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原人论 5 会通本末各教

  5会通本末各教

  译文

  真如法性虽然为一切存在的根本,但它也要假借一定的因缘,才能生起万物,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忽然生成万有幻相。只是由于上述各宗教理,都未能穷源至委,所以本论分成若干节,以便对之加以一一检斥。现在将各宗教义,无论究竟或不究竟,以至于儒、道二教之义,加以融会贯通。

  所谓最初只有一个真实灵明的觉知之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从无始久远的时间以来,就沈沦于无明妄念之中,自己还不觉知。由是这种觉知之性,为无明妄念所隐盖,可以称之为如来藏。依此如来藏,而产生出有生有灭,迷妄不觉的的意识幻相。这样一方面是不生不灭的灵明觉性,另一方面是有生有灭、迷妄不觉的无明妄想,二者融为一体,既不全同又不全异,构成所谓的阿赖耶识。

  由于阿赖耶识具有灵明觉知与无明妄想的双重属性,因而此识便有觉与不觉两个方面。由于不觉的一面,促使凡心初动,可称之为「业相」。又由于不能觉察此动念本无自性,于是又转生出具有能见功能的各种意识,及由这些心意活动所变现的境界幻相。又由于不能觉察此境界幻相,是从主观心识活动中变现出来,因而执著其为实有的存在,从而产生所谓的「法执」。由于不断执著于「法执」,又产生出我与他不同的分别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我执」。因为「我执」的缘故,对于一切顺意合情的境况,就加以贪恋爱著,想自身得益;而对于一切不顺情的境况,则生起瞋怒之心,恐其伤害自己。愚妄不觉的意识,随着这种「我执」而不断地增长,从而产生杀、盗之心,由此恶业,而使其灵魂死后转生于地狱、饿鬼及畜生等恶报之中。

  也有恐怖转生于三恶报应痛苦的人,或者本性善良,在行动上乐于布施、持戒的人,由其善业的缘故,使其灵魂死后运作于中阴,待机缘成熟,进入母胎之中,禀成父母的气质。所禀之气,一时间便具有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由此四大元素,逐渐形成人体的各种根芽;心也一瞬间具备构成认识活动的四种潜质,由此而逐渐形成各种心意的认识活动,经过十个月的怀胎,具备人形,转生为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从这些可以发现,人的身与心各有不同的根源,身心结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天人与阿修罗等界的众生,也大体类似这样。

  然而,尽管我们这个人身,是由前世的主要业因招引而成,但由于每个众生前世所造的满业不尽相同,因而也就产生现世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等不同与差别。所谓由前世谦敬与傲慢的不同业因,导致今生位贵与位贱的不同果报,乃至于今生或仁慈、长寿;或凶残、短命;或好施富足,或悭吝贫穷等种种不同的果报。这些因果报应,难于一一具陈。所以今生今世,有人无罪无恶,却引祸致害;有人无善无德,却享尽福荫;有人无仁、义之心,却延年益寿;有人并无杀害行为,却短命夭折,如此等等,都是由前世各自不同的业因所注定的。因此今生世,虽然没有造作种种业因,也由于前世的业因而自然受报。

  外教学者,由于不能了知前世的业因的变化,只是依据目前所看到的果报,以为现世的一切,都是自然造就而成。也有的人,由于前世少年时修持善因,到老年却造就恶业;或有少年时造恶,老年时行善,从而使到今世少年时富贵、快乐,到老时却贫贱、困苦;或少年时贫贱、困苦,老年时富贵、快乐等。外教学者,不知现世的一切境遇都为前世业因所定,因而误以为是此生时运的好坏所决定。

  我们禀承的气质,辗转上推,究其根本,即归属于混沌未分的元气;而我们的心意活动,辗转上推,穷其根源,即是妙明的本觉真心。从根本上说,妙明真心之外,的确不再有任何真实存在的现象,混元之气也只不过是从妙明真心中变化生成而来,系属于上述「转识」所变现的境界相范围,即是系属于阿赖耶识中的境界相。由无明妄念而使凡心初动,幻起造业之相,此相又可析分为主观的认识功能和由此幻现的境界相状。

  妙明真心由于不断受到无明妄念的秽染,其受染的程度也由细微发展为粗显,形成各种变化的起因,以至衍生出上天与大地。无明妄念造作的业因,一旦机缘成熟,就从父母那里禀受阴阳二气,并与各种意识相结合,产生具有思虑觉知的人。以此,心识所变化的境界有二部分,一部分就和心识合成为人,另一部分不与心识结合,构成天、地、山河、国土等自然界。在天、地、人三才之中,只有人最为灵明,这是因为人可与心识相结合。佛教说的色之四大与心之四蕴的不同也正是这样。可惜人们学识浅陋,遂使异端的错误偏执纷然杂陈!

  我寄语于修习正法的同道,要想成就佛果,必须洞察与明了万有产生的粗细源流。只有荡涤心中各种粗细的无明妄念,才能彰显本性灵明的觉知性德,做到圆融无碍,无不能为,成就法身、报身佛,并能随机感应,显示出无穷化身,证成化身佛。

  原典

  会通本末[注释:本末:本,指一乘显性教;末,指人天、小乘、法相、破相等四教及儒、道二教。]第四[注释:「第四」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并在「会」字前有一「四」字。]会前所斥,同[注释:同: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目」。]归一源,皆为正义。

  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注释:因由:此指八识等外缘。真如本性,假八识等缘,才能生起万物,如水缘风,才翻起波浪。],不可无端忽成身相,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从后段已去节级,方同诸教,各如注说。

  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注释:生灭心相:出自《大乘起信论》心真如相与心生灭因缘相。生灭心相,指众生心中,染净对待,觉与不觉相融的方面,与心真如相单纯地指众生心中永恒不变的方面不同。]。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注释:「已」字后,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一「前」字,另「相」字后,上本有一「也」字。]生灭诸相。所谓不生灭[注释:「灭」字前,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一「不」字。]真心[注释:不生灭真心:即指众生心中永恒不变的真如相。],与生灭妄想和合[注释:和合:指众生心中真心与妄想,净与染,觉与不觉融合在一起。],非一非异[注释:非一非异:非一,指真心虽与妄想和合在一起,而其真性恒常不变,与有生有灭的妄想不同;非异,指真心与妄想和合,随缘而动,与生灭无异。非一非异,指真心一体具有二面的特质。],名为阿赖耶识[注释:阿赖耶识:梵文为Alaya-Vijnana,又译为藏识、阿黎耶识、无没识等。关于此识,佛家诸说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在此指染净和合,真妄和合的复合识。]。

  此识有觉[注释:觉:梵文为bodhi,又译为菩提。有觉察与觉悟二义。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悟入真理。由于阿赖耶识具有真与妄和合的双重性,所以衍生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二义。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说。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注释:业相:义取《大乘起信论》中之三种细相之一,又名「无明业相」。业,即动作之义,凡心初动,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注释:成: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似」。]能见之识[注释:能见之识:即《大乘起信论》三种细相中的「能见相」,亦名转向,转识。泛指主观的认识能力。],及所见境界相[注释:境界相:义取《大乘起信论》中三种细相之一,指由主观认识能力所变现的境土。其又名现相,现识,与唯识法相宗所说的识之自体分所现的相分相同。]现。又不觉此境从[注释:「从」字前,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一「但」字。]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注释:法执:佛教所谓二执之一,指不明五蕴等法是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其有实性。佛教认为,一切所知障都从此法执而产生。]。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注释:我执:与法执构成佛教所谓二执。又名人执,由五蕴假和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其中有一主宰之我,与他人不同,谓之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注释:我: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之」。],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展转增长。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故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于地狱鬼畜等中。

  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于中阴[注释:中阴:又名中有;谓死有之后,生有之前,中间所有五阴之身。],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禀气受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注释:四大:指所禀气中,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这四大元素是构成一切现象的基础。],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注释:四蕴:指受、想、行、识是属于心法所构成的。],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方成一人,天[注释:天:天,指天人。]、修罗[注释:修罗:又名阿修罗,梵文asura,六道众生之一,此众生以好战好斗为特性。]等大同于此。

  然虽因引业[注释:引业:指人间一生中所造善、恶、邪、正种种之业,其中最为主要者,叫引业,其招引来世成鬼、畜、人、天等不同果报。]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注释:满业:又名别业,指每一众生所造的各自不同的业因,其招引每一众生各自差别的果报。]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同[注释:同: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因」。]所作,自然如[注释:如: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而」。]然。

  外学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注释:自然:此指道教学说,以自然为本。]。会彼所说,自然为本。复有前生少者[注释:者: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时」。]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故,外学者不知[注释:者不知:此三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唯执否泰[注释:否泰:《周易》中的二卦名,否,阻塞之义,指天地不交,阴阳闭塞,以喻时运困穷;泰,通达之义,指天地交接,万物通生,以喻时运通达。]由于时运。会彼所说[注释:说: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证」。],皆由天命。

  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注释:转识:即上文中之「能见之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注释:相分:阿赖耶识内分见分与相分,此中相分,即属前境界相。]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注释:心境:分别指能见相与境见相。]之二。

  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注释:妄计:义取《大乘起信论》「计名字相」,指以妄念推度,假立名称、概念之相。],乃至造业,如前叙列。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注释:五重运转:即《周易钩命诀》中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彼说自然大道[注释:彼说自然大道:「大」,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太」。彼说自然大道,即指道教学说。],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变见分[注释:能变见分:即上文中的能见之识或能见相。]。彼云元气,如此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注释:「与」字前,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一「气」字。]业识和合和,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注释:即: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此字。]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是[注释:是: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成」。]天地山河国邑。三才者[注释:者: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哀哉寡学,异执纷然!

  寄语道流,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方能弃末归本,返照心源。粗尽细除,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注释:报身:梵文Sambhogakaya,又译受用身,佛三身之一,指修习到高阶段而能受用的佛身,既包括佛自身,又包括对八地菩萨相应现的佛身。],应[注释:「应」字前,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有「自然」二字。]现无穷,名化身佛[注释:化身佛:梵文为Nirmana-kaya,又译为应身,指佛三身之一。指佛为度脱六道众生而应机显现的不同身相。]。

  源流

  宗密撰写《原人论》,归结到会通三教的圆融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要适应中国国情,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思想和教义上虽有分歧,但为著佛教自身的发展,对此需要加以调和、会通。这种思想早在东汉末到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如相传牟子写的《牟子理惑论》,还有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特别在会通儒学教义,成为《原人论》思想来源的一面。

  《牟子》书中带有序传性质的第一章,其中说到牟子的经历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对牟子家世及生卒时间都没有记载,只提到他二十六岁时「归苍梧娶妻」,据考察约在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在此之前,他曾带著母亲避乱到交趾。「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东汉末年,中原发生战祸,地处岭南的交州,社会相对稳定,牟子思想是在战乱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牟子从青年时起,就爱好读书,「书无大小,靡不好之」。归苍梧娶妻时,地方官也称他「博学多识」。但他却「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没有做官的意愿。他既认为乱世「非显已之秋」,不是自身扬名的时候,于是转而欣赏老子那种「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处世态度。由此他「锐志于佛道」,却从而引起有些「世俗之徒」的不满,认为他是背叛「《五经》而向异道」。他为要辩解这个问题,才写出《牟子理惑论》这部著作。

  当时有些人为要攻击佛教,引用《孝经》中所说:「身体发育,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今则「沙门剃头」,是有「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牟子为之辩解说:「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注释:《牟子理惑论》第九章]牟子认为有大德可以不拘小节,出家人捐弃家财、妻子,只是「剃除须发」的小事,怎能说是违圣不孝呢?

  由于世俗之人有的攻击佛教违反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牟子对此也加以会通。他一面讲「人道法五常」,认为佛教徒也遵守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生行事的准则。至于佛教所讲因果报应以至劝善惩恶的说教,与儒家的伦理规范也是一致的,同样有益于世道人心。他指出:「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儒家入世以治国为业,佛、老出世以无为为志,用世态度可以各有不同,但能做到「不溢其情,不淫其性」,在性情操守方面不失其度,即使在「所用」上存有差别,「何弃之有乎」[注释:《牟子理惑论》第十一章]?怎能说佛、老就背离周、孔之道呢?

  比牟子稍后,会通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还有康僧会。僧会的先世是康居人,他的父亲因经商移居交趾。当他十多岁时父母双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注释:《高僧传》卷一]。看来僧会先是个孝子,出家后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关于康僧会的活动情况,《高僧传》说他在孙吴赤乌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初至建业(今南京),《广弘明集》则作四年(公元二四一年),据说孙权为之立建初寺,江南佛法大兴。僧会卒于晋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当年吴亡。

  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是采取菩萨本行的故事,寓以佛教的大乘思想。僧会是用这些佛教故事,来会通儒家思想。如讲《六度集经·摩调王经》中「南王」的故事,说他不愿居留天国,却志在人世间,「教化愚冥,灭众邪心」。并藉南王之口,说要「教吾子孙,以佛明法,正心治国」[注释:<明度无极章>《六度集经》卷八其中一则<南王本生>]。以佛法治国,是佛儒思想会通的一例。

  康僧会在《六度集经》中,还提出作为佛教仁道政治的要求:「则天行仁,无残民命;无苟食,困黎庶;尊老若亲,爱民若子;慎修佛戒,守道以死。」[注释:<戒度无极章>《六度集经》卷四其中一则]这是将儒家仁政的要求,作为佛家的戒律加以遵守。佛教本来有「五戒」,僧会却加以引申和与儒家思想会通。如「不盗」进而要求能「捐己济众」、「富者济贫」。「不杀」还要「恩及群生」和「爱活众生」。其至「不酒」这条戒律中加上「尽孝」的内容。僧会这样比附,就是用佛教的戒律来会通儒学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综观牟子和康僧会,都致力于调合儒、佛两家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早年都是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养,或本身是个孝子,后来虽归依佛门,但仍肯定儒家的道德伦理及其对社会人生的教化作用。因此他们都著眼于将佛教的戒律与儒家的教义加以会通,对这一点宗密在思想上也是接受的。如在《原人论》中,他也承认「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认为「天竺世教」,即指佛教与儒家「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常,而有德可修」。对「五戒」的解释,则称「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这样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做到完全对应,因此宗密在《原人论》中承认「孔、老、释迦皆是至圣」,这三教教主都是圣人,虽然各家教义「殊途」而有所不同,但「内外相资」,内教与外教互相配合,「共利群庶」,大家都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从牟子、康僧会到密宗所以主张会通三教,都是为要达到拯救万众生灵的目的。

  不过牟子与康僧会等人的会通儒、佛,只是一种低层次即表面的比附,宗密虽接受这种思想,却是放在「偏浅」类中叙述,是属于否定中的肯定。宗密虽主张会通三教,但不是三家平起平坐,而是有本末之分,佛教是本,儒、道是末,会通本末就是以本统末,是在更深层次上做到三教圆融。

  宗密为要从深层上做到三教圆融。

  宗密为要从深层次上会通本末,于是采取华严宗的判教形式。在华严宗的早期著述中,被追推为初祖的杜顺(公元五五七——六四○年),相传他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和《华严法界观门》,在这两部著作中,已包含有华严宗最初的判教说和法界圆融的思想。如在《华严五教止观》中,把止观(定慧)分为五类,即依据佛教各种经论中不同的教义,经过评判从低级到高级依层次区分: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大乘圆教)。这种按层次高低的分类,后来经过智俨和法藏的发挥,到法藏才完全决定下来,并把当时各宗派分别判入上述各教,而把华严宗抬到一乘圆教的最高地位。

  宗密撰写的《原人论》也是一种叛教,他提出的五教说,一方面杜顺、法藏的判教理论是他的思想源头,但五教的具体内容又与其前辈不同,而是做了修正和调整,使高低的层次更加清楚。他在小乘教之前加上人天教,作为佛教初入门者的归类。小乘教之后将大乘始教和终教变换成明确的大乘法相教(即大乘有宗)和大乘破相教(即大乘空宗)。而第五最高的一等,法藏所判一乘圆教是专指华严宗而言,而宗密所称的一乘显性教,实际上则是合华严与禅宗为一。对华严教义可以说是从发展中提高。

  还要指出一点,华严宗的判教,从杜顺到法藏只是对佛教内部各宗派的评判,而宗密的《原人论》却推广到教外的儒、道,这种三教圆融思想,比较华严宗单纯的一乘圆教当然更是提高一步。

  宗密会通禅教和会通儒、道的思想,流风所及,对后世亦产生一定影响,如五代时法眼宗僧人永明延寿(公元九○四——九七五年),编写有《宗镜录》,讲心与法界等同,这就是对宗密禅教合一(华严宗与禅宗相融合)思想的发挥。此外对会通三教,承认三教融合于一心。稍后宋代的契嵩(公元一○○七——一○七二年),也强调三教在教化方面的共同作用,都是教导人为善,自是以后,三教合一成为佛教发展的一大趋势。

  解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对佛教诸经论的教义及佛性学说的解释各有不同,形成佛教内部各家宗派。其中华严宗提倡圆融无碍的思想。该宗实际开创者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为要把自己的宗派放在佛教中的最高地位,他发挥了华严判教精神,区别五教佛性说。法藏判教,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顺序是:由小乘而大乘,由佛一人有性而到一切众生有性。在大乘诸教中,由始教之一分无性与终教之一切有性的对立,到顿教之不说有无,不依渐次,一念不生即是佛,最后由圆教之一位一切位,一成一切成来加以统一。法藏的判教并不单纯否定诸家,而是既指出其偏失,先降低对方的地位,然后吸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这样既显出自家宗派的包容性,并且从圆融无碍中显得高居各宗派之上的地位。宗密在《原人论》中的判教,正是沿著法藏的导向发展。

  华严宗通过判教所以显得高于各宗,主要从众生能否成佛这个问题作比较。因为如依照小乘教义,只有佛自身具佛性,此外一切众生皆不说有佛性。大乘始教指的唯识宗,是以无漏种子为种性,由于无漏种子是有为法、无常法,不能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此教所立的五种种性中,有一类众生不具无漏种子,也就不能成佛。大乘终教以真如为佛种性,因为真如恒常遍在,故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顿教说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立为顿。以上各宗对众生成佛问题,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肯定,但都不如华严宗彻底。如法藏论证佛非别物,总是在众生心中,是众生心中真如从体起用的结果,所以离开众生的心更无别佛。这种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思想,法藏之后,经过澄观、宗密又进一步发挥。宗密在《原人论》中,就更加明确地说:「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华严宗认为众生本来是佛,虽然有利于引导人们归依佛教,但会产生另一负面作用,因为既然众生本来是佛,那就无需修行向善,自然就能成佛作祖,为此华严教义作了补充说明,指出「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注释:《大华严经略策》]。又说:「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注释:《华严策林》]即用「迷」与「悟」作为众生与佛的区别。

  但众生与佛何以有迷与悟的不同,如果说众生就是佛,那就把因果关系搞混乱了,因而有人提出诘难。法藏和澄观的回答是,认为从本体真谛来说,众生与佛是一回事;如从俗谛和假相来看,才有众生与佛的差别。宗密则进一步引用《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指出「心」是具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真与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则有觉与不觉之分。所以他认为凡夫与圣贤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灵明清净法界心,既不称做佛,亦不名为众生。只是此灵妙真心,不守自性,故随缘而受业、受报,遂有众生之名。如果从真如不变,唯是一心的角度看,则生佛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所以众生是否成佛问题,关键是除妄归真。宗密在《原人论》评说:认为「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但执虚妄之言,甘认凡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则「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从上述宗密在《原人论》所阐释的教义,众生即佛的佛性论,实质上是承认人性本善的观点。由于后天环境影响与教养程度不同,才引起各种妄念和恶行,佛教认为这是世人造业受报的原因,这是真性的迷失。而所谓「悟」,亦非无根据的空想,所提出的要「教以圣道」、「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还是要以圣道、佛行作为悟道的依据,即是承认后天的教化作用。

  佛教是一门宗教,当然要讲信仰,但从宗密《原人论》的整体精神来看,倡导的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开悟。我们平常说的求神拜佛,祈求福荫和讲因果报应,只是对世人劝善惩恶的一种说教形式,并且是低级形式。作为佛教高层次的教义,如华严宗无尽缘起、圆融无碍的思想,主张法法平等,事事圆融。而肯定众生是佛,实质上是承认众生的平等地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而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重点地带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特别是印支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原来的儒、道两家,是会产生矛盾,特别与世俗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由于入世与出世,是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故佛教遭受到某些儒生的非议。宗密的《原人论》以会通本末的形式,提倡三教圆融,他的思想后来影响到宋明理学。佛教的思辨哲学对儒学哲理化作出了贡献。而三教合一思想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宗密的《原人论》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人论》的会通本末、三教圆融,又要求一切有情,弃末归本,返照心源的思想,从时代性来说,还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宗教强调人具有本觉真心,对实现佛教慈悲平等的教义,促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中国儒家从孟子到陆王心学,重要功夫就是要阐发人类本体的良知,这和宗密的思想是一致的。宗教能给人心灵以慰藉,这是各种宗教的普遍功能,但宗密宣扬的教义,不是祈求佛祖的恩赐,不是依靠神的的福荫。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承认人人可以作圣;华严宗与宗密讲的是众生皆有佛性,即是承认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从迷到悟,靠的是后天教化和各人的自我修持,实质上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佛教讲造业受报,其实是承认事在人为。在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生活中,推动社会进步是靠人的自觉,在这一点上宗密的《原人论》能给与我们众生以很好的现实启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