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卷第十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九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身。作无上医王。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却。炼治法药。已得成就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乃住寿命终无劫。其身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用。一切佛事。未尝休息。众生见者。诸烦恼病。悉得消灭(八也)。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身第八相。
于是辨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此诸方便。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第一 二 述问目
辨音起白大悲尊 上说甚为希有言 行相分明虽已领 未知所应几般根 为当一个修三观 为复三人各一门 为须依次为超次 先后同时愿细论
第二 二偈 举意标数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乃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告辨音汝谛听 理无修法及修人 菩萨众生依幻力 便论修习契于真 三门单复相交络 二十五般清净轮 轮是力能摧辗义 摧坏无明辗客尘
此下两唱。不唱不举经文。然具依经为悬配合(每观但以一字显之。图易说易会也。初云静。次云幻。后云寂。皆是经本文也)。
第三 四 述悬配所以
具束为三(三者。谓一者单。二者复。三者具)。
世尊开此多门户 各住筹量力所堪(二十五十) 多门只是前三法 此法前章已自谙(三观行相全是前法不必重举) 乍举经文却似乱 喻于风起动清潭 何以乍闻如杂乱 交罗前后互相参 如今别欲开方便 撮略机关直指南 经中一一分明说 要知大数且先谭 六门各二(二二相合。然皆先后。谓第四五。第十一二。第十八九也)三门一(三单也第一二三也) 十六门中各其三(于中。六门三时前后。九门雨时先后。谓一双及一只为雨时。最后一门三观同时) 二十五门随占一(或自拣定或结标卜定) 决心一占莫余贪(拣定了。即一向修。更不得前。却思虑)
第四 九 依约次第别配
(悫法师。于二十五。各各立一观。名今便随次于下配数处指之)。
上束为三约数摄 未排前后及同时 今约经文彰次第 不看经亦了然知 初之三段皆单一(初静。名证浑息用观。二幻。名庖丁恣刃观。三寂。名呈音出碍观) 最后一轮三总持(名如意圆修观。以摩尼珠。为喻也) 中闻交络三皆七 每七皆将一作基 三七既成二十一 前三后一数何亏 二十五轮今已配 大网开合只如斯 三单一总非难见(以上已注) 唯有中间要指挥 三七各皆分四节 三科类例不参差 根本三门依本次 各皆论次悉常依 今初静观为其首 兼于幻寂以相资 一二门中(初七中之一二。当大数第四五也。中后例而计之)皆次二(二二他合也。四先静后幻。名运舟兼济观。五。光静后寂。名湛海澄空观) 三四门中三次之(六。静幻寂名首罗三目观。一静寂幻。名三点圆伊观) 五中先一后齐二(八。先后静双观幻寂名品字单。双观) 六七先双后独为(九。先双静幻。后单寂。名独足双显观。十。先双静寂后单幻名果落华敷观) 凡言次者皆先后 每言齐者即同时 此七轮初二各二 后余五者各三支 幻寂二章全类此 皆将主首次余知(以七轮[以幻]为首。十一。先幻后静。名先武后文观。十二。先幻后寂。名功成退职观。十三。幻静寂。名幻师解术观十四。幻寂静。名神龙隐海观。十五。先幻后齐静寂。名龙树通真观。十六。先齐幻静后寂。名商那示。相观十七。先齐幻齐幻寂后静。名大通宴默观。后七轮以寂为首。十八。先寂后静。名宝明空海观十九。先寂后幻。名虚空妙用观。二十。寂静幻。名舜若呈神观二十一。寂幻静。名饮光归定观。二十二。先单寂后齐静幻。名多宝呈通观。二十三。先齐寂静后幻。名下方腾化观。二十四。先齐寂幻后单静。名帝青含变观。二十五。已如前释) 势分自成二十五 无因增减使盈亏 最后一轮最要妙 文虽似易义玄微 今举经文而解释 至心听受审思惟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第五 四
圆称觉心而发慧 慧心非一亦非殊 同合色空性相等 如珠合影影和珠 合理理融金即事(静即幻) 合事事空与理修(幻即静) 中道义宗于是现(二空即寂之中观) 始终三法互冥符 性相不离于觉性 一金千器入玄炉 性即静门相即幻 觉心寂灭体宁孤 融圆觉性舒而卷 合于一切卷而舒 卷舒无碍而圆觉 动静同时御丈夫(同于佛也戒也)
寂静(定也)思惟(惠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六 六
若有欲依此法者 当持梵行静思惟 戒定慧修而忏悔 于三七日绝尘机 二十五中随所乐 当勤精进便修治 一心决定无余念 不得于中有所疑 若疑机感相当否 何门胜劣又难知 即翦纸签二十五 依签标记莫令遗 置在道场依日数 精诚礼念至心祈 卜定应修凭圣力 恳求哀愍示相宜 信手结标勿拣择 依结开看便用之 遇心即澄幻即起 若当寂灭即双非 前后同时单与复 随其顿渐便须依 一念疑心即永失 观门成否验于斯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已下十二礼准上)。
至心忏悔
众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诳无鄣。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何等为四。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遂魔道。行邪险。如鱼答钓。不知其患。如蠢作茧。自萦自缚。如蛾投火。自烧自烂。以此因缘。不能自出。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流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刹所食。未来生死。其然无涯。没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尊极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良难。
第三.观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藂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鄣。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槃妙果。
第四.观如来身者。如来之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复方便入于灭度。慈悲救摄。未曾暂舍。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三宝。求哀忏悔。
弟子等上已忏悔种种鄣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鄣。夫业能装饰四生六趣。在在处处。随系受身。不得解脱。犹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荫。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类不同。皆是业力所作。所以佛力虽尊不如业力。然所造业。上中下品。轻重不同。皆须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后托于佛力。克己谢失。改缘惩过追变。往心预遏。未毗尼无悔重之法。方等有忏逆之文。以大收小罪。无不尽故。须至诚殷重。对三宝前。忏责先心。陈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时作已三时皆重。心境相应。复是逆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作业数利。迷因谬果。不识于犯。又不识法。名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时心重。作已心轻。境重心微。又非三极利。而不数。不迷因果。名为中品。言下品者。前后心重。正作是轻。境与心违。又非出众之犯。数而不利。识法识罪。明信因果。最为下品。夫欲忏前三品。还有三种忏门。一者伏业忏。二者转业忏。三者灭业忏。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为忏。既经发露。本罪不增无隐过。以覆藏等。罪应生不生。名之为伏。二转业者。以[仁-二+(儿/又)]时换长时。用轻苦偃重苦。于三恶道中。若应受报。愿于今身偿。不入恶道受。此明转业忏也。三灭业者。心须观解明白。深发大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暗空。忏悔正慧。喻若明灯。明灯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灯也。迷因谬果。具造诸愆。佛性潜辉。故知如暗室发真慧火事等。明灯灯起暗除。解生惑丧。业无不灭也。
弟子等自惟。无始已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天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识。或造五逆深厚浊缠无间罪业。或造一阐提断善根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考二亲反戾之业。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明友不信不义之业。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年三长齐不常修业。三千威仪八万律行不如法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于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慈悲愍业。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坏嫉忘无度彼业。于怨亲境不平等业。体荒五欲不厌离业。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或喜有漏回向己有鄣出世业。如是等业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来是忏悔无间等业。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心。或舍离愚心。成就智业。如是轻重诸业。从今以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恒习出世清净理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大悲三念。常乐妙智。八自在我。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自后无始劫 生死数恒沙 积骨富罗山 积血如大海(如佛名经广说) 譬如路傍树 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群宿马 夜聚且随飞 死去别亲知 乖离亦如是 唯有佛菩萨 是真归伏处 依经我略说 智者善应思
(出无常经)
第二十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音声。非有方所。但欲随众生欲解缘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无有言说。为欲觉悟放逸众生。出于无量妙法音声。遍法界中。而令开悟无数众生。闻此音已。皆生欢喜。勤修善法。于三乘中。各求出离。又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道场众会。皆无不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根未就者。不应闻故。其有闻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净觉染污净诸业鄣菩萨。
第一 五偈 述问目
于是净诸业鄣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三观诸轮前所说 修行要道更无余 然且众生潜带我 斯为一切妄根株 虽勤修习难成道 何曾得与觉心俱 净业意图佛显示 所阵问目且伴愚 若此觉心本性净 悟来与佛不应殊 何得每逢违顺境 宛然增爱等凡夫 因何染污令如此 强强除之不肯除 几度将心欲比佛 因修不觉已成粗 直心荡荡分明在 觉性昭昭事不虚 频频欲入皆迷闷 是何阻隔遣乖疏
七述第一总叙过由(文二)。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一展转生妄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上皆惑道)。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业道。兼上总为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苦也。即当苦谛。上明凡夫三道轮转。故不入觉)。厌流转者(道谛)。妄见涅槃(灭谛。上明二乘偏住涅槃。故不入觉。此下第二违拒觉心云)。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三动息俱迷)。 是故动念凡夫。及与息念(二乘)。皆归迷闷(正明也)。何以故(上微。下释。释中初直释)。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根本不觉也。二乘亦有未识此也。此下转释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释根本所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俱生惑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四结成鄣觉云)。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佛言谛听吾今说 三界迷愚诸有情 无始已来妄想有 我人寿命及众生 认此四般为实体 明中念念本无明(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四。初展转生起妄云) 由此便生憎爱境 妄中重执妄音声 二妄相依造妄业 业招苦乐卵胎形 厌流转者修偏道 妄见虚空似化城 前章为汝推穷了 汝等皆知假名□ 无始俱生犹闇执 潜流相续卒难停(此下第二违拒觉心) 由此不能入净觉 非觉违拒使昏宜(三动息俱迷云) 是故生心及息念 皆归迷闷不能醒 本起无明为主宰 生无慧目喻生盲 身心等性皆颠倒 如人护命恐临刑(此下结成难觉) 当知爱我同随顺 非随顺者便增生 憎爱二心相爱育 故令修道不能成
第二 别明四相中。即分为四
第三 当第一约事验我
(因事引起。验其任运分自他者。即知自中是我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初二句且都辨四相之体。
但生四相难明了(此四相无始已来。与身俱生。悲故生心起意。念念任运如此故生心难明了) 修断心中展转因(此约修行人断粗成[约]展转因伏也)
次十句正明我相。
我是众生心证者(证验而已) 自他二相极难拘(自他既殊。自者是我也) 如人百体任调适 无记之间忽忘身 四支乖摄加针艾
方验其中我甚亲 修道之流亦复尔 幽居离境似融神 违顺碍心方觉我 即知所证未为珍(我相既在。设证涅槃。亦是我相。带我之缘。还成我也)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悟我是空不认我 能不认者又名人 所(悟)既非(我)真能(悟)亦(知)妄 故知人相尚为迍(迍邅滞此不入净觉)
第五 一 三了迹(故名众生相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语。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于证语皆难及(谓正了前能悟。是滞之能。又成所。所既妄立。复生妄能。了知此续生之能。是妄之时。此能又亦成所。展转无由。见其能也。故经言。而我人相所不及者。由此展转了达。展转迹生。其相不一故。名为众生相) 了者还成迹未论 了迹迹生生不一 此众生相又迷津(迷入觉之津也)
第六 二 四清续如命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觉斯展转无穷过 泯然无厌复何忻(不厌展转之所为。不忻展转之能为功也) 虽泯于诸不自泯(不忻不厌都休之心即是自也) 觉(即上不自泯也)于所觉(前展转三相也)亦同(不离)尘(以却是命根后文也) 譬彼(所不自见。犹如)命根难自见 潜相连续暗忻忻 故此名为寿命相(从喻立名) 冰销汤冷始全真(水喻真性水喻我相。乃至展转之所觉。汤喻展转之能觉。谓冰冻成冰。还煎水以销之。冰汤俱尽。湿性[存]存。以喻迷心成我。还悟心以断之。我智俱尽。照体独立)
第三存我失道中二。一总标失道。二展转广释。又四。一认我为真。二说病为法。三将凡滥圣。四趣果迷因。二中三重征释。一久修如何不证征。认我取证非真释。今此第一唱中三偈。总标失道。及广征释中。第一重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第七 初六句且述总标失道
四相潜神能鄣道 欲求道者总须知 虽经多劫勤修习 终不能成圣果基 基本谓因也因既 不成从何证果□ 华严六度非菩萨 只为色心无所依(彼经云。假使有菩萨。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罗蜜。若未闻此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亦不得生如来家)
次六句述第一久修如何不证征。认我取证非真释。
今认我为圆觉体 故令证入永无期 如认梦身为自己 勤营家业欲何为 亦如认贼将为子 财宝如何得免衰
第八 二
第二取证云何妨道征。爱寂憎喧非脱释。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爱涅槃入缘我爱(潜计我故。爱涅槃。令我得寂灭乐也。由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伏之暂似涅槃时 亦缘我故增生死 但除生死我无羁(生死本由憎爱。今爱涅槃。还是本爱。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所憎所爱虽殊。憎爱之心。元是本习。带之修道。是得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 别憎生死甚愚痴 爱寂憎喧非解脱 弃影劳形虚自疲
第九 九
三何知证法非脱征。赞喜谤嗔验我释。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征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何以知他不解脱(征也) 谤赞喜□验其非(略答也。下广释) 世间尘境犹难验(世境违顺粗重易防故。难捡验) 就法因缘始露疵(就法难觉察。防备故。不觉彰露) 若复有人赞彼法 即生欢喜欲为师 若有谤他所得者 便生嗔恨欲相离 则知我相常坚固(但言为法嗔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 藏识之中永执持(执持根身同安危也) 潜伏(种子)元来不间断(现行也。相续流注。遇境即发故。今因对外境。验得内身心我相潜续也。唯识颂云。恒转如瀑流) 诸根游戏役身仪(役令造作种种。不自由也) 前者慧军虽数举(止观为将。万行为兵。即前闻普眼观。及三观。皆曾节节悟无我也) 彼时魔众亦频隳(利根已永伏。钝根者亦有闻慧或思慧也) 阿赖耶(此云执藏)城(觉城。迷时为赖耶城。如长安为朱泚贼城也)根境固(唯修慧。方能摧破诸惑。四相障之难进军故。打城未破。上皆相分也) 其中主宰(我相也。即见分)尚难窥(行相微细。难照破也。三乘无学不执。方舍赖耶之名) 末那(第七识也。此云意)常持(亦可云内侍。一向内缘。恒执第八见分为我。依彼生起。常缘于彼。故言常侍)牢防护(常具我爱见慢等四种功用。故云防护。防护我也。灭尽定。及大小乘见道。虽伏未断。故云牢也。故唯识云。此染污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可]断) 具于四惑审恒□ 意识谋臣(能执一切法。能造三界业故)营内外(遍缘内外。及三世三性。五十一心所。故下云) 五十一将(一一心所也)悉羁糜(意识皆遍缘) 傍监五识诸军使(五识卒尔才起。此意即因缘故) 专镇意门最要机(不因五识亦能独行) □□□神通游戏(由六根门户中有六识。守当防备。故能通其主。于六尘中游戏) 时时偷号(前云。为法嗔喜等)惑禅支(细惑不能破戒。但惑禅也) 嗔军诈道降魔力(内心嗔彼因呵骂打。自谓。为法降魔征恶劝善。故悉云云。被彼二境回换) 爱贼潜称利物慈(□贪爱城郭宝钱。归凑供养。自谓为利物) 往往侵疆扰观境(迷于六尘。为心外定有。则是贼境。知六皆空唯心变现。即般若法身之境。我今已悟此境为我也。然不觉妄起。憯执为有。执生贪着。还成尘界。故云往往侵疆也。由此观之难定。故云扰我观境也) 频频细作探毗尼(时时动念欲作破戒事。便僻思戒律理。例云。恐开遮不定。又云我必不至极粗之事。些些应不妨) 外怯现行深般若(以悟心常欲觉察故。妄念似劣。不敢故意生情贪嗔造业。但专同观智分明。如昼时。即潜伏故。今欲推察身心道理时。但见自己一切是当。都不觉其非。故下云昼伏) 夜行昼伏镇狐疑(及乎对违顺境。乖于心念。迷习覆翳。昏黑如夜时。即恣行计校上或拟违法。皆师种种等) 内挍无明郎主势(六贼之境。即如或伏或行。若七识四惑。及八中。三细。即常相续。故上云内校。下云昼夜常攒等) 昼夜常攒妄想旗 尘劳之众频团聚(一念嗔起。具八万鄣门。乃至一念。起五阴俱生等) 妙觉中城数被围(偈云。不能入觉城者。被贪爱等围之。令智慧大将入中。照显法身不得。法身隐于形壳中。如被围也) 由此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如斯(佛结答菩萨所问)
第十 二 述第二说病为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世尊复告善男子 听说前人我有无 若证我空谁毁赞 又谁说法号为吾 道吾说法他家毁 岂不照然我未除 说病以为真实法 虽勤精进转增愚
第十一 七 述第三将凡滥圣总结三以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二偈。抑圣同己)。
佛称凡圣圆融者 证入冥通事不虚 末世闻时元带我 心心常与妄情俱 便认如来解行处 真言与我更何殊 斯人抑圣同于己 不知犹是梦形躯(此下即骋已齐圣。于中初六句。明认其圣智) 或有众生未证得 谓言理智已其符 薄解圣凡平等理 浑迷乳酪异醍醐 斯人骋己齐于圣 是增上慢大凡夫(下十句。验出凡情) 见胜进者心生妒 足验常为惑所拘 恐疑圣者形无定 故约心情辨实虚 若得自他无二念(下文云。观彼怨家。如己父母) 不妨或得证真如(心虽如此。尚未必的是真证。如北川人。亦无彼怨家。如己父母。见他己未一) 他盛己衰即嫉恚 他衰己盛即欢娱 自觉内心如此者 即知决定属迷徒(后一偈。总结前三段) 上来三类众生行 验出皆明我爱余 是故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乖疏
第十二 二 述第四起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佛告善男子听末世 众生难得胜缘熏 纵有希望成圣道 无令求悟但多闻 却为多闻增我见(华严云。不能了自心。增一切恶) 不知实相助魔军(智论云。多闻无有慧。亦不知实相。犹如无目人。而于明中行) 趣果迷因狗逐块(涅槃云。但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犬逐块。不逐于人) 世尊从此观精勤(文在下)
第十三 二 述大文第四断惑成因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謟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主增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精勤勇猛降烦恼 定慧闻持愿早成 爱慢自他皆寂灭 贪嗔謟曲悉无生 勤求善友离邪见 佛说其人智渐明 若于所遇生憎爱 定是不能入觉城
至心忏悔
弟子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重若轻。若说若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鄣。次第稽颡。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是以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故啖此鱼肉邪。又言。为利杀众生。以钱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山岳。然弟子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云。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生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弟子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有此。
释。即悟妄等也。既知万法如空华。岂更见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全。真理一言。点凡成圣。亦释因不异果。如斯因地。方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顿出生死也。亦无等者。非唯轮转之法。亦无受轮转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脱。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危。意令修道者。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虚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作观行。故使身心空无。本性空寂。元来无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经。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解曰。于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念分别空有。不是无心。四总结离过。是真无念(拂迹之由。下自征释)。后释正因。
是则等者。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顺。亦非别有能顺。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顺净觉。故言净觉随顺。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后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经。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解曰。先征意云。身心幻妄许可说全空。知觉称理。因何又拂。有无俱绝。约何修行。释意云。相因相待。皆是从缘。人人之法岂实有体。生心动念即乖不性。失正念故。圆觉性体。俱无如是等。故于中曲分两节。初明诸法(二句)。后显一心(六句)。虚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灭也。谓如上相。犹若虚空。本自不生。今无可灭。非谓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经云。一切法空。无毫末相等(等取诸文非一)。常不动者。一切法寂(净名)。不来去也。非已去也。非未来。非现起故。故法句云。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法华云。常自寂灭相。又华严有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上句)。不来不去(下句)。无功用(非作故无等)。解脱门(净觉随顺)。
次如来藏下显一心也。略启二门。初唯释如来藏。后总释经意。初中六门分别(此是经题义[令]全部。故备释也)。一释名。二出体。三种类。四行相。五业用。六劝信。今初。由三义故。得名为藏。一隐覆义。二含摄义。三出生义。(佛性论亦有三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义。然局于此经文当乐也)隐覆者。复有二义。一者藏如来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具诸佛德。但以迷倒。都不觉知。故名藏也(藏有如来有财释也)。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云。生死二是如来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乃至常不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一萎华(贪使)佛身(真法界中)。二岩蜂(嗔使)淳蜜(说一昧法)。三糠糩(痴使)粳米(说种种法)。四粪秽(增上贪等)真金(真如不变)。五贫家(根本无明)宝藏(法身佛性)。六庵罗(见惑)内宝(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贫女(不净地垢)轮王(报身)。九燋模(净地诸垢)铸像(化身)。二者佛性论如来藏品云。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隐覆中文)。含摄者有其三。一体含用。谓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而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为藏(金器)。二圣含凡。佛性论言。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如来藏(所摄中文上二皆持业释)。三因含果。谓因地已摄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论说(能摄中文)。出生者(论三义中无此)。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证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论。释地义云能生能持。又释金刚藏云。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树心坚密。能生长枝叶华实。地智亦尔。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为如来。亦持业释)。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
二出体者。即论中一心也。论又依此显二门。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十地经云云)。胜鬘名为自性清净心。此下经云如来圆觉妙心。涅槃即名佛性。唯识但就染相名为藏识。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藏识。三种类者。佛性论云。如来藏有五种。一如来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义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实)。五自性清净藏(秘密)。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即论中初一藏。华严亦云入法界藏智无差别也)。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之四名。初总相。次克体。三已证。四约迷。将客尘不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思议如来境界。
(纵为犹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译者。具矣)四行相者。然此如来藏心。约真妄和合。总有二种行相。谓此经下云。如来藏自性差别。论云真如生灭。然真妄各有二义。真谓不变随缘。妄谓体空成事。真中不变。妄中体空。即真如自性也(胜鬘云。如来藏。离有为相。常住不变)。真中随缘。妄中成事。即生灭差别也。如真性中复有二种。胜鬘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若脱若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河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云。如实空。如实不空。义全同此。后释生灭。亦有二相。谓漏无漏。无漏复二。有为无为(无为亦在生灭门者。具如论疏辨也)。有漏亦二。谓善不善。五业用者。前二行相。皆有业用之义。初真性者。有其二业。一能持自体河沙功德。从本已来。不失不坏。二能御客尘河沙烦恼。无始时来。不染不污。后生灭亦有二业。一能起惑造业。旷劫长受六趣生死。故楞伽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灭。二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证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论等。由后二业故。宝性论引经偈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长行引胜鬘释云。性者如来藏(唯识释云。界以因义释。随自宗故)。依止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诸道者。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证涅槃者。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六劝信者。既诸佛因果。终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须信解(宝性云。是一切智者境界。何以故。乃为愚倒凡夫说耶。偈答以法弱心等云云)。离此别信。信则堕邪故。密严经云。呵为恶慧。必须了之。方知正道。故胜鬘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华严初会。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虽此心圣凡等有。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道者。深信自心。应舍难舍之妄缘。求见难见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胜鬘经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一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二也)。若料拣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见(执蕴为我)二四倒(无常苦无我不净)三失空(离空如来藏义。修空者三类云云)。具如宝性论说。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染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如胜鬘说。又反三非。三非。复成三是三非可以意得。
上来释竟。释经意者。今此文中。约藏自性。离有为相。常住不变。以释上拂迹之由。即二种行相中。真如门也。言如来藏者总标。次二句空藏。后三句不空藏。无起灭者。释上所知生死等。无知见者。释上彼知觉等。见各生死起者。即云执情。见生死灭者。即云知觉。今以如来藏中。既无可起可灭。何有能执能知。又迷时生死非起。净心非灭。故无迷也。悟时净心不起。生死非灭。故无悟也。无悟故无知见矣。此乃不不可识识。抑亦不可智知。识智俱如。方为自体真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性者。界性与藏心。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如论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如来藏则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如云能造善恶。能起厌求。就法界言。则无斯义。据此则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则遍周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究竟者。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者。体遍十方。满者。众德具足。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也。
第四结牒问词
经。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解曰。但结前文。更无别义。此下大文第二偈颂。文二一标举。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解曰。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者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颂。此言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颂。此云应颂。四名蕰驮南颂。此云集绝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十一段偈。于前四中。皆是祇夜。于后八中。正唯三七义。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恩说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释智辨。解持说行。对会可知。然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今此段中。五偈重讽。长行更无。别义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经文有少增减。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陈文四。初一偈讽了悟本觉。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二五句讽摧破无明。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上二段皆长离偈合。三七句讽拂迹成因。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满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幻灭无处及成佛道等言。长先偈后。四一偈讽结牒问因。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菩提心者。长隐偈显。下诸偈颂例此唱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谓创因法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证。则节级不同。良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证。阶降虽殊。必藉本因故。言依解前则信解。此则行证故。华严八十卷文亦唯四字摄尽。所谓信(初会)。解(其次六会)。行(第八一会)。证(第九一会)。此乃文虽广略。妙轨攸同。纶绪始终。唯斯二典。文中二。初征释用心。后广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异难明。意实相符言而似反。故须征释令解用心。然后随性随缘。广为明其行相。初征释文中。大科四段。不异初门。伸请中三亦同前例。今初进问威仪。
经。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币。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普贤是行中之体故。标居首。为下所依。总别观门。不离此故。二圣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陈中。文四。一就当根征起。
经。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解曰信解圆觉。即是当根虽达天真。未明缘起(下云曾不了知如幻境界)。大士悲愍接下无方。反覆征问。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问解行相违。于中复二。一幻幻何修问(难以幻修幻也)。
经。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解曰。初二句解。后二句行。谓一切如幻。正解分成。幻法非真。复何修习。故解与行进退相违。征释用心。实由斯矣。
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何穷尽。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
心识常怀惨毒。无慈愍心。或因贪起杀。因嗔因痴乃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及以咒杀。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鱼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或以槛弶坑拨。叉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四卓网四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蚬螺蚌湿居之属。使水陆之与空行藏窜无地。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或自共庖厨或。贷地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用伤毁。身首分离。骨肉销碎。剥裂屠割。烧煮炮炙。楚毒切害。横加无辜。但取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他杀。闻杀欢喜。或习屠脍。及为形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忿怒挥戈儛刃。或斩或刺。或推著坑堑。或以水沉溺。或塞穴坏巢土石捶碑。或以车马。躏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生命。垦土堀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害滋甚。或打扑蚊虻狛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泽沟渠。狂害一切。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水或菜。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类。或食酱醋。不看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著地细微众生。弟子以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厌拉拷掠。打掷脚手。蹴踏勤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僧。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乘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于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脱。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
(心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七)
此身念念变 乐念念无常 著欲诸人天 无眼故不见 后受至胜处 恒常受行乐 若死王未至 不能到乐处 不知生死者 心见不生怖 彼后欲死时 于自业方悔 境界不厌足 诸根亦如是 若为知灯照 则除著乐闇 常习近境界 思念无量种 如火为风吹 炽然而增长 欲乐甚大力 常增欲大焰 智者谛思量 故能调境界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