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要义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王妃莎曼娣 精进修行生死轮回

  2~1

  精进不死道

  放逸死亡路

  精进者不死

  放逸者如尸

  2~2

  智者深知此

  正念不放逸

  喜悦持正念

  喜圣者境界

  2~3

  智者常坚忍

  勇猛修禅定

  解脱得安稳

  证无上涅槃

  佛陀居住在憍赏弥附近的哥西大精舍时,有一次提到王妃莎曼娣,她是憍赏弥国王最宠爱的王妃之一。莎曼娣王妃的侍女常到花店买花并从花匠那儿听闻佛法,回宫后转述佛陀的说法给王妃及其他侍女听。从此王妃和她的侍女都成为虔诚的佛陀信徒。她们当然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他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地向佛陀行注目礼。

  国王有另一位王妃摩甘提亚,她的父母曾经认定佛陀是她女儿惟一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佛陀,却遭佛陀拒绝。佛陀向她的父母表示:“即使魔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我都不动心,因为色身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这对父母领悟了美丽的无常而证得不还果,于是把女儿交给她的叔叔抚养后,二人出家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但女儿摩甘提亚却对自己的美丽非常自负,认为佛陀的话侮辱了她,发誓要报复。

  摩甘提亚向国王进谗言,说莎曼娣和侍女在墙壁挖洞,对国王不忠,国王在明白原委后并不生气。之后有一次,她把蛇塞进琵琶里,以花塞住洞口。当国王在演奏时,蛇爬了出来嘶嘶作声,国王误信莎曼娣要杀害他,命令莎曼娣和她的侍女们站起来,以浸了毒药的箭射向莎曼娣王妃及其侍女。由于莎曼娣一行人的慈善念力,毒箭没有射中目标。这时,国王发觉了她们的无辜,从此准许她们邀请佛陀和众比丘前来宫中接受供养和讲经弘法。

  摩甘提亚又策划另一计谋。她指示叔叔烧毁莎曼娣的皇宫,由于莎曼娣和宫女们不顾危险继续禅修,大家都进入甚深的禅定而全部葬身火海。之后国王查办此事,处决了摩甘提亚及其他罪犯。佛陀得知这事时说:“精进正念的人不再轮回生死,那些放逸不知约束自己身口意行为的人,如同行尸走肉。”

  第二品 不放逸品 银行家昆拔高沙卡 精进正念善名大增

  2~4

  坚忍奋勉正念

  行为谨慎清净

  生活自制如法

  不放逸增光荣

  佛陀居住在竹林精舍时,有一次提到银行家昆拔高沙卡:

  有一年,王舍城发生瘟疫,一对银行家夫妇临终告诉儿子赶快逃离家乡,等到瘟疫结束后才回家,

  并告诉儿子家里某个地方藏有大批财宝。儿子依照父母的话离开瘟疫的家乡。

  十二年后回乡的他,没有人认识他。他心想:“若是挖出所有财宝,可能会被认为是非法致富,财宝也可能被没收”,所以他决定另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了看更的工作,天亮时叫人起床,通知午饭的时刻到了,黄昏时通知人们赶牛群牛车回牛圈,因为那是没有时钟的年代。有一天,国王频婆沙罗听见他的叫喝声,判断这声音属于巨富之人,便派人调查,结果查出只是一名雇工。国王暗中派了一位宫女带着她的女儿乔装成农人,借宿在这位雇工的家。这期间这位雇工居住的地区要举办庆典,居民都必须捐款,雇工没有足够的钱,只好去挖掘金币。宫女将金币掉包,把金币送给国王。国王派人将雇工带到王宫才让他说出了实情,于是国王任命这位雇工继续他父亲银行家的职务。

  佛陀以此劝导大众,人虽年轻富有,仍应勤劳刻苦。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周利般陀伽尊者 精进自律以自己为洲屿

  2~5

  精进正念不放逸

  自制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己建洲屿

  不被洪水来淹没

  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时,有一次提到周利般陀伽。有一位银行家有两位孙子:摩诃般陀伽和周利般陀伽。长孙摩诃般陀伽常随祖父去听法,后来随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周利般陀伽也跟随哥哥出家,由于前世曾经捉弄一位笨比丘,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句偈也记不起来。

  有一天,名医祇域邀请佛陀与众僧到他家接受供养,在可以前去受供的名单中,没有周利般陀伽。周利般陀伽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心情沮丧、心想还俗,佛陀得知他的心意后,叫他在精舍大殿的门口,面向东方,手中拿着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擦那块布,一边口中复诵“去除污垢、去除污垢”这句话。交待之后,佛陀就和众弟子结伴到祇域家中接受供养去了。

  周利般陀伽依照佛陀指示努力搓擦那块布并复诵“去除污垢、去除污垢”这句话,不久,布块变脏了。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他顿时了解世事无常的道理。这时的佛陀在祇域家中透过神通,得知周利般陀伽的进展,于是放光使周利般陀伽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并向他说:“周利般陀伽啊!不是只有这块布被尘垢染污,人的身心也被贪瞋痴的尘垢染污,只有去除这些尘垢,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标,证得圣果”。周利般陀伽获得佛陀的指点,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具有非凡的智慧与精神力量。

  这时在祇域家中,有人正准备向佛的钵中注水表示供养,佛陀却以手遮钵不让注水。佛陀请祇域派人前去精舍将周利般陀伽请来。当被派遣的人来到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丘,而是看到很多一模一样的比丘,这些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般陀伽幻化出来的。被派遣的人迷惑地回去报告此事,却又被差遣回来向那些比丘说:“佛陀召见真正的周利般陀伽”。可是却有很多声音都回答:“我是真正的周利般陀伽”。他又再次迷惑地回去报告,又第三次被派遣来精舍,佛陀指示他抓住那第一个回答我是周利般陀伽的比丘。当他抓住第一个回话的比丘时,其他的比丘刹那间消失不见。周利般陀伽于是来到祇域家中接受供养,供养之后,在佛陀的授意下开示佛法,他充满信心,勇敢如狮子吼一般,演说了一段经文。

  证果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却要经过长时间善业善德的精进努力累积而成。证果就像为自己建造沙洲岛屿,不怕被洪水伤害,确保自己不再沉浸于五欲瀑流。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愚人节 精进正念如守护财富

  2~6

  愚痴暗钝者 沉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 保护如珍宝

  2~7

  不沉溺放逸 不纵情欲乐

  精进修禅定 达安乐极致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卫城庆祝的一个特殊节日——愚人节。在这十天的节日中,人们身上涂着牛粪,闲荡喧哗,行为粗俗,丑态百出,亲人见面可以不打招呼,可以在别人家门口辱骂粗话,对方若是不能忍受就得给钱才肯离去。

  舍卫城的佛陀信徒请佛陀在这七天内不要进城,所有需要的用品,他们负责送到精舍。庆典结束了,信徒才邀请佛陀和众弟子到城内接受供养和说法。佛陀听了信徒描述节日的情况时,说那些人因为无明,所以行为放纵、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佛陀劝诫信徒们不可放逸度日,不可沉溺感官物欲的享受,而要精进正念,才能获得真正清净安详的究竟喜乐——涅槃。精进正念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大迦叶尊者 智者无欲不执著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大迦叶尊者。

  有一天,大迦叶比丘在毕婆离洞窟运用神通巡视各界众生——水中、地上、山里、放逸者和不放逸者、将出生者和将逝世者……。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知晓大迦叶正在冥想生死轮回的问题,便想告诉他不应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务,不应过度追求无法帮助证悟生命实相的问题而浪费时间,所以就发了一道金光,把自己的影相显现在大迦叶面前说:“生死轮回是不容易究竟了解的,它超越你的知识范围,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2~8

  智者勤奋正念

  灭除放逸怠惰

  圣贤登智慧阁

  观愚者多忧苦

  如同登于高山

  俯视地上万物

  佛陀不断提醒弟子们要确实体悟、参透世间变化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从而努力在身口意方面灭除贪瞋痴,达到烦恼痛苦的解脱涅槃,解脱生死轮回。至于其他有关生命有边无边、宇宙永恒不永恒等等与修行无关的问题,佛陀并不重视。人只要勤奋正念弃除贪瞋痴,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就具足了解生死轮回的能力。

  第二品 不放逸品 两位尊者 不放逸者如骏马

  2~9

  放逸人中持正念

  昏沉人中独清醒

  深智者超越群众

  如骏马领先弱马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两位比丘。

  两位比丘从佛陀那儿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静处去禅修。其中一位心不在焉,精神懒散,只知东晃西晃或与初学的年轻沙弥谈话浪费时光。另一位不放逸的僧人精进于禅定的锻炼,善尽比丘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正念不放逸,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隐居结束后,两人回去礼拜佛陀,佛陀询问他们如何用功的。懒惰比丘说另一位比丘只知休息睡觉浪费时间,而自己却很用功,整夜不敢睡。佛陀心里很清楚他俩用功的情形,对懒惰的比丘说:“你这放逸者,明明心不在焉浪费时间,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他懒惰放逸。你就像一匹羸弱步履迟缓的弱马,而你的同修则是一匹强壮飞驰奔腾的骏马。”

  智慧深远的人时时刻刻保持醒觉和正念的心识,如同众人皆睡我独醒,他在心灵上超越一般的众生,他在心灵道上所获得的成就超越常人。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帝释玛卡 正念不放逸成为天王之王

  2~10

  玛卡正念不放逸

  所以成为诸天王

  不放逸受人赞赏

  放逸怠惰受诃责

  佛陀居住在比舍离的屈塔迦罗时,离车国的王子摩诃利前来聆听佛陀讲解《帝释请问经》。佛陀详细生动的描述,让摩诃利王子以为佛陀见过帝释,佛陀告诉王子:“我认识帝释,也知道他如何成为天王之王的帝释。帝释的前世名叫玛卡,他努力于铺路建设,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一生中奉行七项义务:①奉养父母;②尊敬长者;③言语柔和;④不在背后毁谤他人;⑤不贪婪、慷慨仁慈;⑥弘扬真理;⑦不忿怒。由于他成功地奉行实现这些美德,具足了许多善业德行,所以今世生为帝释,精进正念努力善行是永远受人歌颂赞扬的原因。”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某个比丘 精进如猛火烧毁诸束缚

  2~11

  比丘精进正念

  勤奋畏惧放逸

  犹如猛火炎炎

  烧尽大小束缚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某个比丘。

  这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题目后,到森林僻静处禅修。他虽然努力,进步却不大。他感到挫折沮丧,于是决定回到祇树给孤独园请求佛陀给他进一步的指导。回精舍途中遇见一片树林起火,他跑到山上观火而顿悟:“这熊熊大火不断前进,吞没了一切阻碍它的大小障碍。我也应该像这大火一样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大小障碍,解除生命中的大小束缚。”

  这时佛陀在禅定中,观察到这位比丘的心路历程,佛陀以神通化了一道光,把自己的影相显现在这比丘面前说:“你现在的思维是正确的,继续用功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大小障碍,系念在前的比丘解除所有的烦恼束缚。”这位比丘从此正念现前,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学佛者若能精进勤奋正念现前,便可烧毁世间一切烦恼痛苦的束缚,解脱生死轮回。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尼加玛西提舍尊者 不放逸修行趋近涅槃

  2~12

  比丘精进正念

  勤奋畏惧放逸

  必定不易堕落

  他已趋近涅槃

  佛陀居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尼加玛西提舍尊者。尼加玛西提舍生长在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随佛出家后,生活简朴,化缘时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里随缘接受布施。他避免参加大型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或波斯匿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也未曾参加。其他比丘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召唤他来,请他自己解释原因。他说他常回故乡只是为了化缘,不是与亲属密切交往,一旦有了足够的食物,不管可口与否,他就离去。

  佛陀当着众比丘面前赞许他,并告诫比丘们:“少欲知足才是圣者和佛陀的教诲,所有比丘应当效法尼加玛西提舍尊者。”于是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有一只鹦鹉王和它的数千只鹦鹉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当无花果全被吃光时,所有的同伴全都离开树林,只有它留下来,不管剩下的是嫩芽、叶子或树皮,它都快乐知足地生活。帝释得知此事,运用神通将全部无花果树变成枯萎,要它离开枯萎的树林。可是鹦鹉王仍然不愿离开,它告诉帝释:我感激这片树林,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片树林。帝释大受感动,从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林,恢复碧绿茂盛的生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