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集 (2011年七月)

  普贤行愿品2011年七月

  昆明开示 第七集

  海云继梦和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昨天,我们提到了“恒顺众生”的这个部分,那经文呢,我们看到一种状况,他并没有“如何恒顺”的问题先谈,而是先谈众生的问题,就是众生有哪些。那么这种经文的模式,我们叫做语言模式。先谈这一个“对象”,而不是先讲这个“如何”,这种语言模式叫做《华严经》的语言模式。“对象”就是所谓的“所”,受持的部分;“如何”那是“能”的问题,这是“能所”一对。在“能所”当中先讲“所”,而不是先讲“能”,这个是《华严经》这种佛法他一个非常大的特色。一般人不会去注意到。

  为什么不会注意啊?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采用“如何做到”,而忘记你的“对象”,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成就以后,就成就就好了,而忘了成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你大概都可以看到:开悟了!哇!就结束了。开悟就结束了吗?那假如开悟就结束,开悟要干什么?对不对?“啊,我成佛了!”啊,结束了。成佛了就剧终,电影就演完了嘛。不是!成佛不重要,是成佛以后的那一段才重要啊!

  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成佛以后要干什么。开智慧,“哇,我开智慧了!”开智慧要干嘛?你就坐在桌子上一直在那边高兴,我开智慧是吧?那不是精神病院那一堆吗?开智慧以后要做什么?要有交代啊!所以你一直追求说“我要开智慧,我要开智慧!”你都不知道开智慧要干什么。对不对?

  所以留意到啊,《华严经》这种经文啊,他首先就是会提出这个问题来——标的,要恒顺众生,他先把众生给你弄清楚。而这一点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我跟各位一样,尤其我们在台湾,听人家讲经啊,听了很多;看人家讲经啊,也看很多。《普贤行愿品》在台湾你所能找到的注解,包括你找不到的注解,我都有。但很奇怪的,一讲“恒顺众生”,都先讲“恒顺”,而不讲“众生”;所以讲到这些“众生”,就把原始佛教的东西套(上去),而没有办法把“众生”做一个完整的交代。那我们就看到了,《华严经》把这个东西都先提出来讲在前面,都先讲到前面来,这个你要留意到,是《华严经》非常有的特色。当然《华严经》的语言模式很多啦,我是告诉你这个特色在这里,因为这一大愿啊,它是最明显的。

  那么为什么会把这个“所”提出来前面讲?前面我们也都跟各位谈过。你要先弄清楚,佛要教我们什么?然后你才问,我怎么(做)?所以标的是很重要。你今天来听,你要弄清楚你要听什么?要不然的话,你会听得是很痛苦啊。听了以后会发现说:“噢,原来佛法是这样!”那这个人在我们这一会里头是很多的。因为原来你带着,是那种传统的、民间信仰的那种杂讯的佛教概念,要来追求佛法这里面的真理,那是不可能的。当真理真的把你掀开的时候,那你反而会感到一种惊讶,佛法怎么是这样?要不然佛法要长成什么样子啊?

  这个当然你没有办法预先知道,就像我当年一样,我也是没办法知道“佛法到底是什么”,要是已经知道为什么,就不用学了嘛。对不对?但是你应该要(有这种态度):“在教我们的东西呀,基本上我们是不懂的,我是从这一方面来接纳”,那才有可能。假如你来听佛法,就一直以为听的经要符合你的需要的,那我就不要讲啊,那你自己来讲就好了,因为你把你所要的、你所懂的来讲就好。这个是一个应该要有的注意。

  而这个经文里头啊,我要跟各位讲的是,《华严经》的经文的语言模式为什么会这样排列,它是有道理的,不是没道理的。我之所以会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他跟我们修行的行法的结果是相呼应的。

  今天在这个世界上,讲修行的人很多,不管讲禅修啊、讲密法啊、或者讲灵修啊,或者是印度的,现在欧美地区流行的,包括我们国内在畅行的这些瑜伽,你都会发现,瑜伽是灵修的东西,还是运动的东西啊?了解这东西,你就知道,它是运动、美容、瘦身、养颜,跟你的灵性有什么鬼屁关系啊?什么关系都没有啦。但是呢,它就明明标榜的是会瘦身、会美容、养颜,然后又叫灵修。那请问你的“灵”是什么“灵”啊?那个叫“皮肤灵”,对不对?灵性怎么跟那个养颜美容有关啊?这完全是功利取向的。反正吹牛也不缴税,说谎也不犯法,也没有人会去告你。反正丑小鸭就是丑小鸭,去再怎么训练出来只是丑小鸭,不会变凤凰。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是指宗教领域,虽然他讲的是瑜伽,是运动美容,现在他讲气功,什么功什么功,他一定要跟宗教挂上一点关系。

  但是当今在希伯来文明的这种大旗的荫映之下,不止我们国内,全世界都一样,几乎认为宗教是迷信。但是每一个人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他喊出来的一定是“天啊!”他明明就不信,可是他会喊“天啊”,他不会喊“妈呀”。所以洋人就更糟糕啊,他就明明不信上帝,可是他“oh, my God!”他不是“oh, my mama!”为什么呢?在你的生命基因里头,你脱离不了宗教的核心问题。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是不认识宗教,不是宗教迷信。宗教不是迷信,它本来就是在解决你生活中的种种疑难杂症,乃至于是你灵性上的一种依托。你要弄清楚这些啊!所以它在实际修行的过程里,它是你灵性的启发跟成长的过程。你没有灵修、没有禅修、没有真正修行,你根本体会不到这个东西,根本体会不到!只有你实际行法以后,你才会发现:那个“所”比“能”更重要;标的比你这个更重要。而标的我们始终摸不到,你始终搞不清楚你要修学的标的是什么,这个就很麻烦了。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首先展现出来的是标的,因为有了标的,你才能够确认:我有那个能力。当你没有能力,你就看不到标的。你知道吗?这一点就很难跟你讲清楚了,因为它太微细了。

  你说“我要有眼睛才能看得到”,没有错,那没有东西,你看到什么?一定要有东西嘛!因为你的眼睛看到东西,你才知道我有眼睛看东西啊;眼睛没有看到东西,你怎么知道你有眼睛啊?到底是先有东西重要,还是先有眼睛重要?那你就搞不清楚了,你说“我一定要有眼睛才能看东西啊”,你有眼睛没东西你要看什么?这个就是你在灵性上所应该要去认知的部分。

  因此我告诉你,关怀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因为假如没有别人的话,你根本不存在,你要留意到哦,这是很重要。别人是标的嘛,你自己——你有什么能力,要干嘛?你老是跟人家讲:“你看我多厉害!”你多厉害啊?对不对?“我不出现,你就一点也不厉害。”这个问题发生在哪里?夫妻最严重!先生老要跟太太炫耀:“没有我,你不行。”太太潜意识里也会告诉先生说:“没有我,你不行。”当这样的话你就完了。你要知道,因为对方的存在才有你的价值,没有对方的存在就没有你的价值,这一点你要能够架构起来。

  可是我执的存在就在于:你看我,我,一直“我”,所以才有你,没有我就没有你。你搞错了!没有他就没有你啊。所以没有那个对象就没有“我”这个主格的存在。这个在思想里头,它是很微细的部分,而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佛法里头把它举证出来,说明得这么清楚,就是因为你的灵性在成长的过程里头,你会先看到对方。

  所以我们在讲“般若”跟“般那”的时候,“般那”是普贤菩萨,“般若”是文殊菩萨。为什么“般那”是长子,不会是文殊是长子?所以在这样的标准里,你从实践的修行的领域里头去看,你就会发现,“般那”比“般若”来得重要。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系统里都在追求“般若”,没有一个在追求“般那”,关键就在于你看错了。所以所有追求“般若”的人都是追求到开悟、证果、成佛、明心见性,以后就结束了;而我们追求“般那”的人是告诉你,明心见性也好、开悟也好、证果也好、成佛也好,那是什么——真正生命的开始,从此以后你才要进入十全十美、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你懂得怎么过吗?你绝对不懂!华严是教你这一块。

  这是成就以后的教育,那我们所需要到达成就之前的部分,在华严里来讲叫做前行。而前行成就不算成就,是真正成就以后的生活那你才有用啊。现在的人就犯这个毛病,我只要赚到钱就好,钱赚够了,去死吧。你赚钱要干嘛?就好像一个成就的人,请问你成就以后要干什么?成就以后你不知道干什么,是不是等于把钱赚好了,够了,那我该死了。赚钱到最后一件事就是买棺材,把自己躺进去,然后用遥控器把那个棺材板盖给盖起来,全自动的。是吗?显然不是!显然不是!我想,这个你很清楚,我现在提出来给你参考也一样。成就以后要干什么?

  大家都看电影看惯了,对不对?上个月吧,前两个月啊,那个白马王子挽着白雪公主的手臂从红地毯那一端走过来,然后到白金汉宫,最后就两个字——the end!从此以后两个人过着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就结束了。那个生活怎么过?你不知道啊。对不对?你不知道他们生几个小孩啊?在生孩子的过程里有没有难产啊?为了取名字两个人有没有打成一团啊?或者要他们读哪个学校,又怎么吵啊?到了要选大学的时候,读哪个科系啊?对不对?或者为了将来要讨儿媳妇,或者找女婿的时候,那这个白马王子跟白雪公主会不会打起来啊?对不对?有没有谁来管他们那个情节啊?你女儿所爱上的那个是你的冤家死对头,那时候你要怎么办?这些都没有去讨论。

  成就以后的生活,那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那么前面这些是因为我们人生有障碍。我跟各位讲,修行要成就不难,我跟各位讲,真的不是难的,你要到成就这个地方不难,是成就以后的那一段难。你现在成就以前,你只要矫正好,我跟各位讲那三个条件:第一个,人格性健全;第二个,与人相处,为人处世圆满;第三个,自我反省,自净戒。这三个部分你弄好,要修行很快,很快。

  现在呢,这个快的,你就搞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修行那么难呢?是因为你不去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同修——很精进的这老参、老修行,“师父,每次听你讲经,我都差一点点就开悟了。”我说:“你永远差一点点。”他说:“我再努力,你看我补充什么?”“你再怎么补充都差一点点。”就好像在一楼,你摸差一点点;你爬到二楼去再摸,还是差一点点;你爬到一百楼去、一〇一去,你还是差一点点。因为你差的不是上面那一点点,是下面这一点点。下面的资粮道你不够啊,就这三个东西你有缺的时候,你就不行呐。你行法上不能精进,一精进就成魔、成妖、成精啊,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讲,你一定要从生活中来,把几个基本观念弄清楚,你要成就不难。因为你一上去以后,你就过着十全十美的生活,止于至善的那种生命境界啊。你前面资粮都搞不好,那一段怎么有你的份呢?对不对?就像你说那个谁——嫁给王子的那个,你说一嫁进去,人家讨债马上来“你还欠我多少,你银行还多少还没还啊。”这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把这一些你自己的条件的部分先处理好,下面的部分才有可能处理。

  所以当你自己的这些业障不能净除,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当你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自己认为不如意、郁闷的事,你就一百〇八拜。譬如说今天来听经,本来都算得好好的,来就可以了,可怎么搞的,来到这里就是前面一段没听到。你有这种感觉,回去就一百〇八拜。你说:“没有,公车开到一半爆胎,我们在那边等又换一部车,结果耽误了。”那不管,那是你的业障,这个叫业相现前,就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让那个业报现前,你就躲不掉了。业相现前你就要拜忏了。你想一想啊:没事吧,哎呀,不烦就好了。那个业是在的。

  所以修行人看世间事,跟世间人看世间事不同的。你既然是修行人,你就要消除你的业障,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因为你有业啊。就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吃肉不是罪吧?”你现在就吃吧?下辈子业障就会现前。“吃肉不是罪。那你说这样吃肉会下辈子有业相现前,那我吃菜,业相现不现前?”也照样会有现前的;“那我要怎么办?”叫你不要吃嘛;“哪有可能不吃?”所以你不管吃肉有吃肉的业相会现前,吃菜有吃菜的业相会现前,凡是吃就是有业。告诉你可以不吃,你又不相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等业相来就去拜忏嘛。那你说:“我吃肉也要拜,吃素也要拜?”这本来就统统要去拜啊;“不是吃素不要拜吗?”谁告诉你吃素不要拜啊?没有啦,吃素更要拜啊,因为吃肉的人根本不信佛,所以不用拜嘛;吃素的人你信佛,你就更要拜啊!(掌声)

  所以业怎么来临,你是不知道啊,你无法去分辨。这个吃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不是鼓励说吃什么吃什么,但是你要知道“吃”本身就是业。很多人说:“这孩子很认真,读书啊,多好。”有没有业啊?照样有业,因为他是一种贪,你可能不知道哦。你会说他贪玩啊,对不对?贪看电视啊,贪什么,贪读书你就不讲,对不对?有些人没责任感,事业做不好;可是有很多人是事业做得很好,每天他都一直忙着事业。我跟你讲那都是业啊,他是什么,他贪赚钱,他不是贪钱吗?你会说:“人家是事业经营得成功,他有智慧、有福报。”是没有错,但这也是一种业,但你不知道啊,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你再看看吧。

  你的大脑是想象不到这些东西的,所以我才跟各位讲,当有业相,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任何情况,你就记得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计较,你跟我计较没用,我也只能告诉你,你不拜,我有什么办法?你说:“师父啊,帮忙啊,我爸爸怎么样,我妈妈怎么样,我那个儿子怎么样……”师父怎么帮忙?叫你拜一百〇八,你也不拜。有个癌症的,我叫他赶快拜。他说:“不会啦,那医生常常误诊,现在都是骗人的。”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我问:“你怎么了?叫你拜,有没有拜?”“师父,你替我拜。”我说“去死啊,我替你拜。”(众笑)

  这种东西就是——昨天讲的,你有没有把修行、把学佛当一码事,假如你不把它当一码事啊,跟你讲,根本没用;你把它当一码事,你自己就会去处理。因为你现在还没有受到业的逼迫,你受到业的逼迫你才要拜啊,那已经来不及——那叫做“业报”现前,不是“业相”。现在还不逼迫你,显现一些相出来,是一种业相;业相你就赶快忏悔,把业海填平。那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你不是在凹地里头走,你是在高地里面,所以这是不同的一种领域。

  好,修行的专业部分,暂时我们这里就不跟各位谈了。昨天跟各位谈的这个部分是“所”的部分——众生有哪些,我没有详细地跟各位讲,大概几个分类是这样的情况。

  好,我们再看经文下面,说“如是等类。”就是众生有这么多种,你都遇到的。遇到的话,“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这个就很难了,你要怎么随顺而转呢?“师父你不是说,修行人要定位吗?我定了以后怎么转呢?随顺转啊?”是,需要随顺转。

  定位的问题啊,是你一定要定,你不定位的话,你这个人,所有的条件具足到你这里来,它会成为宇宙、法界中的因素,而随着轮流转,随着转出去,你是被组合的一个东西、一个因素。那你定位以后——我是讲华严里面的定位,定位以后,整个法界的因素全部会绕着你转,你知道吗?你定位的话,法界所有的因素,它会开始向你靠拢过来,以你为核心而转;但是你不定位的话,你是被人家吸过去,你会跟着人家团团转。关键就是在这里,所以定位非常重要。

  而定位我们跟各位讲,就三个区块,你哪里也没办法跑,就这三个:一个是禅观的修行,禅观的范围就相当广;一个是经教,义学的部分,它也相当广,那你必须定位以后师父才能指导你;第三个是经营管理,我们传统的话叫戒律,戒律是经营管理。你要定位在这三个区块里面,那才能够开始帮你指导。

  很多人在问:“师父,你看那《金刚经》要怎么修?”回去想半天来:“要怎么放下啊?”我说:“跳楼就放下了。”你自己不看、不摸索、不弄,那《金刚经》怎么修啊?我跟你讲,你也修不来啊。要修《金刚经》,本身你所要具备的条件,你够不够?“《阿弥陀经》怎么修啊?”还不简单,对不对?佛法不管哪一部经怎么修,只有一个原则——放下,就好修了;你放不下,你就不能修啊。“那要放下,我把《金刚经》放下就好了。”那是你的事啊,是叫你把世间事放下,把《金刚经》抬起来,当作那么一回事。假如这么一回事你都看不准的话,那就没办法。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所以一个问题不是这样问的。

  “我定位在禅观,我要禅修,那么禅修我要怎么进行?我现在所有的资粮条件各方面拿出来……”那师父才能告诉你,就你的资粮条件上面,下一步你怎么做。所以你假如真的想在这里学,你要准备一个本子,某年某月某日,我跟师父见面,我请教师父什么问题,师父教我做什么、做多久;第二次我再见面,把上一次你讲的,我做了哪些,怎么样,现在你再告诉我,我再继续。你要有依据嘛。“师父,你现在看我要做什么?”我怎么知道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上一次问你,你不是说叫我做什么吗?”我说:“是啊,你有没有做?”“我就忙,就没做啊。”“没做?还是同样的那件事情嘛。”那个基础你要去做,所以记录,你要对自己负责,当作一回事,就是这个原因。

  一次来问一个不一样:“上一次不是叫我修地藏法门吗,这一次怎么叫我又改为观世音菩萨?”因为你显现的相不同,因为你的心本来不定嘛,飘来飘去嘛,没有定位,所以你就会一直换,你会一直换。然后你来找师父,是跟师父做考试的嘛:看你还记不记得?“我上一次问你的,你记得吗?”师父一辈子就没事啊,就只能等你来啊?对不对?不是,你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不是师父。

  师父是有一个模式,指导众生的模式,没有错。那你怎么来,怎么告诉你。你要是乱乱来,我就乱乱讲,对不对?你规规矩矩来,我就规规矩矩告诉你。所以这是你的态度,你修行的心态。你是什么态度,你自然就得到什么结果;所以你想要成就的态度,你当然就会得到你会成就的结果;你要是没有想要追求成就的话,那是不可能的。而这又不是你讲的,你要留意哦,不是你所想的,而是真实的。所以定位的问题,你一定要确定,下面才有可能。

  像我们这个部分,我跟各位讲的,他是在太极的境界要转入无极的那个阶段里。那你假如不具备这个条件,你怎么转也转不进去啊。你还在三百八十四爻要转到六十四卦那边,那跟你讲这太极到无极之间,你怎么样也对不上来。所以它这个地方这个法,为什么说直接就到达形而上的地方,你要留意到,前面是有很多你应该要具备的条件。假如没有的话,不要紧,至少我先取得一个资格、身份,那你要赶快进行,这是一个。

  那么下面开始要讲的这个部分,是属于普贤行愿的一个“能”的部分了。前面是一个“所”的部分,现在是“能”的部分,这个“能”是分有好几个层次,我们来看看他这边是怎么讲的。

  第一个,“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对这些众生,要有种种承事、种种供养。

  我要跟各位提一个很麻烦又很讨厌的事情,就一句话你常常会听颠倒。怎么听颠倒,我举个例子。有个年轻人,他爸爸请了我们的光盘回家,在听、在看,他刚好路过,他爸爸在看,他就驻足就听了那么一句话——我讲啊:“年纪到这个时候,你应该要会思考,有必要活得那么辛苦吗?你应该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享受享受。”这个爸爸六十来岁,退休了,自己又去搞了一个工厂。我在光盘里面当然不是对他爸爸讲,我像这样我对谁讲?讲到你纯属巧合嘛。他爸爸一看“啊,对哦,我都退休了,为什么又扛一个业来呢?”他就不想做了。因为没有必要嘛,该退休了,退休金就够我用,每个月还可以领多少,好好过日子。前面几十年就为了这个结果,那是不得不工作,现在生命进入第三期了。好好好,他很高兴,他就跟他儿子讲说:“你有听到吗?我该休息了,这个事业就给你了。”他儿子想一想,说:“爸,师父不是讲嘛,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

  六十来岁的人,六十、七十岁的人是可以这样想: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你刚二、三十岁的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你本来就要那么辛苦,你搞错啦!“师父不是讲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吗?”那你就不辛苦了——这个叫人渣。你知道吗?他本来就在找机会说,不想那么辛苦了,那刚好听到这一句话,他好对号上座,对不对?“师父叫我不要那么辛苦啊”——那你不是人渣吗?老爸留什么给你啊?你要怎么混日子啊?他不想这些啊。

  这个就告诉我们,我们在讲给你的,你要用得恰当;你要用不恰当啊,就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师父讲的就叫我们放下嘛,何必挑事业,我何必做那么辛苦嘛,我就放下嘛。”放下你干嘛?当乞丐啊?你要当乞丐也可以啊,问题是你又不甘心当乞丐啊,对不对?

  所以你要留意到啊,经文在教导的事你一定要弄清楚,你不要随便自己填,这个叫想当然尔,自以为是——自己以为这样就对了,这些都佛讲的,佛法啊,师父讲的。所以适用到你身上来,你就常常要这样去检测自己:我这样做,对吗?他是这样讲,我也这样做,对吗?这里头牵涉到了身份、立场,对不对?人生经历等等,还有一些实际的技巧上面,你这样做,对吗?

  像拜佛一样,你也拜佛,我也拜佛,你拜对吗?你有没有想过:我这样拜对吗?佛经也好,祖师也好,叫我们拜佛,说“罪灭河沙”,我拜了半天,到底有没有灭罪啊?我都没感觉到,很显然我拜得有问题啊。你不要还没开始两下子,就出去跟人家讲拜佛多好啊,你能够证明说你的拜佛真的很好吗?你讲不出来。

  所以这个就证明你没有经过实践、求证,乃至验证,那所有的佛法都是白说的,不算,不算!一定要去做,做到了才算,你没做到就不算,这是一个关键。所以你现在所听到的,你一定要自己去摸索、实践,然后会遇到困难,你要去解决困难。我这样拜对吗?我是不是哪里可以改一下?要改哪里,你要改啊。

  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到庙里来:“师父,听说看到佛要拜佛是吗?”我说:“是啊。”她就拜下去了,一拜下去,“啪!”(裙子裂开了)你看,没经验就会这样,我不能叫她拜啊。穿那两片窄裙,然后又那么短,一跪下去,屁股就跑出来了,然后她也不知道啊,她就拜啊,她穿的衣服不适合拜啊。

  好了,那怎么办?我说:“带她去换个居士服。”只好居士服给她穿回家嘛,不然裙子都裂开了,你怎么办?然后再要再教她怎么拜,告诉她:以后你要学佛,服装要穿宽松一点,不要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怎么拜嘛?然后那个什么,恨天高是吧,前面一大截,后面一大截,这样子她一拜下去,我看都要跌倒了。像这个,从生活中的这些,她从没留意的,你要开始先调。这不是拜佛不拜佛,她来想拜佛,那个心她已经就拜佛了;可是她现在的环境,她不适合拜啊。当时,我说:“好,拜佛”,对啊,一下子,一看,你只看到她脸,没看到她身体啊。一看拜下去,听到“啪”一声,回头看,怎么这个样子啊?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问题,那一种热诚是够,可是你的环境条件可能都还没成熟;你要你的环境跟条件先酝酿成熟,那你来进行就方便嘛。学佛很好,你回家一学佛,那家里头:“封建迷信!”那你何必告诉家人呢?你要酝酿到条件成熟以后再告诉家人。你条件因素还没成熟,你回去讲,只是爱炫耀而已啊。对不对?所以这一点都是你在学佛的过程所要进行的,不是说佛说、阿弥陀佛、菩萨啦、受戒啦、三皈五戒这个才叫佛,不是!你在生活中如何圆满,如何大家和谐,这个就是佛法。

  你要去注意到和谐跟与人相处的圆满,那是一种灵性;你能够感受到灵性的存在,而去体贴别人,这个就是在修行了。不是把很多佛法的东西贴在你脸上,不是啦。

  还有人穿海青在路上走的,还挂着念珠,我说“这家伙是从哪个阎罗殿跑出来的?”他的诚心、他的热诚,绝对没错,但是这种做法好像不太对啊。对不对?你要穿海青,当然可以,这个时代你要穿什么衣服当然都可以嘛。有的肚子挖一个洞啊,膝盖挖两个洞啊,背后挖一个洞啊,有的不穿衣服就跑出来了,那你要穿海青当然可以嘛。可是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心境里头所带的那一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要留意啊,如何跟人相处,跟这个社会相处得圆融和谐,那就是灵性啊。所以学佛不难啊,你把这些处理好,那你要从技术面来那就很快了,这个假如你体会不到,就不行了。

  了解这种语言上有可能产生的这种矛盾跟状态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他所讲的“种种承事”跟“种种供养”,这是总说。你说:“我喜欢猫,我对猫种种承事、种种供养。”没错吧?当然没错了,你说对猫啊,可是你这下子对老鼠要怎么办?对老鼠要怎么办?你一养猫以后啊,老鼠就紧张啊,对不对?好了,这是个问题了,问题就出在于说:我对猫的这种关爱,不止承事供养啦,还有种种的,你是不是一种情执?猫对老鼠的逼迫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谈。你看看这些,说到你纯属巧合啊,你有没有养猫、养狗,我不知道。家有宠物的人,你去算算看,你一年花在宠物身上的时间跟金钱有多少?反过来再看看,你一年花在父母亲身上的时间与金钱多少?你想想看这个就好。

  所以这个世界啊,我说很颠倒,保护动物协会、爱护动物协会,他就是没有孝顺父母协会,有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对不对?你保护动物、爱护动物是没错,我们不反对;可是相对的我们,以你对于你的宠物你所关爱的、所付出的,那回过头来你想想看,你对你的父母付出多少?其它不谈。多少人为了动物上街抗议,有没有?有没有人为了父母上街抗议的?——这个时代啊,颠倒啊,颠倒!不会去思考父母,只会思考他的宠物,这什么时代啊?

  这个,“你不是说对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吗?”对不对?它有一个前提啊——“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你有没有?你敬父母、敬师长,是怎么敬的,那你对一切动物是不是跟父母、师长一样?没有啊,你是颠倒啊!这里讲得很清楚啊——“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你对父母、师长,你是什么态度的?什么立场的?现在你对这些众生是这样子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吗?所以我告诉你,在这里一颠倒的话,你什么都别修了,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个船在水上是这样走的,你现在是把它翻过来,船在水上是这样走的,你怎么办?你有可能吗?不可能!你的颠倒是这种状况。他不是说对一切众生是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这样就好了,他的这种承事、供养是“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这是前提性。那今天,你对如来、对阿罗汉、对师长、对父母,你的认知够不够?假如认知不够啊,你根本不可能对一切众生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告诉各位,你不要发那种傻大愿——我要度尽天下苍生。你度尽天下苍生?先把屋檐下这几个度好。对不对?你要度谁啊?同床睡觉的那个人你都度不好了,你还度到外面去啊?(掌声)所以这个地方是给你一个认知,你周遭的人,你必须先和谐、先圆融;假如你周遭的人不能和谐、不能圆融的话,你讲外面的,那叫逃避责任。

  我们看到很多这种情况,很多妈妈——我们这边我是还没碰到啦,台湾是很多啊,台湾道场有活动,很多义工都来。我说:“怎么老是大寮看到你呢?”她说:“师父,你别担心,我家的事我都摆平了。”我说:“你怎么摆平啊?”“我叫我老公煮饭。因为煮给他们几个吃功德不大,我来这里煮给大家吃功德比较大。”我说:“你完了。”

  有一个又跟我讲,我说“你这样危险了。”她说:“师父,我已经二十年没跟我先生同房了。”我说:“一定危险,你注意你老公。”她说:“没有问题,我每次来道场,都是他载我来的。”我说:“这个就不正常现象嘛。你老公有没有学佛?”“他不学佛嘛。”好了,第二个月,她又来了,她哭着骂我:“你怎么诅咒我?”我说:“到底发生什么事啊?”“我儿子在学校跟人家打架,教官叫我们去。”台湾有教官,学校就有,军官当教官,管这些大学生。她说:“叫我们家长去,结果那两个儿子,爸爸同一个,妈妈不同一个。”她说,我诅咒她,她先生才有外遇。我说,这是你叫你先生外遇的啊,你二十年不跟他同房,那你叫你先生干嘛?他又没学佛,你到庙里,你要去我就送你去嘛,你等于把他送给小三嘛。对不对?你自己要把人家送出去,你还说怎么样?这个就是你不对,不是说你这么精进学佛不好,你知道吗?你一定家里要圆满,这个根本没圆满嘛。你跟先生怎么吵,吵成这个样子我是不管啦,但你这种行为就不对。

  所以家里的圆融跟和谐要怎么达成,是你们共同讨论,你没有办法找我讨论,我不是你家里的一份子嘛。这里只讲一个大原则,你们要去协调。你那个不弄好,你就完全投入,那当然有些老公是来庙里吵:“我老婆不顾家,专跑你那边。”那老公还算有责任,对不对?这个老公不负责任:“好,你要去,我送你去,然后我就到别的地方去了。”你不知道啊。那个要死不死,我就在那个地方,也算我业相现前嘛,对不对?她上个月来,我就跟她讲会出问题,她还不相信,结果第二个月出问题,说是我诅咒她的。我哪诅咒你嘛!?

  这个就是你处理人生的事,一定要以人性为本位来处理,人性的思考。你不要光是大脑想的:我学佛,我受菩萨戒,不同房……到处跟人家标榜你这个问题,你一定出事。你假如说,我们两夫妻都来受菩萨戒,两个都学清净梵行,或许还有可能,知道吗,或许有可能。因为时间还没到,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还不知道。这个基本上我们并不鼓励的。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学佛法是以人性为基础,真理就是人生嘛,一定跟生活有关。假如跟你生活没有办法处理恰当的话,你的这个部分是一定会出事的。所以不要以为佛法讲的是什么神秘的,没有啊,一点都不神秘,就告诉你人事,生活中的事你要如何处理恰当,而是前面讲的——以人性、以灵性为基础,做充分而圆满的沟通,有没有?称赞如来啊。

  你跟家人是最重要,你训练——你怎么尊重家人,以人性的基础来好好地沟通,让家人充分了解你,你也可以充分了解家人,那一定是幸福、美好的家庭。你要知道:家庭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能健全,社会就不会有不定时炸弹;你家庭不健全,所以社会事件一直发生。你讲社会事件,我跟你讲,都是家庭事件,因为他在家里没有办法弄好,他一定是把事情爆发出来。那报纸一报,就是社会事件了,不是,都是家庭事件。

  你去注意看小孩子,小孩子要是在家里,他的成长很完整的话,他学校无所谓;但家里假如弄不好的话,他一定向学校发展。那么,这个父母假如告诉老师说,这个孩子就不听话,那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头可能也没有立足的余地,这个时候他就会往外跑。那一往外跑啊,在家里父母管不到,你不管他嘛,你把他逼出去了嘛;到学校呢,学校老师又把他逼出去,又管不到;那他到社会上,是不是社会问题啊?所以不要以为那是外在的问题,都是家里的问题。

  所以你把孩子在家里的事情,一定要充分地沟通,而是以人性为基础;所以为了跟家里的孩子、子女良好地沟通,甚至于你必须要放弃你的事业,少赚一点钱。可现在谁愿意啊?“孩子啊,爸爸很辛苦啊,你要好好做人啊。”然后爸爸就走了。请问你,你都不知道怎么做人,你孩子会知道怎么做人吗?“你要乖乖读书啊。”你要看他想不想读书啊?他要是不想读书,怎么办呢?甚至于有很多这种读书的兴趣,是要父母亲陪着他成长的。你根本都没有陪着他成长,那他怎么会产生兴趣呢?好了,电脑啦、电视啦,这些讯息一来啊,就把他像钓鱼一样钓走了。所以家里他呆不住的话,那就同学,同学最好的是同年龄,大家一起玩。所以你又鼓励他跟同学相融,你又没有关心他,然后说他是问题孩子,那他一定离开家庭、离开学校。好了,社会问题就产生了。

  所以你要留意到,人性充分而圆满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人生行为。这第二大愿啊。对不对?弄清楚啊!

  我们休息一下再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