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法润,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依教修学》,所依经典为《普贤行愿品》。
作为四川尼众佛学院本科班的一名学僧,我同时发心在学院的文宣组服务,经常对外发一些新闻和图片,我们对信众、对社会都会尽量展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回到真实的修行生活中,客观审视自己,剥离掉照片中表面的光鲜,我发现身边很多同学,甚至出家多年的道友、学佛多年的居士,经常会缺乏动力,感到迷茫。或者,纵然是很优秀,但却更愿意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不肯站出来为佛教奉献一份力量。我们虽然学习大乘经论,以大乘佛弟子自居,但却严重缺乏菩萨的那份愿力和担当。愿力和担当,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修行人非常稀缺的一种品质。
我经常在思考:在这漫长的成佛之路上,如何不忘身为佛子的初心呢?在反反复复与无明烦恼作斗争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精进不气馁呢?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又以什么来激励自己,敢于站出来,奉献和承担呢?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法润接下来将结合《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甚深广大之愿行,从三方面与大家探讨如何依教修学:
一、复制普贤愿王 树立上求佛道之决心
二、践行普贤愿王 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
三、圆满普贤愿王 兑现下化众生之承诺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作为《华严经》浓缩的精华,《普贤行愿品》记载了普贤菩萨为成就如来无量功德而修习的十种广大愿行: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乃至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十大愿王以无限利他为发心,其愿力周遍法界,普覆众生。所以,我们选择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依《普贤行愿品》来发愿,一定能从普贤菩萨的慈悲愿力中,汲取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有漏的身心焕发出无限的光明与生机。
我们通过念诵《行愿品》、发普贤愿来模仿佛菩萨的德行,就像练书法,临摹字帖那样,使身语意三业不断地向他们贴近、靠拢,乃至与之相应,最终完全吻合。我们进入普贤菩萨的角色,以第一人称发普贤愿,那么普贤菩萨就是我,我就是普贤菩萨。
这种复制和模拟,就是在传承诸佛菩萨的基因,我们未来的生命也必然是按照成佛的基因来展开,而非以凡夫的业力被动地流转。
我们平时大部分人都读过《普贤行愿品》,念过普贤十大愿王,至少念过四弘誓愿,为什么我们还是缺乏愿力,和普贤菩萨差得那么远呢?没别的原因,我们临摹得不够多,串习得不够多。
我有一个同学,受我的影响也开始学佛。有一天他问我,师父我工作很忙的,我得赚钱,还要买房,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修一修,来生就可以不堕恶道,最好今生就解脱成佛的。她这个愿望很好,但能这么不切实际确实吓我一跳。我对她说:你看看我,年纪不大,颜值不差,智商不差,如果真的有那种方法,我还需要剃光了脑袋,跑到佛门里出家吗?
修行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地按照方法串习、累积。在我们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时,我们所发的愿需要每天不断地重复、加固、打磨,这样它才能剔除杂质,不断提纯,无坚不摧,才可以带领我们穿越业力洪流,才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像一针强心剂一样,让我们重拾信心和勇气。
我们只有不断地复制、模拟,让普贤愿一天一天刻印在心田中,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力量,才会从量变达到质变,瓦解凡夫心,转为普贤愿,树立起成佛度众生的决心!
有了决心和大愿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no,这就是第二方面要谈的内容:践行普贤愿王,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
刚才主要谈了如何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复制普贤愿王,使我们发愿的信号和频率与佛菩萨的心行吻合、相应,让我们的凡夫心,不断地与普贤愿发生化学反应,树立起成佛度众生的决心。但是修行不是喊口号,而发愿的意义正在于付诸实践。那么普贤菩萨如何实践他的誓愿呢?那就是将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十大愿落实在日常修行生活中。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就算没有学习《行愿品》,平时也都在修礼敬、赞叹、供养、忏悔啊,为什么非要强调依普贤愿修学呢?其实,普贤十大愿王的不共之处,在于无论是座上观修,还是座下实践,其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并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和大家做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大于1的数字,乘以正无穷等于多少?正无穷!那么如果我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善行,但是乘以无量的发心,是不是我也可以说,所修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呢?
好,这个公式和原理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回到经文中看看普贤菩萨是如何礼敬诸佛的呢?大家可以跟随我念诵的同时观想,经中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个偈诵想必我们都不陌生,是不是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比出,以凡夫心拜佛和以普贤愿来拜佛的差距在哪里了?
如果我们能将普贤行愿的境界和心量落实到实修中,那么我们念一声佛号就等于念了无量佛号,拜一尊佛等于拜了无量诸佛,更何况是“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可见,如果我们依《普贤行愿品》来修学,那么每件看似点滴、微不足道的善行都可以转化为无限的福德资粮。
我们再拿普贤第三大愿王——广修供养,来进一步理解普贤愿行的殊胜之处。《行愿品》中教我们“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以此表达我们无限的敬意。或许大家会担心: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经济能力来供养怎么办?不必担心,学佛,并不是要把我们变成穷光蛋,而是让我们由内而外地像佛菩萨那样富贵和庄严。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普贤菩萨是如何发心供养的?
普贤菩萨说“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三世一切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所以,哪怕我们供一盏灯,可观想为无量的“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让这盏灯的光明照亮三千大千世界,破除每个众生心中的烦恼黑暗;供一杯水,可观想为量如四大海的甘露水,为十方法界带来清凉。每日用餐前,可以观想无数个自己双手恭敬地捧着香积国中的上妙饮食,到十方三宝前供养。晚课中的蒙山施食,我们以至诚心祈求三宝,以咒力加被,变七粒米、一杯水为尽虚空遍法界的甘露,令诸鬼神随愿皆饱满。可见,供养的关键在于善用其心,我们以无量之心,观想无量供具,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如母有情,当下即可成就无量福德资粮。
广修供养的大愿就可以在每一个当下。它可以是一个举手之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正能量的鼓励。当我们将广修供养的大愿,延续到与人相处的每个细节,落实在生活中的点滴之处,那么无时无刻,我们都在修供养,做布施。
除此之外,当我们洗手、洗脸、洗碗,乃至于涕唾、大小便时,都可以像《毗尼日用》和《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讲的那样,心心念念具足愿力,带着祝福,那么行住坐卧中的一言一行一念都将变成福德庄严。
回顾我们刚才所谈,我们在第一方面认识到五蕴假合的有漏身心,有无限的潜能,所以,我们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一遍一遍复制普贤行愿,立上求佛道之决心;还要在第二方面,将普贤行愿的境界和心量纳入行住坐卧的修行生活中,践行普贤愿王,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是我们用心之处。每发一个愿,所缘之境周遍法界,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大愿如海,大行如山,以愿导行,以行满愿。而这一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也就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方面内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不空法师翻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讲解
普贤行愿品文章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在寺院里体验过吃斋的道友应该都知道,斋堂的分发食物的工作人员,叫行堂,表法为普贤菩萨的大行。因为有了普贤菩萨的大行,我们才得以滋养身心的种种资具,而先有愿才能有所行,普贤菩萨当年立下的十大愿,使得我们有了成佛的殊胜方便,离开了这十大愿,恐怕成佛于我们就真的遥不可及了 如今,《普贤行愿品》几乎是所有佛子的必修课。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