问题“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世尊的回答是:“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意思就是说呀,要想解脱幻化的妄想心,就必须得修行如幻三昧,以幻修幻,以幻灭幻,最终呢?“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哎,一切幻化都消灭干净了以后,觉悟之心如如不动地现前了,也就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呀!

普贤菩萨最后这个问题,还有深意在其中,啥深意呢?菩萨特意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修行,不要以为,明白一些如幻的道理就行啦!嘿嘿,您要是不实际修行,您连啥叫如幻都不会真正明白,您那妄想心的解脱,就更加没指望啦!

——哎,佛法呀,最公平,谁修行,谁受用,谁得解脱。自他身心,本不相代呀!嘿嘿,释迦牟尼佛厉害吧?没人比他更有加持力啦!阿难够有智慧吧?教藏总持呀!既是侍者又是堂弟,他们之间的缘分够深吧?

——最后咋样呢?佛陀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只是证得了三果,竟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末了,世尊涅槃以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在七叶窟里面结集三藏,嘿嘿,不开门,留一个钥匙孔,谁是圣僧谁请进!

把个阿难急得,一个晚上没睡觉,拼命观修无漏慧,终于,黎明时分,证得四果,俱解脱阿罗汉,以神通力,飞进了七叶窟,被大迦叶请上了法座,替佛宣扬,结集经藏。

——所以呢?依靠佛力的加持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得自己实修,实际观察无漏慧呀!

——具体咋观察呢,哎,那就是以幻修幻的如幻三昧,至于具体修法,在后文当中,世尊会给咱大家进一步详细解读,咱一会儿再说。

——哎,关于世尊的第一句话:“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哎呀,当我本人看到这句话,读到这句经文的时候,每每感慨万千呀!为啥呢?咱大家的源头,就是如来的圆觉妙心,也就是佛呀!那咱本来就是佛,咋会沦落到如今这烦烦恼恼、颠颠倒倒、痛痛苦苦的地步了呢!这岂不是太过于冤枉了吗!咱比窦娥还冤呀!

——唉,先是有点儿郁闷。总想着呀,确实得出离,不能老这么混下去,前景不妙啊!

可是,再一转念呢,嗨,这也不赖呀!为啥呢?您想啊,那不管咱咋折腾,都在圆觉妙心当中啊!就像那孙悟空一样,随便你咋翻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呀!哎,甭管是啥颠倒妄想,甭管是啥吃喝拉撒,它都不违背于圆觉妙心,都是从里面生出来的,当体就是圆觉妙境呀!

——嗨,原来,万丈波涛都是水呀!

哎,这就好办啦,咱也不必刻意地断啥烦恼,咱也不必拼命地求啥解脱,咱呢?只要随时随地都明白,明白咱的一切都是幻化,既然是幻化,就别去在意,别太执着了嘛!完全没必要啊!咱‘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咱‘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请问,烦恼何在呢?

——乃至于,咱该吃饭,就吃饭,吃的饭是空花,吃饭的人也是空花,所以呢?完全不必计较饭的好坏,也不必太为那个吃饭的空花人着想,哎,咱就踏踏实实地吃饭,也不需要胡思乱想,这饭,自然就吃得自在,吃的圆满,吃的顺心啊!哎,您不计较了,吃的再简单也顺心呀!

咱该睡觉,就睡觉,睡觉是空花,睡觉的人也是空花,所以呢?那些什么床单、被褥等等卧具,更是空花,简单些有啥不好呢?哎,咱也就没啥计较的了,困啦,咱就老老实实地睡觉,不思前,不想后,也无烦恼也无忧,一觉睡到大天亮,哎,醒了就起床,浑身上下都是劲儿呀!这觉,您看,睡得够圆满吧!

——有些人呀,为啥会失眠呢?嘿嘿,因为呀,他们想的太多太多太多啦!

——哎,其实,做啥都一样,咱只要认清楚了,一切事物那虚空花的本质,嘿嘿,就没啥好牵挂,没啥好在意,没啥好纠缠的啦!《心经》说得好:“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哎,没牵挂的心,就没有了颠倒梦想,就是涅槃啊!也就是圆觉妙心呀!

修行,可以如此地简单,简单到了没人肯做的地步。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自甘堕落呀!

——好,关于如幻三昧的修行方法,咱继续聆听世尊的解说: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这里,世尊进一步解说如幻三昧的修行方法,仍然是在回答普贤菩萨的第一个问题:“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前文已经讲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世尊强调了如幻三昧,强调了修行的必要性,实际呢?也顺便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世尊还告知了修行的结果,那就是,自然会回归于如如不动的圆觉妙心。嗯,那就成佛啦!

——哎,最终,通过修行如幻三昧,咱的心就会觉悟,咱的觉悟之心呢?嘿嘿,它如如不动,它不属于幻化呀!

——但是呢?您千万不要以为,在咱幻化的身心之外,另外有一个觉悟之心,否则的话,您就还在幻化当中啊!所以,世尊继续说道:

“如果有人,在修行如幻三昧的时候,他认为呀,相对于如幻的身心,另外有一个觉悟之心,从而呢,他要消灭如幻的身心,去找到那个觉悟之心,这就叫做‘依幻说觉\\\\\’,那么,他的修行,其实,还在幻化当中,‘亦名为幻\\\\\’,还叫做空花相啊。”

“好,如果有人认为,当一切幻化都消灭干净了以后,仍然会有一个觉悟之心,朗朗独存的话,那么‘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他呀,仍然没有彻底离开幻化。”

“反过来,如果有人认为,当一切幻化都消灭干净了以后,连觉悟之心也没有了,啥都不存在了,‘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这样的人,还是没有彻底离开幻化。”

“因此说呀,幻化完全消灭干净了以后,就叫做如如不动,‘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既不需要树立一个觉悟之心,也不需要否定它的朗然独存,没有相貌和定义可言,才是如来的如如不动心呀。”

——这段经文很短,但是,法义无比深奥,正所谓如来的究竟极谈呀!也就是最究竟了义的无上乘妙法。啥叫无上乘呢?哎,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最高级的,最了不起的,最究竟的佛法;第二、指消融了上下、大小,等等,一切对立差别的,究竟圆满之佛法。

简要说来呢?所谓无上乘,就是佛乘,佛陀的不思议境界呀!

——有人会说了,唉,听着怪吓人的,佛陀的境界,那离咱太远啦!我这根器不行呀,恐怕学不了吧?

——嘿嘿,您别胆怯!这佛法呀,学得了,学不了,不看水平,只看缘分哪!哎,您要是觉得《圆觉经》顺眼,那就叫做有缘,您哪,不知不觉间,已在佛乘矣!

——关于“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咱的烦恼心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菩提心,甚至,也不需要把烦恼心,转化成为菩提心,为啥呢?烦恼是空花,空中花呀,根本就是幻觉,还需要转吗?您只要明白,明白它是空中花,就不会随着它跑啦,不就万事大吉了嘛。

——哎,这个明白,就是菩提。

——您明白的同时,烦恼呢?无影无踪了。因为呀,您只有一个心,一心不可二用呀!您明白,当下的心觉悟,就是菩提。当下的心觉悟,就不再迷惑,也就不会烦恼呀!

——哈哈,这回您高兴了:哎呦,我终于明白了,我彻底觉悟啦!我现在烦恼全没了,整个儿心都是菩提啦!一切都是空花,咱明白呀!

——嘿嘿,抱歉,您高兴得太早啦。为啥呢?“若说有觉,犹未离幻”,您的心全是菩提了,哎,也就全是‘菩提空花\\\\\’了呀!您把它认作是‘菩提\\\\\’,这就是无明错认呀!您哪,还在思维心的幻化里面,还在概念的空花相当中呀!

——啊?这样啊!哦,我,我再想想,哎,对了,既然烦恼没有了,所以呢,心也就没有了,哎,心都没有了,那什么菩提心呢,就更没有啦!哎,这才叫做彻底觉悟呀!完全无相啊!

——嘿嘿,更抱歉啦,您哪,想要用思维心推理出来一个觉悟之境,这像啥呢?哎,就好像佛经里面经常说的:‘蒸沙成饭\\\\\’一样,无有是处呀!要知道,‘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您说觉悟心也没有了,完全无相,殊不知啊,您又落入到‘无相空花\\\\\’当中去啦!您这个无相,还是概念的无明错认,它不是如来的无相啊,它是啥呢?嘿嘿,它是顽石的无相呀!嗨,您真有本事,才出龙潭,又入虎穴呀!

——哎,所以说呢,幻化已消灭,烦恼即菩提呀!那正是:

人在尘世中,心行本自在。

也不断烦恼,也不求菩提。

息心达本源,处处成正觉。

有事也无相,无心善分别。

语默动静会,思维乃如如。

不劳灭幻相,拂水波难平。

自古修行人,每每弄知见。

绝知复绝觉,顿超如来地。

到此方知,‘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啥叫不动呢?难道说,您啥也不做,啥也不想,就叫做如如不动吗?

——嘿嘿,那叫做死人,那叫做呆子呀!

——真正的不动,是指修行人,心行已经离相,哎,在了悟空性以后,做到了行解相应呀!行解相应,就是该做啥做啥,做啥都没关系,心呢?已经彻底不着相了呀。

所以呢,真正的不动,就在行住坐卧当中,就在言谈举止之内,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和修行里面呀!咱看六祖大师咋说的吧: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做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

哎,就在日常运作当中,心境呢?如如不动。如果一定要啥都不做,啥都不想,哎呀,那是顽石等等,无情之物的状况呀!那将会失去成佛的种子——菩提大愿呀!

所以呢,历代高僧大德们,悟道之后,并不是啥都不做,而是呢?常行六波罗蜜,自利利他。要么带领禅修,要么讲经说法,要么广结善缘,总之,用种种的方法,不断地修行,目的呢?以幻修幻,以幻灭幻。

——在后文当中,佛陀把这种悟道以后,发起妙用的修行方法,叫做“如幻三摩提”,也叫做“三摩钵提”,哎,也就是如幻三昧呀!在圆觉妙法当中,它也是三种根本行门之一,咱到后面再详细了解。

关于以幻修幻,其目的在于灭幻,幻灭了,则觉悟之心如如现前,咱就成佛了。想要灭幻,就必须认识啥叫做幻,哎,上面这段经文呢,世尊把幻化境界都讲清楚了,剩下的,咱就实修,通过实修来彻底消灭幻化,就OK啦。

——可是,想要灭幻,从哪里下手呢?咱总不能把啥东西都砸碎了,都消灭了吧!咱也学习伟人,咱先去砸碎一个旧世界,再来建立一个新世界,这行得通吗?嗨,要真是这样,估计呀,咱自己首先就会被砸碎,就会被消灭啦!

所以,灭幻,不是要去消灭什么东西,而是呢?要拥有一份远离的智慧,不沾染幻化境界,自然远离,一直到了没啥好离的地步,哎,全境即心,心也无相,就叫做幻化灭尽了。

因此,关于以幻修幻,世尊继续开示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