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要义 第十二品 自己品

  第十二品 自己品 菩提罗迦玛拉王子 培养善德珍爱自己

  12~1

  若人知自爱

  须善护自己

  三时中一时

  智者育善德

  佛陀居住在贝沙卡拉树林时,有一次提到王子菩提罗迦玛拉。

  王子菩提罗迦玛拉兴建了一座雄伟的宫殿,落成时邀请佛陀和比丘们来赐福。他以檀香使满室生香,铺设了长长的地毯。他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妇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请佛陀踏上地毯,佛陀却驻足不前,望了阿难尊者一眼。阿难尊者明白佛陀的意思,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

  饭后王子请示佛陀,是否知道他暗中许愿,祈求生子之事。佛陀告诉王子:“今生你们夫妇不会有儿子,因为前生造业的缘故:在过去世某一世,你们夫妇是船难的生还者,被冲上一座荒岛,为了求生存,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却自私地摧毁无数无辜鸟类的生命,吃鸟、吃蛋。因为这些恶业,今生你们不可能有儿子了。”

  第十二品 自己品 优波难陀尊者 智者珍惜个人的净化

  12~2

  先建立自己

  贤良的品德

  然后劝他人

  贤者免于过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来自释迦族的僧人优波难陀尊者。

  优波难陀是一个善于讲法的法师,他总是教导人家不要贪心、少欲知足、节俭、勤劳、朴实修行,但他自己往往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东西,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个村落去,一些年轻比丘欣赏他的辩才无碍,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在此结夏安居期间,每人可得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回答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来到另一座精舍,当他问清楚每位比丘可以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水杯。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丘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离开前留下了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领取供养的袈裟,好像他曾在那些精舍结夏安居似的。收齐之后,他回他的常住精舍,途中遇见两个年轻比丘为两件袈裟和一件精致的被单争吵无法妥协,他为这两个年轻比丘仲裁,他分给每人一件袈裟,却自己拿走了那件名贵的被单作为仲裁的报酬。

  两位年轻比丘深感不满又无可奈何,他们向佛陀投诉,佛陀对优波难陀说:“一个教导他人的人,应该先教导自己,躬亲实践自己的教导;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行作为被教导者的模范。”

  第十二品 自己品 巴达卡提沙尊者 克己后再调伏他人

  12~3

  想训诲他人

  须如已所行

  自律能律他

  律己实最难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巴达卡提沙尊者。

  巴达卡提沙尊者与一群比丘从佛陀那儿得到禅观题目后,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同行比丘禅修时要正念现前,精进努力。忠告之后,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比丘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每当他们准备休息时,尊者就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每天都这样,使得所有年轻比丘心神疲惫,无法集中心念用功。他们都纷纷议论:“尊者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年轻比丘们由于睡眠不足,劳累疲惫,没有一个人在禅修上有所进展。

  禅修期限结束回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一切经过。佛陀说:“一个人要教导别人之前,必先克服自己。能克己的人才有能力教导他人。”

  言教不如身教,一个人要言行如法、言行合一,要先修养自己,才去教导别人。

  第十二品 自己品 童真迦叶的母亲 自己拯救自己

  12~4

  自己拯救自己

  他人不能救你

  修行只靠自己

  获他人助太难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童真迦叶的母亲。

  有一位少妇征得丈夫同意后出家比丘尼,她的僧团导师是提婆达多。出家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提婆达多要她还俗回家。她说:她原本就不想在此出家,希望能被送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座下出家。结果,她如愿被送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的座下出家。佛陀知道她在出家前就怀孕并没有破坏戒律,就请毗舍佉比丘尼和守戒第一的优婆离长者处理此事。

  毗舍佉尊者检查该比丘尼确实在出家前就已怀孕后,优婆离尊者向大众宣布这比丘尼是无辜的,没有犯戒。这位比丘尼产下一子之后,波斯匿王领养了这个小孩,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也成为沙弥,后来正式成为比丘。由于精进努力,童真迦叶也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又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见过他。有一天,当他出现时,母亲一边追他,一边哭喊他的名字,但他不愿见母亲,因为他心中想着:“如果对母亲过于亲切,会使母亲再起执著心,无法割舍母子的情爱,毁了母亲的修行。”所以他故意冷漠地对母亲说:“身为比丘尼,你为什么无法割舍母子的情爱呢?不要缠住我了。”母亲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叫他再说一遍,他以更冷漠的语气又重复一次。这时的母亲对儿子的冷酷无情非常失望,认为这十二年来为思念儿子所流的眼泪白流了,儿子这么冷酷对母亲,爱他有什么用。失望之余,她彻底放下对儿子贪爱的执著,断除了母爱的困扰,当天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因此而开示说:“要往生天界,或证得阿罗汉果,都不可依靠他人,必须依靠自己的精进努力。”

  人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善于调御自己的人,才是自己的保护者。

  第十二品 自己品 在家弟子摩诃迦罗 自作孽不可活

  12~5

  恶行由自己做

  从自己心中生

  恶业摧毁愚者

  如金刚切钻石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在家弟子摩诃迦罗。

  有一个斋戒日,在家弟子们来寺院受持八关斋戒,他们整夜听经听法。天快亮时,有窃贼往精舍逃来,这时摩诃迦罗正在池塘边洗脸,窃贼把赃物丢在他身边后,继续逃跑。失主人脏俱获,痛打了摩诃迦罗一顿,摩诃迦罗当场活活被打死。天亮后,有比丘来池塘取水发现尸体,回去报告佛陀,并请示佛陀为什么这样一位虔诚、努力求法的信徒会如此冤死。佛陀对众人说:“如果从他今世的善行来判断,他的确不该这么死于非命。但事实上,他只是在偿还过去某一世的恶业而已。那时,他爱上别人的妻子而打死了那位妇人的丈夫,所以才有今世的恶报。”

  可见,自己才是毁灭自己的人,就像切割钻石需用钻石本身一样,一个人的缺点才是毁灭自己的利器。

  第十二品 自己品 比丘提婆达多 恶行自取灭亡

  12~6

  缺乏贤德破戒

  如蔓罗缠莎罗

  行恶摧毁自己

  如被敌人加害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提婆达多。

  有一天,一群比丘正在讨论提婆达多尊者,佛陀刚好进来。他们说:“世尊!提婆达多的确是个没有道德的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阿阇世王的信任,博取名声。他更误导阿阇世,杀害自己的父王夺取王位。提婆达多还三次想杀害你,他真是一个既邪恶又深具野心的人。”

  佛陀说:“提婆达多不只今生企图杀害我,甚至在过去的某一世,也曾这样做。如同蔓罗紧缠莎罗树,贪欲也紧紧纠缠那些缺乏贤德的人,他们最终将堕地狱。”

  第十二品 自己品 使僧团分裂的提婆达多 恶行易做善事难为

  12~7

  恶行容易做

  无益于自己

  益己正义事

  实为极难行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使僧团分裂的比丘提婆达多。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讲经时,提婆达多前来向他提议,说既然佛陀已经年迈,僧团该由他来接管。佛陀拒绝了他,还谴责他。从那时起,提婆达多对佛陀怀恨在心,甚至三次试图谋杀佛陀,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改变策略,向佛陀提出僧人一生都得遵守的五条戒律:

  ① 僧人应居住在树林里;

  ② 僧人只能靠化缘得来的食物过活;

  ③ 僧人只能从垃圾堆里拣来的碎布缝制袈裟;

  ④ 僧人可以在树下住宿;

  ⑤ 僧人不可食鱼肉。

  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条,也不反对那些愿意遵守这些戒条的僧人,但是他也考虑了其他各种问题,所以不准备让全体僧人都遵守这些戒条。

  提婆达多自认他所订立的戒条比佛陀制定的戒条更好,也获得一些僧人的支持。有一天,提婆达多自己更进一步坦白承认他就是要挑拨僧人,使僧团分裂。佛陀警告他,这是严重的罪行,提婆达多不听。之后,提婆达多在化缘时遇见阿难尊者,他对阿难尊者说:“今后我将个别遵守斋戒日,个别执行任务,不再参与佛陀的僧团。”

  听了阿难尊者的的报告后,佛陀自己这样思维:“提婆达多犯下严重的罪行,将使自己堕入无间地狱。对贤者来说,善事易行恶事难为;对邪恶者来说却是恶事易行善事难为。人的一生中,的确很容易做坏事,要做善事却不是那么容易。”

  就在斋戒当天,提婆达多率领许多支持他的僧人脱离僧团到象顶山另立门户。这时,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位尊者,也追了上去,向众僧开导后,大多数僧人觉悟自己的错误,跟随两位尊者回到佛陀身边。

  第十二品 自己品 卡拉比丘 持恶见者自毁

  12~8

  恶慧愚痴人

  持错误见解

  阻正直生活

  碍圣贤教法

  如格他格草

  结果自灭亡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卡拉比丘。舍卫城中有一位老妇人照顾卡拉比丘如同照顾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一天,老妇人听到佛陀的圣德,心中很想亲近佛陀、听佛陀说法。她告诉卡拉比丘她有这个心意,卡拉比丘怕老妇人听闻佛法后,不再照顾他,所以再三阻挠。有一天,老妇人终于不受卡拉比丘的影响,自己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听法。卡拉比丘知道后,也随后赶到。他告诉佛陀:“这位老妇人,非常愚笨,她不会明白无上妙法的,只教她布施和戒德就够了。”

  佛陀知道卡拉比丘心怀不善、自私自利,就告诫他:“僧人!由于你的愚痴和错误的见解,你蔑视了我教你的法,你自取其辱,自我毁灭。”

  不可因为一己之私,阻碍他人的善行,更不可因为一己之利,侮蔑智者的教导。错误邪恶的邪见,都由自我意识和贪爱产生,它使道德沦陷,引人误入罪恶的深渊,使人受苦受难。它毁人毁己,不可不慎。

  第十二品 自己品 信徒估拉卡拉 自造污净

  12~9

  自己做恶行

  自己被染污

  自己不做恶

  自己得净化

  净不净依己

  何人能净汝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在家弟子估拉卡拉。

  在家弟子估拉卡拉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参加斋戒,他整晚听经听法。清早,他到精舍附近的池塘边洗脸时,身边有一包窃贼遗落的赃物。当主人赶到时,误以为他是窃贼,将他痛打一顿。幸好一些前来提水的妇人认识他,替他作证,证明他不是贼,他才被释放。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诉他:“你被释放,不仅仅是那些妇人的作证,也是因为事实上你并没有偷窃,你清白无辜。恶行者将入地狱,善行者将在天界重生证悟涅槃。”听完开示后,估拉卡拉证得初果。

  不造恶自清净,只有自己能净化自己。净化的心,摆脱一些痛苦烦恼的系缚。

  第十二品 自己品 阿它达塔尊者 利他也要利己

  12~10

  众多利他行

  莫忽视己利

  善知己利者

  促进己修行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阿它达塔尊者。

  当佛陀宣布自己将在四个月后涅槃时,众比丘都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紧跟佛陀,形影不离。阿它达塔尊者却不是这样。他决心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发奋精进,努力禅修。其他僧人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它达塔不像我们这么敬爱您、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守护自己。”阿它达塔向大家解释,自己是为了在佛陀涅槃前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没有来陪伴佛陀。

  佛陀对众僧人说:“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它达塔一样。你们陪我、见我、探望我,并不见得是对我真正的礼敬。只有真正实践我的教法,才是对我真正的礼敬。”

  智者在从事利益世间的同时,更不会忘记自己出世间的修行利益。在利他行中从不牺牲自己向上向善的利益,总是时时刻刻发奋努力于自己修行上的进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