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

  七九、本经叙说五阴非我、非我所,不应执取贪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物质现象不是我。如果物质现象就是我的话,就不应在物质现象中会有疾病、苦恼产生,也不应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我的缘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恼在物质现象中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有一真实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确如实地去观察。能够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去贪着;因为不贪着,所以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 最后身,不再流转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本经叙说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无常、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五位比丘说:「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如果物质现象中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话,这物质现象便不应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就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缘故,所以这物质现象才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觉得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这样正确如实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察见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像这样地去观察,那么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便能无所贪着;因为无所贪着,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经注释:

  1波罗 :国名,原意为「江绕」,因在恒河流域而得名。近世称为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

  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 国,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3五比丘: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八一、本经叙说佛陀为三正士论说五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园精舍里。

  那时,有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出家不久,他们是阿 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

  那时,世尊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教导他们说:「比丘啊!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及我们的『识』,应当要思考这(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要厌离它,以达成涅槃寂静);不要想说这(五蕴是常住不变易之法,可以长久安住)。要断除贪欲,断除这物质现象,以自身具足作证,依住于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种物质现象是常住不会变易,能永远保持的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会变易之法,要厌恶它,离弃贪欲,使它息灭,寂静不起。像这物质现象从初始以来,一切都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能有这样的认知后,那么由这物质现象所生起的各种烦恼祸害,迫于剧苦的身热心恼等,便都能予以断灭。断灭各种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无所贪着后,身心便能保持安乐;能保持安乐后,就可获得涅槃寂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经注释:

  1、阿 律陀:又译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2、难提:佛弟子,为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3、金毗罗:佛弟子,为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4、此心、此意、此识:心,是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意,是梵语「末那」(manas )的意译,为思量之义。识,是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亦即「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识」则系认识作用。但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

  八二、本经叙说宜正观忧、悲、恼苦的生起之因,了知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提河边的伞盖庵罗树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比丘啊!应当做正确地观察,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是什么原因而生起忧、悲、恼苦的呢?为何会有这种烦恼呢?是什么缘故被什么所系着了呢?自己要怎样观察还没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逐渐生长扩大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啊!有了物质现象的生起,因有这物质现象,所以就被这物质现象所系缚,自己就可观察到未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后随而又逐渐增长扩大;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种物质现象是恒常不会变易,能永久保持的么?」

  比丘回答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便能离弃贪欲,把它息灭,使寂静不生。从初始以来,一切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知道后,那么就能断除由物质现象的因缘所生起的忧、悲、恼苦了;能断除那些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因无所贪着,所以就能保持安稳快乐;能保持安稳快乐,就叫做涅槃。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有十六比丘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二经注释:

  1、摩偷罗:国名,又作秣菟罗。为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在今朱木那河西南一带。

  八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诸比丘,其所言说,皆如法而说,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于佛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不和世人争论,而世人却与我争论。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论,我是不会和世人争论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怎样叫做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呢?比丘啊!(比如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如说:)认为物质现象是常住不会变易,可长久保持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没有这种情况。这就叫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丘啊!在世间有世间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觉悟,为人们分别演说显示出来,只是世间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见,这不是我的过错。

  众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觉,为人们演说,分别显示出来,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呢?比丘啊!物质现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会变易之法,这就叫在世间的世间法;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也都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比丘啊!这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觉悟,为人分别演说显示出来,然而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我对那些盲目不知不见的凡愚,又能对他奈何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经注释:

  1、世间: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谓世间是统合宇宙与人生,众生所依存的宇宙与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间。

  2、世间法: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3、是比丘: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认为此「是」字为衍文,应予以删除。

  八四、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言其说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间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亦是莫可奈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人做卑贱的工作,以各种方法求取财物,来维持身体的性命,以致于成为大富翁,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这样地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

  众比丘啊!比如有一种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称为钵,有人叫匕匕罗,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阇那,有人叫萨牢,就如各地方人他们所认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这样地去称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的缘故。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这世间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并且为人分别演说,将它显示出来,是真知灼见的说法,可是世间那些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世间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乃至盲目凡愚却仍不知不见的呢?我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这就是在世间的世间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见,……乃至世间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五、本经叙说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水,三类相缘,生长增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则取阴俱识无生长增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生的种子,茎生的种子,节生的种子,自落生的种子,果实生的种子。这五类种子即使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新长成熟很坚实,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没有水的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一样不能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伤于风热,但是只有水而没有土地可着根,那些能生的种子也是无法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有土地着根,有水来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便能萌芽长大了。

  比丘啊!那五类种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蕴与识蕴;那土地就好比是为识蕴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蕴;那水就好比是我们的贪喜心。四蕴便被这识蕴所攀缘而依住着。是那四蕴呢?就是在色蕴中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色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还有在受、想、行三蕴中也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受、想、行三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比丘啊!这识蕴就在色、受、想、行四蕴中,或来、或去、或长住、或隐没、或生长扩大着。

  比丘啊!如果离弃了色、受、想、行四蕴,而说识蕴仍有或来、或去、或长住、或生长的情况,虽有那样的言论,但经过多次的质问后,却无法察知,徒增长愚昧,那是因为并无这样情境的缘故。对色蕴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就可断除;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断除后,对色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这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同样地)对受、想、行三蕴,也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就可断除,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断除后,对这三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那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因识蕴不再生长的缘故,就不会造作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身、口、意三业后,内心便能安住不动;内心能安住不动后,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后,就能获得自在解脱;获得自在解脱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无所贪着;无所执取,无所贪着后,便能自己觉证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我说这时那识蕴将不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去。无处可趋往,只见到正法,要趋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境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五经注释:

  1、不中风:中,伤也。言不伤于风热。

  2、四识住:即「令识起,为识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蕴。

  3四取攀缘识住:即「四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为识所攀缘,识取而住之。

  4、封滞:即执取之意。

  八六、本经叙说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是前经之省文,宜参照阅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执取的话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不执取的话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执取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呢?比丘啊!因为识蕴会攀缘依住于四种取蕴,是那四种呢?就是识蕴执取依住于色蕴,识蕴执取依住于受、想、行三蕴……乃至于无这样境界的缘故,这就叫执取,所以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不执取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呢?因为对色蕴远离贪欲,对受、想、行、识四蕴也远离贪欲,……乃至于达到清净真实的境地,这就是不执取而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本经叙说佛如实知五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能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物质现象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有五种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就是对物质现象能如实察知,以及物质现象的集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以及这精神现象的生起、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现象,一切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这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物质共同组成,这就叫物质现象,像这样的物质现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生起的因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生起喜爱心理,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像这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的心理,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像这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像这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这物质现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像这样自物质现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因为六种感受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样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样对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样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样对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样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意志行为,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一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样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意志行为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样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心识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心识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比丘啊!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之后,就会使内心趋向离弃贪欲,这就叫正确的趋向。如果有正确趋向的话,我说那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认知,如实地察见,对于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厌恶,离弃对它的贪欲,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如果心中获得自在解脱的话,那么心灵就能纯一不杂;心灵纯一不杂的话,那么就已建立了清净的梵行;清净的梵行建立的话,那么就能厌离他物,获得心灵的自在,这就叫苦的尽处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七经注释:

  1、四大及四大造色: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四大造色,指由四种元素所造成的各种物质现象。

  2、于色喜爱,是名色集:从十二因缘的顺序来看,是由爱生取,由取生有,由有生生。故对物质现象的喜爱,则会对其产生追求执取;追求执取便会产生相应的果报(有),由有便又招感来世的再生。故于色喜爱,就叫色集。

  3、眼触:触是一种精神的觉触作用。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成。然后再由触而有受、想、思等精神现象。

  4、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名,指受、想、行、识等心法,即精神。下第二「名」字比照前面诸段中「触集是受集」、「谓触集是想集」、「触集是行集」的句法,此「名」字,亦应指精神而言。色,是色法,即指物质而言。佛教认为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组合而成。

  5、离欲向:即趋向离欲之意。

  6、正向:正确的趋向。

  7、我说彼入:入,佛光版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解为「入法及律」。全句意谓:「我说彼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

  八八、本经叙说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则得解脱。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有七处善巧,三种观察。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什么是比丘的七处善巧呢?比丘啊!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要如实地去察知。

  怎样叫对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现象,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或由这四种元素的组合所造成的,这就叫物质现象,像这物质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像这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息灭了,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像这物质现象的息灭,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叫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像这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像这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祸患,像这物质现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察知。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物质现象,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样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像这样自物质现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由眼触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感受也就息灭了,像这感受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感受息灭的方法,像这感受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这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由眼触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想象也就息灭了,像这想象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想象息灭的方法,像这想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由眼触生起意志行为,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意志行为也就息灭了,像这意志行为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像这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都能够正确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这意志行为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这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身心)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身心一息灭,于是心识便息灭,像这心识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心识息灭的方法,像这心识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察知呢?就是说这心识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心识,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比丘啊!这就叫七处善巧。

  怎样叫三种的观察呢?比丘啊!就是说如果在远离热闹的空闲处,树下或露地里,能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三法,正确精勤地思惟它的义理,这就叫比丘对三种法观察它的义理。(以上所说)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种现象和观察三种法义。能够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八经注释:

  1、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佛光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七处善巧」。

  2、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三种的观察」。

  3、阴:即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阴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故名。

  4、界:有三界、六界、十八界,乃至无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5、入:即入处,有十二入处,即六根与六境。

  八九、本经叙说若于五阴有取则生贪着,终于导致恐怖、障碍、心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由于对事物的执取,所以就生起贪着;若不去执取的话,就不会生起贪着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们愿接受您的教导!」

  佛陀告诉比丘说:「怎样叫由于执取所以产生贪着呢?就是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物质现象认为那就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因为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如果那物质现象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随着它而转变;心理随着它而转变后,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的缘故,那么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物质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愚痴无闻凡夫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认为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由于认为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随着转变;由于心随着转变的缘故,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后,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精神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这就叫对事物的取着了。

  怎样叫对事物不取着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能够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因为心能不随转变的缘故,就不会产生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因为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心能不取着的缘故。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精神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那么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由于心不随着转变的缘故,就不会对它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有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是因为心不取着于精神现象的缘故,这就叫心不取着了。(以上所说)就叫心取着与不取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本经叙说对五阴有取着,就会被系着,而生恐怖、障碍、心乱。反之,则没这些事。大意同于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如果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为什么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愚痴无闻凡夫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物质现象爱喜、赞叹、执着,执取着物质现象,说这就是我、我所有;这样的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便随着改变;因为心理也随着改变的缘故,那么内心便会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心理;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产生执取的心而被它系缚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产生执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缚。

  为什么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够如实地察知。因为能够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爱喜它、赞叹它、执着它。对这物质现象,不被它系缚,说这就是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因为内心对它不执取的缘故,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就不会随着它而转变;因为内心不随着它而转变的缘故,就不会被它系缚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理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内心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不执取不贪着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本经叙说凡夫以无明故,于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我见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众沙门、婆罗门认见有一实体的我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认见到了我。众沙门、婆罗门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物质现象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也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认为我是真实而不能舍弃;因为不能舍弃的缘故,六根便不断的攀缘增长;六根不断的攀缘增长后,便会增长各种觉触;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愚痴无闻凡夫便生起了苦乐的感觉,这都是从六触入处所引起的,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别的意界;有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无明界。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以无明触对事物的缘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像这样认知、见识的心理,都是由这六触所引起的缘故。多闻的圣弟子对这六触,能舍离愚暗无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对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能有这样地认知、见识后,先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便会消灭,未来澄明的觉触便会生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经注释:

  1、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2、六触入处: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产生,然后由触而生起苦乐的感受。

  九二、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不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着色等,而能得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沙门、婆罗门自己能够以宿命智去察知过去世生命的种种作为,无论是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我过去所经历的,像这物质现象、像这感受、像这想象、像这意志行为、像这心识等,如果是可以阻碍、可以分别的话,这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所谓可以阻碍、分别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头、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是口渴、或是饥饿、或是蚊蝇、或者是各种毒虫、风雨等能感触到的事物现象,这就叫触碍,所以能触碍的事物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感觉什么呢?就是感觉痛苦、感觉快乐、感觉不痛苦也不快乐等现象,所以就叫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想象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想象什么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无量的想象,都无所有的话就起无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怎样的行为造作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的行为造作,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行为造作,所以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能辨别认知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辨别认知什么呢?就是辨认物质现象,以及辨认声音、香气、味道、粗滑细软、一切事理等现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比丘们!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了,就如现在所受一样。又作这样的思考: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我如果又喜爱贪着未来物质现象的话,当又会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作这样的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物质现象,对现在的物质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多闻圣弟子对令人贪着烦恼的受、想、行、识四蕴也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我今天已经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爱贪着未来精神现象的话,也当又会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像这样地去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精神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精神现象,对现在的精神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只灭除而不增益,后退而不前进,灭而不生起,舍弃而不执取。

  是对什么事物要灭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是对什么事物要后退而不前进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是对什么事物要息灭而不生起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要对什么事物舍弃而不执取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舍弃而不执取,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舍弃不执取。

  对五蕴要灭除而不增益,住于寂灭;要后退而不前进,住于寂退;要息灭而不生起,住于寂灭;只舍弃而不执取,使心灵不生起贪着;心灵能不贪着后,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了。」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很多的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了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二经注释:

  1、宿命智: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牲,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宿命智,即能通晓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2、阂:阻碍。

  3、色所食:食,在此引申为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质所支配之意。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为物质所支配」。

  九三、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应做这样地思考:『我应当随顺正法,我应当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就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所以对这物质现象才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才得以厌离。对五蕴厌离后,就能离弃贪欲,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则能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自己思考着:『我应随顺正法,对这物质现象应当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当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对物质现象能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能多修习厌离心后,对物质现象就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得以厌离。我说这就是完全脱离了一切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五、本经叙说五阴是生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信心的长者或者长者的儿子来问你说:『要从什么事理中察知它是随缘生灭的呢?』你应当怎样去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长者、或长者的儿子来问我的话,我当会答说:『要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要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世尊啊!如果长者或长者的儿子这样发问的话,我当会这样的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法。能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物质现象;能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精神现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六、本经叙说为于五阴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我听到这样旳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呢?』像这样问你的话,你要怎样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我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呢?』的话,我当会回答说:『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世尊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也是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这样问我的话,我当会做这样地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要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我真的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也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九七、本经叙说五阴是坏法,涅槃是不坏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会毁坏与不会毁坏的事物。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们!物质现象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物质现象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些精神现象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本经只记下面几句:如<<增一阿含经>>之四法中所说的。郁低迦经,内容就如<<增一阿含经>>之四法中所说的一样。

  第九八经注释:

  1、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注云:别部所诵「增一阿含经」及「增支部」,均未见此经。

  2、郁低迦修多罗:郁低迦,经名。修多罗,梵语,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3、增一阿含经:经藏四阿含之一。

  4、四法:有三义||(一)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佛所说的言教);理法(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法(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法(由行而证的觉果)。(二)指信、解、行、证。(三)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远离热闹的空闲处)。因此经已佚失,不知所指为何。

  九九、本经叙说佛陀向婆罗门解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化,住于萨罗部落村北的申恕林中。

  那时,部落的村长是婆罗门豪族,他听说:有一个出家学道沙门,是释种子弟,属释迦豪族名门,他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僧服,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这拘萨罗国人间游化,到萨罗部落村北,就住在申恕林中。又听说那位原瞿昙族的沙门,有多么美好的容貌与名声,具有真实的功德,天、人同赞叹,闻名天下,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一切世间、诸天、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中,以大智慧能够自证知: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他为世人演说正法,从初始、中间到后段,始终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完美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演说这微妙的正法。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去晋见!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往拜访!如此的完美!我应恭敬事奉他!做这样的思考后,他就立刻准备车驾,带了许多随从,拿着金瓶、金杖、伞盖,前往拜访佛陀,要恭敬奉事他。到了园林的入口,婆罗门下车走了进去,走到世尊的住所,向世尊问讯平安否?退坐一边,禀告世尊说:「沙门瞿昙啊!您是谈论什么?讲说什么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谈论的是因,讲说的也是因。」

  婆罗门又请问佛陀说:「您怎样谈因?又怎样讲说因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论说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才能消灭世间法,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消灭。」

  婆罗门禀告世尊说:「世尊啊!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乐物质现象,赞叹物质现象,心里执着于它;由于他对物质现象的爱乐,所以就会去追逐求取;由于追逐求取的行为,所以就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由于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忧、悲、恼苦,这就是大苦结聚的集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

  婆罗门请问佛陀说:「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多闻圣弟子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都能如实地察知后,对那物质现象便不爱乐、不赞叹、心不系着它。由于内心不爱乐、不系着它的缘故,所以就能灭除对物质现象的贪爱;贪爱灭除后,那么对它的追逐求取就能灭除;追逐求取灭除后,那么就不会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不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死、忧、悲、恼苦的生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婆罗门啊!这就叫谈论因,这就叫讲说因。」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是要像这样地去谈论因,像这样地去讲说因的。世间有很多杂事(要处理),我现在就向您请辞了。」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应当正是时候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礼谢佛陀后,就离去了。

  第九九经注释:

  1、拘萨罗国: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以舍卫城为首邑。

  2、萨罗聚落:萨罗,聚落名。聚落,犹部落、村落。

  3、申恕林:又作申瑟知林,园林名。释迦方志下曰:「申瑟知林,言杖林也,满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林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去,遂生根被山。」

  4、释迦:是世尊俗家的姓,为刹帝利种之一。

  5、瞿昙:是世尊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

  6、闻于八方:八方,四方与四维,此借代为天下之意。本句言名闻天下。

  7、如来:言佛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8、应:即应供,言佛应受人天的供养。

  9、等正觉:言佛的觉悟,平等如一。

  10、明行足:言佛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身、口之行业悉皆圆满具足。或依北传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

  婴儿行、病行等五行 悉皆具足。

  11、善逝:言佛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12、世间解:言佛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13、无上士:言佛为至高无上之士。

  14调御丈夫:言佛为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15天人师:言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16佛: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觉者。言佛为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

  17、世尊:言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18、严驾:整治车驾。即准备车驾。

  19、多将翼从:将,带的意思。翼从:即随从之人。

  20、宜知是时:犹言「恰是时候」。

  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占相预言之不可信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有位毗迦多鲁迦部落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拜访,他向佛陀恭敬问讯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有位年少的弟子,能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占卜吉凶,他断言会有此事,就一定会有此事;断言没有,就一定没有;断言会成,就一定会成;断言会变坏,就一定会变坏。瞿昙啊!您意见怎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暂且搁置谈论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答说:「是的,世尊!」

  「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说我有位年少的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们这样地宣说:断言有的话就一定会有,断言没有的话就一定没有,他的知见无不真实么?」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可有物质现象能够常住百岁不变的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够常住百岁不变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不断变异生灭,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为大众占卜宣说,断言会成就的话就一定不会败坏,他的知见不就有差别了?」(言有错误之意)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我的讲法和你那位年少弟子的讲法,我说的道理和你那年少弟子说的道理,那一人较殊胜呢?」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这是契合正法的说法,就如佛陀您所说的,把正法显现揭示出来。比如有人溺于水中,能救护他,也能救助迷失方向的人而示以明路,给愚昧的人惠赐明灯。世尊您今日善说殊胜的妙法,也是像这样的把它显现揭示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毗迦多鲁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后离去。

  一○一、本经叙说何者为阴,何者为受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阴及受阴的意义。什么是阴呢?就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来说,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现象就总称之为色阴。随着的所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如上所说,那一切现象也总称之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就叫做阴。什么是受阴呢?假如物质现象是会令人生起烦恼,也会令人执取;假如那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会令人产生贪欲、瞋怒、愚痴,以及其它种种使人增长烦恼的心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些就叫受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阴:有二义,一、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

  2、受阴:即取蕴,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有五取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3、有漏:即有烦恼之意。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一○二、本经叙说对五阴生爱恚是有漏法,反之则为无漏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有漏法和无漏法。如果物质现象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么那物质现象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也是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精神现象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有烦恼的有漏法了。怎样叫无漏法呢?就是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那物质现象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清净没烦恼的无漏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经注释:

  1、有漏法: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法,即有烦恼之法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2、无漏法: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

  一○三、本经叙说若善观察诸阴,则能疾得漏尽。

  我听到这样旳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穿好法衣,手拿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回来住处后,又穿著法衣拿着钵盂,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往西方国土游化人间乞食。

  当时,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他遥见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的。他见到这样情景后,就去见阿难尊者,禀告阿难说:「尊者啊!您应当知道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去了。」

  当时,阿难告诉那位比丘说:「假使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的话,我们就不应该跟从他去。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世尊想要独住于寂静中,那是为了减少事务纷扰的缘故。」

  这时,世尊游化人间,往北边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锡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当时有众多的比丘来拜见阿难,禀告阿难说:「我们现在想请问您,世尊到底在甚么地方?」

  阿难回答说:「我听说世尊往北游化,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里,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钖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

  这时,众比丘禀告阿难说「尊者啊!你应该知道的,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世尊的面了,您如果不怕劳累的话,可否跟我们一同前往拜见世尊呢?」由于悲悯这些比丘的缘故,阿难尊者知道现在也是适当时候了,就静默的答应了。

  那时,阿难尊者和这些比丘过了夜,到了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乞食毕,回到了精舍,大家收拾卧具,持着衣钵,走向西方,在人间游化,又向北到了半阇国波陀部落有人守护的园林中。那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比丘放置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来拜见世尊,顶礼佛足后,群坐一边。

  当时,世尊便为这些比丘们说法,启示教导他们,使他们得到法益而欢喜。

  这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这样地想着: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当时,世尊察知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在座位中做这样地想法:『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的话,我曾经说法阐述过:『应当要好好地去观察五蕴,(就是要修习)所谓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我已经说过这些道法,去观察五蕴。如今却还有一些善男子不愿勤做观察、不勤乐修习、不勤思考、不勤信解、反而傲慢怠惰,不能增进道法,尽除各种烦恼。如果有善男子能把我所说的道法,用来观察五蕴,勤做观察,勤乐修习、勤于思考、勤于信解,那位善男子必能很快地尽除各种烦恼。愚痴无闻凡夫对物质现象妄见那就是我,如果妄见是我的话,这就叫行(妄行造业)。那个行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由于无明(愚痴不明事理)触境而生起爱欲,因有爱欲而引起各种的妄行。那爱欲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爱欲就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集起,从感受产生,从感受显现而来的。那感受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集起,从觉触产生,从觉触显现而来的。那觉触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我说那觉触是以六根为因,从六根处集起,从六根处产生,从六根处显现而来的。而那六根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那觉触、感受、爱欲、造作诸业,也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如果是像愚痴无闻凡夫那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不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拥有;不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不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物质现象之中;不认见我在物质现象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不认见感受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不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在我之中;不认见感受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感受之中;不认见我在感受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就是我;不认见想象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想象是我所有;不认见想象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在我之中;不认见想象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想象之中;不认见我在想象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不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不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不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不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就是我;不认见心识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心识是我所有;不认见心识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在我之中;不认见心识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心识之中;不认见我在心识之中的话,便又生起人死断灭不复再生的断见,和空无所有的坏有见;能不作断见、坏有见的话,却又不能舍离傲慢自大的习性;不能舍离傲慢自大习性的话,便又执持着一个自我;执持着一个自我的话,就是妄行造业了。那妄行造业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 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如前面所叙述的,……乃至于傲慢自大。能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可快速地尽除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经注释:

  1、独一无二:即独自一人,没有他人之意。

  2、寂灭:此为静寂之意。

  3、半阇国: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旁遮罗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罗希尔坎德和北方邦的某些地区,恒河将它分为南北两部。

  4、波陀:聚落之名。

  5、跋陀萨罗:一种树名。

  6、示教利喜:言指示教导之,使其获得法益而欢喜。南传巴利本此处则作:教示之、劝导之、赞助之、使之欢喜。

  7、诸阴:即指五阴而言。

  8、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此句以下这一段,叙说十二缘起之相互关系。

  9、六入处:是六根的别名。入,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10、无常有为:无常,无有常住。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

  11、心缘起法:心缘,起心而攀缘外境。此句谓由心缘外境而生起之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类句此处作「缘起所生」。

  12、断见: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五 恶见: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断见即属边见。)

  13、坏有见:有见,执着实有的邪见。坏有见,即空无所有的偏见。

  一○四、本经说明欲为五阴之根,由欲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东园鹿母讲堂里。

  那天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在众比丘前铺好座垫坐下,他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受阴。是那五种呢?就是指色受阴,以及受、想、行、识等受阴。」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起来,整肃仪容衣服,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五受阴就是指色受阴,以及受、想、行、识等受阴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请回座位再发问,我将会为你解说。」

  当时,那位比丘就向佛陀行礼,便回到自己的座位,然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五受阴,是用什么做根本?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五受阴就是用贪欲做根本,从贪欲而集起,从贪欲而产生,用贪欲去接触的。」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为我们解说五阴,我们即能领受,说得真好啊!我现在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五阴就是受,或者五阴不同于受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不是五阴就是受,也不是五阴不同于受;而是能对那五阴有所欲贪的话,就是五受阴。」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世尊啊!我内心十分欢喜,现在要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二阴之间彼此有相关连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的!是的!就像有一个人这样地思考:我将来会获得这样的色(物质现象)、这样的受(感受)、这样的想(想象)、这样的行(意志行为)、这样的识(心识),这就叫比丘阴阴相关连了。」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什么叫做阴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总说为阴,这就叫做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像这些物质与精神现象,比丘啊!都叫做阴。」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是以什么为因缘而叫做色阴(物质现象)?以什么为因缘而叫做受(感受)、想(想象)、行(意志行为)、识(心识)阴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因,以这四大元素为缘的和合,这就叫色阴(物质现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所有一切的色阴,那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由这四大元素所造成的缘故。再以觉触为因,以觉触为缘,而产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精神现象,所以就叫受阴、想阴、行阴。为什么这样呢?是因所有的受阴、想阴、行阴,那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以觉触为因缘而生起的缘故。又再以名(指受、想、行阴三种精神现象)与色阴(物质现象)为因,以名与色阴为缘,所以就叫识阴(心识)。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所有的识阴,都是以名色为因缘而生起的缘故。」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怎样叫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怎样叫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怎样叫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怎样叫自精神现象中出离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攀缘物质现象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如果这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如果对这物质现象,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如果攀缘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精神现象的爱乐;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如果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够调伏内心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精神现象中出离。」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为什么会生起傲慢自大心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是因为愚痴无闻凡夫对这物质现象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就在这当中生起了傲慢自大的心理。」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怎样才能不傲慢自大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是多闻圣弟子不可在物质现象中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也不可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

  比丘禀告佛陀说:「说得真好啊!再向您请问。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察见,才能尽除所有的烦恼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这样地认知,这样地察见,就可快速地尽除烦恼了。」

  当时,法会中另有一位比丘,根基愚钝,没有智慧,就在愚昧的心中生起坏邪见,他做这样地想法:如果没有实体的我存在的话,那么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无我的业了,在未来世时,还有谁会受到业报呢?这时,世尊已知道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问题了,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在这法会大众中,如果有愚痴的人,没有智慧,不明事理,做这样的想法:如果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也没有一实体的我,那么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无我业,还有谁会受到业报呢?像这样的疑问,我且先为他解释。比丘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么?」

  答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问:)「如果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答说:「不可,世尊!」

  (佛陀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所以,比丘啊!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能像这样地去察见的话,就是正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去观察的话,便会修习厌离;修习厌离后,就能远离贪欲;能远离贪欲后,就可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众多的比丘便能不起诸烦恼,心灵获得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四经注释:

  1、东园鹿母讲堂:为舍卫城外之精舍。

  2、四大: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

  3、若所有受、想、行:「若」字作「乃」解。

  4、名色因:名,谓精神现象,此指受、想、行等三阴。色,谓物质现象。

  5、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6、钝根:愚钝的根基,指领悟性不高的人。

  杂阿含经卷第四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