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发大誓愿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①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②,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是法藏向佛作修行的报告)
在法藏比丘用了五大劫的时间,来完成摄取210亿诸佛刹土之微妙,和听从老师的教导“至心精进”地修行之后,这时他又来到老师世自在王佛面前,行最敬礼,然后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功构思我的美妙净土,同时我也已经成功最极清净之修行了。”
附记:前面的经文曾经说过法藏比丘“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那是说他的心已经很清净,立志要向没有“执著”的境地迈进。现在他又来向佛作一个修行的报告,他说他已成功最极清净之修持了,这也就是说,他已经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这是地上菩萨的功夫,也是菩萨意欲成就净土的基本条件,正所谓“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行者心净为因,所证之土亦净为果,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之定律的。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③,发起悦可一切大众④,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⑤无量大愿。
(这是佛敕法藏宣布其大愿)
就在法藏比丘向佛作修行的报告之后,世自在王佛非常欢喜地对他说:“今天正是时候了,你应该把你的大愿,具体地向大众宣布,好让大家听了都生欢喜心,同时也能使那些已发菩提心之菩萨,听到你的大愿之后,都来效法你,一心修行净土法门,以此因缘,人人都能圆满的成就一生成佛和普度众生之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⑥,如我所愿⑦,当具说之⑧。
(这是说法藏比丘当众宣说其大愿)
法藏比丘就很恭敬地向佛说:“唯愿尊敬的佛,慈悲听我宣说大愿,并请佛为之审察、鉴定,我现在就将心中之所愿,具体地说出来。”
附记1:关于法藏比丘所发之大愿,在现存五种译本中,汉译和吴译,仅列24愿,宋译36愿,只有魏译(即此本康僧铠的译本)和唐译,同为48愿。自古以来,大家同声念诵之“赞佛偈”,其最后两句为“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由此可见,大家早已公认法藏比丘所发之愿乃48大愿,不是24,也不是36。事实上,也唯有48愿才能真正地凸显出净土法门的精神和思想。
附记2:48愿是《无量寿经》的精华部分,单从48愿的经文看,这一部康僧铠大师的译本,就条理井然,丝毫不紊,经文又很清晰明白,难怪它是自古以来流通最广、最受欢迎之译本了。
◎注释
①诸佛妙土 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
②合掌而住 指双手合掌地站立着。
③宜知是时 这是最适宜的时候。
④发起悦可一切大众 使一切大众生起欢喜心。
⑤缘致满足 以此因缘致使往生之大愿得到圆满成就。
⑥唯垂听察 “唯”是唯愿,“垂听”是请佛慈悲垂听,“察”是请佛为之审察、鉴定。
⑦如我所愿 如我心中之所愿。
⑧当具说之 应当具体地说明它。
1.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①,国有地狱②、饿鬼③、畜生④者,不取正觉⑤。
若我成佛,国中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此愿是说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佛法说瞋恚是地狱的因,悭贪是饿鬼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而极乐世界,全国都是菩萨诸上善人,互相爱护,根本就没有瞋恚;极乐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都自然具足,根本就没有悭贪;又极乐众生,恒闻妙法,心开意解,根本就没有愚痴。因无贪瞋痴之恶因,故无三恶道。
2.不更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⑥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寿终之后,还会再堕落三恶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这个愿是向世人保证,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从此永远不会再堕落于三恶道。释迦佛住世时,曾在地上撮起一把土,对弟子们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告诉世人,失掉人身去作三恶道者多,得到人身回来作人者少。原因是世人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瞋痴,这都是堕落三恶道的因种,所以三恶道众生的数量实比人类的数量,多出不知几千万亿倍。我们死后是否有机会再幸作爪上之土,谁也没有把握。何况我们今生还是不停地贪瞋痴,就算今生没有作恶,难保无数的前生都不作恶,万一死后有一个前世恶业的种子成熟了,发为现行,难免就会堕落于三恶道了。因此,不修念佛法门,不借佛力横出三界,实在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我们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迎,一生极乐世界,便永远不会再堕落于三恶道,各位试想想,有什么福音比这个更好的呢?
3.悉皆金色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身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他们的身体不是一律紫磨真金的颜色,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我们这个世界,有种族的纠纷,有肤色的歧视,因此世界各地纷扰不宁,斗争不息。法藏比丘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要他的世界,大家的肤色皆跟佛一样,都是紫磨真金色,以示生佛不二,一律平等。
4.无有好丑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他们的身形样貌不同,有美好和丑陋的分别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十方无量众生,因心想不同,造业亦异,所以每个人的身形样貌都不一样,美好的受人欢迎,丑陋的被人鄙视。因此法藏比丘发愿,他要他的佛国不但人人肤色一样,连身形样貌也都一样,这样大家就没有好丑亲疏的分别心了。这也是显示:极乐世界,一切平等。
5.宿命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⑦,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⑧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宿命智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宿命通是一种能知自己和他人过去世所作种种善恶的能力。阿罗汉的宿命通只能知道过去八万劫的事,而往生的人,根据佛愿,却能知过去无量劫的事,最少也能知百千亿劫的事,太不可思议了!
附记2:法藏比丘要一切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有宿命通,以便知道自己和他人过去生中,行过什么善,作过什么恶,行善则报生人天,作恶则报堕三途。佛经记载,有个证得宿命通的阿罗汉见到自己曾经堕落地狱,在地狱中遭受种种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剧苦的情形,现在想起来还会怕到身流血汗,于是发誓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天眼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⑨,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天眼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都看不到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天眼通是一种超感官的、不论粗细远近都能看见的能力,阿罗汉只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而极乐众生却跟佛差不多一样,能见无量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事,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天眼通还有一种妙用,就是能见十方无量诸佛!
附记2:人类自命为万物之灵,其实懵懂无知,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不但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往何处去,太可怜了!有天眼通的人则不然,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能看到一切跟你有缘的人,现在生活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然后设法去济度他,使他们离苦得乐。例如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他用天眼寻找去世的母亲,看见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之中受苦,于是设法去济度她,结果他的母亲得生天上享乐。
7.天耳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⑩,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天耳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之妙法都听不到,和不能全部受持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我们在此世上,有机会听闻佛法,那是多生多世所培养的善根,虽经多劫培养善根,但是听了佛法,还是很难做到受持不忘,往往一闻即忘,真是无可奈何!但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但有天眼通,能见到无量诸佛,还有天耳通,能听闻无量诸佛讲经说法,尤其难得的是,一闻即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记。难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慢则12大劫花开见佛悟无生,快一点的,只要10小劫就能证入初地,最快的即生即证无生法忍,立刻就成为法身大士,成就之快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啊!
8.他心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11),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他心智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中之众生的心念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知道他人的心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知己知彼,我们可以应机说法,说他心中所想要听到的佛法,这样便很容易达到度他的目的。佛教的菩萨,个个“内怀四无量心,外行四摄法。”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果没有知己知彼的他心通,四摄法便很难用得上,就是用了效果也不大。
9.神境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12),於一念(13)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神足通,在一想念间,他的身体不能同时到达最少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在我们凡夫来看,在一念顷身体同时到达十方无量国土,简直不可思议;但极乐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是在莲花中化生的圣者,他们的身是意生身,又叫做法性生身,能身如其意,来去自如,毫无障碍,所以在一念顷到达十方佛土,一点也不奇怪。佛世时,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就有这样“神足通”的功夫,而号称“神通第一”。
附记2:有了“神足通”又有什么好处呢?一个人要成佛必须福慧具足,有了神足通便可以在一想念间同时到达十方佛国去听闻诸佛讲经说法,大开圆解,那是修慧;又可以随意供养十方诸佛,及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利乐有情,那是修福。如此福慧双修,便不难在极短时间内福慧具足而成?佛了。?
附记3:有人或会问:极乐众生,徧至十方,为什么不来我们这个世界,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不是他们不来,而是我们只有肉眼看不见罢了,这好比天上有明月,盲人却见不到一样。但只要你有缘,加上心水净,就会见到的。北魏时的昙鸾大师,立志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晚年感得龙树菩萨现身对他说:“我就是龙树,现居净土,你是同道,特来相见。”又唐朝时的道绰大师,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当时化佛徧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天空飘下,大家都赞叹不已!
10.不贪计身愿(又名漏尽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14)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还会生起分别,对身体也还会生起执著的念头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贪计身”就是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我体而贪爱计较,亦即我执。凡夫妄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贪爱计较,处处为我着想,顺者生爱,逆则生瞋,以致造业受轮回。往生的人,因有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已断我执,故我的念头不会再生起来,正如《金刚经》之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俱泯。
附记2:一切烦恼皆因我而起,一往生极乐,即断除我执,一切烦恼自然跟着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因为贪计身体的存在是不了解“缘生法”,是一种无明,有无明才有烦恼。烦恼是“漏”的别名,往生极乐的人,已不贪计身,已无烦恼,故此愿又叫做“漏尽智通愿”。
◎注释
①设我得佛 设若我成了佛。
②地狱 ①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②所处的地方,若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之为地狱。地狱的业因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与瞋恚心很重等等。
③饿鬼 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而出火。饿鬼的业因就是悭贪、吝啬不舍。
④畜生 六道众生之一,即常被人杀或互相吞食的飞禽走兽。畜生道的业因,即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欢听受经法、愚痴妄想的心很重等等。
⑤不取正觉 是不成佛的意思。
⑥三恶道 又名三恶趣、三途,即畜生、饿鬼、地狱。
⑦宿命 即宿命通,是一种能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过去世所作种种善恶的能力,为六通之一。
⑧那由他 大数目单位。据说即一亿,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⑨天眼 即天眼通,是一种不论粗细远近都能看见的能力。
⑩天耳 即天耳通,是一种不受远近限制能够听到一切声音的能力。
(11)他心智 即他心通,是一种能知一切众生心想的能力。
(12)神足 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是一种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13)一念 (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14)贪计身 贪受计较人有一个实在之我体存在,亦即我执。
11.必至灭度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①,必至灭度②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不住于正定之聚,必定到达灭度的境界,得到常乐我净之佛果大涅槃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正定聚,乃三聚之一。聚是聚类的意思,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叫做“三聚”。必定证悟的一类,叫做“正定聚”;毕竟不证悟的一类,叫做“邪定聚”;介于上二类之间,有缘则证悟,无缘则不证悟的一类,叫做“不定聚”。往生的人,皆住于正定之聚,所以必定成佛。佛的这一个愿,是向世人保证,只要成功往生,一定成佛,人人必证常乐我净之佛果大涅槃。至于怎样才能成功往生呢?净宗九祖藕益大师有句名言:“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于此可知,能否往生,关键即在于我们有无深信阿弥陀佛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至于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那就要看我们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了。
12.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光明是有限量的,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都照不到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的光明有两种,叫做“二光”。二光有两种的二光,即:一、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的众生。二、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时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本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十方无量诸佛国土是。
附记2:这里所说的光明,两种的二光都有,而且是无量无边,所以阿弥陀佛才被称为无量光佛。释迦佛在本经里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由此可见,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无限,慈悲也无限,时常放光注照一切念佛众生,一个也没有漏掉。
附记3:阿弥陀佛的慈光,徧照十方,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呢?原因是我们乃凡夫,凡夫有见思、尘沙、无明三种烦恼的障碍,所以见不到。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盲者便见不到,岂可因为自己见不到而说没有光明?如果谁想见到佛的光明的话,请你努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回复了清净眼,就会豁然见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连佛都能见到,何愁见不到佛光?
13?寿命无量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寿命如果是有限量,少到只有百千亿那由他数劫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应身寿命,长短不等,佛佛各异。这里所说的寿命,是专指应身的寿命说的。法藏比丘发愿所成的法、报二身的寿命,是无量的无量,他要他的应身也是有量的无量,所以说“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
附记2:由于阿弥陀佛应身的寿命无量,往生的人的寿命也必然同应身佛的寿命一样无量,寿命长可以一生成佛,不须要经过他生。而且,往生的人,在莲花中化生,得到清虚之体,不像我们这里是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变化无常,所以寿与佛齐。
14?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③,有能计量④,乃至三千大千世界⑤众生⑥,悉成缘觉⑦,於百千劫,悉共计校⑧,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声闻圣众,如果有人能计算得出他们的数量,乃至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一起来计算在我国声闻的人数,能够确知其数目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此愿的愿文是说,法藏比丘成佛以后,他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有着无量无数的声闻圣众。但《往生论》却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经与论的说法是否相违呢?我们且来听听创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怎么说,智者大师在《观经疏解》里说:“习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编按:定性二乘指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定性者,只有声闻或缘觉其中之一种种子的众生,若兼具两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由彼临终,发大乘心,亦可得生。以惯习小,顺其先习,闻法遂证小果,而已发无上菩提心,况得近佛,不久自当证大。这样,经举声闻,是暂有;论说不生,是毕竟无,互不相违。”大师所言,极之有理。须知,诸佛说法向有藏通别圆之四教,在声闻藏中,佛从来不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如今既然听到了,且能信佛念佛,往生彼国,他已经不是小乘根器,而是大乘的根器了。所以极乐世界虽有声闻之名,其实不是声闻,而是菩萨。
15?寿命自在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⑨,修短自在⑩。若不尔者(11),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寿命无有限量,而且能随往生者的本愿,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短自在,没有阻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往生者的本愿,各自不同。有人发愿,一去就来;有人发愿,见佛即来;有人发愿,悟后才来;有人发愿,待成佛后,才分身尘刹,普度众生。由于本愿各异,所以他们在极乐世界的寿命,就有长短的不同,例如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往生时弟子们哭求大师住世度生,他说:“吾去即来。”像他这样的往生者,不想而知他在极乐世界的寿命,肯定非常的短促。
附记2: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之中化生,得到金刚罗汉不坏身,已了生死,寿与佛齐。所以这里所说的“寿命修短自在”,是就极乐众生随缘度生的应化身说的,决不是其真身。极乐众生到十方无量世界去度众生,是化身去,其真身还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呢。他们都是不生不灭、不去不来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切莫以为极乐众生还有生死,那就贻笑方家了。
16?无诸不善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12)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听到不善的事,乃至听到不善的名字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极乐世界之所以没有不善的事,连不善的名字都听不到,这是因为那里的人、事、物,无不尽善尽美的缘故。儒家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的事,世人难以做到,但在极乐世界,人人都是这样。
◎注释
①住定聚 住于正定之聚,也就是一定成佛的一类。三聚之一。
②灭度 “灭”是灭尽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③声闻 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④计量 计算较量。
⑤三千大千世界 简称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各为一佛的教化范围,称为“一佛土”。以现代的名词来说,一小世界相等于一个“太阳系”,三千大千世界则相等于一个“银河系”。
⑥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由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⑦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以性格孤独好静,悟道后亦不说法,与声闻人同被称为佛教中之小乘。
⑧计校 计算校量。
⑨本愿 根本的誓愿。
⑩修短自在 指寿命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自在无碍。“修”是长的意思。
(11)若不尔者 如果不是这样。
(12)不善名 不善的名字,亦即恶名。
17?诸佛称扬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②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如果没有称扬赞叹我成佛时之名号(即阿弥陀佛)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法藏比丘要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都来称扬赞叹他成佛时之名号,绝对不是他好名,要人家宣扬自己,他真正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诸佛之口,让十方世界之无量众生,都听到他的名号,知道有极乐世界,和他的本愿功德,以便人人都持念他的名号,发愿往生极乐,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我们今天有机会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也是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吗?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呢?
附记2: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称扬赞叹阿弥陀佛,那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之所以如此不可思议,略说有二:其一、阿弥陀三字,乃“无量”之义(本经即名《无量寿经》),他不但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还有他的功德、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相好、说法、化度……等等,无一不无量。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与他一样无一不无量,所以“阿弥陀”这一个称号,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德号。我们今天若念“阿弥陀佛”,即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亦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即一切,所以不可思议。其二、释迦佛在《阿弥陀经》里,以“无量寿”和“无量光”来代表一切之无量。古德说,寿则竖穷三际,光则横遍十方。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寿是指无量的时间,光是指无量的空间。这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即是现代哲学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佛法所说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真如、佛性,和一切法之法性。因此,我们若念“阿弥陀佛”,即等同于念自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真如、佛性。再者,我们今天声声念佛,正是声声唤醒自心,要它早日恢复我们自性本具之德能,也就是与佛一样之智慧与能力,所以不可思议。
18?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③,欲生我国,乃至十念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⑤,诽谤正法⑥。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以至诚、深信的心来念佛,并以喜悦的心来发愿求生我的世界,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临终时只称念我的名号10声,都能往生到我的世界来。如果不能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不过,要除掉那些犯了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的人,他们是不能往生的。
附记1:此愿是说,称其名号,信乐往生,念到临终起正念,就是什么也不想,只想阿弥陀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有人曾问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经又许五逆往生,岂不矛盾?印祖答: 无量寿经是约平时说,一个人既有五逆重罪,加之又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而《观经》是约临终时说,一个下下品的人,临终已见地狱之苦相,其人恐怖莫明,一闻佛名,哀求救护,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附记2:净土念佛法门,虽号称“易行道”,然而其中复有难易,它有下列四种的修法:
(一)实相念佛。即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这种修法跟禅宗没有两样,是念佛法门中最难修的一种,自古以来即少人提倡,亦少人修习。
(二)观想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中,便有十二观都是说观想念佛,因其广阔细微到难以想像,不是心粗虑杂的末法众生,所能忆持。
(三)观像念佛。在《观经》十六观中,只有第十三观述及,其他佛在《般舟三昧经》中讲到观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细心粗,不是我们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是本经和《阿弥陀经》所说的修行方法,《观经》到最后一观也说到持名念佛,可见三经都宣扬此法门的。因持名念佛,不论男女老幼,识字不识字,出家在家,聪利愚钝,“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没有一个人不会念,所以在四种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简单和最受欢迎的一种念佛了。
附记3: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名号,此即持名念佛。持名亦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一一法皆有其特效,兹介绍最常见的七种方法如下:
(一)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常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二)金刚念。即嘴唇微动,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三)默念。即不出声念佛,虽不出声念佛,但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四)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五)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六)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七)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附记4: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哪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则这一法便是此刻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方法(一),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方法(二)或方法(三),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以收到念佛之实效,这一点要行者好好的自我调适了。
19?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⑦,修诸功德⑧,至心发愿⑨,欲生我国,临寿终时⑩,假令不与大众围绕(11)现其人前(12)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众生,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奉行六度万行,积累功德,加上得闻我成佛时之名号,具足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在他临终之时,假如我不与诸菩萨众前来接引,围绕着他,显现在他的面前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此愿是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生。所以此段经文特别强调“至心发愿,欲生我国。”释迦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接着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最后又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该经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人发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换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附记2: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经斩钉截铁地说:“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关键即在于我们有无深信和切愿;至于往生后的品位高下,那就要看我们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了。由此亦可见,能否往生,关键即在有无发愿。净宗第十二祖际醒大师对于发愿往生一事有个妙喻,他说念佛人发愿生西,正如大树大墙,平时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
附记3:十方诸佛,各有净土,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劝人念阿弥陀佛,发愿生西?这是因为十方诸佛虽有净土,但他们没有这个“临终接引愿”,欲往生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往生,不像往生极乐世界,欲往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他一见到佛,就高高兴兴地坐在莲华台里,随佛菩萨,刹那之间,即生极乐。
附记4:发愿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愿呢?往生的三资粮是深信、切愿、念佛。所谓“切愿”,就是要切实认真的发愿,如何切愿呢?起码对于下列几件事,我们要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此生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俟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生极乐国。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的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的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欲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国。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附记5:有了上述的强烈愿望之后,以后每当念佛完毕,都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来念“回向发愿文”,如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也可依普贤菩萨之发愿偈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或依文殊菩萨发愿偈发愿:“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20?系念定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13)我国,植众德本(14),至心回向(15),欲生我国,不果遂(16)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众生,闻我名号,一心系念我国之依正庄严,以念佛及六度万行来培植善根功德,再以至诚的心将功德回向求生我国,如果有人具足了这些资粮,却不能遂其心愿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人若能把心专注于一处,没有事是办不成功的。这与本愿中所说的“系念”二字的意思是一样的。“系念”就是系心一处,谁能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专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人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附记2:晋时之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他教人念佛要做到“思专想寂”。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他的杂念存在。他门下123人,个个往生,足见他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以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而“思专想寂”亦与这里经文所说的“系念”同义,乃念佛之要诀。
附记3:此愿虽然是说“系念定生”,但它也是说:凡作善事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必得往生。所谓“回向”,是将所修功德,供养弥陀,庄严佛国,使寿终时,得生其处,而不愿在三界内,享受那有漏的福乐。方伦老师指出:“今人修净土者,多以持名为主,其实念佛中,尚有观想,实相等法,不仅持名。即在号称易行的净土门中,复有难易,观想和实相,是难行法,持名才是易行法,无怪今人皆以持名为主了。持八斋戒,念他方佛,在以弥陀为主的持名法中,都算是杂修。然而修了之后,加念回向偈,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么,所有的杂修,也都变成主修了。行人在此世界,尽可随意修持任何善法,只要在修了之后,把它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无法而非净土矣。”
附记4:至于如何回向发愿呢?在念佛或修诸功德之后,至心念诵“回向发愿文”,就是发往生极乐国之愿了。但在念回向发愿文时,必须特别用心,要做到字字从心里过,以便在我们的八识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像背书一样,随便背过,那是没有效果的。
附记5:于此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法藏比丘所发的48大愿,虽然每一愿都与念佛人有重大关系,其中尤其第18、19和现在所说的第20愿等三愿,为最关紧要的和最实惠的了,因为此三愿是说:凡是念佛名号者,或发愿往生者,或修诸功德回向者,皆是万修万人去,决不落空。因此修净土法门者,不可不对念佛、发愿、回向这三件事多下功夫,以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注释
①十方世界 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上、下。十方世界是总括一切世界。
②咨嗟 称扬、赞叹。
③至心信乐 “至心”指非常真诚的心,“信乐”指深信和喜乐。
④十念 念佛十声。这里是指临终时之十声念佛。
⑤五逆 五种极罪恶的行为,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组织)。
⑥诽谤正法 破坏、攻击佛法。“诽”是说别人的坏话,“谤”是恶意攻击他人。
⑦发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发菩提心就是决心要成就佛的正觉。
⑧功德 以清净心修一切善是功,必得善果是德。德即是得。
⑨至心发愿 以非常真诚的心来发愿。
⑩临寿终时 寿命到了终点的时候。
(11)大众围绕 念佛人往生时,西方圣众前来接引,围绕着他。
(12)现其人前 显现在他的面前。
(13)系念 系心一处的意思。
(14)德本 ①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②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15)回向 回转趣向。就是愿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给众生,趣向于佛道。
(16)果遂 遂他之心愿、果报。
21?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①三十二大人相②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不悉数成就圆满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世人认为最尊最贵的相,诸佛降生人间,都示现这种难得一见的贵人相。《法界次第初门》曰:“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
附记2:我们在此土修行,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还要用一百大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才能具足这种三十二相,而且其中每一相都要修一百种福才能成就,所以三十二相又叫做“百福庄严相”,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但是根据佛的这一个愿,凡是往生的人,一生到极乐国,不待花开,即生即得此相,可见佛愿之微妙,太不可思议了!
22?必至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③。除其本愿自在所化④,为众生故,被弘誓铠⑤,积累德本⑥,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⑦,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⑧,超出常伦⑨诸地之行。现前⑩修习普贤之德(1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佛土之一切菩萨,来生我国,生了即与我佛同寿,无有限量,也就在这一生中究竟圆满菩萨道,必可到达一生补处之地位。假如有些菩萨因为本愿之故,还不想成佛,则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十方世界去随机应化。为了度众生,他们披起弘大誓愿的铠甲,以种种方便,教导众生如何修行净土法门,如何积功累德,使其早日度脱一切之烦恼和生死。
他们还时常到诸佛国土去,修菩萨所修之六度万行,一面上求佛道,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一面又下化众生,开导教化有如恒河沙数之无量众生,使之安立在无上真正的成佛之道上。因为有此類菩萨的教化和帮助,人人都超越了一般所说的常理和次第,都能速成诸地菩萨的行持,这也就是佛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此愿的愿文,开头是说凡是往生极乐国者,必至一生补处。接着由“除其本愿自在所化”起,则是说这些菩萨因本愿故,游诸佛国,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的情形,以示乘愿再来的菩萨与一般的菩萨不同。
附记2:一生补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所谓“等觉”,就是他之觉悟与佛差不多相等。等觉之与佛,好像十四和十五的月亮,相差只是那么一点点。其实,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我、十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等觉菩萨都已具足,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补已灭度的佛而成佛。但有些菩萨誓愿宏深,他们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著名的地藏王菩萨便是其中之一。这一类的菩萨,德周沙界,位及极圣,补不补佛,什么时候补佛,根本都不是问题。
23?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12),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菩萨,得到我所成就的佛的神通力加持,在食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一一到达十方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去,普遍地供养一切诸佛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极乐众生,个个都有神足通,他们在一想念间,可以同时到达十方无量国土,所以在一食之顷,徧至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去供养一切诸佛,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此亦显示,极乐众生,人人超越时空,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他们到十方佛国去供养诸佛,或度众生,是化身去,自己还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修行办道。
24?供具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13),诸所求欲(14)供养之具(15),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菩萨,到十方无量佛国去,在诸佛之前至心供养,供养时都能现出他们的福德善根,一切如意自在,要什么有什么,用以供佛,培养福德。如果不能这样供具如意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23、24两愿,就是《弥陀经》里所说的:“其土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附记2:这里所说的“供具如意”,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菩萨平时修习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所感得的福德果报,所以愿文说“现其德本”;另一方面自然是阿弥陀佛之本愿所成就和加持,才会如此。
附记3:供佛功德最大,所以世人皆应供佛,佛门通常都以清水、烧香、鲜花、水果、食物、点灯等来供佛。须知,这六种供物都是表法的:“水”代表洁净平静,乃提醒自己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洁净平静;“香”代表戒定真香,提醒自己要以戒定真香来美化自己的身心和环境;“花”代表因和六度万行,提醒自己要修成佛之因的六度万行,以庄严无上之佛果;“果”代表果报,提醒自己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报;“食物”代表布施,提醒自己要常行布施,以利益一切众生;“点灯”代表智慧和光明,提醒自己要追求智慧和光明,以去除愚痴和烦恼暗,明白了这些供物各有所指和其意义之后,实行供佛,才有意思。
25?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16),不取正觉。
我若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有人不能演说一切智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愿文所说的“一切智”是“一切智智”的简称,又名一切种智,梵语叫做“萨婆若”(Sarvajna),就是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相的智。法藏比丘要一切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这种与佛一样的殊胜微妙的智慧,以便都能演说一切智以利他。
◎注释
①成满 成就圆满。
②三十二大人相 简称三十二相,即: 1?足安平,2?足千辐轮,3?手指纤长,4?手足柔软,5?手足缦网,6?足跟圆满,7?足趺高好,8?腨如鹿王,9?手长过膝,10?马阴藏,11?身纵广,12?毛孔青色,13?身毛上靡,14?身金光,15?常光一丈,16?皮肤细滑,17?七处平满,18?两腋满,19?身如师子,20?身端正,21?肩圆满,22?四十齿,23?齿白齐密,24?四牙白净,25?颊车如师子,26?咽中津液得上昧,27?广长舌,28?梵音清远,29?眼色绀青,30?睫如牛王,31?眉间白毫,32?顶成肉髻。
③一生补处 就是一转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
④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除去那些以救度众生而随意化现的菩萨。
⑤被弘誓铠 披起弘大誓愿的铠甲(铁衣)。“被”与“披”同,穿带的意思。
⑥积累德本 是积功累德的意思。
⑦修菩萨行 修菩萨之行,即修六度万行。
⑧正真之道 真正的成佛之道。
⑨超出常伦 已超出常理。“伦”是道理的意思。
⑩诸地之行现前 现出地上菩萨之行持。菩萨修行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52个阶位,“诸地”即指第5个阶段初地至十地的阶位,也叫做“地上菩萨”。
(11)普贤之德 指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他所实践的德行,是一切菩萨的榜样。
(12)一食之顷 吃一顿饭的短时间。
(13)现其德本 现出他的福德善根。
(14)诸所求欲 所求的一切。
(15)供养之具 指供养佛时所用之物。世人通常是以清水、香、花、水果、食物、灯明等等作供养。
(16)一切智 三智之一。佛有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了知各种修行法门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易言之,一切智是观空之智,道种智是观有之智,一切种智即双观空有,一方面知空,一方面知有,即前二智之统一。本愿所说的正是了达空有不二、具有全知能力的智慧。
26?那罗延身愿<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