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行愿品》的果报非常殊胜,生生世世会具足超胜其他众生的超群功德。听到这些功德后,每个人肯定都愿意念《普贤行愿品》。下面次第介绍这些功德。
古代人特别讲究种姓,比如在古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是最高贵的种姓。现代社会虽然不像古代那样讲究种姓,人和人基本上是平等的,但不同家族和种姓的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同一家庭的人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一对双胞胎,一个人长大以后会成为有权力、有地位、有财富的受人恭敬者,而另一个人则不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我们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来世就会转生为高贵者。
在世间很难找到容貌没有缺点的人。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会五官端正,看起来非常庄严,找不到任何缺点。
有些人容貌比较好,但是肤色不好,有些人肤色比较润泽,但是容貌不太好,总是存在一些缺点。为了好看,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使劲在脸上敷白、红、灰色的颜料,有些人不知道涂了什么东西,脸上好像有很多小星星一样发亮。其实,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根本不需要在脸上敷东西,来世会具足佛陀般的金色皮肤或者白里透红的皮肤。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转轮王和大福德者也有与佛类似的妙相。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也可以获得这些妙相。
念《普贤行愿品》者能获得远离一切愚痴黑暗的广大智慧,不管抉择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不会有出入。
只要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会具足各种善妙的异熟果报。其实,人们很需要圆满的异熟果报。无垢光尊者也曾发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有些法师经常讲:“大家要好好行持善法,这样生生世世会相貌漂亮、皮肤细腻。”不过很多众生过于耽著这些,如果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很多人不一定爱听,如果我们说:“你现在好好念佛,将来会长得很漂亮”,他们都会拼命念佛。
修行人要懂得什么是魔。《大智度论》中说,凡是能夺慧命、坏善法的就是魔。这是从一般角度讲的。按《华严经》的观点,凡是与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行持六度万行相违的都是魔业,这部经中提到了十种魔业,比如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魔业,不发心求大菩提是魔业,修行六度时产生懈怠是魔业,等等。这是从大乘严格角度讲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念《普贤行愿品》,世间的成千上万魔众以及六十二种(或者三百六十种)外道都无法对其作损害。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和他的传承弟子终生修持《普贤行愿品》,依靠这种不共的缘起,邪魔外道很难侵入他老人家的道场和传承法脉,可以说是无机可乘。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精进修持《普贤行愿品》的高僧大德,他们依靠《普贤行愿品》的威力也战胜了弘法利生过程中的一切魔障。大家应该对《普贤行愿品》的功德深信不疑,有生之年好好念《普贤行愿品》。
法-王曾经说:“本来密宗当中有很多遣除违缘的猛修法,比如在八大法行中有金刚橛、马头明王等猛修仪轨,但是如果修行者没有大圆满或者生圆次第的境界,虽然这些法很殊胜,但使用起来不一定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以慈悲心念诵《普贤行愿品》。这样的话,修道过程中的一切违缘和障碍全部会销声匿迹。”
作为修行人,遇到魔障是很正常的。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唉,我现在又遇到魔障了,又出现违缘了。”魔障是各种各样的:有些魔障是看不见的,比如有些非人入于你的心,使你内心逐渐产生恶念,行为也不知不觉往恶法方面转;有些魔障是能看见的,比如亲朋好友以粗暴或者温和的言行让你离开学佛的正道。依靠《普贤行愿品》的威力,一切有形无形的魔障都能得以遣除。
一般来说,念《普贤行愿品》的人不会遇到魔障,即使遇到魔障也能很快远离。在如今这个魔众极其猖狂的五浊恶世,如理修持正法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大家最好披上《普贤行愿品》的铠甲。我看过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国士兵,为了防止被子弹击穿,他们都穿着厚厚的防弹衣,甚至在炎热的夏天也穿得厚厚的。作为修行人,我们不用担心被世间的子弹击穿,但魔众的子弹比世间的子弹更厉害,一旦被击中心脏就不可救药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慧命。
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的人可以接受三界众生的供养,甚至天王也会顶戴此人足下的微尘。有些人担心接受不了别人的供养、顶礼、赞叹,其实只要好好念《普贤行愿品》,完全可以消受这些有漏的供养。藏传佛教有这种传统,如果有人对自己作了比较大的供养,自己就会专门为对方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在我们学院,供斋时僧众都要念《随念三宝经》和《普贤行愿品》作回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不空法师翻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讲解
普贤行愿品文章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在寺院里体验过吃斋的道友应该都知道,斋堂的分发食物的工作人员,叫行堂,表法为普贤菩萨的大行。因为有了普贤菩萨的大行,我们才得以滋养身心的种种资具,而先有愿才能有所行,普贤菩萨当年立下的十大愿,使得我们有了成佛的殊胜方便,离开了这十大愿,恐怕成佛于我们就真的遥不可及了 如今,《普贤行愿品》几乎是所有佛子的必修课。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