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比丘尼传 2 晋

  比丘尼传 2 晋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译文

  净检,俗姓种,名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种诞,曾出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净检自幼时就好学不倦,丈夫早逝,孑然一身。因家境清寒,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子女教授琴艺、书法,以为生计。她听人演说佛法,虔心信奉,乐于受教,只是苦于无处去咨询请益。

  后有高僧法始,精通佛道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公元三一三——三一六年)年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净检便去造访他。法始为她宣说佛法,她也因此而朗然彻悟。净检意欲趁此强健之年参经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从法始处借来佛经诵习,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奥旨。

  一天,净检对法始说:「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个女子,能否归依佛门,请指点迷津。」

  法始说:「是的,西域佛门中人有男也有女,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

  净检说:「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难道我们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吗?」

  法始回答说:「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

  被问的和尚说:「僧与尼受戒,大同而小异。倘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条戒律,当从大僧处受戒。但若是没有大僧,尼僧便无依止师了。」

  法始回来告诉了净检,净检就依那位和尚的说法,剃发而从之受戒。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一齐受了戒,并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当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没有其它尼师施教,因而她们便一起请教净检,由此成就佛门功德利益。

  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居住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秉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末年,来到中土,以化缘维持生计,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当时中原佛法初染,风化未全,信徒们体验都较肤浅,还不知向他请教佛理。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他西行返回罽宾。嗣后,天竺佛图澄又来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业,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

  净检教化徒众,清雅而有节度。宣讲佛法,以施行教化,宛如风行草靡,受教者无不倾倒,得益匪浅。东晋成帝咸康(公元三二五——三四二年)年间,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国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晋穆帝升平元年(公三五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当时,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立了戒坛。晋僧徒释道场,根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于是昙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因立戒坛。净检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坛,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样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中土比丘尼,就是从净检开始的。

  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在场的人都闻到了,一个个欣喜万状,惊叹不已。因此异事,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布施虽然很多,但总是随得随散,常常是先给别人,后给自己。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见一女子,手执五色花束,从空中翩然而下。净检见状,十分欣喜,就对众尼说道:「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我现在先行一步了。」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腾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卒时,她已七十岁了。

  原典

  净检,本姓种①。名令仪,彭城人。父诞,武威太守。检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谘禀。

  后沙门法始②,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检乃造之,始为说法。检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③。从始借经,遂达旨趣。

  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④、比丘尼⑤。愿见济渡⑥。」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⑦,此土其法未具。」

  检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

  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⑧,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⑨。」

  和上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⑩,得从大僧⑾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⑿耳。」

  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谘净检,过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斗智山⒀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⒁,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⒂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⒃,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西返罽宾。后竺佛图澄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

  检蓄徒养众,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摩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⒅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⒆兴平⒇元年二月八日,于洛阳译出。外国沙门昙摩羯多(21),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22),以《戒因缘经》(23)为难,云其法不成(24),因浮舟于泗。检等四人同坛止,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比丘尼。亦检为始也。

  当其羯磨(25)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咸康(26)末,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检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注释

  ①姓种:「种」他本或作「仲」。

  ②法始:晋比丘,生平不详。

  ③法利:佛法上的功德利益。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④比丘:也作苾刍,乃梵文bhiksu的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等,是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者。

  ⑤比丘尼:亦作苾刍尼,是梵文bhiksuni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者。

  ⑥济渡:佛教术语。佛家认为,众生生活生死苦海之中,佛门要旨则在于晋渡众生至彼岸世界。

  ⑦男女二众:此指比丘、比丘尼。

  ⑧五百戒:佛教戒法规定,女性出家者满二十岁后,要先后从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五百戒。依《四分律》,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以大数简称为五百戒。受此戒后,即取得正式比丘尼资格。《药师如来本愿经》:「比丘尼受持五百戒。」(大正十四.页四四九中)

  ⑨和上:即和尚。

  ⑩十戒:女性出家先受十戒,叫沙弥尼戒,其戒律共十条,即:不杀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不得非时食,不得贪图金银宝物。

  ⑾大僧:即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佛门中出家而未受过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称比丘为大僧。

  ⑿依止:比丘、比丘尼受戒,其受戒之师,又称依止师。

  ⒀智山:罽宾僧人。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

  ⒁智思:犹「智意」、「智心」,即智慧之心。蔡邕《童幼胡根碑》:「言语所及,智思所生,虽成人之德,无以加焉。」

  ⒂卫:乞食,寻求施舍。

  ⒃浅薄:肤浅。

  ⒄佛图澄:(公元二三一——三四八年)西晋时著名佛学家。西域人,或谓天竺人,本姓帛。《世说新语.言语篇》谓其「出于敦煌」。后至后赵宣讲佛法,为石勒、石虎所崇信。《高僧传》称其多能异法,被时人称为「大和上」。其弟子释道安、释法汰传其法。

  ⒅月支: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原在敦煌、祁连山一带。汉文帝时被匈奴老上单于击败西走,到达今阿姆河流域(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内一带)建立王朝,称大月氏。

  ⒆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此二经典之译诸家目录咸不载,此处所记,可补史料之阙。

  ⒇兴平:当为「升平」之误。

  (21)昙摩羯多:天竺僧人,晋时来华,曾参与译经,后不测其终。

  (22)释道场:晋比丘,生平不详。

  (23)戒因缘经:即《戒果因缘经》,属戒律方面的典籍。

  (24)此处年代记载似有舛误。今人周叔迦《释典丛录》云:「然净检尼所记载岁月,疑有乖舛。传云昙摩羯多立戒坛,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戒因缘经》释于秦建元十四年,当晋太元之年,上距净检尼发心之初建兴年中已六十余年,其时净检尼当已早卒,那得从之受戒耶?」

  (25)羯磨:梵文kaman的音译,或译「作业」。即受戒、忏悔等仪式。

  (26)咸康:此处所记与净检生平不合,疑为「咸安」(公元三七一——三七二年)或「宁康」(公元三七三——三七五年)之误。(《大正藏》本作「升平」年)

  伪赵建贤寺安令首尼

  译文

  安令首,俗姓徐,东莞(今山东沂水东北)人。父亲徐忡,曾出任后赵外兵郎。她自幼聪敏好学,言语清丽不俗。天性虚和冲澹,不以凡俗为乐;举止端雅娴静,唯以佛法自娱性情。长大之后,令首不愿受聘出嫁。

  她父亲焦急地劝说道:「你应当出嫁!怎能抱这种态度呢?」

  安令首答道:「我专心业道,去恶从善,冥想超凡脱俗,别人说好说歹我全不在意,我只求廉明清正自饶自足。做一个女子,为甚么一定要恪守三从之道,才能算作合于礼教呢?

  她父亲说:「你只想独善自身,又怎能兼顾到父母呢?」

  安令首说:「佛法认为,人立身行道,是要晋渡众生,将大众从苦海里救脱出来,怎能仅仅限于父母双亲呢?」

  徐忡对女儿的话将信将疑,就去向佛图澄讨教。佛图澄告诉他:「你回家斋戒三日完毕,可再到我这里来。」徐忡听从了他的话,斋戒三日之后,来见佛图澄。佛图澄就用困脂磨麻油涂抹在徐忡的右手掌上,让他仔细看看。徐忡细细端详,只见一个僧人在广庭大众之中宣讲佛法,其状貌与自己的女儿十分相像。徐仲就将掌上所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佛图澄。

  佛图澄解释说:「这就是你女儿的前身。归依佛门,本是她命中之事,这样也可遂其前世心愿。你如能顺从她的志愿,那就不仅会使你的六亲显达,而且你自己也会荣宠富贵。生死乃一大苦海,倘能如我所言,就能去苦得乐,到达解脱的彼岸。」徐忡听信了佛图澄的劝告,回家之后就答应了她女儿的要求。

  安令首剃发出家,随佛图澄和净检尼受戒,并营造了建贤寺。佛图澄又把石勒所赠的袈裟及象鼻澡罐送给安令首。令首出家后,博览佛门经籍,过目就能成诵。她深造有得,思深识远,当时道众,无不宗仰崇奉她,随她出家的共有二百多人。她又建造了五座寺庙,营治了修行的精舍。那些不畏动苦的人,都能在此修心立业,有所成就。

  石虎因敬重安令首,便提拔她的父亲徐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果然应验了佛图澄的话。

  原典

  安令首,本姓徐,东莞人。父忡,仕伪赵①外兵部②。令首幼聪敏好学,言论清绮,雅性虚淡,不乐人间。从容闲静。以佛法自娱,不愿求娉。

  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

  首曰:「端心业道③,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④,然后为礼?」

  父曰:「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

  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

  忡以问佛图澄,澄曰:「君归家洁斋三日竟可来。」忡从之。澄以胭脂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视之。见一沙门在大众中说法,形状似女,具以白澄。

  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若从其志,方当荣拔六亲,令君富贵。生死大苦⑤,向得其边。」忡还许之。

  首便剪落。从澄及净检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⑥所遗剪花纳七条衣⑦及象鼻澡罐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众,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又造五寺,立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

  石虎⑧敬之,擢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注释

  ①伪赵:即后赵。两晋和南北朝政权称当时北方一国家为伪政权。

  ②外兵部:「部」当为「郎」之误,据《晋书.职官志》,外兵郎为尚书郎之一。

  ③业道:佛家三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胜鬘经宝窟》上末曰:「造作称业,通人向于三涂,名之为道。」

  ④三从:儒家认为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母,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⑤大苦:他本作「大苦海」。

  ⑥石勒:(公元二七四——三三三年)后赵创建者。羯族,字世龙。东晋太兴二年(公元三一九年)建立政权,自号赵王,占领襄国(河北邢台)。东晋咸和五年(公元三三O年)改元建平,史称后赵。

  ⑦剪花纳七条衣:指袈裟。

  ⑧石虎:(公元二九五——三四九年) :字季龙,羯族,石勒之侄。石勒死,子弘继位,后虎杀石弘,自立为赵天王,为政极残暴。

  司州西寺智贤尼

  译文

  智贤,俗姓赵,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人。父亲赵珍,曾任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县令。智贤年幼时便有雅洁的操行,她志向抱负坚贞清正,确然不可移易。后为尼僧时,潜心业道,遵行戒律,神情凝注而专一,志向高远,心灵洁净,不受世念染污。

  当时有个叫杜霸的太守,深信黄老之术,痛恨佛门信徒。他曾下一道命令,令所管辖的各个寺庙,在限定期内简选裁汰僧尼。由于他制定的标准相当苛刻,一般人很难达到,因此年轻的尼众都很害怕,无不纷纷闻风而逃。惟有智贤不惊不惧,起居从容,不改常态。当时聚集在城外射堂的考官,都是年迈而有德望的人。到了甄别考核的那天,尼众中理盛气壮不失仪容的,也唯有智贤一人而已。

  杜霸先以严苛的标准考核智贤,智贤从容就试,应对裕如。她仪表清雅脱俗,谈吐清丽,富于辩才,杜霸莫奈她何,遂暗藏邪恶之心,逼迫智贤独自留下。智贤知道他居心不轨,发誓不毁戒律,不违法规,不苟且存全自己的身命。于是她直言抗争,力拒杜霸。杜霸盛怒之下,竟挥刀将她砍伤二十余处。她晕厥倒地,直到杜霸离开才慢慢苏醒过来。

  此后,智贤在道业上倍加精进,素食苦行,节操自守。其门徒有一百多人,关系十分融洽,常如水乳一般。及至前秦苻坚当政,听到智贤的经历与操守,对她大为敬重,便为她特制了一件精工织就的袈裟。这件袈裟历时三年方才制成,价值千万金。

  后来,智贤又居住在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西寺,更是致力于弘扬正法,笃实修行。晋废帝太和(公元三六六——三七六年)年间,智贤已七十多岁,但诵习《正法华经》,仍是日夜一遍。她所居住的地方,据说常有众鸟依归栖息,而在经行之时,百鸟又鸣叫随逐,一时传为盛事。

  原典

  智贤,本姓赵,常山人也。父珍,扶柳县令。贤幼有雅操,志槩①贞立。及在缁衣②,戒行修备;神情凝③远④,旷然⑤不杂。

  太守杜霸,笃信黄老,憎疾释种⑥。符下诸寺,克日简汰。制格高峻⑦,非凡所行。年少怖惧,皆望风奔骇,唯贤独无惧,从容兴居自若。集城外射堂⑧。皆是耆德⑨。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贤而已。

  霸先试贤以格,格皆有余。贤仪观清雅,辞吐辩丽。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戎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余疮,闷绝躄⑩地,霸去乃苏。

  倍加精进。菜斋苦节。门徒百余人,常如水乳。及苻坚⑾伪立,闻风敬重,为制织绣袈裟,三岁方成,价直千万。

  后住司州西寺,弘显正法⑿,开长信行⒀。晋太和中,年七十余,诵《正法华经》⒁,犹日夜一遍。其所住处,众鸟依栖,经行⒂之时,呜呼随逐云云。

  注释

  ①志槩:志向抱负、操守。槩,音ㄍㄞ,节操也。

  ②缁衣:(浅)黑色僧服。宋赞宁《僧史略》上云:「问:『缁衣者色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僧服缁衣,故又作为僧徒的代称。

  ③凝:神情专注。

  ④远:用意渊邃。

  ⑤旷然:此指心胸宽阔纯净。

  ⑥释种:原指释迦佛之种族,后指佛门弟子。

  ⑦高峻:此指严苛。

  ⑧射堂:古代考试的地方。

  ⑨耆德:年高而有盛德之人。

  ⑩躄:(ㄅー,音毙)足不能行。躄地,倒地。

  ⑾苻坚:(公元三三八——三八五年)前秦君主,字永固,一字文玉。曾先后灭前燕,取仇池,占晋汉中之地,取成都,有灭晋统一之心。东晋太元八年(公元三八三年),大举攻晋,战于淝水,大败而归。后为姚苌所灭。

  ⑿正法:即指佛法。《无量寿经》:「弘宣正法。」

  ⒀信行:佛教术语,又称「法行」,即依佛法而行。

  ⒁正法华经:佛教重要典籍之一。晋时有二译本,一为竺法护译本,名《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一为鸠摩罗什译本,名《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二十八品。此经为天台宗的重要立论依据。

  ⒂经行:佛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来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唐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

  弘农北岳寺妙相尼

  译文

  妙相,俗姓张,名佩华,弘农(郡治在今河南灵宝西)人。父名张茂,家境一向很殷实。妙相年幼时,就诵习经典的训诲。十五岁时,嫁给了太子舍人北地(郡名,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的皇甫达。皇甫达居亲丧,而不遵礼法,妙相十分厌恶他,就正言相告,要求断绝夫妇关系。并由此请求出家,归依佛门。她父亲张茂及其亲族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

  出家之后,妙相勤修佛法,毫不懈怠,蔬食自节,清心寡欲,潜心于三藏之中,明达于诸法实相。她居住在弘农北岳林木覆荫的西野,所领徒众很多。在这里,妙相情性恰悦,志向闲旷通达。就这样,她潜身隐居了二十多年。她厉精苦行,时间愈久而意志愈坚。每当她说法度人时,常怕听众不能专心致志,有时竟流着眼泪来晓喻他们,因而受她开示点化的人,无不受益匪浅。

  晋穆帝永和(公元三四五——三五六年)年间,弘农太守请做七日斋,座上一个未出家的俗士向妙相询问佛法,言语之中隐隐显示出不够谦逊。妙相就正颜作色,回答道:「你这不仅仅是轻慢我,对太守也是大为不恭。你为何如此轻慢佛法,不珍惜难得的人身呢?」这个俗士羞愧难当,便假托身体不适而告退了。当时在场的僧俗听众,对她无不感叹敬服。

  嗣后,妙相身染重病,卧床数日,临死前仍恬然而和悦。她回头对众弟子说:「人不论穷达,有生必有死,我今天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话刚落音便离开了人世。

  原典

  妙相,本姓张,名佩华,弘农人也。父茂,家素富盛。相早习经训①。十五,适太子舍人②北地③皇甫逵。逵居丧失礼,相恶之,告求离绝,因请出家。父并从之。

  精勤蔬食?游心慧藏④,明达法相⑤。住弘农北岳,荫林西野,徒属甚多。悦志闲旷,遁景⑥其中,二十余载。厉精苦行,久而弥笃。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启训,皆能弘益。

  晋永和中,弘农太守请七日斋⑦,座上白衣⑧谘请佛法,言挟不逊。相正色曰:「君非直见慢。亦大轻邦宰⑨。何用无礼,苟出人间耶?」于是称疾而退,当时道俗感叹服焉。

  后枕疾累日,临终恬悦,顾语弟子曰:「不问穷达,生必有死。今日别矣!」言绝而终。

  注释

  ①经训:此指儒家经典训条。

  ②太子舍人:东宫官属,秦置,晋因之。晋时此官有十六人,管理太子宫中日常事宜。

  ③北地:此地郡,今在甘肃、宁夏一带。

  ④慧藏:佛教称经、律、论为三藏,亦称慧藏。梁简文帝庄严昊法师《成实论义疏.序》:「三品慧藏,入道弥通。」

  ⑤法相:佛教术语,梵文Dharma(达磨)的意译。佛家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精神和物质统称为「法」,将事物的外在表相称为「相」。法相即诸法实相,《大乘义章》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大正四十四.页五O六下)

  ⑥遁景:景,「影」的古字。遁景即遁迹,隐居。

  ⑦七日斋:又称「打七」,是禅宗净土宗的重要佛教仪式,打七活动一般有一七(一个七日)至十七(十个七日)的不同。

  ⑧白衣:佛家以缁衣指代僧徒,白衣指未出家的俗众。

  ⑨邦宰:此指弘农郡守。

  建福寺康明感尼

  译文

  明感,俗姓朱,高平(郡治在今山东巨野南)人。世代崇奉佛法。她曾被胡寇所俘获,想强占她为妻。她备受苦楚,然誓不受辱屈就。胡寇就谪罚她去牧羊,前后历时十多年。她思归之情愈来愈强烈,但无由得返。在这磨难中,她每每念及佛、法、僧三宝,同时也想离俗出家,挣脱苦海。

  在一偶然机会中,她遇到一位比丘,便向他请求受持五戒。这位比丘就把《观世音经》授予她。她也因此而得以诵读研习,昼夜不停。她发愿若能回家,一定要建一五层宝塔,并为自己无法返回而忧念难堪。终于有一天她脱身出逃,东行而去。开始时一点也不认得路,只是昼夜兼行不止。

  一次,她径自入一深山,遇一斑烂大虎,离她仅有数步之遥。她开始时很惊恐,稍后心绪便安定下来了。她求归心切,便随虎而行,相随多日,约有十来天方始到达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将要进入村落时,老虎就忽然不见踪影了。谁料她到了青州,又被明伯连所虏获。消息传到家里,丈夫儿子就用钱赎她回家。因家人的拘检限制,她脱俗之愿未能实现。但她苦身行节,精勤不怠,历时三载,家人终于顺遂了她的志向。

  出家之后,她潜心笃好禅家坐禅之法,遵从戒范,毫无毁犯。偶或有小犯之处,她就接连忏悔好几个早上,直到见到祥瑞之相,然后才作罢。她所见的瑞相,或是落花成阵,或是空中传响,或是目睹佛像,或是夜呈祥梦。到了晚年,明感修持更严谨,江北善男信女,无不闻风向慕,师奉如归。

  晋废帝太和四年(公元三六九年)春,她与惠湛等十人一起渡江,谒见晋司空何充。何充见到她,大为敬重。此时京城尚无供比丘尼修行的寺庙,于是何充就以自己的另一处住宅替她建寺。

  寺庙建成之后,何充问她:「这个寺应当用甚么名字来称呼它?」

  明感回答道:晋朝之佛制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今日才完备无阙。您所建之寺,正是在兴造福业啊!这个寺可取名为建福寺。」何充对这番话深表赞同,就采纳了这个名字。

  后来,明感得了疾病,不久就圆寂了。

  原典

  明感,本性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①。经为虏②贼所获,欲以为妻,备加苦楚,誓不受辱。谪③使牧羊,经历十载,怀归转④笃,反途莫由。常念三宝⑤,兼愿出家。

  忽遇一比丘,就请五戒⑥,仍以《观世音经》⑦授之。因得习诵,昼夜不休。愿得还家起五层塔,不胜忧念。逃走东行,初不识路,昼夜兼涉。

  径入一山,见有斑虎,去之数步。初甚恐慷,少却⑧意定,心愿逮至,遂随虎而行。积日弥旬,得达青州。将入村落,虎便不见。至州,复为明伯连所虏。音问至家,夫儿迎赎。家人拘制,其志未谐。苦身勤精,三年乃遂。

  专笃禅行⑨,戒品无愆。脱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见瑞相。然后乃休。或见雨花,或闻空声,或睹佛像,或夜善梦。年及桑楡⑩,操业弥峻。江北子女,师奉如归。

  晋太和四年春,与惠湛等十人济江,诣司空公何充⑾。充一见敬重。于时京师未有尼寺,充以别宅为之立寺。

  问感曰:「当何名之?」

  答曰:「大晋四合⑿。今日始备。檀越⒀所建,皆造福业。可名曰建福寺⒁。」公从之矣。

  后遇疾,少时便卒。

  注释

  ①大法:此指佛法。

  ②虜:当时中原对胡族的贬称。

  ③谪:责难,责罚。

  ④转:渐渐。王羲之《杂帖》:「知阮生转佳,甚慰!甚慰!」

  ⑤三宝:佛教以佛宝、法宝、僧宝为三宝。佛指佛祖释迦牟尼。法,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也包括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僧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三宝涵盖了信仰对象、信仰理论、信仰徒众三方面。

  ⑥五戒:佛家五种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⑦观世音经:即《观音经》,《法华经》卷八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晋门品〉,单行本俗称为《观音经》,由鸠摩罗什译出。随着观世音信仰的出现,此经在六朝时影响甚大。

  ⑧少却:稍后。

  ⑨禅行:坐禅之法。

  ⑩桑榆:比喻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曰:「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⑾何充:字次道,庐江人。累宫中书令、吏部尚书、骠骑将军,死赠司空。《晋书.何充传》云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

  ⑿四部:此即「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⒀檀越:即施主,此指何充。

  ⒁建福寺:晋中书令何充所建。据《建康实录》卷八引《京师塔寺记》载,晋康帝时建有二尼寺,一为建福寺,一为延兴寺。

  北永安寺昙备尼

  译文

  昙备,俗姓陶,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人。她年幼时就有清净信念,颇愿修行佛门正法。因没有兄弟,她就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甚为恭敬孝顺,赢得了同宗、同乡人的赞誉。到了婚嫁之年,聘礼微薄,她就借故不许,母亲也无法阻止她的志向,只得听从她离俗出家。出家之后,她修行精勤,戒行严整,闲晨静夜,从不懈怠。晋穆帝对她以礼相待,分外敬重,曾称赞说:「和她相处愈久愈觉得她德行高洁。」又得章皇后何氏赞叹说:乐城中的比丘尼,很少有能跟昙备尼相匹比的人。」

  到了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三五四年),章皇后在京城定阴里为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北永安寺。昙备待人谦虚,谆谆善诱,从未有过矜持傲慢的仪容举止,故而美誉日日远播,远方信众纷纷来归,一时之间,投归信众竟达三百人之多。她享年七十二,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三九六年)圆寂。

  其弟子昙罗,博览群经,天性高放,才情富赡。皇上下令让她接替昙备之任,并为她另造了四层宝塔和讲堂房宇,又造了卧佛像与七佛龛堂。北永安寺因此而更加隆盛。

  原典

  昙备,本姓陶,丹阳建康人也。少有清信①,愿修正法。而无有昆弟,独与母居。事母恭孝,宗党②称之。年及笄,嫁微币弗许,母不能违,听其离俗。精勤戒行,日夜无怠。晋穆皇帝③礼接敬厚,尝称曰:「久看④更佳。」谓章皇后⑤何氏曰:「京邑比丘尼,鲜有昙备俦也。」

  到永和十年,后立寺于定阴里,名曰永安⑥(今为何后寺也)。谦虚导物,未尝有矜慢之容。名誉日广,远人投集,众三百人。年七十二。泰元⑦二十一年卒。

  弟子昙罗。博览经数,机才赡密。勅续师任,更⑧立四层塔、讲堂、房宇,又造卧像及七佛宠堂云云。

  注释

  ①清信:清净信心。佛门以在家信教的男众为清信士,又称优婆塞(梵文Upasaka的音译);以在家信教的女众为清信女,又称优婆夷(梵文Upasika的音译)。

  ②宗党:同宗、同乡之人。

  ③晋穆皇帝:司马聃,字彭子,晋康帝之子,晋建元二年即位,改元永和、升平,在位十三年。尚佛,多建佛寺,其时京城尼寺得其资助者甚多。

  ④看:接待、相处。教煌变文下女夫词:「贼来须打,客来便看。」 《维摩诘经讲经文》:「山林中无可交恭,幽室内惭亏看侍。」

  ⑤章皇后:姓何,散骑侍郎何准女,穆帝升乎元年立为皇后。桓玄篡位,降为零陵县君。与当时著名尼僧时有交往。

  ⑥永安:即此永安寺,为晋穆帝章皇后所建,晋时著名尼寺,又名何后寺。慧远姑等居于此。《南史》卷二十九载,刘宋时官宦多出入此寺。

  ⑦泰元:应为「太元」。

  ⑧更:重新,另。

  建福寺惠湛尼

  译文

  惠湛,俗姓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她神情风貌超迈飘逸,精神操守卓异绝伦,道念坚毅,情深意远,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她虽粗衣淡饭,但仍恰然自适,乐在其中。

  一次,惠湛在山中负衣而行,忽然遇到一帮强盗,他们举着刀威胁惠湛,但未能得逞。于是又向惠湛索取她所负之衣。惠湛欢笑着把衣服给了他们,并说道:「你们的期望太大,而所获却很小。」于是又解下新的裙子,递给他们。这帮强盗羞愧难当,当即推辞,并连同衣服一起归还给了惠湛。惠湛丢下衣、裙,独自走开了。

  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惠湛渡江,司空何充对她大加崇敬,便延请她居住在建福寺内。

  原典

  惠湛,本姓任,彭城人也。神貌超远,精操殊特,渊情旷远,济物①为务。恶衣蔬食,乐在其中。

  尝荷衣②山行,逢群劫③欲举刃向湛,手不能胜。因求湛所负衣,湛欢笑而与曰:「君意望甚重,所擭殊④轻!」复解其衣里新裙与之。劫即辞谢。并以还湛。湛舍之而去。

  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请居建福寺住云云。⑤

  注释

  ①济物:爱物惜生。这里指立志善德,晋渡众生。

  ②荷衣:负衣,肩扛衣服。

  ③劫:强盗。《世说新语.自新篇》:「陆机赴假归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纔如此,亦复作劫邪?』」

  ④殊:程度副词,犹言极、甚。江总《明庆寺》,「名山极历览,胜地殊留连。」

  ⑤此处记载惠湛尼「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大正五十.页九三六上)而本卷〈康明感尼传〉谓:「太和四年(公元三六九年)春,与惠湛等十人渡江,诣司空公何充」,而这两次,何充都因崇敬而请住建福寺内,可见,二处所载其实只是一次,然前后相差竟然有二十五年,疑有舛误。

  延兴寺僧基尼

  译文

  僧基,俗姓明,济南人。成年时立志于道,并立下誓愿,要出家以解脱凡俗的牵累。她母亲不允许,就暗中把她许配给人,又将聘礼藏了起来。迎亲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僧基这才有所察觉,她当即绝食,滴水不沾。亲属纷纷劝阻她,但僧基意志坚定,不可移易。绝食、绝水到了第七天,母亲想喊女婿来劝劝她。但此人乃恭敬信义之人,见僧基差不多快要死了,便向她母亲说道:「人各有志向,难以强夺移易。」她的母亲不得已,就只好顺从女儿的意愿。僧基这才得以出家,当时二十一岁。

  她出家消息传出后,家中内亲外戚都来祝贺,争着为她铺美席、设佳供。州郡长官有的送来歌舞伎乐,为其庆祝;有的亲自前来,为她送行。而佛门内外的人都为这送行的场面赞叹不已,认为这是从未有过的盛事。

  僧基操行洁净,严守戒律,精研佛典经籍,与昙备尼名望辈份大致相等。她运思细密,毫发不爽,又长于谋略策划,因此,晋康帝很尊敬她,对她优礼有加。

  康帝建元年间,褚皇后为她在都亭旦运巷内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延兴寺。僧基住在寺内,领徒众一百多人。她断事清明,深受道俗的敬重。僧基于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圆寂,享年六十八岁。

  原典

  僧基,本姓明,济南人也。绾发①志道,秉愿②出家。母氏不听,密以许娉,秘其聘礼。迎接日近,女乃觉知。即便绝粮,水浆不下。亲属禁请,意不可移。至于七日,母呼女婿。婿敬信。见妇殆尽,谓妇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夺也。」母即从之,因遂出家,时年二十一。

  内外亲戚。皆来庆慰,竞施珍席,争设名供。州牧给伎③,郡守亲临,道俗咨嗟④。叹未曾有。

  基净持戒范,精习经数⑤,与昙备尼名辈⑥略齐。机枢⑦最密,善事议秉,皇帝⑧雅相崇礼。

  建元二年⑨,皇后褚氏⑩为立寺于都亭旦运巷内,名曰延兴⑾。基尼寺住,徒众百余人。当事清明,道俗加敬。年六十八,隆安元年卒。

  注释

  ①绾发:绾(ㄨㄢ,音捥),盘发,结发。即束发也。喻少年。古代女子成年时有结发的习俗。

  ②秉愿:立下誓愿。

  ③伎:通「妓」,即歌舞妓乐。

  ④咨嗟:赞叹,叹赏。《世说新语.又学》:「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座咨嗟称快。」

  ⑤经数:此指佛教经典。

  ⑥名辈:名望、辈分。

  ⑦机枢:即机杼,即内心用意运思。《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⑧皇帝:此指东晋康帝。康帝,名司马岳,字世同。成帝母弟。咸和元年封吴王,二年又封琅邪王。咸康八年即位,次年改元建元,在位二年。

  ⑨建元三年:东晋康帝建元年号仅二年,他本作「建元二年」。

  ⑩皇后褚氏:征北将军褚裒女,康帝为琅邪王时,纳为妃,及康帝即位后,立为皇后。穆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及简文帝即位,仍临朝干政。好佛,东晋时著名尼僧多和她有交往。

  ⑾延兴:寺名。晋康帝之褚皇后于建元二年建,在建康城内,当时景况颇隆盛,寺中尼众数百人。《建康实录》卷八谓此寺为康帝时的主要尼寺。

  洛阳城东寺道馨尼

  译文

  竺道馨,俗姓杨,太山人。她志向专一,秉性严谨,待人接物,亲近无碍。受戒出家为沙弥尼时,常为众人所使役,她并无怨言,口里总是诵读佛经。及至二十岁,她诵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受持具足戒以后,她精心研究探求佛理奥义,平素能蔬食苦行,不曾一日懈怠,年龄愈增,志向愈坚。

  她居住在洛阳东寺,善于清谈,宣议佛理,对《小品般若经》又非常擅长讲说。诵阅佛经时,她重在理解佛理,使内在脉络秩然贯通,而不是停留在玩味外在的辞采巧辩上。因而一州崇佛之士,都师从她、崇尚她。由于她精通佛理,并开庭宣讲,中国历史上比丘尼诵经,也就是从她开始的。

  晋废帝太和(公元三六六——三七O年)年间,有一女子叫杨令辩,她笃信黄老之术,专行道家修养法。先前人们,也大多敬重事奉她。但是道馨讲学兴盛之后,杨令辩的法术也就渐渐消歇了。杨令辩借同姓之便,与她来往频繁,暗中却深藏嫉妒之心,想伺机下毒害死她。

  后来,她果然找到了一个机会,把毒药暗地里放到了竺道馨的食物中。道馨服下毒药后,想尽方法予以医治,但全无效果。她的弟子问她去哪家而得此怪病,她答道:「我知道我得此病的缘由,善恶因缘、生死命运,都由前世命定。你们就不要再追问了。纵令对我有益的事,我都没有表白,何况今天遇到这种无益之事,又有甚么可说的呢?」于是她默然而终。

  原典

  竺道馨,本姓杨,太山人也。志性专谨,与物无忤。沙弥①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及年二十,诵《法华》②、《维摩》③。具足戒④行,后研求理味⑤,蔬食苦节,弥老弥励。

  住洛阳东寺,雅能清谈⑥,尤善《小品》⑦。贵在理通,不事辞辩。一州道学⑧,所共师宗。比丘尼诵经⑨,馨其始也。

  晋泰和中,有女人杨令辩,笃信黄老,专行服气⑩。先时人物,亦多敬事;及馨道王,其术寝亡。令辩假结同姓,数相去来,内怀妒嫉,同行毒害。

  后窃以毒药内⑾馨食中,诸治不愈。弟子问往谁家得病,答曰:「我甚知主,皆藉业缘⑿,汝无问也。设⒀道有益,我尚不说,况无益耶?」不言而终。

  注释

  ①沙弥:指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而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

  ②法华:即《妙法莲华经》。

  ③维摩:《维摩诘所说经》。据宋智圆《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载,自汉至唐,共有六种译本(大正三十八.页七一五中),其中以姚秦鸠摩罗什所译名为《维摩诘所说经》流传最广。全经共十四品,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

  ④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言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

  ⑤理味:佛理奥义。

  ⑥清谈:晋时尚清谈,谈玄说道,蔚为士人的一种风气。此处清谈似指宣讲佛理。

  ⑦小品:(佛家《般若经》有大小品之分,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此指《小品般若经》,乃与《大品般若经》所说之法,大要相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较少,故称小品。凡十卷二十九品,乃鸠摩罗什于四0八年所译。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的基础经典之一。

  ⑧道学:习道之士。此指崇佛之人。

  ⑨比丘尼诵经: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列东晋太和元年道馨尼讲经,为比丘尼讲经之始(大正五十四.页二三九中)。

  ⑩服气:也作「食气」,道家修炼法。

  ⑾内:即「纳」的古字。

  ⑿业缘:佛教术语。指善业生善果、恶业生恶果的因缘。《法华经.序品》:「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⒀设:假设,假若。

  新林寺道容尼

  译文

  道容,本来居住在历阳(今安徽和县)乌江寺。她谨守戒品,用意精进,善于占吉卜凶,能预知人世祸福,因而世人都把她传为圣人

  晋明帝时,她颇受皇上的敬重和侍奉。明帝曾让人将一束花铺放在她的席子下,想以此验证她是凡庸还是贤圣。结果花在席下竟鲜活如前,一点也没有枯萎。

  到了简文帝时,出现了一件怪事,情况是这样的:简文帝当初很迷恋道教之术,侍奉一位号称清水道师的人,此人就是京城人所说的王濮阳。简文帝在宫内为他立了道观。道容对此深不以为然,曾多次加以开导和劝谏,但简文帝并没有听从她的话。嗣后,简文帝每次走人道观,总是看到神人幻化成僧徒的模样,而且满屋子都是。简文帝疑心是道容所捣的鬼,但又不能确定。

  登基之后,又出现了乌鸦在太极殿上筑巢的怪事。于是简文帝便让卜师曲安远卜筮。曲安远说:「西南方向有一道行高深的女子,她能消除此怪。」简文帝立刻想到道容,就专使前往西南方向的乌江寺,去迎接道容。道容迎来之后,简文帝把太极殿出现的怪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向她讨教。

  道容回答说:「你只要斋戒七天,谨守八关斋戒,此怪自会消除。」简文帝听从了她的话,斋戒沐浴,净心凝神,未满七天,成群的乌鸦争相飞来,把鸟巢运走了。

  这事使简文帝对她深为信任和敬重,于是为她造一座尼寺,并供养她所需之物。寺庙落成之后,又根据它座落的那片山林,替它取名为新林。简文帝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她,并从此捐弃道术,敬奉佛法。此后,显扬崇尚佛道成了东晋的世风,这种世风的形成,正仰仗于道容的力量。

  晋孝武帝时,道容更受崇敬。东晋太元(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年间,她忽然行踪隐遁,不测所往。孝武帝就传旨埋葬她的衣钵,据说新林寺有一坟墓,正是这一缘故。

  原典

  道容,本住历阳乌江寺。戒行精峻,善占吉凶,逆①知福福,世傅为圣。

  晋明帝②时,甚见敬事,以花布席下验其凡圣,果不萎焉。

  及简文帝③,先事清水道师,道师京都所谓王濮阳也。第内为立道舍。容亟④开导,未之从也。后帝每入道屋,辄见神人为沙门形,满于室内。帝疑容所为也,而莫能决。

  践祚⑤之后。鸟巢太极殿。帝使曲安远筮之,云西南有女人师,能灭此怪。帝遣使往乌江迎道容。以事访⑥之。

  答曰:「唯有清斋七日,受持八戒⑦,自当消弭。」帝即从之,整肃一心,七日未满,群鸟竞集,运巢而去。

  帝深信重,即为立寺,资给所须。因林为名,名曰新林。即以师礼事之,遂奉正法。往后晋显尚佛道,容之力也。

  建孝武⑧时。弥相崇敬。太元中。忽而绝迹,不知所在。帝勅⑨瘗⑩其衣钵,故寺边有冢云云。

  注释

  ①逆:迎也。此指预见、预知。

  ②晋明帝:司马绍,元帝长子。元帝为晋王时,立为晋太子,永昌元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三年。

  ③简文帝:司马昱,元帝少子。永昌元年封琅邪王,咸和元年徙封会稽王,太和六年即位,改元咸安,在位二年。他崇尚佛学,对东晋佛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④亟:屡屡,数次。

  ⑤践祚:又作「践阼」,即帝王登基。《史记.燕召公世家》:「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

  ⑥访:咨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⑦八戒:即八关斋戒。其内容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及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⑧建孝武:应指晋孝武帝,「建」乃「晋」之讹。司马曜。简文帝第三子,兴宁三年封会稽王,咸安二年即位,改元宁康、太元,在位二十四年。京中尼寺多得其帮助,后为张贵人所杀。「建」,大正藏本作「逮」。

  ⑨勅:帝王的诏命。

  ⑩瘗:埋葬。音一。

  司州寺令宗尼

  译文

  令宗,俗姓满,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她自幼就有清净信念,谨依善道,不染俗情,颇受乡里人的推崇。后家中遇到丧乱,她不幸被虏寇所追逐。被困中,令宗归诚一心,系念三宝功德,并诵读《观世音菩萨晋门品》,又拔去眉毛,假托得了难以治愈的疾病,向他们诉苦,于是才获释得归。

  她顺着大路一直往南走,将离开冀州(在今山西境内)时,又遭逢到另一伙寇贼的追逐。仓皇中,她爬上枯树,专诚一念,祈求保佑。追捕的人只管往前看,始终没有朝树上望而发现到她。这帮人因找不到她,不久便离开了。令宗从树上下来,又继续赶路。她伯再遭不测,不敢向人乞讨食物,奇怪的是她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饿。

  向晚时,她来到孟津(今河南孟县境内),因一河阻隔,河面上无船可以过渡,在此惊惶忧虑之际,她又忆念起佛、法、僧三宝,以求庇佑。念着念着,她忽然看见一只白鹿,它不知从何而来,径自下水过河,但见泥沙扬起,却不见波澜起伏。令宗随它过河,身上竟无沾濡。她安然渡河,如履平地,并顺利地到了家。

  经历此番奇遇之后,令宗道念更坚,于是就归依佛门,剃度出家。入道后,她诚心奉佛,受持读诵,精进勤恳,潜心研求佛法。掘其内在奥义而有所体会。晋孝武帝听说后,就写信给她,互通音问,以研佛理。后来百姓又遇到灾病,很多人家境清苦,贫困难支,令宗就尽其所有,予以救济。只要是需要救济,不论路途多么艰难、遥远,她都在所不辞。由于她因需施助,善于体恤,很多贫病者终于度过了这场灾难。令宗自己却忍饥挨饿,辛劳奔涉,致使面容枯槁憔悴。

  七十五岁那年,她忽然在一天清晨召集弟子,述说了她在夜里所做的一个梦:「昨夜我梦见一座大山,它据说正是须弥山,只见它峰峻耸绝,高与天接。山上宝饰庄严,灵光朗照,使丽日增辉;又见法鼓铿锵,香烟缭绕,清芬缕缕不绝。忽然山中传语,令我前去参拜。梦至此告终,我愕然惊觉。醒后就感到体内充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它无痛无恼,昏昏沉沉,犹如昏醉一般。」

  如此述说之后,她的同修道津说:「这也许就是预兆将往生(圆寂)吧。」她俩谈话未完,令宗就猝然入化。

  原典

  令宗,本姓满,高平金乡人。幼有清信。乡党称之。家遇丧乱,为虏所驱。归诚慊至①,称佛、法、僧,诵《晋门品》②,拔除其眉,托云恶疾③,为求诉得放。

  随路南归,行出冀州,复为贼所逐。登上枯树,专诚至念。捕者前望,终不仰视。寻索不得,俄尔而敌。宗下复去,不敢乞食,初④不觉饥。

  晚达孟津,无船可济。慞遑⑤忧惧,更称三宝。忽见一白鹿,不知所从来,下涉河流,沙尘随起,无有波澜。宗随鹿而济,曾⑥不沾濡,平行如陆,因得达家。

  仍⑦即入道,诚心冥诣,学行精恳,开览经法⑧,深义入神。晋孝武闻之,遗书通问。后百姓遇疾,贫困者众,宗倾资赈给,告乞人间,不避阻远,随宜⑨瞻恤,蒙赖甚多。忍饥勤苦,形容枯悴。

  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说其夜梦:「见一大山,云是须弥⑩。峻峰秀绝,高与天连。宝饰庄严,晖曜烂日。法鼓铿鎗。香烟芬馥。语令吾前,愕然惊觉。即体中忽有异于常,虽无痛恼,状如昏醉。」同学道津曰:「正当是极⑾耳!」交⑿言未竟,奄忽迁神。

  注释

  ①慊至:慊(ㄑーㄝ,音切),满足。《庄子.天运》:「尽去而后慊。」注:「慊,苦牒反,足也。」慊至,意为凝神于一。

  ②晋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晋门品〉,属〈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信仰流行后,它从汉文译本中分出而单行,成为当时佛门诵念的主要经籍。先西晋竺法护本只有长行,至后秦(姚秦)鸠摩罗什译本、隋补译本才有重颂。

  ③恶疾:指难以治愈的疾病。

  ④初:表示程度少,一点也不。

  ⑤慞遑:慌慌张张、恐惧。

  ⑥曾:竟、乃、则。

  ⑦仍:乃(于是)。《史记.淮南衡山传赞》:「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

  ⑧经法:释尊所说之一切教法均称「经」;经所诠释、阐扬之教,称经法。《无量寿经》下:「听受经法,欢喜无量。」(大正十二.页二七三下)

  ⑨随宜:佛教术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此处引申为随其所需。

  ⑩须弥:意译作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即须弥世界。

  ⑾极:通常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指受生极乐世界。又解(文选、刘峻、辨命论)天命有至极。(注)良曰:「极」,崖也。指「涅槃」,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⑿交:交互,相互。阮籍〈咏怀〉:「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简静寺支妙音尼

  译文

  妙音,不知是何处人。年幼时就热衷于佛道。她居住在京城,博学佛门内外的典籍,又擅长于铺陈辞采,撰写文章。晋孝武帝、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都很敬重侍奉她。妙音每次和孝武帝、司马道子以及中朝学士谈论结撰文章,都显得才情勃发,妙思入微,她也因此而颇负盛名。

  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太傅为她营建了简静寺,并任她为寺主,领有徒众百余人。当时朝廷内外有才德的人,无不欢喜亲近她,藉此通达佛法。众人供养源源不断,财富之多称冠于都邑之中。一时间,无论在朝在野、是贵是贱,都无不钦仰崇奉她。她所居的寺门前也盛况空前,每天都停有车马百余乘。

  荆州刺史王忱死后,孝武帝想让王恭去接替他的职位。当时桓玄在江陵(在今湖北中部),曾为王忱所挫败,听到王恭要来任职,而他又素来畏惧王恭。这时殷仲堪任黄门侍郎,桓玄知道他是个弱才,容易控制,就一心想让他代行王忱之职。于是桓玄便派使者去妙音尼处,想凭借她的势力为殷仲堪谋取荆州刺史的职位。

  不久,孝武帝向妙音询道:「眼下荆州刺史是个缺额,你在外面听说谁应当接替这个职位?」

  妙音回答说:「贫尼是出家的人,又岂能在俗众当中妄加评议?但倘要问朝廷内外谈论者的看法,那我倒是有所耳闻。他们都一致说殷仲堪最堪此任,因为他谋深虑远,正是荆楚重镇不可或缺的人选。」

  孝武帝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她所言极是,便让殷仲堪接替了王忱的职位。由此也不难看出,妙音在当时确实是权重一朝、威行内外的人物。

  原典

  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①,善为文章。晋孝武帝、太傅、会稽王道子②,并相敬奉。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③谈论属文④,雅有才致,藉甚有声。

  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余人。一时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职⑤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余乘。

  荆州刺史王忱⑥死,列宗⑦意欲以王恭⑧代之。时桓玄⑨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⑩时为黄门侍郎⑾。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遗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

  既而⑿列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闻云谁应作者?」

  答曰:「贫道出家人,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内外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

  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云。

  注释

  ①内外:佛门内外,言支妙音既谙内典,又兼通诸子百家之学。

  ②会稽王道子:简文帝子,封会稽王,累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等。《晋书.简文三子传》谓:「于时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蚶姆尼僧,尤为亲暱,并窃弄其权。」(《大正藏》本作「会稽王道孟频等」)

  ③中朝学士:朝廷中学问渊博的文人士大夫。

  ④属文:连缀成文,即写文章。

  ⑤供(左贝右亲):意译为财施。主要指布施之金银财物等。

  ⑥王忱:晋骠骑长史,与王恭、王殉俱流誉一时,出为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建武将军、假节。《晋书.列传》四十五谓其「性任达不拘,末年尤嗜酒,一饮连月不醒,或裸体而游,每叹三日不饮,便觉形神不相亲。」

  ⑦列宗:即晋孝武帝。

  ⑧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王蕴子,宫中书令、太子詹事等。仪态庄严,时人谓之「濯濯如春月柳」。

  ⑨桓玄:字敬道,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荆江等八州军事,元兴年间,攻入建康,后为冯迁所杀。

  ⑩殷仲堪:陈郡人,为当时著名清谈之士。官黄门侍郎等。官给事于黄闼之内,故曰黄门侍郎。」

  ⑾既而:犹「已而」、「寻而」,随后,不久。

  何后寺道仪尼

  译文

  道仪,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人,是惠远的姑妈。她嫁给同郡的解直,解直曾任浔阳(今江西九江)县令,后来亡故。

  二十二岁时,道仪舍弃凡俗之累,披上法衣,成了一个出家的尼僧。她生性聪颖敏慧,又识多见广,记忆超群,诵习《法华经》、宣讲《维摩》、《小品般若经》,均能精思入微,畅达义理,凭心独悟,无复依傍。她恪守戒律,神清气洁,格制高远。

  后闻京都经律渐臻完备,讲经说法之场所迤逦相接,于是就在晋孝武帝太元(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末年来到京都,定居在何后寺中。在这里,她潜心律藏,研味其精义妙旨。平素举止温恭而谦逊,即使是在独处时也从不怠惰。她衣着粗蔽,不求华美,手执杖、钵,清散无矫,故而深受佛门内外的尊崇。

  七十八岁时,她患了疾病,病情逐日加重,但道心更坚,励行更峻,诵念佛经,从无懈怠。她的弟子请求说:「望能多加调养,或能减轻病情。」她回答说:「这不是你们所应请求的事啊!」她话音刚落,就溘然去世了。

  原典

  道仪,本姓贾,雁楼烦人,惠远①姑也。出适同郡解直,直为浔阳令,亡。

  仪年二十二,弃舍俗累,披着法衣。聪明敏哲,博闻强记。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②,精义达理,因心独悟。戒行高峻。神气清邈。

  闻中畿③经律④渐备,讲集⑤相续。晋泰元末至京师,住何后寺⑥。端心律藏,妙究精徽。身执卑恭,在幽不惰。衣裳粗弊,自执杖钵。清散无矫⑦,道俗高之。

  年七十八,遇疾而笃,执心弥励,诵念无殆。弟子请曰:「愿加消息⑧,冀蒙胜损。」

  答曰:「非汝所宜。」言绝而卒。

  注释

  ①惠远:应是「慧远」(公元三三四——四一六年)。释道安弟子,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为我国净土宗初祖。出家后居庐山东林寺传法,弟子甚来。在此讲经说法,且致力经典研究,常慨叹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遂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后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三十余年未曾出山。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

  ②维摩、小品:即指《维摩诘所说经》和《小品般若经》。

  ③中畿:(畿,音ㄐ一。》即京都。

  ④经律:三藏中之经藏和律藏,这里用以代指经、律、论三藏。

  ⑤讲集:讲经说法之场所。

  ⑥何后寺:即前言之北永安寺。

  ⑦矫:矫饰,矫情。

  ⑧消息:调养。《晋书.华崤传》:「太康末,武帝颇亲宴乐,又多疾病。属小瘳,崤与侍臣表贺,因微谏,帝诏报曰:『辄自消息,无所为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