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五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五

  一〇五【经旨】本经叙说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在往返之际,论说只能正观五受阴之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离我欲、我使、我慢,尚须真实正观五受阴之生灭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有众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跋陀梨园里,身生重病。这时,有位名叫陀娑的比丘被派遣当看护病患的人。当时,陀娑比丘来拜访众上座比丘,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坐于一旁。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前往差摩比丘处探访,告诉他说:『众上座比丘探问您,身体的疾病是否稍好,感觉较舒适,病苦不再严重了呢?』」

  当时,陀娑比丘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来到了差摩比丘的住处,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向您问讯,身体的疾病逐渐好转了没?所有的病苦不至于增重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病没有好转,身体很不舒适,各种病苦增重,没有救药。就好像一个大力士,捉取一个身体瘦弱的人,用绳子绑着他的头部,然后两手用力绞绑绳索,那是极大的痛苦,但是我现在的痛苦,却超过那样的痛苦。又好像宰杀牛只,用锐利的刀子活生生地割剖牛腹,取出牠的内脏,那只牛对腹部所受的割痛如何忍得!可是我现在腹痛的剧烈超过那一只牛。又好比两个强壮有力的人抓住一个瘦弱的人,把他悬绑在火堆上,炙烧他的两只脚,我现在两脚的热痛也超过那个人。」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住处,把差摩比丘所说的病状,详细地向众上座比丘禀告。

  当时,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他说:「就像世尊所说法,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您差摩比丘能稍做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前往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告诉您,世尊说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您能从这当中去稍做观察无我,也非我所有吗?」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陀娑比丘回去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能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就像那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一样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差摩比丘说:「比丘您能这样地去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五蕴的话,应该就像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但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又回去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够观察到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互相矛盾的。』」

  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往告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矛盾的。」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够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还不是一位阿罗汉,是因我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的缘故。」

  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够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还不是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是因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的缘故。』」

  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前往告诉差摩比丘说:「你话里说有一个我,到底在何处有这一个我呢?说物质色身就是我吗?或者我是不同于物质色身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吗?或者我是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的呢?」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不说物质色身就是我,或说我不同于物质色身;也不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或说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然而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怎好麻烦您这样往返奔跑?请您帮我拿根手杖来,我自己可扶着手杖,前往拜访众上座比丘,希望您就帮我拿根手杖来吧!」于是差摩比丘自己就扶着手杖,前往拜访众上座比丘。

  当时,众上座比丘遥见差摩比丘扶着手杖前来,就自动为他铺好座位,安置好脚凳,亲自往前迎接,帮他拿着衣钵,请他就座,彼此互相寒暄问安。寒暄问安后,就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说我有傲慢自大的心理,到底是在那里察见到这个我呢?难道物质色身就是我吗?或者我不同于物质色身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吗?或者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呢?」

  差摩比丘回答说:「我不说物质色身就是我,也不说我不同于物质色身;不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也不说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但是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所产生的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出离,未能唾弃。就好比优钵罗花(青莲花)、钵昙摩花(赤莲花)、拘牟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的花香,说这根就是香呢?还是香不同于根呢?说这茎、叶、须的精、粗处是香呢?还是香不同于这茎、叶、须的精、粗处呢?或者是否可说香与莲花各部位是彼此在一起的呢?」

  众上座比丘回答说:「不可,差摩比丘啊!不可说这优钵罗花、钵昙摩花、拘牟头花、分陀利花的根部就是香,不可说香不同于花根;也不可说茎、叶、须的精、粗处是香,也不可说香不同于茎、叶、须的精、粗处。」差摩比丘又问说:「那么,应是什么的香气呢?」上座比丘答说:「是花香。」差摩比丘又说:「我也是这样。不认为物质色身就是我,但我却不能离于物质色身;不认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但我却不能离于这些精神现象。虽然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察见到没有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可是对这五蕴所产生的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厌离、未能唾弃。众上座比丘且听我说个譬喻吧!凡是有智慧的人,会因譬喻的事类而得到了解。就比如乳母的衣服,交付给洗衣的人,洗衣的人就会用各种草烧成的灰汤,来洗涤衣上的污垢,可是却仍留有余臭,还要用各种的香料来熏衣,才能使余臭消除。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虽然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够正确地观察到没有一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仍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出离,未能唾弃。然后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更进一步地去思考,观察它的生起与息灭:这是物质色身,这是物质色身的生起,这是物质色身的息灭;这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生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像这样地去观察它的生起与息灭后,那么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这一切便都可消除了,这就叫真实正确的观察。」

  差摩比丘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那些上座比丘便能远离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差摩比丘也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得到解脱,是因为他已从法喜中获得了利乐的缘故,他身上的疾病就完全痊愈了。

  这时,众上座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我们听到您开始所讲说的法义时,就已经悟解得到了法喜,何况又一再的听闻您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要请问您的原因,就是想要激发您那微妙的辩才,并不是要扰乱您的,是要便利您能把如来、应供、等正觉(三者皆佛别号)的妙法广说出来。」当时,众上座比丘听闻差摩比丘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五经解释:

  1、拘舍弥国瞿师罗园:拘舍弥,或译作憍赏弥,是佛世中印度国名。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当于现在的科萨姆,靠近阿拉哈巴特。瞿师罗园,是拘舍弥国长者瞿师罗皈依世尊后,布施给世尊之园林。

  2、差摩比丘:为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四事供养衣被饮食第一比丘。

  3、駈驰:即驱驰,劳苦奔跑的意思。

  4、脚机:指有脚的凳子。或谓设在座席之前可供放置双足之小台。

  5、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皆莲花名,唯花色有别,其颜色依序分别是青、红、黄、白等色。

  6、灰汤:即灰汁,以水淋草木灰所得的汁,内含炭酸钾等咸性物质,可供洗濯之用。

  7、余气:即余臭,这里用来比喻「习气」,说明「虽断见惑,但未除结使烦恼;虽尽正使,但未灭习气。」

  8、多闻圣弟子离于五色阴:此句「离」字,依前后文意宜改为「虽」字,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第一七一经此处亦改为「虽」字。

  9、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此句首字「能」字应改为「然」字,文意较顺,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此处亦改为「然」字。后段同样句子亦应如此改正。

  一〇六【经旨】本经叙说焰摩迦比丘起「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之邪见,后为舍利弗以巧譬破其执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焰摩迦,他生起了邪恶的见解,他这样地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

  那时,有很多比丘听到他这样地说法后,就去到他的住处,告诉焰摩迦比丘说:「你真的这样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吗?」

  答说:「是这样子说,各位尊者!」

  这时,众比丘告诉焰摩迦说:「千万不可诽谤世尊!诽谤世尊的话就是在造作不善之业。世尊没有这样地说法,你应当把这种邪恶的见解完全舍弃。」

  众比丘说这些话的时候,焰摩比丘仍然执持著这不正确的邪见,这样地回答:「各位尊者!只有我这样的见解才是真实正确的,否则便是虚妄不实的。」像这样的答问,已经有三次了。

  当时,众比丘无法说服焰摩比丘,于是就离开了他,前往舍利弗尊者住处,告诉尊者舍利弗说:「尊者啊!您应该知道了吧!那焰摩迦比丘起这样邪恶的见解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我们听到他这样地说法后,就往问焰摩迦比丘:『你真的是这样的见解吗?』他回答我们说:『各位尊者!真的是这样子,否则就是没有智慧的说法。』我们便告诉他:『你千万不可诽谤世尊,世尊没有这样的说法,你应该把这种邪恶的见解舍弃。』我们再三地劝告他,可是他仍不愿把邪恶的见解舍弃,所以我们现在来拜访您,希望尊者您能劝导,使焰摩迦比丘息止这种邪恶的见解,也是因怜悯他愚痴的缘故!」

  舍利弗说:「是的,我应该劝导他,使他息止这种邪恶的见解。」

  当时,众多比丘听闻舍利弗的话后,欢喜不已,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早上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乞食毕,又走出城,回到精舍收拾好衣钵后,就前往拜访焰摩迦比丘。当时,焰摩迦比丘遥见舍利弗尊者来访,就为他铺好座位准备洗脚水,安置好脚凳;然后出来迎接,替他拿着衣钵,请他就座。

  舍利弗尊者就座,洗完脚后,告诉焰摩迦比丘:「你真的这样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吗?」

  焰摩迦比丘告诉舍利弗说:「的确是这样,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自己心意回答我。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说:「舍利弗尊者啊!是无常。」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焰摩迦答说:「是令人苦恼。」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的话,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到一个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焰摩迦答说:「不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继续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又问说:「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物质色身就是如来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那么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离开一切物质现象还有如来存在吗?离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还有如来存在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物质色身中有如来存在吗?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如来之中有物质现象吗?如来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如来是既无物质现象又无精神现象的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道:「就像这样,焰摩迦啊!如来所洞见的是真实的法相,如住于无所得之境,是无所施设的,(你连现今佛陀的存在现象都不能察知),又怎能这样说:『就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你这样的说法合宜吗?」

  焰摩迦答说:「不合宜,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你以前说:『就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怎么现在又说这话是不对的呢?」

  焰摩迦比丘说:「舍利弗尊者啊!我以前因为不了解且愚痴的缘故,所以才有这样邪恶的见解,但听闻舍利弗尊者您的说法后,所有的不了解与愚痴都已经断除了。」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如果又问你:『比丘啊!依据你先前所说的邪恶见解,现在你是认知、察见到了什么道理,才使这一切邪恶的见解完全远离了呢?』你应该怎样去回答呢?」

  焰摩迦回答说:「舍利弗尊者!如果有人来问这样的问题,我当会这样地回答:『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他了知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变化无常的话就会痛苦;痛苦的话,只有得到寂静、清凉之后,才能永久的灭除这种痛苦;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如有人来问我的话,我就这样地回答。」

  舍利弗说:「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好!焰摩迦比丘啊!你应该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他了知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是变化无常的话就是痛苦;如果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这就是随缘生起或消灭之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时,焰摩迦比丘便能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舍利弗尊者告诉焰摩迦比丘说:「我现在应该为你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便能因譬喻而得到悟解。比如有一位长者的儿子,这位长者的儿子富裕多财,他到处去征求仆役,以便守护好他的财物。这时,有一位仇家坏人,以欺骗的手段来亲附他,做了他的仆役,经常寻找机会要报仇。他每天晚睡早起,侍候在主人身旁,做事谨慎恭敬,讲话很谦逊,使主人心里很愉快,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友、儿子看待,非常信任他,一点也不怀疑,自己毫不防范。这位仆役然后手持利刃,杀害了主人的性命。焰摩迦比丘啊!你意见怎样?那位仇家坏人,冒充是长者的亲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趁便下手,可是他那要杀害主人的心理却经常要他趁机下手,最后才终于将主人杀害的么?然而那位长者却不能觉知仆役害人之心,终于受到杀害。」

  焰摩迦答说:「是这样,尊者!」

  舍利弗告诉焰摩迦比丘说:「你意见怎样?如果那位长者自己知道那位仆役是冒充亲友要来杀害他的话,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遭受杀害了吧?」

  焰摩迦答说:「是的,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就像这样,焰摩迦比丘啊!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认为都是常住不变的、安乐平稳的、无病的、是我、为我所有,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保护爱惜,可是最后却被这如同仇家的五蕴所杀害。就像那位富有的长者,被那位冒充亲友的仇家所杀害一样地不知觉。焰摩迦啊!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观察它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的事物;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执著、不受纳;因为不受纳,所以就不会去执著;因能不执著,所以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生死轮回中了。」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教法时,焰摩迦比丘便能不起各种烦恼,心灵得到解脱。舍利弗尊者为焰摩迦比丘说法,显示微妙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后,就从座席起来,告辞而去。

  第一〇六经解释:

  1、施设:安立、建立。

  2、长者:通称富豪或年高望重的人。

  3、示教照喜:又作示教利喜,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之义。

  一〇七【经旨】本经叙说外道出家仙尼问佛陀为何得知诸弟子命终所生之处,佛告以常见、断见、正见三师;并说慢心为相续之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仙尼,来到佛陀住处拜访,向佛陀恭敬问讯后,坐于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前些日子,有沙门、有婆罗门、有遮罗迦(游行僧)、有出家人,他们都聚集在一处稀有的讲堂里,像这样地论说着:富兰那迦叶,是大众的领袖,有五百个弟子前后围绕地跟随着他。他的弟子中有极聪慧的人,也有愚钝的人,等这些弟子命终之后,富兰那迦叶都不能为弟子们记说死后往生何处。又有末迦梨瞿舍利子,做了大众的领袖,有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跟随他。他的弟子中有极聪慧的人,也有愚钝的人,等这些弟子命终之后,他也都无法为弟子们记说死后往生何处。像这样,有: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人,他们各有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跟随,他们也都跟前面二位大众领袖情形一样,不能记说弟子命终后往生何处。沙门瞿昙(即佛陀)您当时也在他们的谈论中,他们说:沙门瞿昙是大众的领袖,他的弟子们,如果有人命终后,他就会为往生的弟子记说:某人将往生那个地方,某人将往生这个地方。我首先生起怀疑,为什么沙门瞿昙您会得到这样的法术呢?」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不要感到怀疑。由于有迷惑的缘故,所以才会对那件事情怀疑。仙尼!你应当知道!有三种导师。是那三种呢?有一种导师,他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虽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然而他却不能知道人死后的事情,这是出于人世间的第一种导师。其次,仙尼啊!又有一种导师,他能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能认见真实的我,也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再其次,仙尼啊!另有一种导师,他不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也不认见命终之后的我是真实的。」

  佛陀说道:「仙尼啊!前述第一种导师只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就叫断灭的知见;那第二种导师认为今世后世的我都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这就叫恒常的知见;那第三种导师不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不认为有一真实的我,这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说法,能够在现世今生中断除爱染,出离贪欲,灭尽执著,得到涅槃寂静。」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听您所说的法后,却更增长疑惑了。」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正应该会增加疑惑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境地是在极幽深之处,难以察见,难以了知,必须有极深的观照才能到达那微妙的境地,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才可了解。凡夫众生之类,是没办法以言语说明而知道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众生无明如处长夜一样,所做所为都是不合正法的邪见、不合正法的固持、不合正法的追求、不合正法的贪欲的缘故。」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从您这里,心中获得了净信,希望世尊您再为我说法,使我就在这座席中,获得清净的慧眼。」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现在当会为了使你安乐而说法。」

  佛陀告诉仙尼说:「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仙尼答说:「是变化无常。」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吧?」

  仙尼答说:「是会令人苦恼。」

  世尊又问仙尼:「如果是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到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仙尼答说:「不可,世尊!」

  世尊接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又问:「仙尼啊!你觉得怎样?一切物质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离于物质现象有如来存在吗?离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之中有物质现象存在吗?如来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的存在既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那些弟子们听我说法,有些并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法义,因而生起傲慢的知见;由于他们的知见,并不是真正断除迷惑的正智的缘故,所以就不能断除傲慢的心理;又因傲慢的心理不能断除的缘故,所以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又会和继之而来的五蕴之身相续而生。所以,仙尼啊!我就能预为记说,这些弟子身死命终后,将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还余留有傲慢心理的缘故。」

  佛陀说:「仙尼啊!我那些弟子们对我的说法,能了解真正法义的人,他们对着这些傲慢的心理,即能得到真正的知见,由于能得到真正知见的缘故,所以就能断除各种傲慢的心理;又因能断除各种傲慢心理的缘故,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就不会再相续流转受生了。仙尼啊!像这类的弟子,我就不预为记说他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已没有任何因缘可用来预为记说的缘故。若要请我为他记说的话,我当会这样记说:他已断除了各种的爱乐贪欲,永远的脱离了烦恼的系缚,有正确的思惟,获得了心灵的解脱,灭除一切生死流转的痛苦。我从以前一直到现在,经常讲说傲慢的过错、傲慢的集起、傲慢的产生、傲慢的显现,如果对这傲慢的心理能够加以观察觉证的话,那么各种生死流转的苦恼也就不会生起了。」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便能远离烦恼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当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洞见正法、获得正法,断除了各种的疑惑,这都不是由于别人的教示而得知,也不是由于别人的济助而得度,就在正法中,心里得到了无所怖畏。于是从座席中起来,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可以在正法中出家修持清净的梵行吗?」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可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具足圆满的戒律,做个修学佛法的比丘。」

  这时,仙尼得以在佛教里出家后,就独自在僻静的地方,努力修持而不懈怠,他这样地思考着:一个豪族大姓的子弟,他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教,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要洞见正法,使自己知道已证悟: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七经解释:

  1、遮罗迦:即游行僧。

  2、富兰那迦叶:为佛世六师外道之一,是空见外道。

  3、记说:此指佛对弟子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言,又称为受记,或授记。

  4、末迦梨瞿舍利子:六师外道之一,是邪命外道之祖,为无因外道,决定论者。

  5、先阇那毘罗胝子:六师外道之一为怀疑论者。舍利弗、目犍连,曾为其弟子。

  6、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六师外道之一,是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7、迦罗拘陀迦栴延:六师外道之一,为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8、尼揵陀若提子: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教祖。译名大雄,主张苦修,以苦行克服内心之贪欲。为相对主义者。

  9、断见: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

  10、常见:执持身心常住之见。

  11、异忍:忍,即安忍,指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异忍,即心不能依正法而住。

  12、无间等:南传巴利本作(abhisamaya),通常译作现观、证,有理解、了解、通达、洞察、觉证之意。

  13、生彼彼处:谓不断生死流转,多处受生。

  14、慢过:傲慢的过误,谓己劣于人,而以为等于或优于人。

  15、度:有二义——一、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二、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16、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一〇八【经旨】本经论说如来死后为有或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阿【少*兔】罗度,住在耆阇崛山里。

  当时,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前往阿【少*兔】罗度住处拜访,彼此见面互相问讯。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对阿【少*兔】罗度说:「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闲为我们解答?」

  阿【少*兔】罗度告诉众外道说:「随您们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众外道又问:「您的意见怎样呢?尊者啊!如来死后仍是存在的吗?」

  阿【少*兔】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阿【少*兔】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呢?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

  阿【少*兔】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阿【少*兔】罗度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问您如来死后还存在吗?您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不存在的吗?您也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吗?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您仍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难道沙门瞿昙(佛陀)他是不能了知、也不能洞见未来世吗?」

  阿【少*兔】罗度说:「世尊不是不能了知,也不是不能洞见未来世。」

  当时,众外道对阿【少*兔】罗度的说法,听了心中很不欢喜,呵骂责难后,就从座席起来辞去。

  这时,阿【少*兔】罗度知道众外道已经离去了,就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刚才众外道的问题向佛陀详细的说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外道这样地问我,我这样地回答,是随顺一切正法而答的吗?没有诽谤世尊您吧?是依顺正法的呢?还是违逆正法的呢?不会使他人来诘问,因理屈而被人呵责吧?」

  佛陀告诉阿【少*兔】罗度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的问题回答。阿【少*兔】罗度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或者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少*兔】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

  佛陀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或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少*兔】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又问:「就如焰摩迦经里所广说过的那样……乃至于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阿【少*兔】罗度答说:「不是。」

  佛陀告诉阿【少*兔】罗度说:「像这样地说法的话,是随顺一切正法而说,不是诽谤如来,也不是脱越正法的次第;是依照如来的说法而说,是顺着正法的次第而说,没有人能够来诘问而诃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像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如实地察知。阿【少*兔】罗度啊!如果不重视如来所作的修持,认为如来是没有知见正法的话,这话是错误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少*兔】罗度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八经解释:

  1、阿【少*兔】罗度:又作阿那律,佛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是见十方城所第一比丘。

  2、无记:意为「无法断言」、「不足解答」。佛经中共有十四种无记,如死后有无、世间有边、无边等邪见所生之问题。

  3、非为越次:越次,指脱越法次。全句言不是脱越法次,亦即随顺于法的意思。

  4、所作:指佛陀所做的修持。

  5、非等说:等说,称等法性而说,亦即称实而说。非等说,即不正确的说法。

  一〇九【经旨】本经叙说那拘罗长者于身患苦,佛陀教以当修学不苦患心,后舍利弗为其广演法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祇国的设首婆罗山鹿野深林中。

  那时,有位名叫那拘罗的长者,已经一百二十岁了,由于年迈而又诸根老钝,身体瘦弱,经常病苦。他想要来晋见世尊以及他以前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于是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顶礼后,退坐一边。他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年迈衰老。体弱多病苦,但我仍鼓起勇气,来晋见世尊您及以前我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使我获得长夜的安乐。」

  这时,世尊告诉那拘罗长者说:「说得好啊!长者啊!你真的是已年迈而又诸根老钝,体弱而多病苦,然而你却能自己奋力前来晋见如来及其它你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长者啊!你应当要知道:对这多苦患的身体,应当经常地去修学不苦患的心灵。」

  当时,世尊就为那拘罗长者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然后便静默地安住着。

  那拘罗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十分欢喜,向佛陀恭敬行礼后告辞离去。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距世尊不远的地方,坐在一棵树下。那拘罗长者来到舍利弗尊者的坐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这时,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看你现在身体诸根都很和悦,脸色光润,是在世尊那里闻得深微的妙法了吗?」

  那拘罗长者禀告舍利弗说:「今日世尊为我说法,显示了微妙的法义,教导我各种善行,使我获得了法益,内心充满欢喜,用有如甘露一般的妙法沾溉我的身心,所以我现在身体诸根才会感到和悦,脸色充满光润。」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世尊是为你讲说何等妙法,并显示它的法义,教你各种善行,使你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就有如受到甘露的滋润一样呢?」

  那拘罗长者禀告舍利弗说:「我刚才去到世尊处,禀告世尊说:『我年迈衰老,体弱多病苦,但我仍自己奋力前来,晋见世尊您及我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佛陀告诉我说:『真好啊!长者啊!你真的是很衰老了,又体弱多病苦。然而却能自己奋力来见我及以前你所敬重的比丘们,你现在对这充满苦患的身体,应当经常修学不苦患的心灵。』世尊就是为我讲说这样的妙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我各种善行,使我获得法益,内心充满了欢喜,就有如受到甘露的滋润一样。」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刚才为什么不再请问世尊:『什么叫苦患的身体、苦患的心灵呢?什么叫苦患的身体、不苦患的心灵呢?』」

  长者回答说:「我就是为了这个义理的缘故,所以才来拜见尊者您,希望您能为我简略地讲说这个法的要义所在。」

  舍利弗尊者告诉长者说:「说得好啊!长者啊!你现在要注意听!我当会为你解说。要知那愚痴无闻凡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由于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乐着物质现象,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也是我所有,而对它执取。但是那物质现象如果败坏或改变了,心识也就随着转变,于是就生起了恼苦;恼苦生起后,心里就会有恐怖、障碍、顾虑、忧苦、烦恼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身心的苦患。

  什么叫身体受苦患,而心灵却不觉苦患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能够如实地察知后,就不会对它生起爱乐的心理,妄见物质现象就是我、也是我所有;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里便不会随着转变而生起恼苦;心里能够不随着转变而生起恼苦后,便能获得不恐怖、不障碍、不顾虑、不烦恼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身体虽受苦患而心灵却不觉苦患了。」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时,那拘罗长者便获得了清净的法眼。那时,那拘罗长者洞见妙法、获得妙法、了知妙法、体悟妙法,断除一切疑惑,不是由于别人的教示。在正法当中,他的心灵得到无所畏惧。于是从座席中起来,恭敬合掌行礼,然后禀告舍利弗尊者说:「我已超越了一切的烦恼,渡过了人世的生死苦海,我现在就皈依佛、法、僧三宝,愿做一个在家学佛的居士,请仁者您为我证明:从现在起我愿尽形寿皈依三宝。」

  当时,那拘罗长者听闻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他礼敬后,告辞而去。

  第一〇九经解释:

  1、婆祇国:又作跋祇国。位于恒河北岸,摩揭陀国之北,是由八个部族组合而成的国家,首都是吠舍离。

  2、设首婆罗山:又作失收魔罗山。意译作山、胶鱼山。为佛陀及佛弟子游化人间时所多次居止之处。

  3、常当修学不苦患身:佛光阿含藏对本经这句里的「身」字注释说:「身」,依据巴利本及文义应为「心」。注解甚是,本经段中另一同句,亦应改正。

  4、入法:解悟妙法。

  5、优婆塞: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