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讲

  那么信因信果,信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作为往生之因,就能获得往生净土之果。这样的因果就区别于世间善恶因果,因为他超越了世间的这种善恶因果的东西。因为他主要是从信愿下手,就谈这个,你只要具足信愿,信愿持名就是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具足信愿,哪怕是五逆十恶的罪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不具足信原,哪怕是世间的五戒十善的这样的善人,也不能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善男子善女人完全从具足信愿的角度来建立的。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你马上就超越了世间一般的因果关系,你马上就是一个什么?人中稀有的芬陀利华。这是一个出世间的大善根,是带着这个善根可以成佛的,所以不能以泛泛的世间的善恶来讨论它的。所以这个因果也区别于通途的这种断一分惑,证一分真的这样的因果,他完全是一个圆顿的因果。你只要信愿持名,乘托愿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快速成佛,是这样的一个因果。然后要相信事,相信理,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二有,有佛有净土一定要事相上相信。不要流于什么,有人说《阿弥陀经》是表法的,表什么法呢?这个有些道教都会去比附,比如讲这个罗网,这些都代表人的经络;这个八功德水代表舌根的那种水;他都会这样去认为没有这个事。还有的人特别是不信佛教的人认为《阿弥陀经》这都是幻想出来的,美好的描述,他不相信有这么一个世界。这是好像文学作品那种审美意义上的价值,虚构出来的。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方面,认为这是齐东野语,乌托邦等等这些。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净业行人,从事上一定要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真实存在的事,它有它的理作为它的背景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是这位法藏菩萨契证诸法实相,由他的愿力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大家都要去了解。

  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不断地在《阿弥陀经》是三番劝愿,不断地劝,劝一次还不行,还要劝第二次,还有劝第三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苦口婆心三劝,实际上在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这种求愿往生的心是很难出来的,这种出离心是很难的,出离心体现在要有厌离心。好,那对娑婆世界,这个世间虽然五浊恶世,种种恶境,浊恶不善,五欲六尘,但这个世间我们呆久了,它已经成了我们的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所以要让我们去厌离它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人在顺境的时候,在富贵的时候,那就更难厌离呀!你叫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跟你说,我这个生活很好啊!这就是我的极乐国啊!所以要了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种五浊恶世,阎浮提的种种的苦境,这是我们的自性的业,这是业力的心所感召的秽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清净的心所感召的净土,都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知道这个秽浊的地方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我们要舍它,舍它要舍到究竟,就是求出离。这种求出离,我们祖师大德常常会表述,就好像怎么求出离,关在牢狱里面,你要出牢狱,奔向自由,那样的心。你在茅坑里面,一天到晚像过着蛆一样的生活,你要从茅坑里面出来。火宅已经燃起了大火,房子要倒,你要火宅里面逃命,要有这样的心。这个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浊恶的世间,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狱、不容一刻地停留,这种出离心。他不容易呀!不容易所以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讲不净法,讲无常观。

  这次你看我们中国大陆的四川地震,这一震,无论教内外的都会感慨,无常无常。一切功名利禄在这个地震面前,它都产生不了作用。所以我们中国大陆有个现象,从地震以后到寺院的人多了,了解佛法的人多了。无常啊!苦啊!特别是这种地震灾区的种种的苦难的样子,而这个是随时可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说是地震的幸存者啊!作为幸存者,你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种的灾难。而且这个世间由于人的贪欲,造作种种的恶业,整个的生态环境,海洋地貌等等,都已经是完全是被人搞破坏,破坏掉了。所以未来的自然灾害真的是越来越频繁,原来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出现一次,可能现在我们要常常遭遇到,所以面对这些,我们真的要生起极强的厌离心。种种的灾难在面前还不警觉,那真是冥顽极矣呀!所以厌离娑婆,这也是即烦恼为菩提。这个世间种种深重的苦难,它是激活了我们的出离心。现在我们看报道北极可能就2010年或最长2012年全都融化,整个的海面又提高多少,5米6米,我们新加坡也在海边,当海水提高的时候逃往何处啊!有的人就往平原高山地方,那也不安全啊!那些发达国家就琢磨着要建立航天探测器,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移民其他星球也很困难,移民的可能也是少数,更何况有人,有欲望,有种种内心贪瞋痴的人去了,再干净的地方,都被他又搞成一个第二个地球了。所以都不究竟,最究竟的方法,赶紧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样的一个求出离,要舍到究竟,方无可舍,无可舍什么?你到了极乐世界,永离众苦了。欣求极乐,要取到究竟,就是求往生,念念往生啊!这个古人,你看善导大师写的著作都是愿往生、愿往生、愿往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说,每句话都说愿往生,警觉我们啊!那个善导大师都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国政治经济物质生活是鼎盛的时候,他都具有着那么深切的出离心。现在我们活得这么惨不忍睹的时候,还说幸福的日子比蜜甜的话,真的是,求往生啊!求往生你取到究竟,就但受诸乐了。

  所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由我们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来成就的。这是愿,每天要发愿,只要有愿,就能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你只要发愿就能往生。世间上哪个法门还有这么慈悲的,只要你发愿啊!没有《阿弥陀经》跟我们说,我们都不敢说这话,这经文就是这么表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成就“若今愿若今生”,如果今生还往生不了,那可能又轮转百千万亿劫无量劫。虽然轮转很多劫,你今生能在里听闻到这座《阿弥陀经》的讲座,就种下了一个往生的金刚种子,那就属于“若当生”的范围,当愿当生。一定要从内心发起真切的愿,不是口头上天天发愿。有很多人是口头上,哎呀!佛呀!我要往生呀!我真的……,一但佛真的来接引了,哎哟呦……就害怕了,再要告几年假,贪生怕死,经不起考验。好,那么这个行,在这部经典当中就直接把执持名号这个行,这个行法突显出来,不夹杂任何的观想、观像、实相这些东西,这就持名。那么这部经典为什么它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最易,】就在于他不从持名入手,而这个持名就直接把净土法门的核心的东西,把它抓住了。法藏菩萨因地发愿,他要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思惟了五大劫,用什么方法能够平等普度,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亿俱胝刹土的种种众生的根性啊!那思惟了五大劫,最后终于思惟到了一个又简单又空间的一个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执持名号看得很浅近咯,这是一位八地菩萨,而且得世自在王佛以及十方诸佛加持的这位大菩萨,用五大劫才想出来的一个方法呀!那这个方法就把十方诸佛的这种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方便,高度凝合起来了,所以这就称为成德洪名。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所以你念这句佛号就能成佛。就在这一个佛号的执持当中,圆满完成了一个初发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的全过程,你就在执持名号当中,就从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到究竟即佛、这六即佛也全都贯穿了。

  所以澫益大师就说,这个行门就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佛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但这个法门是方便当中的最方便的法门,就是念这个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但是三岁小孩都能念,八十岁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辈子还没有把这个佛号念好啊!原来有个寺院的一个监院,他说出家十多年了,他原来也是对净土法门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说了句老实话,他说,我十多年出家没有把这串珠子念完过。有口无心念念几句阿弥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干事了。刚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没有念完过一圈。那么为什么没有念完过一圈,还是信心问题,还是觉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没有把这个念佛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还认为寺院建设呀!人际来往啊!或者看点其他经典更重要,这句佛号好像是可有可无。所以要把这个佛号要高度重视,重视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愿的。包括我们组织一个精进念佛,你如果对佛号没有相当的信心,你这一天不可能来的。啊!这一天要念十二个小时,念二个小时还勉强,十二个小时我没有时间。因为他觉得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间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这是属于信心问题,为什么?你就没有做到净土的至诚心,至诚心是要以至诚心来厌离这个娑婆的,要用至诚心来欣求极乐的,你能够万缘放下,哪怕天塌下来,我先念佛,这就说明你有至诚心,你有一点厌离和欣求的一种行的表达了。所以这是最简单的,是最深奥的,是最慈悲的,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一点。以后我们执持名号,这个经文当中还要深入地讨论,这个名号的功德。

  了义中无上了义,是大乘的真空妙有,第一义谛,都在这个名号当中体现出来。无量寿是真空,无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义就在这句名号里面,圆顿中至极圆顿。这个圆顿之教,这句六字大经王就具足圆融、圆满、顿捷。所以大家遇到这样的一个持名一法,一定要生稀有难遭之想。不是什么人都能听闻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相信的,更不是什么人能够一如既往,尽形寿把它抓得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紧紧地抓牢,我们今生就解脱了,就往生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快速成佛了,就能够度无量的有缘的众生了,就在这个名号当中一揽子解决了。所以成就往生一愿,就等于成就一切愿,你怎么成就往生?就是老实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净土宗很多祖师,临命终时,他所开示的,大家希望他留几句开示,就是用他一生的修行来留一二句非常重要的话。那你看留下的话实际上都是“老实念佛”、“死尽偷心”、“莫换题目”、“只要至诚恳切念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说来说去,还就是这几句话。但这几句话是用这些祖师们的一生换来的,深契佛心的。我们别看这些很平常的话,实际上它就是解决我们问题的话。而实际上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试问我们能做到老实念佛吗?不容易的。我们的心,凡夫的心都不老实,念念不老实是,念念要与众不同啊!念念要标新立异啊!念念是喜新厌旧啊!念念是脚踏两边船啊!这山望着那山高啊!所以他不容易的。如果你能够死尽偷心、专门念佛、莫换题目、这是要大善根、大智慧,才能够做得到啊!所以就不断地要说,不断地要灌输,不断地要重复,告诉我们持名一法,究竟圆满。所以我们要了解《阿弥陀经》的修行的宗旨,一定要深信、切愿、持名上下足够的功夫。如果在这三法上得以成就了,那么我们读诵《阿弥陀经》,研讨《阿弥陀经》就收到了效果。

  那第四个,五重玄义第四个就是明力用,我们读诵研讨这部《阿弥陀经》,落实这个《阿弥陀经》的义理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不仅地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方面,那么这个功能作用,那就非常非常殊胜了。从因上来说,这部经典是末法时代众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这直接体现到随着时代根机越来越陋劣,众生靠自力修戒定慧是无望的,解决生死是无望的。所以一定要仰靠佛的愿力加持,横超。所以这个法门对末法众生是越来越当机,乃至于经典灭尽之后,佛还要用慈悲愿力加持这部经令它再住世一百年,救度刀兵劫的众生。再就这部经真的是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令我们产生欣求心。然后透过这种依正庄严至极真善美慧,反照我们世间的种种的苦难产生出离心。再就是这部经能够让我们在信愿持名过程当中,能够得到佛力加持,安稳修行,不招种种的魔障。这个时代众生,由于我们的心有很多的妄想杂念。最近海内外都有些什么附体现象,附体现象首先他都是来自于我们有很多不正当的贪求。所以这个一定老实念佛,在名号的光明里面,这些外面的天魔,还有那些年老成魅的这些怪鬼以及我们的五阴魔,我们的心魔,它就不会现前。这个时代真的是没有佛力加持你要走到一条修行的道路,它是险相环生的。大家千万要注意,要在这个名号当中找到一种庇护。然后就用这种至简、至易、至圆、至顿的方法,直接到达菩提的觉岸。这是从因上来说他的功能作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从果上来说,由于我们信愿持名,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转。那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退转一般讲有四种不退:一个是念不退,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念念跟一切种智相应,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行不退,就是我们的菩萨行不会退,不会退转到二乘位。位不退,一去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是圣贤了,不再堕到凡夫位。第四有个毕竟不退,就是我们今生听闻到弥陀的名号,无论是有信心,没有信心;无论是定心,散心乃至于诽谤,这句名号的金刚种子播下去之后,毕竟由于这样的听闻,得到往生解脱之果。那么这种不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分为四土,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在这四土当中,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就是彼国的天人,他都是生在凡圣同居土。但生在凡圣同居土,他又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就是能够看到声闻,看到菩萨。能够跟观音、势至把手同行,能够看到阿弥陀佛。唉!这个就很特殊了,就跟我们他方世界的四土不一样。他方世界你在赃圣同居土,你是很难看到菩萨,也没有办法碰到阿罗汉,更没有办法看到佛。因为它是隔开的,一定在断见思惑到方便有余土能见声闻的圣人。你断无明到实报庄严土,才能见到法身大士。你无明断尽,才能见到佛。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它不是隔开的,他是可以圆融在一处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句话是传达了一个很惊心动魄的信息。就是这个一处就在阿弥陀佛的这个土里面,它是我们的清净心的一种展示。清净心把所有的心都摆平了之后,所以这种四土的圣人就在一处就相见了。相见之后就等于这个凡圣同居土就能够顿然地圆摄上面三种土。你如果不能圆摄,你是见不到阿罗汉,见不到菩萨,见不到佛的。然而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凡夫天天跟这些声闻,菩萨乃至一生补处都在一起。这就说明什么?你一去就可圆证三种不退,你虽然是位不退,当下你也得到了行不退,念不退。  由于这样的圆证三种不退,实际上三种不退就是一生补处的一种表达。就是你已经具有着一生补处的,菩萨的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了。所以这种经文的表达它是非常超越通途教理的,通途教理是没办法去进行诠释的。一般通途教理说你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你的见思惑没有断,没有断,你就是凡夫。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他又是圣人,他又具足六种神通,他又有 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你说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圣人,你说他是圣人吧!他的见思惑也没有断,非凡非圣,即凡即圣。你就没有办法用我们释迦牟尼佛的通途教理去加以诠释,这就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往生的殊胜的妙用。往生净土,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种不退。从这意义上来说他就能够快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是他的功能作用。

  第五个看他的教相,就是判教。判教一般我们会把一代时教是小乘的声离藏,还是大乘的菩萨藏,那么这部经典属于大乘菩萨藏所摄。在这个判教有藏、通、别、圆、天天台的判教。有华严的小、始、终、顿、圆、华严的判教。在这部阿弥陀经它属于顿教所摄 ,顿教,同时也可以包含分圆,圆教,这一点莲池在师在判教里面特别谈到《阿弥陀经》跟《华严经》的相提并论。自古以来,对这部经的判教一般都是比较低的,宗门教下对这部经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自莲池大师把它上升为圆教的判摄之后,当时有很多的宗门教下的人不同意,说这部经典毕竟所被的是愚夫愚妇,下根人所收的法门。怎么能判圆教?怎么跟《法华》、《华严》相提并论呢?这是人为的抬高,表示不同意。所以莲池大师来辨识这个说佛说难信之法,诚难信也,它确实是难信,对这个圆教的判教他不相信。但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些注经家也都认为这部《阿弥陀经》就是略写的《华严经》。那么《华严经》是甚深广阔的法门,所以他在,为什么这个广的东西用《阿弥陀经》这一千多字来加以宣说?这就是广法作略法说。这是二乘菩萨,等觉菩萨的智慧,都不能测的一个智慧的法门。但是他能够从事相上展开,让我们业力凡夫也能够加以分享,这就是深法作浅法的一个善巧方便。所以这部经典是义理非常深广,澫益大师有一个判释说这部经,它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众经之王,一切经是他的眷属。但这部《阿弥陀经》是具足着《华严》的奥藏,奥妙的宝藏。《法华》成为成佛的纯圆的妙法,《法华经》他的秘髓,成佛的秘髓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一切诸心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要义理境界,也在这个《阿弥陀经》里面。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的指南针也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所以这样,就把这部经完全把它摆在一个“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都在这部经里面含摄。这种推崇这部经就已经是比前面的注经家又是登峰造极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澫益大师注经这部《阿弥陀经》,他的那种定论就是古佛再来也不能超过这个,所以这种赞叹这部经典的这种殊胜就等于是佛的赞叹。

  正因为这部经,你看从五重玄义来看它都是非常殊胜。然后自古以来,这部经典的这种读诵受持,他的功德也很大。在《净土圣贤录》都有很多的记载,这里就给大家讲两个公案。就是读诵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道珍法师他就住在庐山。住在庐山他就仰慕慧远大师,莲社念佛的风范,就有愿往生之心,但是他的修学背景是涅槃宗。那个六朝时期很多对成实宗、涅槃宗是比较风行的,他主要是搞涅槃宗的。有一天他在坐禅的时候,在禅定状态看到有一条船,很庄丽的船,带着几百人往西边走。他就问,你们船到哪去呀!那个船上说,我们去极乐世界。他一听,哎!去极乐世界,我也想去,你能不能带我去呀!搭个便船,船上人就跟他说,说法师虽然善讲《涅槃经》,但是你没有读诵《阿弥陀经》,怎么能乘得上啊!不理睬他,船又走了,乘不上。他从定中起来,出定之后,他发心,就把《涅槃经》放下,就专门读诵《阿弥陀经》。这样读诵,读诵到两万遍的时候,就有瑞相了。他就看到了银的莲台现前,但银莲台现前他没有告诉别人。他是往生,往生的时候写了个纸条,说他读诵到两万遍的时候,有银莲台现前。他往生的前一个月大概28天的时候,他就往生的时候整个晚上他所住的寺院都是一片光明,一片光明然后是银色的莲台来接他。在山顶上有一个寺院,看到下面以为是着火了,第二天早晨从山上过来问这个寺院怎么回事?原来知道道珍法师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这就是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那么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法师叫大行禅师,他原来是修普贤的忏法的。而有一天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就顺手在大藏经里面,就是默默地祷告看看我跟哪个法门有缘,随手一拈,拈到了一部《阿弥陀经》,他就开始读诵。他读诵《阿弥陀经》的时候,读诵了二十一天,三七,他就能看到琉璃地,而且他出现琉璃地有两三次。所以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唐代宗对他很推崇,就把他请到皇宫里面,称他为常精进菩萨。他以后也就是等第三次琉璃地现前的时候,他知道往生的时候到了,就往生了。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也反映琉璃地是观经当中的第二观--观地,实际上你不需要去进行那样的一个很次第的观想,先观水,水很澄清,再转为冰,由冰再转为琉璃,这种观想。实际上你清净地念《阿弥陀经》这个经里面,由于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名号里面就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就自然显发琉璃地。所以为什么祖师说,你执持名号就包含着观想念佛,十六观特别是前三观依的依正庄严都在这句名号里面。依这部经典所修行,执持名号的瑞相就更多了。像善导大师能念一句佛,就有一束光明出来,念两句佛就有两道光明。像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就有一尊佛像出来,像连环珠一样地出来。那么通过这部《阿弥陀经》来执持名号,往生瑞相以及生前的种种瑞相,这方面的例子是不胜枚举。大家有时候可以去看看,古往今来的《往生净土圣贤录》。

  那么下面就介绍一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这个翻译者。姚秦就是指姚兴的国号,区别于周朝的战国时期的赢秦,赢秦就是在陕西秦国,以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的那个赢秦。还有苻秦,苻秦就是苻坚他是当时五胡里面的一个少数民族,叫氐族,原来他建立国家叫苻秦。苻坚他是跟鸠摩罗什大师是有因缘的,苻坚下面就是有姚苌,弑杀了苻坚,建立的一个秦国,他的儿子就叫姚兴。那么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的佛法,堪为众生做指导的,称为三藏法师。现在主要是介绍一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大家都应该对他很熟悉了。刚才讲苻坚,就在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在五胡里面苻坚是非常强大的。他在北方统一之后,他就想统一南方。当时跟东晋的一场战争就是淝水之战,一下子他被打败了。当时他在进军南下的时候,当时有个太史,就是朝廷官员,说西域一带的星象里面有一颗异星表明有一位大德之人要到中原来。当时苻坚一听,这是不是指龟兹国的罗什,所以当时苻坚就派吕光,大将吕光率八万大军前去征服龟兹国。说这个,告诉吕光我这次用兵不是为贪他地和财产,就是要鸠摩罗什。如果你得到鸠摩罗什马上把他送回来,就可以收兵。那么鸠摩罗什为什么会在我们中国的皇帝里面,还有这么大的声望。这个人就不一般了,他的父亲是天竺国人,是做宰相的。做宰相也就由于对这种出世间法的一种真理的寻求,就弃官不做,弃官不做就游学。游学到龟兹国就是大概中国的新疆这一带,当时龟兹国王就一定要把他的妹妹许配给他。那个国王的妹妹,也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资质非常优秀。

  他们两个结合之后,就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一生下来就非常的聪颖,鸠摩罗什的意思就叫童寿的意思。就是童年的时候就具有那种寿命很高的人的那种智慧德性,就称他叫童寿。他说他开悟是由于他的母亲,七岁的时候带他到寺院里面去,鸠摩罗什看一个很大的铁钵。铁钵他就一上去就抓起来,把它举起来了。举起来他马上念头一想,哎!这个铁钵这么大,我年龄这么小,怎么能举得起来呢?这么念头一动,马上这个重量就不堪载重了,这个铁钵“咵”就掉下来了,所以当下他开悟了,悟到了一切唯心造。所以他开始学小乘的佛法,学得非常精到,以后学大乘。学大乘,当时他的母亲以后也出家了,他的母亲出家都是证到了初果,所以他的母亲为了进一步深造佛法,就准备到天竺国去。就跟鸠摩罗什就有一个选择,说,你是跟我一块到印度去呢?还是你留下来,以后可能你会到震旦国去。但是跟我一块到印度去,对你个人的修学有好处。你如果到震旦国去,对大乘的佛法的宣扬有好处。但是对你自己有损害,叫他进行选择。这鸠摩罗什大师,真是大乘菩萨的种性,他想,如果大乘佛法由于我能够在震旦国传扬,哪怕我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辞。所以他就决定留下来,就没有去印度,这样才会出现苻坚派吕光去要他的这样的一个结局。

  那么吕光八万大军很厉害,龟兹国王还跟他一下,不堪不击,所以就乖乖地把鸠摩罗什交出来,交出来就回来。回来在中途的时候正好就听到苻坚打败了,被打败以后逃回来,逃在一个寺院里面,就被他的手下的大将姚苌把他谋杀在寺院,就把他杀死了。杀死之后,吕光听到这个消息就止兵不动,就不再走了,就在那个中途建立一个国家,叫西凉国。这样鸠摩罗什就没有入关,那么吕光这个人,又对鸠摩罗什大师又不尊重,所以就滞留了十六年,在西凉国滞留十六年。十六年以后就是姚苌去世之后,就把皇位,曾经这个姚苌向吕光要过(鸠摩罗什),吕光不给。他也不用鸠摩罗什,甚至有时候还会戏弄,轻慢鸠摩罗什,但是他也不交出来。这样就是姚苌的儿子,姚兴继位之后,这时候就再进一步要,要不了就准备出兵。这时候是吕光也去世了,吕光的侄子叫吕蒙,一看姚兴的势力很大,挡也挡不住,就把鸠摩罗什交出来。鸠摩罗什交出来,这时候已经在弘始三年,弘始三年,他到入关之后,翻译经典也就是八年的时间。那姚兴对鸠摩罗什非常尊重,拜为国师。给他创造了很好的翻译经典的这样的条件,八百人的译场,翻译了大乘经典三百九十多卷。那么这样的一个翻译,那是对我们中大乘佛法的传扬,那是功能巨大。他就住在逍遥园,住在消遥园的因缘也是很无奈的。他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对自己有损害呀!就是有种种原因……,时间关系不想说了。总之鸠摩罗什大师最后他翻译这么多经典,在他临命终时他发了一个誓愿,就是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的话,愿我荼毗的时候舌根不坏。这样果然荼毗之后舌根留下来了,来证明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于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是同一个瑞相的表达。

  那这部《阿弥陀经》就在公元四零一年翻译的,那时候慧远大师也还住世。所以当时唐代的道宣律师曾经跟一个天人,感得天人送供,跟费氏天人有一个讨论。道宣律师就问,他说翻译大乘经典,中国有很多翻译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读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问这么一个问题。这个费氏天人说这个鸠摩罗什大师呀!鸠摩罗什不是一般人,他是七佛以来的翻译师,七尊佛以来他都是翻译师。七尊佛一般讲七佛都是前面庄严劫后面三尊佛,再就贤劫的四尊佛,跨度是两大劫,在二大劫当中有这么一个七佛。在《华严经》我们看到,摩耶夫人曾经在因地发愿,要生生世世做一切佛的佛母,所以这个贤劫千佛出世,都是摩耶夫人做母。这个罗睺罗也是,所有的佛出世他都成为佛子。所以从这个来说,鸠摩罗什就不仅仅是七佛以来的翻译师,乃是万佛,多少佛以来的翻译师。所以我们确实中国人在那个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感得鸠摩罗什大师到我们中土来翻译大乘的经典,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报。中国大乘佛法要传播的一个瑞相,所以我们能读到这部言简义丰,翻译得非常流畅,非常优美的《阿弥陀经》得要常常地感恩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菩萨,那么今天我们背景知识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