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品》 第二期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品》 第二期

  这十玄门,在我们,我在五台山讲十玄门,讲了四十天,就光讲个十玄门四十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念个名词而已,但是这可是《华严经》的最基本的教义,叫什么呢?十玄缘起。我们如果把十玄门讲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每一个人都具足十玄门,那时候你感觉着非常微妙,非常玄了。咱们经常有两句话,诸法因缘生,一切法是缘生的,因缘生起的,那么诸法也是因缘灭,一切的生灭诸法,仅仅是个因缘而已,离开因缘没有一切诸法,这就是法界缘起的重要的内容,那么以下还有,如果我再念念十玄门,它还有十种相应的,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讲十玄门的,同时具足相应门,就是佛法,是一个整体,整体,它虽然分了许多不同的法派,像我们显宗、禅宗、律宗、教下啊,分了很多分门别派,或贤首、临济、曹洞,无论分很多派门吧,虽然分很多派,它的内容只有一个,没有其他的。

  但是这个涵义呢,就是同时具足相应,有时候佛说,说的很广大,无量世界,尽虚空遍法界,那这个就大了,就广了。一个微尘里转大轮法,那一个微尘跟这广大无边的世界,怎么来比啊,广狭自在,广即是狭,狭即是广,自在无碍,这叫,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能容一切,一切即是一,这个我们容易理解,说我们一个讲堂,我们现在上千人,讲堂是一个,容纳这么多的人,这是一,讲堂是广,但是我们容纳里头的是狭,广狭自在,一多相容,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那叫什么呢?叫,诸法相即,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有时是秘密的,有时是显现的。

  不用说密宗吧,就说我们禅宗。当你说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当你立证菩提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怎么样立证菩提的。只有当你证得你才知道,当你不证,我怎么说你也不知道,你不能明白,你入了几十年功夫,但是你证的时候可是一念间啊,这是我们禅宗讲,在这一炷香坐下来,他开了悟了,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是帝释天一个它那个网罩,它一个网叫因陀罗网,每一个网孔具足其他网孔,因为它是光明的,它能摄一切,托事显法。我们借着比喻,我们假这个显,假那个显,显什么,显佛所说的妙法,假事来显理,就是这个意思。十世隔法异成门,过去不是现在,现在也不是未来,十世呢,过去的过去,未来现在,现在的现在,未来过去,未来的过去,现在未来,加上一念,十种加上,这叫十世。十世的各世,每一世间的法都不一样的,十世隔法,就相隔的法,法门不一样,但是呢?异成,同时成就的,所以这个普贤行愿里头,这个不是普贤行愿主要的,因为你要讲普贤行愿,必须得讲讲华严的大意,如果这个都不懂,那你普贤行愿你就妙不起来了。

  普贤行愿不是我们平常发的愿啊,它的行、愿呢?愿是导你的行的,说我们修行,修行,修行是你的愿,有的发心愿住禅堂,有的发心住念佛堂,有的发心去学教,根据个人的意愿,意愿不同,所以它的效果自然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想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啊,我们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任何境界都是解脱的,解脱就是无障无碍了,无拘无束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呢?怎么能达到的?现前一念心,学普贤菩萨的,成就什么,成就现前一念心,现前这一念具足十大愿,具足凡夫,从凡夫地具足一切诸佛佛地,这个中间包括的非常广,这叫不可思议,不是我们的脑子,我们的心意所能理解到的啊,我们只是读诵读诵,将来、未来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我们要把它看成极简单,就是我们每位的现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把它放出去,放到十方法界无穷无尽,收回来现前一念,这是我们现前一念,因此你以这个心来读华严的普贤行愿。

  有的道友以前也问我,什么是普贤行愿?我说,你现在所做的,吃饭、穿衣、行住坐卧,包括你疴屎撒尿,全是普贤行愿。他说,不理解。我说,你念过《净行品》没有?他说,念过。因为他是学华严的嘛,念过《净行品》,我说文殊菩萨教我们,从你早晨一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吃饭、穿衣、痾屎、撒尿,一举一动都要发愿,中间两句诗是:第一个,四句话啊,第一愿,一定当愿众生,第四句,一定成佛,那你上厕所,上洗手间,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把一切罪法都蠲除,不就成佛了吗?说到睡觉,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念念之间,从早晨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是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念念都在文殊大智慧当中,智即是愿,文殊智,普贤愿,两个是结合的,念念,你有智慧现前,智慧现前,使你念念之间,都在发愿,一举一动在文殊菩萨大智当中,一举一动在普贤的大愿当中,以智导愿,以愿起智,所以《华严经》的普贤十大愿王,导归你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求解脱,就是不要受拘束,咱们人人都不要受拘束,你怎么才能解脱啊?假使你每天念念普贤十大愿王,都在解脱当中,什么拘束也拘束不到你,若说难,非常难,为啥呢?因为我们在迷的当中,若说易,那太容易了,容易到什么程度,就你现前一念嘛,你动个念头就行了嘛,你把你念头,念念动的,都是普贤愿,念念动的念头,都是文殊智,那你就是文殊菩萨,你就是文殊菩萨了。说你经常生烦恼,那你到六道去了,就不是普贤也不是文殊了,所以保持一念,就是什么呢?我们禅宗,参禅的道友们,经常保持觉,观照,让你这个心啊,如何使我本来的面目,你念的心都追求我本来面目,你这一念心,如何使我的本来面目已经就是本来面目了,等你究竟成就出来,还是现前一念,这是浓缩起来,把它浓缩起来,什么是十大愿,现前一念,这是你一念心的现量境,这就是现量境,清净、解脱、自在,你就想去吧,清净、解脱、自在,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说,你如果发个脾气或者一不高兴,一贪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也是一念,那一念不高兴,一百万个障门都开了,也是一念。但是我们弟子佛弟子、四众弟子,都掌握住,你现前一念心,十大愿王,就是你现前一念心,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就是普贤行愿一个偈颂。现在这个十方世界的所有的国土,所有佛国土了,在这个十方一切佛国土当中,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三世人师子指是说,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假使我们礼佛的时候,你观想这个偈子,你这一个头磕下去,磕下去,十方世界一切佛你都礼了,这叫遍礼,遍礼一切诸佛,就是心那样想,过去我们祖师,他磕一个头,从磕头这一个地方,到他那个地下一直到海,到那水的地方,这所有的微尘,一个微尘,一尊佛,他一个头磕下去,他就礼了这么多的佛,一微尘一尊佛,这普贤行愿比这个大的多,一个微尘里头包括很多的佛刹。

  我们的老和尚,他一天的昼夜礼佛,只有中夜夜间他睡两个钟头觉,他昼夜二十四小时都在礼。那么我到那儿去拜访他、参访他,他就问我,他说老法师,礼佛有功德没有?我听了很诧异,我说你在干什么呢?我在磕头啊,为什么要磕头啊?我要消烦恼啊,我说,你还有烦恼没有,有啊,我说,你可喜了,他说,可喜什么?我一天把那个地板都换了两次了。雪峰当家跟我说,他磕头那个地板给他换两次了,磨的,他脑头磕的,这种礼佛,我跟他说,我说,你叫疲劳轰炸,你礼佛,你心里想佛嘛,想佛消业障嘛,在一礼要遍成刹,这是观想力,说如果我们每位道友,不管你读诵大乘也好,礼佛也好,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你心里在这个上,不是你肉体疲劳轰炸啊,修的是心啊!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懂,无论在家道友、出家道友,那你心不在焉,你干什么啊,虽然看你是在磕头求忏悔,你心没在磕头上,那你昼夜的干什么,有加持力没有,当然有加持力,没加持力,他能肯这样拜吗?就是他缺乏观想力,心跟身不能合一,修道的人,得身心合一,你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了,才能知道你的行动。像我们在鼓山,我们学堂跟禅堂挨着,那时候鼓山的禅堂嘛,是虚云老和尚亲自领导的,那也规定我们学堂里的人,每天晚上得到禅堂坐一枝香,做一枝香,一则听老和尚开示,有时候老和尚不开示,但是你坐这一枝香,为什么?当你坐香的时候,你思想怎么想?当然,那时候我是小孩子啊,才十六七岁,想,念佛是谁?我回来问问我们慈老法师,我说老法师啊,念佛是谁啊,老法师就笑了,你说是谁啊,我说我不知道啊,他们禅堂开示,念佛是谁啊,现在我们这个是禅堂,究竟念佛是谁啊,再翻过来,是谁在念佛啊,念佛的是谁,谁在念佛,再追问,为什么要念佛,禅堂,念佛是话头。我在禅堂的时候坐禅,我经常想,话头,我一直到现在也没开悟啊,我现在还在参,话头,说话的前头,说话前头,还有什么吗?参话头,我就想啊,话头怎么参?什么叫话头?现在我们这个是禅堂,我们诸位禅师,当然可能都在参话头,什么叫话头,我现在明白了,什么叫话头,我明白的不一样,十大愿王,这就是话头,十大愿王,为什么呢?不可思议啊,话头可思议吗?话头容你想吗?你思的不是话头,一思就话尾巴了,你不说也是话尾巴了,话头没思绪、没语言。所以那时候我们禅堂跟我们学堂两个紧挨着,禅堂、学堂,大家在放香的时候,在一起,我们那时是讲《华严经》,我们禅堂是看话头,本来是没矛盾的,但是有矛盾,有矛盾,所以一切事物都应当这样想,怎么想呢?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我们把这句话作为话头,三世一切佛,十方一切佛,你连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都没见到,你还能见十方三世啊,一切佛啊,释迦牟尼佛才过世两千多年,你都不知道了,完了咱们这时候都叫末法了,我们现在讲《华严经》,研究《华严经》,我们这不是末法啊,正法都遇不见《华严经》,大家看看佛说《华严经》,佛成佛之后说的《华严经》,只说二十多天,给什么人说的,法身大士啊,有二乘人吗?一个二乘人也没有,都是发大菩提心的人,都是法身大士。

  因此,一切诸佛说法只有一个,什么呢?机,对机说法,因机施教,因机施教,诸佛能观机末法众生,说说法者,他能观机吗?不能观机,但是有一个因缘,什么因缘呢?例如说我今天来这儿跟大家共同学《华严经》,这个因缘我不晓得大家怎么看,我看,不可思议,我们能在末法时候,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听到这么个佛的名字就不可思议,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印度人很多人没听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听到这个名字吗?到我们娑婆世界,到我们南赡部洲的中国,我们讲《华严经》,但是《华严经》障碍很多,从我的一代一代的老师,说这一座,把《华严经》讲圆满了机会很少,讲讲就停了,都没有把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圆满,讲到几品,为什么呢?障道因缘非常之多,说要听一部《华严经》啊,很难很难,包括讲者生病,讲的人不能讲,听众的人不能听,你道场不能办了,虚云老和尚请慈舟老法师在鼓山就是想讲一部《华严经》,老和尚一生好多次想讲《华严经》,想听《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听到这个经的名字,都不可思议,它的功德不可以想象,所以这个偈颂,就是这个涵义。

  所有十方世界中,所有的现前当前的世界,十方世界包括太广了,十方世界,过去十方世界,现在十方世界,未来十方世界,人师子,一般的我们尊称佛,是人中师子,就是佛。我们能遇着这法,遇着诸佛,我以清净身语意,我身清净,口清净,意也清净,我们现前一念心清净,一切遍礼尽无余,每一个佛,我一位都不遗漏,我一一都去礼敬,一一遍礼尽无余,一位都不遗漏,遍礼尽无余,这是礼敬诸佛,这礼敬诸佛第一个偈颂就告诉我们,这个普贤行愿礼敬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不是释迦牟尼,不是阿弥陀佛,十方无尽的诸佛,那当然啦,其实也有释迦牟尼,也有毗卢遮那,也有阿弥陀佛,也有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有不动如来,反正佛多了,这样来礼佛,我们诸位道友磕头礼佛的时候,这样念过吗?发过这个愿吗?那你礼一佛只是一佛,而且还是末法的相,不是真佛,这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礼的佛,是现在住世诸佛,不是涅槃的,现在都住世,诸佛都住世,释迦牟尼佛不是涅槃了吗?这是众生的看,释迦牟尼佛说他没入涅槃,不过换个现相而已,什么地方说的啊?大家读过《地藏经》吧,《地藏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跟地藏菩萨说的:我并不是光是佛身住世,不是现个佛身住世界,我什么心都现。大家看《地藏经》第二品,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说,“我在这个世界上现无量身度众生”,那现在释迦牟尼佛并没入灭,你从这样来理解。

  十大愿王的第一愿,要敬佛,要礼佛,第一大愿就要礼敬诸佛,例如说我们老师同参道友,乃至于过去的,我们每一个人出家,都有师父,有师祖,有师公,说你那个庙上历代老和尚,包括的,所以你观想诸佛,脑子印象没有,当你磕一个头,你观想所有现在世间上的,就是你这个庙,这个庙上,一代一代的和尚,都包括在内,现在住世的诸佛,我们知道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南方不动如来,都在住世啊,当你一礼下去,这十方一切诸佛都在你一礼当中,如果我们磕一个头礼一尊佛,就是一尊佛计算你的功德,你礼十尊佛就算十尊佛的功德,那你这一个头磕下去,尽微尘,微尘有好多,你礼的有好多佛,那这个佛的功德怎么来给你计算呢?相当的大!但是我们顶礼佛的时候,我们犯了很多的过,不但功德没得到啊,过处不少,什么原因?磕头的时候,没有恭敬心,不是恭恭敬敬的,求忏悔,不是这么个心情,随便的磕。我们看到进庙烧香的他也磕,那他心里想什么,不是身体,而是心里。因为什么我们要礼佛,因为我们求救度,所以我们能够生在这个时代,有佛法可闻,就是感佛恩、报佛恩,所以我们给他顶礼,又者,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是佛的学生,我们这个世界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礼佛。

  我们要去分析应该怎么样礼?礼佛有十种,我们分析:

  第一种是,我慢礼。

  慢者呢,心里不恭敬,没有至诚恳切心,只是以色身为主,光是头去磕,随着色身去磕,心里不观想,特别是我们现在每个寺庙,大家都看见拜垫,上大殿时都有拜垫,拜垫有的那个拜垫很高,拜垫很高,我们慈舟老法师跟虚云老和尚说,摆架子,拜佛都摆架子,在印度磕头是五体投地啊,全身磕下去,不是摆个凳,凳上还丢个垫子,还摆个架子,那叫摆架子,这是我慢,这不是礼佛,为什么?五体不投地,轻心慢心来礼佛,这叫,我慢礼。

  第二种是,唱和礼。

  唱和礼,这个拜忏干啥的,但是没有拜垫,比较好的拜忏的时候不摆垫,但是身体不庄严,意念不恭敬,我看你们北方最好的寺庙,拜佛用唱的,维那师一唱,一点,把腰一迈,拜千佛忏,一天拜一千个,一点一下,一点一下,念个佛名字,一点,不但脑壳没着地,身体都没磕下去,即或磕下去了,心不在焉,唱的很好听,唱的很好听,叫,唱和礼,一唱一和。

  我慢礼、唱和礼,这两种是最不好的,有的时候,恭敬心,恭恭敬敬磕下去,五体投地,心里观想,观想什么呢?咱们礼佛有个偈子,能礼所礼性空寂,这《华严经》偈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我的心感应佛的加持,我这样来礼,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现中,我这个道场就是佛的清净道场,头前接足归命礼,一心归命顶礼,我这全心全意的顶礼,这是好的,这个礼,是我们以华严分成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叫小教礼,不是大乘的,小教礼,今天讲个三礼,明天再接着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