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要义 第七品 阿罗汉品

  第七品 阿罗汉品 名医耆域 阿罗汉断除一切烦恼系缚

  7~1

  路行尽无忧悔

  解脱一切事物

  完全不受系缚

  已不再有苦恼

  佛陀居住在名医耆域建在芒果园的精舍时, 提到以下的事:

  有一天,提婆达多恶念作祟,试图谋害佛陀。他从山上推下一块大石企图砸死佛陀,巨石撞到山崖裂成碎片,破裂的碎片砸伤佛陀的脚,鲜血直流,佛陀被人护送到耆域芒果园的精舍。耆域小心地为佛陀疗伤包扎后,赶紧进城医治其他病患。傍晚,当他急忙想赶回家时,城门已关,无法出城,他非常着急,心想:“今晚若不给佛陀换药、清洁伤口的话,佛陀一定会巨痛而受不了的。”第二天一大早,当耆域匆匆赶回请问佛陀昨晚是否因剧痛而受苦时,佛陀回答:“耆域!自从证悟成佛后,我已经不再有忧愁苦痛的情绪了。”

  解脱的圣者身苦心不苦;解脱的圣者已经走到路的尽头不再死、不再生、不再生死轮回;解脱的圣者灭尽一切烦恼痛苦的束缚,不再执著、不再有贪瞋痴;解脱的圣者已解脱了一切而自由自在

  第七品 阿罗汉品 大迦叶尊者 阿罗汉持正念离系缚

  7~2

  正念勤奋者

  不乐于系缚

  如天鹅离池

  放弃其居所

  佛陀和众比丘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之前他告诉比丘们:“两个星期后将离开王舍城”,于是大家开始做些准备工作。当大家看到大迦叶尊者也一样在准备离去时,都认为:“王舍城里里外外有许多他的亲戚和信徒供养他的一切所需,难道他也要跟着离开?”

  在离开的前夕,佛陀认为王舍城的信徒如此之多,比丘们全部离去并不恰当,总要有些比丘留下来领众,于是决定请大迦叶尊者和一些年轻比丘留在王舍城。这时有些比丘就说:“果然不出所料,大迦叶尊者要留下来。”佛陀知道后,对这些比丘说:“比丘们!你们不要以为大迦叶尊者执著王舍城亲朋和信徒的供养而留下,他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大迦叶尊者已经不执著一切了。”

  圣者的心已真正绝对的自由清净,他已舍弃我和我执的观念,心已如皎洁的明月,已如舍弃池塘飞向天空的天鹅,不会眷恋池塘的生活。圣者的心永远保持觉知,保持明晰的正念。

  第七品 阿罗汉品 贝拉西沙尊者 阿罗汉了达空无相

  7~3

  他们不积聚

  如实知进食

  于空无相中

  心智获解脱

  不留欲痕迹

  如鸟游虚空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贝拉西沙尊者。

  贝拉西沙尊者进村子里化缘时,在途中停下来进食后又继续化缘,获得足够的食物后,回寺院把食物晒干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泡水食用,这样他就不需每天出去化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修禅。其他比丘对他的储藏食物不以为然,向佛陀报告此事,佛陀不想让其他比丘仿效,以免产生不良结果,所以禁止比丘储藏食物,并忠告众比丘要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不要有任何物欲的束缚。至于贝拉西沙尊者的储藏食物是在佛陀公布禁止之前,而且不是由于贪心,只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贝拉西沙尊者不应该受责备。佛陀也告诫众比丘:“阿罗汉不会储藏任何东西,进食时也会正确的观照。解脱的阿罗汉了悟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无相之后,心中不再有任何欲望,摆脱了一切污染束缚。”

  第七品 阿罗汉品 阿那律陀尊者 阿罗汉境界难以测度

  7~4

  他们诸漏已尽

  不再贪着饮食

  他们以空无相

  以解脱为宗旨

  行径如鸟翔空

  其踪迹不可寻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阿那律陀尊者。

  阿那律陀尊者的袈裟已经破烂,想到垃圾堆里找布料再做一件,他的前世妻子天女加利尼就放了三块好布料在垃圾堆里。阿那律陀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拣了回去,比丘们也帮他缝制袈裟。

  这时,天女加利尼化身为年轻女子,鼓吹村民用美食供养佛陀和众比丘,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超出甚多。有的比丘就说:“阿那律陀应该叫他的亲友和信徒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好了,不必为了想炫耀有众多信徒而如此。”

  佛陀劝诫他们:“比丘们!这些食物并不是阿那律陀尊者向他的亲友或信徒要求的,他不会去做这样的要求,这些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解脱的阿罗汉已经弃除贪念,已证空与无相的解脱之道,不会再浪费时间在日常所需的用品与饮食上。

  第七品 阿罗汉品 摩诃迦旃延尊者 平息欲念如御者驯马

  7~5

  寂静诸根欲

  如御者调马

  离我慢无漏

  诸天人羡慕

  佛陀居住在毗舍佉兴建的鹿子母讲堂时,有一次提到摩诃迦旃延尊者。

  有一天,帝释率众天神到鹿子母讲堂顶礼佛陀,因摩诃迦旃延尊者外出赶不回来,大家就为他保留空位。当帝释献花顶礼佛陀,看到摩诃迦旃延尊者的空位时说:“多么希望尊者也在座接受供养”。就在这时候,摩诃迦旃延回来了,出现在他们面前,帝释非常高兴,立刻献花致敬。

  比丘们对帝释敬仰摩诃迦旃延的行为大受感动,有的比丘却认为帝释偏心。佛陀说:“天人敬重能克制平息感官欲乐的人”。

  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的感官对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时,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对外境事物的好坏产生喜欢不喜欢的识别感受,进而执取贪着,产生贪瞋的反应,引来烦恼痛苦。解脱的圣者由于对事物的好坏不起喜欢或厌恶,平息了贪瞋的反应,情绪稳定,他不贪不瞋,欲念平静,所以不再烦恼造业。

  第七品 阿罗汉品 舍利弗尊者 阿罗汉不再生死轮回

  7~6

  无愤恨如同大地

  坚定稳固如要塞

  如海洋没有淤泥

  明晰清净无轮回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利弗尊者。 有位比丘对舍利弗尊者怀有怨恨,向佛陀告状,说舍利弗比丘对他如何不好。佛陀请舍利弗尊者自己解释。舍利弗尊者并不争辩自己的清白,而说:“如同大地不管人们丢给它芬芳的花朵或脏臭的垃圾,它从不喜悦或愤怒,我对毁誉已不再执著”。听了这番话,年轻的比丘忏悔自己指控舍利弗尊者的错误,佛陀建议舍利弗尊者接受年轻比丘的道歉,以免年轻比丘将来受到业报。舍利弗尊者欣然接受佛陀的建议,并诚挚地告诉大家今后自己若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教。

  众比丘赞叹舍利弗尊者的宽宏大量,佛陀说:“像舍利弗尊者这样的阿罗汉,内心永远祥和清净,一如大地宽容忍受一切,坚定没有愤恨瞋恚。”

  第七品 阿罗汉品 小沙弥证阿罗汉果 心中无想无欲无波寂静

  7~7

  内心很平静

  语业也平静

  正智而解脱

  内心得安稳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小沙弥,他是提舍尊者的徒弟。

  这位小沙弥七岁接受剃度时,提舍尊者教他观想发、涕、脓……身上的三十二不净观,他很专心观想,剃度落发时,由于禅观和前世善业,他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天,提舍尊者和小沙弥同往舍卫城礼拜佛陀,途中借宿某个精舍。第二天,当提舍尊者叫醒小沙弥起床时,扇柄不小心伤到小沙弥的一只眼睛。小沙弥急忙起床,一只手捂住眼晴,一只手提水给提舍尊者洗脸。尊者对他说:“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才算礼貌”。说完才发现因为自己的疏忽,使得小沙弥的眼晴受伤而看不见。他深感愧疚,谦虚地向小沙弥道歉,小沙弥安慰师父不要挂心,这是他自己的业报。

  当师徒二人来到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知道了上述情形,说:“已弃除恶念的阿罗汉,克制感官的冲动,不再对任何人有瞋恨心,他的内心究竟寂静安详。”

  第七品 阿罗汉品 舍利弗尊者 阿罗汉不再造业

  7~8

  无错信知无为

  断一切系缚者

  放弃一切欲念

  是真尊贵人士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利弗尊者。

  有一天,有三十位比丘来祇树给孤独园礼敬佛陀,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罗汉果的机缘成熟,就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相信观身念住可以证得涅槃吗?”

  “世尊!观身念住可以证得涅槃这件事,我并不是只因佛陀这样说我就相信,只有本身尚未证得涅槃的人才会接受别人的说法。”大家不明白舍利弗尊者话中含义,内心都想:“舍利弗尊者直到此时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尚未信仰佛陀。”佛陀向大家解释说:“舍利弗尊者承认观身念住可以证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不是只因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系,而是经过他个人的亲身经验实证而来。真正的信仰是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不是狂热的宗教感情或盲目的信仰。”

  第七品 阿罗汉品 舍利弗的幼弟 阿罗汉居止处一切安乐

  7~9

  无论村落或林间

  甚至山谷或平地

  那里住着阿罗汉

  那里就幸福安乐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离婆达尊者。离婆达是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是家中惟一没有出家的人,父母在他年轻时就急着给他成亲。婚礼上他看到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婆婆,心里觉悟到生命逃离不了衰老和死亡,于是决定离开家庭,到一处有三十位比丘的精舍请求剃度出家。舍利弗尊者也事先请求这些比丘达成弟弟的愿望,使他成为沙弥。出家拿到一个禅观题目后,他到僻静的树林中禅修,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佛陀与舍利弗尊者、尸婆离尊者一行人一同要来探访他。

  一路上人烟稀少,路况不佳,但是获得天神的一路照料,提供所需。离婆达尊者知道佛陀与兄长等一行人不辞辛苦要来看他,也运用神通建造了一座特别的精舍,安排适当的住处,使众人得以安住。

  可见有阿罗汉居住的地方,就是清净安乐的地方。阿罗汉证悟的涅槃是以观想无常、苦、空、无我而证悟的,证悟的那一刹那的意识,改变了人的命运

  第七品 阿罗汉品 诱惑比丘的女人 阿罗汉无欲寂静

  7~10

  树林甚迷人

  众人不喜悦

  无欲者离欲

  不求诸欲乐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妇女。

  这位妇女在一处破旧的花园中,看见一位比丘结跏趺坐,正在禅修,就故意对比丘宽衣解带,骚首弄姿,使得这位比丘心神荡漾,全身亢奋。

  这时,佛陀在精舍透过天眼得知此事,他以神通示现在比丘面前说:“比丘!追寻肉欲者没有真正的喜悦,弃除欲念激情者充满真正的喜悦。”比丘因此证得阿罗汉果。

  无欲的阿罗汉,弃除了有形无形的欲望,灭除了不受控制的情感和世间的垢秽,不再制造新的业行,已经消灭了重生的种子,放下了苦果的重担,脱离了生死轮回,他已完成了所有的学习(无学),达到永恒的极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