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非常金刚经 四

非常金刚经(四)──第一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前面经文里佛告须菩提,你不能这样子肯定佛有所说法,甚至也不能问众生能否接受这个法,这是从肯定的角度来破。这里须菩提则从反面来谈││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这样的问法是不是很矛盾?先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却又问是否为无所得;意思就是说,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问题而言,佛是得而无得;接着佛又告诉他:「对啊!得而无得,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这在说什么呢?既然「得而无得」,为什么还要讲?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金刚经》的语言模式发现,它在否定上给予肯定,而在肯定上却要破除。由此可以看出这当中有一个基本架构:从「肯定」出发时,是从色身上来肯定,所以要予以破除,而就「否定」而言,其实是从「法身」出发来否定色身。

如果我们放下《金刚经》的内容不谈,单单以其基本的思惟架构来观察,它事实上都在破「色身」和「财、色、名、食、睡」的部分。其实《金刚经》也有「立」的一面,它是以「破色身」的方法来「立法身」。所以,「立」是采取「隐」的方式,而「破」则采取「显」的方法,两者一隐一显──「破」色身是显的,「立」法身是隐的。

由此可见,般若空宗的思想主要是在摧毁对色身的执着,色身乃「有为法」,但有为法并非绝对不好,吃饭、睡觉就得靠色身,只是莫去积极追求。人类因为不断地追求,演变成一遇到财、色、名、食、睡,身、口、意就引发贪、瞋、痴而造业。假如我们对财、色、名、食、睡能随缘顺事,不刻意追求,反而会很圆满。所以我们应该将色身的生命体力,全然安住在「法身」上。假如人类都能够这样转过来时,这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般若空性的思想是很宏观的。

《金刚经》的架构,就是般若空宗思想的架构,重点在于破除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从表相上来看,只要放下对色身的执着就好,问题就是我们放不下。为何放不下?因为用大脑的思考,就会放不下。大脑思考的特色是运用记忆,一旦这个特色运作起来,记忆的基础就一定丢不掉。

我们常说要活在当下,不要掉入第二念,但只要一运用大脑去思考、去逻辑推理,那就不可能活在当下,不可能不掉入第二念。一般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念产「生」以后,接着就「住、异、灭」了,「住」是存在,所以心念一产生,便落入了内存系当中,也就是进入八识的运作,至于八识如何运作,那是唯识分析的主要内容。「住」,就是第二念,心念产生以后,如果要能够只到「生」的阶段,而不落入第二念,则只有佛境界才有可能,我们一般人很难不落入第二念。一般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六识起作用」,就是指第二念的情况,倘若不掉入第二念,六识就不会起作用。

人从小就一再地被「训练记忆」,一直告诉你叫爸爸、妈妈,这个红的、那个白的,这是圆的、那是方的……一直教你先学会记忆,然后以此为基础去累积,接着运作、剪贴、重组,甚至发明创造,达成预期的人生目标。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人,是有福报的,而做不到的,则是福报不够。有人碰到挫折、失败就会说业力大,其实不是业力大,而是福报不够。修行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升福报,福报提升后,业力就不至于构成问题或障碍,关键在这里。

修行是往上提升自己的福报,这不一定指赚钱,你有人缘、有贵人相助都属福报。有些人出门就太阳高照,偏偏有些人一出门就下雨,这是福报的问题。有钱有权却无福报的人所在多有,并非有钱有权就吉星长照、福报满盈。有人富甲一方,但一出门就被车撞,钱再多也享受不到。有的人权倾一时,位居要津,但一开口就出事,一说话就招来指责,如此即便是高官厚禄,日子也很难捱。

以上是运用大脑必然会碰到的情况,要如何不用大脑呢?欣赏即可。譬如我说:「这朵花很漂亮!」如果还要问:「怎么漂亮?」那完了!漂亮是用来「欣赏」的,一旦问「到底怎么样才叫漂亮」时,就变成知识了,知识是用大脑运作出来的。那我只好告诉你:「白花边缘有一圈紫线条,这就叫漂亮。」于是,你就真的认为白花加上紫线条才漂亮,没有的就不漂亮。这不叫「欣赏」,而是「解读」,是一种知识的运作。识性的运作一定得用到大脑,只要开始用大脑去解读,价值就会被扭曲,甚至濒临崩溃。因为解读的分析是用大脑,不是用生命,大脑会使事实的真相产生扭曲。

当「欣赏」时,天底下每个人都一样漂亮,因为欣赏是脑筋只「停」在那个地方「纯欣赏」,不做比较,只要一出现就欣赏,仅此而已。东西没有什么特别漂不漂亮的,不管是圆仔花或牡丹花,都同等漂亮,这是我们学佛人最大的一个收获。

「记忆」和「欣赏」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系。知识少的人,前庭后院会随便种几棵树,也许种得乱七八糟,然而树本身是有生命感的。反而知识分子的家里,不会去摆那些东西,因为他会觉得那样子很紊乱。其实「乱」也是一种生命现象,明白吗?生命本身是「有一点」矛盾的。有点矛盾却不是很矛盾,要是很矛盾就麻烦了。可是知识分子用大脑知识判断,是不准矛盾发生的。

譬如,你打开小孩子的抽屉,如果里面的东西摆得乱七八糟,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比较温柔。如果抽屉一拉开,里面方格子摆得整整齐齐,那这个孩子很可怕,他会非常理性,稍微挪动他的东西,过一会儿他就爆发了:「谁来动我的桌子!」那个抽屉乱七八糟的,你把它全部翻一遍,他也不知道。这就是人性的表现,那种抽屉乱糟糟的小孩比较懂得欣赏(我不是叫各位要乱糟糟,不过如果是乱糟糟的人,倒是可以自我安慰一番)。乱糟糟的人常要被骂,整理得很整齐的小孩经常受到赞叹,后者很冷静,分析事情条理分明,但很冷漠。理性的人较冷漠,乱糟糟的人就比较温柔、比较感性,这种孩子比较体贴。当然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性的,不过八九不离十,那是一种人性的展现。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脑是倾向「色身」的运作,它是记忆累积后发展出来的。如果你的记忆基础在于「赚钱,累积财富,这样将来做什么事都容易」,那么当引擎发动时,你就往这边偏了,要想停住很难,因为已经上路了。当他设定要买房子,假如已经储蓄到可以买「两根柱子」时,他就会继续为另外两根柱子打拚,如果半路被拦截,只有两根柱子没有用,所以要他中途停住是不可能的,除非这时发生重大事件,不然在一般情况下,他不可能半途而废。这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去记忆以后,开始累积出来的行为模式。

现在如果要我们不用大脑,就得开始「破色身」这个部分,所以「破」本身就变成「显」的。既然破了色身,法身这边就要立,亦即在破色身的同时,法身的意义要一直加强。譬如父母亲教子女,老师教学生,几乎都告诫不要太市侩气,不要太铜臭味,不要有江湖味,要具备人文素养,要带有人性,其重点即在于喝斥名利的追逐,我们从小几乎都受这样的教育。可是你会发现,教你不要追逐名利的人,他本身可能就在追求名利,所以不追求名利的目标也几乎无法推动,但这却是自小就开始教育的事,可见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不求名利、重视人文素养这个基本的社会理念,其实就说明了破色身、立法身的基本要旨,这些其实已经教我们了,但我们还是被社会上的名利所吸引,因为名利魅力太强了,而人文素养却没什么魅力,所以当你家里有人肯追求人文素养时,那是贵家族的福报。

台湾有句俗话:家里有三代人不修行必定遭殃,家道一定有问题。姑且不论修行,如果有三代人都没人文素养,那个家族大概也完蛋了。三代人假如都追求名利而毫无人文素养,家里的墙壁可能都糊上了股票,那些被断头的水饺股通通都贴上去了。家族三代人都投入名利的竞逐,这家族的灾难很快会发生,其关键倒不是诵经拜佛就可以了结的,而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问题。

了解到这种情况和差别以后,在这样的思惟架构下,再回过头来看这经文。前面从正面的「破」切入,现在则由反面的「立」入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人生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佛到达这样的境界而又无所得,根本上已完全脱离了财、色、名、食、睡,而即使已经是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也是无所得。这是很究竟的一种境界。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要厘清:第一,就静态而言,佛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停留在这个境界里,所以说「得而无得」。那么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又要做什么呢?并非得了以后,把它当成证书贴在门前给人家看。倘若你被总统召见,就在背后贴一张:「我于民国九十年三月十二号蒙○○总统召见。」人家大概会说你是个疯子。

被总统召见以后,还是要吃饭、睡觉。同样地,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还是一样得修行、弘法利众生,还是得继续过生活,因为「得而无得」嘛。现在我们还在因地,距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太远了,还得不到,所以才会一直说要「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须从等觉位到妙觉位的过程来看,得到以后又如何呢?譬如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拿到学位以后又要如何呢?你会发现,他得了博士学位以后,生活依旧如常,不免要吃饭睡觉,所以即使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得过正常的生活。博士毕业若碰上了经济大萧条,找不到工作而跑去开出租车,那就成了博士出租车司机,到时候开车多少公尺跳一次表也跟别人一样,没有特例。

所以从色身来看,自始至终,从头到尾一律相同,但就生活境界而言,则必须和同等境界程度的人来论才有意义。谁能知道有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佛与佛始能知之,就像博士和博士才能彼此切磋。一位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对着尚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讲,那个未得的人会变成「鸭子听雷」(台语),什么也听不懂!因为境界层次悬殊之故。如果博士来跟我们谈,我们糟糕,他也倒霉,秀才遇到兵,他讲什么我们听不懂,所以他干脆不讲了,仍旧表现得与我们一般。因此,当佛到达这样的境界时,他不说「我得」。要先了解这个部分。

其次,是得到以后,亦即到达这样的境界以后。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追求得来的,那是修行学佛成就的必然过程。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要如何如何……就像攀上了圣母峰,爬到最高点,赶快插个旗子照张相作纪念,如果变成这样,那毫无意义。事实上,它只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修行必然要走过的路程。今天各位发心修行,也必然会走过那个阶段。

比较麻烦的是,凡夫不是要「走过」,而是要「住」到那里面去,因此几乎所有宗教都有天国的思想,到天国、到天堂、到什么瑶池、金池。这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的问题,因为人有这种惰性,在这里奋斗得很疲累辛苦,那总要休息一下。到哪里休息?极乐世界最好啦!结果就把极乐世界变成天国思想。

各位,修行人没有疲累的权利、没有悲观的权利、没有消极的权利。为什么会有疲倦的情况?因为你的生命能量不够、体力透支、太累了,才会想休息。可是真正修行人的生命能量是非常充沛、源源不断的,他不累、不疲、不倦,所以毋需再找一个香格里拉或桃花源休息一下。真正的修行,若是真正获得法义的话,你不会想要休息。就像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的人晚上不会想睡觉,我们就因体力透支,太累了,所以天还没黑就想睡。人的生活旅途中,那种因物质匮乏而激烈竞争的人,才会很想休息。以前我在高雄,有位朋友极富裕,是好几家银行的常务董事,平常公务繁忙。有一次我坐在他的奔驰车上,他问我:

「你知道那树上有几只鸟?」

「干嘛问这个?」

「我每次看到树上的小鸟,都好羡慕。」

「羡慕牠们作什么?」

「下辈子想当小鸟去。」

「好,那我下辈子当猎人,这辈子打鸟老是打不着,下辈子一定打到你。」我半开玩笑地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太累了。他自己原有五、六家工厂,工厂赚了钱又开银行,这样的人当然累死了,累得很想当小鸟。这例子说明了人生的现实处境实在是太令人疲乏了,所以天国思想才会应运而生。人,一旦变成了这种状况,就会有个「终极目标」,而那个「终极目标」毕竟是属于大脑的东西。

大脑运作分两个部分,一是知识基础的累积,其次则是推理的部分。记忆下来就是累积,累积知识去推理,然后发明、创造,最后达到「终极目标」。所以,天国思想乃是大脑思想的产物,而非生命的产物。你不用记忆而用欣赏的,当下便是极乐,便是属于生命的。以佛陀的立场来说,他充满生命能量以后,目的不在于以何者为目标,而在于整个生命流程中,他如何发光发热。

这两者截然不同,用大脑思惟的人生,就不免要有个终极目标,不用大脑的则让生命能量充分显现。这个能量是要让生命散播芬芳,散播光彩的,如此而已,而且永远如此。因此,此处所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要得那个东西,否则就有终极目标,所以他不得那个东西,乃至一点点法也没有。假如他有任何一点沾染或有个什么东西的话,那就不名为佛了,称不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观念对我们来说很难突破,因为在现实的生活环境里,人人都那么疲倦,那么辛苦。你能说他什么不对?他哪有不对,辛苦的人总需要一点休息嘛!《圣经》上,耶和华说得很清楚:「心灵疲倦的人有福了。」为什么有福?因为可以到他那儿去休息。你们这些歹命的人、困苦的人、被痛苦逼迫的人,现在有福了,通通可以到那里去。

天国思想都是这种讲法,总不能规定你有存款五百万才能移民过去,天国既不是加拿大,也不是美国或澳洲,不是用移民法过去的,是有福者才得以进入。因为人太疲倦了,所以要休息了──每个宗教都是这种想法,佛法并非宗教的原因就在这里,它不为你营造一个天国或香格里拉,它只告诉人们要如何拥有足够的生命能量,使其发出光芒,散播芬芳,然后永无止尽、不疲不累地走下去,这与天国思想完全不同,佛法殊胜了不起的关键就在这里。

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点,故所求的不是这个,而是要求一个天国,只要让他知道死后能不能到那儿去就好。运用大脑,才会去追求「要去哪里」,而你若能欣赏的话,那就幡然不同了。你注意这两者的区别。「记忆」的人生和「欣赏」的人生迥然有别,我一直鼓励各位参加「华藏工程」的意义就在这里。华藏工程班五人一组,其作用就在于学习如何欣赏每一个人,乃至欣赏每一个处境。

同样的录音带,某人听到了某一点,他所欣赏到的这个点,也正是我必须去欣赏他的地方,透过欣赏他的过程,我把我执放下,藉由此来练习破我执。

华藏工程的进行,不讲是非、不论对错,否则就是用大脑在记忆和推理。我们必须避免用自己的思惟基础或脉络来评断别人,要能把这一点先拿开,然后不论对错,纯欣赏!人家那样讲,我若听不懂他如此陈述的理由,那就请他再说一遍。

譬如你手上这个东西,我认为很丑,但就是有人说很漂亮,「奇怪!为什么我觉得它丑,而别人说它漂亮?」那么我不妨听听看,究竟别人为何觉得漂亮,别人是如何欣赏的。这样,首先我们就可从别人那儿学会一种看法,原来别人是这样看的,我也学会了欣赏,那是一种新的视野;其次,因为他懂得如此欣赏,所以我欣赏他。这便是双赢,通通被你学到了。以这种方式,可以将自己的执着,那个认为很丑的部分放下。你学会欣赏,观念就开始转变了,生命也开始进行不可思议的改造。

从我们的《华严月刊》中可以看到,有人参加华藏工程四个月就已经改变了,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一个人能这样改变真不容易,我们往往改了几十年还改不掉某些习气或观念,而华藏工程四个月就能改造一个人,所以这是一个最佳的训练方式。你说它的功德大,还是拜忏功德大?你若硬要这样去比,那就是「众生非众生」了,对不对?

非常金刚经(四)──第二章

〈页22-页31〉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一分称作「净心行善分」,因为「心平等,无有高下」,故云「净心」。这一分是前面所谈过之理论的延伸与开展,所以它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是一切法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诸法平等。鸠摩罗什当初是在长安翻译经典的,在此之前,他于甘肃西凉国住了十八年,大概也是在那儿学中文,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字用语简略豪放。各位若是读过传统那种委婉的文字,再来读他的文章,便能够体会其文字简练利落、单刀直入式的手法。

他不讲「诸法平等」,而说「是法平等」,这有两层意义:第一,法法平等,也就是诸法平等;第二,就单一法而言,亦是平等。有很多法时,说「法法平等」,这大家容易体会,但只有单独一个法时,怎么去论平等呢?只有一个法时,平等、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谈心境,传统佛法谓之「不执着」,事实上它不是不执着,而是任何一法都放在同一个标准水平上,所以即使只有一法,它也是在那个标准上。换言之,当只有一个法而说「是法平等」时,此一「是法平等」乃尊重、恭敬之意。否则只有一法,怎么论平等呢?事实上就是很恭敬、很尊重它,对于每一个法我都如此恭敬尊重,率皆提升至同一个水平,而非通通压下去。

我们要丢东西到垃圾桶时,通常随随便便就倒下去了,反正终归要丢弃,所以不管它了。然而到百货公司买东西,一定让店员连着包装盒包得好好的才拿回家,很少人会舍包装盒,而直接拿里面的商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两法不平等。

我们处理事情时会有「你要的」和「垃圾」的差别,可是以一个修行者的立场而言,对这些要丢掉的垃圾,还是一样要具有恭敬、尊重的心境。当你产生「这个是垃圾,不要紧」的心境时,就产生很大的「高下心」。站在修行的立场,有这种「高下心」,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即使要丢掉,这个最后的剎那,我们也要很恭敬。

这一点中国人在哪里表现得最好?就是在「送出山」(出殡)时,绝对没有人会随便捆捆丢出去就算了。最后还要做个「梁皇宝忏」才把他送出去,而且坟墓要做得很漂亮,这就是恭敬尊重。为什么一般人会在这地方恭敬尊重,对于其它事情却不能同等以待?那便是「是法不平等」。

你对单一法能够恭敬、尊重,这叫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当你每件事情、单一的一件事情,都能做到这一点,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题是每一个单一的法,你能否真正做到恭敬尊重?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各位,佛法绝对生活化,就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假如生活中做不到这些,更别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遥远的事了。

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活中非常踏实的东西,并不是很遥远,问题是我们在诠释时扭曲了它的真实意,把它变成一种知识。日常生活中,你对任何的境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就对了,真正的关键在这里。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亦可解释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或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不过这地方我认为用「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比较好。我们用这四心来修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即是谈没有目的性。众生心和寿者心就是企图心和目的心,用大脑的人不但有目的性又有企图心。社会上的人若无旺盛的企图心,在事业上就不会往前冲,所以旺盛的企图心是造成今日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没有错,我们肯定这一点。但这个旺盛的企图心也正是一切业障的根本,所以你最好不要太过旺盛,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只要有「我要活下去」的那一种企图心即可,假如连这个都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但若是太旺盛的话,便是一切业苦的根本了。

「目的性」更是灾难,人与人相处最好不要有目的性。台湾人这一点很麻烦,例如搭火车,旁边坐一个人,通常你不会很自在地跟他聊天,要聊的话,一定先看一看,这人是不是调查局或谁派来的?怀疑这人是干什么的,不然怎么会刚好坐在我隔壁?否则不小心,搞不好晚上我就失踪了。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你目的性太强了。没有目的性,就没什么好怕的。为什么要怕呢?其实,还有很多例子可举,像「今天天气很好、火车开得很快……」人不用一开口就扯上政治话题,否则一紧张,目的性一设下来,就会朝政治的方向去了。人生不仅仅只有政治而已,如果没有目的性,你会无所不谈;若是有目的性,那什么都不好谈了,关键在这里。

人如果有目的,好多事不能办,所以这里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人我的对立、企图心、目的性,这样修一切善法,才有可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无我」就是没有身见,「无人」就是没有人、我对立,就是无此身、无企图心、无目的心,这四个要件是修行的根本,假如这四个要件不能具足,修行很难成就,会变成盲修瞎练,原因在这个地方。

经文这里其实可以用其它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且特殊的是它不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后面那个字不见了,所以我说你用「心」代进去,用第三种状况来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一种状况,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第二个状况,现在我们就把「心」代进去,我心、人心、众生心、寿者心,你用这样重新去看。我们看经文最后的结论。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般善法是从物质界、色身去看的,是人予以定义、区别的,其实法无所谓善或不善,它只是「法」而已。为何称善法,那是人去分别的。所以这个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来说」是指「法身的部分」,即从法身的立场来说,色身的法不是善法,这才是善法。

《金刚经》般若空性的部分,最主要是背景一定要弄清楚,背景的基本架构弄好以后,你怎么解读都不要紧,因为那是知识性的部分。倘若背景没弄清楚,你会把《金刚经》讲成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生命中的东西。《金刚经》是在解读生命的,它告诉我们哪里错了,那个错要怎样将它厘清。譬如刚才谈色身和法身混在一起的那个问题,你到底分不分得出来?

色身只是物理现象,如何能说法呢?所以说法,是法身在说,而非色身在说。可是,你会讲「明明你在说,我在说,佛在说」,这个「说」是借这个「色身」物理现象的运作,实际上是「法身」在起作用,这点你必须一直去参。所以我们在行禅法的时候提醒你,是「谁」透过这个望远镜在看外面的世界?这个眼睛是色身的一部分,真正在看的不是那个眼睛,而是法身透过色身的眼睛在看。这时,你会发现色身和法身两个合并在一起,但这是两个,不是一个,你必须能将这部分分开来,如果分不开,《金刚经》你永远看不懂,永远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说些什么。佛法就谈这一点。

色身和法身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一定要分辨清楚,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色身是物理现象的运作,法身是透过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表达某些东西。所以说是「谁」在吃饭?是「谁」透过这个色身的嘴巴在吃饭?也许你会说「吃下去都在身体里面,又没有跑到外面去」,当然「吃下去」是「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运作,然而实际上是法身在运作。法身在最基层上就是维护色身的功能,可是法身有更高的层次,即是超过色身基层运作的那个部分,那部分就是佛法所讲的真正法身。

人性加以焠炼,把复杂的部分除掉,去芜存菁,所剩的菁华部分就叫佛性,以此而论,佛性无异于人性。人性是较广泛的,就像刚才所提的法身,法身在基本层面上有维护色身的功能,但当这个色身毁坏之时,法身就回家去了,它会和其它的缘再结合,然后变成你的下一辈子。这辈子来这里,就是因为前辈子的色身坏掉了,于是法身就走出来跟那些因缘结合,福报不错就来做人,不然当猪八戒都有可能,这就是轮回了。

所谓轮回只是就相上而言,事实上,法身这个生命还是继续前进,生命,法身本身所在的真如并未消失,关键就在这里。大家能体会吗?这部分好好的参!色身、法身是同一个,还是两个?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部分,慢慢去体会。

非常金刚经(四)──第三章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段经文系以比较的方法来讲。首先,要解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到底有多少,这个观念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须弥山有四天下,东、南、西、北,名为「四大王天」;须弥山顶有「忉利天」,通常是欲界的第二层天;然后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以上总称「六欲天」。六欲天再上去就是色界天,色界天再上去就是无色界天,这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从一个须弥山来看的。

世界则是以下这样子:欲界六欲天,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初禅天以下统摄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作中千世界,是在二禅天以下;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就是在三禅天以下,这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的三次方,就是一的后面有九个零,以现在的数学计算的单位来算叫十亿。换言之,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亿个须弥山,十亿个四天下,十亿个忉利天。一个须弥山有多大?四天下之中,我们这个世界叫南瞻部洲,假设一个地球是一个南瞻部洲,那么四个地球才构成一个四天下,东、南、西、北才是四天下的状况。忉利天有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块了,那比我们这边大八倍以上,首先要把这个状况弄清楚。

以须弥山王来看的话,忉利天以下一直到我们这个地上(四天下还不算),这样构成的一个世界,这个须弥山通通把它磨成微尘,这样算起来有多少微尘、有多少宝?姑且不论须弥山,须弥山到底有多大你也不知道,就以玉山为例好了,也不看微尘,就以这样大一座山,整座玉山都是七宝的话,那么有十亿玉山,那会有多少呢?你算算看,以这样的七宝拿来布施,你看福德多不多?

这是《金刚经》的一种语言模式,前面也提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经文这里也以此例再讲一遍。虽然经文这里没有问「福报、福德多不多?」大家想想看,用那么多宝来布施,福德多不多?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经文这里不是讲《金刚经》,也不是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讲「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波罗蜜经」当中的一部分。《摩诃般若》就是《大品般若》,与《小品般若》、《金刚般若》、《道行般若》……等,统称为「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呢?般若即空性智慧,这个经典就是谈可让我们到达人生究竟彼岸圆满成就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说,让我们在人世中,不但能了解生活的(色身的)这一相,更能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意义、真相与目的,并且究竟通达。而将这一整套人生体验的菁华部分提出来,就称之为四句偈。也就是将自己人生体验的菁华部分拿出来,不仅仅是自己受持,并且能够为他人演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的福德,不只大上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以算术譬喻都无法说明。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经文的这种语言表达,我们只能够说鸠摩罗什在用中国语言作比较时,常常弄颠倒,所以他用「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意思就是经文前面所提「布施的福德」与「把人生体验的菁华为人解说」所得的福德作比较,前者不如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地方所指的是这两个东西,以「色身」而言,即使布施再多的财宝,所得到的福德,都不如在「法身」上的体验,也就是对生命真相、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体验。你将这个体验的部分拿来为人宣说,所得到的福德,比你用色身的任何布施都要大得多,其意义在这里。

从经文里头,我们可以窥见其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金刚经》很重视法身的这个部分,色身部分只是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色身是人人可以掌握得到的,可是人不能只活在色身上,色身只是一个历程,这是佛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佛陀从摩诃衍的立场(大乘的立场),并不否认我们在世间的福德因缘,有那样的福报当然很好,所以佛陀常常赞叹这些大户长者、国王、天王、人王……为什么赞叹?因为他们修有福报。既然色身有这种福报,那很好,我们毋须加以否认,可是色身福报却属无常。

我常跟各位说,人生的情况就像我手上这串念珠,中间这颗是今生,右边这些是过去的、过去生,左边这些是未来的、未来生。过去的每一生,是各种因缘组合,过去生的色身已坏掉,今生这个色身一样会坏掉,未来的很多生也一样会坏掉,可是法身是一直存在的。

倘若过于着重外相的色身,你就会丧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是色身和法身两个因素所构成,当只存在色身时,生命的质量必然会堕落,因为你会停留在财、色、名、食、睡的追求上,同时贪、瞋、痴、慢、疑会从身、口、意中爆发出来,那你就在三恶道轮回了!

假如我们把生命的重心往法身这边靠,对于「财色名食睡」自然会淡薄、会随缘,有没有都不会在意,自然会在生命的真相、人生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上努力。当你在这边努力时,戒、定、慧就会增长,解脱、解脱知见会增长,生命质量会开始往上提升。那么即使这个色身毁坏了,有这么高的生命质量,下辈子所结合的因缘都将会是善因缘。下辈子也许还是现人身,但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大家想想看,我们假使出来竞选总统结果会如何?你会说:「别空思妄想了!除了自己一票外,大概没有第二票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修这个福报,所以认为出马竞选总统是天高皇帝远的事,想都不敢想。但当一个人有那种福报时,便会被人推举出来当总统,然后他也莫名其妙当上总统了。他有那个福报,即使不要也不行,因为他命中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他的生命质量已经提升到那个地步。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生命质量高的人未必当总统,而会当总统的人,其生命质量也不一定高,那是福报。

生命质量高的人和生命质量低的人,质感是完全不同的,修行的重点在这两者之间。经文这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并非是要我们去比较福德的大小,而是透过福德大小的比较,让我们体会到法身和色身之间的差别。它的意义并非鼓励我们为了下辈子能得大福报而来修法身,是告诉你在法身的层面上有必要去加强,切莫一直停留在色身的部分,所以经文这里才有这种讲法。

这种经文是《金刚经》的一种标准语言模式,也是般若经典中的语言模式,它所要表达的是法身与色身之间的差异性。我想我们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应该可以说是把《金刚经》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都厘清楚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