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十三 国土严净

(十三) 国土严净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③,珊瑚④,琥珀⑤,砗磲⑥,玛瑙⑦,合成为地。

(这是略说极乐世界之所有)

这尊佛的国土,都是自然而有的七宝,如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等,和合而成那里的土地。

恢廓旷荡⑧,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⑨。

其地广大平正,空阔无碍,无有边际,一切都互相间杂,彼此互入。

附记1:由这段经文,我们清楚知道,极乐世界的土地,平坦宽大,大到无有边际。因此,我们不难想见,就是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一齐都往生到那里去,也不会有人满之患的。

附记2:极乐世界的地很平坦,这跟心态很有关系。我们这个世界的土地,有高有低,有崇山峻岭,也有万丈深渊,那是因为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极乐世界的人,心地清净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附记3:“悉相杂厕,转相间入。”这是形容极乐世界的一切,皆如《华严经》之所说那样“一多相容”的境界,也是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说诸法依众缘和合而成之故,其中关系是相入相摄,无有障碍。易言之,即是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以凡夫的心境看诸法都是相对的,一与一切、大与小,互相障碍,互不相入;在圣人绝对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皆是无碍圆融的境界。故《华严经》说:“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光赫煜烁⑩,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11),其宝犹如第六天宝(12)。

(这是略说极乐世界七宝的庄严相)

极乐世界的七宝,都有大光明,且又非常地希奇华丽、清净庄严。欲界第六天中之珍宝,乃娑婆世界中第一,但是极乐世界的珍宝,又超过了一切世界之珍宝,乃一切宝物中之极品。

附记:极乐世界的七宝,之所以乃宝物中之极品,因它不但有大光明,而且都是“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在一宝之中,互相间杂,彼此互入,一即一切。

◎注释

①刹 佛刹。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约等于一个银河系),叫做“一佛刹”。

②安乐 安乐世界,又叫做极乐世界,为法藏比丘以无量功德所成就的净土

③瑠璃 青色的宝玉。

④珊瑚 产于海中,其色淡红,属水晶石的一类。

⑤琥珀 一种黄褐色的宝玉,系松树的脂所变成的。

⑥砗磲 是海中贝蛤类,壳凹凸作波纹,其白如玉。

⑦玛瑙 是宝石之一种,形如马脑,故名。

⑧恢廓旷荡 “恢廓”是广大平正;“旷荡”是空阔无碍。

⑨悉相杂厕,转相间入 是互相间杂,彼此互入的意思。

⑩光赫煜烁 其光明很盛大。

(11)众宝中精 众宝中之精品。

(12)第六天宝 指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珍宝。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①,及金刚围②、一切诸山③,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④。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这是略说极乐世界之所无)

在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金刚大铁围山和一切诸山,也没有大海、小海、大河、小溪,乃至沟渠、水井、山谷等等;但是靠着佛的威神力,谁想见则见。极乐世界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趣和八难,也没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气候不寒不热,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

附记1:佛经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的形成都是一样的,中央有须弥山,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以金刚山大铁围山做外围,中间有七山八海,成为一小世界。这是每一小世界的组织情形。在极乐世界就完全没有这种情况,甚至山河溪谷,三恶道、春夏秋冬,都一概没有。这是法藏比丘48愿中,第1“无三恶趣愿”、第27“无尽庄严愿”、第31“国土清净愿”及第32“国土严饰愿”之功德所成就的。

附记2:佛为什么特地介绍极乐世界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界呢?因为要我们认清我们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以便生起强烈的出离心。我们不妨放眼看看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在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在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冷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莩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之水灾。在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尤其糟糕的是,许多众生一来娑婆世界,立刻就堕落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中,受苦永劫。有的人遭遇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状况),一生都不得见闻佛法,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永无出期。所以佛在此特地介绍极乐世界之地理、气候和生物,让世人虽未往生,而心已响往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⑤,及忉利天⑥,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⑦,乃至色究竟天⑧,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⑨,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⑩,住行业之地(11),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这是说行业果报的不可思议)

那时阿难听了佛之所说之后,就请问世尊:“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大天王及忉利天依靠什么而住?”佛反问阿难:“夜摩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依靠什么而住呢?”阿难答道:“因为这些天的众生所作的业不同,故其果报也不一样,因而分别的住在各层之天中,这种业力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佛即告诉阿难:“不但众生的业力果报不可思议,诸佛的世界也是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契入佛之大愿海,具有很深厚的善根功德,他们即依自己的善根功德,及弥陀的本愿摄持,故能安住在极乐世界中。”阿难对佛说:“我一点也不怀疑这种业力果报的道理,但为了破除未来世愚痴众生的疑惑,所以才提出来向佛请示的。”

附记1:读了上面的经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根据因果律,造什么业,必得什么报,而且是“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这里经文说:“业力果报,不可思议。”但是净宗九祖藕益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多生多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其情形犹如被三军重重包围,唯一的办法就是突围,凭念佛功夫,可以带业往生,可以冲出重围。念佛之所以可以“带业往生”,因为它可以化“业力”为“愿力”,业力虽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

附记2:说一个故事,以增加大家对“带业往生”的认识和信心:从前有位国王,向一位法师请教:“念佛人真的可以带业往生吗?”法师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国王:“大石头放在水里会沉吗?”国王答:“必沉!”法师又问:“如果把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然后载到很遥远的地方去,可能吗?”国王恍然大悟,点点头。这个故事即启示我们:众生造恶业,必然堕落三恶道,就好像大石头放在水里必沉一样;但是如果念佛,业虽重,亦可仗着弥陀愿力威神的加持,带业往生极乐,就好像把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就可以无远弗届一样。

◎注释

①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②金刚围 指金刚大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围。

③一切诸山 指环绕须弥山之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④溪渠井谷 小溪、沟渠、水井、山谷。

⑤四天王 须弥山腰,住着四天王,各护一洲,其天即名“四王天”,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⑥忉利天 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

⑦第三炎天 欲界第三重天,名炎天,也叫夜摩天。

⑧色究竟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

⑨行业果报 造业受果报。

⑩功德善力 指众生的善根功德力。

(11)住行业之地 指极乐世界的众生,依他们自己的善根功德力,及弥陀的本愿摄持,故能安住在极乐世界之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