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3)
辰二、后三颂(分二科) 巳一、举颂言(分二科) 午一、问
谁超越暴流 昼夜无惛昧 于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这是第九大科诠「暴流」。「暴流」分二科,第一科「初二颂」解释完了;现在是「后三颂」,分二科,第一科「举颂言」;分二科,初「问」,二、「答」。第一个颂「谁超越暴流,昼夜无惛昧,于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这是问。下面:
午二、答
圆满众尸罗 具慧善安定 内思惟系念 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 亦超色界结 彼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这二个颂是回答,下面是第二段长行解释这个颂,分二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初一个颂,就是这问的这四句话;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暴流」,「谁超越暴流」,这个「暴流」怎么讲?
巳二、长行释(分二科) 午一、别释颂(分二科) 未一、释初颂(分二科)
申一、暴流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所谓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这个「暴流」怎么解释呢?「所谓四流」就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这四种流,这四流前面也都解释过。「欲流」,就是欲界的爱染。「有流」,就是色界、无色界有禅定的人对禅定的爱染。「见流」,就是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见叫见流。「无明流」就是欲流、有流、见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无明而才有这么多的烦恼。超越暴流,就是超越这四种流,那只有得阿罗汉果,这件事是成功了。这是解释这四种流。
下面第二科「无攀无住」,就是那个第三句「于无攀无住」。「无攀无住」这句话怎么讲呢?分二科,第一科「举一切」;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申二、无攀无住(分二科) 酉一、举一切(分三科) 戌一、标
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
「云何无攀无住?」这「无攀无住」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这就叫作「无攀无住」。这个《披寻记》里面解释得详细。
《披寻记》六五一页:
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者:〈摄异门分〉说: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三页)〈摄事分〉中复有余释,(陵本八十五卷十页)今应准知。
「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者」:〈摄异门分〉里面说:「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按时间来说,对于未来的如意的事情不希求、不希望、不去寻求在未来有什么如意的事情,这叫做「爱尽」。
「言离欲者」,这个「诸爱永尽」是指未来的爱没有了,这个「离欲」怎么讲呢?「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就是对于现在所受用的喜乐的欲、没有这样的欲,现在所受用的喜乐、没有这种喜乐,也就是没有现在的欲,叫作「离欲」。
「所言灭者」,就是离欲寂灭,这个「寂灭」怎么讲呢?「谓余烦恼断故」,前面那个「诸爱永尽」、「离欲」,都是指爱说的,其余的烦恼,那就是见烦恼,我见、我慢这些烦恼息灭了,就叫作「灭」。「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涅槃」是指什么说的呢?没有剩余的这个「依」,剩余的「依」是身体,就是现在这个色受想行识。譬如说阿罗汉,他把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除了,他是阿罗汉果了;但是他这个生命体还存在,这个有漏的身体还存在,叫做「依」。这个「依」的意思,也是里面有意思的,就是我们不管是做善事也好、做恶事也好、你修学出世的圣道也好,你都要靠这个身体来成就,没有这身体,什么事情也不能做,这个身体叫做「依」。这「涅槃」就是「无余依故」,这个身体也寂灭了,这个有漏的惑业苦完全息灭了,那就叫做「涅槃」。这是「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解释完了。这个灭尽定,这里没解释。
戌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第二科,「所以者何?」这底下是「征」,前面是把「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标出来,这下面是征。就是怎么叫做「无攀无住」?「无攀无住」,就是「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呢?这就是征。
戌三、释(分二科) 亥一、涅槃
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
「所言攀者」,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涅槃」。「诸烦恼缠」,这个「攀」是指烦恼的活动说的。这个「缠」表示烦恼活动出来的时候缠绕你的心,令你的心不自在、不清净。「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住」这个字,就是烦恼没有活动出来的时候,那个种子──烦恼的种子,在你的微细的心识里面睡眠了,潜藏在那里不活动,那就是烦恼的种子,叫做「住」。
「于彼处所,二种俱无」,就是在那个地方,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现行这二种都没有了,「是故说言无攀无住」,这「无攀无住」是这样解释。这「无攀无住」究竟是什么呢?「此谓涅槃无攀无住」,这是说阿罗汉得到涅槃了,才有这无攀无住的境界。「无攀无住」,就是指「涅槃」说的。
亥二、灭定
又想名攀,受名为住。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如是显示灭受想定无攀无住。
这底下第二科「灭定」,前面第一科解释「涅槃」,现在第二科解释「灭尽定」。
「又想名攀」,又是这个修行人他的想心所取着于一切相,取相叫做「想」;取着这色声香味触法的相,取着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取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相,就是取着一切法相的时候,这叫做「攀」,这个攀字是这样子解释。
「受名为住」,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心所。你的心在境界上住的时候,就有感觉,那就叫做受;有染着,那就是受。这样讲,想、受就是攀、住,攀住就是想受这二个心所。
「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你若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心里面不取一切相,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这时候就叫做「无攀无住」,这个境界也是不可思议。「如是显示灭受想定无攀无住」,这样解释,就是这位修行人他能入灭受想定的时候,他内心的世界就是无攀无住的。
酉二、简今义
今此义中,意取灭定。
这底下「简今义」。这前面的解释,解释「无攀无住」,又是涅槃也是无攀无住,灭尽定也是无攀无住,「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都叫做无攀无住。那么现在我们这段文究竟指什么说的呢?「今此义中,意取灭定」,现在这个颂文上:「于无攀无住」,是指灭尽定说的,这样子说。这个灭尽定,是通于三果圣人和四果圣人,都能成就灭尽定;那么这个地方就和涅槃──涅槃要到阿罗汉以后才能入涅槃,三果还不能。
未二、释后二颂(分九科) 申一、圆满众尸罗
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修治净命。
这底下第二科,解释后边二个颂,「圆满众尸罗,具慧善安定」,这以下这二个颂,前面把这个「谁能越暴流」,什么叫做「无攀无住」?无攀无住是个甚深奥的境界,能够圆满了这个境界,叫做「无攀无住」,所以叫「无减劣」。无减、无劣,劣是没有力量,你的道力不成就也不能达到无攀无住。这个减,这个灭尽定,三果圣人能够成就;但是四果更圆满,乃至大菩萨才能够圆满灭尽定的境界。现在说「无减」,就是圆满的意思。
下面再解释后面二个颂,分九科,第一科是「圆满众尸罗」。
「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能善巧的安住在身律仪的清净、安住于语律仪的清净。身的行为是清净,合于律仪,语言也是合于律仪的,没有违犯。「修治净命」,「修治净命」就是这个生命的存在是特别清净的,没有不清净,赖以生存的这些众多的因缘,都是合法的,那就叫做「净命」。如果你生存所需的这一些物品来的不如法,那就叫做不净命。
申二、具慧
云何具慧?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
前面是「圆满众尸罗」,这第二科解释「具慧」。
「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这苦集灭道四谛,你能够真实的了知它,那就非要到圣人才可以,凡夫还是不明白,对于苦集灭道不是那么明白的,所以叫做「圣谛」。圣人才能明白的、才能通达,所以初果圣人以上才能有这种智慧,这叫做「具慧」。
申三、善安定
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或第一有三摩钵底。
「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这就是得到定了,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时候叫做「善安定」。这样的人也是远离了欲界的欲,所以是「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这个「乃至」,就是把初禅、二禅、三禅略下去了,所以叫「乃至」。「或第一有三摩钵底」,或者是你能够具足第一有的三摩钵底,就是非非想定。「三摩钵底」,翻个等至,这以前也是讲过了。
申四、内思惟
云何内思惟?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
这底下是解释「内思惟」。什么叫做「内思惟」呢?前面这个「善安定」,善安定是得到定了,就是奢摩他修成功了。「云何内思惟?」就是修止观了,就是修观。「谓于二十二处」,有二十二种境界,数数的去观察它。「言我今者」,这怎么观察呢?就是说我现在「容饰改常」,我剃除须发了,弃舍了在家人的这种形好,着了粪扫衣,现出来出家相了,所以叫「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就是弃舍了俗人的这些装饰的事情,「广说如经」。现在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二页:
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等者:〈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陵本二十卷十三页)繁不具引,即此二十二处应知。
「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等者:〈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于四个处所,四个处所是什么呢?第一个处所就是: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这个「誓」,四弘誓愿的誓;就是决定接受了出家人的形相、出家人的威仪、出家人的众具,这都叫做下劣的形相、下劣的威仪、下劣的众具。这个威仪是什么呢?「形相」就是剃除须发、着坏色衣,这个形相叫做下劣。「威仪」就是弃舍了骄慢心,拿着钵到聚落去乞食,这是下劣的威仪。出家人所需的众具,从施主边得来的,这叫做下劣的众具。这是第一处,四个处是第一处。
第二处,就是要受禁戒,受出家人的戒条,这是第二个处。第三个处,是决定精勤的修学善法,就是修学圣道,这是第三个处。第四个处,就观察自己没得圣道的时候,有众苦的随逐。〈修所成地〉说有四种苦来随逐,就是这个修行人,他是没得四果、也没得三果、也没得二果、没得初果,你若没得这样的圣道,你就是为恶趣苦所随逐。你没得圣道,你这地狱苦、畜生的苦、饿鬼的苦就随逐你,你有可能要到三恶道去受苦,就是这样观察,这是一种苦。第二种苦,说我现在是在人间,在人间,你一定要有生老病死苦的,这种苦也随逐你,这是第二种苦。第三种苦就是爱别离苦,所爱的事情都是要离别,这个爱别离苦也随逐你。第四个,就是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就是苦。
就是这样子「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四个处所,前三个处所,各有五个相貌的观察,就是三五一十五;后一个处所有七个。十五加七,就是二十二。「二十二相应审观察」,用二十二相来观察这四处。这在陵本的二十卷十三页,「繁不具引」,太多了,不说了。「即此二十二处应知」。
「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这是内里面的思惟。
申五、系念
云何系念?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
「云何系念」?解释这个「系念」怎么讲法?「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观察的时候,「依沙门想」。「沙门」就是出家人,就是这个范围──你这个思想的范围,限于沙门这个范围这样去思惟;非沙门的事情不要思惟,这个意思。「恒作恒转,而现在前」,「作」是警觉的意思,这位出家人常警觉自己的心,叫「作」;「恒转」,这样的想常常现前,叫做「转」。「恒作恒转,而现在前」,在心里面转动。
「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就是由这样的因缘:就是恒作恒转,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这样的因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观察呢?「为断余结」,还有剩余的烦恼你还没有断掉,所以要「修四念住」,这样子修行的意思。这就叫做「系念」。看《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六五二页:
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说,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时,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谓我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得解脱;我今不应为苦随逐,未于胜定获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复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乃至广说。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陵本二十卷十五页)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处,随义应知。
「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说,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的时候,「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自然的心里面有这样的正忆念。什么呢?「谓我为求如是事故」,就是希求得圣道。「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就是我决定要出家,出家乞食,受这下劣的资身具。「誓受禁戒」,受出家的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修三十七道品。「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我这样修行,对四种苦恼,我解脱了那一个苦恼?你没得圣道,这三恶道苦没能解脱;你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就要有生老病死,也没解脱;这个爱别离苦、五取蕴苦,也都还没有解脱呀!「为脱何等」?就是这样子来反省自己──这是正忆念,也就是如理作意。
「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这底下显他精勤的修行。若我这样子来策励自己、来勉励自己、来鞭策自己不要懈怠。「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我决定接受这三种境界,就是:出家、受戒、精勤的修学圣道这三种事情,这是「誓受三处」。「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但是我没有得圣道,那四种苦还都随逐我。「未得解脱」,未能解脱这些苦。
「我今不应为苦随逐」,这四种苦来随逐我,这是不对的啊!「未于胜定获得自在」,我还没有能得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路止息」,我也没能得到定,我不可以在中间我就停下来不修行了,不可以!或者是退屈了,遇见困难了的时候,不能冲破困难就退下来了;不,我不可以这样子!
「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这底下结束这段文。如是像这样子精进,鞭策自己精进用功、如理的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这是出家人应该具足的思想,及沙门所具足的思想。「乃至广说」,就是修学圣道,「乃至广说」。
「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处,随义应知」,这是说爱、慢、见、无明、疑惑等这种种定中──有爱上静虑、慢上静虑、见上静虑、无明上静虑、疑惑的静虑,就是得了定以后,你还有爱烦恼,还有慢烦恼、见烦恼、无明烦恼、疑惑的烦恼。「诸随烦恼不复现行」,你若能精进的修行,得到禅定以后,能够修四念住,这些烦恼也都不活动了。「善守念住」,能守护你的清净心而不退失。「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住,随义」就会明白了。
这是解释「系念」。下面第六科「能度极难度」。
申六、能度极难度
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
「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这表示说:这个修行人是不但欲界的烦恼他是断灭了,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也无余──没有剩余,完全息灭了。这样子「能度极难度的有顶」,就能超过非非想定了。非非想定不容易超过的,你能超过。「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这种境界不是一切的凡夫能够成就的。这是「能度极难度」,解释了。下面第七科「离诸欲染」。
申七、离诸欲染
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在欲上取着就是杂染,怎么样能够远离这个欲染呢?「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就是下五分结,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能把五下分结断了;断了,你就得到圣人的智慧了,所以「已断、已知」。
申八、超色界结
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超于色界诸结?」前面下分诸结断掉了,就是得到初果、二果、三果了,他到这样子是诸欲想离染。「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就是得到了三果以后,继续的修四念处,就对属于色界的上五分结──「诸结,已断、已知」,也能是断掉了。断惑证真就是「已断、已知」,是这个意思。
申九、于无攀住无有减劣
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学与无学,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无色结。
「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这句话怎么讲呢?这是第九科「于无攀住无有减劣」。
「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对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定,或者是全部的都离欲染了,都不染着了。「或未离欲」,或者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没有离欲,你没能修四念住就没能离欲。「已得非非想处」,虽然没有离欲,但是他已经成就非非想定的,非非想定成就了。「堪能有力入灭尽定」,虽然没有离开非非想的欲,但是他这时候有力量能够入灭尽定,那就非要三果圣人。三果圣人就是灭除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的欲,这三种定里边的欲你灭了,你就有这个能力「堪能有力入灭尽定」。
「学与无学,俱容有此」,这有学的三果圣人也可能成就灭尽定;无学的阿罗汉果也可以成就灭尽定。「故不定言超无色结」,所以这段文只是说超色界结,没能肯定的、没能明显的说出来,这位修行人已经超过了无色界天的烦恼了,就是解脱了无色界的烦恼,那就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了。
午二、略辨义(分三科) 未一、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前面是解释这三个颂;现在这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这是「标」。
未二、释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等一住道。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这第二科解释,「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等一住道」,这就是「略义」。「此颂中略显」,简要的显示出来,这位修行人能得到究竟道,能得到阿罗汉道以上。「及显能证第一住道」,就是第三个颂。那个「第一住道」就是灭尽定,指灭尽定说。
未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这第三科:「结」。
卯十、贪恚(分二科) 辰一、举颂(分二科) 巳一、问
贪恚何因缘 由何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前面第九科是「泉池」。现在第十科是「贪恚」,分二科;第一「举颂」,分两科;第一科是「问」。前四句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答」。
巳二、答
润所生自生 如诺瞿陀树 别缚于诸欲 犹摩迦处林
是贪恚因缘 由斯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缘 生已寻除灭 超昔未超海 暴流无后有
这是回答,下边是长行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三科;第一科「出体性」,分三科;第一科是贪恚的体性;先是征。
辰二、长行释(分三科) 巳一、别释颂(分三科) 午一、出体性(分三科)
未一、贪恚(分二科) 申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贪恚?
今此颂中怎么叫做贪恚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就解释。
申二、释
谓如有一处在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会遇而生贪着;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瞋恚。
「谓如有一处在居家」,谓如一个人他是处在这个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说这个居家之人,对于这个可意、满意的境界,或是满意的人,「可意有情」。「共相会遇」,满意的境界也互相会遇,满意的人也共相会遇。会遇了会怎么样呢?「而生贪着」,贪着这可意的境界,贪着这个满意的人。「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瞋恚」,不可意的境界你会遇了,不可意的人你会遇了,你心里面常常的苦恼,这就叫做「贪恚」,这个贪恚就是这样意思。就表示这个是在家人,就在贪恚里面生活,反正不是爱、就是恨,是两个字。
未二、欣戚(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欣戚?
这是第二科。这第二科这个「欣戚」怎么讲?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第一个先解释「戚」:「云何欣戚」?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戚
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
「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谓如有一个人,对于佛的智慧所证悟的法,那就是苦集灭道──所证悟的法;毗奈耶就是律;就是法、律。「率尔得生」,他也没有注意的去学习,就是忽然间感觉到好,就生这么须臾的、少顷的这么一个信心。「不善观察前后得失」,他有了信心就好了,没能注意的观察前边后边、是得是失,这个事都没有注意的去观察,只是生一个须臾的信。
「忽然自励,便弃家法」,他生到信心以后,他就忽然间的自己勉励自己,「便弃家法」,就弃舍了他的家,弃舍这个烦恼家。「往趣非家」,就到寺院去,到寺院里是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了。「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出家以后,他出家了以后他怎么的呢?「与凡道俗」,与这个「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这两种人都是平凡的人。和这种平凡的道俗「共相杂住」,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这个看《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三页:
不善观察前后得失者:谓若观察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名善观察前后得失。与此相违,当知不善。
「不善观察前后得失者:谓若观察在家烦扰,若居尘宇」,怎么叫做是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呢?就是善观察、不善观察。如果是「善观察」,就是观察:你若能观察在家的生活就是烦扰,除了烦扰还是烦扰,除了烦恼还是烦恼。「若居尘宇」,就像是──这个「若」是相似的意思,就好像居在那个尘垢的房子里边,你心里面舒服不舒服呢?那个房子四围都是墙,你跳不出去的呀!就困在那里边,这「若居尘宇」。
「出家闲旷」,若出了家以后呢?就从那个尘宇里面出来以后,那个地方「闲」,没有这个尘垢的、烦忙的事情逼迫你,是旷大的境界。「犹处虚空」,像虚空似的无障无碍,出家是这样子。「名善观察」,你若这样观察,这叫做「善观察」。善观察前后的得失,就是出家是得,在家是失。「与此相违,当知不善」,你没能这么观察,那就是不善观察。
说这个人不善观察,可是生出来须臾信,他就出家了。那么出家以后与凡道俗共相杂住,这样子。这样子有什么不对呢?「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于是乎他就是有问题了。就是「于去、来财货」,这个「去」就是过去,「来」是未来。因为出家是一个贫苦的境界,所以是现在没有财货。就是过去:过去的财货、过去的亲友,就是追念,追念的时候,心里面不快乐,他「忧戚缠心」。说未来的财货、未来的亲友是思慕,思慕这个财,这样子也是「忧戚缠心」。这就叫做「忧戚」。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三页:
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者;此中追念,谓于过去事。思慕,谓于未来事。或于货财处起,或于亲友处起,由此为缘,发生忧戚。下说过去、未来事欲,此可准知。
「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者:此中追念,谓于」过去的事。「思慕」呢?是谓于未来的事思慕。这个过去的、未来的,指什么说的呢?「或于货财处起」,或者过去的货财、或者是未来的货财,生这个忧戚、生追念。「或于亲友处起」,过去的亲友、未来的亲友。「由此为缘,发生忧戚。下说过去、未来事欲,此可准知」,下文说这个过去、未来和这一样、意思一样。这是解释这个「忧戚」。
酉二、欣
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迫,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
「或复有一非由正信」,这是第二科「欣」,这个「欣」是欢喜、心情快乐。说是有一个人「非由正信」,他对于佛所证悟的法、律:这个苦集灭道、和这个律,他并没有生起信心。「亦非自励」,也不是自己──没有正信,也不能说他能勉励自己。「往趣非家」,说我要出家,不是由正信勉励自己去出家的。「然或为王之所驱迫」,然或者是这个人他可能是有问题,为政府驱逐了。「乃至或为不活」,或者是生活困难了。或者是有邪畏的恐怖,邪畏多数是鬼神,鬼神扰乱他,生恐怖心,他因此而舍离了居家,就出家了。
「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这个信佛的在家居士看见出家人都是修行人,所以这些正信的婆罗门和这些居士这边,时时的获得很多的利养恭敬。「深生爱味」,他心里面很欢喜,得到了利养、得到了恭敬,心里欢喜。「窃作念言」,他心里面偷偷的念。「吾此一方,善哉奇要」,这国王驱逐我,我在家时候生活困难,有种种的问题,我现在这个方法很对,出家了,「善哉奇要」,太好了啊!我这样的生活,太奇妙的要术,是最好的生活方法。「无劳稼穑」,也不需要去种田。「不事商贾」,又不需要去做生意。「少致艰辛」,小小的辛苦一点,只是托钵乞食嘛!这下大雨的时候也是乞食,下雪的时候也要乞食,只是小小的辛苦一会儿。「足堪活命」,就可以活命了。「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这个「欣」是这样意思。
未三、毛竖及意寻思(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毛竖及意寻思?
「云何毛竖及意寻思」?这底下;这颂上说「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这个「毛竖及意寻思」怎么讲呢?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毛竖及意寻思」?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毛竖
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然由正信,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
「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说是谓如有一个人不是说自己勉强自己出家,也不是因为要为了活命才出家,不「非由自励舍离居家」,非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不是这样子。那他为什么出家呢?「然由正信」,他是对于佛法有正信,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在内心里面酝酿了一个时期,他也是观察了的。「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他就能够远离这些喧闹的境界,到寂静处的时候在那地方闲居,这一切的一切的这个喧闹的事情都没有了──寂静处。
彼闲居的时候,「或于尘雾」,这时候这个境界有很多尘、有很多雾,有这种境界出现。或者是昏夜的时候,「见大云气」。是「闻震雷音」,听见这个雷的音声很大。「或逢雹雨」,不是一般这个水雨、雨点的雨,是雹子雨,下这个雨。或者是逢见狮子、或者逢见虎豹,遇见这种境界。「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者他遇见凶恶的人来捣乱。「猾」是狡猾的人、欺诈的人,遇见这种人来欺骗他。或者是遇见了窃劫,这个偷盗的,偷偷的来偷盗他的东西。这个「抄虏」,不是偷偷的,就是公开的就来抢夺他的东西,遇见这些事情。「或遇非人来相娆逼」,或者遇见的这个不是人,是鬼呀,来同他捣乱、娆乱、逼迫他。「便生惊怖,身毛为竖」,说这个正信出家的人遇见这种境界,他心里恐怖,周身的汗毛都是立起来呀!这是表示害怕的相貌。这是解释这个「毛竖」,这个毛竖这样意思、这么解释。
这个「意寻思」,「意寻思」怎么解释呢?第二科。
酉二、意寻思
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
「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前边说是「或昏夜分」;现在是说是白天,白天的时候,「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就是有的时候有这样的人同他来往。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叫「去来」。「奇妙亲友」,这个人──和他来往这个人是特别奇妙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发依耽嗜」,这个「奇妙」,或者是就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别。特别又怎么的呢?「发依耽嗜」,这个正信出家的人在闲静处遇见这个人的时候,「发依耽嗜所有寻思」,就从心里面发出来执着心,发出来执着心,执着的分别。这个「眈嗜」是指染着,就「谓欲寻思」,有欲寻思,对于来往这个人有欲寻思。
如经里边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这前面说过,有这个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是不死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乃至家世相应寻思」,就是有这么多的妄想,实在这都是魔障。这就是「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见到打雷的事情,这些事情其实都是魔障。
《披寻记》六五四页:
于彼去来奇妙亲友等者:此中去来,是往来义。住闲居时,或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尔而来,不如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此即是为魔事。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三页)今此去来奇妙亲友,准彼应释。
「于彼去来奇妙亲友等者:此中去来是往来义」,这些人同他来来往往的。「住闲居时」,没有这个尘劳的这些杂事。「或见沙门、婆罗门像」,外表上看是个沙门像、是个婆罗门像,或者是人像、或者非人像。「欻尔而来」,忽然间来了。「不如正理」的「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劝他:「你不要出家修学圣道,你回家去好了。」──「劝取黑品。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这就是魔王来捣乱来了。「如〈声闻地〉说。今此去来奇妙亲友,准彼应释」,准那个〈声闻地〉那二十九卷二十三页那个说法是一样的,这样意思。
这个寻思,「意寻思」是这么回事情,就是你发好心出家,遇见魔了,魔鬼来捣乱,这样意思。
午二、显因缘(分二科) 未一、润生自生(分二科) 申一、征
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
「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这是前边这个颂解释完了,就是「贪恚何因缘?由何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这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个颂,这以下的颂,是:「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润生
润名爱水。由此为缘,能生诸取,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
「润名爱水」。这是说「云何润生及与自生」,这「润生」是什么意思?「自生」是什么意思?「犹如世间诺瞿陀树」,这个「诺瞿陀树」,是这个翻到中国话叫无节树,枝节的节,这个竹节的节;它没有节,这个树长得很圆满、很高大、很令人爱的这种树。这个树,这个枝叶高了,垂下来,垂到地下来;地下来,又长成根了,又长出来。说是这个鸟衔它生的子,然后放粪的时候,放在这个树的一个一个杈上面,又长出根来,这个很容易长,就是长、长,长很多,叫「犹如世间诺瞿陀树」,实在也就是爱,表示爱的意思,这个爱着心是个障道因缘,名叫「犹如世间诺瞿陀树」。这是问话,怎么叫做「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呢?问。
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先解释「润生」。「润名爱水」,这个润生这个「润」,润是什么?这个树它要生起,需要有水这个树才能生起来。这是个譬喻,譬喻我们这个凡夫心里面有爱,这就叫做水,就是它能够润、能润生。「由此为缘,能生诸取」,由于你内心里边有爱为助缘,能生起来很多的执着,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爱缘取。受缘爱,爱缘取: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生了很多的执着。
「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这个众生心里面有贪、有恚种种烦恼,所有的烦恼都「用此为共缘」,都是用爱为缘而能生起,就是你贪烦恼也是以爱水为缘,瞋烦恼也是以爱为缘而生瞋的,所以它是共缘,所有的烦恼共同的依它为缘而能生起。就像这个水,所有的这些植物,乃至到人,都需要有水才能生存,这个水是一切──这些一切生物的共缘。这个「润生」就是这样意思。
酉二、自生
自者: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
「自者」;这底下「自生」。「自生」怎么讲呢?「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这个自生「即是贪恚为先」,就是贪的因缘、瞋恚的为先,这贪恚的分别心先现起。现起来以后又寻思,又去种种的分别。「各各差别种子界性」,不管贪也好、你是恚也好、你是寻思也好,每一个心所法,心法、心所法,每一法都有它本身的种子,这种子为因,就叫做「自生」。自家的种子生起此法的现行,但是要有其他的缘才可以,所以这个「自生」是这样意思。
未二、别缚诸欲(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
这是第二科「别缚诸欲」;前边是「润生」、「自生」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别缚诸欲」。就是这个诸欲,很多的欲、一样一样的欲来系缚你。前边这个爱是通于一切烦恼的,现在这个地方是别,别别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这个「摩鲁迦」就是这个藤。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就是这些藤,藤这个一条一条的,它以缠绕这个树,缠绕这树林里面的树。说是我们这个「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也就像那个葛藤缠绕那个树似的,这样子,这是个譬喻。这是问,下面解释,先「总标」。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总标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
略,简略的说有六种欲,一样一样的欲,就是指这个欲说的。
《披寻记》六五四页: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者:此中六种,如下自释。谓事欲分三,烦恼欲为一,妄分别贪分二,随其所应能与贪恚乃至寻思为其因缘,是故说有六种别欲。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者:此中六种」,如下面就解释出来了。「谓事欲分三,烦恼欲为一,妄分别贪分二」,加起来就是六个。「随其所应能与贪恚乃至寻思为其因缘,是故说有六种别欲」。
前面是「标」,这底下「列释」,分三科;第一科是「事欲」。「事欲」里面分二科,先说居家的欲。
酉二、列释(分三科) 戌一、事欲(分二科) 亥一、居家欲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谓居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或者一个人他的身手有力量,能够引来他所欲的事情,就是做事业。这个「身手力」就是在社会上做事、做种种的业,那么得到了种种的欲。「谓居家者」,这是指在家人他们所有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于此这个欲的境界,依此欲的境界为缘,在他内心里面发出来贪心,发出来恚、发出恚心来,这是一种,这是居家的欲。
第二种是出家的欲,分二科,第一科是「生欣」。
亥二、出家欲(分二科) 天一、生欣
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
「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或者是他自己这个身,虽然也有身手,但是他不去做事情,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种种现在的事欲:衣服、饮食、卧具、衣药这些事情。「谓为活命而出家」,这些人并不是为圣道而出家;为活命而出家的,他所得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他感觉:我自己不用辛苦就能得到欲,心里欣悦。
天二、生戚
或有过去未来事欲,谓忽自励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
这第二科「生戚」。
或有过去、未来的事欲:过去的事欲、或是未来的事欲,这不只是内心有了欲的境界。「谓忽自励而出家者」,这个人他自励而出家,是所有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使令他心里面……他又心里面有所忧愁。
戌二、烦恼欲
或有所余诸烦恼欲,略有二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
「或有所余诸烦恼欲」,这底下第二科是「烦恼欲」。前边是说「事欲」,因事欲有种种烦恼;这底下说「烦恼欲」,就是内心的事情。「略有二种」不同。「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这个「谓于欲界自体」,就是我们欲界的这个色受想行识自体。「及资身命」,及身外的这些欲的境界,来资养你这个身命的这些东西,那么这是一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
戌三、妄分别贪(分二科) 亥一、生惊怖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永夜分所遭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
这是第三:「妄分别贪」,分二种。亥一「生惊怖」。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这个虚妄分别的贪他没有断、还没有断这个欲。这是什么呢?「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永夜分所遭」的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这是「生惊怖」,这是一种。「身毛为竖」。
亥二、生寻思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这是第二科「生寻思」。「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像前面讲的这一样,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六五五页:
所谓即此补特伽罗等者:此谓前说正信出家寂静闲居补特伽罗,于闲居时,至昼日分,缘外可爱色声香味触境,心乐趣入,由此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所谓即此补特伽罗等者:此谓前说正信出家寂静闲居补特伽罗,于闲居」的时候,「至昼日分,缘外可爱色声香味触境,心乐趣入」,心里面就在这境界里面分别。「由此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