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道品第八

  佛道品第八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成就佛果必有成佛之道。大悲度生,不舍世间,广行六度,力修四摄,常起四无量心,如是行者,是为佛道。文段有三:首明菩萨通达佛道,次显如来种性,三说菩萨父母眷属乃至家产作业,即显菩萨行及所行。由种性而起妙行,以妙行而入佛道,故此品来,名“佛道品”。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首明菩萨通达佛道,文义有三:初问,次答,三徵,四释。肇曰:“如上所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道”者路径义,佛为妙果,到必有因,以何因而通于佛道,故文殊初问所以。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什曰:“非道有三: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业及善业果报。”非道则与佛道相违,既与佛道相违,应当远离,应当厌背,应当断除。但是菩萨有大悲心,对于非道的众生从不弃舍,故常行拔其苦而与其乐;如果对非道众生不予摄受度化,则此类有情定会永受沉沦大苦,而不能解脱,同时也不能表现菩萨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的大悲精神。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为佛为两足尊,他是在度济众生中圆满的福慧,但是众生在世间,众生在苦海,若菩萨不度众生,又怎能圆满福慧而成就两足尊的佛果呢?故知菩萨欲成就无上菩提,必须要在生死苦海中长劫度化无边众生。所以《华严经》云:“若菩萨不度众生,终不能成无上菩提。”然复当知,菩萨虽恒处世间,度济有情,但心常清净,无我法执著,心常安住在无碍解脱的真如法性境中。因为世间乃至三涂虽苦,而苦性本空,其中无有实苦可得,菩萨就在苦上观苦性空,而离苦相,当下即可顿入不二法门,以故《华严经》又云:“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所以维摩诘即次答云:“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恚恼;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骄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此段即第三徵问、第四解释。上段维摩诘虽已略答,但未彻底解释何谓非道,菩萨怎样行于非道。释中可分七点:一、行于恶趣离恶趣行,二、行三不善根灭三毒行,三、行于十障修十胜行,四、行于二乘修大乘行,五、处于下劣不失尊贵,六、处于邪道不失正道,七、于世出世间修不住行。此即第一行于恶趣离恶趣行。五无间者: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极大罪,死后堕无间地狱,受极大苦,名五无间。恚恼毒心,是五无间因。菩萨虽入五无间地狱度极重罪众生,但不由恚恼恶心招感,因无此心,故不受果报。故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恚恼。地狱,梵语那罗迦,新译恶者。除五无间,其余地狱通属此趣。烦恼尘垢造杀等业是地狱因,菩萨远离此因,故入地狱度化众生,而不由此因招感,故曰:“至于地狱,无诸罪垢”。愚痴无明、骄慢邪见是畜生因,菩萨大悲示现度生,不由此因招感,故曰:“至于畜生,无有无明烦恼等过”。悭吝保守、甚或盗窃,是饿鬼因;菩萨自度度他,乐善好施,福慧双修,虽有时入饿鬼趣示现度生,但不由盗窃等因招感,故曰:“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什曰:“凡夫生色无色界谓为涅槃,第一最胜,今有为而生,故不以为胜也。”菩萨深知三界之中犹如火宅,虽行色界度生,而不以色等界为最殊胜,故曰:“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无色界无形,不能修利他行,生彼界趣,耽著定味,而不能发大菩提心,故菩萨不生无色界。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次即第二,行三不善根灭三毒行。诸大菩萨方便善巧,为欲成熟众生,有时示现贪欲,但心无染著,如问菩萨有贪否?答曰:有贪,贪度众生。菩萨为欲断除众生烦恼,有时示现嗔恚;如问菩萨有嗔否?答曰:有嗔,嗔恨众生烦恼,而不嗔恨有情。菩萨大智若愚,有时法不对机,故默然不语,如聋如哑,如达磨面壁九载即是。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骄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此即第三,行于十障修十胜行。菩萨能内起四无量心,外行六波罗蜜。一、布施,菩萨不但能广施法雨,觉醒群蒙,有时为了饶益众生,外施金银财宝,内施髓脑血肉,不惜身命,尽其内外所有而布施之。但是若遇淫汉来求财物、或遇盗贼来求兵戈者,则菩萨不得布施。所以说:“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菩萨见道登地,分别二执二障即已断除,不说大戒不犯,就是小罪犹怀大惧。但是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有时也可开杀等性罪戒,如对祸国殃民,屡教不改者,则可依法论处,也就是说杀一人而安天下,除一人而救万人,这种特殊情况则可开杀戒,杀了不但无过,反而有功。所以《摄大乘论》说这种杀人有功无过,还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菩萨不忍心看到更多的众生受他无辜的迫害,故宁愿自己代他受罪,也不让坏人造更多的罪业将来堕地狱而受极大的痛苦。总之,菩萨持戒方便灵活,有开有遮,故不可拘泥死守,故曰:“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降魔故示嗔恚,但心常慈忍。处俗对名利而示懈怠,但乐勤修无量功德。舍色界诸禅而生欲界,故示乱意,但心常寂定。究习外道典籍,为欲通达而进行破斥,故示行愚痴。随顺经义,安住实相,而方便善巧示行谄伪。随顺众心,故似谄,巧设方便,故似伪,主要是欲度众生,令趣正道。菩萨方便善巧,示行骄慢,使众生心生惭愧,而回心向善,修出离行,故曰:“示行骄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菩萨方便善巧,有时为度诸众生而示现烦恼,但心常清净,无我法执著。又诸菩萨大慈大悲,常与众魔共手足,同眷属,以种种佛智慧进行度化,令诸众魔舍邪见而趣入正道。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此即第四,行于二乘修大乘行,菩萨为度二乘则方便示现二乘,虽示现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此则又异于声闻只闻如来宣说妙法而自不能度化众生。虽示现辟支佛而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成熟有情,此则又异于辟支佛慈悲薄弱只求自了,而不度他。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赢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此即第五,处于下劣不失尊贵。一贫穷,二根缺,三卑贱,四羸劣丑陋,五老病。此五由满业所感,属别报,人中最为可怜。菩萨大悲,为欲摄受此类众生,令其成熟,故尔受生,方便示现贫穷根缺等相。如示入贫穷,而修诸胜法,使其余有情奋发向上,而自谓之,彼能如是,我亦当能,不因为贫穷而就懒惰失志。再者,自居贫穷而修胜法,能使其余有情心生惭愧,言:他能如是,我为何要放逸呢?但是菩萨不因尊贵而生骄慢。又菩萨为欲度化根缺形残的众生,有时故意示现目盲、耳聋、手残、足跛等相,形残而能修行,身强体健者见之自能深生惭愧,言:他能修行,难道我四体健全还不如一目盲足跛的残疾人吗?同时也能使其余残疾人暗自思忖:彼人身残能修净行,难道我又不能修行吗?“彼丈夫也,我丈夫也,余何畏彼哉?”于是大家都以他为榜样,精进勇猛,学佛修行。古德云:“圣贤多生于贫困、豪杰多起于艰难,有德有慧者多起于灾疾。”故菩萨大多不生于下劣恶报的家庭,但是为了显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有时故意示现贫穷、根缺、卑贱等相,虽示诸相,而并非业报所生,实是大悲所现。故菩萨现贫穷身而具无量财宝,现残缺身,而具相好庄严;现卑贱人,而具佛种性;现丑陋相,而具那罗延身(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智力雄猛。”那罗延身即殊妙强健的色身。)现老病苦,而永断病根。故菩萨虽处下劣,而不失尊贵。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此即第六,处于邪道,不失正道。菩萨虽大富大贵,资生众具应有尽有,但心不贪著,而恒观身外之物实是无常,终非实有。菩萨虽示有眷属妻妾,但常乐远离,身心清净,不为物欲所染。菩萨虽示现语言迟钝,但辩才无滞,定慧圆明,成就四无碍智而善说法要。菩萨大慈大悲为欲度化邪行欲行众生,有时方便现作魔王,令魔界众生舍邪行而入正道,或现作淫女,引导好色有情远离邪欲而入佛智。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此即第七,于世出世间修不住行。首句显菩萨不住生死,次句显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断其感生六道的因缘;不住涅槃,故又不断生死而常在世间。不住生死即大智不舍涅槃;不住涅槃即大悲不舍世间,不舍涅槃则异于凡夫沉沦生死;不舍世间,则异于二乘安住涅槃。菩萨不取不舍,自觉觉他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总结上文,菩萨不舍世间,不舍有情,但又不住世间,不著有情,是为通达佛道。因为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世间即出世间,菩萨就在生死上离生死相,当下无有生死,即证涅槃;在烦恼上知烦恼性空,而不执著于烦恼,当下即得般若智慧而证菩提,所以说:“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第二大段明如来种性。于中有三:一、总问总答,二显示密意,三、迦叶赞叹。此即初问。《解深密经》及魏译《楞伽经》言一切众生有五种性:一、人天种性,二、不定种性,、三、声闻种性,四、独觉种性,五、如来种性。如来种性为如来正因,以此为因才能发菩提心,修大士行,到究竟位,证如来果,所以维摩诘而正问如来种性。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

  此即总答。“有身”者,即身见,梵语萨迦耶见,此为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的根本。“无明”又名愚痴,不明人生宇宙的实相,不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故名“无明”。“有爱”者:有即三有也,就是欲、色、无色三界;爱即贪爱,于三有而起贪爱,故名有爱。由无明造业,贪爱受生,于此有情轮转生死。“贪嗔痴”为三毒,亦即三不善根,由此造诸恶业,堕三恶道。“四颠倒”者:于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是为四颠倒,由此颠倒故不能出离解脱。

  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

  “五盖”者: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为五盖。“六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六入。“七识处”者,又名七识住,识所安住之处,于三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在,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一、身异想异:谓劫初起,欲界人及诸天形貌不一(身异),想有苦乐舍诸想(想异)。二、身异想一:如初禅梵众天,谓劫初起,形貌不同(身异),但同想梵王为众生父(想一)。三、身一想异:如第二禅天,身貌相同(身一),但乐舍交杂(想异)。四、身一想一:谓第三禅天,形貌相同(身一),想唯乐想(想一)。五、无色界空无边处天,六、无色界识无边处天,七、无色界无所有处天。此三天无身形,唯有舍受相应。以上为七识安住之处。三界恶道苦重,色界第四禅无想天,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及圣者入灭尽定,能使七识相续断灭,故非识住。“八邪”者:与八正道相反,解释见前。“九恼”者:以嗔为体,一、爱我怨家,二、憎我怨家,三、及我己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如上三种,共为九种,此九能恼众生,故名“九恼”。“十不善道”者:即造上中下三等十不善业(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而分别招感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故名“十不善道”。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六十二见“解释见前。不能具说,概括而言,烦恼染业、邪见执著皆是佛种。何以故?若离世间;则无出世可言,若离生死,亦无涅槃可言;若离烦恼,更无菩提可言。所以佛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凡夫才有如来,若无凡夫,则无有佛。也就是说,若无无明,则无般若智慧;若无三不善根,则亦无有三善根;乃至若无八邪,也就无有八正道;若无十不善业道,也就无有十善业道;若无有漏之身,也就不能证得寂灭无为的法身;若无四颠倒,更不能远离颠倒而真正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因为宇宙万物始终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离此无彼,离彼无此,知此理者,当下就能悟得文殊所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之义。

  曰:“何谓也?”

  第二显示密意。于中有二:初问,次释。如上所说是生三界生死及恶趣的因,并不是佛种,今说为如来种,不是正说,故维摩诘重问所以。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中又二:初释,后喻。什曰:“若法忍至罗汉,无生至佛,皆名正位也。”此处所言入正位者,主要是指已入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的阿罗汉。二乘观我空,断烦恼,舍世间,入涅槃,故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凡夫虽在世间,有烦恼、有执著,但能直发菩提心,修大士行,既能自度,也能度他,故不同不发大心、不修大行、不证佛果、舍有为而证无为空理的二乘。此就定性二乘而说,若是不定种性而入正位的阿罗汉,虽能舍小转大,但已证寂灭,修行迟缓,不如一般众生直趋大乘,根利行猛,修证速疾。所以文殊师利密意呵斥小乘,奖借众生直趋大乘,故作是说。窥基大师云:“要发心,乃修行;要修行,乃证果;既不发一切智心者,终不证佛果也。”显二乘不发大心,而凡夫能发。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譬喻有三:一、喻污泥能生莲花,高原不生,莲花喻无上菩提,污泥喻烦恼生死。二、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喻出世二乘见理离欲,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淤泥卑湿能生莲花,喻世间凡夫能发菩提心,修大士行,从而证得圆满的无上佛果。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无污泥,当然也就无有莲花可得。所以众生虽在烦恼泥中,但能生起佛法,而终将开出一尘不染的莲花来。二乘证无为法而得出离者,永不能趋无上菩提,犹如高原陆地,终不能生莲花一样。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二喻种殖粪壤乃生,空地不生。二乘如空,已证无为空性,贪嗔痴烦恼已尽,故无粪壤。众生虽起我见如须弥山,烦恼炽盛,但能发菩提愿,如粪壤之地,能使莲花滋茂。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三喻不入大海,不得珍宝。二乘既证无为,安住寂灭,耽著定味,淡泊自足,前无生死之畏,后无苦海之忧,无希无求,故不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凡夫虽为无明所盲,沉沦六道之中,前有生死之畏,后有苦海之忧,但能发迹尘劳,建立无上菩提大心,智悲双行,自觉觉他,而终能成佛。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第三迦叶赞叹,于中有四:一、赞义利,二、释所由,三、譬喻,四、结语。

  肇曰:“凡夫闻法,能续佛种,则为报恩,有反复也;声闻独善其身,不弘三宝,则于佛法无反复也。”法华会上五百声闻蒙佛授记,终将成佛,此就不定种性而言。今言我等如根败之士,永不能发大心者,此就定性声闻而言。为劝初学菩萨直趋大乘,勇猛精进,直成佛果,所以文殊师利苦口婆心,大悲直言,其目的是显当发大愿,不发小心,重佛果,呵二乘。上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者,此是密意而说,若显说者,无始时来无漏菩提种子为佛亲因。恭敬三宝,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胜增上缘,依此胜增上缘展转引发,增长无漏种子,所谓无漏净种日增,有漏染种日减;净种增长圆满,染种消灭尽净,此时异熟识空,入金刚喻定,彻底转八识成四智,现起圆满的法报化三身,而成无上正觉。但是莲花依污泥而生,楼台依大地而立,生死烦恼虽障涅槃而为二乘所断,然菩萨转烦恼生死而为长养菩提涅槃的胜增上缘。因为佛果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修成,菩萨自利利他,必须长住生死、勇猛精进,福智资粮才能圆满。二乘速尽生死,安住涅槃,即于生死不能复住,于诸有情不能生悲,于一切法不能通达,亦无有智,无悲无智,则于殊胜佛果永不能证,故宁造染业流三界,而不证罗汉尽生死。凡夫虽在三界,而能发菩提心,二乘尽生死,则永不能发,如蕉败种,终不生芽一样。所以文殊师利言:“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此就胜增上缘一分而说。凡属教人应舍小趣大,以大悲无畏的精神入生死烦恼大海,度济无边众生成无上觉,此为成就菩提妙果的胜因。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童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此为第三大段说菩萨父母眷属乃至家产作业。于中又二:初问,次答,维摩诘本属在家居士,有家则有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以及家产。今文殊等前来问疾,见室内空无一物,故发此问。肇曰:“净名权道无方,隐显难测,外现同世家属,内以法为家属,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故生斯问。”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次答共有四十二颂,一百六十八句。初四十八句十二颂,即答前问父母妻子以及家产等。次一百零八句二十七颂,广明菩萨作业,最后十二句三颂,劝发大心以作结,维摩总以出世胜义谛理而作答,所以用”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乃至“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来说明菩萨父母妻子、眷属亲戚等共相。既有家属家产,即应有所造作,故次言菩萨受生现土等无量妙行,也就是显示一切菩萨共相作业。因净名虽示现居士身,但不系属于家室,而彻底出离三界,然后又入三界摄受众生,即以无边世界为家,故其德行作业不同于一般在家俗人。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帅,无不由是生。

  初颂父母。智为无分别智,其智有二:一、根本无分别智(实相智),二、后得无分别智(方便智)。根本智实证诸法真如法性,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使有情转凡成圣,变俗为真,生如来家,成大菩提。《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又说:“般若为诸佛之母,能生三世一切诸佛。”般若智慧为出世解脱的根本,一切贤圣皆从般若生。所以菩萨以智慧为母。后得无分别智善观诸法事相;方便善巧,如理如量、对机宣说正法,普度众生,成办诸佛事业,不堕二乘,故菩萨以方便为父。但是权智以实智为体,实智以权智为用,二智并显,真俗圆融,故一切诸佛导师,皆从权实二智结合而生。肇曰:智为内照,权为外用,万行之所由生,诸佛之所因出,故菩萨以智为母,以权为父。“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二颂妻女男舍,显四无量心。肇曰:“法喜,谓见法生喜也。世人以妻色为悦,菩萨以法喜为悦。”世人以妻子为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使种族不断;菩萨以法喜为妻,引发众善,续佛慧命,而使三宝不绝,故曰:“法喜以为妻”。女适他家,心多慈善,菩萨以慈悲为女,外对众生常行拔苦与乐,故曰:“慈悲心为女”。男多诚实,担护家业,菩萨善心坚固,诚实如男,内能生慧积善,荷担如来家业,故曰:“善心诚实男”。悟空为入真如实相之门,菩萨悟法性空,而证实相,可以除妄想,止攀缘,除四魔息尘劳,永离结贼,成诸事业,如人到舍,而身心自安,风雨不能浸,怨贼不能入,故名为舍。什曰:“障蔽风雨,莫过于舍;除灭众想莫过于空,亦能绝诸问难,降伏魔怨,犹密宇深重,寇患自消。亦云有非真要,时复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故曰:“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三颂弟子善知识。菩萨以一切众生为弟子,随意度化,令其断烦恼,去执著,而入于正道。菩萨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摄六波罗蜜为道品,为大善知识,修此道品,可以使自他同得解脱,而成无上正觉。什曰:“三十七品,三乘通用,菩萨兼以六度为道品,取其亲附守护,利益成就,义同三益,故类之知识。”

  诸度法等侣,四摄众妓女,歌咏颂法言,以此为音乐。

  四颂伴侣、妓女及音乐。诸度者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总摄万行,常修六度可以积集福智二种资粮,故菩萨以此为伴侣。四摄主要在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故先得其情,所以四摄以布施为首,以同事为终。妓女弹歌舞唱,使他人欢悦,菩萨修四摄以利益众生,亦使众生欢悦,故譬为妓女。菩萨演说妙法,悦众生心,醒觉迷蒙,神境清泰,情志踊跃,故喻如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花,解脱智慧果。

  五颂园苑、树林、花果。什曰:“总持广纳,为众妙之林,奇玩娱心,犹如园苑也。”园苑是总,园中生树,树上开花,由花结果,如其次第。总持是陀罗尼,能广摄多法多义,故喻园苑。由此园苑之总持大法,而生无漏之林树;由此无漏之林树,而开觉意之净妙花;由此觉意之净妙花,而结解脱之智慧果。意显众生闻法修道,道从法生;或闻法觉悟真理,觉从法生,故修行证真能得无为解脱之涅槃。有为智慧之菩提。故无漏喻法林树,觉悟喻净妙花,解脱喻智慧果。道生曰:“夫无漏之法,既根深不可拔,又理高而扶疏,为树之像也,漏法不复得间错其间,林之义也。”什曰:“花之体合则不妙,开过则毁,而合则适,乃尽其妙也,调顺觉意亦复如是。高则放散,下则沉没,高下得中,乘平直往,开合之相,其犹净花也。”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人。

  六颂池水、净花、无垢人。池中有水、池里生莲,水可除垢,如其次第。八解即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解脱空障,故名解脱。由解脱而心自得定,清净湛然,如水得池,而自然静止,故喻八解脱池。禅定如水,池中生莲,香妙净洁。八解脱能生七净花,故喻七净为莲花。七净花者:一、戒净:身口所作清净;二。心净:断烦恼,心清净。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四、度疑净:真见深断疑;五、分别道净:分别是道非道;六、行断知见净:知见所行善法与所断恶法清净分明;七、涅槃净:证得涅槃,远离诸垢。得七清净,入污泥而不染,水可沐浴,洗除尘垢,定亦如是,能发智慧,能伏烦恼,使人彻底出离而得解脱。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七颂象马车乘及八正路。什曰:“驾大乘游于十方,自在无碍,兼运众生,俱至道场也。”菩萨具五大神通能游十方,故喻象马。大乘能运载众生越度苦海,故喻如车。修行之主贵在调心,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得调伏,自能持志不失,而行乃不妄,故喻调御。御人常在,自然马不妄驰,而车不倾覆。八正路即八正道,菩萨及一切众生同游于八正道,故喻如路,肇曰:“五通为象马,大乘为上车,一心为御者,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为上服,深心为花鬘。

  八颂相具、众好、上服及花。诸佛以三十二相严容,不藉庄严具;以八十随好饰身,不假绮饰品。惭愧止恶修善如上等衣服遮恶彰身,所以佛以裸形外道为无惭无愧。又菩萨能深信因果,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欢喜欣乐,无有疲厌,如花曼饰首,故曰:“深心为花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九颂财利。信、戒、闻、舍、慧、惭、愧为七圣财。菩萨由深信因果而持戒。戒有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三类,由持饶益有情戒,则要为众生宣说正法,由说法则自必多闻正法,闻正法则能安住上舍,不取于相,由安住上舍则有慧生,有智慧则能止恶修善,而有惭有愧。菩萨以圣财七宝布施于人,能滋养众生慧命,犹世人以金银等七宝布施于人能安养色身一样。但是菩萨修自利利他之行,以此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利至大,其果亦大。(回向者:《华严经》说有十种:“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真如相回向;9、无缚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十、十一、十二,三颂,床座、饮食、澡浴、涂香、四魔、胜幡。肇曰:”四禅高床,修净命之所成。”床座息身、息心,依四禅定能发通,发慧,故喻如床座。常修净命,能息贪息妄,贪妄息灭,心自得定,依于定心而能生慧,故喻如命。“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者:什曰:“向说床则至其安寝,安寝则觉之有法,故次说乐。外国贵人眠时,要先敕乐人,明相出时,微奏乐音,然后乃觉,今以多闻法音,觉其禅床也。“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者:法性空理、实相真如是菩萨的甘露食;去除执著,远离生死烦恼是菩萨的解脱浆。罗什说味有四种:“一、出家离五欲;二、行禅离愦闹;三、智慧离妄想;四、涅槃离生死。”具此四味即得解脱,故喻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者:净心即一心禅寂,以定水能涤除烦恼,洗去尘垢,故喻如澡浴,此为大乘定学。戒能防非止恶广修诸善,如涂香能辟除臭秽,故喻涂香,此为大乘戒学。戒能息恶,定能除染,然后自有智慧生起,实证真如而得解脱,所谓“食不死法,饮解脱味”。菩萨内能除灭烦恼等贼,外能摧伏蕴等四魔,勇健无比。然后自能高建法幢,普度众生,双觉圆满,而成佛果。

  以上十有二颂显父母家产等,建立菩萨之体;以下二十七颂广明业务,建立菩萨之用。有体则必有用,以用显体。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明业务中,初二颂受生供养。菩萨食不死法,饮解脱味,则知诸法实无生灭,初地菩萨得无生忍,便欣入灭,诸佛如来即摩顶而止之曰:“汝虽得此法门,诸佛无边法门汝犹未得;又余有情沉溺生死,于此法门未获证知,故汝不应入灭,更当精进,圆满佛法,度济众生。”(见《华严经》)所以菩萨虽知诸法实无生灭,但是为了上圆佛果,下化众生,双积福慧两种资粮,故长在人天受生而不灭度。菩萨悉现佛土如日普照,照知佛土随意往生无有障碍。又菩萨供养十方无量如来而无分别,了达佛及自身自性平等,实相无二。菩萨无有我法执著,故不同于凡夫供佛起我佛想而有差异。

  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三四二颂常修净土,现身度生。菩萨证法实相,了达佛国净土及与众生平等如幻,无有实体,自性本空,而无执著,(此属大智);但是同时又大悲不舍众生,方便善巧于一切刹土、无量有情随类现身进行度化,(此属大悲)。菩萨大智大悲自觉觉他,上成下化,自在解脱。“无畏力菩萨”者:即菩萨四无畏、十力。四无畏: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报答无畏。十力: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六七两颂示现根身器界二俱无常。一切众生著身为常、为乐、为我、为净。菩萨为欲成熟有情,故示现生老病死的无常、苦、空、无我相,令众生了知自身无常,如幻如化,而不贪著自身。又一切众生不达器界无常,而贪著世间,不欲出离;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故现器界或火焚,或水浸、或风扫,使有情皆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劫火一起,天地洞然,而不贪著世间,自求出离。知自身无常,而不贪著,即破我执;知器界无常,而不贪著,即破法执。二执俱破,二障自断,不求解脱,而解脱自得;不求出离,而出离自至。这就是菩萨方便善巧、为令有情彻底解脱而大悲示现无我无法、一切无常,以成就群生。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八颂显菩萨以大慈悲为摄受众生为一体,教化有情,令趣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九颂显菩萨博学多能,精通五明,对世间一切工巧技艺无不尽通,对内外典籍无不得入,方便善巧,广行饶益有情之事。

  八颂显菩萨引导众生趣入佛道,属真谛。九颂显菩萨随顺世间,广作俗事,饶益有情,属俗谛。真俗圆融,即是菩萨。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十颂显菩萨示外道身,方便度生。菩萨为欲度化邪恶不正的外道诸众,有时方便善巧于中出家,因解他人的执著迷惑,故大悲示现,但菩萨不堕邪见,自有坚固的正知正见。肇曰:“九十六种,皆出家求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见也。”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王,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十一颂菩萨变化日月等以利益一切有情。什曰:“劫初时未有日月,亦未有众生,幽冥处初不见日月,故为作日月,令得照明也。”梵王者:即大梵天王,菩萨化作日月以除众生昏暗,化作梵王以统领世界,天旱化作水,溺水为现地,寒冷化作火,闷绝化凉风。菩萨大智如日月,能除众生无明;菩萨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如梵王统率世间;菩萨说法能除众生尘垢,故喻如水;法能生长众生慧命,故喻菩萨如地;火能焚烧烦恼,风能荡除执著,故喻菩萨如火如风。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十二颂显菩萨大悲,现诸药草,令众生服之,消诸病毒。菩萨如大医王,对症与药,众生服之,能疗诸疾。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与人。

  十三颂显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悲精神。菩萨内能尽施髓脑骨血,外能尽施金银珠宝于众生,所以能于饥馑之时,现身作饮食,以施与饥者。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十四颂显菩萨于刀兵劫中起大慈悲力化导一切众生,令破我执,以使一切众生彼此之间互敬互爱,和合无诤。

  如上第十一颂显大三灾,即火灾、水灾、风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浸二禅,风扫三禅。从欲界直至色界三禅,皆毁于水火风,如此三灾,名大三灾。

  第十二、十三、十四,三颂,显小三灾,即瘟疫、饥馑、刀兵。瘟疫灾者:《瑜加大论》云:“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疬灾横热恼,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殁,如是病灾,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积,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刀兵灾者:什曰:“将来世劫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密从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天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以贪嗔恚无慈,故致此短寿,是故汝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十岁,如是转续,至弥勒时,八万四千岁也。”饥馑灾者:《瑜伽大论》云:“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尔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宴会,若遇一粒稻麦稗粟等子,重若末尼,彼诸有情多无气势,颠僵在地不能复起,由此饥馑,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险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险灾遂息。”

  菩萨于大小三灾之时,忘我利他舍己救人,显示了但愿众生悉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悲精神,菩萨正是以这种精神时时利他,饶益有情。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十五颂降伏战争示现威势。菩萨于两阵相对时,现威神力援助弱小、使强者屈服。如唐朝的邓隐峰见土蕃与唐军交战时,便跃身于虚空阻止两军作战,从而彼此和好,永息干戈。这就是菩萨大雄无畏的无畏布施精神。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十六颂拔地狱苦。“地狱”者:梵语那罗迦,汉译不乐、可厌等。其依处在地下,故谓之地狱。菩萨以大慈悲力拔济受极大痛苦的地狱有情,如地藏王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十七颂拔畜生苦。“畜生”者:梵语底粟车,旧译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傍杂人趣而生,故名傍生。菩萨以大慈悲力示现于畜生趣中,度济彼类有情,如佛本生曾作鹿王。《八识规矩颂》有成所作智现化身度济地前菩萨、人、天、二乘及三涂众生云:“三类分身息苦轮”。即对地狱饿鬼、傍生随类现身进行拔济,皆属此类。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十八十九二颂显在欲行禅,肇曰:“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现复得禅。莫测其便,所以愦乱也。”菩萨虽常在世间,不离五欲,以度众生;但又同时无执无著,一心禅寂,清净寂灭。魔心恐怖,愦乱不定,对余有情不得其便而不能伤害。可见菩萨方便善巧,有智有悲,有悲者,不离世间五欲以度众生;有智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欲即不舍世间,不住涅槃;在禅即不住世间,不舍涅槃。不取不舍,自在超脱,如火中生莲,甚奇希有,终不能坏。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二十颂显菩萨为度乐著五欲的好色之徒,有时示现淫女,引诱一切好色有情趣入佛智。但是菩萨是悲愍此类有情而方便示现,因为好色之徒,贪著五欲,不求出离,菩萨为了度化他们,故权现淫女,令其知身不净,知受是苦,生命短促,世间无常,从而远离五欲,发心修行,而得出离,所以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二十一颂居尊驭众。“邑”者:都城、城市、名邑。菩萨有时或作邑主、或作商导、或作国师、或作大臣,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二十二颂现宝济贫、令发大心。菩萨对贫穷有情先作财施,次作法施;作财施以滋色身,作法施以育慧命。财法双施,自能身心俱利,而至解脱。

  我心骄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二十三颂大力除慢。有骄慢则不能恭敬佛法僧三宝,亦不能上求菩提,下度众生。贡高既摧,妄执自去然后乃能恭敬三宝,而上求下化,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为力士,伏其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二十四颂安慰除怖。菩萨对惊恐怖畏的众生,则施以无畏,以使众生远离惊惧。身心安稳,然后再施以佛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永息怖畏。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众生,令住戒忍慈。

  二十五颂现作仙人离欲修善,如释迦牟尼曾作忍辱仙人。什曰:“世无贤圣,众生下劣,不入深山,故化以戒忍也。”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童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二十六、二十七两颂屈躬事人,导以正法,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有时现作童仆,屈躬事人,彼既悦意,然后方便善巧,开说正法,令其止恶修善,发菩提心。

  如是道无量,所作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末后三颂劝发大心以作结。初颂总结。“道”谓妙道,“德”谓德行。菩萨德行无边,妙道无量,故“无有涯”。“智慧”谓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智建立自体德行之主,后得智方便度生建立妙道之功。智慧为能度,众生为所度;能度的智慧无边,所度的众生无量。为度无边众生,而修无边德业,此即菩萨的悲愿无边。次颂显示诸佛无数亿劫广赞智慧功德永不能尽。三颂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闻无上法而不发大心者,除非他是痴冥无智的下劣有情。所以凡闻此法者。应俱发菩提愿、广修大士行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才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