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
译文
儒、道二教,认为人、畜等生灵都是由虚无大道而生成养育,这里所谓「道」,本性自然,从中衍生出混元之气,混元之气衍生出天、地,天、地又衍生出万物。所以智愚贵贱的差别,贫富苦乐的不同,都是由上天和不可捉摸的命数所安排决定,因而一切生灵死后,其元气又复归天地,返回虚无的大道。
由于外教立教的宗旨,只在于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轨范去修身践行,而并不在于穷究一切存在的原由,所以其所谓万物,也不论及一般知觉现象之外的存在。虽然二教也以大道作为设教的根本,却不具备如佛教一样的,能察知一切存在,由顺境到逆境,由开端到毁灭,由染发薰习而心缘下转,由净法薰习而背尘合觉的起灭过程。由于修习儒、道二教的人,不知儒、道之说只是方便的权宜之教,而固执地认为了义之教。下面我举例几条,加以质询:
对那些主张万物都从虚无大道而衍生的人而言,大道即是生死贤愚的根本,祸乱福庆的始基,作为基址与根本的大道既然恒常存在,那么由其衍生出的祸乱与凶愚等现象,也不应该是人力可以清除的;同样,由其衍生的福庆与贤善等现象,也不可能通过积累善行来加以增益。这样说来,怎么可以用得上老庄的教义?
再则,如果大道养育凶残的虎狼,孕育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夭折颜回、冉耕这样的贤人,祸及伯夷、叔齐一类的节义之士,那怎么能称得上是至尊名号呢?
再则,又认为一切万物都由大道自然生成,而不是由于因缘假合而成,那么一切彼此没有因缘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应该可以自然生化,如说石头可以生草,草可以生人,人可以生畜等等。
再则,既然万物生化都自然而然,没有时间的早晚与先后的顺序,道家所谓的神仙就不应该靠炼丹采药以求长生,太平之世也不应该靠贤良之士来帮助扶持,仁义之德也不应该靠教化与修习来养成,那么老、庄、周、孔何以要创教立义来作为后世的轨范呢?
儒道二教又说,万物都从混元之气辗转而生,那么像初生的婴孩,其忽然生起的意识,并未学习过思虑运作,怎么能够产生出爱恶骄恣等情感的变化呢?如果说忽然生起的意识自然就能随念爱恶,那么儒教所提倡的五德、六艺,也应该可以随念而理解,为何还要有待于不断修习才能完成?
再则,如果生命是禀承元气而忽然产生,人死是元气消散而忽归寂灭,那么鬼神之事又如何解释?而且世上有了知道前世和追忆往事的现象,据此就可以推知,现在的存在,是由前世的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并不是禀承元气而忽然生起的。
再则,验知鬼神具有灵知不断的现象,可以推知,生命死后,并不是元气消散而忽归虚无,所以古代的典藉上有许多记载祭祀求祷的现象。况且死而复苏的人说到阴间情况等事,或死后感动妻子儿女,对生前恩怨以报复等现象,从古到今也时有发生呢?
原典
斥迷第一[注释:「第一」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并在「斥」字前有「一」字。]习儒道者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注释:此句意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之义,表明一切有情都依赖于道而生成、发展。],谓道法自然[注释:道法自然: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法地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自然本性,非造作之义,不是泛指一般之自然界。],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智愚[注释:智愚: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注释:时命:皆指定数、天、时、命都是儒家学说用以指示超人力的力量 。如《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中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都是此义。],故死后却归天地[注释:天地:儒家以天地而喻道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宗极。],复其虚无[注释:虚无:道家以虚无喻道之清虚广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之本。]。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注释:依身立行:泛指儒、道二教修身立命的各种轨范与践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注释:象外:指超越一般的知觉现象的存在。佛教学者一般以为,儒家所论,不出天地之外,且罕言性与天道等形上学的存在;道家虽主张清虚玄远,但也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思想,所以都不以论议象外作为自己学说的本旨。],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注释:顺逆起灭:这是指佛教说的十二因缘。由无明起行,辗转而产生出生老死等现象,称无明顺起;反之,通过智慧断除无明,由无明灭而行灭,乃至生老死等现象灭,证得圣果,即所谓逆生死而还灭无明。]、染净因缘[注释:染净因缘:对此佛教大小各乘,说法不一。小乘一说认为,十二因缘中,由无明缘行,乃至缘生出老、死等现象,是谓染因缘;反之,由智慧断灭无明,乃至行、老、死等现象随灭,是谓净因缘。小乘另一说认为,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染因缘;灭谛与道谛为净因缘。大乘,尤其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法性宗认为,阿赖耶识由真妄和合而成,若迷之时,染法有力,心缘下转,沈沦三界,叫染因缘;悟时净法有力,背尘合觉,成四圣位,叫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无[注释:「虚无」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祝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注释:不可除:此指祸乱等现象非人力可以剪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注释:不可益:此指福庆等现象非通过积善可以增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
又,道育虎狼,胎[注释:胎:此作动词含孕之义。]桀、纣[注释:桀、纣:均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暴君。桀为夏朝十七世国君,名履癸,谥法云,其为政无道,暴戾顽狠,贪虐荒淫,后为商朝所灭。纣为殷商朝三十世国君,名受,谥法云,其为政暴虐,残义害善,后为周朝所灭。],夭[注释:夭:短折之义,在此作动词用。]颜、冉[注释:颜、冉:均是孔子的门徒,古代著名的贤人。颜,即颜回,字子渊,《论语》中记载他「不迁怒,不贰过」,可惜年轻就不幸病死。冉,即冉耕,字伯牛,在孔门中以贤著称,也染疾而终。],祸[注释:祸:凶祸,在此作动词用。]夷、齐[注释:夷、齐:均为殷周时期有名的贤士,传说周武王伐商纣,他们谏之不从,商灭后,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下。],何名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注释:「或」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应」。]生人,人生畜等。
又,应生无前后[注释:前后:在此系指一切现象自然生化的时间先后。下文中的「早晚」亦同此义。],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注释:丹药:即炼丹,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指在炉鼎中烧炼矿石药物,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即金丹),后来道士将此方术加以扩充,除将上述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称作「外丹」外,又将人体拟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称作「内丹」,此「丹药」即二者统称。],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欻[注释:欻:忽然之意。]生之神[注释:神:此指人之精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注释:婴孩:古代称女曰婴,称男曰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注释:五德: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六艺[注释:六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必备的技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欻有,死是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注释:鬼神:鬼,通指阴魂;神,通指阳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通常用来指称相互对应,性质相异的一对超感知的精神现象。]乎?且世有鉴达[注释:鉴达:此指可以了知、通达之义。]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注释:生前相续:指前世是由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不是前后相断,没有联系的。],非禀气而欻有。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欻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途[注释:幽途:泛指阴间等鬼神之域。]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译文
有外道诘难说:如果人死后变为鬼,那么从古以来的鬼,应该填塞街巷,必然会有人见到,但实情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对此可以回答说:人死后轮回于六道之中,不一定都变为鬼,鬼死后也可以再变成人,岂有从古以来的鬼一直积存下来不变呢!而且天地之气本来没有灵知之性,人禀承无知的元气,怎么能忽然生起有灵明觉知的意识呢?草木也是也是禀元气而成,为何又没有灵明觉知之性?
他们又说: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等现象,都是由天命所决定,那么天赋予万物的命运,怎么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以至于祸多福少的道理呢?如果多少的比分由天主宰,那么天怎么如此不公平?况且还有无品行而出身高贵,守品行而出身低微,无德而富足,有德而贫寒,不守道义的人吉利,遵行道义的人逢凶,仁义者短命,残暴者长寿,以至于有道的人丧亡,无道的人兴盛等现象。如果这一切都是由天所主宰,天要兴旺无道而衰亡有道,那里还有善良谦让的人得奖赏,荒淫骄盛的人受惩罚的道理?
再则,既然祸乱反逆都是由天所决定,那么圣人立教,指责人而不指斥天,归罪事物而不归罪命数,是不合道理的。那么《诗经》讥刺人伦废坏的乱政,《尚书》褒扬古代治世的王道,《礼记》崇尚差别尊卑、各安其位的礼制,<乐记>激励助教化、美风俗的音乐,难道也是奉敬上天的意志,顺承造化的安排吗?据此可知,专门修习这种教义的人,还不能穷究人物的根本。
原典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注释;以上诸句,疑脱胎于汉代王充《论衡·论死篇》中:「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外难,即指外道对内教的诘难。]?
答曰:人死六道[注释:六道:又称六趣,佛教认为:众生因其业力的不同而流转轮回于六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注释:天:系指超自然人力的造化力量。],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按「有」字据金陵刻经处《华严原人论合解》补)道,何有福[注释:「福」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边」。]善益谦[注释:益谦:文出《周易》谦卦中之彖语,其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即谦退之德,儒教、道教都崇尚谦德之美,认为谦者受益,故谓之「益谦」。]之赏,祸谣[注释:「谣」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淫」。]害盈[注释:害盈:文出《周易》谦卦之彖语,其彖中曰:「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即骄盈之气,儒、道二教反对骄盈之气,所谓盈满之咎,认为盈满者必受害,故谓之「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注释:诗:即《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种形式,其风、雅中对善则美誉,对恶则讥讽,如对人伦废坏的乱政予以讥刺,故谓之「刺乱政」。]刺乱政,《书》[注释:书:即《尚书》,其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几种形式,都是记载褒扬古代三帝三王治世化民的事迹,故谓之「赞王道」。]赞王道,《礼》[注释:礼:即《礼记》,其记载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典章,目的是垂范后世,别尊卑,使君臣父子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不敢僭越,故谓之「安上」。]称安上,<乐>[注释:乐:指<乐记>,此文载在《礼记》一书中。古人认为音乐歌舞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升沉兴衰,可以助教化,美风俗,故谓之「移风」,]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注释:造化:天之异名,指造作变化万物的一种力量。]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