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比丘尼传 解说

  六朝之际,尼寺林立,京师里巷,逶迤相接,乡村野陌,尼寺亦在在而是;尼寺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千余人。每朝每代,尼僧盍可尽数?

  比丘尼形成如此庞大的群体,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们看到,从西晋末以来,比丘尼的人数愈来愈多,她们在社会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也愈来愈显著。在以虔诚奉佛的主流文化中,比丘尼也随之受到人们的瞩目。

  一部《比丘尼传》,可以说是一部六朝时比丘尼的文化史,是六朝时期比丘尼信佛活动和文化活动的集成。既然是传记,尼传显然不在于表现她们的诵经的内容、阐述佛典的教义,而在于记述比丘尼出家前后的事情本末,重在「史」而不在「义」,因此也必将触及广泛的社会内容。

  王室和达官显贵重视尼僧,是比丘尼现象得到迅速发展的主因。晋世以还,比丘尼出入宫闱,受到皇室的推崇并产生影响,地方官宦之家也常以襄助比丘尼,来博取社会好感。两晋和宋、齐、梁、五代,几乎各朝各代都有皇上礼遇寺尼、常加供奉之事,这也可以说是该时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色。

  《比丘尼传》卷一,谓晋穆帝对昙备尼「礼接敬厚」,常称曰:「久看更佳」;又对章皇后何氏曰:「京邑比丘尼,鲜有昙备俦也。」后为之建寺。

  晋穆帝也对僧基尼大相称道,「雅相崇礼」。晋明帝对新林寺道容尼「甚见敬事」,尝请她做七日斋,以祛除邪怪,并惊其妙法。

  宋世诸帝,钦重尼僧,有甚于晋。宋武帝对东青园寺业首尼至为推重,该传称:「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以皇儿相托,可见信任之深。

  〈宝贤尼传〉载:「宋文帝(对宝贤尼)深加礼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给钱一万。明帝即位,赏接弥崇。」三代君主并重于一尼,亦足见当时敬尼之一贯世风。

  卷四〈净贤尼传〉称:「宋文皇帝善之,湘东王或龆齓之年,眠好惊魇,勅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宾。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

  宋明帝对普贤寺法净尼,也深嘉其行,「宫内接遇,礼兼师友。」齐沿宋风,未曾消歇。齐武帝曾请妙智尼讲经,又为慧绪尼建寺。齐文惠帝对净曜尼、昙简尼也是大为崇重,优礼有加。

  纵观五代君主,几乎代代重尼,或钦其德,或惊其异,或慕其行,为其建寺、提官,大资所需,延入宫内,奉为明师,甚至礼聘为家师。其时,尼僧地位之显赫,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

  比丘尼制度从草创之初,短短百余年,便彬彬称盛,大备于时。这固然取决于君主的高度重视,同时还赖于皇室其它成员(如皇后、宫妃、王子)及臣子的相肋之力。比丘尼乃女众学佛之人,这也就自然地增加了皇后、宫妃们和她们接触的机会,为她们枯燥的宫廷生活带来一种新鲜的宗教气息。

  在尼传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皇后、宫妃对尼僧总是显得那样的乐善好施,出资割地为她建寺,一遇名尼,「富贵妇女,争与之游。」(〈道瑗尼传〉)「通家妇女,莫不远修书(左贝右亲)。」(〈法净尼传〉)诸尼僧也「出入宫掖,交关妃后。」(《南书.天竺传》)而皇帝喜好,也常将其迎至后宫布教。故供奉尼事纷传,亦是六朝政治生活中之一独特事。

  而各朝王子也常与尼僧往还切磋,仅《比丘尼传》中之宋临川王子刘义庆结交昙晖尼;江夏王刘义恭为慧琼尼立寺,对慧濬尼甚敬重;齐文惠太子对僧敬尼、净秀尼、智胜尼等敬加供奉,并请净曜尼讲经;豫章文宪王萧嶷特重慧绪尼;竟陵王萧子良子于僧敬、净曜、净秀、净行、僧述等尼僧均相结好;始安王遥光也赈给法宣尼所用。至梁有衡阳王元简等也颇重尼行。

  六朝尼僧就是在与皇室的往来网络中发展起来的,她们也正是借着这层关系而发挥其愈来愈大的作用。尼僧不仅能扩大尼寺、弘传佛法教化信徒、寻求经济上的保障,同时也常扮演着宗教本身的作用。

  据《南史》卷七十八载:宋孝武帝一方面崇佛敬僧,另方面又想「沙汰沙门」,「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竟不能行。」细研《比丘尼传》,便可对六朝时比丘尼参政之举有些直观了解了。

  《比丘尼传》卷一《妙音尼传》云:

  「荆州刺史王忱死,列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时为黄门侍郎,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既而列宗门妙音:『荆州缺,外闻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出家人,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内外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云。」

  妙音尼竟能凭一尼僧,说服皇上,确定人选;刚愎如桓玄,竟也想到托一尼僧,代为游说,亦足见其对朝廷的影响力了。

  关于妙音尼参与朝政之事,《晋书》中也有记载。其卷六十四〈简文三子会稽王道子传〉云:「国宝(王国宝)即宁(范宁)之甥,以谄事道子,宁奏请黜之。国宝惧,使陈郡袁悦之因尼妙音,致书与太子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帝因发怒,斩悦之。」《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附国宝事,亦言「国宝乃使陈郡袁悦之因尼妙音致书与太子母陈淑媛」事。

  另一则见于《比丘尼传》的尼僧参政之事,是宋王国寺的法静尼。《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中有载:

  「有法略道人,先为义康所供养,粗被知待,又有王国寺法静尼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熙先善于治病,并能拯脤。法静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宿卫殿省。尝有病,因法静尼就熙先乞治。」

  《南史》卷三十三〈范泰传〉更得其详,谓:

  「豫章胡藩子遵世与法静甚款,亦密相酬和。法静尼南上,熙先遣婢采藻随之,付以牋书,陈说图谶,法静还,义康饷熙先铜匕、铜镊、袍缎、(上其下系)奁等物。」

  尼僧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到如此作用,以至权上朝廷,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尼僧的造化,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上层社会的引发。六朝的统治者资助尼僧、促进尼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常常染污这一净地,利用尼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乱世蓄尼、养尼的世风显然污染了一些尼僧的清净修行

  另外,许多王公大臣不尊重佛门净地,宋后废帝曾「往青园尼寺、新安寺偷狗,就昙度道人煮之饮酒。」(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十)梁元帝之徐妃,淫荡非常,「时有贺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贤尼寺,书白角枕为诗相赠答。」(《南史》卷十二)其时,甚至还出现:「兴宗纳何后寺智妃为妾,姿貌甚美」(《南史》卷二十九)的荒而唐之的事,显现五代以还上层社会污渎尼寺的另一种面貌。

  因此,在《比丘尼传》及其相关的材料中,我们看到,两晋、宋、齐、梁时代的比丘尼现象有时是一种扭曲的繁荣。这是一个中国女子走上宗教活动中心的时代,也是一个妇女以另一种方式受到摧残的时代。这是研究中国妇女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贵族重视比丘尼的背后,也常含有对比丘尼的摧残?大多数比丘尼只能认此命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反抗者。比丘尼传卷一〈智贤尼传〉载:

  「太守杜霸,笃信黄老,憎疾释种。符下诸寺,克日简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行。……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贤而已。霸先试贤以格,格皆有余。贤仪观清雅,辞吐辩丽。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余疮,闷绝贤地,霸去乃苏。」

  智贤不毁戒法、不苟身命,抗言拒之,这是一种护道、护法的剧烈的反抗。也有时,这种反抗则表现为一种智慧的摆脱。卷三〈慧绪尼传〉载,当时齐豫章王萧嶷曾多方纠缠慧绪尼,几乎到了要挟持的地步,而慧绪尼以智慧巧与周旋,摆脱了官府的纠缠。

  一部《比丘尼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比丘尼的真实处境,感受到她们向道求法的热忱,也感受到她们在那样一个浑沌混乱朝代里挣扎、修持的困境。种种忧痛创伤,今日读来,仍然令人低徊不尽,成为那个时代比丘尼在风雨狂潮中的一部获教受难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