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天现部落里。
那时,有住在西方的众多比丘想要返回西方去安住,他们来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就为他们说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各种善行,使他们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世尊为他们做了种种的教导后,这时,这些住于西方的比丘们便从座席起来,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家住西方的比丘们就要返回西方安住了,现在就向您告辞。」
佛陀告诉这些西方比丘说:「你们向舍利弗告辞了没?」
西方比丘们答说:「还没向他辞行。」
佛陀告诉西方比丘们说:「舍利弗淳厚地修持清净梵行,你们应当前往告辞,他一定能够教导你们,使你们获得法益,长夜得到安乐!」
这时,这些西方比丘们就向佛陀告辞要回去了。那时,舍利弗尊者在离佛不远的地方,坐在一棵长得很坚实高大的树下。这些西方比丘就前往舍利弗尊者的座前,向他恭敬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舍利弗尊者说:「我们就要返回西方安住了,所以来向您告辞。」
舍利弗说:「你们向世尊告辞了没?」
西方比丘说:「已向他告辞过了。」
舍利弗说:「你们回到西方住处,那里到处都是不同的国家,处处都是不同的人民,他们一定会向你们请教问题。你们现在在世尊处,听问到了完美的说法,应当要善能受纳、善能保持、善能观照、善能体悟。你们现在有足够的力量为西方的民众圆满地宣说世尊的正法,而不诽谤佛陀吗?不会因西方的民众问难、呵责而自己觉得理屈吗?」
那些西方比丘们禀告舍利弗说:「我们是为了听闻您的教导的缘故,所以前来拜访尊者,希望尊者您能详细地为我们说法,也是哀怜我们的缘故。」
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脑筋聪明,根器锐利,将来无论是刹帝利、婆罗门,或者是长者、沙门,他们一定会问你们:『你们的大师是怎样说法?拿什么来教导你们呢?』你们应当答说:『我们大师只教说要调伏内心的贪欲,也拿这个来教导我们。』」
舍利弗尊者又说:「他们当会再问你们:『要在什么事物之中去调伏贪欲呢?』你们又应答说:『我们大师只教说要在那物质现象中调伏内心的贪欲;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去调伏内心的贪欲,我们的大师是这样的说法。』」
舍利弗尊者又说:「他们当会再问:『到底贪欲有什么过患的缘故,你们大师说要在这物质现象中调伏内心的贪欲;要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调伏内心的贪欲呢?』你们又应回答:『如果对于物质现象的欲望不断、贪心不断、爱乐不断、忆念不断、渴求不断的话,那么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就会因而生起忧、悲、恼苦;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因为察见到贪欲之心有这样过患的缘故,所以要在物质现象之中去调伏内心的贪欲,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去调伏内心的贪欲。』」
舍利弗又说:「他们又当会问:『察见断除内心贪欲,会有什么福利,所以你们大师才教说要在物质现象之中去调伏贪欲,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去调伏贪欲呢?』你们当又答说:『如果对于物质现象能够断除欲望、断除贪心、断除忆念、断除爱乐、断除渴求的话,那么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就不会因而生起忧、悲、恼苦;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舍利弗又说:「各位尊者啊!如果说由于受持各种不善法的缘故,所以现在获得现世的安乐,没有痛苦、没有障碍、没有烦恼、没有烦躁,身死命终后又能往生善道的话,世尊必定不会说:应当断除一切不善法;也不会教人要在佛法中修持一切清净的梵行,以便尽除所有的痛苦的。就是因为受持各种不善法的缘故,所以现在才获得了现世的的痛苦,(不能通达事理),行事多障碍,身热心恼,身死命终之后,堕落于恶道之中受苦。所以世尊才说:应该要断除各种不善法,在佛法中修持清净梵行,平等地尽除一切苦恼,从这苦海里得到完善的解脱。」
舍利弗又说「如果说于受持一切善法的缘故,而使现世获得痛苦,(不能通达事理),行事多障碍,身热心恼,身死命终后堕落于恶道之中受苦的话,世尊就必定不会教人受持善法,在佛法中修持一切清净梵行,平等地尽除一切苦恼,从这苦海里得到完善的解脱了。就是因为受持善法,能够使现世获得安乐,没有痛苦、没有障碍、没有烦恼、没有烦躁,身死命终后,可往生善道。所以世尊才赞叹并教人受持一切善法,要在佛法中修持各种清净梵行,平等地尽除一切苦恼,从这苦海里得到完善的解脱。」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些西方的比丘们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解脱。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时,众比丘听了欢喜不已,向他行礼后,便告辞离去。
第一一〇经解释:
1、释氏天现:即天臂城,位于迦毘罗卫国附近。
2、阎浮提:华译为瞻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瞻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方圆五十由旬的水池,它的深度也是这样子,池水盈满。又有一人,用毛、用草,或者用指爪去沾取池水。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那个人所沾取的水较多,还是池水较多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那个人用毛、用草,或者用指爪所沾取的水很少,少到不足以去说它;而池水很多,多到百千万倍,无法相比。」
佛陀说:「是的,众比丘啊!一个悟见真理达到涅槃寂静的人,他所断除的一切苦恼,就像那一池深水一样的多,就是到未来世时,那烦恼也永远不会再生起的。」
当时,世尊说完这段经文后,就走进室内静坐修禅。这时,舍利弗尊者也坐在僧众之中,等世尊走进室内后,他告诉众比丘说:「刚才我们听到了从未听闻过的法!世尊今日善巧地拿池水做譬喻来演说妙法。为什么呢?因为多闻圣弟子能够具足彻见真理的见谛,就可证得无间等果(初果)。像凡俗的邪见,是以执持着自身为实有的身见为根本,是由身见所集起,身见所产生,身见所显现;然后就会把自己认为是忧心苦恼的事物加以隐藏覆盖,把自己认为是吉庆有利的事物加以保护爱惜,妄说是我,妄说那是众生,说我的见解较奇特,骄傲地自我抬举。像这些偏邪的见解,彻见真理的圣弟子都能将它完全灭除,从根本处把它断除掉,就像砍断多罗树一样,就是到了未来世也不会再生起。
众比丘啊!彻见真理的圣弟子所断除的以上各种邪见究竟是什么,以致于未来世也永远不再生起呢?就是愚痴无闻凡夫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呢?就是把地大的元素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观想之后,又这样地想着:地就是我,我就是地,我和地是独一无二,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像这水、火、风等元素及青、黄、赤、白等颜色,也把它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观想完后,又这样地想着:这一切的造作就是我,我就是这一切的造作,独一无二,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像这样地把它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而每一地方都以妄心推度为是我,这就叫物质现象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的呢?如果一个人认见感受就是我,认见感受就是我后,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了;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也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的了。
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感受就是我,物质现象就在我之中,又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物质现象就在我之中。怎样叫我在物质现象之中呢?就是说认见感受就是我,我就依住于物质现象之中,进入了物质现象里,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于物质现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物质现象中。
怎样叫认见感受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感受。对这六受身中的每一种感受都把它认见成就是我,我就是感受,这就叫感受就是我。怎样认见感受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感受是我所有,这就叫感受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感受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感受在我之中了。怎样叫我在感受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里;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里,这就叫我在感受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想象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想象,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想象。对这六想身中的每一种想象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想象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想象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想象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想象是我所有,这就叫想象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想象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想象就依住在我之中;或者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想象就依住在其中。怎样叫认见我在想象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想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于想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想象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意志行为,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意志行为。对这六种根身所生起的每一种意志行为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意志行为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意志行为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意志行为是我所有,这就叫意志行为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意志行为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意志行为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意志行为在我之中了。怎样叫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意志行为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意志行为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意志行为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心识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身。对这六种识身中的每一种识身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心识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心识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心识就是我所有;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心识是我所有,这就叫心识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心识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心识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心识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心识在我之中了。怎样叫认见我在心识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识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识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心识之中了。
像这圣弟子若能彻见四圣谛的话,就可获得觉证之果,断除各种邪见,就是到未来世也永远不再生起。所有的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一向都是由积聚而成,应该这样地去观察:这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这一切都是痛苦的、这一切都是不实际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不应爱乐它、摄受它、保持它;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像这样子,不应爱乐它、摄受它、保持它、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要好好地把心系住,不昧于事理,又能一再观察,精进修持,远离懈怠,心中就可获得喜乐,身心轻快安稳,寂静而住于舍(平等舍离)。具备各种道法的品类,修行圆满完足,永远脱离各种恶道,无不消镕,无不寂灭,寂灭而不再生起,减损而不再增加,断除而不再产生,能够不生起、不执取、不贪著,自己就可觉悟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舍利弗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六十位比丘便能不再受纳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一经解释:
1、由旬:又作俞旬、由延,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2、渧:音同「地」,滴水。此作动词用,沾取水滴。
3、见谛:谛,真实不虚妄的道理。见谛,即见到真理。
4、一切入处正受:又名「十遍处」、「十一切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5、四真谛:又名四圣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6、猗息:猗,即「倚」字,依也。猗息,即止息。
7、诸道品:道品,道法的品类。诸道品,指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8、消炀:炀即烊,镕化金属之意。消炀,即消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的猕猴池边。在毗舍离国里有位尼揵外道的门徒,非常聪慧明智,善解各种学说理论,对自己的聪明他感到很骄傲。他所广集的各种学说理论,都是以妙智而进于精微的理趣;为大众说法,超越了其它的论师,他常这样地想着:所有的学道沙门、婆罗门,没有人比得上我,甚至是如来,我也能跟他一同论说义理。那些论师们,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字,就会惊惧得额头冒出津液,腋下流汗,毛细孔里渗出水来;我强力的论说就如同风一样,能使草仆树折,甚至摧毁坚固的金石,制伏一切龙象。更何况是人间的那些论师之辈,那能抵挡我呢?
当时,有位比丘名叫阿湿波誓,早晨的时候,穿着法衣,手持着钵盂,很有威仪秩序,两眼端视,平步走着,要进城里乞食。这时,萨遮尼揵子,因有一些事情,所以到一个部落里去。他从城门里走出来的时候,就遥远地看到阿湿波誓比丘了,于是走到他那儿去,然后问他说:「沙门瞿昙是怎样为众弟子们说法的呢?他是拿什么法来教导众弟子,要他们修习的呢?」
阿湿波誓回答说:「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世尊是这样地说法来教导众弟子,要他们随着修学。他说:众比丘啊!对物质现象应当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应当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精勤方便地去观察它,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
萨遮尼揵子听了这些话后,心里很不高兴,这样地说:「阿湿波誓啊!你一定是听错了吧!沙门瞿昙一定不会这样子说的。如果沙门瞿昙他这样地说法的话,那就是邪见了,我应该去拜访他,向他问难,使他停止这样的邪说。」
这时,萨遮尼揵子就前往离车族部落集会之处,告诉众离车族人说:「我今天遇见沙门瞿昙的第一弟子,名叫阿湿波誓,曾跟他略微地论说道理,如果真像他所说那样的话,我就应当去拜访沙门瞿昙,跟他共同论说道理,我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种种技巧论说,一定能使他随从我的意见。
就好比一男子割草拔根一样,他手握着割下的草茎,只要在空中抖动摇振,就可以把那些杂乱的秽草剔除了;我说法也像这样,和沙门瞿昙论道问难,我会把握要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种种技巧论说,随心所欲,而去除他的邪说。
又像卖酒人家拿着酒囊,用力压榨以滤取清醇的美酒,去除糟粕(酒渣);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和沙门瞿昙论道问难,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粹取清纯真实的道理,来去除一切的邪说。
又像织席的师傅,他用席子盛装各种杂乱的东西,当想把它拿往市场贩卖时,一定先要用水加以洗涤,去除各种脏臭的秽物;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到沙门瞿昙住处,和他共同论道,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把握要领,去除一切的邪说。
又好像王家的驯象师,牵引着一头大醉象走进深水中,清洗它的身体、四肢、耳、鼻,帮它全身沐浴,以去除一切尘垢污秽;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到沙门瞿昙住处,和他论道问难,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随意自在,把握要领,去除一切邪说。你们这些离车族的人,也应当同我前往,去观察我们辩论的输赢。」
离车族当中有人这样的说:「如果萨遮尼揵子能和沙门瞿昙共同论道的话,他是不会辩胜的!」
又有人说道:「萨遮尼揵子头脑聪明,根器锐利,是有能力同沙门瞿昙论辩道理的。」
当时有五百位离车族人和萨遮尼揵子一同去到佛陀住处,是为了要论辩道理的缘故。
那时,世尊在大园林中,坐在一棵树下,作午食后的休息。这时,有很多的比丘走出房外到园林中经行,遥见萨遮尼揵子走来,渐渐地便来到了众比丘处,向众比丘问说;「沙门瞿昙住在那里呢?」
比丘答说:「就在这大园林中一棵树下,世尊正作午饭后的休息。」
萨遮尼揵子就走到佛处,恭敬问讯后,坐于一旁。
众离车长者也去到佛处,有的向佛陀恭敬行礼,有的合掌向佛陀问讯。问讯后,就在一旁坐着。
这时,萨遮尼揵子问佛陀说:「我听说瞿昙您这样地说法,这样地教授众弟子:教导众弟子要对物质现象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也要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精勤方便地观察它,如疾病、如瘫肿、如毒刺、如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真的是瞿昙您有这样的教导,还是传话的人毁谤瞿昙您呢?这是依照您的说法而宣说的呢?还是没有依照您的说法宣说的呢?是依照正法而宣说的呢?还是依照正法的规则而宣说的呢?没有不同见解的人来向您问难,使您知错而自觉理屈吗?」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就像你所听到的,传话的人是照我所说的话宣说,是依照正法而宣说,也是依照正法的规则而宣说,并非毁谤我,也没有人来问难,使我知错而自觉理屈。为什么呢?因为我实在为众弟子们讲说这样的法。我实在经常教导众弟子,要他们随顺着正法的教示,叫他们观察物质现象里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也没有实体的我存在;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
萨遮尼揵子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应当说个譬喻了。」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你应知现在正是该说出的时候了。」
萨遮尼揵子说:「比如世间一切的造作都要依附着大地一样,像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而善恶的行为就从这里产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而善恶的行为就从这里产生。又比如人界、神界、药草、树木,都依附着大地而得生长一样;同样地,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
佛陀告诉这位火种居士萨遮尼揵子说:「你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吗?」
答说:「是的,瞿昙啊!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这是在座的众人以及其它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地说的。」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且先立定你论说的根本,何必引用众人的说法呢?」
萨遮尼揵子告诉佛陀说:「这物质现象实在就是我人。」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顺着自己的心意回答我。比如一位国王,他在自己国家里刑罚犯罪的人,或处死、或捆绑、或放逐、或鞭打、或截断手足;如果是有功劳的人,就赏赐他象、马、车辆、城邑、财宝等,这些事,国王是否都能做得到呢?」
答说:「能做到,瞿昙!」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凡是作主宰的人,便都能得到随意自在吗?」
答说:「是的,瞿昙!」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你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可是你能随意自在地叫它要这样,叫它不可这样吗?」
这时,萨遮尼揵子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快说!快说!你为何默不作声了呢?」
佛陀这样地催促三次,可是萨遮尼揵子仍然是默不作声。
当时,有金刚力士鬼神手拿着金刚杵,周身环绕着炽盛的猛火,就在萨遮尼揵子头上的虚空中,这样地说着:「世尊再三地问你,你为什么都不回答呢?我当用金刚杵来打破你的头,使它成为七分。」
这是佛陀运用神通力的缘故,只使萨遮尼揵子看见金刚神,其它大众都没看见。萨遮尼揵子心里极为害怕,就回答佛陀说:「我人不能自由役使物质与精神现象,瞿昙!」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你慢慢地思考,然后再解说。你刚才在大众中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可是现在你却又说不是了,前后的说法互相矛盾。你以前经常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我现在且问你,这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变化无常,瞿昙!」
佛陀又问:「是变化无常的话,应就是痛苦的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痛苦,瞿昙!」
佛陀又问:「如果这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痛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还可在其中察见有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吗?」
萨遮尼揵子答说:「不可,瞿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问说。然后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你好好地思量后,再回答我。」
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如果对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取、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爱乐、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求的话,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就应该会生起忧、悲、恼苦的心理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这样,瞿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加以问说。然后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啊!如果对物质现象能够厌离贪取、厌离欲望、厌离想念、厌离爱乐、厌离渴求的话,那么这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应当就不会生起忧、悲、恼苦的心理了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这样子,瞿昙!确实是这样,没有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加以问说。然后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的身体被很多的病苦缠绕,经常与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断除、不能舍弃的话,他能获得快乐吗?」
萨遮尼揵子答说:「不能,瞿昙!」
佛陀又说:「就像这样子,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一个身上被很多病苦缠绕的人,他经常与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断除、不能舍弃的话,他是不能得到快乐的。」
佛陀接着说:「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比如有一个人手拿斧头走进山里,要去寻找坚实的木材。他看到芭蕉树长得高大挺直,就砍断它的根叶,剥下它的皮,甚至于树干都被剥尽了,还是找不到坚实的材料。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你也就像这样子,你自己立下论说的根本,我现在仔细地去求取当中真实的义理,可是你的论说都不坚实,就像那棵芭蕉树一样。然而你却在这众人当中,敢说出这样的话:我不曾见过沙门、婆罗门的修行者当中,他们所知、所见的道理,能够拿来和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的道理,彼此相论说,而不被制伏的。于是自己便骄傲地夸说:我强力的论说就像风一样,能够使草仆树折,也能摧毁坚硬的金石,制伏龙象,我要使那些跟我论说的人害怕得额冒津液,腋下汗流,毛孔渗出水来。可是现在你自己论说自己所立下的义理却都不能成立。先前你自夸能制伏众论师的那些能力,现在你已全部发挥出来了,可是却不能撼动如来的一根毛。」
这时,世尊就在大众中,敞开上衣,显露胸部,明示大众:「你们试着看看,是否能够撼动如来的一根毛呢?」
当时,萨遮尼揵子默默地低着头,惭愧地变了脸色。这时,大众中有一位离车人,名叫突目佉,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后,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请听我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突目佉说:「你应知现在正是该说出的时候了。」
突目佉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手拿斗斛,在很大堆的稻谷中,只拿取了二三斛,现在这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世尊啊!又好比一位巨富多财的长者,忽然他犯了罪过,他的一切财物都被国君所没收了;现在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他所有的才辩都被如来您所摄取了。」
突目佉又说:「又好比城邑部落旁边有一条大河,男女老少都到河里嬉戏,抓取河中的螃蟹,折断它的脚然后放在陆地上,螃蟹因为没有脚的缘故,就再不能爬回大河里去了。现在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他所有的一切才辩,都被如来所截断了,一定不敢再来拜访如来,要以您为对手,跟他辩论道理了。」
这时,萨遮尼揵子听了极为生气,就大骂突目佉这位离车人说:「你这个粗鄙无学的东西!不懂得真理是什么,为何还在这儿乱叫呢?我自己和沙门瞿昙论道,干你何事?」
萨遮尼揵子责骂了突目佉后,又禀告佛陀说:「且搁置那位凡夫鄙贱的说法,我现在想另有所问。」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任你发问,我当会随问而回答。」
萨遮尼揵子问说:「瞿昙啊!您是怎样为弟子说法,使他们远离疑惑的呢?」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说:「我为众弟子们讲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要如实地去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做这样地观察。他们学习后一定可以见到正道,信心学习,不再断坏,能够成就道业,厌离五蕴,知见真理,守着这走向正道的甘露法门,虽然不是一切都能达到究竟解脱,但是已能具足知见,走向涅槃大道。就像这样,弟子们遵从我的教法去作,就可远离一切疑惑了。」
萨遮尼揵子又问瞿昙:「您又是怎样教导众弟子,在佛法中尽除各种烦恼,获得无烦恼心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呢?」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我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教导众弟子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要如实地去察知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加以观察。众弟子能这样去修习,这时就可达成三种无上的道法:智慧无上、解脱无上及解脱智慧无上的道法。能达成这三种无上的道法后,大家就应对这位大师恭敬、尊重、供养,就如对待佛陀一样。世尊觉悟了宇宙的一切妙法,也就用这个法去教导弟子,使他们得到安稳,使他们能不怖畏,调伏内心,得到寂静,达到涅槃境地。世尊就是为了弟子修成涅槃的缘故,所以才为弟子们讲说佛法。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我众弟子们就在这佛法中,得以尽除各种烦恼,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获得了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萨遮尼揵子禀告佛陀说:「瞿昙啊!就好比一个强壮的汉子,他手拿着锐利的刀子杂乱地砍下,还可逃避脱免;可是在瞿昙论手之下,就难得脱逃。又好比极毒的蛇,还可逃避;旷野的猛火,还可避躲;凶恶的醉象,也可脱免;狂饿的狮子,都可逃离;可是在沙门瞿昙论议的手中,就难得脱逃。并不是像我这样凡庸轻躁的鄙夫,论道的条件都未具备,就只因要论说的缘故,就可来见瞿昙的。」
萨遮尼揵子又说:「沙门瞿昙啊!这毘舍离国,是一丰乐的国土,这里建有遮波梨灵庙、漆庵罗树灵庙、多子灵庙、瞿昙在拘楼陀灵庙、婆罗受持灵庙、舍重担灵庙、力士宝冠灵庙。世尊啊!您应当安乐地住在这毘舍离国里,使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世间的众生,得在世尊处,经常可恭敬、奉事、供养您。使这些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门、婆罗门,都能获得长夜的安乐!希望您能住在这里,明天早上,您和大众们都能接受我微薄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这时,萨遮尼揵子知道世尊已默许了他的邀请后,内心十分欢喜,就从座席起来,告辞而去了。
当时,萨遮尼揵子在回家的路上,告诉众离车族人说:「我已经邀请了沙门瞿昙和他的众弟子们,要摆设饭食供养他们,你们每个人就各自备办一锅的饭食,送到我这儿来吧!」
众离车族人于是各自回家,连夜备办饭食,早晨的时候就送到萨遮尼揵子的住处。萨遮尼揵子也在早晨的时候就洒扫环境,敷好座席,供办净水,然后派人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应供的时间到了。」
当时,世尊就和众弟子们,穿上法衣,手拿钵盂,前往萨遮尼揵子住处,在大众之前坐下来。萨遮尼揵子亲手奉施清净的饮食,以满足大众。饭后,清洗钵盂完毕。萨遮尼揵子知道佛陀已吃完了饭,就帮他洗了钵盂后,拿来一张小床,就在佛前坐下。这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讲说随喜的偈语:
「在一切大会之中,向火神献火最殊胜;
在闱陀经典之中,又以婆毘谛最为珍贵;
在人世中国王最有权势,在众河水中海洋最宽广;
在众星中月亮最明亮,在一切光明中太阳最光耀;
在十方世界诸天与人世之中,佛陀最伟大。」
当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作了种种的说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后,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住处。
当时,众比丘在回住处的路上互相谈论着:「这五百位离车族人,各自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这些离车族人将在何处获得福报呢?而萨遮尼揵子又将在何处获得福报呢?」
这时,众比丘回到了自己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来到世尊处,向佛陀顶礼,便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刚才在路上彼此互相谈论着:这五百位离车族人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用来供养世尊及所有大众,这些离车族人将会在何处获福报呢?而萨遮尼揵子又将会在何处获得福报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些离车族人供办饮食,是为萨遮尼揵子而作的,所以将在萨遮尼揵子处的因缘而获得福报;而萨遮尼揵子是获得了供佛的功德福报。那些离车族人怖施所获得的仍是还有贪、瞋、痴的因缘果报;而萨遮尼揵子布施所获得的是无贪、瞋、痴的因缘果报。」
第一一二经解释:
1、尼揵子:尼揵,为六大外道派别之一。尼揵意为「离三界系缚」,其特点为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其门徒就叫尼揵子。
2、聪明慢:以聪明而傲慢自大。
3、阿湿波誓:为五比丘之一,声闻中威容端正,行步痒序第一比丘。
4、萨遮尼揵子:萨遮,即该尼揵子之姓名。
5、火种居士:原为拜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在此称萨遮尼揵子为火种居士。
6、离车:又作利车、律车、梨车毘……等,意为「净皮」,为毘舍离城刹帝利种之名。
7、刈拔茇草:茇,即草根。全句意即割草拔根。
8、沽酒:卖酒。
9、聪慧利根:言聪明有智慧,根器锐利。
10、天住:即午食后之安息。
11、法次法说:即依照法的规则而说。
12、异忍:忍,安忍之意,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但「忍」字,元、明二本均作「人」。异人,则是别人、他人之意。
13、堕负处:即因无理而失败之意。
14、金刚力士鬼神:是保护佛法的大力神。
15、金刚杵:兵器的名称,就是现在寺院里韦驮菩萨手里所拿的东西。
16、洪大【月*庸】直:洪大,即粗大。【月*庸】,也是直的意思。【月*庸】直,即挺直。全句即高大挺直之意。
17、尽自取:意为尽力发挥自己的主张。
18、被郁多罗僧:被,同「披」字,是披露的意思。郁多罗僧,是梵语僧衣名,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亦名上衣。
19、突目佉:外道名,离车人,是本文尼揵子外道之弟子。
20、斗斛:古代量谷物的器具。
21、见迹:又称「见道迹」,即「见道」之意。
22、支提:又作「支帝、制多、制底」,意为「积聚」,广用为「灵庙」之意,有一说曰「有舍利称塔婆,无舍利称制底」。本文中七支提均在毘舍离城周围。
23、奉火:向火神献火。
24、闱陀:又称「吠陀」,为婆罗门教经典之一,「婆毘谛」乃吠陀经中所讲之真理。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在浩若星河的佛教经纶中,其实有一本经书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的地位,它就是阿含经。流传于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不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对照表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及其他经典 序品第一 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2 1经》当修念佛 《增支部》A 1 20 93-102 《增壹阿含
《阿含经》属于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性典籍。一般认为,此经基本内容,在释迦牟尼逝世当年,佛教节一次结集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然而有的文献,又把它看成为声闻乘三藏里的经藏。“阿含”,有的书里也译成为《阿笈摩》等,可能成为“法归”,“传承的说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
听经闻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饭一样重要,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吃饭,同样的,为了让慧命增长,就必须听经闻法。身体有病,医生会开药方为我们治疗;心里有病,则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药(能够普遍治一切病的药)来治疗。所以听经闻法时,要有「疗病想」。如:觉得自己有贪
三种恶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十恶行。这十恶行是身体犯杀、盗、淫;口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犯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等。在佛教讲,你不做十恶行就是十善行。有人说,我一生都没敢杀鸡、鸭,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蚂蚁都没有敢打死,我不会杀生的。其实,一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