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非常金刚经 一

非常金刚经(一)──第一章

〈页14-页3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分是法会因由分。法会因由,就是说明这一会的因缘如何来的。《金刚经》原文并未分段,这三十二分是由昭明太子分段下标题的,因为分得很不错,历来很多人便照着用。然而我们在课诵时不必念出来,照着经文念诵就好,这样思想才会一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所有经文一开始几乎都这样写,说明佛在哪里,由于这已经成了经文开头的成例,一般人这样念过去,往往不太注意其意义。经文开始用「如是我闻」,最后一句是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一般坊间的书则用「依教奉行」)。按社会法的意思解释是:后面所纪录的这些,我都依其教导,奉行不悖。

为什么经文这里用「如是我闻」呢?早期的翻译不是翻译成四个字,有的译成「如我闻」,或「是我闻」,或「我闻」。「如是我闻」简单讲就是说,后面这些经文所记载的境界,现在我确实已经证得,并确确实实把它记载下来。各位要知道,若能如此记载,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我举两个例子给各位参考。

第一个例子,有很多同修把我讲经的部分整理成讲记,理论上,讲记是「我怎么说,你怎么写」就可以了,若真能如此,则可称为「如是我闻」。问题是,有很多人,我这样说,他却那样写。因为,我所讲的内容有很多他听不懂,于是任意予以删减、加字或搬动,这种情形很普遍。为何会有这种情形?因为程度不同所致。经文的内容,若能肯定所记载的皆正确无误、绝无不同时,那便是「如是我闻」,亦即「我的境界,已达到这本经的境界,我的记载没错误,有事我负责」。

第二个例子,以广钦老和尚的传记为例,台湾目前有关广钦老和尚的事迹记载,四散纷飞,但都尽讲些天马行空的事。他在世时并没有那些事,往生后却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写的人并无广钦老和尚的境界,只是胡诌一通,借着他的名号赚钱,而且广钦和尚已经往生,也无法加以印证。

最好的传记,应该如年谱那般,记载着哪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这样就可以了。因为修行人的成就是很高的境界,并非一般人可以领会记载的。一般人能记载的是表面的事,譬如「他在吃饭」,这样而已,至于他吃饭时入什么样的境界,一般人无由得知。所以,你会发现透过传记所记载的,无法做到「如是我闻」,因为没有同等的境界是记不来的。经典尤其着重境界,若无法了解境界,就会连听都听不懂,更何况是纪录下来。

经典如此记载,就表示当时写经的人,已经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如是我闻」不是随便写的。

经文里第一个「如是我闻」的是记载的经家,其境界已经到达那里了,第二个是翻译的经家,他的境界也到达那里了。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各位,鸠摩罗什确实已经臻至同等境界,因为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从毘婆尸佛、尸弃佛……一直到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一切诸佛的译经家,他的愿就是要来翻译经典的。释迦牟尼在印度成佛,而鸠摩罗什知道中国需要大乘经典,于是他发愿到中土,翻译这些菩萨藏的经文,让中国这地方的一切众生受用,所以鸠摩罗什的境界,已然到达那个地步。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也很好、很有名,可是他译的《金刚经》就没有鸠摩罗什畅销,我们所诵的《金刚经》,大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玄奘法师所译经典中,最有名的两本是《心经》和《药师经》。他翻译的《金刚经》不出名,为什么呢?因为鸠摩罗什翻译得最好,他已经到达同等境界,所以才有办法将经文背后所欲宣说的真实义,完完全全表露给大家做修持的依据,这便是「如是我闻」的意义。

「一时佛在舍卫国……」,「一时」就是确实有这个「时」。对于时间的观念,印度和中国不同,例如,中国人记载事件,相当重视时间,如《战国策》里,对于事件,往往只简单用一、两个字或一句话陈述,反倒详于时间与地点的记载。因此考古学家只要依循历史记载的地点寻找,就真的可以找到史迹。这是中国人偏重时间感,印度则不同,印度人不太重视时间,所以记载都写「一时」,只表示当时确实有那样的事发生,至于是什么时候,那就不甚清楚,不加细究了。所以算到现在,连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也算不准。他的生日哪一天,你知道吗?四月八日是新历或旧历?也有人认为是四月十五日,因为月圆日是十五,八号才半圆而已。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因为印度人不重视时间。中国为了要庆生作寿,一定要记清楚是哪一天,印度人基于民族性的关系,不庆生,所以意义就不一样。现在我们来看经文。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那时,佛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祇树给孤独园」包含了两个人的名字。当初佛陀在竹园精舍讲经时,刚好有一位银行家正准备要娶媳妇,他送聘金给那位布施世尊讲经的大施主亲家。照理说,那天银行家算是主客,但是大施主亲家并没有太热络招待他,因为主人正忙着布施供养三宝,所以冷落了这位银行家。

当时一千二百五十人吃饭,场面很大。这时银行家感到很奇怪:「我是亲家,你不招待我,反倒是请了一堆没头发的人,却叫我坐冷板凳,究竟在搞什么?」等供养完毕,他就问那位大施主怎么回事?大施主说:「你不知道,这是世间难得的宝,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他愿意接受我的供养,是我一生难得的机会。」然后,他便帮银行家介绍佛陀、僧团及其法义的殊胜。银行家听完后,决定亲事慢一点谈,先听佛陀讲经,于是住在那里听佛讲经一个月。听完,甚觉欢喜,对世尊说:「我住在舍卫国,想请您去那里大转*轮。」世尊说:「我这里有一千二百人,无法一起同行。」银行家很阿沙力地说道:「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只要派个人跟我一起去找地就可以了。」

于是,世尊就派舍利弗和银行家到舍卫国去物色佳地,找了很久,最后看上舍卫国只陀太子打猎的园子,虽然银行家与太子彼此熟识,但太子坚持不卖地。古时候的银行家和现在不同,一个国家若有一间银行就不得了了,位同财政部长,但太子不缺钱又何必卖地呢?银行家坚持要买地,缠得太子没办法,只好说:「如果你一定要买,就用金子来铺地,你铺到哪里,我就卖到哪里。」结果银行家果真用金子一块块铺地,把整个园子都买下来。

太子很感动,心想:「奇怪!这块地又不值钱,他干嘛要用千千万万的金子来买?」银行家说:「你不知道啦!这是要供养佛陀的。」于是他把前后因由及其殊胜之处告诉太子,太子听了也很深受感动,说道:「这样吧!你既然喜欢,我可以卖地,但树木不卖,算是我供养的。」由于这位银行家很爱布施给孤独的人,因此当地人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而园子的树木是由只陀太子所供养的,所以该地一完工,便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舍利弗有神通,祇树给孤独园盖好时,他看到因缘成就了,天上出现了六座天宫,他问给孤独长者,将来往生后要去哪里?给孤独长者摇头说不知。舍利弗道:「你有六座宫殿可以选择,天上有六重天,你想去哪一重天?」舍利弗运用神通,让给孤独长者看到那六座天宫。看完后,给孤独长者觉得全部都很殊胜,不知该如何选择,舍利弗于是为他一一介绍。六座天宫中,第二天称为忉利天宫,世尊常去那里讲经,若往生忉利天宫,会常遇见世尊,其它天宫则不一定会遇见世尊,所以最后给孤独长者发心缘尽时往生忉利天宫,这时其它五座天宫便消失了,忉利天宫因此特显其殊胜,他也看得非常欢喜。

这就是布施、供养、建寺的大功德,也藉此因缘,让大家明白护法的殊胜。就佛法的宏扬而言,信众的发心乃是很重要的因缘,而《金刚经》便是在此等因缘下,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讲的。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时候佛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到了吃饭时间,便着衣持钵,入舍卫国城内托钵乞食,入城内后,即分散托钵。

「托钵」也有一段很长的因缘,起初,世尊对于托钵并无任何规定,大家各自乞食。结果,较无福报的比丘、比丘尼乞食不到,较有福报的则一下子便有得吃了。各位,「福报」是我们过去世中修来的,你不要不相信,以为努力赚就有了;赚不到的还是赚不到,赚得到的,随随便便就能赚到。以最近选举为例,台北县选县长,那个看起来不太会当选的人,偏偏就当选了。为什么?因为命中注定了。命中无时,争亦无用。这种情况,在托钵时,相当明显。

那时,须菩提和摩诃迦叶在托钵时,也碰到这种现象。摩诃迦叶是修苦行的,他相当慈悲,认为穷人之所以这么穷,是因为过去世中没有布施。于是,他发愿专找穷人家托钵,让他们积功德、种善因,若碰到穷人不布施,他就站着不离开,直到他们布施为止。但「贫穷布施难」,穷人自己都没得吃了,如何布施给别人?迦叶尊者却想:「你们现在不布施,下辈子会更穷,只要分我一点点就好。」因此,迦叶尊者经常挨饿,乞食不着,往往托钵托了老半天,只乞到两、三颗饭粒。不过,各位也别小看那几颗饭粒,虽然极少,但在没得吃的情况下,也是布施,所谓「舍一报万」,一、两颗饭粒也算很多了。

须菩提则不作如是想,须菩提认为:「富贵学道难。」所以他专找富贵人家托钵,让他们种福田,否则这辈子不学佛,下辈子要听闻佛法更难。一般有钱人比较「铁齿」,遇到铁齿的,就和他论辩。他是「空性第一」尊者,辩论自然较能拿捏、善巧方便,辩完后,有钱人常会布施他一大碗,所以须菩提托钵一户就有得吃了。专找穷人托钵的迦叶尊者,则经常没得吃,有时要找四、五十户人家才能有一碗饭吃。

这一来,便衍生了「托钵要托几户」的问题。贫穷人家的门常常关着,当作没听见就好,有钱人家的门相当大,有些人托钵一户便有得吃,有些则要托钵很多户才有得吃。所以,「要怎么托钵?」就变成一个现实的问题。有人向世尊反映了这个问题,那时世尊才开始规定,第一,托钵时不能分别贫穷富贵;第二,只能依序乞食七家。托钵七家,托不到就没得吃了,找到第八家就是犯戒,而且平等依序,不能挑选。这个规定一下,须菩提便开始遵守,但摩诃迦叶还是执着专找穷人托钵,这就是迦叶尊者的个性。以上是托钵的公案。

佛教中,若不了解戒律的来源及其因缘,就难以批判谁如法或谁不如法。这部分若能了解是很有趣的,否则也难以体会佛法的殊胜之处。你明白因缘就好,不要知道了还跑去跟自己的师父说:「师父,你一天可以吃七户,那这户吃完,就换到我家。」那他吃上一天,恐怕都可以一个月不用吃饭了。要知道,这时代和以往也已大不相同。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在舍卫大城中,一户一户乞食,托钵七户为止,但非托完钵后,马上可以吃,必须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后才可以进食。「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吃完后,收好衣钵、洗完脚,才能休息。「敷座而坐」是午休的意思,因为佛陀一天只吃中午一餐,并不像我们还有早、晚两餐。

「法会因由」这一段告诉我们,佛陀自在生活,他一样要托钵吃饭,日常生活一样进行,并非证得空性的人就不用吃、不用睡、不用托钵。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空性」并非大家所想象的,会飞天钻地或飞檐走壁。空性,即是自己对生命的体认,一旦了解后,就不再有恐惧。

人生过程中,因为我们对于很多事情不了解,以至于想做决定,却又迟迟无法决断,因此常常「试试看,不对再改」。这就表示你没信心,不了解真实的状况。人生也是在这种情形下才会有恐惧。「试试看」,如果对了,你会认为这是福报,若是错了,就认为是业报。像这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人生过程中「智慧不足」的情况。

佛陀很自在,生活很安定,到了吃饭时,就做他应当做的事。着衣持钵,入城托钵,并端回只树给孤独园,回到自己的位置,完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以现代方式来讲,他也是要上班,也是每天带便当、蒸便当,吃完便当后洗一洗,休息一下,仍旧继续上班。这些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依然要做,并非成佛后就万事皆休,样样不用做。不同的是,他的日常生活不会有矛盾、冲突和压迫。

我们不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会有矛盾、冲突。股票跌时,你会说:「幸好我没买。」股票涨时,你椅子就坐不住了,老是想:「怎么没人报个明牌,让我赚上一笔?」你很想试,但不敢,不试,心又痒痒,怕试了,万一赔了怎么办?那就是内心里有恐惧。佛陀不受这些引诱或逼迫,而我们就会。

小时候,看叔公们作木工,木头放下,刨刀刨过去,动作真是美极了,现在这些工作完全机械化了,讲求速度、效率,成品看起来虽然也很美,但里面缺少了人性。有一回,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我站在旁边看叔公们制作佛桌。完成后,他看一看佛桌,然后笑一笑,转过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又笑一笑,再雕刻上一朵花,愈刻愈漂亮。人家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知道。若是现代人,大概会说刻一朵花要加多少钱。但他只是反复地看,感觉一下,然后再雕个什么上去。工作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并不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既然要做,就要做到自认为十分满意」,才交货。

有时候,客人来拿货,他看一看,觉得不甚理想,就说:「你明天再来拿好了,这个脚我再修一修。」那时候的人,做事是一种享受,务求完美。现代人则巴不得你早点拿回去,早点付钱。你会发现,以前人在工作时,心在工作上,现代人工作,心是在钱上,所以事情会做不好。古时候的人,制作东西时是相当用心的。那个东西看起来就像是有生命一般,因为里面蕴涵了艺术家的精神、艺术家的生命,这也是为何现代人很喜欢古董的原因。他们制作这些东西时是相当自在的,现代人则只是把它当成物质而已,尤其处于工业化的时代,日常生活凡事只讲效率、生产力,只想怎么做才会快、才好赚。

学佛,告诉我们,生命过程中应该要如何做才会幸福、才会自在。若有人问:「幸福一斤值多少?自在一尺值多少?」若是以效率、生产力、金钱数字作为凭断,那就无血、无泪、无人性了。一个有人性的人,应该知道生命的真实义是什么,才能自我定义,而生命的定义有高低,有深浅。生命中的定义是愈高愈好、愈深愈好,但我们应了解自己仍是凡夫,仍旧在浅的阶段。我们的训练,就是要让大家开始由浅入深、由低变高,不断进步,这样的训练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对生命的了解!

「法会因由」先呈现了这个背景,让大家了解,学佛就是这么自在!不要学了佛,反而变得怪里怪气。学佛前,还可以和家人一同看电视,边看边啃瓜子,边看边笑;学佛后,看到别人笑,就说:「阿弥陀佛,要笑得庄严一点!」惹得家人大起反感。未学佛前,什么东西都吃,学了佛,看见人家吃鸡腿,就说人家业障重。可是你没学佛之前,还不是跟他们一样?你不学佛,别人没事,怎么一学佛,别人都变成业障重?若是这样,那就错了。

学佛要怎么做?学佛,就是真实自在地过日子。你要了解,不是学佛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本来还会涂脂抹粉、穿得漂漂亮亮的,现在学了佛,每天穿海青,做功课时再披上缦衣,以为这样就是精进。结果碰到家里有访客,人家看你穿得一身「黑抹抹」,准被你吓一跳。学佛,要能和别人交融,要能产生那分幸福感,不要学佛后自以为很精进。女儿问你吃饱了没?你说:「阿弥陀佛!」这就是一种偏差。用功固然很好,不过真正会用功的人懂得融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一如世尊所示现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一切动作都那么自在,没有恐惧、惊慌、冲动,很安稳地过日子。

这段经文,看起来似乎很没意义,然而,事实上涵义甚深。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以为学佛就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或多少遍《金刚经》。不是这样!学佛后,我们感受到幸福增加了,自在增加了,烦恼、恐惧减少了,这就对了。否则,你与人无法和睦相处,老是嫌别人品味低,吃肉又吃鱼、全身腥味,和他们睡一起不能清净,你睡那间,我睡这间,那这家人就完了,学佛何用?

佛陀的教导是要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乐、圆满、幸福,而不是教人家庭破裂,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处理不当、不解佛法真实义,就全赖到佛祖身上来,佛祖可没这么教。

非常金刚经(一)──第二章

〈页32-页49〉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分称为「善现启请」。「善现」就是指须菩提,须菩提来请法,谓之「启请」。佛陀在树下敷座而坐,正要休息,那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讲到这里,有一个情况还要稍加说明。当世尊坐在树下要休息时,弟子大众同样都坐在树下。这里是给孤独园,像森林般的园子,树木很多,所以世尊坐的位子很固定,别人不会去抢。当他坐定后,众弟子吃饱,衣钵收好后,渐渐靠拢过来。当时请法,没有衣,也没有钵,已经全收起来了。现代拍电影「释迦传」,衣都还披着,那就错了,当时请法,衣和钵都收起来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长老」的意思,就是说老修行者。早期进来的,像须菩提那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已有所成就,故称「长老须菩提」。当众弟子渐渐坐过来后,须菩提发现了一个秘密,所以从大众中站了起来。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因为印度热,不像我们台湾穿那么多件,印度是一肩不穿,露出来,那是文化使然,当时印度修行人的服装就是这样。「右膝着地」,右脚跪着。现在我们的跪法不同,通常都两脚跪地向师父请法。印度不一样,他们是跪右脚,「右脚跪着」是表示世尊的调教我都接受,一切善法我都做,众善奉行;「左脚站着」是不犯戒,诸恶莫作之意。「右膝着地」,是身业恭敬;「合掌恭敬」,是一心不乱,意业恭敬;「而白佛言」,就是口业恭敬。总之,即是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恭敬佛陀而请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须菩提很恭敬地这样问佛陀。「希有」,是很难得的意思。为何难得?很多人做了多种解释,我们简单从两方面来讲:第一,须菩提看到世尊如此自在地坐在树下。阿罗汉在当时已算相当有成就,以舍利弗为例,他当初怎会皈依佛陀呢?当时他就是看到一位比丘很自在地托钵,托钵后坐在旁边休息。舍利弗心想:「我智慧这么高,修行这么好,怎么会有人看起来比我还自在?」于是他就问这位比丘师父是谁?比丘恭敬站起来回答:「是佛陀,人中第一。」他想:「哪有这种人,他在哪里?」舍利弗便下定决心去找佛陀。

当舍利弗找到世尊时,问道:「你就是瞿昙?」那时称呼佛陀的人还很少,尤其是外道来的,都直呼名讳,瞿昙是佛陀的姓。舍利弗道:「听说你的法很好,我要来和你辩论。」世尊不和他辩,说道:「要辩论,请先了解我的法,我的法不是用讲的,你必须先在这里住上一年。」舍利弗就这么住了下来。一年后,世尊问舍利弗:「你觉得我的法如何?」舍利弗说:「难得!难得!真是希有难得,我愿当世尊的弟子。」舍利弗就这样进入了佛门。一般的记载是,双方一问一答后,舍利弗就皈依了,其实不是,舍利弗住了一年后才皈依。

这个消息传开后,舍利弗的好友目犍连想:「怎么会这样?瞿昙是个什么人物,非得好好探个究竟。」印度人很喜欢辩论。目犍连找到世尊时,世尊坐在上位,舍利弗在下位,目犍连看得很生气,说道:「我的好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怎会输给你,我非得好好和你辩论不可。」世尊说:「你若要和我辩论,就得先住一年。」目犍连也答应了,心想:「一年后肯定赢过你。」那时候,舍利弗就知道目犍连输定了。

空性的展现是极为殊胜的,只是我们无法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还执着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层。这些大阿罗汉,未见佛陀之前,都经过了相当的训练,只差「那么一点」尚未突破而已。现在,经过世尊那么「一点」就开悟了。开悟后,虽犹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境界已完全不同。所以当我们还在「这边」时,若要去了解「那边」,相当困难,因为两边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

第二,「希有世尊」的另一个意思是,赞叹法的殊胜。「法」并非希有,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以我们目前的眼光还看不懂。各位,生命本来就很殊胜,但因每个人都太过忙碌,一天忙过一天。晚上,一躺下就像昏倒,隔天闹钟一响,又惊醒了。不是昏倒就是惊醒,所以日子怎么过的并不清楚。一天中,清醒的时段都是在忙碌中度过,所以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欣赏」度日。

各位留意看看,你连吃饭都无法欣赏:「赶快吃一吃,等一下要洗碗筷了!」吃东西原本应该是一种享受,我们却很少好好地、仔细地品尝一番,都是大口大口吃,毫无享受可言。「好吃」,应该是细细咀嚼、品味,然后喝个汤或漱杯水,回味一下,再吃一口。可是我们都是「好吃!好吃!」然后便囫囵吞枣地「扫」进肚子里,就像倒进馊水桶一般。所以,吃饭慢的人比较好命,好命不是指福报大,而是懂得享受、欣赏人生。做事慢的人,通常也比较好命;你留意看看,精明能干型的通常比较歹命,业力较大。急性子比较聪明,懒散者比较混沌;懒散的人混混沌沌过一日,也是二十四小时。

一位同修在德国的银行领钱,银行的人请他等一下。那个行员等,那位同修也在等。等什么?等计算机打印出来。如果是我们国内,行员可能会趁等机器的时间,顺便处理其它的客户,等一打印完,也办完几个客户了。他们不是,你等,我也等,等办好了,拿给前面这位,后面的稍等一下,我喝杯茶后再开始。他们的生活很自在,我们的行员则忙翻了。台湾的办事员如果像他们那样做事,隔天大概就卷铺盖走路了。我们这里工作不容许如此自在,这就是「业」。

我们能否将脚步放慢一些呢?你看,台北人就很歹命,走路硬梆梆,霹雳啪啦,过马路像打仗,紧张兮兮闯过去,若有人过马路慢一点,汽车就猛按喇叭,催你用跑的。台北人是不是很歹命?因此,须菩提看到世尊这么自在、安定心性地过生活,便赞叹说:「希有世尊」。

「须菩提启请」,他问的就是如下两句:「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须菩提请法所提出的问题。他说,世尊!佛法是这么难得、殊胜,可以如此自在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那我们的自性,应如何护念这些发心的大德(即「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里的菩萨,是指一个从凡夫境地,开始警觉到眼前的生活是错误的,想要调整到正确方向的人。虽然,他一时之间还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要紧,依然可以称为菩萨。如果日常生活中仍旧迷惑颠倒、执着、无明、对立,那就称不上菩萨了。

当你开始发心,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时,自性会生起、会开始去找寻一个目标。你注意看看,一个迷惑颠倒的人,定然是张大眼睛,四处搜寻哪里有钱可赚,或如何和人竞争,脑筋尽想这些。如果已经开始思索如何让人生变好,偶尔做些善事,不和人计较,那就已经在转变了。虽然刚开始观念、想法、目标不尽然正确,方法也尚未找到,但人生毕竟已经在转变了,只是变化多少的问题而已。这当中,他的自性开始会去寻找、思考:「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所以,有些人事业做得很好,很赚钱,但有时也会把机会让给别人。这是人性的一种觉醒,觉醒到钱固然好赚,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时间,生命也要珍惜,否则哪一天人倒下了,又有什么用?他会开始懂得放下,这就是一种觉醒。

有一位事业家生意做得不错,每次和我讲话,就有打嗝的现象。我提醒他胃可能有问题,应该去看医生。他说:「大家都这么说,问题是我哪有时间看医生?」结果几个月前,他太太跑来找我,说她先生已进急诊室开刀,问我怎么办?我问她,先生说了什么?「他问师父该怎么处理?」我说:「当然是给医生看呀!」难道师父能帮他开刀吗?他还没有觉醒。

我要她转告自己的先生,病好了之后,每周最好留两个晚上在家,一个晚上自己好好坐在家里,不说话、不接电话、不做事。她问,静静坐在那里做什么?我说,我已经告诉过他了,等他自己想通了再来找我。

另一个晚上,我要他在家陪妻儿、父母,不做事、不接电话。整天忙,一辈子忙,总要拨点时间给父母、妻儿,拨点时间给自己,即使倒杯开水,喝上一晚都不要紧,或者自说自话也没关系,否则你连自己讲话是什么模样,都不清楚。我们每周最少要留两天的时间,给家人和自己,这一定不能少。

人,一旦能自我觉醒,能开始拨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便能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家人的相处也会开始转变。

有位同修说,她先生很忙,每天上班前,孩子都会缠着他。有小孩的人,就能了解这个情况。有哪个爸爸没有偷偷开溜,或连哄带骗、威胁利诱才能脱身的经验?「等爸爸回来,买个洋娃娃给你。」爸爸下班后,孩子眼巴巴期待着洋娃娃,却只见爸爸两手空空回来。这种情况在无形中会造成孩子人性的偏差而不自知,等他长大,要纠正就很难了,因为那种行为模式已经深植他的脑海。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告诉孩子:「爸爸要去上班,下班回来再跟你抱抱。」不要老是编些谎话骗他。也许你觉得买糖果、玩具是疼小孩,却没想过回来要去抱孩子。事实上,孩子看到你回来,会有渴求你抱的那份温暖和那份人性。

我们每周最少要有一天留给父母、妻儿,和他们聊聊天、讲讲话,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否则赚那么多钱有何意义?家人要的不只是钱,那份温情、天伦、幸福比钱还重要,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取代。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都是无可替代的,爱无法替代,所以一定要拨出时间,否则一旦失去了爱,人性的缺憾将难以弥补,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性的堕落。

我们现在仍处于凡夫阶段,应该有所觉醒,「觉醒」这一点至关紧要。人性要如何教育、如何训练?人格要如何才能完美?人生观该如何才得以健全?这些很难三言两语交代清楚,所以我们只好简单提醒你做个综合性的训练,也就是每周拨出两天,一天给自己,一天给家人。也许你因此少赚一点钱,但绝对值得。如果你连这两天都吝于拨出,那么哪天当你发现儿子不再听话,甚至做奸犯科时,反悔也来不及了。

对于这种人性的觉醒,我们应先有真正的认识,然后,我们的自性会自己去找寻,这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念这种觉醒的人。「如来」即自性,自性会培养我们的善根,「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它自然会引导我们该怎么走、怎么做,然后我们就会全方位的转变。全方位改变并非单一目标,而是一种觉醒;觉醒后,自性即会显现。做坏事或迷惑颠倒时,就是自性、人性没有显现,被无明覆盖所致。

因此,经文一开始,须菩提先提「如来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问题。须菩提请的这个法,很大、很殊胜,也是学佛人的一个重要关键。「究竟是否觉醒」这一点至关重要,已经开始觉醒的人,会认同你所讲的,虽然习气还无法改正,但可以鼓励他清醒。一个人,若还没觉醒,对人生尚无此种认知,你很难和他讲佛法,你再怎么对他讲也没用。下面须菩提接着说: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的意思是,发起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那个最自在、最幸福的生命状况,而非追求金钱、名誉或地位。「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样的人,如何让他的心安住、让他的心降伏?

我们这个心,总是到处纷飞,看到股票上涨,心里七上八下:「又去了!又去了!」手中无股票,心中有股价,心跟着股价上下起伏、忐忑不安。手中没半张股票,心为何会跟着不安?因为心无法降伏,才会跟着起伏。不仅如此,别人顺口夸你两句,睡觉时就笑咪咪,若是讲几句不中听,睡着了还会气得咬牙切齿。心若被外境所转,你无法安住,起伏会很大。

须菩提的请法,即是「如何让这些想要放下无明、对立与颠倒的人,自性生长出来?心如何安住?安住在哪里?」我们的心这么混乱,要如何降伏才能不受外境影响。须菩提所问的是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非修行者无由得知。

曾有一位同修来问我:「师父!烦恼这么多,要如何才能没有烦恼?」我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好像须菩提在问世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烦恼要如何降伏?去读《金刚经》便了!所以问题不能这样问,应该问:「师父!我是念佛的人,但念佛时妄想、烦恼很多,要如何运用念佛的方法来降伏其心?安住其心?」这样问,师父才能就念佛的情况,指导你。像刚刚那样问,师父要从何讲起?如果用禅坐的方法回答,讲了老半天你才说自己是修念佛的;或者师父跟你讲念佛,而你却说是学参禅的,那就很难接上线了。

这种情况,其实表示已经发心一段时间,虽然有空才偶尔念念佛、数数佛珠、坐坐禅,但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个方法降伏其心,把心安住?所以方法要有,不要每次一诵《金刚经》,脑袋就「空空」或电视剧情一幕幕跑出来。即使真的如此,也没关系,接受这个现况,这时,把念头拉回来,放在「该如何以诵经的方法安住这个心、降伏这个心?」

须菩提请法的涵义是,我们的自性能护念这些发心菩萨,但菩萨发心后,往往为世俗所迷惑。他有发心,并非没发心,只是发心后世俗的习气仍然很多,这些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学佛固然很好,但世俗又不可免。各位应该有过这种感觉,刚初发心想做功课,却很难挪出时间。其实,刚开始不用多,十至三十分钟就可以,一年后要增加到二小时,慢慢自然就会有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就从减少聊天来,少聊天,时间就多出来了。

不信你注意看看,还没开始做功课时,时间花在哪里最多?讲电话,开「话」展。有人电话拿起来,一聊两小时。当你开始做功课以后,讲电话的时间自然便减少。你会做完功课后去买菜,然后赶紧回家煮饭,即使路上遇到朋友,也是寒暄两句,而不会像以前那样聊个不停,浪费很多时间。

开始做功课后,你的发心会不断增长,此时,应该开始有能力转外境了,而不是老被外境所转。凡夫都是被外境牵引的,虽然刚开始你并非任何外境都能转,会有很多地方转不过来成了烦恼,像孩子不听话、事业不顺、身体不好……等,这些都是根本烦恼,你不可能一下就能转。好比你对一个病人说:「把痛放一边,阿弥陀佛念下去。」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真的拥有这种工夫?所以,初期只是训练自己将这些烦恼减少。以前还没开始痛,你可能会想:「唉哟!快痛起来了……」然后赶紧准备好等着痛,现在则是忙着做功课要紧,痛起来:「管它的,等痛得受不了再说!」然后你发现,功课做完了,怎么没痛?于是这一次就过了。各位,如果过得了一次,以后每次也都能过得去。

事业也一样,原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你却杞人忧天:「完了,完了,天快塌下来了。」真的塌下来再说嘛!本来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你却不解决,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现在,你开始做功课,心想,做完功课再说吧!当别人来要债时,恰巧你做完功课出来,那时内心很祥和,于是就很诚心对他说:「很抱歉,现在还没有钱,但我一定想办法还给你。」他本来很凶,受到你祥和的气氛、磁场所影响,心一软,不但暂时宽容你,还鼓励你继续努力奋斗,等有钱时再还他。

做功课会稳定人的心性,心性稳定后,自然会产生一种很祥和的磁场,身体和事业便会自然改善。如果你认为那是菩萨或佛陀慈悲加持,那也不妨,实际上是你自性开始用功以后,情况自然改变。

因此,一旦发心后,一定要想办法做功课,不管念佛、诵经、参禅、打坐或持咒,都没关系,一定要做一门功课,因为这样才能有所调整,否则你会没有标准。假使你只会问:「师父!请告诉我,怎样才会开悟?」开悟又不是剖西瓜,让师父一剖就开了,一定要有一段前行准备,否则绝对不可能达到。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这句话为例,六祖惠能大师刚从山上捡柴下来,放下木柴正要休息,刚好听到人家诵《金刚经》,诵到这句,他就开悟了。可是,各位已经听过几次了?你开悟了吗?

因为我们没有助道资粮,他有助道资粮。在那个时代,他能够听到《金刚经》、听闻佛法,加上他对人生有所觉醒,想从无明、对立、颠倒的环境中脱离,所以一听这话,马上就开悟了。

人若尚未觉醒,未曾想过要脱离,就不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很乱,该如何处理?」倘若对于无明、对立、颠倒有所觉醒,想要放下到「这边」来,但老是受「那边」影响,那时就会开始想:「心要如何安住?」

你明知「那边」有错,不想去,要如何安于「这边」呢?人家说,吃素很好,功德很大,可是你看到卤猪脚又觉得好香,这就是对你的影响,但这个影响你不懂得处理。所以当人家说:「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六祖惠能当下听到,就觉悟了,而我们却非得要放下「那边」才能到「这边」来,可是「这边」刚进来,「那边」又一直干扰。这时,你才会开始思考如何不受干扰,那么「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便出现了。须菩提现在就是以这个问题向世尊请法。

〈页52-页65〉

前面谈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很多同修很用心常常在找这个心,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心时常在起作用,你感受不到。譬如你问我:「那个心在哪里?」当下,在问的「那个」就是心,若你要另外再找是找不到的。「那个用心」,就是你起意发问的「那个」。但我们都会说:「啊!在哪里?我怎么感受不到?怎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假设的前提,也就是追求有形的心、追求那个会跳动的肉团心,而不是真正的心。

这个人没爱心、那个人没信心,讲的全都是心,心的用途极为广泛、普遍。意志坚定时,会形容那是信心;对人充满关怀时,就说是爱心;对人很悲悯,会说有慈悲心。心只有一个,只是用处不同,端看用在哪个地方、哪一方面。然而,一般人常讲的心都是「世俗心」。当你的心,意识到世俗的迷惑、颠倒、对立、无明和痛苦,觉得应该找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方法,以达到十全十美的人生境界、目标时,那就是觉醒。

不管你用哪种名词、哪种话语形容这个目标,都没关系。有些人用「老母娘要把我们收圆,通通带回去」来形容这个目标,对他们而言,这是人生最圆满的目标,或者说「走走走,大家都来信他,都来去天国」,亦或是鼓吹「我们大家一心不乱,来去极乐国」,这些,都是他们所崇尚的十全十美的境界。

这十全十美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都无所谓,毕竟只是表法不同而已,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到达那个境界?那个境界,并不是这样说一说就人人都可以达到。每个宗教都标榜「你来信我就对了!」意思是说,信我之后,必须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去实践,否则就无法到达那个境界;你依照到达极乐国的方法去做,就会去极乐国,不会跑到天国去,是不是这样?我说的是天国,你却按照到老母娘那里去的修法,怎么找得到天国呢?所以各人说法不一,这就是「语言表达」差异的问题。

我们觉醒以后,所要发心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实际的状况,然而,你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十全十美的境界,到底是哪一种,是否真的了解呢?或只是道听涂说,把它拼凑为「那个地方有一池水,池水乃七宝所成,里面的水是可口可乐加百事可乐加黑松汽水加果汁……」八功德水是这样吗?不是指那个相。那它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到达那个目标?用什么方法?要走哪一条路?怎么做?这个才是最实在的。

觉醒后,亦即当你从凡夫迷惑颠倒觉醒过来时,心又应如何安定下来呢?觉醒的心若没有安住,会常常退转、再度迷惑、再度颠倒、再度对立,然后又得再度承受那种痛苦,此即是关键之处。我们虽然有觉醒,但心常常退转,以现代语言表达就是「我也很想学佛,只是学一日,休三日」。师父说「念佛」,你也念了,只是偶尔想到,或初一、十五才念一念,若是如此,就是心尚未降伏。

经文此处的意思是,现在觉醒过来的这个心,要用何方法让它常常安住于「这边」,而不要常常跑回去旧的「那边」,就行者而言,这叫「生处转熟」,生的要怎样转成熟的?熟的要怎样转成生的?

举例而言,你住在嘉义,对嘉义很熟,假设你搬到台北,对你而言,台北就很生疏。为了要在台北住下来,你一定会想办法去熟悉、了解台北,不会为了买一支牙刷、一包卫生纸而跑回嘉义。因为你已经搬到台北了,对于原来熟悉的地方会转成生疏,「那边」就会放下;对于台北,会由生疏渐渐转成熟悉,这就叫「生处转熟」。至于要怎么转?每个人的方法不同。

那要如何把心安住在觉醒当中、如何降伏呢?关键在于发心的正确与否。发心若正确,心不会退,否则很快便即退心。例如,有一回我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舒展一下筋骨、散散步。那时,有个人走过来说:「大师啊!我看你们出家人的生活很好。」我问道:「如何?羡慕吗?」他道:「很羡慕,我能像你这样出家吗?」我问:「你为何想出家?」他答:「看你这样,出家好像很自在。」我说:「若你只是因为看我这样而出家,那你出家肯定会很辛苦,我现在还是烦恼中的凡夫,你这样跟我出家,发心的对象不对。」当然接下来说的,他就听不懂了;他只是看你自在而感到欣羡而已。

发心,如果是为了单一的目标,很快会退心。你一定要觉醒到「人生的苦在哪里?」而发起「要如何把苦消灭掉,到达无苦的极乐世界」,这样就不至于退心,才可能安住而得以培养自性。否则,依外相而发心,就会产生这种情况,「奇怪,别人出家不用做那么多事,怎么我出家要做那么多事?」其实,别人之前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只是你没看到;或是,「他一诵经就懂,怎么我都看不懂?」因为你没有经过基础训练嘛!所以,只看到别人的外表而发心,绝对会退心。

真实的发心、真实的深入,关键在于对人生有所觉醒,一旦从生命中觉醒过来,你的自性自然会成长。那个自性的成长,即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此,你就能安住、降伏自己的心,否则我们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而退转,更何况我们一般的思考方式都是对立的。举个明显的例子,女孩子看别的女孩子,第一个印象往往是「她比我漂亮吗?」要是没有,就放心了,若是比我漂亮,那就站远一点,怕被比下去了。此即是对立性!

人性有这种对立,所以,人与人若保持一定的距离时好相处,若是太近,就会开始斗争。听说中国人打群架皆输,单打独斗都赢,这意味着团结力弱,斗争性强,一个对一个,对立性很大。中国的武侠小说,两个人在一起就要论工夫。为什么?对立性!看看谁比较高竿而已。所以,对立是人生最不幸的灾难,只是你浑然不觉罢了。因此,须菩提以此问世尊,其实就是要提醒我们人生的实际问题。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佛陀这样回答:须菩提,你的问题问得很好,就像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哉!善哉!」就是赞叹,赞叹他问得很好,重复一再地赞叹。

如刚刚所讲的,这是人生中至关紧要的问题,若能在此处觉醒,才是真正的学佛,而非请一尊佛像摆在家里,写上佛光普照,才叫信佛,那只是一般信仰。在这个地方发心,才是真正的发心,真正的佛教徒,真正的佛弟子。这样,才能真实地进入佛法境界,如此你的人生观会整个改变。

「如来」即是自性。一般解释成「如来就是佛陀,佛陀善护念所有的修行者,会教导修行者。」这样解释,当然也说得过去,但经文的真正意思是指,对于觉醒的人,自性会不断地成长。各位,学佛人,人生最大的福报就在于觉醒,而非拜佛陀、拜佛像、走入佛门、听从师父的话,虽然这也是一种福报;能够有个人降伏其心、教导他,那当然是一种大福报,不过却属世间法的福报。如果我们能从生命中真正觉醒起来,那便是宇宙中的大福报,而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福报而已。

多生累劫以来,从凡夫变成圣人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里,看你是否能够在此处觉醒。不管过去种种如何,现在觉醒了,未来的种种就从今天开始。觉醒后,你开始步入正轨,不再堕入三恶道。现在处于「人道」,觉醒后,一定是往进步的方向,朝向比人道还高的阶段迈进,不可能堕落到更低的地方。

没有修行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在造业或造福,所以会六道轮回。若能觉醒,则只有往人、天道或出三界,不至于堕落。我们要了解这个真实意义。真正的觉醒,不仅仅是这辈子学佛最大、最重要的福报,同时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为何是最大、最重要的福报?因为没有觉醒,无法离苦得乐,顶多是累积一点后世的人天福报,等到下一世有了福报,却依然没有觉醒,再度造业,然后又堕落,这就叫「隔世冤」。这辈子受苦修一点福报,后世受福时又造业,第三世时又堕落而受苦,这种隔世一再受苦的情况,真的是很冤枉。

能够觉醒,则大不相同。觉醒后,我们会把迷惑、颠倒、对立、无明都放下。修行进步的快慢与否,端赖个人的善根而定。但快慢并不要紧,至少不至于堕落,是不是?这也就是为何我一直强调「觉醒」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大的福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并非我老王卖瓜说瓜甜,因为确实是如此!

世尊说,须菩提你问得很好,切中了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如你所言没错,我们的自性会一直成长起来,会护持、护念你的善根、正念,在修行成长的过程中,它自然会给你一个明确的指导,并适时地出现。

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开始用功时,其修行过程是可以自行勘定、校正的,自然会自我调整。举例而言,有个人问:「师父啊!我可以学佛吗?」我说:「当然可以!」他又说:「但我学佛有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吃肉,不能叫我吃素;第二,不能阻止我喝酒、抽烟;第三,不住庙里。」我告诉他:「没问题,这些不遵循不打紧,但若要学佛,要作个功课。」他问什么功课?「要以虔诚的心来诵经,你提的那些条件可以不遵循,但诵经时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他说:「只有诵经时,那没问题!」

过了半年,他说:「师父,我觉得吃完肉再诵经不太妥。」我说:「那你不会诵完再吃。」他说这样好。我问他什么时间诵经?他说:「早上诵经,所以早上都没吃肉,下午再吃。」你看,他无形中就渐渐吃早斋了,对不对?又过了半年,他来了,又说:「师父,我觉得这样也不对,诵完经再吃肉,好比做完好事再做坏事,所以我干脆全天吃素。」他有虔诚心,不知不觉就开始改了。后来,他太太告诉我:「师父,我同修不知何时把烟也戒了。」

为什么会这样自我调整?那就是自性的护念,它自然一直生出来,一个真正虔诚的人在用功时就是如此。所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学佛的重要?因为有虔诚心,所以会不断去改、去调整。就像刚刚那位同修一样,抽了五十年的烟就像自己的老婆一样,每天都要「牵手」的,但学佛后,他自己会改,心性自己调整,便自然放下了,这叫作「善护念、善咐嘱」。

自性是清净、纯善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不需勉强,它自然会很妥善圆满地自行调整,自然改正。怕的是你很固执:「诵经时吃肉,反正佛祖也没看到,吃完嘴巴赶快洗一洗就好了。」若是自找理由,那就不会进步。这位同修他不找理由,只觉得不能骗佛祖,那就是所谓的善根。自性的善根,它会自然地不断增长。学佛若能像这位同修那般虔诚,想要了生脱死就快了。

大家对于佛法所说生命中人性的纯善、善良、清净若能认识、了解,会感觉真的不可思议。我们本来是很清洁的一块白布,现在被社会的贪瞋痴染得五花杂色,失去了本来面目,一旦发觉到那种清净、纯白面貌时,自然就会放下那些染着。接着再看经文。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汝今谛听」,「听」就是要会听,不要听错了。人常常会听错话,别人好意提醒我们,我们却往往扭曲别人的意思,那就是性不纯;「当为汝说」,详细来跟你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你觉醒到自己必须追求人生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时,那么安住在觉醒这边就对了,不要再回到迷惑那边。

虽然何谓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我们还懵懵懂懂,甚至完全不知,但是安住在这边就对了,因为「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自性会自然增长,一切会自然到来,所以佛陀只讲到这里为止,总而言之就是如此而已。

你无法了悟《金刚经》,是因为不了解凡夫和行者的这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关键就在于「发心」,亦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觉醒到凡夫追求社会名利、生存及种种对立、计较、争夺、颠倒的生活是不对的。人生应是一种和合、一种圆满,而这又是什么呢?觉悟到此才是重要的,但一般人很难通达。你若能觉醒,那就安住,然后一直往前、一直往前,那「这边」会一直成长,等生处转熟,你自然便知道怎么处理了。

在修行过程当中,第一个阶段叫作「摸索阶段」,因为要如何修行,我们一开始不知道,所以要先摸索再说,待熟悉了,一下手便即成功了;若未经摸索阶段,你一下手,也许会有小悟,但只能算是一种概率,接下来就没有了,因为你仍旧不知道要怎么修行。

人生中过程中,不少人曾有过这种悟处:「以前我有过这种感觉、我以前就是这样……」然而只悟过那么一次而已,后来再也没有了。这是因为没有常常去进行,好比捉鱼,第一次下手就捉到了,但仅此一次而已,因为没经过正确的训练。何谓正确的训练?就是遇到任何状况,不管对或不对,头一个先将它打破──那个不对!──你,才不会执着!

修行是什么?自我是什么?我执是什么?迷惑是什么?颠倒是什么?真如、发心、真我又是什么?各位,这些都要自己慢慢摸索。若第一次捕捉到了,把它打破,「这个不对!」然后经过一再地摸索,第二次、第三次又捕捉到了。每次你都能捕捉到,那才是修行。所以,第一次就捕捉到的人,是有福报,但这个福报会障道,它可能让你一辈子停留在那个地方而不知如何深入修行。

没有深入探讨就不会进步,会永远停滞,这部分希望各位多注意。世尊就是这么简单提醒各位,总说在于提醒我们,把心安在「这边」就对了。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接着说:「世尊!我和大众们都很欢喜听您的开示,请继续详细地为我们解释。」「唯然世尊」,就是须菩提继续替我们向世尊请法。这属于第二分,须菩提请法的部分到此结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