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要义 第十品 刀杖品

  第十品 刀杖品 比丘互相争吵 众生皆恐惧死亡

  10~1

  一切众生畏惧刀杖

  一切众生恐惧死亡

  以身作则将心比心

  自不杀生莫教他杀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们互相争吵。

  有一天,一些僧人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打扫清洁准备住下来。之后又来一些僧人,也准备住下来。后来的对先来的僧人说:“我们年长资深,你们必须尊重礼让我们,我们决定住在这儿。”于是两批僧佃彼此争吵起来,甚至动粗。

  佛陀听到争吵声,训诫他们,并制定了比丘不可互欧或互相伤害的戒律。

  众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不应轻易动武。一般人都不愿死亡。一般人都希望不老不死,一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一般人仍然欲求生命的延续。由于一般人对死亡没有心理准备,所以临终容易呈现恐惧不安,那是执著自我肉体的结果。其实,世间一切乃无常无我。因为无常,所以年轻会变老,会死。因为无我,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世间凡夫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不老不死。

  第十品 刀杖品 比丘互相威胁 众生皆珍爱生命

  10~2

  一切众生畏惧刀杖

  一切众生珍爱生命

  以身作则将心比心

  自不杀生莫教他杀

  10~3

  于求乐有情

  刀杖加恼害

  但求自己乐

  后世不得乐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们互相威胁恐吓。

  在祇树给孤独园发生比丘互相争吵的事件后,又发生比丘因故互相威胁恐吓,受恐吓的比丘因害怕而哭叫。佛陀进一步制定了比丘不可互相威胁、互相恐吓的戒律。

  一切众生都爱惜生命,所以应当彼此尊重生命,不可以暴力服人。应当以慈心爱人。若能平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自他无分别,便是慈爱的崇高体现。

  第十品 刀杖品 打蛇的年轻人 慈悲待人

  10~4

  求乐于有情

  不刀杖恼害

  欲求自己乐

  后世可得乐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些年轻人。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城化缘时,看见一群年轻人追打一只蛇,原来那群年轻人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下手为强。

  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如果不想被伤害,就不该先伤害对方。若伤害对方,来世无法获得快乐幸福。”

  不可因自己的快乐而骚扰他人,不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第十品 刀杖品 比丘毗达那 争辩带来伤害

  10~5

  对人不说粗恶语

  粗语得来粗语回

  此种争论实痛苦

  互击刀杖可伤汝

  10~6

  人若能平静沉默

  有如压扁的铁锅

  此人已达涅槃

  互相争论不存在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毗达那。

  毗达那出家后,身旁总是跟着一名女子的幻影,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幻影,只有毗达那尊者自己茫然不知。外出化缘时,有的施者会给他两份,一份供养尊者,一份供养女伴。波斯匿王据报调查此事,判断这个女人只是个幻影而已,不是真人。一般所传毗达那破戒、行为不检一事,应是误会。有一些比丘对波斯匿王的判断不能赞同,他们对毗达那说:“无行比丘!国王不指责你,反而供养你,你会得到报应的。”毗达那也不甘示弱:“你们才是无行比丘,你们与女人同进同出,你们才会得到报应。”双方彼此反唇相讥,互相舌战。

  于是佛陀告诫毗达那:“你确实见到其他比丘们与女子同进同出吗?你根本没见过这种事,而他们却亲眼见到有女子和你一齐同进同出。你不明白这是你过去世的恶业影响所致。过去世你是个天神,当时你看见两位比丘非常要好,就乔装成女子跟随其中一位比丘,故意造成他俩之间的误会,今生才会有女人的幻影跟随着你。毗达那!从今以后,不要再与人争辩了,要精进努力趣向涅槃。”

  粗鲁的语言或互相攻击、互相争辩、逞口舌之快,实在于解脱无益,不如不与人争辩,保持沉默,有如压扁的铁锅,任人敲打不再发出声响。

  第十品 刀杖品 斋戒的妇女 老死驱逐生命

  10~7

  如牧人以杖

  驱牛至牧场

  如是老与死

  驱逐众生命

  佛陀居住在东园鹿子母讲堂时,提到一群参加斋戒的妇女。

  有一次,许多妇女来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讲堂的捐献者毗舍佉问她们为何来此受戒。年老的妇人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说希望获得家庭美满幸福,新婚少妇说希望求子;年轻姑娘说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毗舍佉引领她们去拜见佛陀,并向世尊报告她们的愿望。佛陀说:“毗舍佉!五蕴不停地老、病、死,变化无常,一旦出生就要受老和病的折磨,最后必须死亡。愚者不为解脱轮回奋斗,却继续在生死中徘徊、留恋轮回,惟有克服世间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老病追逐生命,人生难免一死。如何在此生中努力精进追求不死的涅槃,才是生命最重要的课题。

  第十品 刀杖品 人面蛇身恶鬼 造恶业如火焚烧自己

  10~8

  愚痴者造恶业

  不自知有恶报

  作恶自业感苦

  如火烧受焚苦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

  有一次大目犍连尊者和勒叉那尊者一起从灵鹫峰下山时,大目犍连尊者以慧眼看见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时,大目犍连尊者在勒叉那尊者面前形容那只人面蛇身恶鬼的形状。佛陀也说他在成佛那天,也亲眼见到这只恶鬼,并说:“在以前迦叶佛时,这只恶鬼是个残忍的小偷,曾经放火烧毁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还趁迦叶佛外出时,放火烧掉这位富人捐给迦叶佛的精舍。由于这些恶业,它必须长久受报。”接着他又说:“愚痴者造作恶业时,不知自己正在造业,不知会有恶报,也不知无法逃避恶报。”

  不明是非的愚痴者缺乏智慧,不知因果循环的可怕,专做利己伤人之事,其实自业感苦如飞蛾扑火,终究是自己伤害自己。

  第十品 刀杖品 大目犍连的惨死 伤害无辜受十种苦难

  10~9

  若以刀杖伤

  那无恶害者

  十种苦难中

  他将得一种

  10~10

  或灾苦失财

  或肉体伤害

  或严重疾病

  或失心狂乱

  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摩诃目犍连尊者的惨死。

  有两次,一些异教徒以大笔金钱买通杀手要杀害摩诃目犍连尊者,都被尊者运用神通而无法得逞。第三次尊者感到一股现前的前世业力向他逼近,他决定欣然接受,不再运用神通逃避。凶徒抓到了尊者,加以毒打并丢弃在草丛,凶徒以为他已经去世,便扬长而去。

  这时尊者运用禅定力,复苏过来,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致最后敬礼。他向佛陀禀告自知即将入灭,佛陀请他为众比丘说法,因为这将是比丘们听闻摩诃目犍连尊者说法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尊者遵从佛陀的指示说法之后就入灭了。

  阿阇世国王闻讯逮捕凶手并处以死刑。比丘们对摩诃目犍连尊者的入灭十分伤心,不知道为什么像摩诃目犍连尊者这样高贵的修行者,竟然会惨死在杀手的手中。

  10~11

  或国王惩罚

  或被诬重罪

  或失去亲属

  或财产损失

  10~12

  或房屋宅第

  被劫火焚烧

  愚者身亡后

  在地狱重生

  佛陀解释说:“比丘们!从摩诃目犍连尊者今生清净高超的行止来看,他的确不该死于非命。但在某一前世,他由于受到妻子的唆使,竟然把双眼失明的父母载到森林打死,并设计使人相信是其他盗匪所造作的罪行。由于他们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必须累劫受苦,今生是他的最后一生仍要遭此灾祸。”

  阿罗汉证果后虽不再造业,但仍需要为他们过去世所犯的剩余的恶业受报。

  第十品 刀杖品 巴富班迪卡比丘 苦行不能断疑惑

  10~13

  裸身束发涂泥

  绝食尘土污身

  卧地蹲踞胡跪

  不除惑非净行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巴富班迪卡。

  巴富班迪卡是舍卫城的一位富翁,妻子去世后,决定出家。但在出家前,先为自己盖了一座精舍,里面设有厨房、浴室、储藏室,各式家俱及用具,更准备大量的粮食。出家后仍有仆人服侍左右,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与在家没两样。

  佛陀召见他,对他说:“僧人!我一直教导你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何你还带了这么多财物及仆人出家?”听了佛陀这番话,他很生气地说:“好吧!现在就依你的话去做。”于是脱掉袈裟,问佛陀:”这就是你要我过的日子吗?”

  佛陀见他如此反应,就告诫他:“僧人!你的前世是一个饿鬼,但仍有羞耻心,害怕做坏事。现在你身为比丘,怎么反倒失去羞与愧而裸露上身呢?”这时,他恢复了惭愧心,忏悔了自己的错误,恳请佛陀原谅他的过错。佛陀接着告诫他:“不穿袈裟站在这里是不恰当的,不穿袈裟不能使你成为一位持戒严谨、生活简朴的比丘。身为比丘必先弃除心中的疑惑,弃绝无明。”

  第十品 刀杖品 大臣山达迪 华服不碍解脱

  10~14

  盛装者若是行为谦虚

  寂静克己解脱修梵行

  不以刀杖等加害众生

  他是梵行者沙门比丘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波斯匿王的大臣山达迪。

  山达迪平定边境叛乱凯旋回来后,波斯匿王非常高兴,除了大批赏赐之外,也送他一名美丽的舞女。接连几天,他纵情玩乐,沉迷酒色。第七天他前往河边沐浴,遇见佛陀化缘,只向佛陀含糊致意。佛陀对阿难尊者说:“此人今晚一定会来找我,在听完开示后证得阿罗汉果,随之立即入灭。”

  当天,山达迪一伙人整天在河边嬉戏畅饮,傍晚时分,该舞女因连日来的体力消耗,不支倒地,一命呜呼。山达迪大受刺激,伤痛之余前来拜见佛陀,请求佛陀指点迷津,解除忧苦。佛陀对他说:“过去你执著贪爱,现在摈弃它们吧!不要被贪爱奴役。此刻不要执著,以后也不要执著,因为没有执著,你就可以平静心中的欲念和感情,你就可以证得涅槃。”

  山达迪如法奉行而证得阿罗汉果,并随即入灭。比丘们请示佛陀:“山达迪入灭时,身着华丽的大臣衣服,他究竟是比丘还是婆罗门?”佛陀回答说:“他既可称为比丘也可称为婆罗门,只要内心清净,解脱无明,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第十品 刀杖品 卑卢提卡尊者 羞耻克己弃除苦忧

  10~15

  以惭克己者

  世间所罕见

  厌避于羞耻

  如良马避鞭

  10~16

  如良马加鞭

  人应勤忏悔

  信戒勤定慧

  善反省观察

  内观感应心

  弃除一切苦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卑卢提卡尊者。

  有一次阿难尊者外出化缘时,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青年到处行乞。阿难尊者建议他出家。卑卢提卡把破旧的衣服和乞讨的盘子放在一棵树下,真的出家为僧人。每当不习惯出家生活时,他都来到那棵树下,警惕自己:“不知羞耻的人啊!你难道还想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拿着这个盘子,到处乞讨吗?”如此自责后,情绪就缓和许多,然后再回精舍。

  如此再三来回好几次,每当其他比丘问他去了哪里,他总是说去找他的老师。由于他集中心念,以那些破旧的衣服为禅观的课题,终于觉悟身心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实相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果之后,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树下了。其他比丘问他为何不再去找老师,他回答说:“以前有需要,所以我去找老师,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丘们怀疑卑卢提卡比丘是否已经证了阿罗汉果,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比丘们!卑卢提卡比丘以前虽然和他的老师有联系,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了。他已善于自我调御,已能自己辨别是非、明察诸法实相。他已经是阿罗汉了,已经不必再执著于过去的老师了。”

  可见,即使以破旧的衣钵为禅观的对象也能体悟身心五蕴以及世间万事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而证悟涅槃,破旧的衣钵便是老师。

  第十品 刀杖品 沙弥殊卡 智者善于调御自己的欲念

  10~17

  灌溉者引水

  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

  智者自调御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沙弥殊卡。

  殊卡七岁时在舍利弗尊者座下出家为沙弥。有一天,他跟随师父外出化缘,路上他看见农夫正在引水灌溉农田,看见箭匠正在矫正弓箭,看见木匠正在制造车轮。看见这一切后,殊卡心想:“既然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能加以调御,一个人应当可以调御自己的心,来修习清净止观。”

  回精舍后,他修习禅定,连天神也来护持精舍的安静,当天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因此对比丘们说:“一个人精进修行时,连天神都会来护持。沙弥殊卡见到农人引水灌溉、箭匠矫箭、木匠制作车轮,他从中得到觉悟。他已善于调御自己的心念,此刻他已经是阿罗汉了。”

  可以完全调御自心的阿罗汉,已完全摆脱感官六识的欲念,完全放弃了识别心,摆脱了贪欲诱惑,内心已被驯服,获得了清净平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