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原人论 2 斥责迷惑的固执

  2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

  译文

  儒、道二教,认为人、畜等生灵都是由虚无大道而生成养育,这里所谓「道」,本性自然,从中衍生出混元之气,混元之气衍生出天、地,天、地又衍生出万物。所以智愚贵贱的差别,贫富苦乐的不同,都是由上天和不可捉摸的命数所安排决定,因而一切生灵死后,其元气又复归天地,返回虚无的大道。

  由于外教立教的宗旨,只在于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轨范去修身践行,而并不在于穷究一切存在的原由,所以其所谓万物,也不论及一般知觉现象之外的存在。虽然二教也以大道作为设教的根本,却不具备如佛教一样的,能察知一切存在,由顺境到逆境,由开端到毁灭,由染发薰习而心缘下转,由净法薰习而背尘合觉的起灭过程。由于修习儒、道二教的人,不知儒、道之说只是方便的权宜之教,而固执地认为了义之教。下面我举例几条,加以质询:

  对那些主张万物都从虚无大道而衍生的人而言,大道即是生死贤愚的根本,祸乱福庆的始基,作为基址与根本的大道既然恒常存在,那么由其衍生出的祸乱与凶愚等现象,也不应该是人力可以清除的;同样,由其衍生的福庆与贤善等现象,也不可能通过积累善行来加以增益。这样说来,怎么可以用得上老庄的教义?

  再则,如果大道养育凶残的虎狼,孕育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夭折颜回、冉耕这样的贤人,祸及伯夷、叔齐一类的节义之士,那怎么能称得上是至尊名号呢?

  再则,又认为一切万物都由大道自然生成,而不是由于因缘假合而成,那么一切彼此没有因缘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应该可以自然生化,如说石头可以生草,草可以生人,人可以生畜等等。

  再则,既然万物生化都自然而然,没有时间的早晚与先后的顺序,道家所谓的神仙就不应该靠炼丹采药以求长生,太平之世也不应该靠贤良之士来帮助扶持,仁义之德也不应该靠教化与修习来养成,那么老、庄、周、孔何以要创教立义来作为后世的轨范呢?

  儒道二教又说,万物都从混元之气辗转而生,那么像初生的婴孩,其忽然生起的意识,并未学习过思虑运作,怎么能够产生出爱恶骄恣等情感的变化呢?如果说忽然生起的意识自然就能随念爱恶,那么儒教所提倡的五德、六艺,也应该可以随念而理解,为何还要有待于不断修习才能完成?

  再则,如果生命是禀承元气而忽然产生,人死是元气消散而忽归寂灭,那么鬼神之事又如何解释?而且世上有了知道前世和追忆往事的现象,据此就可以推知,现在的存在,是由前世的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并不是禀承元气而忽然生起的。

  再则,验知鬼神具有灵知不断的现象,可以推知,生命死后,并不是元气消散而忽归虚无,所以古代的典藉上有许多记载祭祀求祷的现象。况且死而复苏的人说到阴间情况等事,或死后感动妻子儿女,对生前恩怨以报复等现象,从古到今也时有发生呢?

  原典

  斥迷第一[注释:「第一」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并在「斥」字前有「一」字。]习儒道者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注释:此句意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之义,表明一切有情都依赖于道而生成、发展。],谓道法自然[注释:道法自然: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法地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自然本性,非造作之义,不是泛指一般之自然界。],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智愚[注释:智愚: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注释:时命:皆指定数、天、时、命都是儒家学说用以指示超人力的力量 。如《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中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都是此义。],故死后却归天地[注释:天地:儒家以天地而喻道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宗极。],复其虚无[注释:虚无:道家以虚无喻道之清虚广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之本。]。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注释:依身立行:泛指儒、道二教修身立命的各种轨范与践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注释:象外:指超越一般的知觉现象的存在。佛教学者一般以为,儒家所论,不出天地之外,且罕言性与天道等形上学的存在;道家虽主张清虚玄远,但也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思想,所以都不以论议象外作为自己学说的本旨。],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注释:顺逆起灭:这是指佛教说的十二因缘。由无明起行,辗转而产生出生老死等现象,称无明顺起;反之,通过智慧断除无明,由无明灭而行灭,乃至生老死等现象灭,证得圣果,即所谓逆生死而还灭无明。]、染净因缘[注释:染净因缘:对此佛教大小各乘,说法不一。小乘一说认为,十二因缘中,由无明缘行,乃至缘生出老、死等现象,是谓染因缘;反之,由智慧断灭无明,乃至行、老、死等现象随灭,是谓净因缘。小乘另一说认为,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染因缘;灭谛与道谛为净因缘。大乘,尤其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法性宗认为,阿赖耶识由真妄和合而成,若迷之时,染法有力,心缘下转,沈沦三界,叫染因缘;悟时净法有力,背尘合觉,成四圣位,叫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无[注释:「虚无」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祝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注释:不可除:此指祸乱等现象非人力可以剪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注释:不可益:此指福庆等现象非通过积善可以增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

  又,道育虎狼,胎[注释:胎:此作动词含孕之义。]桀、纣[注释:桀、纣:均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暴君。桀为夏朝十七世国君,名履癸,谥法云,其为政无道,暴戾顽狠,贪虐荒淫,后为商朝所灭。纣为殷商朝三十世国君,名受,谥法云,其为政暴虐,残义害善,后为周朝所灭。],夭[注释:夭:短折之义,在此作动词用。]颜、冉[注释:颜、冉:均是孔子的门徒,古代著名的贤人。颜,即颜回,字子渊,《论语》中记载他「不迁怒,不贰过」,可惜年轻就不幸病死。冉,即冉耕,字伯牛,在孔门中以贤著称,也染疾而终。],祸[注释:祸:凶祸,在此作动词用。]夷、齐[注释:夷、齐:均为殷周时期有名的贤士,传说周武王伐商纣,他们谏之不从,商灭后,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下。],何名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注释:「或」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应」。]生人,人生畜等。

  又,应生无前后[注释:前后:在此系指一切现象自然生化的时间先后。下文中的「早晚」亦同此义。],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注释:丹药:即炼丹,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指在炉鼎中烧炼矿石药物,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即金丹),后来道士将此方术加以扩充,除将上述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称作「外丹」外,又将人体拟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称作「内丹」,此「丹药」即二者统称。],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欻[注释:欻:忽然之意。]生之神[注释:神:此指人之精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注释:婴孩:古代称女曰婴,称男曰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注释:五德: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六艺[注释:六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必备的技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欻有,死是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注释:鬼神:鬼,通指阴魂;神,通指阳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通常用来指称相互对应,性质相异的一对超感知的精神现象。]乎?且世有鉴达[注释:鉴达:此指可以了知、通达之义。]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注释:生前相续:指前世是由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不是前后相断,没有联系的。],非禀气而欻有。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欻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途[注释:幽途:泛指阴间等鬼神之域。]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译文

  有外道诘难说:如果人死后变为鬼,那么从古以来的鬼,应该填塞街巷,必然会有人见到,但实情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对此可以回答说:人死后轮回于六道之中,不一定都变为鬼,鬼死后也可以再变成人,岂有从古以来的鬼一直积存下来不变呢!而且天地之气本来没有灵知之性,人禀承无知的元气,怎么能忽然生起有灵明觉知的意识呢?草木也是也是禀元气而成,为何又没有灵明觉知之性?

  他们又说: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等现象,都是由天命所决定,那么天赋予万物的命运,怎么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以至于祸多福少的道理呢?如果多少的比分由天主宰,那么天怎么如此不公平?况且还有无品行而出身高贵,守品行而出身低微,无德而富足,有德而贫寒,不守道义的人吉利,遵行道义的人逢凶,仁义者短命,残暴者长寿,以至于有道的人丧亡,无道的人兴盛等现象。如果这一切都是由天所主宰,天要兴旺无道而衰亡有道,那里还有善良谦让的人得奖赏,荒淫骄盛的人受惩罚的道理?

  再则,既然祸乱反逆都是由天所决定,那么圣人立教,指责人而不指斥天,归罪事物而不归罪命数,是不合道理的。那么《诗经》讥刺人伦废坏的乱政,《尚书》褒扬古代治世的王道,《礼记》崇尚差别尊卑、各安其位的礼制,<乐记>激励助教化、美风俗的音乐,难道也是奉敬上天的意志,顺承造化的安排吗?据此可知,专门修习这种教义的人,还不能穷究人物的根本。

  原典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注释;以上诸句,疑脱胎于汉代王充《论衡·论死篇》中:「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外难,即指外道对内教的诘难。]?

  答曰:人死六道[注释:六道:又称六趣,佛教认为:众生因其业力的不同而流转轮回于六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注释:天:系指超自然人力的造化力量。],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按「有」字据金陵刻经处《华严原人论合解》补)道,何有福[注释:「福」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边」。]善益谦[注释:益谦:文出《周易》谦卦中之彖语,其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即谦退之德,儒教、道教都崇尚谦德之美,认为谦者受益,故谓之「益谦」。]之赏,祸谣[注释:「谣」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淫」。]害盈[注释:害盈:文出《周易》谦卦之彖语,其彖中曰:「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即骄盈之气,儒、道二教反对骄盈之气,所谓盈满之咎,认为盈满者必受害,故谓之「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注释:诗:即《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种形式,其风、雅中对善则美誉,对恶则讥讽,如对人伦废坏的乱政予以讥刺,故谓之「刺乱政」。]刺乱政,《书》[注释:书:即《尚书》,其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几种形式,都是记载褒扬古代三帝三王治世化民的事迹,故谓之「赞王道」。]赞王道,《礼》[注释:礼:即《礼记》,其记载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典章,目的是垂范后世,别尊卑,使君臣父子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不敢僭越,故谓之「安上」。]称安上,<乐>[注释:乐:指<乐记>,此文载在《礼记》一书中。古人认为音乐歌舞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升沉兴衰,可以助教化,美风俗,故谓之「移风」,]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注释:造化:天之异名,指造作变化万物的一种力量。]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