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八上
叹佛功德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所谓无染善巧方便大智慧宝。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若诸如来大智慧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置于如来深密藏中故。此四智宝。平均正直。端洁妙好。普能利益诸菩萨众。令其悉得智慧光明。是为如来心第四相。
第二 起幻销尘观
第一 二 述行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第一奢摩前已竟 如今次至等持门 即当起幻销尘观 万法存时即不存 此唱还标起行本 必须净觉作根源 已下正明初起行 虚心审听世尊言
第二 八 述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根尘识三因幻有 悟时觉此总非真 此三更互为缘起 故云幻化是其因 识之自分名心性 境杂于心故号尘 宴坐起诸如幻智 谛观幻者是何人 幻者都无实体性 无明妄有自他身 觉此即名除幻者 勤勤观察莫因循 所观之境能观智 至于出离及沉沦 一切悉皆知幻化 常知岂肯顺贪嗔 变起无边幻化智 遍观无量幻怨亲 一一称真非彰蔽 触途开显免迷津 即于幻化恒沙法 不见可除及可遵 何必观门须数数 只缘妄念起频频 除幻者(上二句)兼开幻众 开除二义未能分 上二句连下二句 亘须相对配其文 上是除迷(除也)下起行(开也) 上命离者(除也)下多闻(开也) 除遍计心一净镜(除也) 起依他行万重云(开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根境既销他己一 大悲内发岂为难 情发于中名内发 不劳作意故轻安 轻安义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说看 知幻怨亲无异念 利他自利岂亘单 伤彼幻中执实苦 悲心开示普令观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辞劳苦或饥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贪出离住泥洹 只为证于诸幻法 悲心如海广而宽 十方菩萨皆如此 必因证幻故行檀 次五波罗乃至十 终于八万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简滥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上长苗。
有闻垢净皆如幻 便谓迷情不假治 故云观者非同幻 令知药病义相违 病差不应常服药 翻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观门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圆时 如向土中种粟麦 苗生结子更须亘 收子之时苗土弃 兼收苗土是遇痴 种喻净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递相依 若不将心观妄法 无因起智入玄微 净心观妄而成智 智能入觉不思议 入觉自然能所泯 唯修进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梵语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胜缘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须等至胜妙之境) 等谓不沈亦不掉 至于妄尽入圆融 据涅槃经唯见观 其文虽异意令同 文中次第虽差别 皆令正遍见虚空(彼云。毗娑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皆是观生灭之法。即知。同此幻观)
此下入第三绝待灵心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一绝待也)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二绝待也)。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三绝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静观称真幻是俗 二门如上已开敷 今当绝待灵心观 双非真俗亦双符 还用觉心为行本 心金(性净本觉真心。被妄习所染。如金在矿)觉火(始觉之智。如火)入玄炉(观门如炉。金火入炉。即矿尽。以初悟之智。入观门。观察如来藏心。即烦恼尽。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修中道(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动静之门总不须 不但身心为挂碍 了知之智亦嫌粗 无意识知(知。是意识)身识觉(觉。是五识) 虚灵不昧似明珠 此即经中明字是 不开智慧不开愚 又且珠明有可见 心明空廓无(音没)形躯(非根识也) 下向无底高无顶 中无在处绝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东西南北绝方隅 欲言相用非缘起 欲言空寂异顽虚 欲说为明珠日月 欲标为见不开眸(眸眼也) 言知又异于分别 言觉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间无所比 迥然独立异众诸 相应即是灵心观 绝待不将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别念 且安明字破昏无 了了不依诸挂碍 碍无碍境悉超喻 既不滞于无碍境 岂令系想住如如(如如是无碍境。今不滞此。故云超) 受用资缘兼世界 虽无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闻见识(心也) 宛然只在旧禅居 观境洞然无际畔 身心尘域岂能拘 烦恼涅槃犹不碍 况于空界及诸余 如万斤钟楼所碍 击之声出振寰区 金铜器等皆如此 声相锽锽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纯陀与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观智 便须即定莫踟蹰 佛与众生心不异 便随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随顺妙觉。西国语倒。译者回文不尽)寂灭境界(随顺菩提涅槃也。虽即未具足。已随顺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为皆浮想。
上来所说修行法 始终性相了无遗 若有人能依此观 观成功用复何为 静幻不生名寂灭 妄缘之后一心时 见闻声色如盲响(如净名说) 遮莫嗅尝与觉知(遮莫者。于智如风。于味不分别。于触如智证。法如幻化) 任运自然名内发 不同初入强任持 轻安调畅离粗重 准上何烦再说之 随顺菩提名妙觉 即为大般涅槃时 翻出涅槃云寂灭 二俱无上圣中师 寂灭何殊于寂静 还须□析二相非 灭是涅槃静是定 灭超于静复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众生寿命属浮思 唯独自明他不见(上句释他不及。下句释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难窥 不可智知(自也)兼识(他也) 不分他己想相亘 华严经里分明说 一切众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灭始能知 绝待灵心中道观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译禅那云静虑 义当定慧等无偏 上云中道灵心者 显其真造一真源 起行文中绝对待 正由双泯故双全 是以三重遮二义 科为绝待理昭然 大涅槃经名舍相 亦名动静二俱捐 忧卑叉者名平等(全是本文平等。即此双存。是禅那义也。又云忧[(白-日+田)/廾]叉者。名为不[诤]不观不行。即此绝待义也) 还教定慧等心专 此上双非绝待者(指释相经文) 意令修习易忘缘 结名双是齐融者(指禅那) 定慧俱收义始圆 双非双是皆中道 绝待齐融悉离边 但勘经文三节义(一绝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双非。二灵心。如上指门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结名禅那也。此是双是齐融) 自知配释甚精研
第九 八 会前文及诸教
依门各释三门竟 从此评量三种名 三观皆标觉悟者 已闻前段六章经 初章悟得无生灭(答文殊云。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又云。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乃至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故此澄祥息妄情 第二了知诸法幻(答普贤云。众生幻。还依幻灭。乃至答普贤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尘亦灭。幻灭亦灭。终于明现故) 遂兴幻智化群生(此章末云。幻相永离。即是前幻灭亦灭也。又云。是诸菩萨圆妙行。即是前非幻不灭。垢尽明现也) 影灭空销觉显发(答普眼复云。垢尽对除。即无对垢。菩萨及说名教之佛。乃至灭影像故。无方清净。无遍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根尘识处界云云) 皆为除疑(金刚藏章)欲断爱(弥勒章) 始终顺觉证圆明(清净慧章。意云。后三章。亦只是成前三章) 此与涅槃三种相(彼云。无十相故。名大涅槃。[居]比丘数数修习定慧舍相。则断十相。定名三昧。若取色相。不观色常无常相。是名定相。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定慧平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次别释云云如上所引) 如前次配不亏盈 但彼渐门(涅槃从是渐教中终极之义)观蕴法(彼观色等五蕴生灭之法) 此依净觉以修行 又与天台三止观 始终法义悉调停 但彼先观诸性相 对三谛理便修成 此悟自心不立所(所观之境。谓三谛也) 唯依悟处自研精(初顿悟之时。已劝之决无疑也) 又此不标三止者 门门止观自相真 又详璎珞经三观 本业经中三谛名 一一三中各次配 悉皆相契不相形 十方菩萨皆修此 离此无由入觉城 三世如来从此证 如佛此说总顷听
第十 八 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初销本文
依觉修成还证觉 始终于觉永依随 故云随顺并亲近 离此修行无所依 十方诸佛诸菩萨 道品波罗智与悲 八万四千同异行 皆将三观以为基 此是行人之事业 修之前后或同时 单复互习名随顺(如下二十五轮) 圆证寂成(圆觉)无上师
后释三数之教
此经本业涅槃教 璎珞天台等化仪 何得观门方便法 皆将三数以为规 良缘法性元三大(华严大方广三字。是体大。相大。用大。起信亦列三大) 迷成三道镇相违(十二因缘。具惑道业道苦道。此三与三大。常远隔也) 故说三因皆佛性(虽三道长隔三大。然于此不失自性。故名三因佛性。一性因佛性。即本性也。当此灵心。二了因。达妄法皆空。即此静观。三缘因。六度万行。迷即此幻观) 制三聚戒便坚持(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 令依三上修三观 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展三归(三宝) 灭于三道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具于三德不思议 得三妙觉(实相菩提。方便菩提。实智菩提)三圆寂(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圆净涅槃) 住三秘密(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是圆伊(伊字三点) 故此经云一切佛 皆将三观以为基(□□本文)
八挍三观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二乘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此云无贼。亦云杀贼)辟支(此云缘)佛(此云觉者。谓觉缘之者)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初三偈且释罗汉辟支。
阿者言无罗汉贼 杀烦恼贼是其功 十使已除(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八解脱 三明已备六神通 辟支佛者名缘觉 觉了因缘自性空 修此二乘成极果 悉超三果出烦笼 应受人天广供养 堪为龙鬼所归宗 礼者灾衰当殄灭 供之福报自丰隆
次二偈述度人令得二种圣果功德。
若人教化众生类 令入如斯圣位中 从一二三直至亿 百千万亿数方终(从一数。至忆。又从一亿二亿数百千个亿。方后度得尔许人。皆成罗汉辟支佛也) 世福只应佛晓了 凡夫欲测实其缘(此上正明功德。此下明超过人天) 施戒善因将对此 犹如培塿比高峰
三有八句明修习三观福。又超过度人之福。
复有一人别起行 唯求圆觉一乘宗 闻说前未三种观 心心领悟庆难逢(三观根本是前六章所说。到此成就故。功德甚多) 一志不随万境执(经云随顺者。是前六章所说。不随顺遍计执情也) 万般唯顺一心融(正明随顺无碍法门。无碍法门者。万境融为一心也。依此故。三观无碍) 修习此心才一念(经云一刹那顷) 已过前福(度人证圣果之福)数无穷
五有二句申疑情。
刹那之福何如是 心虽欲信意难从
后二句通疑念。
都为正当随顺处(一在随顺身心外境。皆全空如幻。但是圆觉净心心境界处也) 此时直与佛全同(故经云十方如来心。皆于中现)
至心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熏习无明。鄣蔽心目。随逐烦恼。造三世罪。或耽染爱着。起于贪欲烦恼。或嗔恚忿怒怀害烦恼。或惛愦瞪瞢不了烦恼义。我慢自高轻慠烦恼。疑惑正道。犹预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著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明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等四执横计烦恼。如是烦恼。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守惜坚著。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堕缘缓不勒烦恼。情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而誉不直心烦恼。刚强难触不调烦恼。易忿难悦多贪恨烦恼。疾姤击刺狼戾烦恼。凶险暴害谄毒烦恼。乖背二谛执相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流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如是诸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愿皆消灭。
又弟子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月厚。非唯轮转生死。受苦无穷。而乃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于众善。成种种鄣。今日觉悟。一一忏悔。所谓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之烦恼(乍看似鄣字在句末。细详鄣字之意。皆在每句之首。已学初地至十地不合。是烦恼故)鄣。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之烦恼。受人天尊贵之烦恼鄣。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鄣。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鄣。学立那般那数息不净观诸烦恼鄣。慈悲喜舍因缘烦恼鄣。学十方便三观义烦恼鄣。学四念处暖顶忍之烦恼鄣。学闻思修第一法烦恼障。学空平等中道解烦恼鄣。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鄣。学七觉支不示相之烦恼鄣。觉于道品因缘观之烦恼之鄣。学八解脱九定之烦恼鄣。学于十智三三昧之烦恼鄣。学三明六通因无碍之烦恼鄣。学六度四等之烦恼鄣。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鄣。学大乘心四弘担愿之烦恼鄣。学十信十行之烦恼鄣。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鄣。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鄣。学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之烦恼鄣。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鄣。如是乃至鄣学佛果百万阿僧祗诸行上之烦恼。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至倒稽首。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悉皆消灭。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折骄慢幢。竭爱欲水。灭嗔恚火。破愚痴闇。拔断疑根。裂诸见网深知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贼怨。六入空聚。爱诈亲善。修八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应十波罗蜜常现在前。
又愿弟子。藉此忏悔鄣于诸行一切烦恼愿弟子。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被结业之所回转。以如意通。于一念顷。遍至十方诸佛净土。摄化众生。于诸禅定甚深境界。乃至一切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无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等众听说此时无常偈
莫道年年相保守 功德各自卑修营 此会众徒分散后 岂知谁死复谁生 一朝入玉成尘聚 家中寂寂不闻声 纵使灵床安哭处 何由可得见真形 凡愚不觉此 常耽五欲乐 正法念经中(出第三十七) 说偈呵责曰 若人不观心 常受行欲乐 长夜久时眠 苦恼不曾灭 痴故乐受乐 不觉知苦恼 后得衰恼时 乃知得何果 欲初似贤善 不实甚为恶 此为地狱使 专行不饶益 盲者信此欲 智眼者则离 犹险岸相似 如是堕地狱 谨慎第一友 常能作利益 放逸第一怨 故应近善友 欲遍一切身 如第一严毒 恶道第一道 所谓放逸是 若行于放逸 复深著境界 彼以愚痴故 常受诸苦恼 一切命皆失 一切乐皆尽 一切爱别离 汝死时欲生 死为第一恶 到旷野大道 更无如法归 故应随顺法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