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句是总叹菩萨三祇之修证,以下十八句是其各别的说明。)
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此期中,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附记:菩萨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修行中,做到“清净无秽”,因为他们了知万法皆空,不执著缘生之假相,修行和度众生,都做到“无住生心”,也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由于离相,故其心清净;由于修善,故其行无秽。说菩萨修行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决非溢美之词,事实确是如此。
(这是说菩萨随类现身)
发心度化众生的菩萨,有如一位高明的幻术师,时常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其中有男有女,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
附记:《法华经》中之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他一共示现了三十三种之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等等,真的“譬如幻师,现众异相。”
(这是说菩萨了达一切唯心所造)
他们之所以能够无所不变,因为已经明自心、见自性,掌握了根本之学(自性清净心),所作所为,不离自心,由自心变现一切,自心是能变,现众异相是所变。
附记1: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里所说的“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附记2:“本学”就是根本之学,所谓根本,即是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本经虽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亦以清净心为本,念佛人若能以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清净心来念佛,肯定上品上生。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这些前来参加法会的所有菩萨,也都是这样由自性清净心中,变现出种种不同的形相,来随缘度化众生。
(这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以自利利他)
他们遍学一切法(指五明)以自利利他。并将所学融会贯通,不但能详细的解释、分析,还能熟练、通达其作用。而他们的心是安住在真俗二谛之理上,“真”则离一切相以自利,“俗”则修一切善以利他。由于这样,没有一个众生不被他们所感化的。
(这是说菩萨于所修所得不起憍慢)
他们到十方无量国土中,普遍的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以助佛教化众生。虽然如此,他们无不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对自己的所修所行,从来没有丝毫的憍慢或快意的心态;反而时常以大慈大悲的心,怜愍伤叹芸芸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中,不知出离。为了济度这些众生,他们必须学习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而且要做到圆满具足。
附记1:修行佛法的人,切忌稍有成就,便生憍慢(即贡高我慢),不可一世,因为一有憍慢是会引起神憎鬼厌的。这里举一个公案,以资证明贡高我慢的害处。从前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是禅门之大德,打坐参禅,十分勤力,也许过分用功,身体感到疲劳,参禅时常昏沉打瞌睡,为了对治这个毛病,就跑到高山绝壁处,坐在绝崖边,警诫自己: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如果再打瞌睡,后果便不堪设想。头几天还可以不打瞌睡,因为提心吊胆,怕被摔死,但过了一段日子,警觉心逐渐淡薄了,又开始打瞌睡。有一天,他在昏沉中打瞌睡,身体一动,就掉下山崖,他心想这次死定了。说也奇怪,他感到似乎有人拉住他,把他捧下山来。他睁眼仔细一看,原来是身披铠甲,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来救他。妙禅师心里想,我能感得韦驮菩萨的护持,那必定是我的修行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骄傲的心,就问韦驮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用功的修行人,到底有多少?”韦驮菩萨见他生起骄慢心,就对他说:“像你这样用功的人,世间多如羊毛;你这样贡高我慢,我500世不再护你的法。”说罢就不见了。妙禅师被韦驮菩萨责备之后,心生惭愧,责备自己不应该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此后他继续在崖边坐禅,并告诉自己上次有韦驮菩萨救命,以后没有人再来救他了,千万不可再打瞌睡。谁知有一天,他又打瞌睡,从崖上掉落下去。妙禅师心想,这回是死定了。但是奇迹又出现,韦驮菩萨又来救他。禅师就问菩萨:“你不是500世不来护我的法吗?”菩萨回答说:“你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我才500世不护你的法,但是你后来已生惭愧的心,所以我再来护你的法。”
附记2:以上20句经文,都是赞叹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证的功德。这样赞叹菩萨修证的功德,目的是希望见闻本经者,都能效法菩萨,发广大心,修菩萨行,积集德本,以期同生极乐,上品上生。
◎注释
⑤其所修行,清净无秽:是说菩萨修行时,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⑥譬如幻师,现众异相:菩萨度众生,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如此随类化身,就如一位懂得幻术的人一样,能变现各种的形象。
⑦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菩萨随类化身,有时作男身,有时作女身,总之无所不变。
⑧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把根本之学(清净心)掌握了,一切所作所为,便不离此心。一般而言,本学是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⑨学一切法:指遍学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这里是指“五明”,为古印度的5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⑩贯综缕练: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之后,能够将之贯(贯通)综(结合)缕(缕解)练(练达)。而贯通就是通达;综合就是总合判断;缕解就是详细解释;练达就是熟练通达。
(11)所住安谛:把心安住在真俗二谛上。
(12)未曾慢恣:从来没有憍慢或快意的心态。
(13)愍伤众生:是说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怜愍哀伤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而不知出离。
(14)如是之法,一切具足:是说菩萨所学的自利利他之法,一切都已圆满具足。
(这是说要精通大乘经典)
身为菩萨,务必深入经藏,尤其要深入教人修行大乘菩萨道之经典,做到掌握其要旨及妙义。
附记:佛一生所说的佛法无数,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就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修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只是阿罗汉;修大乘佛法则可以成佛。说小乘佛法的经典,有四部之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说大乘佛法的经典,其数众多,难以尽列,著名的有:《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大宝积经》,以及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等是。
(这是说有道行十方风从)
能够掌握到大乘经典的要旨及其妙义,则能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同时,无住生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像这样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声名远播,而且能够影响十方众生,共修佛道。
附记:别的不说,单说净土宗,远自东晋之慧远大师,近至民国之印光大师,一共13祖,个个佛学渊博,道行颇高,影响所及,学者风从,皆极一时之盛,使念佛法门,一枝独秀,历久不衰!
(这是说有道行诸佛护念)
凡是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必定离相度生,无住生心,自然就与十方诸佛之法身相应,而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不但道业猛进,而且可无魔障。
(这是说自行化他皆要如佛)
诸佛所住的是真俗二谛,所立的也是真俗二谛,而菩萨亦皆依佛之所住而住,所立而立;而且,都能助佛宣扬这种真俗不二之中道正见,所以他们都有资格称为菩萨,都成为真正的大师!
附记1:由弘一大师作曲,太虚大师作词的“三宝歌”中有句:“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可见真俗二谛,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为诸佛所住、所立。
附记2:所谓“真俗二谛”,即是真谛和俗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胜义谛,就是圣人所见的真实理性,也就是内证的离言法性;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也就是凡夫们所见的世间事相。上述二谛,真谛属于本体,俗谛则属于一切事物的现象。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例如上面曾提到菩萨修行应“无住生心”,无住即是真谛,生心即是俗谛。又说菩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是真谛,修一切善即是俗谛。修行时能够这样二谛圆融,即是佛教所说的“中道”。总之佛经上凡是说到有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是俗谛;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便是真谛。
附记3:我们也可以说,佛之所住,住于无住之中,大圣之所立,立发度生之心。其实,住于无住之中,也就是真谛;立发度生之心,也就是俗谛。
(这是说要以大乘止观自行化他)
作为菩萨,要修大乘止观,并以之教导众生。并要彻底的明白,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虽然性空,无有实体,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
附记1: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人类自己本身)的真理而成佛,在他所证悟的真理中,最凸显的有两个,一个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另一个是“宇宙万有,皆是缘起性空”。前者昭示众生体性平等,后者显示万有之事实真相。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各种的条件)的组合而生而有;性空是说凡是由众缘组合而成的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当众缘和合时,就有一个缘生的假相存在,当众缘分散时,缘生的假相就没有了。而世间的一切事物,莫不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宇宙万有的真相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是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缘起。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
附记2:兹举二个实例以证明缘起:(一)人体是缘起的,根据佛法说,人体是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的。根据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元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二)一切的物质也是缘起的,科学家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这种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电子、质子、中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这种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
附记3:由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以佛经又常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里特举一例,以说明空与有、性与相之密切关系:我们头顶上有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天空之所以叫做天空,因为天空之上还有天空,天空永远是空的,所以天空叫做天空,可见“空”才是天的本来面目、自性、本体;可是天空虽然性空,但它有蔚蓝色的“相”,此相宛然存在。由此又可见,性空不离相有,相有亦不离性空。任何一件物事,若站在“性”的立场上言,它是空;若站在“相”的立场上看,它是有。原来空与有、性与相,是一物两面,它们是不即不离、是不二的,如水不离波,波也不离水一样。更浅白一点说,佛教所说的空之中有有(相有),有之中也有空(性空)。这就是此段经文中所说的“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通诸法性,就是说学佛人要彻底明白,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空无自性、实体的;达众生相,是说并要了达一切万有虽然性空,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这样地真空(空而不空)妙有(有而非有)的。
附记4:要“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必须修大乘的止观,因它能令人彻见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义。例如修天台宗所说的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便能达致这样的境界。因为空观即观诸法空无自体;假观即观诸法但有缘生假相;中观即观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理。此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就是一切法之法性和一切众生之佛性的真实之相和本来面目。
附记5:为什么菩萨都要以大乘所说的“中道义”来自行化他呢?因为修行的人若执著有,即停留于有,若执著空,即停留于空,都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唯有空有两边都不著,才能证得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实相而成佛。这好比船只要由河出海,它必须左岸也不靠,右岸也不靠,沿着两岸的中间线而行,才能顺利出到大海。所以,“中道”是大乘佛法的总纲领,佛经上常说的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等等,都是“中道”之妙义,佛法之至理,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本经所介绍的极乐世界,处处都显示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如果不知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之至理,那是很难体会其处处称性之谈的。
◎注释
①菩萨经典:指教导世人修行自利又利他菩萨之道的经典。
②究畅要妙:指要穷究畅通经典所说之要旨及妙义。
③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指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名气大,而且能够化导调御十方无量众生。
④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得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共同护念,修行便可无魔障。
⑤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佛所住者,即真俗二谛,菩萨也跟佛一样,住于二谛之理上。
⑥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大圣(亦即诸佛)所立者,即以真俗二谛教化众生,菩萨亦复如是。
⑦如来道化,各能宣布:是说人人都能助佛宣扬真俗二谛的中道正见。
⑧为诸菩萨,而作大师:能够助佛宣扬二谛圆融的中道正见,他才有资格作菩萨,才有资格称为大师。
⑨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甚深”指大乘的行法,“禅”即是止,“慧”即是观,合而言之,就是要以大乘的止观来自行化他。
⑩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达一切法性(本体)皆空,从而了知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假相,没有真实的自体。“法性”即指本体,“众生相”即指一切事物的现象。由众缘和合而生之相,叫做“众生相”。
(这是说菩萨广修供养)
菩萨一面修慧,一面修福,在明了诸佛国土的地点和环境之后,就到诸佛国土去广修供养诸佛。
附记1: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将来才能成就两足尊之佛果。
附记2:菩萨们皆学普贤行,广修供养,他们不只在一佛之前修供养,还要在十方佛国中,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附记3:供养十方诸佛,不但要供养已成佛的佛,还要供养未来佛之一切众生。经中所说“供养诸佛”,即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诸佛的。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身业)
菩萨已断分段身,证得意生身,能身如其意,自由自在地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口业和意业)
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佛法之义理,具有问答断疑之四无畏,故能在大众之中说法,毫无畏惧;又从观照般若中,晓了世间一切万有,如幻如化,虚而不实,所以其心清净,没有丝毫的妄想执著。
(这是说菩萨利他的功德)
由于菩萨有殊胜的口业和意业,故能说法利生,帮助世人冲破那令人产生种种邪见和恶行的魔网,以及断除那缠缚着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的种种烦恼,使到一切众生,都能返璞而归真,超凡而入圣。
附记:念佛人如果自己信佛念佛,又劝人信佛念佛,便是帮助世人“破裂魔网,解诸缠缚。”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它能使一切世人,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见弥陀,作佛祖!
(这是说所证离相)
像这样的菩萨,其成就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因为他们都已经证入了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
附记1:二乘人也能证“三解脱门”,为什么又说菩萨远超二乘呢?原因是,二乘所证,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萨则与般若相应,人法皆空,性相皆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知苦、空、无常、无我,故急着证入偏空之涅槃;菩萨不同,了法如幻,知虚无实,所以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到无量世界去普度众生,庄严佛土。由于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所以“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附记2:大乘所说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于毕竟空中,无涅槃之相,亦无成佛之相,这与《般若心经》所说之“无智亦无得”的意思一样,是大乘佛法崇高的理境。一些刚入佛门修习佛法的人,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得,才来学佛;如果说无求无得,还学个什么呢?殊不知学佛学到了家,彻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才知道佛法中一切真净妙美的境界,都是从无求无得中显露出来的。故《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学佛人进入最高的灵境时,不但要空去能观智的菩提,连所得境的涅槃,亦是空无一物。在《六祖坛经》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就显出两师智慧的浅深不同,亦反映出两人对有智有得与无智无得的见地。神秀的偈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智有得的见解;惠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智无得的见地。这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意境,唯证者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言说不及,本无可说的。
附记3:佛门所讲的“无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没有了东西,而是得了真净智德的好东西,不以为自己心有所得,乃是无得而得,得而无得的境界。这种境界,唯有依般若的空观去修,扫荡一切情执,空无所著,在清净圆明的心中,纤尘不染,了无渣滓,这些真净的智慧,都自然会在毕竟空中,显露无遗。
(这是说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菩萨皆以度化众生为己任,但是众生的根机程度有种种的不同,故必须善巧方便地建立种种的教学方法,因此才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之三乘教法的出现。一旦教化众生的机缘尽了时,他们就会非灭示灭,方便的示现灭度。
附记:佛菩萨教化众生,因为他们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的能力,所以他们教育众生的事业,做得非常的圆满。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念佛,发愿求生极乐,当我们成功往生极乐时,立刻就可以化身千万亿,到十方世界去,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应以什么方法度生,就以什么方法度之,善巧之至,方便之至。所以,只要能往生极乐,一切方便,自然具足。
(这是说所证平等)
菩萨已证得空、无相、无愿之三昧,空故无所作,无相故无所有,无愿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因此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1:“得平等法”即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又名佛性、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和真心等等,也就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灵明洞澈的、具足万德万能的真心、本体。此真心、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为佛性乃每个众生所同具有,所以它在断了烦恼成就最高佛果之圣者身上,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充满烦恼之凡夫身上,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正如天上之红日,其固有的光芒永远是一样的,当空之时,光芒四射,但未增加分毫;被乌云所蔽时,光芒虽不显,但亦未减少分毫,一旦云开,其亮如故也。由于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无,又因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谓之“平等法”,也是诸佛所证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由此可见,众生的佛性,一切法的法性,皆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真空(非空之空)妙有(非有之有)的,这就是一切万有的真面目,也就是所谓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3:菩萨能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那是修习般若的必然结果、收获。所谓“般若”(prajna),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它有三种:(一)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凡是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文字,都叫做“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即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观察诸法实相;(三)实相般若。即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实相就是诸法空性,而空性正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众生的佛性。证悟此性的人,便是“明心见性”,能明心见性,便能解脱生死,超凡入圣。
◎注释
①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在明白了诸佛国土的状况之后,便实行供养诸佛。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如以财物来庄严道场、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等等,叫做“财供养”;如流通经书、弘扬佛法、修行佛法等等,叫做“法供养”。
②化现其身,犹如电光:比喻菩萨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③善学无畏之网:是说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之教法,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知众生根机心性,故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故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故说法无畏。此四无畏,包括了一切之无畏,故喻之如网。
④晓了幻化之法:菩萨清楚的知晓,宇宙万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当体即空,一切如幻如化,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之山河一样,虚而不实。
⑤坏裂魔网:是说菩萨能帮助众生脱离魔网的意思。魔网是指很多的邪知邪见,邪知邪见能网罗众生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故喻之如网。
⑥解诸缠缚:解除一切的烦恼。缠缚即烦恼的别名。
⑦超越声闻、缘觉之地:指菩萨的成就,超越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声闻是指闻佛音声而悟道的人,其最高果位即阿罗汉;缘觉是指听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的辟支佛。
⑧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得到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种三昧(定)又叫做“三解脱门”。这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大乘所得的“空”,不但我空、法空,连空亦空;“无相”,不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四相,亦无生死涅槃相;“无愿”,发心即起慈悲,不舍众生,志愿作佛,无成佛相,普度众生,无度生相。小乘人所得的空三昧,则只有我空;所得的无相三昧,是无我人等四相,但仍有涅槃相;所得的无愿三昧,是所作已办,有馀涅槃,或灰身灭智,无复愿求,于佛智慧,及相好功德等,也一概不要,无复愿求。
⑨善立方便:善巧方便的建立各种的教学方法。
⑩显示三乘:为了善巧方便,由一乘而显示三乘教法。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
(11)于此化终,而现灭度:在这个世界度生的机缘已尽,便示现灭度入涅槃。
(12)亦无所作:因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故无所作。
(13)亦无所有:因了知诸法无相,而无所愿求,故无所有。
(14)不起不灭:又名不生不灭,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故不生不灭。
(15)得平等法: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即佛性、真如,乃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故说“平等法”。
(这是说佛性真心总持世出世间一切法和功德)
这些已经明自心、见自性的大菩萨,非常清楚一切众生之佛性真心,本来就已具足无量的总持和三昧。
附记1: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对41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立即昭示世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佛的意思是说: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和能力,只是因为妄想执著的缘故,而迷失了;但只要把妄想执著断除,立刻就可以恢复原有的能力,一切都与佛一模一样。听了佛的这番话,我们获得极大的鼓舞,诸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畏、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这许多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原来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佛所说的话,诸大菩萨可以作证明,像唐朝时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悟道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师的话正与此段经文所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发现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样。
附记2:佛在《大般涅盘经》里便很清楚的告诉世人:“佛性有七事: 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意思是说,佛性包含了七个意义: 一是常恒不变,二是有我,三是快乐,四是清净,五是真而非假,六是实而不虚,七是离恶而纯善。
附记3:佛亲口说只要世人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到底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呢?“妄想”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在心中分别人我、是非、善恶、美丑、爱憎、得失……等等。“执著”就是死抓不放,世人死抓不放的事物很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二个,一个是“我执”,即执著四大假合之身为实我;另一个是“法执”,即执著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事物为实有。世人因有妄想与执著,使到本来平静的心湖,掀起万丈波涛,没有一刻的宁静,使到我们潜在的心智佛性一直无法显现,有如乌云蔽日,其光不显一样。我们务必把无休无止的妄想执著停息下来,当我们的心离一切妄想执著时,就能惑尽情空,真境现前,悟见我们不生不灭之佛性、真心。
附记4:有一个能令我们早日悟见佛性真心的妙法,就是本经将要介绍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要成功往生,仗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切的妄想执著,一扫而空,同时寿命如佛,光明如佛,智慧如佛,能力亦如佛,样样皆如佛!如此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读者诸君珍之、惜之!
(这是说所证深广)
他们六根清净,智慧广大无边,人人契入于大乘佛法所说的法性、真如、实相之至理,故能证得佛华严三昧,可以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和听到诸佛宣说一切经典之精华妙义。
附记1:如何才能证得佛华严三昧而见诸佛呢?一般而言,要修习般若,当证得实相般若时,即证佛华严三昧而见诸佛。但在净土宗,只要一心念佛,当证得念佛三昧时,也等于证得佛华严三昧,因念佛三昧和佛华严三昧,是同体而异名。《观经》里说:“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附记2:有人或会问:为何要见佛呢?答案是:见佛有绝大利益,诸如见佛能闻法,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见了佛必供养,增长我们的福报功德。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劝华严海众,导归极乐,面见弥陀,及十方佛,闻法授记。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由此可见,见佛对修行人的重要性。
(这是赞叹菩萨自利的功德)
菩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常住于甚深禅定之中,能见一切诸佛,并能在极短时间内,到达十方无量国土去礼拜供养诸佛。
附记:菩萨已证佛华严三昧,故能见一切诸佛。而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证得念佛三昧,即是“住深定门”,亦能自在的见无量诸佛。
(这是赞叹菩萨利他的功德)
诸大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拯救众生于水火,包括正在受苦难和尚未受苦难的众生。他们还证得与佛一样的无碍辩才,和通晓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能把一切事或物的事实真相,一一清清楚楚的传达给一切众生。
附记:诸大菩萨不但通晓诸方语言,他们甚至能够与佛一样以一种的语言说法,十方众生听在耳里,都是自己的语言。当年释迦佛住世时,就是只以一种声音来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的。《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前一句是赞叹自利,后一句是赞叹利他。)
他们彻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理(本质)和事(现象)的事实真相,这种成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世间所有一切的学问。更加难得的是,他们的心时常都安住在帮助众生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之道法上。
◎注释
①具足成就无量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一切义,合而言之,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②百千三昧:百千是指很多,三昧是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修行人的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正定”。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了,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这才是正常的享受,所以叫做“正受”。
③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是说菩萨的六根清净,智慧广大无边。
④深入菩萨法藏:深入于大乘佛法所说的法性、真如、实相的道理。
⑤得佛华严三昧:证得和佛一样的华严三昧。“华”是比喻菩萨非常殊胜的功德,“严”是庄严。以好像众花一般美丽的功德来庄严佛果,叫做“华严三昧”。证得此三昧者,不但能如实明白自己本心的体相作用,而且能普见诸佛。
⑥住深定门:住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禅定约有两个意思:①梵语禅那(dhyana),华译为禅定,略有两种:一、世间禅,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间禅,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②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⑦一念之顷,无不周徧: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无量佛土,礼拜供养无量诸佛。
⑧济诸剧难,诸闲不闲:是说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不管是尚未受灾难的,还是正在受灾难的,都在拯救之列。“闲”是指尚未受灾难,“不闲”是指正在受灾难。
⑨分别显示真实之际:能方便开示关于一切事物的理体和现象作用的事实真相。
⑩得诸如来辩才之智:证得与佛一样的无碍辩才。
(11)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故能随机说法,开导教化一切众生。
(12)超过世间诸所有法:超过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学问。
(13)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其心时常安住在帮助世人了生死、出三界的道法上。
(这是赞叹菩萨对众生的恩德)
菩萨对于一切人、事、物,已经不起分别、执著,不为法所缚,故能随意自在的成就一切。表现在度生方面,就是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不待人请,自动的去授业传道。他们早已把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一肩挑起,不舍一个,度其成佛。
附记:昔布袋和尚(相传为弥勒菩萨之化身)住世时,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这是暗示:一切放下,守住无念真心,便是佛法大意。又问:“更有向上事否?”他负起布袋,扬长而去。这是暗示:还要负责宣扬佛法,担当普度众生的大任。
(这是结叹菩萨自行的功德)
这些大菩萨都能信受行持如来的甚深法藏(即法性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道理),同时又能保护其佛种性(指所发之菩提心),永远安住而不忘失。
(这是结叹菩萨化他的功德)
他们慈悲一切众生,怜愍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演绎无碍的辩才,把佛法的精华妙义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人,令之破迷开悟。他们一面杜绝众生再次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里去;一面又为众生打开了一条通往人天福乐之大道,乃至进入三乘涅槃之善门。菩萨就是时常这样主动的把无上之妙法,无条件的布施给众生。
附记:关于“开善门”,根据本经的宗旨,应是为众生开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门径,令一切众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那才是真正的“开善门”。
◎注释
①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指菩萨对于一切事事物物,已经不分别,不执著,不为法所缚,故能随意自在,成就一切。
②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为了教化众生,不待人请,自动的去授业传道,作人家的老师、亲朋、戚友。
③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是把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一肩挑起的意思。
④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信受行持如来的甚深法藏。“法藏”又名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而“法性”即诸法的本体、自性。这种诸法的本体自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⑤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保护其佛种性(指所发之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⑥兴大悲,愍众生:兴起大慈大悲和怜愍众生的心。
⑦演慈辩,授法眼:“演慈辩”是说菩萨以慈悲的心演绎他的无碍辩才;“授法眼”是说传授佛法的精华妙义,令众生破迷开悟。
⑧杜三趣,开善门:“杜三趣”是杜绝众生再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趣里去;“开善门”是指菩萨为众生开启通往人天福乐之路,乃至三乘涅槃之善门。
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菩萨常常主动的以破迷开悟之法,布施给一切众生。
(这是以比喻作赞叹)
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护众生,就好像一个很纯真的、孝顺的儿子爱敬其父母一样。菩萨本来就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所以时常都以慈眼视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来看待。
(这是赞叹菩萨所证的功德)
他们所修的六度万行,乃一切善法的根本,修行圆满了,便能到达成佛之彼岸,都能获得有如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智慧。
附记:菩萨所修的法门,离不开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综观上述经文,菩萨一切修为,皆不出六度之范围。其实,六度就是能使众生从凡夫生死痛苦的此岸,得度到圣人涅槃快乐彼岸去的六个大法门。
(这是总举参加此次法会菩萨的数目)
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皆如普贤、文殊、弥勒那样的等觉菩萨,数目多到不可称说和计算,他们都在同一时间到来参加这一次的法会。
附记:以上乃本经之证信序。本经为什么在证信序里,处处赞叹菩萨呢?这有两个原因:(一)要世人明白,诸菩萨才是如来的真子,可以继承如来伟大的家业。然而菩萨所修之道,是“难行道”,一些障深慧浅的众生,没有几个人能如法做到,所以才特地宣说本经,要众生舍难取易,修属于“易行道”之念佛法门,才有希望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二)佛又恐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为自了,不发度生之心,这有违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旨意,故在本经之证信序里,处处赞叹菩萨之功德,希望一切念佛的人,不但要一心念佛以自利,还要誓度众生以利他,如此自利又利他,才符合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崇高宗旨。
◎注释
①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好像一个真诚纯洁孝顺的儿子,爱护敬仰其父母一样。
②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是说菩萨慈眼视一切众生,有如自己。
③一切善本,皆度彼岸:“一切善本”指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一切善法之根本。“皆度彼岸”是说修六度万行圆满了,便能到达成佛之彼岸。
④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是说菩萨自利利他,福慧双修,人人都获得和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功德者,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又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总之,修行有所得,叫做“功德”。
⑤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智慧圣明”是指证得好像大圣人(指佛)那样的聪明智慧。“不可思议”是不可思之,亦不可议之的意思。
⑥如是之等菩萨大士: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的等觉菩萨大士。“等觉菩萨”,是大乘佛教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亦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大士”是菩萨的通称,也就是成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普贤、文殊、观音、势至菩萨,时常都被尊称为“大士”。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