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原人论 3 斥责偏浅的教义

  3斥责偏浅的教义——指修习佛学而不了解教义的人

  译文

  依照佛教的教义,由浅入深,大略可分为五个层次: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一、佛陀为最初发心修行的人,只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业报和善因善报、恶因恶报的教义,说如果造最严重的十恶之罪,死后便堕入地狱,其次流转为饿鬼,如果罪业较轻,则变为畜生。从这层看,佛陀的教义很类似于世俗儒教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人伦规范。佛教徒要求能遵守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噉肉,才能免于三途之苦,死后再转生为人。如果能修持十种善行以及布施、持戒,死后则可转生于六欲天。如果修习色界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的四种空定,死后则可转生于色界和无色界天,所以把此种教义叫做人天教。按照此教的教义,因业是死后流转的根本。

  现在我们对此教的教义加以诘难:既然由于所因业的不同,而分别流转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等五道之中,那么不知是谁在造业因?又是谁在受果报?如果说我们的眼、耳、手、足能造作因业,那么刚死的人,其眼、耳、手、足宛然尚在,怎么看不到其见闻造作?

  如果说心在造作业因,那么心又具体指什么?如果指肉体之心,肉体之心是有形质的器官,系附藏于身内,怎么能迅速进入眼、耳之中,并令其能辨别是非善恶?如果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又凭什么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而且心与眼、耳、手、足都归属色法,有质碍之性,怎么能内外相通,相互应接运为,共同造作业缘?

  如果说只是喜、怒、爱、恶等感情发动身口,令其造业,那么喜怒等感情忽起忽灭,本身就没有实在的自性,怎么还能作为主宰去指使身口造作业因?

  如果说不应像这样步步推论,一切都是我的身心共同造作业因,那么此身灭后,谁来承受这业因的苦乐果报?如果说人死之后,由别的身心来承担,难道有今日身心造罪作福,而让后世其他身心受苦受乐的道理呢?

  据此可知,修福德的人十分不幸,而造罪恶的人则十分幸运,为何业报之理这样不公平?通过这些可以推知,只是修习人天教,虽然能使人相信业果报应,却仍不能了解存在的根源。

  原典

  斥偏浅第二[注释:「第二」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并在「斥」字前有「二」字。]习佛不了义教者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注释:五等:即五教,是指华严宗根据自家观点,对佛陀说法教义所进行的判教。华严宗之判教,共有二种。一是始于杜顺,成于贤首的五时判教,即所谓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另一种,即是本文的判教,其「人天教」,指以持五戒而得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小乘教],相当于前贤首的「小乘教」,指以四部《阿含经》、《婆娑论》等经论为主,说灰身灭智的涅槃之法;「大乘法相教」,相当于贤首「大乘始教」中之相始教,指以《解深密经》、《唯识论》等经论为主,阐明五性、依他等义的唯识之法;「大乘破相教」,相当于贤首「大乘始教」中之空始教,以《般若经》、《大智度论》等经论为依,说诸法皆空等教义者;「一乘显性教」相当于贤首之终教、顿教、圆教之三教,以《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为依,说真如缘起,不变随缘圆融教义者。]: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注释:一乘: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乘一」。]显性教。此一在第三篇中[注释:此一在第三篇中: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在第二篇中」。]。

  一、佛为初心人[注释:初心人:指初发心修习佛法者。],且说三世业报[注释:三世业报: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业报,即根据不同的业因而招致不同的果报,这里具体指过去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注释:十恶:今别指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即与非自己之妻或夫而行淫,四、妄语,五、两舌,即离间他人,说是非之语,六、恶口,即讲粗恶之语,七、绮语,即讲淫秽之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即不正确的观念。此十恶为一切苦报之因,所以又名十恶业。],死堕地狱[注释:地狱:梵语Naraka或Niraya之义译,指不乐,可厌之地。此指地狱道,佛说三恶道之一。佛教讲的地狱有三类,一为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为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三为孤独地狱。],中品饿鬼[注释:饿鬼:梵语Pareta义译,此指饿鬼道,佛说三恶道之一。饿鬼常受饥饿之苦,由其所受果报之不同,而有胜劣程度的差异。],下品畜生[注释:畜生:梵语Tiryagyoni之义译,又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此指畜生道,佛说三恶道之一。]。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注释:五常之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此即指儒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常[注释:仁义等五常: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仁识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剑手而举,吐番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令持五戒[注释:五戒:分别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注释:不饮酒噉肉: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得免三途[注释:三途:即上说地狱、饿鬼与畜生三恶道。],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注释:十善:与十恶相对,指从不杀生乃至不邪见等十种顺理之善业。],及施戒[注释:施戒:施,指布施;戒,在此指修十善之外的出家等戒。]等,生六欲天[注释:六欲天:佛教说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分别指一、四王天,其中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其中以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三、夜摩天,其天中时唱快乐之音;四、兜率天,又言喜足,对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五、乐变化天,对五欲之境能自乐变化;六、他化自在天,对五欲之境可以自在变化。],修四禅八定[注释:四禅八定:四禅,指色界之四种禅定;八定,即色界的四禅定再加无色界之四空定。所谓四禅定,分别指第一、初禅定,指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此定有心、所对待与喜、乐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此定无心、所对待,但有喜、乐二受;第三、第三禅定,能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此定只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禅天生果之禅定,此定无心所喜乐,最为寂静。所谓四空定:分别指第一、空无边处定,此定可破一切色相;第二、识无边处定,此定可破第一空无边能观之心相;第三、无所有处定,此定所观、能观皆破;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生色界[注释:色界:即色界天,佛教之三界之一。佛教认为,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可分为欲、色、无色等三个不同等级的境界,色界在欲界之上,为离淫食二欲的有情住所,此界殊妙精好,根据禅定之浅深粗妙为分为四级,名之为四禅天。]无色界天[注释:无色界天:此界无一色、一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等,在色界之上,此界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之中,根据禅定之深浅,也分为四级,又名四空处。];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注释:恶:即上文中之十恶。]、二善[注释:二善:即上文中之五戒、十善等。]、三不动[注释:不动:即上文中之四禅八定,因其相对欲界散动之义,故谓之不动。];报有三时:谓现报[注释:现报:指现在作善作恶,现身受报。]、生报[注释:生报:指今生作业,来生受报。]、后报[注释:后报:谓于现在所造善恶之业,二生以后,受其果报。]。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注释:五道:又名五趣,为有情往来之所,其分别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与天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注释:心:佛教说心有四种,一为肉团心,即五脏之心;二为缘虑心,能通八种识,缘虑分别;三为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能集不同种子并发起现行;四为坚实心,即指如来藏性。]?若言肉心,肉心有质[注释:质:因肉团心属色法,有质碍之性。],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此[注释:此: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注释:神理:即业报之理,佛教认为,一切业由心造,故名之为神。]如此无道?故知但习此教者[注释:者: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译文

  二、小乘教义认为,人的形骸与意识,从没有开端的久远时间以来,由于内因与外缘相互作用的缘故,忽生忽灭,前后相继不断,如同涓涓的流水,流注不断;又如同灯上的火焰,相续不灭。

  人的身心的存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相互和合而成。从表面看,人的身心似乎可以永久存在,凡夫愚暗不觉,即认为自己的身心为一常住不变的实体,并执著不放,从而产生贪、瞋、痴等三毒。三毒薰发意识,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因,业因既已造成,果报也在所难逃。所以由不同的业因,而有天道之乐和地狱、饿鬼诸道之苦的分别;由相同的业因,而又产生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等优劣不同的境界。对于所感业因而受得的身心,还要固执为实有的存在,从而再生起新的贪、瞋、痴三毒,又不断造业受报。有人身,则有生、老、病、死,死又复生;有境界,则有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如此往复,轮回不穷,就像汲井轮一样,都是由于不能了解此身本来就不是实有的存在。既然此身不是实有的存在,所以才说它只不过是因色心的不同元素假合而成的一种幻相。

  现在让我们来推敲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大元素,心则有受、想、行、识之四种功能。如果这些都是实有的存在,那么就构成八种不同的实有。况且单就「地」这一元素中,就有众多不同的因子,所谓构成人身的三百六十段骨髓一一各别,其皮、毛、筋、肉、肝、心、脾、肾也互不相同。构成认识情感的不同,器官也各不相同,视见不同于听闻,喜乐之情不同于怨怒之感,以至于有八万四千种之多的不同烦恼。

  既然有如此纷繁杂多的存在,不知那一存在为实有的存在,若都是「我」这个实有的存在,那么实有的存在就有百千之众,一身之中,也就主宰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实在。除了构成身心的众多元素之外,不再有别的现象存在。反复推寻「我」这一实有的存在时,却没有发现有自性可言,于是便可以领悟到,此身只是由众多的因缘假合而成的幻相,本来就没有实有我的存在。那么还为谁生贪瞋之情?为谁起杀盗之心和持守戒规?

  因此不再把心系恋于三界之内的有漏善恶,通过观照一切现象都没有实性的智慧,断灭贪、瞋、痴等三毒,止息一切业因,证悟到无恶的真谛,以至于成就阿罗汉的证果。消除一切身心的活动,才能断灭一切苦恼。根据此教的教义,认为色心二法和贪、瞋、痴三毒,为一切生命存在及不同物质世界的根本。从过去到未来,不再有别的因素为根本。

  现在对此教的教义进行诘难:如果说色之四大与心之四蕴,经生累世都为一切存在的根本,那么身心自体就应该永无间断,而五种意识如果不从其识根与所对之境界为条件,则不能产生。人的意识也会在某些特殊的状态下不发动起行。在无色界天,没有构成色法的四大元素的存在,那么色之四大元素又怎样能维持此身,永世而不断绝呢?据此可知,专习此教的人,也没有弄清楚此身存在的根本。

  原典

  二、

  二、小乘教者,说形骸之色[注释:形骸之色:色,此指地、水、火、风四大,佛教认为,一切有形质的存在,者是分别由此四大和合而组成,人的身体也不例外,故谓之。],思虑之心[注释:思虑之心:即指人的意识,具有了别计度之用。],从无始[注释:无始:佛教认为,一切世间的存在,从其时间概念上说都没有最初的开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辗转推究以至无穷,这实际上就是指时间的无限性,或指很久远的时间概念。]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注释:身心假合:佛教认为,人的身心存在,都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和合而成,故谓之假合。亦即指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似一似常[注释:似一似常:一、常均指前后不变,凡夫不知自己的身心存在都是假因缘而成,随因缘散,终而变灭,执著于自己一时的存在,认为可以常住不变。],凡愚不觉,执之为我[注释:我:即认为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不变者,佛教认为己身由五蕴和合而成假我,没有实性之我体。]。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我、瞋瞋违情境,恐侵害我、痴非理计较等三毒[注释:三毒:又名三根,分别指对一切顺情之境贪取无厌的「贪毒」;对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之心的「瞋毒」;及心性暗钝迷于事理的「痴毒」。佛教认为这三项能伤害众生法身慧命,故名之为「毒」]。三毒击[注释:击:薰动义,指三毒能薰意识,使其造意业。]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注释:苦乐等身:因五道有天道之乐,地狱、饿鬼诸道之苦,故谓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注释:别业所感:指不同的人造不同的业,故感受不同的果报。]。三界胜劣[注释:三界胜劣: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的诸境界有高低优劣的不同,故谓之。]等处,共业所感[注释:共业所感:指不同人造相同的业,故感受相同的果报。]。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注释:成住坏空:佛教所说的四劫。成,谓生起事物;住,谓安住事物;坏,谓衰变事物;空,谓消灭事物。这是佛教用以解释一切存在自由生成,变化到灭亡的四个阶段,其辗转往复,循环无穷。],空而复成。从空劫[注释:劫: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初成世界者。颂曰[注释:颂曰:下引<俱舍颂>,此段文义,主要是详尽解释宇宙由生成到变灭的四个阶段。]: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注释:洛叉:古代印度用以表示大小长短的数量单位。],金刚[注释:金刚:喻空界大风力量之大。]不能坏,此名持界风[注释:持界风:指空界大风有持界之用,故名之。]。光音[注释:光音:指三界色界中的光音天。]金藏云[注释:金藏云:光音天中云色如金,故名之。],布及三千界[注释:三千界:即三千大千世界,此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七山八海交互环绕,更以铁围山为外廓,这叫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则叫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则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则为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为一佛所化之境。],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注释:注: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布」。]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注释:梵王界:指三界色界中之大梵天。],乃至夜摩天[注释:夜摩天:指三界欲界中之须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注释:须弥七金:须弥,梵文Sumeru,又作修迷楼、苏迷楼寺等,山名,其为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小世界之中心,其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半腹为四王天所居,周围有七香海与七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有咸海,其外围为铁围山。这里七金,即指七金山。]等,滓浊为山地,四洲[注释:四洲:即须弥山四方咸海上之四大洲,其分别为南瞻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货洲、北瞿庐洲。]及泥犁[注释:泥犁:即地狱之名。],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注释:器界:又名器世间,指一切众生可居住的国土世界。]立。时经一增减[注释:一增减:佛教所说的时间概念。以人寿八万四千岁为基准,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时,叫做减劫,又从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叫做增劫。先减后增,名之为减增。这里为了顺文气,说为增减,其义同。],乃至二禅福尽[注释:二禅福尽:此指在色界之光音天人受天福尽。],下生人间,初食[注释:食: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有」。]地饼[注释:地饼:即地皮。]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注释: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在「指」字后,有一「之」字。],云虚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注释:寂照灵通:指道体虽然寂静清虚,却不是空无,而是在至静中有至妙通明。],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注释:乃至: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二字。]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注释:即: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以[注释:以: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注释:三皇:指中国远古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已前,穴居野食[注释:食: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处」。],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著作种种异说。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注释:大唐:此即指中土,因作者时处唐代,故以大唐况喻。],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注释: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在「坏」字后有一「者」字。]是水火风等[注释:等:上本中无。]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注释:中空: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空中」。]无世界,及诸有情也。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虚无混沌一气等,名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故知佛教佛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大[注释:四大: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是构成一切色法的基础,周遍一切有为法中,故谓之大。,另,频伽精舍《大藏经》本无「大」字。],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能了别者之四蕴[注释:四蕴:蕴,梵文Skandha,又译阴,有荫覆之义,此指受、想、行、识之四蕴能障碍对真理的认识,故名之。另,频伽精舍《大藏经》本「识」字下无小注,亦无「之」、「蕴」二字。],若皆是我,即[注释:即: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则」。]成八我。况地大中复有众多,谓三百六十段骨髓一一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诸心数[注释:数: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所」。]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四千尘劳[注释:八万四千尘劳:即指八万四千之烦恼。另,频伽精舍《大藏经》本无「四千」二字。]。

  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注释:中:频伽精舍另本作「主」。],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

  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注释:有漏善恶:漏即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有漏的业因分善恶二种,五戒十善是善法;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善法,招致有漏之人、天乐果;有漏之恶法,招致有漏之鬼、畜等苦报。]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注释:无我观智:观一切诸法无我、无常的智慧。]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注释:我空真如:即无我之真理,证悟到无我执的境界。]灭谛,乃至得阿罗汉[注释:阿罗汉;梵文Arhan,为小乘佛教修习的最高果位。]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今诘之曰: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今五识[注释:五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此五识内依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而生,外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为缘,根境缺一不可,所以说其「阙缘不起」。这是说,五识是依赖内外因缘和合而成,是有待的。]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注释:灭尽定:梵文为Nirodhasamapatti,又名灭受想定。指灭尽六识,不再有心、心所对待的禅定。]、无想定[注释:无想定:非佛教之外道为证色界无想天果而修习的灭除一切心想。]、无想天[注释:无想天:指无想有情的众生所处的色界之天处。],无色界天无此四大,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译文

  三、大乘法相法相教认为,一切有情的存在,从没有开端的久远时间以来,自然而有八种识,其中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由阿赖耶识变现出能产生各种意识的识根、身体、一切众生生存的国土世界和种子,由这些种子,衍生出前七识。八识都具有衍生的能力,各自又都变现出自己所缘的境界之相。这些所缘的境界之相,既然是由识所变现出来,所以都是没有自性的虚幻假相。

  八识是如何作用而辗转衍生出宇宙万物呢?法相教认为由于我法二执的薰习力,所以诸识生起时就变现出似我、似法的二相。第六、七两种意识,由于无明妄想覆盖的缘故,因而执持此似我、似法的二相为实存于外境的我法二相。这种情况就如同患病和做梦的人,由于患病做梦的缘故,感觉到类似于外在境界的种种相状,梦时还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醒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梦幻所现,虚幻不实。

  我们的存在也如同梦幻,都是由阿赖耶识不断变现而来。由于无明的迷妄,才产生一种错误的执见,以为是真实的存在,并因此而造作各种业因,使得此身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如果能领悟到这一点,才能了知我们的一切存在,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而成,阿赖耶识成为一切存在的根源。

  原典

  三、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法尔[注释:法尔:指自然而然,不假他之造作其法。]有八种识[注释:八种识:指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八识。],于中第八阿赖耶[注释:阿赖耶: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阿赖耶识」,梵文为Alaya,八识中之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事物之种子,为外缘所薰而起现行,以组织通常说的「三界唯一心」之义。],是其根本[注释:根本:法相教阿赖耶识含藏一切事物的种子,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最终依据,所以谓之「根本」。]。顿变根[注释:根:梵文为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此指衍生各种识的力量,如衍生能见眼识的眼根,能闻耳识的耳根等。]、身,器界[注释:器界:又叫器世界、器世间,指一切众生生存的国土器物世界。]种子[注释:种子:本指能生之义,在法相教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转生七识[注释:七识:此即指第七识,又名末那识。它是由第八识衍生,而下又能缘生第六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皆能变现,自分所缘[注释:所缘:与能缘相对应,心识为能缘,心识所对之境为所缘,亦即所缘为心识认识攀缘的对象。],都无实法[注释:都无实法:能缘之识与所缘之境均由识所变现,所以都没有自性的存在,只是现象而已。]。

  如何变耶?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注释:我法:此指由六、七二识产生的,对假我执为实有的错误分别。],第六七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注释:实我实法:执假我与一切现象为实有,此句义为,由于无明的原因,六、七二识横生计度,把虚幻的现象执为实有,而不了知都为阿赖耶识所变现。]。如患重病心昏,见异色人物也。梦,梦想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

  我身亦尔,唯识[注释:识:此即指阿赖耶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广如前说[注释:广如前说:即指前文所说人天小乘中所谓善恶因果等,从大乘角度看,皆识所变,由于人天、小乘教不了解这一层,误为实有。]。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识为身本。不了之义,如后[注释:后: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前」。]所破。

  译文

  四、大乘破相教,破除上述大小乘各教,包括法相教的执著,以遮诠方法,显示真如佛性本来空寂的大乘教理。

  其破除法相教教义时,首先对之诘难:由各种意识所变现出的境相既然虚幻不实,那么能变现这些境相的各种意识又怎么可以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说各种意识为真实的存在,而其所变现的境相为虚幻之物,那么梦想与梦想所见之境相就理应有所不同,有所不同则梦想不是境相之物,境相之物也不是梦想,当醒来梦想断灭时,其所梦的境相之物理应尚在。

  再则,境相之物如果不是梦想,就应该是真实的存在;梦想如果不是境相之物,又以什么作为自己所梦的对象?据此可知,做梦时,梦想与所梦之物,似乎有能见的梦想与所见的境相的不同,实际上,二者都虚妄不实,都是没有自性的存在。法相教所谓的各种意识也是如此,都是各种因缘假合而成,所以都是没有自性的幻相。

  因此,《中观论》上说:「没有一种存在,不是由因缘假合而成,所以一切存在,从本质上说,都是空。」又说:「一切存在,既然是由因缘假合而成,所以我说即是空。」《大乘起信论》中也说:「一切存在,都是由于有了妄念,才产生出各自不同的分别,如果能远离妄念的烦扰,就不会出现任何境界的相状。」《金刚经》上说:「凡是一切有相状的存在,都是虚妄不实的,远离一切相状,即名之为佛。」

  据此可以了知,只有做到心境两空,才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义。如果凭藉这种教义来究竟一切存在的根本,那么一切存在本来是空,空即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现在,我们再对大乘破相教的教义进行诘难:如果说能缘的意识和所缘的境相都没有实性,本来是空,那么又有谁能作为主体,来了知大乘空教的教义呢?再则,如果说能缘的意识与所缘的境地相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那么虚妄的现象又是从何而生?而且从现在所耳闻目见的一切世间——所谓虚妄的存在,不可能不依靠某种真实的存在而生起。如果说没有具有湿性的真实水体,那里还有虚妄假相的水波存在?如果没有明净实在的镜子,那里还有种种虚幻的影相存在?即如上面说的梦想与所梦境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假有,所说虽然不错,但此虚妄之梦,也必须端赖于某个睡眠的人才可能生起。现在如果说心境两空,那么不知道梦想与所梦境相又是依凭什么而幻现?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此种教义只是破除各种执著之心,并没有明确表述真如佛性的本义,因此《法鼓经》上说:「一切说空的经典,都不是究竟的教义,应该还有馀义可说。」《大品经》中也说:「空义只是大乘教的初步教理。」

  上述四种教义,前后相望,由浅入深,如果修习这些教理,还不是究竟的大乘之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我们把上述四教名之为「浅教」。如果把它们的执著认为是究竟的法理,则是偏颇之心,所以就修习的人而言,又说它们是偏浅之教。

  原典

  四、大乘破相教[注释:破相教:即指大乘般若空宗理论,此教认为凡一切相都是虚妄,主张破除诸法定相的执著,故名之为「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执,密显[注释:密显:即佛教所谓的「遮诠法」,意指不直说、明说。]后真性[注释:真性:即佛性。]空寂之理。破相之谈,不唯诸部般若[注释:般若:梵文Prajna之音译,又有译班若、波若、钵若等,指了知一切诸法实相的最高智慧。在此专指般若经类,即有关般若波罗蜜教理的经典总称。]遍在大乘经,前之三教[注释:前之三教:此指上文之人天教、小乘教与大乘法相教。],依次先后,此教随执即破,无定时节。故龙树[注释:龙树:梵文Nagarjuna,佛灭度后七百年出生于印度南天竺的著名菩萨。他是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实际创立者,为密显二教尊奉为八宗之祖师。关于其主要事迹,汉译藏经中有《龙树传》。]立二种般若:一共[注释:「一共」二字后,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般若」二字。在此分别指共与不共二种般若。宗密在此借用中国天台宗的讲法。所谓共般若,即天台宗判教体系中的「通教」,此般若通声闻、缘觉与菩萨三乘,即三乘都共修此般若以证悟,故名之为共般若;不共般若,相当天台宗判教体系中的「别、圆二教」,因此般若只对别、圆二教的菩萨而说,不对声闻、缘觉之众说,故名为不共般若。],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执故。不共者,唯菩萨解,密显佛性故。故天竺戒贤、智光[注释:戒贤、智光:印度六世纪左右,那烂陀寺二位著名的佛教论师。关于他们二人的佛教论点,唐代华严宗祖师法藏,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一书中有记载。戒贤继承弥勒、无著的唯识法相系,以法相教为大乘究竟义,认为佛初时讲阿含等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等空教,第三时才说唯识法相不空不有之中道教。智光则以弘传龙树、提婆的空宗为己任,也把佛说法判为三时教,不过他以大乘空宗为究竟义,故把真空教列为佛第三时所说,以表明高于法相教。所以后文中「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是指戒贤之说;而「或云在后」,即指智光之说,宗密承袭智光之说。]二论师,各立三时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或云在后。今意取后。

  将欲破之[注释:破之:此指以大乘空宗的破相理论,来破法相教义。],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若言一有一无者,此下部[注释:「下部」二字后,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有一「却」字。]将彼喻破之。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寐来梦灭,其物应在。

  又,物若非梦,应是真物,梦若非物,以何为相?故知梦时则梦想、梦物,似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识亦尔,以皆假讬众缘,无自性故。

  故《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注释:空:梵文Sunyata,佛教常用的哲学概念。空,不是指空无,而是指一切存在都假因缘和合而成;是有待条件的存在,所以其究竟是没有自性,没有实体的一种虚假的存在,空即是一种相对性和不真空性。]者。」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注释:妄念:指虚妄不实的心理活动。]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注释:境界:指依主观妄念活动而变现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认识和行为对象。]之相。」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此等文,遍大乘藏。

  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若约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今复结[注释:结: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诘」。]此教曰: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不依实法[注释:实法:按宗密的理论,即指本觉真性。]而能起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虚妄假相之波[注释:此水波之喻文,意出《大乘起信论》。《起信论》以水波的一体不二性,来说明本觉真性与不觉的关系,这里转用以说明真性与假相如水与波,不能截然二分,而是一体(湿性)之二种形态。];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种种虚假之影?又,前说梦想、梦境同虚妄者[注释:同虚妄者: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四字。],诚如所言,然此虚妄之梦,必依[注释:依: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因」]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审依何妄现?

  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注释:真灵之性:即本觉之性。]。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馀说。」有馀者,馀[注释:馀: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上之四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若且习之,自知未了,名之为浅,若执为了[注释:了:此指了义教。],即名为偏,故就习人,云偏浅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