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伏,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不放逸品 APPAMADAVAGGO (第25 偈)】
在王舍城有一大富人家的女儿,因为父母的严厉管束,禁止女儿与外界来往,反而促成了女儿与家仆的一段恋情,进而畏罪私奔,两人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之后妻子怀孕了,临盆之前,她想到夫妻两人要抚养一个小孩很辛苦,于是建议丈夫一起回到她父母身边,做丈夫的唯恐主人怪罪,迟迟不敢答应妻子的请求,妻子也知道丈夫的顾虑,但自己究竟是他们亲生的女儿,无论如何,父母还是不会为难她的,主意既定,于是她将家中整理一番,并请邻居代为转告她丈夫,就独自回家去了。谁知在路上孩子就出生了,所幸丈夫实时赶来,两人认为已无回家的必要,就相偕踏上归程,并将那在路上出生婴儿取名叫做『路』(Panthaka)。
不久,她又再度怀孕,一切经过如同上次一样,第二个男孩同样地在回父母家的路上出生,于是老大取名『大路』(摩诃盘陀伽Mahapanthaka),老二取名『小路』(周利盘陀伽Culapanthaka),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又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
小孩渐渐长大,看到别的小孩有很多叔叔、伯伯,就问他们的母亲:「我们没有亲戚吗﹖」「是的,孩子,在这里我们没有亲戚,但是在王舍城,你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外祖父,以及很多的亲戚在那儿。」「那为什么我们不到那儿呢」儿子问道。夫妻俩经过一番商议,终于带着两个儿子回到王舍城。她请人送信给自己的父母,告诉他们已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故乡,她的双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如此说道:「在生命的轮回中,谁不曾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呢﹖只是,在这一世中他们那么深地伤了我们的心,要再让他们生活在我们眼前,已是不可能的事,叫他们带着这些钱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去过活,不过,还是让他们把孩子送到这儿来吧!」于是夫妻俩不得不依着双亲的意思将两个孩子托付信差,带着双亲给的钱,伤心的离开王舍城。
两个孩子在外公、外婆家渐渐长大,小路还小,大路却已能和外公一块儿去闻佛说法,因为常亲近佛,聆听法音,心中乃升起出家的念头,外公得悉非常高兴,就带大路去跟随佛陀出家,大路出家后,十分精进,而且深解佛陀教法之义谛,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并度他的弟弟──小路出家,然而小路生性闇钝,大路教他一个偈颂:「注视着佛陀的光耀,赞叹佛陀的光明,如清晨红莲之绽放,亦如丽日中天。」小路花了四个月仍学不会此偈,原来在迦叶佛时代,小路曾经是个聪敏慧黠的出家人,因为开玩笑的模仿一位迟钝比丘的模样,妨碍了那位比丘因被嘲弄而不愿再学习,也不愿再复诵他所学,由于此一业因,小路此世生为呆钝之,每每学了一字就忘了前面所学的一字,如此四个月过了,即使他很努力的学,还是记不得那个简单的偈诵,大路只好对他说:「花四个月的时间都不能记好一个偈,如何能做好一个出家人呢﹖你还是离开吧!」然而小路喜爱佛法,并不想还俗过在家的生活。
有一天耆婆长老前来邀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明日去接受供养,大路负责 安排僧众应供的执事,就将小路排除,不令前往,小路知道后非常伤心,他 想:「尊者接受那么多比丘应供的事宜,独独将我除外,显然我兄长对我已失望透顶,我留在僧团还有什么意义﹖倒不如还俗回家,多行布施等善行, 过在家生活。」隔天清晨就离开僧团准备回家,佛陀在这天清晨以神通观察 娑婆世界,得悉此事,就比小路更早到他所经过的路上,并在门前漫步,小路看见佛陀就前去顶礼,佛陀问明原委,就叫小路到佛陀身边学习,佛陀以 布满千辐轮的细软手掌抚摸小路的头,并将他带到小香屋,让他在跟前坐下 ,而后佛陀用神通变化一块净布给小路,对他说:「小路,你好好留在这里,面对着东方,用心的搓揉这块布,并随时记住一句话:『把污秽除去,把 污秽除去』。」
应供的时间到,佛陀率领比丘众到耆婆长者家中,坐在已铺设好的座位 。而小路也面对着太阳坐着,边搓边念:『把污秽除去,把污秽除去』,但 那块布被他一搓,竟愈搓愈脏,于是他心想:「这块布原是非常干净的,因为我的缘故,改变了它原来的样子,变得这么脏。因缘和合的事物的确是无 常的!」他心中于是产生了对变异、毁坏的深切体悟。佛陀知道小路心中的 感受,就以神通力再进一步对他说:「小路,这块布因为灰尘而弄脏了,你不想想你心中也有如尘灰般激动不稳的情感吗﹖去除掉这些」并说偈言:「 贪着是尘垢,亦非常真尘垢,尘垢乃贪着,住于佛陀正法之比丘,不为尘垢 所縳。瞋恚是尘垢,亦非真尘垢,尘垢乃瞋恚,住于佛陀正法之比丘,不为尘垢所縳。愚痴是尘垢,亦非真尘垢,尘垢乃真愚痴,住于佛陀正法之比丘 ,不为尘垢所縳。」
佛说偈已,小路立即体悟证果,同时具足四无碍解,一切三藏的义理全 了然于心,事实上,小路过去生中曾是个国王,当他绕城巡行时,汗水从他 的额头淌下,他用干净的布一拭,布变脏了,他心中有所感:「因为这身体,如此干净的布改变了它的形态而脏了,因缘和合的事物的确是无常的。」 因为对无常的思惟,成就他开发智慧的重要助缘。
(在耆婆长者家),长者为佛陀送上供水,佛陀用手盖住他的钵,问道 :「还有比丘在寺陀中吗﹖」大路尊者答道:「世尊,没有比丘在那儿了。 」
佛陀对耆婆长者说:「还有,还有。」
于是耆婆长者差遣一人前往寺一探究竟。
那时在寺院中的小路尊者想:「我兄长说寺院中已无比丘,我要让他们 看看尚有比丘在此。」于是,整个芒果园到处是比丘众~有人在缝制僧服、 有人在染衣、有人在阅读,所变化出来的一千个比丘各自做着不同的工作。打探消息的人一看这一情景,回来报告耆婆长者说:「主人,整个芒果园到 处是比丘僧,小路尊者也在那儿」小路尊者变化出一千个像他一样的比丘后 ,就坐在美丽的芒果园,等着接受邀请。佛陀对那回消息的人说:「你到寺院里去说佛陀传唤小路尊者」他去之后,依此传唤,谁知一千张嘴竟都回答 :「我是小路,我是小路。」那人再度回来说:「世尊,他们每个人都叫小 路尊者。」世尊告诉他说:「你再去,看谁第一个说『我是小路』的,你就抓住他的手,其它的就会消失不见了。」他照着做,一时一千个比丘都不见 了。小路尊者就和他一道前往耆婆长者的家。
用斋结束时,佛陀传唤耆婆长者,对他说:「耆婆,握住小路尊者的钵 ,他将为你说斋后的祝愿与开示。」耆婆依教奉行,小路尊者即如年轻的狮 子般,以三藏的甘露法义做一次如狮子吼般的饭后祝愿与开示,而后,佛陀即离坐,率同僧众回到精舍。
傍晚时分,比丘们聚坐一处,论佛威德,大家都认为无上正等正觉佛世 尊,只在一顿饭之间就令小路尊者证得阿罗汉果,同时具足四无碍解,了解 三藏法义,佛陀的威德不可思议。
佛陀在小香屋以清净无碍眼观知此事,就出小香屋来到法堂中央,佛光 四射,即开示大众:「比丘们,小路尊者不只此世是呆钝的,过去生亦是如 此,而且他亦不只是此世依止我,过去世亦依止我,不过过去生我使他获得世间的财富,现在则令他拥有出世间的财富。」
比丘们于是要求佛陀详述过去的故事:昔时,波罗奈城有一个人到竺剎 尸罗大学求学,因为为老师服务,在五百个求学者中,他成为师长的学法住 校生,从为老师按摩脚到所有的事他都做,但因为他呆钝,并没学到任何东西,老师心想:这学生对我帮忙太大,我有心教导他成为有学养的人,却因 为他的资质不够而不能,但为了回报他对我所做的一切,我要为他创编一个 咒语。
老师带他到林间,将所创编的咒语──〝努力,努力,为何如此努力﹖ 对此,我很清楚,我很清楚〞,重复地教了他好几百次。之后对他说:「人一旦拥有一项技艺是永不会忘失的,去吧!好好记住这咒语,每天要不断不 断地背诵,不要忘记了。」说完就送他回家了。
当他回到波罗奈城的家中,母亲以极高的敬意与荣耀,心想:「我的儿 子已学成回来了。」
当时,波罗奈的国王想要了解民情,并想了解百姓他治理国事的看法, 有一天就微服出巡。
那时,有两个小偷正在挖一条通向两户人家的地道,国王就躲在屋子的 阴影中看着他们,当他们挖好地道潜入屋中正在寻找财物时,那个从竺剎尸 罗回来的学生正好醒来,口中背诵着他老师所 教的咒语:「努力,努力,为何如此努力﹖对此,我很清楚,我很清楚。」小偷听到后以为行窃被发现 ,吓得落慌而逃。国王看到这一幕,回到宫中后,第二天就传唤一个人来对 他说:「你到某某地方去有被挖了地道的房子,那儿有个从竺剎尸罗学成回来的年轻人,把他带来﹖」使者依旨前往将年轻人带回王宫。国王就对他说 :「将你所学的教教我吧!」年轻人就把老师教的咒语传授给国王,国王就 给他一千个金币当做报酬。那时,城中的将军以一千金币贿赂国王的理发师:「当国王刮胡子时,你假装帮他刮胡子,然后用剃刀切断他的喉咙,届时 ,你是大将军,我就是国王了。」国王刮胡子那天,理发师用香水在国王胡 子上涂肥皂,手持锋利的刀,握住国王的前额,心想:「一定要一刀切断他的喉咙,这剃刀有点儿不够锋利。」于是走到一旁去磨剃刀。此时,国王记 起自己的咒语,随口诵道:「努力,努力,为何如此努力﹖对此,我很清楚 ,我很清楚。」理发师一听顿时吓得直冒冷汗,将手中的剃刀掉落在地,匍匐在国王的跟前,国王心知有异,就对他说:「嘿!恶劣的理发师,你以为 国王什么都不晓得吗﹖」「陛下,请原谅我。」「可以,不用害,怕将事情 原原本本说出来。」「陛下,将军给我一千个金币,要我在帮国王刮胡子时切断国王的喉咙,他要当国王,我当将军。」国王大怒,就将将军放逐。接 着传唤老师,对他说:「老师,因为你的关系,保全了我的性命。」之后对 他崇敬有加,并赐与尊荣。
佛陀说完过去生的故事后说:「小路尊者过去生中亦是呆钝的,因他曾 依止我,故获致世间的财富得以自立。比丘们,不只现在依止我,以前也是 。过去生中,我令他接有世间的财富,现在,我则令他获得出世间的财富,那时,小富翁的学生就是小路尊者,而会 观星相的智者就是我。」
「比丘们,在我的教法中,只要是精勤不懈的人,一定可获得超越世间 的法益。」佛因此而说偈言: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伏,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佛说此偈已,会中多人证得须陀洹等果位,这教法助益了整个教团。
第一 双品 (Yamaka Vagga)1、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恶行,恶语恶身行,则苦必随彼,如轮随兽足。2、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善行,善语善身行,则乐必随彼,如影随身形。(1,2两偈合诵)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译文:无常品大意是讲,欲望使人糊涂,荣誉与生命皆难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恒的真实。〔一〕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操集佛言。注解:解寤(wù):醒过来了。译文:酣睡人生已醒,应该为之欢喜;请君听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说。
法句,即DHAMMAPADA的义译。DHAMMA,巴利语佛法(梵文DHARMA),义为佛陀所说的教法,PADA指段、句、道。DHAMMAPADA可以译为佛法语段、佛法语句、佛法之道等。法句经在南传的大藏经里是收在经藏(SUTTAPITAKA)的小部里的第五部经(KHUDDAKANIKAYA)中。它是收集了佛陀在约三百场合中为弟子们作精简的开示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显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
1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法句经.道品二八三》※意喻:与其砍掉一棵树,不如砍伐心里造作的欲望之林,因为这些树林让我们心生恐惧与迷惑。2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法句经.刀杖品一四五》
南传法句经的故事
暂无简介
在南传佛教的重要经典——《法句经》中,有许多优美的偈颂。而每一个偈颂背后,据说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本身不见于经文,我也没有查到书面文献,不知是否源自口耳相传)。 而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
「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双品 YAMAKA-VAGGO(第 5 偈)】 这偈法句是佛陀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为一位不孕症的女人而说的。以下是故事的缘起: 有一个人在父亲死
快乐,是人人所嚮往追求的。有的人以享用种种的珍馐美味、满汉大席为快乐,可是吃多了也会生病;有的人以游览名山大川、到处玩乐为快乐,可是玩乐很快也会成为过去。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法句经》的这段偈颂告诉我们:
“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这个偈颂被收在《法句经·忿怒品》里,当时有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名字叫阿拘拉。这位居士跟随佛陀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佛陀的教诲非常殊胜,于是就带了很多朋友来到僧团,想让他们听闻佛法。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经》、《昙□偈》。属巴利语系。二卷。印度法救撰集,三国时代吴维只难等译。维只难,天竺人,生卒年不详。深究三藏,尤其精通《四阿含》。吴黄武三
《法句经 故事集》介绍 周金言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完整的《法句经 故事集》翻译,书中搜录佛陀的四百二十三句格言和三百零五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机因缘和其涵意。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 《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
经名:法句经 著译者: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法句经》有二系统:巴利语与梵文语系。属於巴利语系的称做「曇钵」,意译「法句」。属於梵文语系的称做「优陀那」(或作忧陀那,鄔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