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讲

  各位大德同修!各位居士同修!大家请掀开经本,昨天我们把《佛说阿弥陀经》的五重玄义,以及翻译者鸠摩罗什的情况,跟大家做了一个介绍,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讲述经文。我这里做了一个科表,经文分成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历来注经家的一个常用的格式。实际上他是由晋朝的道安大师首先给它结构上分类,道安大师是一个很奇特的人。那时候这种对经典的判分,还没有来到中国,所以道安大师自己就这么去判。当他这样判的时候,当时有些人都有点觉得他是自作主张,对他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结果到唐代,亲光论师翻译一部经典,正好就谈到佛经就是这么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他就在晋朝就已经是有这种深体佛心的这样一个判分。那么这三分一般用好像一个经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生命体。用人的身体来比喻,序分就好像人的头部,五官俱存;那么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体,五脏俱六腑俱全;那么流通分就好像人的双足,运行无滞;所以就构成这部经的一个组织框架。那么我在这里一共分了二十七段,分别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加以诠释。那么我们现在先看序分,序分先分为通序和别序。通序就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六种证信;别序就是具体到这部经特别的一个发起序。

  那么我们来看通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先看这个,这是标示这个祇园的法会它的时和处。这个六种证信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这一句经文就包含六种证信的前五种。我们来看,【如是我闻,】如是就是信成就;什么叫如,实相的微妙的理体,亘古不变的就为如,就也叫真如。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如是是可以这样解释的。但对于如是这两个解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注经家有众多的解释。那么我们还是选择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如说这个“如是”,就是跟与佛所说的没有丝毫的差别,这就叫“如”。“是”就是既然是佛说的,他决定没有错谬,就叫“是”。如果我们从这样去看呢?好像更通俗易懂。为什么呢?因为“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最先他是佛涅槃的时候,就是阿难最后问的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就是第四个问题,一切经初,以后结集经典的时候,经典的第一句要安什么字?这么当时佛就说一切经初,安如是我闻。所以以后就形成结经的一个格式,任何经典都是如是我闻。为什么要这样去说呢?以后才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是,这样的佛经是我,我就是指阿难尊者,他是结集修多罗的人,我亲耳从佛那里听闻到的。那这个就能够断疑,断怀疑。因为以后佛灭度之后摩诃迦叶作为牵头人,五百个阿罗汉在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就升狮子座。那这个结集经典,那是盛大的大事,像四天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都下来都来护持的。

  所以这个阿难尊者一升狮子座,由于他宣说佛的法语,这种法力的加持力,使他的面相都特别的相好庄严,好像他自己就是佛相。这一来当时与会的这些阿罗汉就怀疑,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重新起来了,从涅槃状态又起来了。第二个怀疑是,阿难是不是成佛了、第三个怀疑是,是不是他方的佛过来了。那这些怀疑等到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怀疑都没有了,哦!原来不是阿难成佛。他是说的经典还是,这样的经典,这样的法语是我从佛那里听闻过来的,所以他能够断怀疑,同时息灭诤论。如果这个经典你不首先介绍你是从佛那里来的,而是你阿难自己想出来的话,那大家都不会相信了。因为只有佛是一切种智者,大家才能相信佛语的真实性。如果是除佛之外的任何的言语,没有得到佛的印可,大家都会起诤论的,信不及的。所以一切经书安“如是我闻”在断疑,在息诤论,以及跟外道的经典相区别开来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我闻就表明闻成就,自我亲闻,这个亲闻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从别人辗转过来的,是阿难尊者自己说,我这样的法语是我亲耳听到的。也不是作私淑弟子,就像孟子他成为儒家的亚圣,他对孔子是非常景仰的。但是他是孔子之后一百年才出生的,所以他就为他没有生在孔子的年代做孔子的学生感到非常懊悔。但是他就以孔子的学生作为老师,然后作为孔子的私淑弟子,那还是隔了一层的。那么这个阿难尊者是直接在佛的座下听闻的,他就表明听闻的真实性,再加上阿难尊者是博闻强记,记忆力非常强,只要他一听闻到就一字不漏地都能够记忆下来。古人的心都是很清净,他听一座哪怕几十卷几百卷他能够诵得出来,记忆力极名。我们中国的很多经典都是很多的三藏法师从天竺过来,他并没有带这种梵文的译本,他就从记忆当中说出来了。所以阿难尊者是在这个博闻强记方面,那是最第一的。所以大家听到他“我闻”,都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这是“如是我闻”。

  【一时,】这个一时就是指时成就。你看佛经没有讲是具体的哪年哪月哪日,或者是什么年代,什么都没有。这里服一方面是佛,他是九法界的教主,他所讲经说的区域很广,不仅仅在印度。有时候他还要到天上去讲,有时候到龙宫去讲,有时候在人道讲。再加上各个国家的纪年的历法也不相同,所以你也就很难在一个地方历法说哪年哪月哪日,所以他就用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一时”,这一时它就显得更有意味深远的意思。怎么形成一时,就是这位佛陀作为教主跟弟子之间的这种机感相应。佛一切教法是无心的,是以他的大慈大悲的这种心,来应众生的这种要求,来示现出他种种的教法。所以这个一定要有能感之机,才有佛所应之法。那么这样能感之机,所应之法,这种耦合在一起,它不构成了一个时成就。如果你的教法很高妙,对方不相信,他也没有这个要求,你就是口惹悬河,他也谈得没有作用,对牛弹琴。但如果这个众生有需要,你没有给他及时的帮助,那也就失去了时机。所以这个佛他有一种功能,是对教法众生,不失时机,只要时机成熟,马上就会显现他面前,用种种善巧方法来帮助他,离苦得乐。所以时成就,表明就是在这个祇园精舍,这批四众弟子有一颗出离三界,了生脱死,圆成佛果这样一个诉求。那么针对这个诉求,佛就跟他显现为讲念佛往生净土一法。这一说,正好就跟他的宗教诉求相应了,就构成了这个稀有难逢的一时的时成就。

  【佛】是主成就,前面也简单讲了一下,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他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满足大悲心的、具有一切种智的这样的一个教主。在六种成就当中,是以佛这个教主为核心来展开的,离开这个佛这个教主,一切成就都等于零。你相信什么,你信成就,是信佛说的话,你构成一个处所,一个众也是围绕佛来展开的,没有佛什么都没有,所以在六种成就佛是为主的。【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句话就是处成就中。这个处成就呢?首先“在”,佛在什么地方?一般这个概念当中有佛住,有佛在,一般从字面上来理解佛在什么地方?佛住什么地方时间比较长,佛在什么地方时间比较短。那么佛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也是应教化众生的需要来诠释的。他有时候他在这个城市、聚落、在白衣信众的地方来随机说法,有时候在皇宫里面,这个在就叫境界住。随着那个教化众生的这种处所,他要去。那么佛还要住在山林,跟那些比丘住在一起,所以他常常主要还是跟比丘住在一起,这就叫依止住。所以一般讲有境界住,有依止住。

  那么现在佛在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精舍,舍卫国,舍卫国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翻成中文叫闻物。闻物就是这个国家是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足四种德能:第一种德能就是它的五欲的环境非常好;第二是它的国力财富非常雄厚;第三是它的文化非常发达;第四这个国家得种种解脱的人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真的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圣贤集中的地方,所以它的声誉就传遍五天竺国。尤其一个国家它有些圣贤、有解脱者、有大学问人、有高道德的人、这个国家的这种国力它就强盛。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国家最终争夺是争夺人才,这个国家的人才多,这个国家就会强盛。所以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强盛,还是衰弱,就看它的人才的流向,如果这个国家主要的高端人才都不在这个地方,都不愿呆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就会空虚。人才是众望所归,前往的话,它就会有力量。那么这个舍卫国是一个人才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释迦牟尼佛他一定很长时间在这教化众生的一个地方。

  那么祇树给孤独园,这是表达这么一个精舍。这精舍这就是一个故事,祇树就是 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他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人看给孤独都能表达,他就是一个大慈善家,长者家里很有财富。他就供给那些鳏寡孤独,穷苦无靠的人,给他做布施。所以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慈善家。他这个精舍是怎么来的呢?是当时这个须达长者是到王舍城去为他的儿子去聘媳妇,在他那个亲家的家里发现全家动员都在装饰屋内屋外迎接佛陀。他一听佛陀这两个字,他就非常的震动,毛骨悚然非常感动,当时佛正在住在竹林精舍。他就晚上睡不着,就渴望见到佛,佛也知道他有这个念头,就放光整个黑夜都是一片光明。他就寻着光,到了竹林精舍,看到佛在那里经行,经行。他就顶礼啊!当时佛光一注照,他就得到初果。得到初果,这都是大善根之人,宿世的善根。他就感戴佛恩,就请佛到他的国家,他要作供养。佛就问你能够有地方安这么多的僧人吗?他说没有问题。所以就派舍利弗跟他一块回舍卫国去找地方。到周边城内城外找来找去,只是看到一个花园非常好,树木非常茂盛,环境非常幽静,适合于修行。结果一打听,这是太子的花园。须达长者去找祇陀太子说我要请佛过来,我想你这个花园能不能转让给我。这个太子想想,我怎么可能把花园转让给你呢?所以就没有正面拒绝,实际上心里是非常拒绝的,不同意的。就开了句玩笑,要转让给你可以啊!你把金砖都给我铺满地,就可以啊!他一听,这个须达长者就非常高兴,祇陀太子不知道他有这么富有,以为开这句玩笑他就会退下去了。实际上须达长者大开仓库把所有的金钱都换成金砖,还真的就铺了,一车一车的金砖都铺上了,还真的铺满了。铺满了,祇陀太子那就没有话可说了,最后他就说觉得是什么样的圣人让你这样的布施啊!他就非常吃惊,须达长者就跟他讲佛的功德如何如何殊胜。就在这个给孤独长者在这个布施这个园的时候,虚空当中就出现了宫殿。舍利弗就跟他说,你看你布施这个精舍还没有盖起来,忉利天你自己的宫殿就已经成就了,可见盖寺院精舍的功德很大。这样祇陀太子也有发心,他说,这样吧!那我的地给了你,但是这个树,树可是我的,我们共同来做功德。给孤独须达长者开始还不愿意,这个功德很大,我不想跟你做。祇陀太子就不高兴了,如果你不做,我就把这个树全部移走。他一想如果移走也不太好,空荡荡的,所以就答应了,两个人共同来做功德,就形成了这个祇树给孤独园这么一个精舍。

  那么你看这五种成就里面,从表法的意义上来说,都说明这个净土一法,讲这个念佛往生净土一法,佛都要找出一个很好的地方,来跟这个相称。像舍卫国他是这个国家非常强盛的一个国家,来表达这个净土法门它也是广大,宏远,在一切法当中是最上的。祇树表明这个树很殊胜,太子花园的树,那不一般,那就表明净土是可以覆盖众生,像树木覆荫众生,永远离开烦恼。给孤独园,这表明这个园的殊胜,大富长者发出这种大的布施之心,无条件的布施之心,这样的一个园里面的宫殿都是五百个宫殿,三千个僧寮,非常庄严,就等于皇宫这样的一个建筑。园很殊胜,表明净土一法安稳众生,常得快乐。祇陀太子表明种性的高贵,是太子,他参与这样的一个布施,表明净土往生到净土,都是大乘的第一弟子,毕竟可以成佛,绍隆佛种的。这个须达长者表明人的殊胜,在朝廷是大臣又具有无量的财富,又具有很高的慈悲心,德高望重,表明在人中的殊胜。这个人中殊胜,表明净土往生者都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都成为诸上善人。可见从他的五种成就当中,都跟净土的殊胜一法非常耦合地展示出来。

  好,请看下面,就是众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耨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好,先看这个。下面是列众成就,众成就有三类:第一类就是声闻众;第二类就是菩萨众;第三类是天人,天人众。那么这三类当中首先是列声闻摆在第一,由于声闻都是现出家相。现出家相这个剃发染衣,就是叫“出世间”的幢相,他是尊贵的,所以要放在首位。那么再加上这些比丘,是长年跟随陀佛,常随众,那么佛法是要靠僧团去住持,去传扬的。所以尊重出家人摆在第一,摆在前面。那么菩萨,他有时候是出家的,有时候是在家的,相状不定。再加他有游戏神通的一面,他可以离开佛去做很多的佛事,所以说他就居中,再加他表达一种中道的东西。最后这个天人众,他是一个俗间之人,同时他是佛法的外护,所以就列在最后。这个排列都要符合法,礼法的精神。

  好,我们来看这些与会的声闻众,声闻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比丘。这个“大比丘”,说明这些常随众功德殊胜,与外道相比,也是种性高贵的,跟那些小比丘不是同一类别的。大比丘,一般它的意思有乞士,比丘的意思是乞士、怖魔、杀贼三种意思。僧是僧伽的意思,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组成的僧团就叫僧伽,我们中国的话就把它简略为“僧”。那么,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个数量。那么,这个数量是佛陀成道之后,最先度脱的一个僧团,这个背景知识,大家了解一下就是。首先,佛在摩揭陀国度化了三迦叶,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为什么首先要度三迦叶?尤其是优楼频罗迦叶,这三兄弟是事火婆罗门,修行时间很长,德望也很高,频婆娑罗王都拜优楼频螺迦叶为国师。那么,佛要建立一种僧团,要把佛法传扬出去,一定要使那些所谓现在来讲宗教领袖要成为佛的弟子,这样就擒贼先擒王,就能够快速地传播佛法。要降伏这样外道的头领,那不是很容易的。当时,佛去了之后,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住的地方叫橡瓜林,住在那里,带了五百个徒弟在那里修行。优楼频螺迦叶一看到佛很年轻的样子,都很轻慢他。佛一去就说,我要到这里住几天,优楼频螺迦叶说,我这里没有住的地方,住满了。你要住,还剩了一个洞窟,山窟,你要住你可以住,其他的没有房子给你住。

  佛也知道那个地方是很危险的地方,那个窟,山洞里面就有一条毒龙。优楼频螺迦叶坏也坏在这个地方,他知道有毒龙就让你在那里住。佛就进去住了,住的当天晚上,这条毒龙看到它的住的地方竟然被其他人占了,瞋恨心就起来了,毒龙就喷火。这时候佛也入火光三昧,相互斗法,整个山窟里面就是火光冲天,整个晚上火光冲天。火光冲天这就降伏毒龙了,降服毒龙最后这个毒龙就在佛的钵里面。第二天早上,优楼频螺迦叶一看,整个晚上都是火光冲天,他心里相,都很可惜,这个年轻人,叫他不要住,他要住,那你看看,我去收他的尸吧!但是,第二天早上一看,佛很安祥地出来了,降伏毒龙了。他心里吃一惊,哎!这个小青年不错啊!还有点本事。那么为了降佛子,但他还是一个很骄傲的心态,虽然你有点神通但没有我的法正,没有我的法好。所以,要降伏他那种知见,佛在他那里有十次的显神通,十次的降伏,最后终于把优楼频螺迦叶这颗傲慢的心转化过来,让他甘心情愿地拜佛为老师。当他拜佛为老师的时候,他就跟他的五百弟子说,我认识到了佛的这种威德慈悲,我甘愿做他的弟子。你们想跟我一块儿来的,你们就来做弟子,不想来的就自愿走,这五百弟子也都愿意随同他一块成为佛的弟子,就五百人。

  然后,他皈依佛之后,就把事火婆罗门那些火具,祭火的火具全部抛到了尼连河里面去了。尼连河随着河水飘,就在河两岸,他的两个弟弟一看,哎呀!自己哥哥在上游怎么这些祭器都抛掉,是不是哥哥出什么事情了。所以这两个弟弟带着他们的各有二百五十人,赶紧跑到橡瓜林。一看,自己的哥哥都剃头了,剃了光头了,都很不理解。说,你都是修行这么多年,都是国师,你怎么给人家做徒弟啊!最后,优楼频螺迦叶跟他耐心地把佛的这种功德做了介绍之后,这两个弟弟也皈依佛了,这样就有一千人。那么,原来舍利弗、大目犍连各有一百人。以后也由于马胜比丘的威仪,他们听到佛的偈语,然后对佛的功德有信心,过来了,这就是一千二百人。那五十人,一般是讲,耶舍子,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带了五十人,也跟随出家。实际上,最先度的五比丘,就是在鹿野苑住的憍陈如等五比丘,总数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但由于零头不好算,就省略零头,一般就讲一千二百五十人。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外道过来的。

  那么从优楼频螺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弟子来说他由于从外道进来,从那种邪知邪见进入正法,他对佛有感恩。由于感恩,他要常随,这是从弟子一方面。另外一个,从佛的一方面知道他早年都是在外道修行,那种邪见不一定很快就能够彻底放下,还有他的习气。如果你离开佛,把他派到外面去,说不准他原来的习气,邪知邪见又起来了,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所以,佛也不让他们离开佛的身边。所以,他们就构成了这种佛陀弘法的一个僧团,常随众。那么这些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简单的人,都是大阿罗汉,还不是一般的罗汉,是大阿罗汉。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比丘开始是乞士,外乞食品来资身,内乞法来资法身慧命。这样由乞士就成了他的福德智慧圆满就成了应供,有资格接受人天的供养,是大的福田。所以,有众生能够供养到一个阿罗汉,现世就能得到福报。那多生多劫都能得到福报,那是圣人。第二个意思,就是杀贼。他在比丘阶段要破恶,最后把烦恼贼全都杀掉了,就是破见思惑了。见思惑就是烦恼贼,可以劫我们的功德之财,可以伤害法身慧命,就用贼来比喻。那么,到了阿罗汉位置上这些见思惑全都把它断掉了,就是杀贼。

  第三个是无生,在比丘阶段,他一出家能够去受戒,羯磨啊!白四羯磨,当下魔宫都会震动。那个魔都害怕,哎呀!有一个人去受比丘戒,远离五欲,就要出我的这个魔的境界了。我的魔子魔孙就会少人了,他就害怕,魔宫都会震动。当然,这是要认真持戒,修出离道的人了。如果你不持戒,天天还是五欲六尘,那这个魔王也不担心了,也不会震动了,也不害怕了。你反正只是换了一套衣服而已,还是光头俗汉,没关系。所以,要动真格的它才会震动。那么,这样他就是到了他怖魔之后,他还修行修行,无生,得到无生了。就是我空了,证到人我空了,那就无生,这叫长揖生死,不受后有,所作已办,这就是出离分段生死。那么,这里称为大阿罗汉,实际上透显一个信息就是这些阿罗汉,他是示现了一个声闻的身体,实际上他是法身大士再来的,示现的。我们在《华严经》看到,这位护明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在兜率内院要降诞我们这个地球。八相成道的时候,他就会大地震动,放出无量的光明,遍告十方刹土的一切菩萨们,让他们不要忘记他们曾经发的愿。由于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无量劫的修行当中,有很多有缘的菩萨曾经发愿,你只要成佛,我们都要拥戴你,都要跟你一块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要降诞的时候告诉大家,于是这些菩萨也都纷纷地在那个时空态里面也降诞了。或者做国王了、或者做长者了、或者做菩萨了、或者做大德居士啊!特别是,或者做他座下的弟子啊!这些很多都是法身大士菩萨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完成这一桩度化众生的佛事。《华严经》是表达得很清楚的,很多大乘经典也说这些都是法身大士再来的,这就叫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就是这些大阿罗汉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有辩才,是一切大众,社会人士都知道的,就是知名度很高。知,就是听闻到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德行,这是知。识,就是更亲切一点,不仅仅是听到这个人的名字,而且跟他认识,打过交道,能够在他旁边接受教诲。识,众所知识。我们讲知识有善知识,有恶知识。那么,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大善知识。那么,这些大阿罗汉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数量,其中就列出了其中的十六位尊者、长老。十六位尊者列出来,它也是有含义的,具有它的代表性。这代表性是,也可以让一切四众弟子在这些尊者、长老的特点修行背景当中,能够得到一种对号入座的一种分类的。那么,大家来看,第一是长老舍利弗,什么叫长老呢?就是他的道德,他的戒腊都很优,很尊贵,值得尊重,就叫长老。那么舍利弗在佛的弟子当中称为“智慧第一”,首先,就把舍利弗标举出来,它就表明,这部《阿弥陀经》所开显的念佛往生一法,唯有智慧第一的人才能够理解信受。所以,如果说这部经典的当机众首先是舍利弗,智慧第一。那么,智慧第一在经典当中都讲了舍利弗他一投胎过来,连他的母亲都变成辩才无碍。他有个舅舅曾经原来学问很高,跟他的姐姐辩论,一般姐姐不是他的对手。但是自从怀孕之后,他的舅舅叫摩诃俱絺罗,就辩不过他的姐姐,哎!他就觉得是怀孕了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那舍利弗真是八岁的时候,就遍通一切的外道的经论,就可以讲经。以后,出家之后,就是进入僧团,也就是半个月遍读一切经论,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智慧第一。但是,智慧第一不一定就是说他只有智慧没有神通,舍利弗的神通也很厉害。君子不器呀!只是说表明他这个方面更突出一点,大目犍连想动他的衣带都动不了,他有这么样一个神通。第二是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神通第一。神通第一的这位长者,在这个法会上也很有表法的意思,你神通,靠神通不能了生脱死的,靠神通不能快速地成佛啊!还是要导归到念佛一法。那么,大目犍连的神通,这个方面的公案很多了,这个会讲他怎么样降伏毒龙,烧忉利天王的得胜堂,等等这些。有一部经讲到大目犍连有一次听佛说法的时候,看到佛放出很多的,很大的光明,他也相信佛的光明是无量的。但他对一点怀疑,光明无量,是不是他的声音也是无量呢?也是很远很远都能听得到呢?佛的音声他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功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除了一音里面包含各种意思之外,而且你在很远的地方听佛的讲法的音声,还就是一样听得很清楚。他就想试验一下这个佛的音声到底能传多远?所以,他就用他的神通一下子就离开南赡部洲,就到北俱卢洲,一听,哎!声音还有。到西牛驾洲,哎!四大部洲,其它三洲,都飞行过去,都能听到佛的音声就在耳边。然后,他就用神通飞到忉利天,须弥山的最顶上,在忉利天一听,还是听得很清楚,就好像在法会上的。他就想,我飞到更远的地方试试看,实际上,他的神通也有限。但释迦牟尼佛已经知道了他的想法了,所以佛加持他,不让他往西边飞吧!他有神足通,飞飞飞往西方,习到过娑婆世界九十九恒河沙的刹佛那么遥远的地方。正好那个地方有个刹土叫光明幢刹土,光明幢刹土,他飞到那儿去了,他也不知道怎么飞得这么远。

  在那个刹土,正好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光明王佛正在那里讲经说法,哎!他就撞过去了。撞过去,那个佛刹的佛身体都很高,佛坐在那个狮子座讲法,那个佛的身高都有一万六千里的身高,与会的弟子站在那里听众的都有八千里的身高。他去了之后,大目犍连一看,我们这样的身材,就算比我们高一倍,那也是很矮的。所以,他到了这个刹土也觉得正好碰到佛说法,他也想听一听。所以,他用他的神足通他就想飞到一个山上去听,山顶上去听,一飞到,刚刚坐下来,听到一种像雷一样的声音,听到一种声音说,哎!怎么一个像虫一样的东西,还现着比丘的形状,怎么站在我的钵上啊!站在一个钵上,就是一座很高的高山。这时候,光明王如来,佛就告诉弟子,你们不要轻慢他,他是距离我们多少多少远的娑婆世界的一个大目犍连尊者。那个世间的人都很卑小,但是他很有道德,你们不能轻慢他。就在这个时候,他就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给他传话了,就好像无线电一样,传话给他。说,你现在到的地方,是光明幢佛刹,这个地方佛的弟子都有八千里的高度。现在,你可以用你的神变了,释迦牟尼佛提醒他,他就赶紧从钵上下来,围绕着光明王如来的座下,周绕七匝,顶礼三拜。然后就开始在虚空现十八变了,他也很厉害啊!现现一同,现完全身放光,光中有莲花,莲花上有释迦牟尼佛的相。然后,他的身体就很高很高,他变成了,你只有八千里嘛!他变成一万里的身高。这样,与会的这些弟子就生起稀有尊重心了,就不敢轻慢了。这时候,表演了一下心理平衡了,他想想,不能再折腾了就想回去。回去就问光明王如来说,我现在怎么回去啊!整个法界之大啊!就好像我们那个美国的旅行者一号、二号、先驱者,飞到太空去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得来啊!茫茫的太空啊!这个时候佛,光明王如来说,你怎么回去,你就用你的能力,你就是用一劫你也回不去啊!他都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了,这个太广袤了。佛开示他,但有一个诀窍,我告诉你,叫不忘本。不忘本就是你思惟你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相貌,念你本师的名号,你就可以回去,这叫不忘本。哎!你在迷路的时候,这个方法挺管用了。大目犍连一观想,一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念之间就回来了。所以,可见大目犍连虽然在声闻教里面神通第一,但是在大乘当中他的神通也是小儿科了。靠这个神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候的神通比大目犍连目前的水平高出百千万亿倍。所以,他在这个法会上肯定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目犍连。

  摩诃迦叶又叫饮光尊者,他的身体是金色,以称为金色头陀。光明很炽盛,旁边的光都被他遮盖住了,好像被他吞吃似的,就叫饮光。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庄严的身相呢?是原来他在迦叶佛的时候,就是发心为佛贴金,就做了这桩事情,就感得了多生多劫,身有金色的光明。那么,为佛贴金就有这样的果报了。你看,我们新加坡居士都很有善根,去年我们在这里我们说给阿弥陀佛像贴金,大家都排长队,都来供养,那么,以后你们的身体也是饮光了。摩诃迦叶还有一个特点,他是禅宗的初祖,传佛心印的。禅宗的初祖,并且他在行持方面,虽然他出身在贵族。然而他行头陀,苦行,头陀第一,每天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住在坟墓间,一辈子都这个样子。到了年老的时候,佛都怜悯他,哎呀!你已年老了,你还是回精舍来住吧!他不同意,他说我住在,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啊!住得像皇宫一样的,我住在这里,闻不到一点尸体的臭味,看不到一根白骨,这我不习惯,不能修无常不净观啊!所以,佛都很赞叹,有头陀法存在,就有佛法的存在。摩诃迦叶他给我们一种榜样,就是一个修行人,要过苦行的生活。虽然我们还达不到他的水平,但这种原则一定要坚持,至少,我们要过简单的生活,要过节俭的生活,不能去奢侈,不能去豪华。尤其是出家人,不能有太多的钱,不能过于地享受,那是对我们道心一个很大的腐蚀,出家人这样。对居士也要尽量过简朴的生活,不能过奢侈豪华的生活。这样,他物质的欲望越低,我们定神心性展示才会越高,此长彼消的关系。如果我们的物欲的欲望太重,我们修行肯定会打折扣的。

  摩诃迦叶在这个法会上,也表明,你就是传佛心印的禅宗的祖师也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第四位尊者是摩诃迦旃延,摩诃迦旃延是论议第一,就是跟别人辩论,他是第一又叫文饰尊者。文饰尊者就是他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非常优美,文,有文采。他常常跟那些外道的无神论进行辩论,外道无神论就不相信有前生后世。他就问,人死了,他不回来,可见就没有第二世。那摩诃迦旃延就说,一个人从牢狱里面出来,他还会到牢狱里面去吗?这个世间就像牢狱,他当然不回来啊!外道又问,如果是受苦不来,那么上天他怎么不来了?离开这个世间就像出了厕所,出了厕所他还愿意来吗?很多辩论,他都非常巧妙地把那些外道的知见扭转过来,这就是摩诃迦旃延。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正反方立什么观点,相互辩论什么什么,你看,就以摩诃迦旃延作为他的鼻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五位尊者是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絺罗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叫答问第一,非常机敏,有问他马上就答,不假思索,这个人很有学问。当时他就是看到他的姐姐怀孕,那么样的一个辩论他就发奋自己离开家,去刻苦攻读《四韦陀》十八部大经。刻苦攻读到什么地步啊!就是指甲都很长了他都不剪啊!所以当时就叫长爪梵志。古人追求学问是这么一个连剪指甲的时间都觉得是浪费,所以他真的就是学问非常多啊!非常广大。那些外道婆罗门都说自己学问很多的时候,都用一个铜碟把自己的腹部包住,人家问你为什么要包啊!哎呀我的肚子里 学问太多了,怕裂开,我要把它包好。这个印度人,所以他的哲学啊!各方面非常发达,很注重这些学问,摩诃俱絺罗就是答问第一。

  第六个尊者是离婆多,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无倒乱就是心很凝定,禅定状态,他又称为星宿尊者,对这个天文方面他有很专业知识。第七个尊者是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根基很钝,记忆力很差,他的哥哥早先出家教他一个偈子,教了几年,三年多记不下来,三年记一个偈子记不下来。所以这个他的哥哥说你太愚蠢了,你还是回家吧!你这个不够出家人的资格。那么最后这个哭哭啼啼的时候,佛就知道了,就叫他你背不下来也没有关系,就念,你就念两个字“扫帚”,扫帚就是让他扫地,天天扫。他有时候连扫帚这两个字,记得第一个字,第二个字就忘了呵呵!佛就叫你跟其他比丘打扫房间,那就告诉其他比丘,他打扫房间的时候你就提醒一下,他只记得扫的时候,提醒他第二个字叫“帚”。慢慢子,两个字记下来了,你看愚钝到这个程度。他扫着扫着慢慢就思惟到,这个扫帚不仅要扫灰尘,不仅要扫外面的灰尘,还要扫里面的灰尘。里面的灰尘是什么?就是烦恼。哎!思惟、思惟、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了。你别看他这么愚钝,以后他是辩才无尽,这叫义持第一。就是以这两个字,生起了无量的义理。所以佛门并不看重什么你记忆的多少,这个能诵千偈不如能解一偈呀!你那个背诵了很多很多,你不如在一个偈颂里面能够理解,能够把握,能够义理。你这个一偈子的义理能够通达,所有的偈子都能通达。所以你看这个周利槃陀伽,他就是以这个两个字破烦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