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八)

  到这里,“二十五圆通”结束,阿难尊者深获法益,彻底明白了成佛之路。于是他起身谢法,并为大众继续向佛陀请法: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阿难尊者整理袈裟,在大众当中起身,双手合掌顶礼佛陀,以示谢法。此时,阿难尊者深悟大乘,其心行圆满明澈,不禁悲欣交集。”

  “尊者为了利益未来末法众生,再次稽首礼佛,继续替大众向世尊请法:”

  【心迹圆明】心行圆满明澈。

  “心迹”就是常说的“心行”,也叫做“心境”;“圆明”就是“圆满明澈”,或“圆满光明”。这意味着,阿难尊者此时明心见性已经极为透彻,“理悟”已经圆满。

  【悲欣交集】其含义类似于“悲喜交加”。

  当阿难尊者“心迹圆明”之时,内心便充满了自在解脱之法喜,这是明心见性的必然功德;同时,他也很欣慰,因为彻底明白了成佛之路。另外,阿难也难免略有感伤,为自己以往的道力羸弱,甚至险些破戒感到悲哀。

  不仅如此,作为已发广大菩提心的菩萨,阿难尊者也为众生而感伤,他们不知修行,不知生死轮回之苦,沉迷于六尘境界,无法明心见性而受用自在法喜,岂不令人悲哀?

  这些感受交汇在一起,故名“悲欣交集”。

  《楞严经》到这里,阿难尊者理悟已经圆满,明心见性已经透彻,也明白了“耳根圆通”的实修成佛之路,可以开始实践了。

  但阿难尊者以慈悲心的缘故,并不仅仅为自己着想,他还要替在座的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进一步请法: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如今我已经觉悟成佛法门,对于‘耳根圆通’的修行之路没有了任何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但我常听如来您这样说:自己尚未得度彼岸,而誓愿先救度他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自己觉悟已经圆满,而能够觉悟众生,就是应现在人世间的如来。”

  “我阿难虽然尚未得度彼岸,但我愿意学习菩萨发心,誓愿救度一切末法众生。”

  【得度】得度彼岸,超越生死轮回。

  二乘无学圣者,即辟支佛与阿罗汉,属于“暂时得度”,暂时超越生死轮回,到达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只超出了分段生死,尚未超出变易生死。地上菩萨属于“自度度人”,正在超越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兼广度众生。只有佛陀堪称“究竟得度”,已经圆满超越二种生死,而能够无我度生,大作梦中佛事。

  【未度】尚未得度彼岸,尚未超越生死轮回。

  一切凡夫都属于“未度”,尚未见道的缘故;有学二乘也属于“未度”,尚未到达无漏的缘故;地前菩萨还属于“未度”,尚未得证法身的缘故。

  关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样发心是极为可贵的,那就好比地藏王菩萨一样,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初学者,尚未“见道”,连最基本的修行都没有,连自己的粗烦恼都无法降伏,就整天忙着到处去“度人”,请问,您要把别人度到哪里去呢?度到您的烦恼心当中去吗?

  ——这种人不是在“度人”,是在耽误自己,顺便也烦恼一下别人。阿难尊者和他们可不一样,人家已经明心见性,已经得证初果须陀洹,已入圣流,再加上广学多闻,完全可以住持如来教法,广度众生了。

  阿难尊者如何来救度一切末法众生呢?首先,依他的宿世愿力,他发愿生生世世护持诸佛法藏,如《法华经》所说,阿难“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阿难度众生的方式,首先在于替大众向佛陀请法,其次是将教法记忆于心并流传下去。

  然后,到了末法时代,阿难尊者便如《楞严经》卷三所说,他发誓:“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就意味着,阿难尊者会在末法时代当中,“应身”进入娑婆世界继续住持如来教法,广度有缘众生。不仅仅是阿难尊者,许多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也都有同样的慈悲大愿,他们正在人世间以及所有六道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有人问:那么多的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他们都在哪里呢?什么样子呢?

  答:仅就人间来说,他们就在人群当中,或僧或俗,或男或女。至于他们的样子,您看看周围的人,凡是一生当中淡泊名利,慈悲助人,且恭敬学修佛法的人,那就是菩萨应世;凡是持戒清净,不染尘欲,且恭敬奉行佛法的人,那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在人间。

  千万不要看他的名声、地位、弟子多少、财富如何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要看他有没有神通和灵异功能,这方面鬼神才最擅长。修行只在心地,心地清净慈悲,不着相,有大智慧,毫无疑问是菩萨;心地清净无染,持戒庄严,曾经就是阿罗汉。

  首先,阿难尊者要继续替大众向佛请法。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请法,难道佛陀不会直接说法吗?

  答:此中大有密意。首先,佛法并不是生死轮回当中应当有的,当悉达多太子成佛之时,假如没有世间众生请法的话,他将会应魔王的请求入灭,而不会说法。幸好有大梵天王代表三界众生向佛请法,恭敬三请之后,世尊方才应允。世尊先是接受了两个商人的供养,为他们说法,他俩成为了最初的在家弟子;然后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佛法僧三宝于是具足,佛法才得以流传在人间。

  其次,佛法极为尊贵,不可以随意演说,只有众生根基具备,并有人以恭敬心请法之时,才符合说法之因缘。另外,有人代表大众请法,所说法义内容也会更贴近大众,而不至于太过深奥。

  当然,世尊偶尔也会“无问自说”,那是因为有些教法极为高妙,没有人能够发问,世尊便会借着某些法会的因缘加以宣说。

  总之,佛法是如此之殊胜,在生死轮回当中其实是难得一闻的,请大家务必格外珍惜。今生若能依教奉行,后世必得长久安乐。

  下面,阿难尊者特意替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各位同修,来向世尊请法,这同时也是阿难尊者在度化大家: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越来越远,到那时,演说邪法的老师像恒河沙那样多。”

  “如果他们想要收摄心念,进入三昧,成就耳根圆通,该怎样让他们安置设立道场,才能够远离一切诸魔扰乱,不会因畏缩而退失菩提心呢?”

  【邪师】持有邪见,演说邪法的老师。

  【安立道场】安置设立行道场所。

  【退屈】因畏缩而退失。

  所谓“安立道场”,就是安置设立行道场所,就如同秘密教法当中设立坛城一样,有一套具体方法。但是,在真正行道之前,必须要持戒清净,因此,下文世尊在赞叹阿难尊者之后,首先演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当中的“戒”,即“四种清净明诲”,然后才演说如何安置设立道场。

  有人问:在学佛过程当中,如何才能够不退失菩提心呢?

  答:作为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无论何时都应当以自修为主,随时降伏自己的烦恼,随缘利益他人。当您心行与法相应之时,菩提心自然会增长,而绝不会退失。

  无论修行有多么了不起,做利生事业也必须要量力而行,绝不可贪多求大,那不是在行菩萨道,那是陷入了名利漩涡,失去了对于“空性”的了悟。迷失“空性”之后,菩提心就不存在了,修行人便堕落为世间凡夫。

  原因何在?《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其中的“无所得”就是指觉悟空性,彻底觉悟空性,那才是菩萨。《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无所住”也是指觉悟空性,在此基础上“而生其心”,那就是真实菩提心。

  再问:可我尚未觉悟空性,如何确保自己的菩提心不退失呢?

  答:祈求三宝加持,时常礼佛、持咒、念经、坐禅等等,让自己的心念随着佛法而行,与佛法长相伴随,道心就不会退失。

  对于阿难尊者为大家提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世尊给予赞叹: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时,世尊在大众当中称赞阿难说:太好了,太好了!如你所问如何安立道场,以便救护末法时代那些沉沦在苦海的众生。”

  “你们仔细聆听,如来就为你们解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阿难尊者以及在座大众,都应声答应,依教奉行。”

  【唯然】古时应诺之词,类似于今天所说“是”或“是的”。

  要想安立道场,实修“耳根圆通”,必须要持戒清净,因此,阿难尊者问如何安立道场,世尊却首先开示如何持戒清净,以便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告诉阿难:你时常听我在律藏当中,宣说修行的三种决定法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就叫做‘三无漏学’。”

  【毗奈耶】也叫做“毗尼”,汉译为“律藏”,乃大、小乘各种戒律之总集。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收摄心念不攀缘就是戒,以戒为因就会生出禅定,以禅定为因就会发生智慧。

  所谓“摄心为戒”,正是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有别于二乘戒律。大乘戒律重在“戒心”,二乘戒律重在“戒身”。当然,“戒心”也离不开“戒身”,“戒身”正是为了“戒心”,身心本是不二。无论“戒心”还是“戒身”,其主旨都在于“六根”不去攀缘“六尘”,这就叫做“摄心”。

  在这“三无漏学”当中,持戒是基础。无论学佛者是否已经受戒,想要实修“耳根圆通”,下文世尊所开示的“四种清净明诲”就不可缺少,这是大乘“戒”的基本内容。

  对于如何才是“摄心为戒”,世尊说道: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怎样收摄心念,我才称之为‘戒’呢?”

  以下,世尊将从四个方面来诠释“戒”,首先是“摄心为戒”的第一方面内容,断除“淫心”: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如果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心中没有了男女欲望,就不会再随着生死轮回而不停流转。”

  “你们修行三昧正定,本应当超出尘劳烦恼;但男女淫欲之心不除去,这尘世便无法出离。”

  正如《楞严经》卷四“三种相续”当中,世尊说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这人世间的特色,就是恩爱攀缘;攀缘到了深处,就变成了爱恨纠缠;纠缠到了极点,便会痛不欲生,于是乎来它个你死我活,再要么就同归于尽。

  看看新闻,世间都是这些东西,再没啥新鲜事了。因此,要想超越生死轮回,必须得慢慢放下男女淫欲。正因为如此,世间人难以接受佛法,佛法也很难出现在人世间。即便仰仗佛陀的恩德而出现了,纯正的佛法,通常也难以被世人所接受,他们更喜欢道听途说和大杂烩,喜欢点火煽情与各种忽悠。

  末法时代为何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众生根性如此,他们喜欢放纵种种习气,于是,大老师们便投其所好,顺着他们的分别执着就来了,甚至把好端端的佛法给扭曲得不成样子。最终,禅修可以变成灵修,灵修可以变成淫欲聚会,并美其名曰彻底开放心灵。

  有人问:可是,帅哥美女的确是可爱呀!难道,法师您不喜欢吗?

  答:喜欢,我喜欢美女,不喜欢帅哥。只不过,借用庄子先生的智慧,我也有类似的觉醒:美女我所爱也,自在解脱亦我所爱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美女而取自在解脱者也。

  中华民族素来有大智慧,诸子百家是其代表。什么叫做智慧?不为物欲所迷惑,善于分别取舍,名为智慧。在此基础上,能够透过纷杂万象而悟达于道,那才叫大智慧。老子、孔子、庄子,都是具有大智慧的民族圣贤,正因为有这些先贤的教化与铺垫,中华民族才具有了所谓的“大乘气象”,大乘佛法才会应缘流传而来。

  各位有“大乘气象”的同修们,请挥起你们祖传的智慧宝剑,斩断一切物欲羁绊,在“摄心为戒”的基础上实修“耳根圆通”,必能迅速达于自在解脱之大道。否则的话: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纵然有的人聪明多智慧,纵然他已经得到禅定,如果他不断除淫欲的话,将来必然会落入魔道。具有上品福德,则生为魔王;具有中品福德,则生为魔民;具有下品福德,则生为魔女。”

  大自在天魔宫当中所有的“魔”,本来都是修行人,只是他们不愿断除淫欲,以聪明智慧和欲界定的修行功德,投生在天魔的国度,受用欲望之乐。随其各自福德不同,其角色和受用也不同,所以会有魔王、魔民与魔女。

  当然,这只是简要概括,实际情形丰富得很,远比人世间更加千百万倍地丰富多彩。遗憾的是,他们用辛苦修行仅仅换来了短暂的欲望之乐,寿命尽后,便会因为纵欲造业而堕落于三恶道。

  修行修行,修了一圈儿,又修回来了。不仅回来,反而堕落了,这都是不肯断除男女欲望的缘故。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指的是“不肯断除淫欲”。因为,断除淫欲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几生几世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发长远心。

  修行人必须要有长期对治“淫欲习气”的心理准备,绝不可以妄自追求速战速决,那会把自己逼疯的;更多的可能是,会因此而丧失道心。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些虽然修行却不肯断除淫欲的魔众们,也会有一些狂妄弟子,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

  这些魔子所说,无非是淫欲和成佛可以兼得的“秘密法门”,对于社会大众具有极大的蛊惑力。关于此类情形,后文卷九和卷十的“五阴魔”当中,世尊将会详细讲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在如来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当中,多有此类魔的子民在世间盛行,他们一边放纵淫欲,一边以善知识自居。”

  “在他们的引领下,会让许多众生落入‘爱烦恼’和‘见烦恼’的深坑,丧失菩提正路。”

  【爱见坑】指“爱”、“见”两种根本烦恼。

  放纵淫欲习气,不肯持戒,属于“爱烦恼”;认为淫欲不障碍修道,这种邪见属于“见烦恼”。这两种烦恼会让人永远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根本无法超出,故比喻为“爱见坑”。

  针对此类现象,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首先要断除淫欲之心。”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一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如来、先佛世尊】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过去诸佛。

  【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一方面内容,断除“淫心”。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淫欲之心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把沙子和石头拿来蒸,想让它变成米饭,即便蒸了百千万劫,也只能叫做热沙子,而不会成为米饭。”

  “原因何在?因为它不是可以做饭的米,只是沙子和石头而已。”

  这是一个比喻,其中,“沙石”比喻“不断淫欲的修行人”;“米饭”比喻“佛果”;“蒸”比喻“禅修”。所含法义自然就清楚了,那就是: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你们以不断淫欲之身心,通过禅修来求证诸佛清净妙果,纵然得到一些微妙悟境,也都不曾离开淫欲之根。”

  “既然以淫欲为身心之根本,就难免继续轮转六道,甚至堕落于三恶道,终究无法出离。”

  “像这样求证如来无上涅槃,哪里有路可以修证到达呢?

  一切修证不离因果,所谓“因地心”和“果地觉”必然一致。既然因地修行时不肯舍弃淫欲,就算修出个结果,也决不会离开淫欲境界。换句话说,不要说出离三界,连欲界都不可能超出。

  同时,淫欲属于粗重的攀缘,当“六根”极度贪恋“六尘”时,才会发生淫欲心和淫欲行为,其业报通常在三恶道。像这样修行,不会超脱,反而会堕落。

  那该怎样禅修呢?世尊继续开示: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因此,在禅修之时,必须要把淫欲之机缘,从身心两个方面彻底断除,直到连‘身心俱断’之性也了不可得。”

  “像这样修证圆通,对于诸佛无上菩提,才会充满希望。”

  【淫机】淫欲之机缘。

  【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从身心两个方面彻底断除“淫机”,直到连“身心俱断”之性也了不可得。

  【希冀】希望,希求。

  问:到底什么是“淫机”?

  答:淫欲之机缘是也。换句话说,也就是淫欲发起的因缘。淫欲为何会发生呢?《四十二章经》当中记载,世尊观察到一位比丘准备自残,想要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因为他欲望太强烈。世尊提前阻止了他,告诉他与其切断生殖器,不如断除淫欲心;淫欲心不平息的话,切断了生殖器又有何用呢?并说了一首偈语:“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世尊告诉他这首偈语是迦叶佛说的,让他好好参悟。

  大家都应当好好参悟这首偈语,其中,迦叶佛告诉大家:欲望来自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来自于第七识不停的思量;只要“意识心”和“思量心”都寂静下来,再来观察,则美色非美色,淫欲行为亦非淫欲行为矣。

  啥意思呢?美色来源于“意识心”的想象和美化,“意识心”发源于“思量心”的不停攀缘,它俩共同制造出了人们的“欲望”。一旦“意识心”不要胡思乱想,“思量心”不去攀缘境界(禅修就应当如此),到那时,哪里有啥美色?哪里还需要淫欲行为呢。

  人们心目中的“美色”,在其它众生看来,则完全不同,一头饥饿的狮子看到她不会有淫欲心,而只想饱餐一顿;公园里一只鸽子看到她也不会有淫欲心,而只是巴望这个好心的家伙能够喂它些食物;在身体里面的寄生虫看来,她不过是个好吃好住的活动仓库;天神远远看到人间的“美色”,可一点儿都不觉得美,那不过是一个散发着污浊臭气的两足小虫而已。

  您心中的“美色”,在某个小朋友看来,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在某位老人看来,她永远是自己可爱的小公主;在某些商人看来,她只是一个能带来利润的好主顾;在她的仇家看来,哼,真是一个不要脸的荡妇。

  假如您如此充分地全面观察之后,您的“思量心”就不会再攀缘色境,您的“意识心”也就不再想和她亲热了,“美色”于是了不可得,“欲望”便会化为乌有。

  再问:如何是“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答:当您如法观察,到了“美色”了不可得,“欲望”化为乌有之时,这就是“身心俱断”,身心两方面的淫欲之机缘都断除了。此时,禅修者身心清净自在,既没有了第七识的思量攀缘,也放下了第六识的意识执着。

  但是,到底是谁做到了“身心俱断”?到底是谁放下了“思量心”与“意识心”?到底是谁在禅修呢?无论您如何观察,您也不可能找到这个“谁”,它就是“断性”,它就是禅修者,您最终会觉悟它了不可得。

  这个觉悟,就叫做“断性亦无”,当处破除我执。如此觉悟,对于诸佛无上菩提,才会充满希望。

  禅宗门下参禅,就是直接去参悟这个“谁”,而抛开一切琐碎头绪不管,什么淫欲心,什么种种习气,什么你我是非,等等,一概不理它,只管踏踏实实地去“参”。

  这一招可不得了,这叫做摄万法于一念,一竿子直捣妄想烦恼的老巢,啥时候把老巢捅破,啥时候明心见性,当处解脱。

  当然,参禅也必须持戒,必须要断除淫欲之机缘,才有成就的可能,乃至于任何禅修都是如此。

  对于第一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淫欲,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淫欲不障碍禅修的说法,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以上是第一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淫欲心。以下是“摄心为戒”的第二方面内容,断除“杀心”: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另外,如果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没有了杀害之心,就不会再随着生死轮回而不停流转。”

  “你们修行三昧正定,本应当超出尘劳烦恼;但杀害众生之心不除去,这尘世便无法出离。”

  正如《楞严经》卷四“三种相续”当中,世尊说道:“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假如不断除杀害之心,虽然修行三昧,也只能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纵然有的人聪明多智慧,纵然他已经得到禅定,如果他不断除杀生的话,将来必然会落入鬼神道中。具有上品福德之人,会生为大力鬼王;具有中品福德之人,会生为飞行夜叉,即各类鬼帅等;具有下品福德之人,会生为地行罗刹等。”

  【神道】指“鬼神道”,而并非“天道”,也统称为“非人”。

  在“六道”当中,鬼神等一切“非人”之类,大约可以归属于“修罗道”,其福德与受用都不及“天道”。

  鬼神道当中的“夜叉”分为三类,上品福德为“空行夜叉”,即大力鬼王之类,也包括人间所传说的“大帝”、“天君”之类的神灵;中品福德则为“飞行夜叉”,也叫做“鬼帅”,即山神、河神、城隍、土地之类的神灵;下品福德则为“地行夜叉”,即食人精气的罗刹鬼等等。

  这些鬼神道众生,原本也是修行人,只是他们持戒不够严格,尤其是尚未断除杀生行为,也包括贪食酒肉等等行为,因此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便以修行的福德而投生鬼神道。其中,有“善神”和“恶神”的区别,“善神”大多恭敬三宝,以善愿护持善法和善人。“恶神”则持有外道邪见,在它们的加持下,同样会出现以下狂妄之徒: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些虽然修行却不肯断除杀生食肉的鬼神们,也会有一些狂妄弟子,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

  这些鬼神弟子所说,无非是杀生食肉不会障碍修道之类的邪说,这显然极为符合世间人的需求,所以颇有市场。关于此类情形,世尊继续开示: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在如来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当中,多有此类鬼神在世间盛行,他们说一边杀生食肉一边禅修,照样可以成就菩提大道。”

  关于“食肉”的问题,佛陀在世之时曾经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或“五净肉”。直到如今,还有一些佛教流派仍在延续佛陀时代的习俗,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对此,我们不必持有非议,因为,各自传统不同的缘故。

  但在大乘佛教的诸多经典当中,世尊都不再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例如《梵网经菩萨戒》、《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等。《楞严经》也是如此,世尊说道: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阿难,我曾经允许比丘们食用五净肉,因为,这些肉都是如来慈悲神力变化所现,它们本来就没有命根。”

  “你们婆罗门国度(泛指古印度),土地往往炎热而潮湿,再加上沙石很多,草和蔬菜都不易生长。如来才以大慈悲之威德神力予以加持,化现出一些五净肉,只是慈悲你们,方便叫做‘肉’而已,让你们以此充饥,滋养色身。”

  “如来灭度以后,世间再没有了这样的化现之肉,那些仍然食肉的出家弟子,就是在间接杀害生命,怎可以叫做沙门释子呢!”

  【五净肉】在“三净肉”之外,加上“自死肉”和“鸟残肉”,合称为“五净肉”。

  所谓“三净肉”,是指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肉:一、不曾见到动物被杀的情形;二、不曾听到动物被杀的惨叫声;三、该动物不是为了自己而杀。

  所谓“自死肉”,是指该动物自己死亡。所谓“鸟残肉”是指鸟兽吃剩下的肉。

  【命根】由“心识”、“暖热”和“出入息”三者共同来维持身心关联,成为生命之根本,故名“命根”。

  【释子】释迦如来之弟子。

  出家人修行,目的在于超越生死轮回之苦海。可是,如果不断肉食,就是在间接杀害生命,与杀生的人同样负有命债。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杀生者与贩卖者贪图的是利益,买来吃的人贪图的是口味,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自然要共同承担杀生的罪业,谁也脱不开干系。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你们要知道,这些一边禅修一边食肉的人,纵然获得心开意解,所得也只是相似三昧。其实,他们都是在世的大罗刹鬼,此生福报享尽之后,必然随着业力沉沦于生死苦海,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像这样的人,他们与众生之间不停地互相杀害、互相吞食,互相纠缠在一起,如何能够出离三界轮回呢?”

  亦如《楞严经》卷四,世尊曾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贪吃人家身上的肉,就叫做“盗贪”,以此为因,将来也必然会被人家吃肉,于是这因因果果就没完没了了,怎能够出离生死轮回呢。

  针对此类现象,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第二要断除杀生食肉。”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二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有人问:虽然我吃肉,可我吃的是“三净肉”,我并没有杀害之心,是否可以呢?

  答: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连“吃人家的心”都有了,还说“没有杀心”,难道您想要“活吞”人家吗?就算“活吞”,那也是杀害呀。

  当然,如果各位同修暂时不具备吃素的条件,也不必勉强自己,您仍然可以开始学佛修行,只是,要想得证三昧,很困难。要想明心见性也不容易,尚且贪图口味的缘故,心很难离相;心不离相,就不可能真正明心见性。即便有所了悟,通常也比较肤浅。

  没有充足戒行的扶持,修行的确难以登堂入室。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二方面内容,断除“杀心”。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杀生食肉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有的人塞住自己的耳朵高声大叫,希望别人听不到。这就叫做欲隐弥露。”

  【欲隐弥露】相当于“欲盖弥彰”,属于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修行人不仅不应当杀生食肉,在如来戒律的细行当中,甚至有这样的要求: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持戒清净的比丘和一切菩萨,在偏僻小路上行走之时,应当尽量不去踩踏青草,又怎会无缘无故用手去拔呢?”

  “你们自称是具有大悲心的修行人,为何还要把众生的血肉拿来当食物呢?”

  【歧路】这里指“偏僻小路”。

  关于“不蹋生草”,是指尽量不要踩踏青草,尽量走土石之路,而不是“不可以”踩踏青草。佛陀戒律当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如此,千万不要过于拘泥,那会陷入修行的死胡同。戒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尽量去做就好。

  所谓“持戒”,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尽量不去伤害任何众生,尽量不去破坏任何东西,连大自然当中的一块石头,都不应当随意搬动。

  为什么?因为,万物都有其各自存在之因缘,都值得尊重。是的,大家可以使用自然界的天然之物,但不应当随意破坏它,而应当尽力予以保护。

  如何保护?尽量保持原样而已。

  如今的人类完全不懂得尊重大自然,也不懂得应当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他们只知道把自然资源拿来肆意使用,没有节制地加以消耗,甚至不惜破坏;以此为因,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世,这些破坏大自然的人类,都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到那时,他们的处境将极其艰难困苦,可是,那时,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过去世对于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而只剩下了怨天尤人。

  在断除杀生食肉之外,要想出离生死轮回,修行人还应当尽量避免任何有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世尊说道: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如果比丘们,能够不穿来自东方的丝绸、绢帛,以及本土的皮靴、皮鞋、皮衣、羽衣之类;能够不服食牛乳、奶酪、醍醐等等。”

  “像这样的比丘,真正可以解脱尘世因果,当他们偿还宿世业债完毕之后,就不用再投生三界了。”

  【不服】此处有两种含义:一、不穿,不以……为衣服;二、不吃,不服用。

  【东方】指中国,在印度的东方,古来就是丝绸绢帛的产地,通过丝绸之路被商人们贩卖到世界各国。

  【毳(音:翠)】泛指鸟类的羽毛,或兽类的皮毛。

  【醍醐(音:提壶)】精制提炼后的奶酪。

  依佛制戒律来说,丝绸绢帛之类,由于其来源伤害生命极多,世尊不允许使用;靴履裘毳之类,则并不严格禁止,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而乳酪醍醐之类,属于奶制品,并不伤害生命,可以食用。

  有人问:既然依据戒律,奶制品可以食用,世尊在这里为何又提倡“不服食”呢?

  答:在修行人出离三界的过程当中,最好能够舍弃与众生的一切“业缘纠缠”,否则,吃人家的奶,穿人家的皮,就与人家有业缘,难免彼此纠缠在一起,如何能够出离三界轮回呢。

  以我个人修学体会,不仅在物质方面要尽量减少与众生的纠缠,在人情方面更是如此,否则,根本无法入道。大约十年前,我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住在杭州某寺,每天上午都是静坐念经,下午则帮寺院起草一些公文,或整理资料之类。当我念经的时候,便会看到写给自己的一张字条,就贴在桌角,上面写着:

  “世间烦恼,人不足处;但结法缘,少结人缘。”

  为何总有朋友羡慕我自在?甚至说我生活虚空里?只因我不和他们纠缠,也不和她们纠缠。我学习佛陀,永远与法相伴。

  知道大家对“不服食”奶制品,不穿皮毛制品会有疑问,世尊解释道: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穿戴或者服食众生身体的副产品,都是与它们之间的业缘。”

  “就如同劫初世界刚形成之时,人类的祖先从光音天来到大地上,本来身有光明,能够飞翔。但食用了‘地味’之后,就失去了光明,也不能高飞了;后来又食用了百谷,双脚就无法离地飞行了。”

  “因此,修行人必须要做到身心清净,对于一切众生的身体及其副产品,既不穿戴也不食用,甚至根本就不想穿戴也不想食用。像这样的清净慈悲之人,佛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脱者。”

  【百谷】泛指一切稻、麦、高粱、豆类,以及蔬菜、水果等等。

  【身、身分】“身”指众生的身体构成,如筋、骨、血、肉、皮之类;“身分”则指众生身体的副产品,如毛发、羽毛、乳、酪之类。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在身体方面,既不穿戴也不食用动物产品;在心理方面,甚至根本就不想穿戴也不想食用,怀有慈悲的缘故。

  对于第二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杀生食肉,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杀生食肉不障碍禅修的说法,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