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比丘尼传 5 梁

  比丘尼传 5 梁

  禅林寺净秀尼

  译文

  净秀尼,俗姓梁,安定乌氏(今陕西南郑境内)人。祖父梁畴,曾任征虏司马。父亲梁粲之,曾为龙川县(今广东龙川)都乡侯。净秀自幼聪慧,富有慈悲之心,常行善事。

  七岁时,她自然秉持斋法,过正午而不食。家中曾请僧人诵念《涅槃经》,她听经文中说断食鱼肉,便立即蔬食,但又不敢让父母知道。她若得到的是鱼肉一类菜肴,就暗自弃而不食。后来从外国僧人普练,禀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触犯,拜佛念经,日夜不停。

  到十二岁时,她就要求出家,但父母没有同意。到她学会写字以后,就常常亲自抄写经文,她全部财物,只用于充实修行自己的功德。她不追随世俗人的爱好,不穿着绸缎,不涂抹脂粉。如此迁延日久,到了二十九岁时,方才获得父母的许诺,成为青园寺首尼的弟子

  她侍奉师长,尽心竭力,仍怕有所不周;又勤修身、口、意三业,早晚从不懈怠。寺僧安排大家的劳务,她总是首当其冲,她事必躬亲,不惧跋山涉水,不畏困苦艰难。善神似乎敬护她,常在她左右。

  当时有位马先生,世人都称他为「神人」。他见净秀后,曾有这样的预言:「此尼僧当生于兜率。」她曾经和二尼同在佛殿内安坐,忽然听到空中有声,状如牛吼,二尼都惊怖不已,唯净秀澹然无惧。她回房去取灯烛,转回时刚登上台阶,又听见空中传语:「诸尼僧请让路,净秀禅师回来了。」

  又有一天,她与几个尼僧坐在禅房中,其中一尼酣然入睡,睡梦中见有一人头撑着房屋,告诉她说:「请不要打扰净秀尼。」此后,净秀尼与众尼同坐,其中一尼猝然起身,想回房中,见一人击掌阻止她说:「请勿打扰净秀尼。」

  净秀尼进退举止,都一定遵循律范。她想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钱数不够,只凑足一千。担心事情办不成。一天夜里,她梦见鸦鹊、鸜鹆、雀子等一群禽鸟,它们各自乘坐大小与鸟的形状差不多的轩车,同声鸣叫道:「我们当帮助净秀尼,使她能请晖法师来讲《十诵律》。」到了着手准备时,有七十个施主竞相施妙供、设佳品。

  尔后,她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律》,开题讲座那天,澡罐中的水,自然馨香馥郁。那天她就座入定,直到夜半方才出定起身,此时身边更无其它的人,因而害怕犯独戒律,便因此去问法颖律师。法颖回答说:「不犯戒。」但她仍害怕有所违失,又看见其它尼僧也未能处处循律如法,便感叹道:「道行高深未远,心灵渐有失落,倘不引咎自责,怎能导人向善?」于是便自行摩那埵忏悔礼,以自我忏悔的方式来使心灵守正处洁。众尼见她如此,无不退思补过,像她那样忏悔思过。

  宋元嘉七年(公元四三0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到宋都建康,他深通律学,律范清高。净秀便又从他受具足戒。当时青园寺尼众很多,对佛法的悟解,各不相同,禅学、义学之争也颇激烈,故而净秀尼意欲别寻住宿、更张门庭,这样外可以严守佛门规范,内可以静心禅悟,这样也许更合自己的意愿。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八月,南昌公主和黄修仪,共同布施一块公认的好地给她建一佛寺。净秀穿麻衣,吃粗食,亲自涂泥盖瓦,兴建寺庙。又日夜勤劳,做佛龛,造佛像,凡所应有,无不具备。在这新寺庙中同住者有十多个人,大家都以禅定为修持课业。泰始三年(公元四六七年),宋明帝传旨,根据寺庙中集中的都是习禅之人,就认为新寺庙应当取名叫禅林寺。

  净秀尼又亲手抄录众经,并在寺内另立一经台,以盛装这些经书。其时曾有一异事出现,寺庙墙壁上显现出八龙王中的二龙王——娑伽罗龙王兄弟二人的形象,接连几天都没有消去,以显示净秀尼奉佛的精诚,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朋友往来,都瞻睹到了这一奇异的事。

  另外,她每次在圣僧像前供奉菓食时,菓食之上也有奇异感应之迹出现。又一次,她曾做七日斋事,胡跪礼佛忏悔,在凝神注想中,忽见两个梵僧抬手共语,一说自己是弥佉罗,一称自己是毘呿罗。他们所穿的袈裟,颜色宛如成熟的桑椹一般。净秀就取来泥土,构碎后化为泥浆,再用泥浆把她的法衣染成幻觉中所见神僧袈裟的颜色。

  此后,净秀尼又念请阿耨达池的五百罗汉到来,后又请罽宾的五百罗汉,并延请京都中僧的大德,做二百斋会。第二天,就看到印度装束的僧人,在埸的僧众也看到了,并用疑问的目光打量他。于是问他自何而来。他回答说:「从罽宾远道而来,到这里已有一年。」于是,净秀派守门人,暗中加以监视他的行踪。当时有许多人都看到他从宋林门走出,但刚走出十多步,就突然不见了。

  又一次,举行浴佛大庆时,寺院僧徒默然礼拜,寺院内外悄然无声,但奇怪的是寺内竟传来了杯杓碰撞的声音。诸如此类,都是净秀尼所在的禅林寺的瑞相异事。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对净秀尼都待以厚礼,供施也从未停止。她年老力衰,已不能徒步行走。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武帝传旨,如需招见或听经说法,可用车将她接入宫内。

  天监五年(公元五O六年)六月十七日,她心闷烦乱,不再能吃东西了。过了两天,彭城寺惠全法师梦见一佛殿,严整庄丽,有人告诉他说,这就是兜率天宫。惠全见净秀也在其中。于是,他上前嘱咐道:「若得天国妙处,请不要忘记济度我。」净秀答道:「法师是伟岸丈夫,广通经教,自然就应居住在天界胜地。」后来他听说净秀得了病,就前去探望她,并将梦中所见细细道来。

  到了这年的七月十三日,她的病况稍有好转。一次,她梦见幡盖相接,歌乐沸天,就在佛殿的西面。七月二十三日,她请相识的僧众前来作别。二十七日,又告诉众弟子说:「我将上生到兜率天宫去了。」话音刚落,就瞑然辞世,享年八十九岁。

  原典

  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①。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叡,好行慈仁。

  七岁自然持斋②、家中请僧转《涅槃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亲知。若得鲑饍,密自弃去。从外国沙门普练,谘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礼拜读诵,昼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功德,不营俗好,不衣锦绣,不着粉黛。如此推迁,至二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

  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③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④敬护,常在左右。

  时有马先生,世呼种人也。见秀记书言⑤:「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唯秀澹然。还房取烛,还始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

  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见有一人头拄屋,语之曰:「勿惊秀尼。」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房,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秀尼。」

  秀尼进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鸦鹊、鸜鹆、雀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⑥,争设妙供。

  后又请法颖律师⑦重讲《十诵》。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座,更无余伴,起惧犯独⑧,以谘律师。律师答曰:「不犯⑨。」秀观诸尼未尽如法,乃叹曰:「洪徽⑩未远,灵绪稍隤⑾,自非正己,焉能导物?」即行摩那埵⑿,以自悔守。合众见之,悉共相率,退思补过,惭愧忏谢。

  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外严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称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执泥瓦,夙夜尽勤,制龛造像,无所不备。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为业。泰始三年,明帝勅以寺基所集,宜名禅林寺。

  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在乎寺内。娑伽罗龙王兄弟⒀二人,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⒁往来,无不见者。

  每奉诸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胡跪⒂摄心注想,即见二梵僧⒃举手共语,一称弥佉罗⒄,一称毘呿罗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

  他日又请阿耨达池⒆五百罗汉,复请尉宾国五百罗汉,又请京邑大德二日大会。第二日又见一梵僧,合众疑之,因即借问。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使守门人密加觇视。多人共见从来林门出,始行十余步,奄忽⒇不见。

  又曾浴圣僧(21),内外寂静,唯有檥杓(22)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23)。年耆力弱,复不能行。梁天监三年,勅见听乘舆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固乱,不复饮食。彭城寺惠全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是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全即嘱之:「得生妙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是大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全闻秀病,往看(24)之,述梦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少间,自梦见播盖乐器,在佛殿西。二十三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曰:「我升兜率天宫。」言绝而卒,年八十九。

  注释

  ①征虏司马:东汉置,魏晋南北朝沿此制。

  ②持斋:受持斋法而不违越,即过正午而不食。

  ③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④善神:佛家有八部神,八部神中之护持正法之神即为善神。

  ⑤记书:留下预卜之言。东晋竺昙无兰译《阿耨风经》曰:「我记谛婆达兜当堕恶趣泥犁中……我如是所记。」(大正一.页八五四上)。

  ⑥檀越:施主。

  ⑦法颖律师:当时京中《十诵律》专家。

  ⑧犯独:独,独法,七善之一。所谓犯独者,意为独自修行,修行功成,达于自济,自脱生死苦海,然不能兼济也,此为小乘,故曰犯。

  ⑨沈约曾作〈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文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宝唱此文基本上在沈约〈行状〉基础上缩写而成。有关犯独之事,沈文云:「后复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日,清静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既而坐禅得定,至于中夜方起,更无余伴,便自念言:『将不犯独。』即谘律师,律师答云:『无所犯也。』可资参考。」

  ⑩洪徽:此指道行高深。

  ⑾隤:毁坏。

  ⑿摩那埵:梵文Manatta的音译,佛教中一忏悔除罪的仪式。比丘、比丘尼犯僧残罪后,必须要发露忏悔罪相,从而除罪,以得清净,乃至自悦、悦众僧。沈约〈行状〉谈到众尼亦行忏悔时说:「即自忏悔,行摩那埵,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遂相

  率普忏,无有孑遗。」

  ⒀娑伽罗龙王兄弟:龙王为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为众龙之主,其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十一龙王诸说,八龙王中有娑伽罗(Sagara)龙王。娑伽罗兄弟二人,当指娑伽罗和八龙王中另外一人。

  ⒁知识:朋友,相识。

  ⒂胡跪:胡人跪拜之法。

  ⒃梵僧:梵土之僧人。

  ⒄弥佉罗:沈约〈行状〉作「佉罗」,仙人名,乃驴神仙人。

  ⒅毘呿罗:须达长者家奴之一,掌管库藏之财,后在佛陀导引下受戒奉佛。

  ⒆阿耨达池:佛家想象中的神界名,在南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此,周围八百里,均金雕银饰,极尽繁华。

  ⒇奄忽:忽然。

  (21)浴圣僧:即佛教的重要仪式浴佛。传说悉达多太子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降生时,九龙吐水以洗浴圣身,于是后世以佛陀诞生的这一天,四众皆要行以香水浴佛的仪式。中国在三国时即有这种仪式。

  (22)檥杓:舀东西的器具。

  (23)废:废止,停止。

  (24)看:擦望

  禅林寺僧念尼

  译文

  僧念尼,俗姓羊,泰山南城(今山东泰安境)人。父亲曾为弥州从事史。僧念也就是建康招提寺名尼昙叡法师的姑母。她英才早发,识事明理,很早就有德名。十岁时出家成为法护尼的弟子,并从她居住在何后寺中修行。

  进入佛门后,她操守坚贞,道业精勤,禅思精密;又博涉佛苑经籍,能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文采洋溢,灿然而备。同时,她茹素、礼佛、拜忏,这样年复一年,愈老愈坚。她诵习《法华经》,一日一夜就达七遍之多。宋文帝、宋孝武帝嘉其深行,常以信施供养她。

  齐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时,她从何后寺移住到当时京中重禅学的尼寺禅林寺。移居之后不久,禅范顿显隆盛,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乐于佛事的司徒竟陵王萧子良,一年四季供养不断。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圆寂,世寿九十岁。寂后,就安葬在秣陵县(今江苏江陵)中兴里内。

  原典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父弥州从事史。念即招提寺①昙叡法师之姑也。珪璋②早秀,才鉴明达,立德幼年。十岁出家,为法护尼弟子,从师住太后寺③。

  贞节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义兼美④。蔬食礼忏,老而弥笃。诵《法华经》,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

  齐永明十年中,移住禅林寺⑤。禅范大隆。谘学者众。司徒竟陵王四时供养。

  年九十,梁天监三年卒,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注释

  ①招提寺:寺址建康,南朝宋永初年间建,慧集法师于此讲解《阿毘昙》,声闻京师,僧尼数百前去听讲。

  ②珪璋:美玉,此以美玉比贤才。《文心雕龙.物色》:「珪璋挺其惠心。」同着〈风骨〉亦云:「珪璋乃聘。」

  ③太后寺:即何后寺,又名永安寺。

  ④文义兼美:文采斐然,立意渊深。

  ⑤禅林寺:南北朝时著名尼寺,以重禅范而享名于世。〈净秀尼传〉详载其兴建之始末。

  成都长乐寺昙晖尼

  译文

  昙晖尼,俗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从小就乐于信奉佛道,一心想出家,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前往蜀地,弘扬禅门之学。昙晖十一岁时,恳请母亲带她去向畺良耶舍请教有关禅法的妙理。禅师一见到她,就惊叹她有很高的天分,于是让她修习禅法,并嘱咐法育尼,让她在昙晖身边予以帮助。

  昙晖的母亲,因考虑到曾将她许配给她的表兄弟,而且迎亲的日子已迫在眉睫,又实在想不出甚么别的好办法,来使女儿从这一婚事中脱身。法育尼知道了这一难处,就暗地里将昙晖迎入寺中。昙晖来到寺庙后,立下誓愿:「若不能顺遂我出家之愿,而硬逼我出嫁,我当以火自焚。」

  刺史觐法崇听说此事,就派人将她迎入府第,并召集了手下幕僚和当地一些有德望的人,又延请多位僧尼提出各种问题来诘难昙晖。

  法崇问道:「你果真想出家吗?」

  昙晖答道:「我早有此愿,特请刺史大人予以救济。」

  法崇说:「好!」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说服昙晖的姑母,姑母奉命听从了。昙晖这才从婚事中解脱出来,随法育尼出家。出家时,只有十三岁。

  她从法育尼修学禅观,刚一领受,就于坐间入于禅定。在寂然凝定中,她看见东方有二色光明,一如太阳而呈白色,一似月亮而呈青色。她便在禅定中念道:「白的必是菩萨道,青的必是声闻法。假使如此,应该让青光销歇,而使白光更加灿烂夺目。」她的这一念果然应验了,青光自营销灭,而白光弥满辉耀。出定之后,昙晖将此事告

  诉了法育尼师。法育本来就是利根,善于观禅入定,她听说后大为欣喜,连声称赞。当时在座有四十多人,也无不对此深为赞叹,认为这是鲜见的事。

  后来,那位表兄弟对昙晖的此举存有疑心,以为这是昙晖为逃婚而诳骗他。于是他想聚众一起把她劫持回家。这年,昙晖十六岁,她遭此劫难,毫不畏惧,让众婢女围成一圈,保卫自己不受侵犯,免被掠走。表兄弟无可奈何,又去请许州刺史,向他诉说昙晖为逃婚而作的奇异之举,刺史心起同情之意,并为他去求助畺良耶舍。

  畺良耶舍说:「昙晖乃利根,不要违背她的志愿。如那位表兄弟能放下此事,未来他家中费用有所不足的,贫道有一奴仆可供其使用,要能接受,我当非常高兴。」

  后来,昙晖在禅定中悟出佛性平等的真义。这些都缘于她的一己之悟,并没有老师传授。当时许多名僧曾就此竭力向她问难,她挫锐解纷,一一作答,一点也不理屈词穷。于是她声誉鹊起,远近道俗,没有不归心折服的。

  宋元嘉十九年(公元四四二年),临川王刘道规到南充(今四川绵阳境)巡访,便延请招见了昙晖尼,当时她才二十一岁。至彭城王、骠骑将军刘义康出守陕地,又将她携往南楚居住。在这里,善男信女奉她为师的有一千二百人。

  岁月渐渐流逝,她思母之心也渐渐地变得强烈,于是坚决请求回乡探母。回到家乡后,她德行高峻,许多人投之门下,门徒日益增多。于是她在市桥西北,兴造佛教塔寺、殿堂厢廊,很快的造好了,以后又另建三座寺庙,也都神速而成。对如此神速的办事能力,僧众无不感叹,称有神力相助。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O四年)圆寂,享年八十三岁。

  当初,张峻曾随同父亲一道去益州(今四川巴县境),曾突然决定前往昙晖所在的寺院,也不事先打招呼,同行者共有三十余人。他们到寺院刚刚坐定,婢女就摆下了水果、粽子等,都是些应时佳品。

  后来,刺史刘俊曾领众猝然前往,情况也是这样,梁宣武王萧懿曾送物给昙晖,请她设百人会,本来宣武王不准备去,后临时决定前去,到时一看,竟有三百个僧徒,加上宣武王的下属,将近四百人。在做会之前,昙晖即派婢女上前,奉上食品,请客人们进食。宣武王被邀进内室,只见昙晖两个弟子和两个婢女在做斋食,没有其它人协助。宣武王因此更慨叹昙晖那不可限量的能力。

  有人问昙晖:「看到尼师寺中财产,也不过是中等人家的水平,为何置办这么多人的菜食,能应付自如,宛如神助呢?」

  昙晖答道:「贫尼常常是室中空空,没有积蓄。倘若需要花费时,也不过用三五两金子而已,可不久所有的花费又都有了,我也不知这是甚么缘故。」谈论者则都以为她这里贮有无穷无尽的宝藏。

  当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悟禅家妙观之法,并能于禅定中洞察法性之幽微。她遍览佛门三藏,又兼学诸子百家。尤善裁言作文,她的一篇叙述昙晖尼的赞颂文,内容典雅有则,不悖风雅之韵。

  原典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①,父母弗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②入蜀,大弘禅觐③。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谘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④,令其修习。属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日,不展余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觐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汝审⑤能出家不?」

  答曰:「徽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遣使谘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

  从育学修观行⑥,栽得⑦稟受,即于坐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⑧云:「白者必是菩萨道⑨,青者声闻法⑩。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自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⑾。为育尼说。育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奸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⑿,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许州剌史以赏异问畺良耶舍。答曰:「此人根利⒀。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⒁,即为随喜⒂。」于是解释⒃。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⒄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嘉十九年,临川王⒅临南充,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⒆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箒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流,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天监三年卒。

  初,张峻随父在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剌史刘悛。后当率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21)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22)。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23)人下食。王即遣入,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24),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其不可量也。

  或有问晖者曰:「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

  答云:「贫道常自无居(25)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26)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27)。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注释

  ①修道:此指修行佛道。

  ②畺良耶舍:梵文名为Kalayasas,又译为「时称」。宋齐时比丘,宋时自西域来到京都建康,精禅法,宋齐时比丘不少从其学禅。《高僧传》有传。

  ③禅观:坐禅观法。指坐禅时修行种种观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尊者章〉:「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大正五十一.页二一四下)。《善无畏传》:「总持禅观,妙达其旨。」

  ④分:天分。

  ⑤审:确实。本尼传后云:「若审然者」,其「审」意亦同此。

  ⑥观行:佛教术语,以心观理,如同理于其中而行,指洞观心灵之法。

  ⑦裁得:刚刚得到。裁,纔通用。

  ⑧念:指守境而深思其事。《法华经.信解品》:「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大正九.页十六下)

  ⑨菩萨道: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称为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汝得所行,是菩萨道。」(大正九.页二O中)

  ⑩声闻法:声闻乃梵文Sravaka的意译,意听闻佛陀言教而证悟。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为四沙门果。期入于「厌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法,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

  ⑾起定:从禅定中觉醒,即出定。

  ⑿营卫:围成圈来保护。

  ⒀根利:佛家有利根、钝根之说,利根乃聪慧敏觉之人。

  ⒁苍头:奴仆,汉时仆隶以深青色巾包头,故称,后洽此说法。《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⒂随喜:即佛教忏法之一。忏法有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而这里随喜指布施赠物,各随其喜,富施金帛,穷施水草,只要尽其心意,便随之有悦适伴生。杜甫诗云:「时运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⒃解释:解脱。

  ⒄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障、所知障即显佛性。

  ⒅临川王:即宋临川王刘道规,死谥烈武。详见前注。

  ⒆骠骑:指彭城王刘义康,宋文帝即位时,曾擢其为骠骑将军。

  ⒇率:率意。

  (21)梁宣武王:萧懿,字符达,梁长沙郡王,死谥宣武。

  (22)百人会:佛教的一种斋会形式。

  (23)倩:请人替自己做事,借助。汉王褒〈僮约〉:「有一奴,名便了,倩行酤酒。」

  (24)尊盒:设食。

  (25)居:同「(左贝右居)」,贮也。这里居贮乃同义连文。

  (26)随:随即,不久。

  (27)百氏:诸子百家之书。

  高昌都郎中寺冯尼

  译文

  冯尼,本姓冯,她是高昌国人,因当时人敬重她,便以姓作为她的法号。她三十岁才出家,出家后住在高昌国都的郎中寺,一天素食一餐,精苦守戒,以苦行奉佛。曾烧六指供佛,全都延及手掌。又诵《大般涅槃经》,三天就是一遍。

  当时高昌国有法惠法师,修道精进勇猛,超群拔世,高昌一国尼众都以他为依止师。后来有一次,冯尼忽然对法惠说:「法师来此给尼僧带来福音,我是法师的善知识。我认为,法师若去龟兹国金花寺,在直日法师帐下当能得到高妙之法。」

  法惠就听从了冯尼的话,到金花寺去见直日法师。直日一见,大为欢喜,便取来葡萄酒一斗五升,叫法惠饮下。法惠大惊,正言道:「我来寻求佛门高妙之法,你却反而让我喝这违戒之物。」便不肯喝。直日就用力推他的背,让他快快走开。

  法惠退出来之后,心中想到:「我既然远道而来,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恐怕还是不宜违背直日的意思。」于是又返回直日帐中,把酒取来立即饮下,饮后就大吐不止,随即迷醉不醒,浑然不省人事。直日却搁下法惠不管,自己走开了。

  法惠醒后,自知犯了佛门不许饮酒的大戒,追悔不已,便捶打自己的身体,来责罚刚才所犯的罪障,并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由此暗自思忖,并证成第三果,即断绝欲界的烦恼,永不还欲界。

  直日回来后,问法惠道:「得到妙法了吗?」

  法惠点头称是。这也就应验了冯尼的预言。

  法惠于是返回高昌国,离高昌国都尚有二百多里路,而且事先也并没有通报回来的消息,而冯尼却率领尼众远去迎候,使法惠大为惊异。

  冯尼的先知之明,都如以上所举。故高昌国诸尼僧,无不师奉她。

  她享年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公元五O三年)圆寂。

  原典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①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郎中寺。斋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②,皆悉至掌。诵《大涅槃经》,三日一遍。

  时有法惠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③。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④来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⑤金花寺,帐下⑥直日闻当得胜法。」

  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日。直日欢喜。以葡萄酒一斗五升,与之令钦。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日推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⑦钦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日便自他行。

  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椎其身,悔责所行,欲自断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⑧。

  直日还,问曰:「已得耶?」

  答曰:「然。」

  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⑨。

  午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卒。

  注释

  ①高昌:即高昌国。作者称伪高昌,乃是当时南方政权对北方列国的蔑称。晋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在高昌城,后魏和平初为蠕蠕所并,立阙里周为王,始为国。高昌国前后延续近百年,为唐所灭。

  ②烧六指供养:即燃烧手指,表示信仰之诚挚。佛教有以身体供养佛者,烧指即属此类,称为烧指供养,或燃指供养。

  ③依止师:即依止阿阇梨。按佛教规定,比丘尼新度后,要依止其它先辈比丘学习。此师即是依止阿阇梨。

  ④阿阇梨:梵文Acarya的音译,即教授师,又作阿舍梨、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教授、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⑤龟兹国:在新疆中部,此依天山,南对毘仑,西通疏勒,束接焉耆,乃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此土佛法流行,比丘尼也比中土出现早。

  ⑥帐下:犹言座上,对佛徒的尊称。

  ⑦顿:立即。

  ⑧第三果:小乘佛教四果中的第三果。此果称为不还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

  ⑨师奉:像老师一样敬奉。

  闲居寺惠胜尼

  译文

  惠胜,俗姓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僧智。寓居在京都建康。惠胜年幼时就想出家,一心想以刚正清纯的操守而立身处世。她虽然言语不多,但所言必能践行,从不轻率躁竞。曾长时间足不出户,见者无不深相敬崇,认为她不同凡响。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她出家修道,时年十八岁成为京都名尼净秀的弟子,居住在禅林寺中。受具足戒之后,开始讲习《法华经》,并随习善寺绪尼学习五门禅。尔后,又跟从草堂寺惠隐、灵根寺法颖,修行禅观法,对种种奇相妙证,都能悉心领悟,独具慧解。

  人们向她询问禅门秘法,她总是回答说:「人的罪障没有轻重,都是一念之中的显现,所以修心养性是最为重要的事啊!」她忏悔时,也总是恳切赤诚,日以继夜。当时不论显贵之人,还是贫困之辈,都很崇敬她,供养施(左贝右亲)也源源不绝。

  于梁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圆寂,世寿八十一岁。安葬在白板山。

  原典

  惠胜,本姓唐,彭城人也。父僧智,寓居建康。胜幼愿出家,以方正①自立。希②于语言,言必能行。身无轻躁,旬日不出户牖,见之者莫不敬异。

  以来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时年十八,为净秀尼弟子,住禅林寺。以具戒后,讲《法华经》,随习善寺绪尼,学五门禅③。后从草堂寺惠隐④,灵根寺法颖⑤,备修观法⑥,奇相妙证⑦,独得怀抱。

  人见而问之,皆答云:「罪无轻重,一时发露⑧!」忏悔恳恻,以昼系夜。贵贱崇敬,供施不断。

  年八十一,梁天监四年卒⑨,葬于白板山也。

  注释

  ①方正:不媚时俗。

  ②希:同「稀」,希于语言,即沉默寡言。

  ③五门禅:佛教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此经论说数息等五种观禅之法,即指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安般),即称为五门禅。(大正十五.页三二五下)。

  ④惠隐:齐梁时比丘,精禅法,生平不详。

  ⑤法颖:齐梁时禅学名僧。疑与大致同时的义学大师法颖非一人。

  ⑥观法:禅观之法。

  ⑦奇相妙证:南朝禅门重以下三事,一为禁欲,二为修心,三为神异。当时信禅之人多以能为神异之事为显能。

  ⑧发露: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⑨此篇年代记载有误。惠胜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出家,时年十八岁;而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卒,出家时间共六十一年,卒时年寿应为七十九岁。但本传却云:「年八十一」,此属误记。

  东青园寺净贤尼

  译文

  净贤,俗姓弘,永世(今江苏溧阳县境)人,居住在东青园寺。她有办事的气度和才能,又雅好修习禅定;能广泛深入地探究佛门经、律,且言语必求典雅纯正;虽不善于讲经说法,却能妙测它的旨要。宋文皇帝对她颇为称道。

  湘东王年幼时,睡觉常有惊魇的状况,于是他受令从净贤尼受三归依,信奉佛法,此病就立即消除。宋文帝因此更敬重她,供养也愈加丰厚,当时,朝廷内外无不亲近她、崇仰她。

  宋明帝登基后,对她礼遇更隆,资给也更重。她建斋设讲,连连不断,法事之盛,蔚为壮观。当时名士,无不宗仰她、钦敬她。嗣后,她统领东青园寺长达十多年之久。

  净贤尼享年七十五,于梁天监四年(公元五0五年)逝世。当时又有惠乔、宝颙二尼,都颇有声名。惠乔尼坐禅诵经,勤理众务;宝颙尼则诵习《法华经》,并精通禅观之法。

  原典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住青园东寺。有干局①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②。虽不讲说③,精究旨要。宋文皇帝④善之。

  湘东王或龆齓之年。眠好惊魇,勅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宾。

  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⑤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余载。

  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卒。复有惠乔、宝颙皆知名。惠乔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诵《法华经》,明于观行⑥。

  注释

  ①干局:办事的才能、气度。《南齐书.吕安国传》:「宋大明末,安国以将领见任,稳重有干局,刘(左面右力)所称。」

  ②典正:典雅纯正。

  ③讲说:讲经说理。禅学在南北朝时分两派,一重心学,唯心直悟,反对以思辨于扰禅定。一重辩慧,讲求义理,梁武帝曾讽刺重辩慧之禅乃「徒有扬举之名,终亏质实之心」。

  ④宋文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小字车儿。宋武帝第三子。在位时资助佛门,大广佛学。

  ⑤建斋:启建斋会。

  ⑥观行: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

  竹园寺净渊尼

  译文

  净渊,俗姓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年幼时即有成年人的睿智。五、六岁时,她常常聚沙为宝塔,刻木为佛像,又时时烧香拜佛,整天如此,并不厌烦。每逢别人谈话,她总喜欢发问,以探求其中深奥的道理。

  二十岁时,她离俗出家,归依佛门。刚开始,因恋慕父母,不吃不睡,饮水持斋,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和晓喻,这样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天之后,她骤然大变,自觉地蔬食长斋,不需别人苛责,就秉持戒律,精进不怠。因此,她受到了师友们的叹赏和敬重,也博得了远近人广泛的赞誉。齐文帝对她相当敬崇,备尽礼遇,四时供奉源源不断,信使驿车来往不绝。

  她享年七十一岁,于梁天监五年(公元五O六年)去世。

  原典

  净渊,本姓时,巨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常聚沙为塔,刻木成像,烧香礼拜,弥日①不足。每闻人言,辄难尽取其理究。

  二十出家。恋慕膝下②,不食不寝,饮水持斋③,谏晓不从,终竟七日。自尔之后,蔬食长斋,戒忍精苦,不由课厉。师友嗟敬,远近称誉。齐文帝大相钦礼,四事供养,信驿重沓④。

  年七十一,梁天监五年卒。

  注释

  ①弥日:整日,终日。

  ②膝下:本指人幼年时。《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作对父母的尊称。这里即指父母。

  ③持斋: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释氏要览》曰:「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大正五十四.页二七四上)

  ④重沓:这里指络绎不绝。

  竹园寺净行尼

  译文

  净行,是竹园寺净渊尼第五个妹妹。她自幼神理清秀,识见远阔,思致绵密,而且性格爽烈,颇有志分,风情举止,每每能超群拔俗。她年幼时曾和太秣令郭洽的妻子臧氏相识。后郭洽想害死妻子,不料消息走漏。净行风闻后,便请她的兄长去劝阻,郭洽却执意不听。净行又暗中把郭洽的意图告诉了臧氏,臧氏竟全然不信,净行就握着她的手,恸哭不已,然后才无可奈何地走开。过了一、二天,郭洽果然害死了妻子臧氏。

  十七岁时,净行从法施尼出家,居住在竹园寺,学《成实》、《毘昙》、《涅槃》、《华严》四经。她悟性极好,每每研习经书,只须稍加触及,便能通晓它的旨趣,探究它的秘奥,并能由此引发,应会无方,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厚加供奉,僧宗、宝亮二法师也对她颇为赏识。于是延请她来宣讲佛理,听众竟达数百人之多。当时官家尼寺,法事不断,先达诸人,都不能挫折她的无碍辩才。后来竟陵王萧子良将京城僧众加以区分条贯,想撰写一部「僧传录」,但当时尼众中还没有人能和净行尼相侔比。

  后有尼僧聪朗、特达,都擅长于博辩,其说法的样子宛如神授。净行就特别亲近她们,当时信众也认为她俩是后起之秀,可以和净行尼相匹比。净行晚年特好禅观,茹素精苦,梁武帝闻知,对她大为叹赏。

  她世寿六十六,于梁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入化,死后,安葬在钟山。

  原典

  净行,即净渊尼第五妹也。幼而神理清秀,远识道赡,爽烈有志分,风调举止,每辄不群。少经与太秣令郭洽妻臧氏相识。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①。行请兄谏洽,洽不从之。行密语臧氏,臧氏不信。行执手恸泣,于是而返。后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学《成实》②、《毘昙》③、《涅槃》、《华严》。每见事端④,已达旨趣;探究渊赜,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厚加资给;僧宗⑤、宝亮⑥二法师雅相赏异。及请讲说,听众数百人。官第尼寺,法事连续,当时先达⑦,无能屈者。竟陵王后区品学众,欲撰僧录⑧。莫可与行为辈。

  后有尼聪朋、特达,博辩若神。行特亲狎之,众亦以为后来之秀,可与行为俦也。行晚节好禅观。菜食精苦。皇帝⑨闻之,雅相叹赏。

  年六十六,梁天监八年卒,葬于钟山也。

  注释

  ①泄于路:即泄露出来。

  ②成实:即《成实论》,中天竺诃梨跋摩撰,鸠摩罗什译,昙咎笔受,昙影正写。梁时此有二本,旧本由道嵩传,新本是在旧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今流传本共十六卷,五分聚二百零二品。

  ③毘昙:全称《阿毘昙》,乃梵文Abhidharm的音译,意译为对方、大法等,唐译作阿毘达磨。六朝时流行有多种译本,著名者僧伽提婆应慧远之请所作的译本。此经基本思想属于一切有部。毘昙学在当时十分流行。

  ④事端:外表,表层。

  ⑤僧宗:齐梁时僧人,俗姓严,冯翊人,出家后曾依昙斌、昙济二法师学《涅槃经》等,能讲经说法,应变无穷,名震京都。建武三年圆寂,在世五十九年。

  ⑥宝亮:本姓徐,东莱人,十二岁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二十一岁时至宋都建康,居中兴寺。后屏居禅思,并开庭宣讲,盛于京邑.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师事者数千人。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卒,在世六十六年。

  ⑦先达:学问渊博之先贤。

  ⑧僧录:即僧传。

  ⑨皇帝:此当指梁武帝。名萧衍,与齐皇室本是同族,早年为萧子良门下之「八友」之一,与僧人即有接触,中年后成为佛教虔诚之护法信徒,即位三年即舍道归佛,供养僧尼、广建佛寺、提倡受菩萨戒,并在中国首次提倡禁断肉食,自己三度舍身奉法。他对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南晋陵寺令玉尼

  译文

  令玉,俗姓蔡,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父亲名蔡朗。令玉年幼时就出家修道,居住在何后寺,是净晖尼的弟子。净晖恪循戒范,洁净无染,慧思过人。令玉虽然年幼,但侍奉师长,恭勤不怠。她受十戒以后,就行有风范,威仪可观。等到二十岁受持具足戒后,戒行就更清白,宛然如冰雪。

  她广究五部戒律,妙测玄意幽旨,并擅长于传述讲解。梁邵陵王萧纶,对她十分崇敬,便敬请她为南晋陵寺主。她坚决推辞,执意不允,萧纶不能使她回心转意。到了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又再次下令让她出任寺主,她终因推辞不过,只好听命就任。在任多年,她不矜而庄,不厉而威,深得人们的尊崇。

  她享年七十六岁,于梁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去世。同寺又有令惠、戒忍、惠力,都名振于当时。其中令惠讲《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胜鬘经》等经,又精勤奋勉,蔬饭素斋,卓然超迈于群伦。戒忍尼聪慧敏悟,好学众经,过目不忘。惠力尼博雅多识,天资颖脱,无矫纵躁竞的恶习。

  原典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父朗。少出家,住何后寺①禅房,为净晖尼弟子。净晖律行纯白,思业②过人。玉少事师长,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仪③可观。及受具戒。禁行清白,有若冰雪。

  博寻五部④,妙究幽宗⑤,雅能传述。梁邵陵王⑥纶。大相钦敬,请为南晋陵寺主。固让不当,王不能屈。以永徽⑦元年徽再勅,事不获免。在任积年,不矜而庄,不厉而威。

  午七十六,梁天监八年卒。寺复有令惠、戒忍、惠力,并显名。令惠讲《妙法莲华》、《维摩》、《胜鬘》等经,勤身蔬饭,卓然众表。戒忍聪朗好学,经目不忘。惠力雅识灵通,无所矫竞。

  注释

  ①何后寺:即此永安寺,晋穆帝何皇后所建,详见卷一〈昙备尼传〉。

  ②思业:佛家认为,人有身、口、意三业,思业乃心灵之造作,即人的思维。

  ③威仪:恪守戒律之庄严仪态。

  ④五部:佛灭后百年,律藏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之下有弟子五人,在戒律上各抱异见,故分五派:一、昙无德部,意为法正、法护、法密、法镜等,称为四分律;二、萨婆多部,意为一切有,称十诵律;三、弥沙塞部,意为不着有无观,称五分律;四、迦叶遗部,意为重空观,称解脱律;五、婆差富罗,意为着有行,称摩诃僧祇律。

  ⑤幽宗:玄妙的义旨。

  ⑥邵陵王:梁邵陵携王萧纶,字世调,小字六真,梁武帝第六子。少聪颖,天监十三年,封邵陵郡王,曾为扬州刺史,后战败被杀。

  ⑦永徽:当为「元徽」之误,宋后废帝年号,依校改。

  闲居寺僧述尼

  译文

  僧述,俗姓怀,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名僧珍,寓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僧述年幼时,就立志修道,归依佛门,八岁时,就吃素戒荤,循守佛规。到了十九岁,也就是在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四四七年),她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出家后,她更是节行精苦,恪守戒律,不曾有丝毫触犯。

  她潜心经、律、论三藏,对佛苑经典,以遍览为乐事。后又专修《十诵律》,并能精思旁求,捕捉文意。她又随隐、审二法师,禀受禅观秘法,遍习禅定三昧,以达于法性真如。后移居到禅林寺,为当时禅学界所宗尚。因来学法的人很多,禅林寺竟成了喧嚣纷扰的场所,她深感在此难入禅境,就萌发了隐居的意愿。

  宋临川王刘道规的母亲张贵嫔听说她有隐居之意后,便想让出自己的住宅,给僧述建一座精舍,但当时明文规定,寺庙不得擅自营造,这才作罢。到了宋后废帝元徽二年(公元四七四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亲吴充年岁已大,就为僧述请建,待诏令许建,就建造了五十多间堂殿房宇。建成之后,僧述就率领她的同道者二十人居住到那里。她们都以禅寂为乐,于是就把居住的寺庙取名为闲居寺。

  僧述动静举止保守本真,不喜尘俗浮华。宋齐末年,世事纷扰,战乱频仍,她却且禅且寂,俗尘不染。齐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颇相敬崇,优礼有加,曾为她修饰佛寺,灿然可观,又厚加供奉,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到了梁皇时代,天下有道,国泰民安,她深受世俗之人和僧徒的景仰,四面边远之地的善男信女都纷纷云集到她这里。

  她不蓄私财,总是随得随散,或赈济那些僧、尼和清信男女,或施给那些乞求帮助的众生。她又造了五尊金佛像,无不妙相庄严。曾写经、律千余卷,卷卷装帧考究,标帙带轴,宝饰庄严精美。

  僧述于梁天监十二年(公元五一三年)圆寂,世寿八十四,安葬在钟山的西阳。

  原典

  僧述,本姓怀,彭城人也。父僧珍,侨居建康。述幼而志道,八岁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节行精苦,法检①不亏。

  游心经律,靡不遍览。后偏功《十诵》②,文义优洽③。复从隐、审二法师④,谘受秘观⑤,遍三昧门。移住禅林寺,为禅学所宗。去来投集,更成嚣动,述因有隐居之志。

  宋临川王⑥母张贵嫔闻之,舍所居宅,欲为立寺,时制不得辄造⑦。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吴充年华,启勅即就。缔构堂殿房宇五十余间,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⑧为乐,名曰闲居。

  述动静守真,不斅浮饰。宋齐之季,世道纷喧,且禅且寂,风尘不扰。齐文惠帝⑨、竟陵文宣王⑩。大相礼遇,修饰一寺,事事光奇,四时供养,未曾休息⑾。及大梁开泰⑿,天下有道,白黑⒀敬仰,四远⒁云萃⒂。

  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赈济四众,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躯,并皆壮丽。写经及律一千余卷,标帙带轴,宝饰庄严。

  年八十四,梁天监十二年卒,葬于钟山之西阳也。

  注释

  ①法检:指戒行。

  ②十诵:即《十诵律》,律藏五部之一。详见前注。

  ③优洽:遍及、广被。颜延之《白马赋》:「文教迄已优洽。」

  ④隐、审二法师:宋齐时京中著名禅师,比丘尼多从之学禅。如卷三载禅基寺僧盖尼、东青园寺法全尼均从之学禅。

  ⑤秘观:禅秘之观。

  ⑥临川王:即刘道规,死谥烈武。宋武帝之弟。

  ⑦时制不得辄造:宋时诸帝有感于佛寺僧众过于庞大之现状,曾多次制定沙汰僧尼、禁造寺庙之法,宋后废帝还驱斥僧徒,毁废寺院,诏令不准随意建造佛寺。

  ⑧禅寂:禅定之静寂。

  ⑨齐文惠帝:即齐武帝文惠皇太子萧长懋。

  ⑩竟陵文宣王:即萧子良。二人均信佛,京中佛寺多得其助益。《南史》卷四十四谓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且性好奢侈,此处所谓「修饰一寺,事事光奇」,亦其好奢之一端也。

  ⑾休息:停止。

  ⑿大梁开泰:撰者宝唱乃梁僧,此为对其所在朝代之美誉也。

  ⒀白黑:指道俗。出家人服缁(黑)衣,故以缁衣代指佛门弟子。

  ⒁四远:四方边远之地。王充《论衡.超奇》:「珍物产于四远。」这里指各边远地区的道路。

  ⒂云萃:犹「云集」,像云一样聚集。

  西青园寺妙袆尼

  译文

  妙袆,俗姓刘,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她幼年时,就神机英发,秀拔群伦,出家行道后,住在西青园寺。她戒行清白无瑕,天资高朗,颖悟非常,笃好崇信施惠,普渡众生。又颇好谈说,口齿清雅伶俐,尤其擅长于笑语打趣。

  她讲《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十地经论》诸经,共三十余遍;又曾讲解《十诵律》和《毘尼母经》。她随方导人,动于训诱,功德显赫,沾溉甚多。

  享年七十岁,梁天监十二年(公元五一七年)圆寂。

  原典

  妙袆,本姓刘,建康人也。龆乩①之年,而神机秀发。而幼出家,住西青园寺②。戒行无点③,神情超悟,教信④布惠⑤,莫不怀之。雅好谈说,尤善语笑。

  讲《大涅槃》、《法华》、《十地》⑥。并三十余遍,《十诵》、《毘尼母经》⑦敷说。随方导物,利益⑧弘多。

  年七十,梁天监十二年卒也。

  注释

  ①龆齓:毁齿之年,即幼年。

  ②西青圜寺:元嘉三年,驸马王景深为其母范氏以王坦之祠堂地为业首尼造青园寺,泰始三年,此寺分东、西二寺。

  ③无点:没有染污。

  ④教信:即诚信。

  ⑤布惠:即施惠,普渡众生。

  ⑥十地:《十地经论》,汉译本十二卷,世亲造。内容为《华严经》中的〈十地品〉,由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等于公元五O八年译出,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

  ⑦毘尼母经:又名《毘尼母经论》,八卷,母经者,以母生子,比喻行法的作用。

  ⑧利益:犹言功德,若分开来说,则自言为功德,益他为利益,利益乃官一扬佛法的教化功能。

  乐安寺惠晖尼

  译文

  惠晖,俗姓骆,青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人。六岁时就信佛乐道,父母阻止她。到了十一岁,她断荤辛,绝美味,心性清虚澹朗,姿貌安详端雅,喜读《大涅槃经》,又诵习《妙法莲华经》。十七岁时,她随父亲入京都,勇猛精进,胜过同行之人。父母深爱她,便依从了她的志愿。十八岁时,她离俗出家,居住在乐安寺中。

  她从昙斌、昙济、僧柔、慧次四法师,听闻《成实论》、《大涅槃经》诸经。经过十多年的研习,终于也在尼众中蔚成了注重义学的风气。京都诸尼僧,无不奉她为师,从她受学。此时乐安寺法筵不绝,四方人纷纷云集。

  她讲经说法不知倦怠,悉心禅诵从未停止。她端心正念,遁入禅境,废寝忘食,不知早晚。因此,王公贵人、寒门俗子,无不对她深相敬重。于是十方遗赠络绎不绝,四季供养源源而来。她所得财物,从不敛聚,或追造经书佛像,或因需施给远方。又常有发散未完的财物,她便用来改修乐安寺,使它新整庄丽,灿然可观。

  享年七十三,梁天监十三年(公元五一四年)去世,安葬在石头岗。当时又有惠意尼,以礼佛、诵经为业,也颇负声名。

  原典

  惠晖,本姓骆,青州人也。六岁乐道,父母不听。至年十一,断荤辛绝味。清虚淡朗,姿貌详雅,读《大涅槃经》,诵《妙法莲华经》。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进勇猛,行人所不及。父母爱焉,听遂其志。十八出家,住乐安寺。

  从斌①、济②、柔③、次④四法师,听《成实论》⑤,及《涅槃》诸经。于十余年中,郁为义林⑥。京邑诸尼,无不师受。于是法筵频建⑦,四远云集。

  讲说不休,禅诵无辍。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左贝右亲)遗,四时殷竞。所获之财,追造经像,随宜远施。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

  年七十三,梁天监十三年卒,葬于石头岗。时复有惠意,以礼诵为业。

  注释

  ①斌:昙斌。刘宋时比丘,南阳苏氏子。师范道樟法师,初住江陵西寺,后住新安寺,开庭讲座,阐发《大涅槃经》等要旨,义学之名大震于时。

  ②济:昙济,师事僧导法师,修习《成实论》、《大涅槃经》,尤以《七宗论》闻名于世,亦是义学高手。

  ③柔:僧柔,齐梁时比丘,师弘称法师,初住剡白山灵鹫寺,后移住京都,居定林寺,以《成实论》显名。

  ④次:柔次。齐梁时比丘,幼即出家,从法迁受学,博通经论,尤擅《成实论》,时在京中讲学,名震江南。

  ⑤成实论:撰者乃中天竺的诃梨跋摩(师子铠),鸠摩罗什译。据梁智藏《成贵大义记》载,当时流行的有两个译本,一为道嵩传本,一为智藏所传,后者名为《新实论》。本经结构严密,尤重义理的推阐,分为五聚,二百零二品,是南北朝义学者推重的经书,因得以赍泛流行。

  ⑥义林:义学之林。与重心性悟彻的禅学不同,义学重义理之解释、概念之推阐,集中讨论名数、因果阶级、法相等问题。南北朝时,南方重义学,北方重禅门。

  ⑦法筵频建:即开学讲席不绝。

  底山寺道贵尼

  译文

  道贵,俗姓寿,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年幼时,清平冲澹,善究玄理,做事动勉,颇有志向,精进刻苦超过他人。她立誓弘扬佛陀的教化,故能断食荤鲜之物,而唯以济人为怀,对素食粗衣能恰然自足,日夜诵习《胜鬘经》、《无量寿经》,精进不懈。父母对此忧念不已,但最终也只得让她去学佛行道。

  十七岁出家后,她博览经、律,深究义理,不求名闻显达,唯以进道为业。她观境入定,行坐不止;悔过发愿,言辞恳切非常,故而听者无不肃然起敬。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颇为推崇,为她建造了顶山寺,想以此招徕禅众,便请她任知事,管理众尼,不料她执意不从。于是又请从她学习禅门规范,她这才应允。于是道贵栖身林下,终此一生。纵然是云层密布、日光晦闇、积雪封山,她都端然静坐,遁入禅境,一点也不感到烦扰。她得人信施很多,总是大行善举、广兴福业,从不占取分毫来丰润己身。

  她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五一六年)辞世,享年八十六。死后安葬在钟山的南面。

  原典

  道贵,本姓寿,长安人也。幼清夷冲素,善研机理①,志干②勤整,精苦过人。誓弘大化③,荤鲜不食;济物为怀,弊衣自足。诵《胜鬘》④、《无量寿经》⑤,不舍昼夜。父母忧念,使其为道。

  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竟文理,不羡名闻,唯以进道⑥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敏,听者震肃。

  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请贵为知事⑦,固执不从。请为禅范⑧,然后许之。于是结挂林下,栖寄毕世。纵复屯云⑨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无⑩闷焉。得人信施,广兴福业⑾,不以纤毫自润己身。

  年八十六,梁天监十五年卒,葬于钟山之阳⑿也。

  注释

  ①机理:玄妙之理。

  ②志干:志向才干。

  ③大化:佛陀教化。《法华玄义》卷十:「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

  ④胜鬘:《胜鬘经》,乃《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的简称。隋前有此凉昙无谶和刘宋求那跋陀罗的两种译本。该经叙述胜鬘夫人于佛陀面前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由于此经以众生皆有如来藏为主旨,对南北朝之禅学颇有影响。

  ⑤无量寿经:二卷,现流行本为曹魏康僧铠所译,为净土三部经之一。南北朝此经于中土颇为流行。

  ⑥进道:奉道,学道。

  ⑦知事:总领寺院的僧官。

  ⑧禅范:禅门之规范。

  ⑨屯云:屯,集也。屯云,即浓云密布。

  ⑩曾无:一点也没有。

  ⑾福业:功德利益。

  ⑿阳:山的南面。

  山阴招明寺法宣尼

  译文

  法宣,俗姓王,剡地(今属浙江)人。父亲名道寄,世代崇奉佛法。她年幼便有离俗出家的志愿,年仅七岁时,就食素戒荤,清苦自励。

  到了十八岁,开始诵习《法华经》,从头至尾,贯通无碍,并能解悟其义、旨趣。每当她坐卧时,总可见到幡盖覆盖在她的上面。曾有人不断来提亲、送聘礼,她都矢志不许,一概拒绝。到了二十岁,父母携她去剡地的齐明寺,拜德乐尼为师,于是她换上僧服,成为一个出家人。也就在出家的那天,垂覆在她头上的幡盖自行消失了。

  出家后,她博览经书,深研其中的精理义味。学道之后,乡邑中那些厌俗慕道的人,都很敬服她对经书理解得深刻细致。

  刘宋时期,有僧柔法师,游化东南诸地,从峥嵊之山到禹穴奇景,处处留下了他的踪迹,或到灵隐寺,或去姑苏(今江苏苏州)。僧柔探究佛法数论的旨趣,并将经典义理大要,传授给她,法宣都能悉心领会,畅其精微,穷其奥义。

  到了齐永明(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年间,她又从惠熙法师禀受《十诵律》。于是她所饱览的经籍日渐广博,所得到的收获也日显深入。后又移居到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招明寺。在那里,她宣讲经、律,讲堂常开,故而声望鹊起于当地。她不蓄私财,每得施舍财物,全都用以修饰寺宇。寺宇构造精工华美,外观仿佛神人所为。写经书、铸佛像,她又无不躬亲而为。

  吴郡(今江苏苏州)张援、颖川(今河南许昌)庾咏、汝南(今河南汝南)周颙,都是当时的俊秀名人,他们无不亲自登门求教,对她礼敬甚恭。齐巴陵王萧昭冑,曾出守会稽,对她也厚加供养。梁衡阳王元简,刚到郡就任,便恭请她担任母师。

  她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五一六年)入化,享寿八十有三。

  原典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

  及年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①,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②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③,改服从道,即于是日帐盖自消。

  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已后,乡邑时人,望俗义道,莫不服其精致。

  逮宋氏之季,有僧柔④法师,周游东夏⑤,讲宣经论,自(左山右雩)嵊⑥而之禹穴⑦,或发灵隐⑧,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基⑨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

  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⑩法师,谘受《十诵》⑾,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迭讲,声高于越⑿。不立私财,以(左贝右亲)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功,写经铸像,靡不必备。

  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⒀,皆一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昭冑⒁,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即到郡,请为母师。

  春秋八十三,梁天监十五年卒矣。

  注释

  ①通利:佛教术语,能通其事而毫无滞碍。《法华经.序品》:「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

  ②骤:屡次。

  ③德乐尼:详见4齐〈德乐尼传〉。

  ④僧柔:见5梁〈惠晖尼传〉注③。

  ⑤东夏:东南之土。

  ⑥(左山右雩)嵊:在浙江嵊县北,为其地名胜。

  ⑦禹穴:在浙江绍兴宛委山,亦是一名胜。

  ⑧灵隐:灵隐寺,中国古代著名寺院,在今杭州西湖边,建于晋咸和年间,后代不断整修扩大。

  ⑨惠基:基为「其」之讹。南齐比丘,钱唐(今杭州)人,俗姓吕,从僧伽跋摩探究禅学,奉勃为东土僧正。

  ⑩惠熙:南齐比丘,精律学,生平未详。

  ⑾十诵:即萨婆多部《十诵律》。

  ⑿越:越地,即今东南之地,古属越国。

  ⒀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均为齐梁时名士。其中周颙,字彦伦,汝南安阳人,曾宫殿中郎、给事中、中书郎等,崇佛学,着有《三宗论》。

  ⒁萧昭胄:齐巴陵王,竟陵王萧子良子,博涉经史,有乃父之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