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是如何形成的?指的是如此历经二十个中劫以后,由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使世间又形成了。
这形成时期的最初,在虚空中第三禅天的物质器世间形成。就像第三禅天一样,第二禅天和初禅天的物质器世界也是这样形成的。这时作为第三灾顶的第四禅天,有许多的有情众生由于寿命已尽、造作已尽、福受已尽的缘故,在那里死去,投生到第三禅天。其他一切天处的有情众生,也逐渐依次如此投生。又有许多有情众生在第二灾顶即第三禅天死去,投生到第二禅天,其他一切天处的有情众生,也逐渐依次如此投生,是应该知道的。又在第一灾顶即第二禅天,有一个有情众生由于寿命等已尽的缘故,在那里死去,投生到初禅天的梵世界,成为梵世界之王的大梵天。他因为自己孑然一身太孤独心怀不悦,就产生希望:现在该怎样使其他的众生也投生到这里来呢?正当他生发这种心念时,许多其他的有情众生由于寿命等已尽的缘故,在第二禅天死去,投生到初禅天与他同伍。这样第四禅天下面的三重禅天的物质器世间和众生有情世间就形成了。在虚空中的欲界四层天的宫殿逐渐依次形成,应当知道那许多虚空中的宫殿都是通过变化很快形成的。而且,许多有情众生在极净光天众的同类中死去投生到这许多虚空宫殿中,其他天处的有情众生依次生到虚空宫殿的过程和前面说的类似。
从此以后,有大风轮,面积与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从下面生起,为那三千大干世界作依托,为的是要安顿没有宫殿可居的有情众生类。这大风轮有二种相状,即纵向
吹布和横向吹布,凭借这种势力大风轮托持住水使它不散流坠落。其次由于那些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导致,在虚空里有金色的云兴起,从此降雨,注在风轮上。接著又兴起风,风鼓动水使水上形成坚质地轮,这就称作金性地轮即金轮,它上面能承受水雨的激注,下面能抵挡暴风的冲迫,这金性地轮就形成了。
又由于那些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导致,空中又兴起含藏许多物类的云。又从那云中降下种种的雨,那些雨就凭依金轮聚存。接著又有风起,鼓动水使水中产
生坚硬物质,随即又由此风的导引,许多具有清净的第一最超卓精妙性质的物形成苏迷卢山即妙高山。这山形成了,由四种宝作为它的体身,即金、银、玻璃、琉璃。
这些坚硬物质中只具有中等品性的就形成七列金山,即持双山、象鼻山、马耳山、善见山、檐木山、持轴山、持地山。这许多山,它们的山峰陈列,各因不同的形状得名,顺次环绕妙高山周匝座落。妙高山高八万由旬,广度同高,从入水起到接金轮的根底部分的长度也同山高。又持双山高度等于它的一半,从此排下去,其它六列金山的高度逐渐减低,每一列金山的高度都等于前列金山的一半。
这些坚硬物质中只具有下等品性的,就在妙高山四边的七金山以外,形成四大洲、八中洲和轮围山(这山如圆轮围住四大洲座落,高度等于持地山的一半)。还形成似天非天众生居的宫殿,此宫殿在妙高山下,临水座落。还形成大雪山和无热池周围的崖岸。其次形成最下层部分的八大地狱中的各大热地狱,以及许多分散孤独地狱、八大寒冷地狱、八大热地狱周围的游增地狱。还形成一部分鬼、畜生的居住处。四大洲,就是南方的赡部洲、东方的胜身洲、西方的牛货洲、北方的拘卢洲。那赡部洲形状像车箱,胜身洲形状像半月,牛货洲形状像圆月,北拘卢洲形状呈四方。赡部洲纵广度有六千五百由旬,胜身洲纵广度有七千由旬,牛货洲纵广度有七千五百由旬,拘卢洲纵广度有八千由旬。
又七列金山,每列金山中间有海水,海水具有八种好处,称作内海。还形成了许多龙宫,有八大龙王都经历整整一劫住在宫中,即持地龙王、欢喜近喜龙王、马骡龙王、解脱龙王、意猛龙王、持国龙王、大黑龙王、医罗叶龙王。这许多龙王,凭藉帝释的势力多次与似天非天众争斗。那许多龙和龙统领的各类众生有四种,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金翅鸟中也有这样的四类。还有其他的水域在内海以外,所以称作外海。
又从妙高山入水面往上数有上下重迭的四级,从初级往四旁展开一万六千由旬,再以这个广度为基数,每上一级减半,按次第每一级的广度应当知道。有坚手神,住在最初级;血手神,住在第二级;常醉神,住在第三级;持鬂神,住在第四级。妙高山顶,四角上面,有四大峰,各高五百由旬,有许多食人夜叉即金刚夜叉居住在上面。又在持双山的四方,有四天王都,东南西北依序,就是持国、增长、丑目、多闻四大天王居住处所。其他各金山上是四大天王所统领的村邑部落。
又靠近大雪山有大金崖,名叫非天胁,它的大小纵广五十由旬,善住龙王常在这里居住镇守,又天帝释有时也到这里来游乐。这里有棵大树,名叫善住;又有一种棕闾树成行排列,围绕善住树有七重。还有大池名叫漫陀吉尼,四周有五百小池成为它的附属。善住龙王在它统领的五百雌象前后围绕下,在那池中游戏,随心所欲变现,饥乏了就入池中,采摘莲花根作为食物。就在非天胁旁有无热大池,它的纵广、深度都是五十由旬,有极细的金沙遍布在池底,有八种好处的水弥满在池中,极美的景色,把它装饰得令人喜见。从这大池分流出四条大河:第一条叫恒河,第二条叫印度河,第三条叫徙多河,第四条叫博叉河。
又其次在妙高山顶中间,形成帝释天宫,纵广有十千由旬。其他的处所是山顶三十三天的村邑聚落。妙高山四方面对四大洲,山四面分别由四种宝物构成,对著赡部洲的那一面由琉璃构成,对著胜身洲的那一面由白银构成,对著牛货洲的那一面由黄金构成,对著拘卢洲的那一面由玻璃构成。
又循著赡部洲的边际有转轮王的御路,由真金构成,有四大天王的膝部那样高,淹没在大海里。当转轮王出世以后,海水就随著减低至四大天王膝部高度露出轮王路。又无热大池的南部有一棵大树,名叫赡部,所以这块大洲依从那树得名。其次在这大洲的北部有求寂静修行人修道的大树丛林,许多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种种金翅鸟歇宿聚集在里面。这四大洲,各有二块中洲作为它们的附属。还有一个洲,是食人恶魔罗刹居处。
物质的器世间就这样形成了。
云何世间成?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1),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
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2)。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3)亦复如是。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4)由寿量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5),生第三静虑。余一切处,渐欠亦尔。复从第二灾顶,生第二静虑,余一切处,应知亦尔。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6)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最大梵(7)。由独一故而怀不悦(8),便有希望: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如是下三静虑器及有情世间成已。于虑空中欲界四天(9)宫殿渐成,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又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余如前说(10)。
自此以后,有大风轮(11),量等三千大千世界(12),从下而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及旁侧布(13),由此持水令不散坠。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14),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⒂,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⒃,此地成已。
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⒄。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此山成已,四宝为体,所谓金、银、颇胝⒅、琉璃。
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⒆,谓持双山⒇、毗那矺迦山(21)、马耳山(22)、善见山(23)、去曷达洛迦山(24)、持轴山(25)、尼民达罗山(26)。如是诸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绕苏迷卢次第而住(27)。苏迷卢量高八万踰缮那(28),广亦如之,下入水际量亦复尔。又持双山等彼之牛,从此次第,余六金山其量渐减,各等其半。
若下品性者,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并轮围山(29)(此山轮圆四洲而住,量等尼民达罗之半)。复成非天(30)宫殿,此宫在苏迷卢下,依水而居。复成大雪山及无热池周围崖岸(31)。次成最下八大那落迦处诸大那落迦(32),及独一那落迦(33)、寒那落迦(34)、近边那落迦(35)。复成一分鬼、旁生处(36)。四大洲者,谓南赡部洲(37)、东毗提诃洲(38)、西瞿陀尼洲(39)、北拘卢洲(40)。其赡部洲形如车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拘卢洲其形四方。赡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缮那(41),毗提诃洲量七千踰缮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踰缮那,拘卢洲量八千踰缮那。
又七金山,其间有水,具八支德(42),名为内海(43)。复成诸龙宫,有八大龙并经劫住(44),谓持地龙王(45)、欢喜近喜龙王(46)、马骡龙王(47)、目支邻陀龙王(48)、意猛龙王、持国龙王(49)、大黑龙王(50)、黳罗叶龙王(51)。是诸龙王,由帝释力数与非天共相战诤(52)。其诸龙众类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妙翅鸟(53)中四类亦尔。复有余水在内海外,故名外海(54)。
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55),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踰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56),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57),住第四级。苏迷卢顶,四隅之上,有四大峰,各高五百踰缮那量,有诸乐叉(58)谓金刚手(59),止住其中。又持双山,于其四面,有四王都,东南西北随其次第,谓持国、增长、丑目、多闻四大天王(60)之所居止。诸余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
又近雪山有大金崖,名非天胁,其量纵广五十踰缮那,善住龙王常所居镇,又天帝释时来游幸。此中有树名曰善住;多罗(61)树行,七重围绕。复有大池名漫陀吉尼(62),五百小池以为眷属。善住大龙与五百牝象(63)前后围绕,游戏其池,随欲变现,便入此池,采莲华根以供所食。即于此侧有无热大池,其量深广各五十瑜缮那,微细金沙徧布其底,八支德水弥满其中,形色殊妙,端严(64)喜见。从此派流为四大河:一名殑伽(65),二名信度(66),三名私多(67),四名缚刍(68)。
复次于苏迷卢顶处中,建立帝释天(69)宫,纵广十千踰缮那量。所余之处是彼诸天村邑聚落。其山四面对四大洲(70),四宝所成,谓对赡部洲,琉璃为面;对毗提诃,白银为面;对瞿陀尼,黄金为面;对拘卢洲,颇胝为面。
又赡部洲,遁其边有轮王路(71),真金所成,如四大王天有情膝量,没住大海(72)。若轮王出世,如彼膝量,海水减焉。又无热池南有一大树,名为赡部,是故此洲从彼得名。次于此北,有设拉末梨(73)大树丛林,四生(74)种类妙翅诸鸟栖集其中。此四大洲,各二中洲以为眷属。复有一洲,罗刹(75)所住。
如是器世间成已。
①过如是二十中劫已:此处的二十中劫即空劫。
②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这成劫开始时的最初,在虚空中的第三禅天有形质的器世间形成。佛家所说的世界形成是没有宇宙初始的,而是永远的成、
住、坏、空、成……的循环过程。世界的形成,既是物质或自然的世界形成,同时又是众生世间(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形成。
③第二及初:即第二静虑和第一静虑。
④有诸有情:此有情众生是指第四静虑最下层天的无云天众,他们的寿命是四禅天众中最短的,所以最先投生。
⑤从彼没已:从第四静虑天死后。
⑥寿等尽:即寿、业、福尽。
⑦最大梵:即大梵天(mahabrahman)。
⑧由独一故而怀不悦:由于孤独一身,心怀不悦。
⑨欲界四天:欲界虚空中的四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
⑩余如前说:其余处的有情众生投生此宫殿如同前文所说。
⑾大风轮:三千大千世界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
⑿三千大千世界:佛家说从地轮到九山八海再至欲界四天、初禅天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上由二禅天覆盖,亦即二禅天等于一千个初禅天;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上由三禅天覆盖,亦即三禅天等于一千个二禅天;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上由四禅天覆盖,亦即四禅天等于一千个三禅天;由于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数,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又佛家说三千大千世界的地轮下,从上到底依次有金轮、水轮、风轮,它们的面积都与三千大千世界大小相等。
⒀仰周布及旁侧布:纵向吹布和横向吹布。风轮虽为风,但体质坚密胜过金刚,所以能托持世界。风轮下即无边虚空。
⒁于虚空界金藏云兴:在虚空界里兴起金色的云。佛籍中记载,世界初成的时候,有金色的云由二禅天的光音天起,遍布太空,降下大雨,雨线大如车轴。因云色是金色,又含藏有大雨水,所以称为金藏云。
⒂金性地轮:即金轮,由轮形的金刚构成。佛家说风轮厚十六亿踰缮那;风轮之上是水轮,厚八亿踰缮那;水轮之上为金轮,厚三亿二万踰缮那;金轮之上为九山八海,即地轮。
⒃薄:通迫,音博(□□)。
⒄诸界藏云:含藏许多物类的云。界,此处指事物的种族类别。
⒅颇胝:sphatika,即玻璃,石英水晶。
⒆七金山:环绕著须弥山的七列金山,山与山之间有海水。有的说这些山由纯金构成,有的说由七宝构成。七金山排列次序说法不一。
⒇持双山:梵语为踰健达罗山(yugamdhara),山顶有二双迹。
(21)毗那矺迦山:vinataka,意即障碍、象鼻。
(22)马耳山:梵名安湿缚竭拏(asvakarna),又译为马半头。
(23)善见山:梵名苏达梨舍那(sudarsana) 。
(24)去曷达洛迦山:khadiraka,译为檐木,檐木原是西国树名,因去曷达洛迦山上有这种树,所以名为檐木山。
(25)持轴山:梵名伊沙多罗山(isadhara),山峰高耸如同车轴。
(26)尼民达罗山:nemimdhara,译为持边、持地;又此为一种鱼名,此鱼嘴尖,山形似此鱼。
(27)绕苏迷卢次第而住:环绕苏迷卢山依次周匝座落。
(28)苏迷卢量高八万踰缮那:佛籍中大都说八万四千踰缮那。踰缮那,即由旬(yojana),四十里左右。
(29)轮围山:梵名为斫迦婆罗山(cakravada),又称铁围山。佛家说这山是一小世界的外廓,出外廓即太虚。
(30)非天:即阿修罗(asura),又译为无酒。因此类众生的果报无酒,似天非天,所以称非天。
(31)大雪山及无热池周围崖岸:佛家说南赡部洲的中心是无热池,无热池的北面是香醉山,南面是大雪山。大雪山即雪山(himalay),在印度以北,即喜玛拉雅山,梵语意为雪藏,因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得名。
(32)最下八大那落迦处诸大那落迦:世界的最底部是上下排列的八热地狱,即等活(斫刺死,风吹苏,等于前活)、黑绳(铁绳绑缚,逐节支解)、众合(又名众磕,相山磕研,或说众刑交加)、号叫(又名叫唤,斫锯烤煮,痛苦号叫)、大叫(众刑更酷,苦号加剧)、炎热(烈火烤烧)、大热(又名众热、大烧燃、极热、铁叉支身烧烤)、无间(受苦没有间隔)。
(33)独一那落迦:又名孤独地狱,分散、孤立地存在于山间、旷野、树下、空中、海畔、庙中等的小地狱,有八万四千座。
(34)寒那落迦:即八寒地狱,据佛家说在铁围山下仰向居,即㈠頞部陀arbuda,意即疱,极寒相逼,身上生疱;㈡尼刺部陀nirabuda,意为胞疱,极寒相逼,通身疱裂;㈢頞吒吒atata,寒冻唇僵,舌发此声;㈣頞波波apapa,又作臛臛婆,寒冻舌僵,唇发此声;㈤呕喉喉hahidhara,又作虎虎婆,唇舌俱僵,喉发此声;㈥嗢钵罗utpala,意为青莲华,身冻裂如青莲花;㈦钵头摩padma,意为红莲华,身冻裂如红莲花;㈧摩诃钵头摩mahapadma,意为大红莲华,身冻裂如大红莲花。
(35)近边那落迦:又名游增地狱,意即有情众生游荡到此处受苦更增。此类地狱处在八热地狱四周,每一大热地狱有十六游增地狱,即寒冰、剑树、狼豺、斤斧、铁丸、灰河、量火、脓血、石磨、多镬、铜镬、饥饿、焦渴、铁钉、沸屎、黑沙。
以上种种地狱名数各经说法略有不同,但数额相同。
(36)一分鬼、旁生处:一部分鬼和畜生的生身处所。
(37)赡部洲:jambudvipa,又名阎浮提洲,因此洲中央有一种大树,名叫阎浮,比丘多喜在此树下住,所以以树名称洲。
(38)毗提诃洲:purva-videha,又名弗婆提,意即胜身,因此洲身形胜好,所以称呼此名。
(39)瞿陀尼洲:apara-goduniya,又名瞿伽尼,意即牛货,传说此洲牛多,也多牛货贸易。
(40)拘卢洲:uttara-kuru,又名□单越,意即胜处,因此洲国土最胜,所以称呼此名。
(41)赡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缮那:此处的量是纵广的长度,不是指的周长。下同。
(42)八支德:即八种功德,或八种好处,即㈠甘,㈡冷,㈢软,㈣轻,㈤清净,㈥不臭,㈦饮不损喉,㈧饮不伤腹。
(43)内海:周匝的七金山以内的香水海。
(44)并经劫住:都历经整整一个长时节住在宫中。
(45)持地龙王:持地意即如地能持万物的能力,此龙王由持地菩萨所化。
(46)欢喜近喜龙王:即难陀(nanda,欢喜)、跋难陀(upananda,近欢喜)二龙王兄弟。传说此二龙王七头,右手持刀,左手持索,来去乘云。
(47)马骡龙王:即阿耨达多龙王(anavatapta) 。
(48)目支邻陀龙王:mucilinda,意为解脱龙王。
(49)持国龙王:力能持国,持国菩萨所化。
(50)大黑龙王:即摩诃迦罗龙王(mahakala) 。大黑,原为天神,此化为龙王。
(51)黳罗叶笼王:erapattra,又名伊罗钵龙王。伊罗钵王因损伤树叶违禁因而托生成龙王。
八龙王的名数各经说法不尽同。
(52)是诸龙王,由帝释力数舆非天共相战诤:佛籍中记载著非天与帝释的争斗,龙站在帝释一边。
(53)妙翅鸟:即金翅鸟。
(54)外海:七金山以外的海,又称大咸海,由铁围山围住。
(55)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实际上是从水平面往上数有上下重迭的四级。每级距离一万由旬。
(56)即从此量半半渐减:佛家说妙高山呈腰鼓形,四重级仅到半腰,因四天傍出环列广度递减,所以山腰就相对细了。
(57)持鬘神:即持鬘天,佛家称神为天。鬘:□□音慢,头鬘美好,此天众有美鬘自然乘在胸前。
以上所说的四神,在其他佛籍中多称为天,排列、称名不尽相同。
(58)乐叉:yaksa,又作药叉、夜叉、意即食人鬼、捷疾鬼、秘密等,其实就是指行径秘密、动作敏捷、吃人可怖的鬼类。
(59)金刚手:一般指手持金刚杵的菩萨,此处指金刚夜叉,即手持金刚杵的夜叉。金刚vajra,梵语缚日罗,即所谓金刚石,佛家往往以金刚象徵佛智无上无畏。
(60)四大天王:又名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保护一天下(四大洲称为四天下),他们是帝释的外将。东持国天,梵语为多罗吒(dhritarastra),护毗提诃洲;南增长天,梵语为毗琉璃(virud-haka),护赡部洲;西广目天,梵语为毗留博叉(vir-upaksa) ,护瞿陀尼洲;北多闻天,梵语为毗沙门(vaisramana) ,护拘卢洲。
(61)多罗:tala, 一种棕榈树,即borassus flabe—bliformis或lantarus damestuica,东印度生长极多。
(62)漫陀吉尼:mandakini,又名曼陀枳尼,池名,一说在忉利天上,一说在大雪山北。
(63)善住大龙与五百牝象:善住大龙是统领一切象的龙王、牝,□□□音聘,雌。
(64)端严:与庄严同义,即装饰妙好。
(65)殑伽:ganga,又名恒伽,意即天堂来,就是印度东北的恒河,印度人喜在此河浴水,认为如此可洗去一生罪污。
(66)信度:sindhu,又名辛头河、印度河。
(67)私多:sita,又名徙多河、私陀河,佛家说此河即中国境内的河,从无热池西出入东北海。
(68)缚刍:vaksu,又名婆叉河、博叉河,从无热池西出入西北海。
(69)帝释天:又名天帝释、帝释,梵名为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uam lndra),意即能天帝。帝释为忉利天主,统领妙高山顶三十三天众。
(70)其山四面对四大洲:苏迷卢山的四面与四大洲相对。
(71)轮王路:转轮王御路。转轮王,梵语为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闍(cakravarti-raja),是古代印度传说中能以仁政统一的圣明君王,据说转轮王即位感得天赐的轮宝,轮宝引导轮王统一四方。轮是印度古代攻敌兵器,佛家引来作为佛法的象徵。
(72)四大王天有情膝量,没住大海:轮王路有四天王天的有情众生膝高,淹没在海水里。四天王天有情众生的身高,佛家说有半里即五百公尺,膝高则约一百二十五公尺
。
(73)设拉末梨:sramanera,又名沙弥,修道求寂的人。
(74)四生:卵、胎、湿、化四生。
(75)罗刹:raksasa,古印度神话中的男性恶魔,食人夜鬼,黑身、红发、绿眼,常变成各种形相残害人。佛家也常以此指恶人。
有许多有情众生,在极净光天的众生同伍中死去,投生到这里;其他天的众生也有许多投生这里,情状如前文说的一样,这些众生其所以投生到这里都是由于他们的造作感招了成劫的最初阶段,这种造作第一最胜精微奥妙,属于欲界的范畴。唯有在这时候,这种造作才感招这样的果,在其他时候就不能感招这样的果。这时候的有情众生称作成劫初期的众生,从色界来的有情众生本是具有形质的,但他们能顺随意念转生,这一切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
那些有情众生在这时,还没有家室住宅和各种村落,一切大地表面平正。从这以后,由于许多有情众生的导致福德的造作势力感招,大地长出食物。这样渐渐依次,有地长的饼状食物、树林牵藤、非人工种植的粳稻,从地上自然地出现,米粮中没有糠也没有舂梼不破的硬化粒;接后长出的粳稻,有舂梼不破的硬化粒和糠;接后又处处粳稻丛生,于是有情众生才能现前摄取作食物受用。这以后由于受用食物资养身命的缘故,有情众生丑恶病态的形质就生起,他们生存所依托的光明就随著消失。那些多吃的,丑恶病态的形质就越来越增,身体变得极为沉重,这许多的有情众生互相傲视诋毁,恶的不善现象便形成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由于这些缘故,所有的食物逐渐从地上消失,这一切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还是由于这些缘故,许多有情众生类更互相顾看,生起污染心识的贪爱心念。其次由于有了能感招男女性别的造作,一部分有情众生的男性器官生起,一部分有情众生的女性器官生起。男女互相追逐,发生许多不轨的行为,受到别人呵斥诋毁,于是造房屋住宅来隐蔽自己。又由于摄取受用粳稻的缘故,于是人们更贪婪地摄取受用;由于这缘故人们更互相争夺,于是不合法地给予、夺取的现象从此产生。正由于这些缘故就设立执掌契约的人,那最初司契的王者名叫大等意,这样就有了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首陀罗众出现在世间,这些逐渐依次发生的因缘,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
而且,那些有情众生依赖的光明既然消失,世间就有大黑暗产生,于是日月星辰渐渐生起。那太阳轮的直径有五十一由旬,应当知道月亮轮的直径比太阳的少一由旬。太阳轮由火玻璃构成,月亮轮由水玻璃构成。这二轮中,月亮轮的运行速度和形相都不确定。又那太阳轮常在两大部洲同时照明,又在另两洲同时作暗:指的是在一部洲是正午,在一部洲是日出,在一部洲是夜半,在一部洲是日落。又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经妙高山半腰运行,与持双山高相等。又太阳运行时距妙高山时近时远,如离妙高山远,就立为寒冷时节;如距妙高山近,就立为炎热时节。冷热的形成就是由于此缘故,太阳的运行本身并没有慢快。而且,这月亮向上稍微倾斜,人们就见到半月;由于那其他部分障蔽了靠近部分,就使人看不见;渐渐地侧过来,这样就渐渐显现圆满;如果黑暗的部分渐渐低侧,这样就显现亏缺。由于大海中有鱼鳖等身影映现在月亮上,所以在月亮内有黑色影相显现。各星宿中,那直径大的,有十八个五里长;直径中等的,有十个五里长;直径最小的,仅有四个五里长。
又次,在世间的四种姓产生以后,人们方才作起随顺爱或者不爱的招致五趣中的各种感受的行为。从此以后,随即有一个有情众生由于大作污染心性的业行感招的缘故,投生到地狱中作阎罗王。从此没有间断,有了地狱卒,如同化生来此;还有种种刑具,即铜、铁刑具等烧炽成地狱的大火。然后有情众生随顺自己的造作感招的结果在这里投生,或投生到其他的趣处。
如此百百万四大洲、百百万妙高山、百百万六欲天、百百万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一起处在从形成到坏灭的变化过程中。这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三种千数:一小千世界,意指有一千个日月、梵世,总概为一个千数;第二中千世界,意指有一千个小千小世界;第三大千世界,意指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此三个千数为三千大干世界。这样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大千世界,有的正在形成,有的正在坏灭。如同天雨,雨线像车轴一样下注,没有间断,那雨接连下注,落在各个方所的每一处。就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即佛教化的领土,如来在其中现行获得彻底觉悟,在这无边的世界里作著教化众生的佛道事业。
就这样世界安顿建立完成了。
在这世界中,有五种趣处可得,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有四种投生方式可得,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有六种众生赖以生存的条件;还有十种时分,即时、年、月、半月、日、夜、刹那、怛刹那、腊缚、目呼剌多;还有七摄受事,十种养身条件,十种受用欲求,这内容与《中阿含》中说的相同;还有八种生活随常事;还有八种世相,指有得、不得、颂誉、诋毁、称赞、讥讽、苦、乐;还有三种情品,即怨恨、亲爱、不怨恨也不亲爱;还有三种世事;还有三种言教;还有二十二种生愤的现象;还有六十二种有情众生类别;又有人的八个生长阶段;还有四种入胎相;还有四种行为举止的合则有威;还有六种谋生方式;还有六种武装守护力量;还有七种苦;还有七种轻慢;还有七种憍傲;还有四种对别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讲述;还有许多种类的表述词句。
有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来生此中;余如前说,此皆由彼感劫初业①,
此业第一最胜微妙,欲界所摄②。唯于此时,此业感果,非于余时。尔时有情名劫初者③,又彼有色从意所生④,如是一切如经广说。
彼于尔时,未有家宅及诸聚落,一切大地面皆平正。自此以后,由诺有情福业力故,有地味⑤生。如是渐次,地饼林藤、不种秔稻⑥,自然出现,无糠无禾乞⑦;次有秔稻,有禾乞有糠;次复处处秔稻丛生,于是有情方现摄受⑧。次由受用味等资缘⑨,有情之类恶色便起⑩,光明遂灭。其多食者,恶色逾增,身极沉重,此诸有情互相轻毁⑾,恶法现行。由此因缘,所有味等渐没于地,如经广说。复从此缘,诸有情类更相顾眄⑿,便起爱染。次由能感男女业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⒀,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递相陵犯,起诸邪行,遂为他人之所诃訾⒁,方造室宅以自隐蔽⒂。复由摄受秔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⒃,由此缘已更相争夺,不与取法⒄从此而生。即由此缘立司契者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⒆,如是便有刹帝利⒇众、婆罗门(21)众、吠舍(22)众、戍陀罗(23)众出现世间,渐次因缘如经广说(24)。
又彼依止光明(25),既灭,世间便有大黑闇生,日月星辰渐渐而起。其日轮量五十一踰缮那(26),当知月轮其量减一。日轮以火颇胝所成,月轮以水颇胝所成。此二轮中,月轮行速及与不定。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闇: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27)。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28),与持双山高下量等。又复日行时有远近,若远苏迷卢,立为寒分(29);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30)。即由此故,没有迟速。又此月轮于上稍欹,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如如渐侧(31),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由大海中有鱼龟等影现月轮,故于其内有黑相现。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32)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量。
复次于世间四姓生已,方乃发起顺爱不爱五趣受业。从此以后,随一有情由感杂染增上业故,生那落迦中作静息王(33)。从此无间,有那落迦卒,犹如化生;及种种苦具,谓铜铁等那落迦火起。然后随业有情于此受生,及生余趣。
如是百拘胝(34)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35)。即此世界有其三种: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二中千界,谓千小千;三大千界,谓千中千。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犹如天雨,注如车轴,无间无断,其水连注,堕诸方分,如是世界徧诸方分,无边无际,正坏正成。即此三千大干世界,名一佛土(36),如来(37)于中现成正觉,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
如是安立世界成已。
于中五趣可得,谓那落迦、旁生、饿鬼(38)、人、天;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复有六种依持(39);复有十种时分,谓时、年、月、半月、日、夜、刹那(40)、怛刹那(41)、腊缚(42)、目呼剌多(43);复有七摄受事(44);复有十种身资具(45);复有十种受欲(46)者,此如中阿笈摩(47)说;复有八种随行(48);复有八世法,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复有三品,谓怨、亲、中;复有三种世事(49);复有三种语言(50);复有二十二种发愤(51);复有六十二种有情之类(52);又有八位(53);复有四种入胎(54);复有四种威仪(55);复有六种活命(56);复有六种守护(57);复有七种苦(58);复有七种慢(59);复有七种憍(60);复有四种言说(61);复有众多言说句(62)。
①感劫初业:造作导致成劫的最初阶段。劫初,成劫之初。
②欲界所摄:欲界的范畴。
③劫初者:成劫初期形成或生于各世间处所的众生。
④彼有色从意所生:从色界的极净光天来的有情众生是具有形质的,但他们顺随意念转生。
⑤地味:大地长出的食物。味,指代可食有味道的食物。
⑥不种秔稻:不须人工种植自然长出的粳稻。秔,通梗、粳(□□□音京),稻的一种,茎秆较矮,米质粘性较强,胀性较小。
⑦禾乞:□□音河,舂扌寿不破不能食用的硬米。
⑧方现摄受:才现前摄取作食受用。
⑨味等资缘:与供自己养身的食物等的缘故。
⑩恶色便起:丑恶病态的形质就产生。
⑾互相轻毁:互相傲视诋毁。
⑿眄:冂一马音免,斜视,此处仅用作一般的看视。
⒀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部分有情众生的男性生殖器生出。
⒁诃訾:呵斥诋毁。訾:卫音子,诋毁,说人坏话。
⒂方造室宅以自隐蔽:才建造住宅来隐蔽自己的男女事。此是佛家从伦理的角度解释住宅的发生。
⒃复起摄受:进一步或更盛地摄取受用。
⒄不舆取法:不合法地给予、夺取的现象。
⒅立司契者:设立执掌契约的人员。
⒆彼最初王名大等意:那些司契人的最初的王者名叫大等意。大等意,最高的主持平等公道的人。
⒇刹帝利:ksatriya,意即王族,包括王族的武士。古代印度最早的阶级等级差别,表现为世袭的四种姓(varna),刹帝利属于四种姓的第二等级。
(21)婆罗门:brahmana,意为祭司,祭司阶级的宗教师,他们具有专门宗教知识,世代相袭,生来为僧侣,被视为神,是四种姓的第一等级。
(22)吠舍:vaisya,意为庶民,包括其他从事农工商等一般职业的雅利安(arya),是四种姓的第三等级。
(23)戍陀罗:sudra,又作首陀罗,意为隶民,即从事劳役的土著居民、奴隶、贱民。
(24)如经广说:此处的经指《增一阿含经·七日品》所说,经中有颂言:「初有刹利种,次有婆罗门,第三名毗舍,次复首陀姓。有此四种姓,渐渐而相生,皆是天身来,而同为一色。」
(25)彼依止光明:那些在成劫初生存的有情众生依托光明生活,那时没有日夜之分;当有情众生恶色生,所依托的光明就消失了。
(26)日轮量五十一踰缮那: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当时对天体的认识。
(27)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于一日没:古代佛学家对宇宙结构和天体运行有独特的构想和解释,他们认为世界的中轴是妙高山,日月星辰只是在妙高山半绕山运行。由于妙高山的遮挡,太阳无论运行到哪一方,它都同时照亮四大洲中相邻的二洲,而同时未受阳光的二洲便处于黑暗中;另外,四洲中的众生看到阳光的时间和情境也各不相同。如当太阳正处南赡部洲上空时,是此洲的日中;这时西牛货洲却是刚刚能见太阳,即此洲的日出;北拘卢洲则完全看不到太阳,正值夜半;而东胜神洲,太阳才从视野中消失,即日落。古代佛家聪明地解释了世界的时差。
(28)历苏迷卢处半而行:经苏迷卢山半腰运行。
(29)寒分:寒分时分或时节。
(30)热分:炎热时分或时节。
(31)如如渐侧:渐渐见地渐渐地侧过来。如如,渐渐变化的状词。
(32)拘卢舍:krosa,又作俱卢舍、卢舍,长度单位,一说为牛鸣的最远传送距离,约五里;一说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约二里。一般说八拘卢为一由旬。
(33)静息王:梵语为琰摩、阎罗(yama-raja),译为缚,意即缚罪人;又译为双王,即兄妹二人并为王;又译为平等王,即平等治罪;又译为诤息,即息诤息罪;又译为静息,即静息诸罪。此为地狱之王,俗称鬼王。
(34)拘胝:koti,又作拘利、俱利,数名,即百万。佛家数名始为一;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laksa);十洛叉为度洛叉(dulaksa)。度洛叉即百万,佛家又说十度洛叉为拘利,拘利当为千万。但佛家仍习惯以拘胝为百万,本论中说百拘胝,即十亿,正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数值。
(35)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俱成俱坏,如按佛家对宇宙世界成住坏空的理论理解,应释为一起处在成与坏的不同变化过程,不能解释为同时处在同样变化的成与坏过程中或同步变化中,因为三千大千世界虽然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变化,但在同一个时间每个世界却处在不同的变化阶段,即有的在成,有的在住,有的在坏,有的处空。佛家的这一思想甚合现代宇宙观。
(36)一佛土:一尊佛所教化的国土,又叫佛刹。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个教主,我们所处的这一三千大世界称为娑婆界(saha) ,意即忍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家认为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中不过一尘而已,宇宙中有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
(37)如来:梵语为答塔葛达(tatha-agata) ,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38)饿鬼:即鬼趣,因鬼中饥饿者最多,所以特举饿鬼作为鬼的通称。又旧译多写作饿鬼,新译多写作鬼。
(39)六种依持:六种赖以生存的条件,即㈠建立依持(使世界得以建立的依持),指风轮、水轮、地轮;㈡藏覆依持,指屋宇;㈢丰稔(□□音忍)依持,指庄稼成熟;㈣安隐依持,安隐通安稳,即指远离刀兵争斗不受扰害;㈤日月依持;㈥食依持。
(40)刹那:ksana,意即一念,极短的时间,弹指间有六十刹那。
(41)怛刹那:taksana,一百二十刹那。
(42)腊缚:lava,时刻名,即六十怛刹那。
(43)目呼剌多:muhurta,又作牟呼栗多,即三十腊缚。又译为须臾、坚实心。
(44)七摄受事:七种社会人事间摄取承受的作事,即㈠父母事,㈡妻、子事,㈢奴婢、仆使事,㈣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㈤田、宅、邸、肆(店)事,㈥福业事(指行施作福、受斋持戒等)及方便造作事(如耕田用牛,过河行舟等),㈦库藏事。
(45)十种身资具:十种养身条件,即㈠食,㈡饮,㈢乘,㈣衣,㈤装饰,㈥歌笑舞乐,㈦香矍涂末,㈧杂物,㈨照明,㈩男女受行。
(46)十种受欲:十种受用欲求,即㈠非法求财,自己不受用,也不供养别人,也不施舍给修福德的事业;㈡非法求得财物,仅自己受用,既不供养他人,也不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㈢非法求得的财物,除自己受用,能供养别人,也能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㈣如法与非法求得财物,虽自己不受用,也不供养别人,也不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㈤如法与非法求得财物,仅自己受用,不供养别人,也不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㈥如法与非法求得财物,自己受用外,还能供养别人,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㈦如法求得财物,不自己受用,也不供养别人,也不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㈧如法求得财物,自己受用,但不供养他人,也不施给修福德的事业;㈨如法求得财物,自己受用,也能供养他人,也能施给修福德的事业,然而还不明了觉知出世离欲的佛道;㈩如法求得财物,能自己受用,也能供养别人,施给修福德的事业,而且还能明了觉知出世离欲的沸道。
(47)阿笈摩:agama.又译作阿含,意即依师承相传;又意译为法归、趣无、无比法。其实为此传佛教小乘佛典总集。阿含分为四大部分,即《长阿含经》(dirghaagama)、《中阿含经》(madhyama-agama)、 《杂阿含经》(samyukta—agama) 、《增一阿含经》(ekottara-agama)。
(48)八种随行:八种生活随常事,即㈠蔽覆事,㈡莹饰事,㈢威仪事,㈣饮食事,㈤睡眠事,㈥交会事,㈦世间造作事,㈧世间言谈事。
(49)三种世事:即㈠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㈡娶嫁宾主,更相饮噉事;㈢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
(50)三种语言:三种言教,即㈠是宣说厌世离欲的有法语言,㈡是谈论污染心识的无法语,㈢是其他的非善非恶的余语言。
(51)二十二种发愤:二十二种生愤的现象,即:㈠伪斗(用斗量物作伪);㈡伪称,假意称赞;㈢伪函;㈣邪业方便,方便不善的造作;㈤拒斗;㈥轻调;㈦违反;㈧诤讼;㈨骂詈;㈩忿怒;(一一)诃责;(一二)迫胁;(一三)捶打;(一四)杀害;(一五)系缚;(一六)禁闭;(一七)割截;(一八)驱摈(驱赶排斥);(一九)谄曲;(二0)矫诳;(二一)陷逗;(二二)妄语。
(52)六十二 种有情之类:即㈠地狱;㈡畜生;㈢鬼;㈣天;㈤人;㈥王族;㈦祭司;㈧庶人;㈨隶民;㈩女人;(一一)男人;(一二)非男非女人,即阴阳人;(一三)劣质人;(一四)中质人;(一五)妙质人;(一六)在家人;(一七)出家人,即出家修道人;(一八)苦行人;(一九)非苦行人;(二o)律仪,即遵守律仪禁令的人;(二一)不律仪,即反对律仪的人;(二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三)离欲的人;(二四)未离欲的人;(二五)邪性聚定;(二六)正性聚定;(二七)不定聚定;(二八)比丘(bhikku),二十岁以上的出家男子;(二十九)比丘尼(bhikkuni) ,二十岁以上出家女子;(三十)正学,梵语为式叉摩那(sikkhamana) ,成为比丘尼的前二年的出家女;(三一)勤策男,梵语为沙弥(samanera),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三二)勤策女,梵语为沙弥尼(samaneri) ,未满二十岁的出家女;(三三)近事男,梵语为优婆塞(upasaka),在家受五戒的男子;(三四)近事女,梵语为优婆夷(upasika) ,在家受五戒的女子;(三五)习断者,修习断灭情欲法的人;(三六)习诵者;(三七)净施人,布施时不求名利的报答,只求资助佛事,用心清净;(三八)宿长;(三九)中年人;(四o)少年人;(四一)轨范师,梵语为阿遮利耶(acarya),又作阿阇梨,又意译为教授,行正规范,又能教弟子法式;(四二)亲教师,梵语邬波驮耶(upadhyaya),指亲自受教于人,旧称和尚;(四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即出家和在家受八戒的弟子;(四四)宾客;(四五)营僧事者;(四六)贪利养恭敬者;(四七)厌舍者;(四八)多闻者;(四九)大福智者;(五o)法随法行者;(五一)持经者;(五二)持律者;(五三)持论者;(五四)异生,即凡夫;(五五)见谛者;(五六)有学;(五七)无学;(五八)声闻;(五九)独觉;(六o)菩萨;(六一)如来;(六二)转轮王。
(53)八位:人生的八个生长阶段,即㈠处胎位;㈡出生位;㈢婴孩位;㈣童子位;㈤少年位;㈥中年位;㈦老年位;㈧耄熟位,七十岁以上者。
(54)四种入胎:即㈠正知入胎,不正知住出,指轮王的入胎相;㈡正知入住,不正知出,指独觉的入胎相;㈢正知入住,正知而出,指菩萨的入胎相;㈣不正知入,不正知出,指其他人的入胎相。
(55)四种威仪:四种行为举止合则有威,即㈠行,㈡住,㈢坐,㈣卧。
(56)六种活命:六种谋生方式,即㈠营农,㈡商贾,㈢牧牛,㈣事王,㈤习学书算、计数及印,㈥习学其余的工巧。
(57)六种守护:六种武装守护力量,即象车、马军、车军、步军、藏力、友力。
(58)七种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59)七种慢:即㈠慢,㈡过慢,㈢慢过慢,㈣我慢,㈤增上慢,㈥卑慢,㈦邪慢。参见前面关于心法「慢」的注释。
(60)七种憍:即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61)四种言说:四种对别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讲述,指㈠依见言说,将自己眼见所得到的认识向别人讲述;㈡依闻言说,将自己从他人听来的内容向另外的人讲述;㈢依觉言说,将完全由自己对现象的思惟所获得的结果向别人讲述;㈣依知言说,通过自己的感受、证解、契悟真理,获得智慧,然后将所获的成果向别人宣说。
(62)众多言说句:许多种类的表述词句。众多言说句,又名释词句、戏论句、摄义句;其中还包括字母,因为佛家将字母变成了指代或缩涵一定意义的符号,在佛家内约定俗成。本论卷二在解释「众多言说句」时举了许多例,如地根、境、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作用、自、他、有、无、问、答、取、与、正性、邪性;听制、功德、过失、得、不得、毁、誉、苦、乐、称、讥、坚妙、智退、沉、量、助伴、示现、教导、赞励、庆慰;施设、教勑、标相、静息、表了、轨则、安立、积集、决定、配属、惊骇、初、中、后;族姓、立宗、言说、成办、受用、寻求、守护、羞耻、怜愍、堪忍、怖畏、拣择;愁叹、少年、无病、长寿、爱会、怨离、所欲随应、若不随应、往来、顾视、屈、伸、行、住、坐、卧、警悟、语默、解睡、解劳;饮嗷、咀味、串习、不串习、放逸、不放逸、广略、增减、寻伺、烦恼、随烦恼、戏论、离戏论、力劣、所成、能成、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杂糅、共有、现见、不现见、隐显;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资产、真妄、利益、非利益、骨体、疑虑、惊怪;怯弱、无畏、显了、不显了、杀害、系缚、禁闭、割截、驱摈;骂詈、忿怒、捶打、迫胁、诃责、烧烂、燥暑、摧伏、浑浊、圣教、随逐、比度等。
另外,本论还举出梵语语法中名词变格的实例,说明一个名词可以变出众多言说句,如:
补卢沙(purusa),词义即丈夫或人,属于名词八啭之第一啭体声,梵语称为你利提势(nirdesa),其实就是名词八格的主格,表示行为的主体。
补卢衫(purusam) ,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之第二啭业声,梵语称为邬波提舍泥(upadesana),其实就是名词的宾格,表示行为的对象。补卢崽拏(purusena),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之第三啭具声,梵语称为羯口至唎迦罗泥(kaitrkarana),其实是名词的具格,表示行为的工具。
补卢沙耶(purusaya),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之第四啭所为声,梵语称为三钵啰陀你鸡(sampradanike),其实是名词的为格,表示行为所指向的人或物。
补卢沙头(purusat),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之第五啭所从声,梵语称为系裒波陀泥(apadana),其实足名词的从格,表示行为所从来的处所。
补卢杀娑(purusasya),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之第六啭所属声,梵语称为莎弭婆者俩(svamivacana) ,其实是名词的属格,表示一切所属,作为其他名词的不一致定语。
补卢锹(puruse),词义也是丈夫或人,但属于名词八啭声之第七啭所依声,梵语称为珊你陀那啰梯(samnidhanartha),其实是名词的位格,表示行为所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上七啭声,均由附加词尾显示,又称为七例句、七言论句。第八啭声并无词尾变化,由于只是表示呼唤,只是在基词前加上醯(he),如补卢沙变为呼格,只要前面加上醯变成醯补虏沙(hepurusa)即可。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