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弟子品第三

  弟子品第三

  佛陀弟子中有小乘声闻弟子,也有大乘菩萨弟子。以故玄奘译《说无垢称经》的此品为声闻品,而不名弟子品。声闻者:闻佛声教得道,故名声闻。此品说维摩诘往昔为诸声闻说殊胜法显大乘义,摄小归大之事迹,故名弟子品。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初显维摩长者善权方便,假托身疾,示病独寝于床,自起心念,希佛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以下显示大圣慈悲令众前往问疾,佛知维摩诘心念,即初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次遣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三遣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四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五遣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六遣论议第一的迦旃延,七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八遣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九遣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十遣多闻第一的阿难陀等十大弟子前往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舍利弗虽证罗汉,烦恼已断,身心寂静,但他法执未破,不达世出世间平等如幻之理,于是舍世间而求出世,断生死而证涅槃,除嚣入静,远尘离俗,故答不堪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宴坐”者:安禅静坐,名为宴坐。二乘有真无俗,有智无悲,只求自利,不修福德,故于深山古洞之中,静室卧榻之内闭目静坐,屏息视听,远离愦闹,内住其心,方能入定。菩萨反是,真俗圆融,悲智等运,自利利他,福慧双修。对世间诸法了知是因缘所生,梦幻泡影,有相无体;对出世诸法亦了知是因缘所生,梦幻泡影,有相无体。于法之相有而不舍,于法之性空而不取,不取不舍,不增不减,相上见性,有上观空,故于愦闹不远,视听不屏,常住寂定,而得解脱。所以长者维摩诘于舍利弗林中宴坐之时,前往度化,夺彼小心,令发大愿而修大行。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二乘智浅,不达色心诸法相有体无,故修行隐身山林,灭心寂定,虽欲隐藏,反为显现。菩萨修行虽在欲、色、无色三界,而不著三界,善取善舍,内真外俗,故曰:“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灭定”是圣者为息劳倦而入,入此定者不但灭了前六转识的现行心及心所,而且第七末那识亦灭了执我一份,故名“灭尽定”。二乘入寂,加行智微,不起妙用,所谓用而不寂,寂而不用。菩萨入寂,方便智强,常起利生之妙用,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曰:“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二乘智浅,舍俗而真;所谓观真现前,俗用便息。凡夫愚痴,舍真而从俗;所谓以俗为用,真智不行。菩萨方便久修,智用齐洽,观真照俗,从俗证真,以根本智实证真如法性而不取,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以后得智善达诸法幻相而不舍,大雄无畏,努力为善。二智并用,真俗圆融,是为“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问:菩萨修行为何要现凡夫事呢?答:道不离平常日用,所谓担水砍柴是妙道,穿衣吃饭即真如。何以故?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内因缘所生,无实自体,只有幻相,对相有体无之法不可言有,不可言无,远离两边,即契中道。《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以故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当体即有;有即法之相,空即法之性。以实相智实证法性不偏有,以方便智善达法相不堕空,非空非有,善契中道。《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破空论》亦云:“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如果修行人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具体的事物,离开了所度化的众生,则智慧无由生起,执著无由破除,大悲无由施展,福德无由集积。惠能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所以欲修大士行、成就两足尊者,只有在世间度济众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空、遣相、破执,这就是菩萨既不舍道法而又现凡夫事之所以然。若能如是修,是名真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为宴坐。

  二乘声闻,观心性有,内住六根,外缘六尘,为使心不缘六根六尘,故入寂定。菩萨知心性非有,达根境皆空,息分别,去执著,于诸法上自在无碍,故心不住内,亦不住外,也不住中间,无住而住。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的日常生活中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但同时又勤修通往涅槃城的三十七道品,故名“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菩萨以大智慧了达烦恼如幻,缘生性空,不断烦恼,而实证烦恼的离言法性。世尊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所谓“极烦恼所恼”,即是恒处生死,普度众生,以世间最大的烦恼来炼磨自己,这就是本经所说“不断烦恼”之意。因为菩萨有别于二乘离烦恼而证涅槃。菩萨是在生死上离生死相,即证涅槃;在烦恼上离烦恼相,而证菩提。以大悲心不舍世间、不断烦恼;以大智慧了知世间性空,烦恼如幻,就在世间烦恼上实证自性涅槃。修此胜行,既别凡夫,又异二乘,契顺正理,故佛印可。以大智慧断一切障常住真性,以大悲心示行一切诸有为法饶益有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为大乘真禅定。所以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舍利弗智劣根浅,故尔不能前往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目犍连虽在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但他愿小根劣,只觉我空,不达法空,虽能讲法,但不能宣说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所以答言:“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此段显示长者维摩诘方使善巧,见目犍连说法度生不达有情根性、不达诸法实相而前往呵斥,谓说法者,既要深达我空,也要善达法空;既知无我度生、无生被我度,也要知道无一众生而不度,即所谓法随法行,不增不减,不取不舍,随顺因果,是为“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离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诸法不可语言诠显,不可觉知观照,亦无形相,清净寂然,如太虚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自无实体,毕竟空寂,故远离言说戏论,分别执著。龙树云:“众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为有法?”显示法从缘生,自性本空,当下离言,故曰:“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既然法从缘生,自性本空,实我不可得,实法不可得,则当下无有我及我所,取消能所对立,而心境一如,故曰:“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离相待故”。法本无生,法本无灭,故曰: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此段总明诸法依因缘而起,离所执空,并以因缘所生之法摄归真如,摄相归性,即妄见真。《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因缘而生的法,相有体空,有即法之相,空即法之性;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由相显,相揽性成。即相即性,即性即相,性相互相摄入,如如一体,故言:“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所执皆妄,唯如是真,此真如不可以执著分别,不可以随说随解,只有实证才能亲见诸法之实相,故言:“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诸法寂静,不生不灭,常住实际,毕竟不随遍计所执动摇其性。以无动摇,所以不依六境有所动摇,摄相归性,同一清净无相之相,故言:“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诸法缘生,非断非常,因果循环,迁流变化。“法无来去”,如如不动,故非断,“法常不住”,生灭不停,故非常,非断非常,故言:“法无来去,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此是三解脱门,遍计所执说之为空,即执实我实法是空,如龟毛兔角,体相俱无;圆成实相说为无相,如太虚空,胜义离言,即一相无相之实相;依它起性说为无作,如水月镜花,相有体无,对有漏诸行深达是众苦之本,不可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法法皆从缘生,缘生之法如梦幻泡影,平等平等,不可计执分别,不可言语诠显,远离两边,故言:“法离好丑、增损、生灭”。法无来去,故“无所归”,亦非眼所能见、耳所能闻、鼻所能嗅、舌所能尝、身所能触、意所能了。又因法住法位,寂然不动,平等一如,则无有高下,离一切观行。

  总之,诸法清净,离言说分别,以故文殊师利在该经的入不二法门品中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也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有法可说,即著法相。因为真如实相一定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能实证,若用言说分别,则落入二边,不能契会中道,也就不能实证清净离言的胜义法性,以故禅家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若离言说,则离分别,以般若智慧实证缘起性空的真如实性,而契会中道,也才能入于不二法门。《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言语不可说”。故佛陀言:“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维摩长者对目犍连说:“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得,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总结上文,故知法不可说。凡有听有说,皆是增益损减二执。无而说有名增;拨有为无名损。说法者首先要了达我是幻我,由众缘假合,不可执著;人是幻人,亦由众缘假合,不可执著;所说之法亦是缘生,假名为法,不可执著。三轮体空,内外不住,能所双亡,然后方可说法。同时说法者还要了达众生根性,方便善巧,对机宣讲。以实相真智体证法性,而不碍有;以方便俗智善达法相,而不碍空。内真外俗,二谛并彰,来去自由,超然解脱。又应以大悲心赞说大乘,拔众生共出苦海,同登彼岸,乃可说法。二乘不达法空,所说之法不离增减二边,又唯只求个人解脱,无大悲心,不能上报佛恩,下济众苦,更不能荷担如来家业,绍隆三宝,以是义故,而被净名讥呵。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总结上文,大众闻法皆获利益,而目犍连卑躬请退,不堪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三命大迦叶尊者前往问疾。迦叶苦行第一,持佛衣钵入定于鸡足山,待弥勒佛下生,迦叶汉译饮光,因身发金光故名。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

  迦叶尊者乞食,舍富而行贫,偏济穷苦,不能平等布施慈悲,故心有执著,以此道理,曾被维摩诘指责呵斥,故答“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贫里而行乞”者:迦叶曾发愿言:出家比丘是众生广种福田的地方,今生有的众生饥寒交迫,穷愁聊倒,原因是前生悭吝,不乐布施,所以感此苦果,如果今生再不布施,则来生更穷,故我化缘乞食,舍富而乞贫,让穷者广种善根,集积福德。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慈悲”者:慈谓慈爱,能与以乐;悲谓悲愍,能拔其苦。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行平等慈,运同体悲,对一切众生作平等的拔济,不分贫贱富贵,亲疏恩仇,让他们都能广种福田。而迦叶尊者虽有慈悲之心,但对众生有分别执著而不能普济,故舍豪富从贫乞,所以被维摩诘呵斥。

  迦叶!行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住平等法”者:不分贫富亲疏,内心清净,以平等大慈悲心摄受众生,所以“应次行乞食”。“为不食”者:食有四种:一、断食(即口吃饮食),二、触食(即六根触境),三、意思食(即欲求希望),四、识食(即赖耶执身)。一切众生皆依四食而住。诸佛如来已得彻底解脱,不吃饮食,远离断食。但是未得出离解脱者,则暂时乞食资身。所以维摩诘谓迦叶尊者,应该发心解脱出离,以不吃饮食而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者:一切诸法皆是缘生,无有实体,相是幻相,性自空寂,要彻底破除人们对众缘和合之法的分别执著相,而取抟食(抟食:如球形的一团饭)。“为不受故,应受彼食”者:远离执著,不受不贪,而受彼食,也就是说以受而不受,不受而受;食而不食,不食而食的不取不舍而行乞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

  “空聚想”者:想如空聚,无有实体,远离取舍,不可执著。“聚落”者:田园舍宅、城邑村庄谓之聚落。色为眼识所见,此有青黄赤白的显色,长短方圆的形色,口唇摇动、手足曲伸的表色三类。色是缘生,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可贪爱,故言:“所见色如盲等”。(盲者,显无色可见。)声为耳识所闻,此有赖耶识执持有情根身所发出的执受大种声,不由赖耶识执持器界所发出的非执受大种声,以及由有情器物和合所发出的俱大种声三类。声是缘生,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可执著,故言:“所闻声如响等”(响是谷响,显示有而非真)。香是鼻识所嗅,此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和合香、变异香、俱生香六类。香是缘生,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可憎爱,故言:“所嗅香如风等”(风者,变化无常,显示了不可得)。味为舌识所尝,此有辛、甘、苦、酸、咸、淡六味,此六味亦是缘生,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可分别执著,故言:“所食味不分别”(不分别者,法本具中道,显示远离两边)。触为身识所缘,此有冷、暖、滑、涩、轻、重、缓、急等触境,此触尘境界亦是缘生,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可分别执著,故言:“受诸触,如智证”。(智证者,以无分别智实证无分别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现证现观。)。

  总之,此段显示了学人应该做到如惠能六祖所说:“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相上见性、有上观空、不取不舍的动上求不动的活禅。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不灭。

  相如幻化,有而非真,诸法亦然,故曰:“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者:诸法不能独自生起,必须要待众缘的结合才能产生,故无自性。“无他性”者:诸法有缘无因亦不能生,必须要有内因的结合才能生果,故无他性。诸法既无自性,又无他性,则本自无有生灭;既无生灭,则清净寂然,故曰:“本自不然,今则不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八邪”者:与八正道相反。一、邪见,二、邪思维,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念,七、邪定,八、邪精进。“八解脱”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不舍八邪”者:即不舍八邪的众生,显菩萨大悲对“憎背有情除其恚恼”,而使自他入于真圣道的八解脱,故又言:“以邪相入正法。”诸菩萨众上敬诸佛如来,下济无边众生,先发菩提大愿,随后普皆回向,对所得功德平等施予一切,故曰:“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以般若大智慧了知世间是空,缘生如幻,心不取相,如如不动,寂静安祥,自在解脱,是为“非有烦恼”。菩萨以大悲心不舍世间,广度有情,所谓众生有苦我亦有苦,众生无尽我愿无尽的精神穷未来际对众生进行拔济,是为“非离烦恼”。广作利益大众的善事,故“非入定意”。常心不乱,如如不动,故“非起定意”。已出三界,烦恼执著永断,故“非住世间”。慈悲化导无量无边众生,故“非住涅槃”。施者心不取相,不望果报,不求人天有漏小福,亦不贪求出世无漏大福,一心禅寂,清静无相,远离实我实法的增益执及拨无因果的损减执,故曰:“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若依如上所说甚深微妙的正理而食,则为不空食他人所施,堪作福田,自他兼利,是为最极殊胜而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迦叶尊者闻维摩诘开示后,大获法益,叹未曾有,耻小慕大之心已露苗头,故对一切大乘菩萨深起敬心。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叹居家白衣学大乘菩萨智慧辩才深广如斯,若是出家比丘修大士行者,则不待言显,可想而知。所以凡是听了维摩长者这段重要的开示后,有谁不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呢?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小乘声闻弟子的迦叶尊者自从得到维摩诘的开示后,弘法度生从不以小乘法授与众生,心生惭愧,恨自己已入小乘果位,无有大乘菩萨的那种智悲愿行的殊胜堪能,是故答曰:“不任诣彼问疾”。

  学道之人不论出家在家,要彻底深达饮食是暂时资养色身的,不可过份贪著。众生以财施,则我以法济;财食养色身,法乳育慧命,二者兼利,不可偏废。因为世间罪恶多以食生,古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故佛陀教导比丘要少欲知足,不为物累。诸葛有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至远。”所以佛陀对于饮食视为恶物,教人要作不净想(嘉肴美味下喉三寸便成粪),作医药想(暂时调养四大支撑色身),作不食想(身既资养,则应努力修行,断尽烦恼执著而出生死,永不饮食),绝不能空食一生,虚受他人供养,作一造粪机器,古德告诫云:“众生一粒粟,贵如须弥山,徒食不修道,披毛带角还。”学人于此当慎思猛省而醒悟之!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四命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前往问疾,须菩提汉译空生,又名善现或名善吉。因出生时家中珍宝忽空,故名空生;后七日珍宝忽现,故又名善现。善现虽被佛陀誉为第一离欲阿罗汉,已得无诤三昧,但智慧辩才、悲愿神力不及菩萨,更不如我释迦如来;又加之智慧觉照只证我空,不达法空,只求自利,不求利他,偏而不中,缺而不园,有真无俗,有智无悲,曾被维摩诘呵斥,所以答曰:“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真如法性,一切平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食之性等于一切法性,一切法性等于一食之性,举一反三,以一贯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通达此理者,乃可行乞取食。何以故?食从缘生,自无实性,相如梦幻,体自空寂,食是如此,其它诸法以此类推,亦复如是。诸法如是,食亦如是。所以说:“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一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淫怒痴即贪嗔痴。不断世间烦恼而常作利益大众的事,故曰:“亦不与俱”。菩萨有大雄无畏的精神,有时为了正法的庄严,三宝的利益,不得不据理力争,或执己是,或斥他非,唇战舌枪,破邪显正,似执一身为我,但心常安住在一相无相之实相的真如法性境中、了达无我无法,内心清净,是名:“不坏一身,而随一相”。“痴”谓愚痴,亦即无明,不明事理因果规律。“爱”即贪爱执著。以无明为先,不达诸法缘生如幻,于是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贪爱执著,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是为“痴爱”。菩萨大悲,顺诸众生不舍生死,而长期与大众同生活,共工作,修拔苦与乐的大士行,故不灭痴爱;虽不灭彼,但以无漏智慧了达烦恼性空,内心无执无著,就在烦恼上见菩提,生死上证涅槃,而超然解脱,故曰:“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五逆相”者:此由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重罪而感堕五无间地狱,故名“五逆相”。“五逆相”是地狱极苦之处;“解脱”是涅槃极乐之处。菩萨大智大悲,了知五逆是空,缘生如幻,以不舍五逆重罪有情进行度化,心不取相,以般若大智实证五逆平等如幻的真如法性而得解脱,故曰:“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无有语言文字之所障蔽,亦无我法二执之所缠缚,故曰:“不解不缚”。苦、集、灭、道谓之四谛。四谛如幻,是假非实,佛陀为了方便度生,权用语言安立,属“有体施设假”。所谓四谛,即非四谛,故曰:“不见四谛”。菩萨以无分别智实证四谛法的无分别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故又曰:“非不见谛”。菩萨一向随顺生死,度化众生,不求果报,故曰:“非得果”。虽顺生死,而不耽著世间,染著生死,心常安住在无碍解脱之中,远离颠倒梦想,故又曰:“非不得果”。贪住生死,憎背涅槃,名凡夫。菩萨已破分别二执,已断分别二障,得真见道,故“非凡夫”。虽已见道,而常化度众生,现凡夫事,故又曰:“非离凡夫法”。菩萨大悲现于六道,故“非圣人”。大智出于三界,故又曰:“非不圣人”。具足四无量心及六度四摄诸妙功德,名“成就一切法”。虽成就此法,而心如虚空,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不作成就想,不作胜妙功德想,故曰:“离诸法想”。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赊黎子、删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六师外道”者:一、富兰那迦叶(断见外道),二、末伽黎拘赊黎子(常见外道),三、删舍夜毗罗胝子(苦行外道),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自然外道),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自在天外道),六、尼犍陀提子(宿因论外道)。“不见佛,不闻法”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因为法身如来清净无相,不可见闻,不可言说,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故曰:“不见佛”。佛如是,法亦如是,不可取相执著,故曰:“不闻法”。“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者:菩萨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于一切众生行平等度化,所以六师外道是佛得菩提的殊胜方便缘,汝应同佛以此为师。因为彼诸外道拨无因果,由大邪见而感堕恶趣,汝应悲愍,亦堕恶趣进行方便救济,果能如是,则同如来,乃可取食。若舍六师外道而不悲愍,不随堕入恶趣进行度化,不觉外道的同一空性,那就没有菩萨不舍众生的大悲精神。所以须菩提虽是解空第一,但求自了,不求觉人,以此道理,故被维摩诘呵。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此段总显应以大悲度生的精神不舍世间,普度缘人。所谓“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者:为了度化邪恶邪见、不正的众生,而常随其中,不入涅槃。“八难”者:地狱、饿鬼、傍生、北俱庐洲、长寿天、佛前佛后、盲聋喑哑、世智辩聪。菩萨悲心切切,常住八难之中教化众生,若无八难,则菩萨不随其中,故曰:“住于八难,不得无难”。随顺众生生死,同于烦恼,不住涅槃,也就是众生不度尽,誓不证菩提,故曰:“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无诤三昧”者:由彻底破除我执,不与人争,内心清净,如如不动,故名“无诤三昧”。《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因一切众生皆从缘生,本性是空,此空性空理,本自不生,本自不灭,如如不动,清净无相,此清净无相之相,亦可说为无诤三昧,故曰:“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施者以智慧了达我法二空,一切如幻,虽在布施,而心不取相,三轮体空,内心清净,不见有真实福田可得,故曰:“其施汝者,不名福田”。又施者悲愿无穷,能入恶趣化诸众生,常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菩萨大慈大悲精神。故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所谓堕者,显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三恶道的众生,而行度化,非实堕入三途之中。菩萨不舍一切众生,对于诸魔亦常时摄受进行度化,朝夕不离,如同眷属,情如手足,令其化入正道。果能发如是大心,修如是正行者,是则名为真实菩萨,故曰:“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再者,我与众生,众生与我平等无二。何以故?“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亦无灭,即此身心是幻生”,法性空理等无异。所以说:“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者:怨恨众生的烦恼执著,而不怨害有情,因为烦恼执著能使有情镇住于三界之中,不得出离,故菩萨恨之。“谤诸佛”者:佛本无佛,如梦如幻,不可执著于真佛假佛,所以《金刚经》云:不可以色相见,不可以音声求,更不可从具足色身和具足诸相见,也不可从不具足色身和不具足诸相见,远离两边,行于中道。因为二乘执著色声形相为真佛,故教谤之。“毁于法”者:释迦牟尼曾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金刚经》也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由此可见,佛说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令众生远离诸著。若果执法是真实不虚,而不舍离,则与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义相违。以是义故,二乘执蕴、处、界三科、四谛等法是究竟的教法,故曰:“毁于法”。也就是教须菩提要彻底了达佛说诸法是对机施教,无有定法,不可执著。“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者:二乘有智无悲,只求自了,不度众生;有真无俗,舍离世间,安住涅槃。故维摩长者教导须菩提要发菩提大愿,具备菩萨那种常住生死随类化现,若不度尽众生,终不灭度解脱的精神。

  以上各段,文涩义幽,深险难释,尚希学人本佛“依义不依语”的教导而受持弘扬。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二乘须菩提从昔以来未曾闻此甚深最甚深的无上大法,故尔致使茫然,迷失诸方,不能加辩,所以欲舍自钵而去。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无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法随缘生,法随缘灭,自无实体,如幻如化,如泡如影,有而非真;法是如此,诠说诸法的语言文字亦是如此,皆假施设,如幻化相,有而非真。但尊者须菩提不达此理,执法是实有,执语言文字亦是实有,故心生恐怖畏惧,所以维摩诘言:“须菩提!取钵无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有般若智慧的人能够彻底明了语言文字亦是缘生,有而非真,自性离言,无有执著,所谓言而无言,无言而言,在文字上离文字相,在言说上离言说相。《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法者即是一方面用语言文字方便显说,另一方面又深达“语言文字是解脱相”,缘起性空,“一切法皆是佛法”之义,而远离分别执著,即是“无法可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是为善说,故曰:“是名说法”。也就是“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之义。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法眼净”者:即清净法眼。也就是能于一切诸法上以般若智慧实证胜义离言的清净法性,故名“法眼净”。总结上文,大众闻法皆获利益。而须菩提听闻此语,则神气顿失,塌焉若丧,故答:“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五命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汉译满慈子前往问疾。因尊者圆圆的脸上常现出满脸的慈祥,故名。富楼那虽能讲法,但不识众生根机,以小乘佛法,度上根众生,曾被维摩诘呵斥,故答:“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富楼那欲以厌世间苦,欣涅槃乐的四谛法授与新学比丘成自了汉。殊不知此诸比丘是大乘根器,欲求无上菩提,岂小乘法能够满足,故维摩诘前往指责。

  ‘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此显具有如来种性的众生不能以小乘法相授。说法者要具有方便善巧的智慧遍察群机,对什么样的根性,则说什么样的妙法。切不可以小心的秽食置于大心的宝器之中,要善知众生心之所趣,而慈悲接引。大乘喻琉璃宝,自他双利,小乘喻水精石,但求自了。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维摩诘长者进一步呵斥道:你满慈子又不观察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怎么就以只求自了的小乘法而向大众宣讲坏彼大悲心呢?象你这样讲法的人就象世间不懂医术的庸医给别人治疮一样,本来无疮,而割肉治疮,到头来却反成伤害。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新学比丘具如来种性,本欲行大乘菩萨道,故不能以二乘小径相示。永嘉云:“大象不游于兔径”,即是此义。大乘如大海,深广无边,小乘如牛迹,土塘浅水;大乘如皎日,遍照十方,小乘如萤火,自照不足。所以不能以小径示与大乘,以牛迹内于大海,以萤火等同日月。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此段总言二乘声闻智慧浅薄,不能善观有情根性胜劣,不达法空的殊胜妙理,如聋如盲。须知新学比丘多生已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愿,只是未至见道,当中自忘不知,怎能不观众生根性而以微浅的小乘法相授呢?所以维摩诘言:“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诸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三昧”,新译三摩地,即等持、禅定。维摩长者入甚深禅定而发宿命通,使新学比丘皆得各见多生所作诸事。一、于五百世值殊胜因缘遇佛出世;二、广发菩提大愿,深植善根;三、修大士行,集积无边功德;四、欲证佛果,回向大菩提;五、智慧顿生,达心如幻而远离一切执著。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的意义。从此段文句的结构来看,因诸新学比丘于久远劫来广植善根,深发大愿,已将无量功德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十方众生,只是修行未至见道登地,致使当中自忘不知,后来由于维摩长者的宿命胜通,而使在场的新学比丘各见宿命,使大家多劫所作之事又得重见,故名“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而并非先有一真实不虚的清净心,后被染污,再经过拂尘断妄,又得显现的“还得本心”。

  按唯识讲,心有二义:一、集积名心,二、集起名心。前者是指七转识熏习成种集积于本识中;后者是指本识将其熏习所积的种子遇缘生起现行。故八识可总名为心。又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此八种识皆各由自种生,各有运动变化的规律,各有其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种现熏生的相互转化。同时此八种识彼此之间又互相为缘而得生住,比如一株大树,阿赖耶识如树的根,末那识和第六意识如树的主干,前五识如树的枝叶花果,不可说为是一,不可说为非一。所以以八识为内容的一心皆是因缘而生,如梦如幻,有相无体,自性空寂,不可分别,不可执著。彻底通达此理,自能远离有无两边,而心清净,依此道理,故可说言:“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本心”者,本来面目之心,也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的心,故名本心。惠能云:“若即说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无著也”。拘留孙佛偈云:“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释迦牟尼临入涅槃时还谆谆教诫弟子要依“四念处”住。“四念处”中即有“观心无常”一句。《金刚经》亦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见从内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体,本性是空的心即是本心。彻底通达此理,即可破除对心的分别执著,而顿入不二法门。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著”。由此可以窥见佛说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令众生远离一切空有两边的分别执著。如果认为有一实心可得,怎能破执著,去分别,而得解脱呢?所以学人应树正知正见,真知灼见,掌握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来辩邪正,分真伪,决不要误认本心为真心以自迷迷他。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因维摩长者宣说大乘无上妙法,而诸比丘故得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即不退生邪见外道。二、住不退,即不退作二乘。三、证不退,见道以后,不退所证。四、行不退,八地以上菩萨无功用行,随缘任运,得决定住。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二乘声闻智慧微浅,说法不逗根机,对众生有害无益,故言:“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依此道理答曰:不任前往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六命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前往问疾。梵语摩诃,汉译大。迦旃延,汉译剪剃。因为尊者随佛说法后为诸比丘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理,但不通达一切诸法实相之义,便被维摩诘呵,故答:“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释迦牟尼为诸比丘演说无上法后,高足弟子于诸契经深文妙理、思维抉择为大众解说,助佛扬化。“无常者”: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法生灭变化,故名无常。“苦”者: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诸苦,时时逼恼,故曰苦。“空”者:谓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有相无体,非真实有,故曰空。“无我”者:谓有情由五蕴假合所成,中无实在的主宰者,故曰无我。“寂灭”者:谓灭诸烦恼,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而彻底解脱,故名寂灭。“义”谓义理。此无常、苦、空、无我为四谛中苦谛四相。寂灭是四谛中灭谛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二乘迦旃延以四谛之理向大众宣说,令其厌世间苦,欣涅槃乐,于世间有舍,于涅槃有取。大乘于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五法了知是有体施设假,如梦幻泡影,本性是空,常以无分别智实证无分别理,于世间不舍,于涅槃不取,内心平等,对凡夫圣者作平等观,对世出世间作平等观,内心清净。同时弘法度生,讲学造论皆是以般若智慧实证真如法性而平等流出,无有执著,完全不同于二乘以生灭分别之心宣说真如实相,故维摩诘对迦旃延说:“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者: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刹那刹那,变化无常,其中无有实法可得,生无实体,灭如梦幻,远离对无常的分别执著。因为无常的空性则是无生无灭,所以大乘就在不生灭义上见无常,也就是在无常义上见无生灭。“五受”者:苦、乐、忧、喜、舍名为五受。“五阴”者:色、受、想、行、识。大乘彻底通达五受阴亦是缘生如幻,本性空寂,无所作为,无所生起,自性空寂,即是苦的实义。又诸法毕竟不实,生灭不住,变化无常,虽暂有相状,但终归没灭,空无所有,故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者:我即幻我,亦即法之相,无我即空,亦即法之性;相不离性,性由相显;性不离相,相揽性成。性相不二,我及无我如如一体,也就是在我上见无我(由相见性,不为相迷),在无我上见幻我(由性达相,不为性缚),我及无我等同视之,故曰:“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诸法寂静,本自不生,本自不灭,非有为,非无为,清净无相,胜义离言,此即名为真实寂灭,故可说为“自性涅槃”。以此道理随缘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不取不舍,不增不减,无执著,故又可说为“无住涅槃”。非如二乘用智慧简择诸法性相,断灭烦恼业障,舍离世间而证得有余依和无余依二涅槃。故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大众比丘闻维摩长者说无上法时,烦恼顿断,心境豁然,妙悟天开,而得解脱。所以迦旃延曰:“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七命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前往问疾。梵语阿那律,汉译无灭。据佛典记载,尊者于无量久远劫前,也就是在毗婆尸佛入灭后不久,曾作贼人,常行偷盗,某夜潜入佛殿,看见油灯暗淡欲灭,随即以箭挑灯,忽然殿堂佛像放出万道祥光,尊者一见,顿觉心惊不安,从此则悔过自新,不再行盗,所以后来于释迦出世时为佛堂弟而随出家。但因尊者常贪睡眠,萎靡昏沉,曾被佛陀狠狠呵斥,于是深感惭愧,悲泪哭泣,发勇猛心精进修道,竟至七日不眠,由于过用心力,积劳成疾,遂致双目失明,后又勤修禅定,得天眼第一。

  尊者虽得天眼第一,但他只觉我空,不达法空,于是心有执著,不能见到诸法一相无相之实相的离言真如,故答:“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经行”者:古印度出家人修行要宴坐经行,经行时眼观五尺,内心参悟,以去昏沉睡眠盖。宴坐时眼微睁微闭,心专一境,以去掉举散乱盖。“梵王”:即色界初禅大梵天王。“放净光明”者:神通十八变之一。其义有三:一、往它方世界或闻正法,或化众生;二、或使三途众生蒙受光明而息诸苦;三、或使威德天人八部蒙受光明而得觉悟。“庵摩勒果”,汉译吉祥果。阿那律视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之了了分明。因为二乘的天眼只能见一大千世界,而初地菩萨的天眼则能见百个大千世界。故阿那律言:“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

  “作相”者:天眼见境作虚妄分别相理解。“不作相”者:天眼见境不作虚妄分别相理解。天眼、天耳、他心、神境、宿命名五通,若再加漏尽,则为六通。外道只有前五通,名凡通或邪通;出世阿罗汉,如来皆有六通,名圣通。外道的诸通皆有执著分别,无有智慧,不能亲缘胜义离言的诸法实相。“无为”者:无生、无灭、无造作、无作用。天眼若是无作无为,则不起作用,而不得有见。佛陀天眼则独不然,远离分别执著,常以智慧实证真空法性,不是虚妄分别心作相所见,故不同于前者外道诸通。同时又用即了了分明,善见各种色尘境界,而不是无生无灭的无作相,如是则又远离了后者无为无见的二乘之过。总之,佛的天眼是见而无见,无见而见的不取不舍。而阿那律的天眼只见虚妄分别,未见真空实相,故被维摩诘呵。所以尊者默然无语,不能加辩。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二乘天眼起用,取而不舍,无有真智;不起用时,舍而不取,无有俗智。有取有舍,是散心天眼,性属有漏无记,非真天眼。所以阿那律尊者只见大千,不见其余。如来天眼,圆满究竟,常在定中而起妙用,虽起妙用,而又不动道场。不取之中常有不舍,不舍之中,亦有不取。真俗圆融,故尔所见,遍十方虚空,尽诸佛刹土,同时又远离作、无作二相。所以如来天眼是无漏至善,故非二乘天眼之所能及。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段总显以严净为首的无量梵天闻维摩诘的开导,皆获利益,共发菩提大愿。但是阿那律尊者智慧微浅,根机下劣,无真神通,无大辩才,故言:“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八命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前往问疾。尊者于佛出家,不久证果,常持净戒,无所触犯,又常常替佛整顿僧纪,故命彼前往问疾。

  优波离尊者虽能依佛制的戒律而自持授他,但无有出世般若真智,只破我执,不破法执,不能彻底通达罪性本空的道理,曾被维摩诘呵,故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佛陀在世时,一天有二比丘在山上闭关修行,到了中午,另一比丘下山化缘,只留一人。这时山中有一打柴的樵女,见洞中只有一年轻比丘在此静坐,于是邪欲之心顿起,比丘便与樵女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毁犯了根本淫戒。另一比丘化缘回山,见樵女还在洞中,于是勃然大怒,举起拳头赶打樵女,樵女慌乱向洞外奔跑,一不小心,失足从万丈高的悬岩上跌倒下去,顿时粉身碎骨,一命乌乎。而这一比丘当下就犯了根本杀戒。由于一犯淫戒,一犯杀戒,此二比丘羞耻万分,恐惧怖畏,不敢问佛,而前往优波离处,请其忏悔罪过,但优波离以什么是戒,什么是犯戒有罪,什么是我犯、我悔、我无罪的道理而教导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二乘重守身语二戒,不重意戒,只达我空,不达罪空,法执未破,不能证得诸法的平等真如,虽能悔罪,不能彻底拔除罪根,终非究竟。菩萨反是,能彻底断除我法二执及诸烦恼,能于善法及不善法作平等观,达罪性空,证得诸法的实相真如。而优波离不以甚深的悔罪法教导犯戒比丘,以一般的悔法相授,反生执著,重增罪过。所以维摩诘呵斥优波离言:“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灭除,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

  罪本无罪,缘生性空,此空性空理不在内外,亦不在中间,无住无在,不可执著,不可分别。《华严经》云:“过去世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可见罪业亦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又心有执著分别,缘境取境,造善恶业,此业熏习成种,储藏于赖耶识中,招感三界五趣的苦乐果报。故心染垢,则有情染垢;若心清净,无有执著,则造业感果亦皆清净。所以说:不善法生,则有情染垢;清净法生,则有情清净。故佛陀言:“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此依俗谛讲,若依真谛谈,胜义谛中,心亦是空,一法不立。慧能云:“若即说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无著也”。因为心亦是因缘而生,如梦如幻,有而非真,自性本空,此空性空理不在内外,亦不在中间。心既如是,罪垢诸法亦皆空无所得,等一法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如”者:常一不变的真如法性,也就是说罪垢诸法与心皆是平等如幻,有相无体,求其实性,了不可得,故言:“不出于如如”。

  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识主张相外无性,相即是性;性外无相,性即是相。“以心相得解脱”者:指心性本净,清净无相,不可言说,不可分别,远离两边,心行处灭,通达此理者,即可解脱。因为真如空相,即心实相,即此实相之相,是名心相。若以般若智慧实证此真如实相时,不见有染,亦不见净,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又心相如是,一切众生心相清净寂灭,无有尘垢,亦复如是。

  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若以无明为根本,对一切诸法依名取相,分别执著,即是杂染;若以般若为根本,了知我法本空,一切如幻,远离分别执著,即是清净。所以说:“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者:执假为实,执无为有,执幻为真,也就是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执无我为我,执染污为净,是名颠倒;反之,若以智慧明照,无执无著,实事求是,见幻相而不执著为真,见无常、苦、空、无我、而不执为常、乐、我、净、是名无颠倒。因为颠倒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是杂染的心理现象,是引起有情死此生彼,流转诸趣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颠倒是垢”。圣者则远离了颠倒梦想,已是彻底出离三界,证得涅槃解脱的智者,内心清净,故言:“无颠倒是净”。又凡夫把五蕴聚积而成如梦幻泡影的幻我执为实我,故是垢;圣者把五蕴聚积而成如梦幻泡影的幻我了知是幻,而不执著,故是净。所以说:“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依众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生生灭灭,刹那变化,不相等待,无一刻停顿,故是无住。此无住的有为法幻化不实,如电如露,只有假相,而无实体,悟此道理即可去执断障,而心自清净,不造恶业,得真解脱,故造诸恶业皆为烦恼作崇,烦恼之根又为妄想分别,若欲彻底去除妄想执著,只有通达妄念分别皆如梦幻,又如水月,有相无体,非真实有,不可执著,这样自能在分别上离分别,烦恼上断烦恼,罪业恶行,自当远离,若如是者,名真奉律;同时又以般若智慧,达罪性空,于一切法上大觉不迷,若如是者,名真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此段总赞维摩诘的智慧辩才殊胜无比。此二比丘最初犯戒请优波离为之忏罪,反增罪过,后经维摩大士的开导,才彻底了达罪性本空,而顿时除去了内心的黑暗和怖畏,所以感叹赞说:就是被大众公推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也不能及。优波离亦赞道:维摩诘的智慧辩才除佛以外一切声闻及诸菩萨不能制其乐说之辩。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观普贤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证道歌》亦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维摩长者正是以此无上妙法向彼宣讲,所以二位比丘疑悔顿除;既忏除了前业罪愆,还发了菩提大愿,回向有情,愿大众悉得如是慧辩。所以优波离理屈词穷,不能加辩,故答:“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九命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前往问疾。罗睺罗,汉译执日,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出家有德,勤修三学,外现声闻身,内具菩萨行。

  罗睺罗昔时为诸长者子赞说出家有为功德之利,而被维摩诘呵,故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转轮王”又名转轮圣王,轮王。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名转轮王。此王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统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一洲。出家修行,断欲去爱,心不染尘,犹若虚空,除生死苦,得妙法乐,自在解脱,永住涅槃。世间一般在家凡夫,贪名求利,颠倒执著,众苦逼恼,犹如牢狱,纵享荣华富贵,终非究竟,虽作轮王,报尽仍受众苦,难免六道轮回。所以罗睺罗如法为诸长者子解说出家的殊胜功德。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无利无功德”者:无为法中不可显说,离言语,灭心行,无四相,绝百非,无执无著,真胜义谛中一法不立。“有为有功德”者:有为法中有形有相,也有作用,同时又生生灭灭,变化无常,故可说言:“有德有利”。无为法清净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能所,绝对待,远离两边,故不可说言有德有利。夫出家者,就是要亲证离言法性无为真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依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从何所证?观有为法因缘所生,无实自性,如梦如幻,有相无体,无有定法,言说不可施,分别不可用,离名绝相,故证无为,也就是“观如梦幻证无为”。因为无为法中无有差别性相、作用等胜利功德,所以维摩诘言:“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六十二见”者:计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五蕴而成六十二见。即过去世色、受、想、行、识五蕴各计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共成二十见。现在世色、受、想、行、识五蕴各计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共成二十见。未来色等五蕴又各计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共成二十见。如是三世共成六十,再加我与五蕴合,我与五蕴离二见,总计共成六十二见。

  此段显示出家修行之人要能所双遣,人法俱空。法外无心,则无自此;心外无法,即无他彼。化小我为大我,与众生休戚相关,生死与共,无彼无此,亦无中间,远离外道的断常等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不执著过去,不分别现在,不贪求未来,一心禅寂,自得涅槃解脱。这就是有智者所受,圣人所行之处。“降伏众魔”者:降伏烦恼等四魔。发大悲心普度人、天、地狱、饿鬼、傍生五道众生。“五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信、勤、念、定、慧名为五根,即此五根势力增胜而有力用,名为五力。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污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心怀慈悲远离嗔恚,名“不恼于彼”。广行诸善,自利利他,名“离众杂恶”。正信、正见、无有邪执,名“摧诸外道”。离名绝相,远离分别执著戏论言说,名“超越假名”。不舍世间,普度众生;不取诸相,清净寂灭,来去自由,念念无住,名“出污泥,无系著”。我法本空,一切如幻,能所双亡,心境俱空,名“无我所”。既无我所,有谁能受,有谁被受,名“无所受”。善调自心,无有心猿意马驰散杂乱于内,名“无扰乱”。法喜充满,自在超脱,名“内怀喜”。慈悲行于外,能使众生破执著,断烦恼,而成就其清净心,名“护彼意”。定慧二门能摄无量功德,故能随顺禅定,发起智慧。总之,一言以蔽之,离众恶,修诸善,尽其意。真实发心出家者即在于此并非徒具形式。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佛法流传世间共分三个阶段。初一千年即正法时代,次一千年即相法时代,后一万年即末法时代。维摩长者劝告诸长者子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中印度)难生今已生,佛世难遇今已遇,真是百千万劫难逢的殊胜良缘,幸福如此,岂能错过,故应立即与佛出家修行为妙。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我无主宰,随缘任运。有条件者,出家为妙;无条件者,不可勉强。只要发无上心,修大士行,自觉觉他,真俗圆融,言佛之言,行佛之行,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增不减,在家出家,一样皆可成无上道。惠能云:“在家亦得,不必出家”。若已出家,即应善始善终,勇猛精进,勤修三学,永不退转,直成佛道。古人云:“有始有卒者,其为圣人乎”!末法时代,出家有三:一、身心俱出家,割爱辞亲,剃除须发,著坏色衣,舍诸世间所有嗜好,成比丘相,发坚固的菩提大愿,严持净戒,勤修定慧,一心希求自觉觉他,直成佛果。二、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虽不著法服,而心常清净,不染世欲,一心禅寂,不毁禁戒,发无上慧,有大慈悲心自度度人,即世间世俗,一切不著,无我无法,见闻不爱。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虽身著袈裟,面似道貌岸然,而心同凡俗,著五欲,毁禁戒,坏僧流,无惭无愧,屡教不改。此三种出家,前二为真,后一为假。出家既有方便,三十二长者子皆发心修行。而罗睺罗理屈,无能加辩,故言:“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十命多闻第一的阿难前往问疾。梵语阿难陀,简称阿难,汉译欢喜或庆喜,是佛陀的堂弟,白饭王的儿子。于佛腊八成道,人天欢喜之日降生,故得是名。年长出家,侍奉佛陀二十五年。

  阿难化乳,说佛有疾,而被维摩诘呵。故答:“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化身如来方便示现于五浊恶世之中,悲愍六道众生,而现身疾。即众生有病而佛亦病,众生病愈而佛病愈,并非如来真有身疾。“小有疾”者:略示微病。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它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大威德诸天”者:即六欲天及色界四种禅天。因此诸天众生有大神通,由修集道德十善及世间禅定所感。“梵志”者:即婆罗门。“转轮圣王”:解释见前。

  佛由破迷开悟,修集出世无漏善法圆满所感,得金刚不坏的无漏真身。已于有漏八识而转成无漏四智,烦恼已断,执著已离,诸漏永尽,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无世间恶因,故不招世间苦果。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法身”者:修积六度四摄无边善法之所集成,具足一切无漏有为无为诸妙功德。“非思欲身”者:不由烦恼执著、贪欲不净的染业招感成身。佛是彻底出离三界的大圣,福德智慧两皆具足,为三世一切众生之所尊仰,名“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不是分别执著有漏染业之所感招,而是以无分别智实证无分别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远离分别执著,而又随缘度生,广积无漏善法圆满所成,名“佛身无漏,诸漏已尽”。“无为”者:法性真如不由因缘所生,故名“无为”。又无漏五蕴不由烦恼染业所为,故名“无为”。诸佛如来的无漏五蕴身清净寂灭,烦恼染业所不能为,故亦名“无为”。佛是超出异生、二乘及诸大菩萨的,是出类拔萃的大圣,觉行圆满的伟人,是彻底远离了分别执著的,永不堕入名相诸数,故名“不堕诸数”。佛身常寂,清净无漏,由诸善功德圆满集聚所生,实无有疾。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有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谬听”即错听之意。“五浊恶世”者:一、烦恼浊,世间一切众生烦恼深重,无明执著,颠倒妄想,造诸染业,沉沦生死。二、见浊,一切众生各有错误见解,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三、命浊,众生寿命短促,随业招感,寿夭不一。四、众生浊,罪恶众生从执著颠倒生,贪染世间生死海,关闭涅槃解脱门。五、劫浊,小为刀兵、饥馑、瘟疫所迫,大为水灾,火灾、风灾所毁。

  总之,此段显示了二乘阿难虽是多闻第一,为佛侍者,但智慧微浅,不知佛意。而释迦牟尼生此娑婆五浊恶世,主要是想教化引导现世受恶报贫穷苦恼的众生,故现有疾。并不是佛真患疾病。又佛为悲愍一切大众而现身疾,使众生了知世间多苦,变化无常,无有真我,不要贪著世间,应该发无上心,修大士行,勇猛精进,直超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阿难理屈词穷,无能加辩,故曰:“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总结五百声闻,皆一一辞退,不能前往维摩诘问安其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