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比丘尼传 4 齐

  比丘尼传 4 齐

  东莞曾成法缘尼

  译文

  法缘,俗姓俞,东莞曾成(今江苏常州)人。宋文帝元嘉年(公元四三二年),她十岁,妹妹法采九岁。当时她俩都有不懂佛法。现年二月八日,她俩忽然不见踪影。历时三天又返还原处。自云是到兜率净土观见佛陀,佛为她俩开化启悟。到了九月十五日,她俩一起离开,十天年才返回。返回之后,就能书写外国的文字,掌握他们的语言,并能宣说佛经,对西域人的谑谈,也颇能解会。

  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正月十五日,她俩又失去踪影。田中耕作的人,曾看见她俩随风飘扬,冉冉腾空。父母对她俩屡次失踪感到忧虑和惧怕,于是便向神灵祷告,祈求神灵赐福保佑。此后不久,大约个把月的时间,她俩才悄然返回。

  回来时,她俩已是出家之人,身穿法衣,手持头发,并自述见到了佛陀和比丘尼大爱道。他们告诉她俩说:「你们前世因缘,应当成为我们佛门弟子。」说着,又举手摸摸她俩的头,头发便自动落下。佛和大爱道还给她俩取了法名,大的叫法缘,小的叫法彩。到了遣送她俩回来时,又告诉她们说:「你们回去后,可建一精舍,我们将赐给你们经书。」

  姐妹俩回家以后,就拆毁了神座,修建起一座精舍。她俩置身其中,讲诵经书,昼夜不倦。人们发现,在她俩讲经诵佛的夜里,常会有五色光明,在峰岭之上流辉溢彩,宛如灯烛荧荧透亮。从此以后,她们容貌举止华赡文雅,发音吐语一改故常,清醇而有韵致,即使是京城尼僧讽诵经书,也难以超过她们。

  刺史韦朗、孔默,都亲往致意,供奉不绝。听她俩讲经说法之后,又无不大加敬崇,惊异叹赏。因此之故,当时士人也莫不奉持佛门正法

  法缘世寿五十六,卒于建元年间。

  原典

  法缘者,本姓俞,东莞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法缘妹法彩,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①见佛,佛为开化②。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能便作外国书语及讲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

  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扬上天。父母忧惧,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

  返已出家,披着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③语云:「汝前世因缘,应而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为立法名,大曰法缘,小名法彩。临遗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也。」

  法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舍,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④,流汎峰岭,有若灯烛。自此已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⑤讽诵,不能过也。

  刺史章朗、孔默,兼⑥并⑦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士人皆事正法。

  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注释

  ①净土天宫:此指弥勒净土之兜率天宫。

  ②开化:佛教术语,发蒙解惑。

  ③比丘尼:当指大爱道。

  ④五色光明:表现佛道殊胜功德境界的瑞相之一。《观无量寿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

  ⑤上京:即京都建康。

  ⑥兼:都。

  ⑦并:一起。

  南永安寺昙彻尼

  译文

  昙彻尼,不知是何处人。年幼时便成为普要尼的弟子,并从师居住在南永安寺中。普要尼道业高洁,学识优洽,在当时很有声望。弟子昙彻尼则禀承师道,操守坚贞而不矫饰,习业精勤而不怠惰,对于佛法奥义,志在广采博收。因此,她在未受戒之前,已广涉了经、律、论三藏;在受具足戒之后,又遍习了佛家的戒律。

  她长于处理机要的事务,尤其精擅于讲经说法。每当她宣讲经书时,总能剖析精微,开释疑滞,妙测旨奥,故而大小尼众,无不请求受教而奉她为师。她随方应会,施教有方,故而背负经籍前来请教的人很多。当时豪门显贵的大家女子,对她都十分敬重。

  昙彻尼世寿六十三岁,在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四八四年)去世。

  原典

  昙彻尼,未详何许①人也。少为普要尼弟子,随要住南永安寺。要道洁学优,有闻当世。彻秉操无矫,习业不休,佛法奥义,必欲总采②。未及成戒,博究经论;具足已后。遍习毘尼③。

  才堪机务④,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⑤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⑥。随方应会,负袠⑦成群。五侯七贵妇女已下,莫不修敬。

  年六十三,齐永明二年卒。

  注释

  ①何许:何所。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②总采:博收广采。

  ③毘尼:指戒律。

  ④机务:重大事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身,世故繁其虑。」

  ⑤赜:深。探赜:窥探幽深。《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画画者,莫大乎蓍龟。」

  ⑥北面:拜人为师。《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⑦负袠:书衣。这里指佛门典籍。负袠:指求学的人,即弟子。

  崇圣寺僧敬尼

  译文

  僧敬,俗姓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徙寓居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她还没出生时,家人曾设一法会,请来了瓦官寺僧超和西寺昙芝尼,请二人指腹,称胎中儿为弟子,僧敬的母亲就代替腹中之子认二人为师。双方彼此约定,腹中之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定要让他(她)脱俗出家。

  临近产期的一天,僧敬的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告诉她说:「你可受八关斋戒。」她于是就叫人着手准备做斋戒的事。供奉的僧像还没有制成,僧敬便呱呱落地了。她出世时,听见空中传语说:「可让你的女儿去建安寺,做白尼的弟子。」母亲就照所说的做了。

  五、六岁时,僧敬颖悟非常,听人诵经,总是很快就能诵读和记忆。曾读经籍数百卷,髓认也逐日加深。她净身寡欲,苦节自励,不恋口欲,唯以菜蔬果腹充饥,故而清俭的风范逐渐被世人所传闻。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鲁郡(今山东曲阜)人孔默出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南),就携她同行。途中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一行来宋都建康,他们风范操守无不峻迈,卓然出众,于是就从他们受戒,深深领悟到佛门的无常妙理。

  尔后,僧敬又想乘船汎海,到西域去寻求圣人的踪迹。佛门内外的人纷纷阻止她前往,使她滞留岭南三十多年。在滞留的三十多年里,风化所被,已使岭南犷悍的习俗发生变化,使人们相率笃念佛门。当时,割舍园宅施给她的共有十三家,他们共同为她在潮亭修建了一座精舍,并取名为「众造」。

  宋明帝听说后,特遣使者远道征迎。番禺(今广东广州一带)的善男信女,听说她将被召回,都深感悲伤和眷恋。僧敬返回建康后,齐明帝勅令她居住在崇圣寺,道俗之辈无不向慕,并叹服她的进退举止。丹阳(今江苏南京)乐遵,为她舍宅建寺,后来她就迁居到那里。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都很钦敬她的品行操守,因而供奉源源不绝,从未间断。

  她享年八十四,齐武帝永明四年(公元四八六年)二月三日圆寂,安葬在锺山的南面。她的弟子为她建了一座碑,碑文由中书侍郎吴兴(今浙江湖州)沈约撰制。

  原典

  僧敬,本姓李,会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设会,请瓦官寺僧超①、西寺②昙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母代儿唤二人为师,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

  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可建八关③。」即命经营,僧像未集,敬便生焉。闻空中语曰:「可与建安寺④白尼为作弟子。」母即从之。

  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⑤。辄能诵忆。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菜蔬刻己,清风渐着。

  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川,携与同行。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并风节⑥峻异,更从受戒,深悟无常。

  乃欲乘舶汎海,寻求圣迹⑦。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载。风流所渐。犷俗⑧移心。舍圆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为立寺于潮亭,名曰众造。

  宋明帝闻之,远遗征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恋。还都,勅住崇圣寺⑨。道俗向慕,服其进止。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并钦风德,(左贝右亲)施无碍。

  年八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钟山之阳。弟子造碑,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⑩焉。

  注释

  ①僧超:齐梁时著名僧人,初住瓦官寺,后至京北禅冈寺,气质高朗,善为谈论,为时所重。

  ②西寺:其时建康著名尼寺之一。

  ③八关:即八关斋,又称八戒斋,其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香鬘,七不自歌舞且不观听,八不坐卧于高广之床座,九不过中食。前八者为戒,后一为斋。

  ④建安寺:宋、齐时京中尼寺,当时京中名寺宝贤等曾居于此。

  ⑤经呗:即梵呗,诵经声。慧琳《一切经音义》六十五:「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

  ⑥风节:风范操守。

  ⑦圣迹:佛陀传教说法的踪迹。

  ⑧犷俗:犷悍粗莽的习俗。

  ⑨崇圣寺:南朝之崇圣寺在金陵,隋开皇中亦设崇圣寺,寺所在彭城。

  ⑩沈约制其文:沈约曾撰〈比丘尼僧敬法师碑〉,文载《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其文云:「立言道往,标情妙觉。置想依空,练心成学。缊日悠展,疏年缅邈,风迁电改,斯理莫违。神有殊适,形无异归,临泉结恸,有怆徂晖。松飙转盖,山雨披衣。载刊贞轨,永播余徽。」

  盐官齐明寺僧猛尼

  译文

  僧猛,俗姓岑,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上曾迁居到盐官县(今属陕西),到僧猛已是第五代了。她的曾祖叫岑率,任晋正员郎、余杭(浙江杭州北)令。世代信奉黄老之学,又信敬外道诸神。僧猛年幼时,对此慨叹不已,便有了超然拔俗的志向。十二岁时,遭逢父丧,她悲痛号哭以至吐血,几度死而复生,过了三年便趋平静,以表明自己不因丧亲过于悲痛而危及身命。

  后来,她又告别了母亲,成为一个出家之人。出家后,她恪守戒规,律己廉洁,奉师恭谨;又不贪口欲,食唯粗粝,只求存命;但行道忏侮,悉心礼佛,未尝稍有懈怠。每当她忏悔自己的罪业时,总是精诚备至,落泪涟涟,能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当时,益州(四川成都市)刺史吴郡(江苏苏州市)张岱,听说她的嘉行之后,对她十分敬重,便延请她到家中传受佛法。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净虔尼到吴(今江苏苏州)地来,携她赴京城建康,就住在建福寺中。她在这里,遍览众多经籍,常常以夜继日,且逐次加以讲说。心中毫无厌倦。她博闻强记,凡所听闻诵念,必成记忆。因此佛门经、律,无不究研明悉。她澄情净虑,寂然坐禅,澹然不侧。

  齐高帝建元四年(公元四八二年),因母亲病重,她返回故里。回来后,她施舍出自己的住宅,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齐明寺。寺内构筑殿宇,竹树植立成行,内外清洁宁静,宛似仙人居所。在这里,僧猛广施善举,普爱众生。见到饥苦的人,她就以食相助;见有贫寒无衣的人,她又解衣相施。

  有一次,一群人正在围猎,已临近齐明寺的南面,受惊的飞禽走兽,争相投奔僧猛,猎人的鹰犬紧追不舍,相距仅有咫尺之遥。僧猛忙用身体、手臂去阻挡,使飞禽走兽幸免于难,而她自己却惨遭鹰啄狗咬,遍体鳞伤。

  当时与她同住齐明寺的共有好几十人,三十多年来,她们从未见过僧猛愠怒的表情。她享年七十有二,于永明七年(公元四八九年)入灭。

  当时又有僧瑗尼,她是僧猛徒弟的女儿,也以孝顺扬名于世。她业行高远,颖悟超拔,思力精深。

  原典

  僧猛,本姓岑,南阳人也。迁居盐官县,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晋正员郎①馀杭令。世事黄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号哭吐血,令死而复苏。三年告终,示不灭性②。

  辞母出家,行己清洁,奉师恭肃。疏粝③之食,止存支命。行道④礼忏⑤,未尝疲怠。说悔先罪⑥,精恳流泪,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吴郡张岱⑦,闻风贵敬,请为门师⑧。

  宋永徽元年,净虔尼入吴,携出京城⑨,仍住建福寺。历观众经,以日系夜,随逐讲说,心无厌倦。多闻强记,经耳必忆,由是经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⑩,怕⑾然不侧。

  齐建元四年,母病返东,舍宅为寺,名曰齐明。缔构殿宇。列植竹树,内外清靖,状若仙居。饥者撤饍以施之,寒者解衣而与之。

  尝有猎者近于寺南,飞禽走欧竞来投猛,而鹰犬驰逐,相去咫尺。猛以身手遮遏,虽体被啄囓,而投者获免。

  同止救十人,三十余载,未尝见其愠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

  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

  注释

  ①正员郎:汉置,散骑侍郎的别称,魏晋因之,相当于后世中之尚书郎中。

  ②灭性:旧谓因丧亲遇悲而危及性命。《孝经.丧亲》:「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

  ③疏粝:即粗粝。

  ④行道:奉行佛道。

  ⑤礼忏:礼拜忏悔。

  ⑥说悔先罪:佛家认为,人之身、口、意三业常会做出有悖于理的事,此为罪,乃成为人立登善果之障碍。故于忏悔中去除罪恶,从善而行。

  ⑦张岱:字景山,曾官山阴令、益州刺史吴郡太守等。

  ⑧门师:家中传授佛法之师。

  ⑨出京城:至京都。

  ⑩宴坐:坐禅的别称。

  ⑾怕:「泊」之本字,恬澹。

  华严寺妙智尼

  译文

  妙智,俗姓曹,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她天性柔和明净,潜心于佛法,秉持戒律,如护明珠,忍辱负重,与人无争。即使遇上毁害烦恼之事,也总是心解意开,出之以和颜悦色。她下帷苦读,穷年累月;整日精研,不觉烦闷。因此精通诸法实相,广受人们尊崇。

  在她禅堂刚建成时,齐武帝便传旨延请她宣讲《胜鬘经》、《净名经》。到了解释题号、正式宣讲时,齐武帝也多次亲临,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妙智连环解析,对答如流,一无滞碍。齐武帝因此对她大为敬重,屡加称赞,佛门四众也因此十分敬服她。

  齐竟陵文宣王,在钟山划分疆界,集中安葬那些有德望的僧人。妙智享年六十四,在建武二年(公元四九五年)去世。死后便葬在定林寺南面那片僧尼的葬区。齐待中瑯琊王伦的妻子江氏,因敬重她的操守道业,为她撰写了石赞文序,并把它立在墓的左面。

  原典

  妙智,本姓曹,河内人也。秉性柔明①,陶心大化②,执持禁范③,如护明珠。心勤忍辱,与物无忤,虽有毁恼,必以和颜。下帷④穷年,终日无闷⑤,精达法相⑥,物共宗之。

  禅堂初建。齐武皇帝勅请智讲《胜鬘》⑦、《净名》⑧。开题⑨及讲。帝数亲临,诏问无方。智连环剖析,初无遗滞。帝屡称善,四众雅服。

  齐竟陵文宣王,疆界⑩钟山,集葬名德。年六十四,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南。齐侍中瑯琊王伦妻江氏,为着石赞文序,立于墓左耳。

  注释

  ①柔明:柔顺洁净。

  ②大化:佛陀的教化

  ③禁范:戒律。

  ④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董仲舒传》:「下帷讲座。」这里指闭门读经。

  ⑤闷:烦扰、烦懑。

  ⑥法相:即诸法实相。

  ⑦胜鬘: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本经为大乘如来藏系经典中代表作之一。内容叙述胜鬘夫人对释尊立十大誓愿、三大愿,并自说大乘一乘法门,阐释圣谛、法身、如来藏等。

  ⑧净名:即《净名经》,《维摩诘经》之异名。

  ⑨开题:解释经文之题目。

  ⑩疆界:划分疆界。

  建福寺智胜尼

  译文

  智胜尼,俗姓徐,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到她已有三代了。六岁时,曾随祖母一道去京都建康,游历京中名寺瓦官寺,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寺庙整饬严峻,华丽非常,便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她就请求剃度出家。

  祖母问她,她将自己想出家的意愿和盘道出,祖母觉得她年纪太小,因而没有准许。刘宋时期,战乱频仍,民生凋弊,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也因此,她直到年近二十岁的时候,才获允出家,成为修道的尼僧。

  出家后,她住在建福寺,独行特立,超尘绝世。曾听受《大般涅槃经》的讲座,一听便能掌握其中的意涵,后来又转而专修律学。由于她颖悟非凡,稍加涉猎便能觉解,无须再为之讲授,加之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戒行高峻,故而在这基础上,她由博取而转为简收。曾自己撰述了几十卷的律学义疏,卷卷都辞简而旨远,义隐而理妙。

  她操守清白如冰雪,虽处浊世不受玷染;意志坚韧似钢铁,不受外境之撼动。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曾有一男子恋其美色,欲图谋不轨,还假装向她表白,若不嫁给他,他将寻死。智胜却不为这虚情假意所打动,她早已心归佛陀,持戒壁立,凛然难犯。于是便将此事正颜告诉尼众,众人就将那男子捉拿交付给官府。在这清净地,她守着清净心,就像保护明珠一般。

  当时,庄严寺昙斌法师的弟子僧宗、玄趣,共同管理庄严寺,因简慢而致使寺院宝藏被盗,被盗宝物中竟有菩萨璎珞以及七宝澡罐等。昙斌法师除了衣钵之外,皆被盗走,寺院中别无长物,空空如也。遭此不测,昙斌忧虑感慨不堪,于是便停止了讲经说法,关门闭户三天。此时,智胜尼就通告四部中人,不久将重开讲座,使失望的人得到安慰。诸如此类的事,都体现了智胜尼以德化感动众生的高行。

  齐文惠帝萧长懋听说此事后,以礼相见,待之甚恭,每每延请她入宫中,讲解众经。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也对她倍加崇敬。智胜志向坚贞,如南山之金;心灵莹洁,犹北岭之雪。她总领建福寺诸事,也确实不负众望。后朝廷宣旨,让她继续任寺主,寺中尼众,对她深相敬爱,奉之犹如自己的父母。

  后来她从定林寺的戒学高僧僧远法师受菩萨戒。受戒时,座旁常置有香炉,智胜就以手捻香。僧远阻止她说:「我们已连续两夜未取火了,这香是灭的,又怎能捻着?」说着说着,智胜所捻的香竟突然烟氲缭绕。在场的人无不为她以诚心感念的奇异之事而感叹。

  齐武帝永明(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年间,智胜做圣僧斋,正值她凝念入想时,忽然听到空中有弹指的声音,她赶紧合掌叩拜,侧耳倾听。智胜住建福尼寺四十年,很少去参加斋会,也从不到显贵、平民之家去走动化缘。她总是闲居静处,凝思入念,故虽有高行峻节,但却流芳不远。

  齐文惠帝对她特加供奉,四季用需相当充足,还为她建房构宇,使建福尼寺尼僧济济,胜境繁华。而智胜也舍弃自己的衣钵之资,为宋、齐七代帝王,造摄山寺石像。

  齐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智胜卧病不起,病中忽见一路金车玉宇,都来迎接她。到了四月五日,她告诉各位弟子:「我今天就要离你们而去了。」弟子听说后,无不流泪涟涟。智胜又揭开法衣,但见胸前有草写的「善佛」二字,字体鲜洁,色泽明润。到了四月八日中午时,她入化了,卒年六十六岁。死后,她安葬在钟山。齐文惠帝供给汤药,丧事用费,也全由官府所拨。

  原典

  智胜者,本姓徐氏,长安人也,寓居会稽于其三世。六岁而随王母①,出都,游瓦官寺②。见招提③整峻,宝饰严华,潜焉泣涕,仍④祈⑤剪落⑥。

  王母问之,具述此意,谓其幼稚而未许之。宋季多难,四民失业;时事纷纭,奄冉⑦积载,年将二十,方得出家。

  住建福寺,独行无伦,绝尘难范。听受《大般涅槃经》,一闻能持,后研律藏,功不再受。总持⑧之誉。众然改约。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

  逢涅不缁,遇磨不磷⑨。大明中,有一男子,诡期抱梁⑩,欲规⑾不逊,胜刻意渊深,持操壁立。正色告众,众录⑿付官。守戒清净,如护明珠。

  时庄严寺⒀昙斌法师弟子僧宗、玄趣,共直⒁佛殿,慢藏致盗,乃失菩萨璎珞及七宝澡罐。斌衣钵之外,室如悬罄,无以为备。忧慨辍讲,闭房三日。胜宣告四部⒂,旬日备办。德感化行,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⒃闻风,雅相接召,每延入宫,讲说众经。司徒竟陵文宣王⒄倍宗敬焉。胜志贞南金,心皎北雪,纔成⒅尼众。实允物望。令旨仍使为寺主,众所爱敬,如奉严尊⒆。

  从定林寺僧远⒇法师受菩萨戒,座侧常置香炉,胜乃捻香。远止之曰:「不取火,已信宿(21)矣。」所置之香。遂氲霭流烟,咸叹其肃恭表应若斯也。

  永明中,作圣僧斋(22),摄心祈想,忽闻空中弹指,合掌侧听。胜居寺四十年,未尝赴斋会,游践贵贱。清闲静处,系念思惟,故流芳不远。

  文惠帝特加供俸,日月充盈,缔构房宇,寺众崇华。胜舍衣钵。为宋齐七帝造摄山寺(23)石像。

  永明十年寝疾。忽见金车玉宇,悉来迎接。到四月五日,告诸弟子曰:「吾今逝矣。」弟子皆泣。乃披(24)衣出胸,胸有草「善佛」字,字体鲜白,色相明润。八日正中而卒,年六十六,葬于钟山。文帝(25)给其汤药,凶事所须,并宜官备也。

  注释

  ①王母:祖母。

  ②瓦官寺:亦称瓦棺寺。东晋兴宁(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年间沙门慧力乞王导之地,初立塔堂。简文帝时,竺法汰扩建此寺,戴逵、顾恺之等在寺壁作画,一时成为当时著名寺院。

  ③招提:寺院之异名。

  ④仍:乃,就。

  ⑤祈:祈求。

  ⑥剪落:剃度为僧。

  ⑦奄冉:犹荏苒,时间慢慢地流淌。陶潜〈闲情赋〉:「时奄冉而就过。」

  ⑧总持:梵文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有遗漏。《维摩经.佛国品》:「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⑨逢涅不缁,遇磨不磷:涅,黑色染料。缁,黑色。逢涅不缁意为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磷,薄也。遇磨不磷谓磨也磨不平,喻其坚硬。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⑩抱梁:又称抱柱。为恋情而立下誓死之愿。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愿上望夫台。」

  ⑾规:图谋。

  ⑿录:捉拿。

  ⒀庄严寺:此当指大庄严寺,寺址建康。晋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建,初名塔寺,乃镇西将军舍私宅而建。其地南通竹格港,面临秦淮河,六朝时为义学枢府。除昙斌法师外,时名僧僧璩律师、慧爝律师亦居于此。昙斌为宋齐时义学巨匠,僧宗、玄趣皆为其弟子,生平未详。

  ⒁直:同「值」,管理。

  ⒂四郎:指佛门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⒃齐文惠帝:即文惠太子萧长懋。

  ⒄竟陵文宣王:即萧子良。

  ⒅纔成:亦作「裁成」,即总领。《周易》:「裁成万物。」

  ⒆严尊:即父母。

  ⒇僧远:俗姓皇,十八岁出家,宋孝武帝大明中渡江至京都,住彭城寺,后移居上定林寺,宋明帝请为戒师,永明二年(公元四八四年)卒。

  (21)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22)圣僧斋:禅林僧堂所置之像供礼拜之用,即为圣僧。圣像根据具体,有文殊、大迦叶等。圣僧斋乃佛家斋会的一种,会合众僧以施斋食,也是佛门弟子会合交流切磋的一种形式。

  (23)摄山寺:地址建康,刘宋时明僧给舍宅而为沙门僧度建此寺。初名摄山寺,南齐永明年间更名栖霞寺。

  (24)披:揭开。《史记.项羽本纪》:「披帷西向立。」

  (25)文帝:疑为齐文惠帝之误。

  禅基寺僧盖尼

  译文

  僧盖,俗姓田,赵国均仁人。她父亲田完,曾任梁天水(今甘肃天水)太守。僧盖自幼出家,为僧志尼弟子,住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华林寺,对浮俗名利、毁誉都一概澹然视之。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北魏军入侵宋土,僧盖便与同学法进,南游到了建康,居住在妙相尼寺。在那里,她广听经、律讲座,并能深究它的渊义奥理,对禅学兴趣更浓,专心修习禅定,终日不显倦怠。

  寒来暑往,她法衣不换,四季常新,不见弊旧。每天仅以一菜充饥,中午不过饮水而已。她在隐、审二禅师处受业学习,禅师对她悟性之高深为叹赏。

  齐永明年间(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她移居到禅基寺,意欲修习禅定之法而弘观禅趣。但佛门内外的人慕名前来,间访不绝,此处纷扰喧动,难入禅境,于是她就在寺的左面另建一所禅房,静居其中,寂然入定。每当出定后,她总是走出禅房,广接道俗,循循善诱,不知倦怠。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深为钦敬,因而厚加供给,四季不断。她虽然步入高年,但志向仍未衰减,终日清虚澹朗,整夜不思入眠。世寿六十四,于永明十一年(公元四九三年)入化。

  当时又有法延尼,俗姓许,高阳(今河北高阳)人。她精勤不懈,颇具风范,也以禅定扬名于时。

  原典

  僧盖,本姓田,赵国均仁人。父完,梁天水太守。盖幼出家,为僧志尼弟子,住彭城华林寺。忘利养①,淡毁誉。

  永徽元年②,索虏③侵州,与同学法进,南游京室,住妙相尼寺。博听经律,深究旨归,专修禅定,惟日弗足。

  寒暑变衣裳,四时恒新;日食但资一菜,中饮而已。受业于隐、审禅师,禅帅皆叹其易悟。

  齐永明中,移止禅基寺。欲广弘观道④,道俗谘访,更成纷动,乃别立禅房于寺之左,宴默⑤其中。出则善诱,询询不倦。

  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四时资给。虽以耆艾,而志尚不衰。终日清虚,通夜不寐。年六十四,永明十一年卒。

  时寺又有法延尼者,本姓许,高阳人也。精勤有行业⑥,亦以禅定显名。

  注释

  ①利养:以利养身,这里指人期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智度论》五云:「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索。」

  ②永徽元年:疑元徽元年之讹误。

  ③索虏:南北朝时,双方各以正统自居,南方人称北方为索虏,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岛夷,均以蔑视意。称索虏是因为此人编发辫。

  ④观道:观法之道,这里指观禅,通过禅定而观心。《止观大意》:「内顺观道,外挟教门。」《往生要集》云:「勤心观禅,苦而得道。」

  ⑤宴默:宴坐,佛教用以为禅定之代语。

  ⑥行业:佛教名词。指人的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

  东青园寺法全尼

  译文

  法全,俗姓戴,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她容止端庄,性情柔静,深好佛家禅定之学,勤修不止。初随宗瑗法师,博涉佛苑经籍;后又师奉审、隐二禅师,遍修禅定之法。她白天披览经文,邈然远思;夜晚则游心佛法妙境,欣然有得。

  故而,大乘精深的义理,她无不可以宣说;禅家三昧的秘门,又莫不奉为师匠。她食不过蔬菜,衣但求遮体,志向所在是训诱昏蒙,奖掖后学。听者禀受师法,修行大道,功益颇多。

  当时,青园寺寺院庞大,尼僧众多,因而管理有所不便。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四六七年),尼众商议想把寺院划分为二,恰好此时宝婴尼请求在寺院东面建一禅房,再另造一座灵塔,于是才分出了东青园寺。

  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四七八年),宝婴尼入灭。由于尼僧刚分不久,谁任寺主,意见不一,最后让法全出任寺主,来总理寺纲。法全出任后,全寺大小无不爱敬欢悦,彼此心中的芥蒂也顿然消失。

  她世寿八十三岁,于齐郁林王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逝世。当时东青园寺内又有净练、僧律、惠形三尼,她们都以佛学造诣高深而扬名于世。

  原典

  法全,本姓戴,丹阳人也。端庄好静,雅勤定慧①。初随宗瑗,博综众经;后师审、隐②,遍游禅观③。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④。

  大乘奥典,皆能宣说;三昧⑤秘门,并为师匠⑥。食但蔬菜,衣止蔽形。训诱未闻。奖成后学。听者修行,功益⑦甚众。

  寺既广大,阅理⑧为难。泰始三年,众议欲分为二寺。时宝婴尼,求于东面起立禅房,更构灵塔,于是始分为东青园寺⑨。

  升明二年婴卒。众既新分,人望未缉⑩。乃以全为寺主。于是大小爱悦,情无纤分。

  午八十三。隆昌元年卒。时寺复有净练、僧律、惠形,并以毕显名也。

  注释

  ①定慧:佛家以戒、定、慧为三学。《翻译名义记》云:「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曰慧。」三学又是六度中的三度。

  ②审、隐:齐梁时活动于京城的两位著名禅师,尤多在比丘尼中传禅。本书多处提及此二人。

  ③禅观:以禅定而观法性,故曰禅观。

  ④妙境:此指佛法妙境。

  ⑤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译为三摩提、三摩地,意译为定。即心灵专注于一境,不动不乱。三昧乃修行自身的功夫。

  ⑥师匠:师范,以之为楷范。

  ⑦功益:佛教术语,即功德利益,对自己勤修曰功德,教化别人并有所得曰利益。

  ⑧阅理:管理。

  ⑨东青圆寺:本为青园寺,寺址建康,晋思恭褚后立,至齐分为二,原青园寺变为东西两部分。本传即描绘了分寺的过程。

  ⑩缉:和合。《汉书.陈蕃传赞》:「人谋虽缉,幽运未当。」

  普贤寺净曜尼

  净曜,俗姓杨,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她立志修道,笃诚专一,深研佛理,精进不退。受持具足戒后不久,她就依从济瑗师禀受学业,精思深求,潜心于大乘秘奥。出家十年之后,她深造有得,被尊奉为佛门宗匠。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对她无不拳拳服膺,仰重不已。

  永明八年(公元四九O年),竟陵王将她延请到自己的宅第中,开讲《维摩经》,

  嗣后,她又出任普贤寺寺主。二十多年,全寺老幼大小,无不崇敬她,待她如父母,从她受业的弟子也多达四百余人。

  她享年七十二岁,在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逝世。当时普贤寺内又有僧要、光净,都以学问节操显名于时。

  原典

  净曜,本姓杨,建康人也。志道①专诚,乐法翘恳②。具戒之初,从济瑗禀学。精思研求,究大乘之奥。十腊③之后,便为宗匠。齐文惠帝④、竟陵文宣王⑤。莫不服膺。

  永明八年,竟陵王请于第,讲《维摩经》,后为寺主。二十余年,长幼崇敬。如事父母,从为弟子者四百余人。

  年七十二,永明十年卒。时寺复有僧要、光净,并学行⑥有闻也。

  注释

  ①志道:志向佛法。

  ②翘恳:翘,翘心悬想。翘恳,用心专诚恳切。

  ③十腊:古岁终祭神曰腊,因而佛教藉以表示出家之年岁,一腊即为一年,十腊为出家后十年。

  ④齐文惠帝:即文惠太子萧长懋。

  ⑤竟陵文宣王:即萧子良。

  ⑥学行:学问操行。

  法音寺昙简尼

  译文

  昙简尼,俗姓张,清河(今河北清河)人。为宋普贤寺法净尼弟子。曾游学于淮海一带,弘传佛门正法,先人后己,志在广施善举,普渡众生。

  齐高帝建元四年(公元四八二年),她兴建了法音寺,在法音寺中,禅思静默,领悟了三昧玄机,因而功德显赫,名声远播,对修道之人沾溉甚多。善男信女无不敬仰她,为她源源不断地送来了供养。

  当时有慧明法师,精通禅学,深好寂静。他本来居住在道林寺,该寺永明年间(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所修缮。由于僧众不重禅学,大多注重义学,故而讲经频繁,来往不绝,道林寺成了纷扰喧嚣的场所。

  慧明深感此处不能入定,就想离开这里。于是昙简尼把精舍让给他住,自己就移居到京郊的白山。她在白山上另建草庵一座,以遮蔽风雨的侵袭。她以化缘来维持生活所需,又常聚敛樵木,说是作功德之用,实际上是为自焚做准备。

  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四九四年)二月十八日夜间,她登上聚敛起来的柴堆,引火自焚,舍此生死身,以供奉佛、法、僧三宝。邻近村落的人远远看到这里燃起了火光,就纷纷赶来扑救。等到众人赶来,她已经入化了。善男信女哀恸不已,号哭之声震荡山谷。他们就聚其所余,为她立了坟,建了塔。

  原典

  昙简尼,本姓张,清河人也,为法净尼弟子。游学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后己,志在旷济①。

  以齐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②。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德声遐布③。功化日远。道俗敬仰,盛修供施。

  时有慧明④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⑤,永明⑥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喧动。

  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⑦,更立草庵,以蔽风雨。应时行乞,取给所资。常聚樵木,云经营功德⑧。

  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此积薪,引火自焚,舍生死身,供养三宝。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震山谷。即聚所余,为立坟剎。

  注释

  ①旷济:普渡众生。

  ②法音精舍:据本传谓,此寺为齐建元四年建,后成为京中著名尼寺,净珪、昙简等均居于此。

  ③德声遐布:功德声名远播。

  ④慧明:康居国人,先世避地入吴,后出家于章安东寺,镂心禅诵,竟陵王萧子良迎至京都,建武四年(公元四九七年)卒,寿七十。

  ⑤道林寺:宋齐时京都建康寺院之一,当时许多名僧居于此,朝廷亦对此寺礼接甚厚。

  ⑥永明:后疑脱「年间」二字。

  ⑦白山:在建康郊外。《建康志》谓其「南连蒋山,此连摄山,西有水下注乎陆,阶础碑石,悉出此山。」

  ⑧经营功德:作功德。

  法音寺净珪尼

  译文

  净珪,俗姓周,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寄居在建康县(今江苏江陵县南)已有三代。她自幼聪颖,悟性很好,能举一反三。因天性不近浮俗,早有出家之愿,父母怜爱她,不忍违拗她的志愿,就让她出家修道。

  她跟从法净尼出家,居住在法音寺中。出家后,德业精纯,能博通经、律、论三藏,又为大乘根器,洞悟禅家玄义,并能达其深致。她心灵神府渊深远廓,外人无法窥测涯际。

  又遗身忘味,清苦自励,故而形貌常常憔悴枯槁不堪。她行道勇猛,精进不息,奉持善根,绝去恶念,堪称世人法则。她传授正法,循循善诱,使人去恶从善,心依佛门大法。也因此之故,当时的善男信女无不归心向慕。

  净珪与昙简尼同住法寺音寺,后来又一起移居到白山,寄身于树下草庵之中,她的功德教化由此而渐渐弘大。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四九四年)二月八日,她与昙简尼同夜引火烧身,以供养佛、法、僧三宝。当时道俗都赶去致哀,为她入化感叹哽咽。

  于是收拾她的遗骨,为她立坟建塔。

  原典

  净珪,本姓周,晋陵人也,寓居建康县三世矣。珪幼而聪颖。一闻多悟。性不狎俗①,早愿②出家,父母怜③之,不违其志。

  为法净尼④弟子,住法音寺。德行纯粹,经律博通,三乘⑤禅秘,无不善达。神量⑥渊远,物莫能窥。

  遗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进总持,为世法则。传授训诱,多能导利,当世归心。

  与昙简尼同憩法音寺,后移白山,栖托树下,功化⑦转⑧弘。以建武元年二月八日,与昙简同夜烧身⑨。道俗哀赴,莫不感咽,收其舍利,树坟封剎⑩焉。

  注释

  ①狎俗:近俗。

  ②愿:发愿。

  ③怜:爱。晋欧阳坚〈临终诗〉:「下顾所怜女,恻恻心中酸。」

  ④法净尼:齐京师著名比丘尼,曾住法音寺、王国寺,因染范晔、孔熙先反叛之谋而连罪。《比丘尼传》之〈昙简尼传〉、〈德乐尼传〉均有载。

  ⑤三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佛教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声闻乘,即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真谛理,故称缘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以六度为乘。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⑥神量:能持众生之识性,指心灵的功能。

  ⑦功化:功为功德;化为教化、普化。以功德普化众生。

  ⑧转:渐渐。

  ⑨编按:昙简尼为二月十八日烧身。净珪成为二月八日烧身,此处与昙简同夜烧身,似有笔误之疑。

  ⑩封剎:封,建立。刹,此处指塔,王中〈头陀寺碑文〉「列刹相望」。李周翰注:「列刹,佛塔也。」

  集善寺慧绪尼

  译文

  慧绪尼,俗姓闾丘,高平(今属山东)人。她为人坦率阔略,望之直如丈夫,全然不像女子。每当她高谈阔论,都显得十分刚直大方,一点顾忌也没有。七岁时,她就蔬食持斋,志向节操,精进勇猛。年十八,出家修道,住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三层寺。她秉持戒律,去恶从善,为道俗之辈所叹赏。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有一隐尼,在西土颇负德望。一见慧绪,就深相崇敬,认为她落落不凡。于是她俩约定,相携相伴同行道业。她俩曾共住了一个夏天,一起诵习《般舟三昧经》,又一道勤苦修持身心,日夜精勤不懈。

  后来沈攸之任荆州刺史,他大规模地沙汰僧尼,慧绪在此难以托身,就避难到了下都。等到沈攸之被击败,慧绪尼后又回到了荆州。

  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于宋顺帝升明(公元四七七——四七九年)末年,受命镇守荆、峡二地,他闻知慧绪尼道行很高,就将她迎入家中,供养她衣服、饮食、卧具和汤药。当时有名振京师的玄畅法师,从成都来到荆州,慧绪就前往请受禅法,深研它的微妙义旨。玄畅师常称赞她天资高朗,为大乘根器。

  慧绪既善解禅行,又励节食素,故而豫章王妃以及内官眷属,都十分钦敬信服她,从她禀受禅法。她每得施供,都随得随散,从不聚积以自润。她立志高远,超然脱俗,全然不把生计放在心上。萧嶷邀她一起返回京都建康,为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坐落在宅第东边的田地之东,于是便取名为福田寺。在这里,她也常到萧嶷的居所去讲经

  说法。

  齐武帝永明九年(公元四九一年),慧绪自称精神疲顿,身体不适,倒也没有大病,只是不想进食。她面容憔悴,便苦苦请求萧嶷让她返回自己的寺庙。回去之后,怪病就立即消除。十天之内,萧嶷又延请她来讲经,可一到他家,又病况如前。此等怪事,人们都不知是甚么缘故。

  不久,豫章王萧嶷逝世,可是他的住所里祸乱仍未停止。齐武帝认为福田寺地处近郊,远离市区,对弘扬佛法多有不便,因而另建一座集善寺,并将福田寺中的尼众全部转移到新建的寺庙中,而将福田寺另行安置外国僧人阿梨。萧嶷死后,他家依然敬奉佛事,讲经说法一如往常。慧绪尼自从移居到集善寺后,已有多年没到萧府。当时,萧家内外都很敬重她,便常常劝她去萧家看看。

  后来,萧家竺夫人想在家建七日禅斋,便派人去请慧绪。慧绪对来人说:「很好!我年岁已高,此时倒也确实想去萧家一番,和各位夫人寒喧作别。」于是,就去萧家作七日斋,斋作完,自己取来纸笔,当即作诗一首,诗曰:

  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

  忽请作七日,禅斋不得休。

  作诗完毕,又与人笑谈阔论,全然还是以往那副高傲阔略的性情。临别时,她说道:「此番出寺,将成永别。我年岁大了,也不容再轻易走动了。」

  去作七日禅斋前,她身体很健康,可离开集善寺一个多月,又旧病复发。于是她说道:「此番病发恐怕和以往不一样。」果然在这天晚上,她就辞世了。这天是齐东昏侯永元年(公元四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年六十九岁。死后,周舍曾为她写过一篇序赞文。

  原典

  慧绪尼,本姓闾丘,高平人也。为人高率疏远,见之如丈夫,不似妇人。发言吐论,甚自方直,略无回避。七岁便蔬食持斋,志筛勇猛。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戒业具足,道俗所嗟。

  时江陵复有隐尼,西土①德望,见绪而异之。遂乃契②意,相携行道。尝同居一夏。共习《般舟》③,心形勤苦,昼夜不息。

  沈攸之④为刺史,普沙简僧尼,绪乃避难下都。及沈破败,后复还西。

  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⑤,以宋升明末,出镇荆、陕。知其有道行⑥,迎请入内,备尽四事⑦。时有玄畅⑧禅师,从蜀下荆。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畅每称其宿习⑨不浅。

  绪既善解禅行⑩,兼菜蔬厉节。豫章王妃及内眷属,敬信甚深,从受禅法。每有(左贝右亲)施,受已随散,不尝储蓄。意志高远,都不以生业⑾关怀。萧王⑿要共还都,为起寺舍,在第东田之东,名曰福田寺,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称忽忽⒀苦病,亦无正恶⒁,唯不复肯食。颜貌憔悴,苦求还寺。还寺即平愈。旬日中辄复请入,入辄如前,咸不知所以尔。

  俄而王薨,祸故⒂相续。武皇帝⒃以东田郊迫,更起集善寺,悉移诸尼还集善。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国道人阿梨。第中还复供养,善读诵咒⒄。绪自移集善尼寺已后,足不复入第者数年。时内外既敬重此尼,每劝其暂至。

  后第内竺夫人欲建禅斋⒅,遣信先谘请。尼云:「甚善!贫道年恶,此段实愿一入第,与诸夫娘别。」既入斋,斋竟,自索纸笔作诗曰:

  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

  忽请作七日⒆,禅斋不得休。

  作诗竟,言笑接人,了不异常日高傲也。固具叙离云:「此段出寺,方为永别,年老无复能人第理。」

  时体中甚康健,出寺月馀日,便云:「病无乃有异于恒。」夕日而卒,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卒年六十九。周舍为立序赞。

  又有僧威尼。德合志同,为法眷属。行道习观⒇,亲承音旨也。

  注释

  ①西土:西域。

  ②契:定约。《敦煌变文.搜神记》梁元皓、段子京条:「出入同游,甚相敬重,契为朋友,誓不相遗。」

  ③般舟:《般舟三昧经》的简称,乃梵文Pratyutpa-nnasamadhi的音译,又作《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系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所译。全经共分十六品,内容系采佛陀应贤护菩萨之请而说法之形式。般舟乃现前、佛立之意。此即言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十方之佛立于眼前。有三卷和一卷两种本子流行。

  ④沈攸之:字仲达,沈庆之从父兄子,父沈叔仁为衡阳王刘义季征西长史。宋明帝时,攸之曾作东兴县侯,明帝即位后,他征战不息,屡建功勋,迁郢州刺史、荆州刺史,有不臣之心。后为齐豫章王萧嶷所败。

  ⑤萧嶷:齐高帝第二子,封豫章王。沈攸之之难后迁侍中、尚书令等。永明元年,领太子太傅、大司马,声名显赫。永明十年以疾终。

  ⑥道行:指修习佛法而得道。

  ⑦四事:佛家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为四事。

  ⑧玄畅:俗姓赵,金城(甘肃卓兰)人,玄高法师弟子,在凉州出家。太武法难后,避祸而至巴蜀江汉。不久,齐武帝迎至京师,居灵谷寺。《高僧传》称其「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本尼传说他过荆,正是其避难途中所至。

  ⑨宿习: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

  ⑩禅行:坐禅之具体行法,乃禅家之仪式。

  ⑾生业:业为人之身、口、意之作业,生业乃维持生存之业。

  ⑿萧王:此指豫章王萧嶷。

  ⒀忽忽:疲顿、乏力的样子,亦作「勿勿」 ,《法帖释文》载王羲之书云:「乏气忽忽」。

  ⒁正恶:严重的毛病。

  ⒂故:仍旧。《搜神记.李寄斩蛇》:「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⒃武皇帝:齐武帝。

  ⒄诵咒:即诵持咒语

  ⒅禅斋:禅室。

  ⒆七日:禅宗净土宗的重要仪式活动,或称「打七」。

  ⒇习观:学习禅观。

  钱唐齐明寺超明尼

  译文

  超明,俗姓范,钱唐(今浙江杭州)人。父亲范考,少年时为国子监诸生。世代奉信佛法。超明自幼聪敏颖慧,又有超然脱俗的心襟志向。她研读儒家五经,善解经文涵意;为人不媚时俗,刚正清纯,注重礼仪,受到亲朋内外的广泛敬重。二十一岁时,丈夫去世,她孑然寡居,曾有不少乡邻前来求婚,她誓志不许,一概拒绝,并因此出家,归依佛门,居住在崇隐寺中。

  出家后,她明达佛门正法,妙悟法理旨趣。她听说吴县(今江苏苏州)北张寺有位昙整法师,精进勤勉,道行高深,便去从她受持具足戒。尔后,又前往涂山(今属浙江绍兴),听东土僧正慧基法师讲解众经,并很快能入其堂奥。她悟性好,记性强,每听讲说一经之后,回来便能记住不忘。当时三吴一带的文人雅士、僧徒俗夫、达官贵人,都有十分崇敬她。不久,她在听完讲经之后,又返回了钱唐,并称居到了齐明寺。

  她享年六十多,于齐明帝建武末年(公元四九八年)去世。其时,又有法藏尼,也因学业操行驰名于世。

  原典

  超明,本姓范,钱唐人。父考,少为国子生①,世奉大法②。明幼聪颖,雅有志尚。读五经③,善文义,方正有礼,内外敬之。年二十一,夫死寡居。乡邻求娉,誓而不许。因鬘出家,住崇隐寺。

  神理明澈,道识清悟。闻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④精苦,从受具足。后往涂山,听慧基⑤法师,讲说众经,便究义旨。一经于耳,退无不记。三吴⑥士庶,内外崇敬。寻⑦还钱唐,移憩齐明寺。

  年六十余,建武五年而卒。时又有法藏尼,亦以学行驰名矣。

  注释

  ①圈子生:从晋开始,中国置国子学,即国家的高级学校,南北朝时沿此制。国子生乃从国子学学习之人。

  ②大法:指佛法。

  ③五经:儒家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④道行:这里指悟道修习。

  ⑤慧基:齐时沙门。俗姓吕,钱唐人,出家后曾依僧伽跋摩研修禅律,曾奉勃为东土僧正,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圆寂,寿八十五。

  ⑥三吴:其指称主要有二:一将会稽、吴兴、丹阳合称为三吴,一将吴兴、吴郡、会稽合称为三吴。此处三吴不知究称何所。

  ⑦寻:不久。

  法音精舍昙勇尼

  译文

  昙勇尼,是法音寺昙简尼的姊姊。她性情刚直,不随波逐流,从不为外在的功名利欲所打动,恒常恪守戒范,乐于修禅寻求开悟机缘,不把衣食住行等生计大事放在心上。她和妹妹昙简同住在法音寺中,深悟人生无常的道理,世俗中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她同时又重视解脱痛苦,以臻于身心悦适的自乐境界。

  在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四九四年),她又随昙简移居到白山(今江苏江宁境)。齐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五0一年)二月十五日夜,她积柴自焚,以身奉佛。当时亲见、耳闻的人,无不因此而激发了归佛之心。众人将她的遗骨安葬,并在坟上建立了佛塔。

  原典

  昙勇尼者。昙简尼之姊也。为性刚直,不随物倾动,常以禅律为务,不以衣食经怀。憩法音精舍,深悟无常①,高崇我乐②。

  以建武元年,随简因移白山。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积薪自烧,以身供养③。当时闻见,咸发道心④。共聚遗烬,以立坟剎云。

  注释

  ①无常:佛家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佛家认为,人生无常,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有为法没有恒然常住、永恒不变的,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也。

  ②我乐:佛教名词,指自我在修行中遇好缘好境而身心悦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生活在生死苦海之中,归依佛法,游于佛法之玄言妙意中,就能解脱这种痛苦,臻于快乐。

  ③供养:佛教名词,本指布施财物以供养佛、僧,这里指舍身以奉法。

  ④道心:崇尚佛道之心。

  剡齐兴寺德乐尼

  译文

  德乐尼,俗姓孙,毘陵(今江苏武进)人。高祖孙毓,为晋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德乐出生时口中就有两颗牙齿。长大后,她常在闇室里,不须藉助灯烛,也能把里面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乐于超凡脱俗,一心归依佛门,父母虽担心她还年幼,但因疼爱她,不愿违逆她的志趣。八岁时,就准许她和妹妹一起出家修道,成了晋陵光尼的弟子。

  在受持具足戒之后,与其妹妹一起游学到京都建康,住在南永安寺。她笃志学法,精进勇猛,日夜不止,精研经、律,言谈典丽雅正,深得宋文帝的赞赏。

  元嘉七年(公元四三0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京都,和宋大将军建立王国寺,并请德乐尼移居此处。到了元嘉十一年(公元四三四年),有师子国十几位比丘尼来到宋都,由于此时二众具备,德乐便从戒师僧伽跋摩的众尼师受具足戒。

  到了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因同在王国寺的法净尼、昙览尼因在范晔、孔熙先弒君重立帝的叛乱中有关连,受到惩罚,王国寺也因而遭到毁坏。寺中尼众纷纷离散,德乐尼也移居到东青园寺。从此,她潜心研学禅观之中,欲窥法性之妙境。

  至宋文帝驾崩,德乐便东游到了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又移至剡之白石山(在浙江嵊县)照明寺,四方学众纷纷云集此处,倾心领教,德乐也能从容教授,并因道行高深,名震东南。

  齐永明(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年间,陈留(今河南开封西北)阮俭,乃佛教的信徒,他腾出所居住的房屋,为德乐建齐明寺。德乐在此总领寺院,众尼莫不心悦诚服,而远近道俗之人也无不钦慕她的德风,都愿依止德尼,故而寺众大增,共有徒众二百多人。她对信众施舍之物,从不据为己有,总是随得随散,广弘福业。又每年开讲座一次。而寺中尼僧,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享用施舍之物。

  她在世八十一年,永明三年去世。

  剡地又有僧茂尼,俗姓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吃素简食,精勤苦节,用信徒供养的施(左贝右亲),建了竹园寺。

  原典

  德乐,本姓孙,毘陵人也。高祖毓,晋豫州刺史。乐生而口有二牙。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愿乐离俗①。父母爱惜而不敢遮。至年八岁。许其姊妹同时入道,为晋陵光尼弟子。

  具戒已后,并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②。笃志精勤,以昼继夜。穷研经律,言谈典雅。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宋大将军③立王国寺④(在枳园寺⑤北路)请移住焉。到十一年,有师子国比丘尼十余人至,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同寺尼法净、昙览,染孔熙先谋⑥,人身穷法,毁坏寺舍。诸尼离散。德乐智移。憩东青园寺。谘请深禅,穷究妙境。

  及文帝崩,东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学众云集,从容教授。道盛东南矣。

  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⑦也。舍所居宅,立齐明精舍,乐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皆愿依止⑧,徒众二百余人。不聚(左贝右亲)施,岁建一讲。僧尼不限,平等资供。

  年八十一 ,永明三年卒⑨。

  剡又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节食单蔬,勤苦为业,用其亲遗,起竹园精舍焉。

  注释

  ①愿乐离俗:佛家认为,众生均行于生死苦海之中,如归依佛法,即可去苦得乐。

  ②南永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慧琼尼,慧琼在此立寺,名为南、永安寺。

  ③宋大将军:即为宋彭城王、骠骑将军刘义康。

  ④王国寺:本尼传详载其建寺始末,后法净尼、昙览尼、昙简尼等京中名尼均居于此。

  ⑤枳圆寺:东晋车骑将军王邵建造,智严、宝云等一代宗师等均居于此,译出《普曜经》、《四天王经》、《广博严净经》等。齐时王邵玄孙王奂扩建之,沈约撰〈枳元 (园)寺刹下石记〉记其事。

  ⑥染孔熙先谋:据《宋书》卷六十九、《南史》卷三十三载,范晔、孔熙先欲废帝而立彭城王刘义康。王国寺法净尼常出入刘义康家,且所居之寺可能亦正是其所建,因感念旧恩,欲为范、孔行传递消息之任,孔熙先能治病,法净因求治病而得与周旋;法净且数至义康处传递范、孔之信。后此谋泄密,范晔等被杀,法净亦遭连坐。本尼传作「法净」,《宋书》、《南史》均作「法静」,必为一人中有一误。

  ⑦笃信士:佛家称居家奉佛者为清信士、清信女。

  ⑧依止:以……为师。

  ⑨永明三年卒:上言永明五年,陈留阮俭为其立齐明寺,让她纲纪寺院,此云其「永明三年卒」,前后抵牾,当有一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