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九)

  以上是第二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杀生食肉之心。以下是“摄心为戒”的第三方面内容,断除“偷心”: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另外,如果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没有了偷盗之心,就不会再随着生死轮回而不停流转。”

  “你们修行三昧正定,本应当超出尘劳烦恼;但偷盗之心不除去,这尘世便无法出离。”

  所谓“偷盗”,就是侵占别人的利益,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在《楞严经》卷四,世尊称之为“盗贪”。而“偷盗之心”的范围则更广,不仅包括偷盗他人财物的想法,也包括一切贪求利益之心,乃至于商人贪求利润,修行人贪求名利与供养,等等,都属于“偷盗之心”。

  假如不断除偷盗之心,虽然修行三昧,也只能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

  “纵然有的人聪明多智慧,纵然他已经得到禅定,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的话,将来必然会落入邪道当中。具有上品福德之人,会生为精灵之类,盗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具有中品福德之人,会生为妖魅之类,盗取山林人兽之精气;具有下品福德之人,会生为修炼邪术之人,往往被各种妖魅附体或驱使。”

  【精灵】盗取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的一类鬼神。

  【妖魅】盗取山林精华和人兽精气的一类鬼神。

  【邪人】修炼邪术,采集各种灵气和能量的人,他们往往会被妖魅附体或者加持。

  世间修行人当中,有一类采气练功之徒,他们不肯踏实觉悟心性,不懂得去挖掘自心宝藏,反而把功夫用在采集灵气和能量方面,想要更多地占有天地万物之能量,以便获得惊人的功力,这都是“盗贪”之贪念在作怪,世尊称他们为“邪人”,怀有“偷心”而品行不端的缘故。

  个别学佛者也有类似倾向,甚至出家人当中也混有此类人等。据说在禅堂里面,定力好的老参们就发现过这样的人,大家在参禅用功,他却在那里“偷气”,偷偷地采集修行人的灵气,采集道场的灵气。此乃修行之邪路,大错特错,请务必及时醒悟,以免将来落入邪道鬼神当中。而且,这样的人随时有被妖魅附体的危险,未来的结局,都很悲惨。

  当年我发心出家的时候,在某寺就遇到了一个类似的人,他是某某功弟子,也想出家专门修行,修他们的那个功法。他和我年纪相仿,当时也就二十七、八岁,一米七六左右的个头,眉目清秀,堪称一帅小伙。可是,仔细一看,脸色苍白,嘴角隐隐一抹不屑的神情,显然带有邪气。

  他每天定时“接功”,定时“采气”,双盘一坐就一个钟头,蛮有功夫,这方面比我强多了。我当时连单盘都坐不住,都是散盘,两个膝盖还翘着,放不平。为此,他常常斜眼看着我。

  在一间屋子住了半个多月,彼此有了了解和信任,一天,他神秘地告诉我:

  “看你人不错,学我们这个功吧。”

  “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我问。

  “嘿嘿,告诉你吧,将来这天下是我们的。”

  “我只想修行解脱烦恼,不关心天下是谁的。”

  “嗨,你这书呆子死脑筋,算了算了,不是一路人。”

  确实不是一路人,不久,心怀天下的他看不惯寺院,寺院也看不惯他,他就走了。过了一两年,他们的功法就被取缔了。我呢,换了个寺院,正式出家了。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些虽然修行却不肯断除偷盗之心的邪神们,也会有一些狂妄弟子,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

  其具体表现在于: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如来灭度以后,在末法时代当中,多有此类妖魅、邪人,盛行在人世间。”

  “他们潜藏了自己的‘偷盗’之私欲,无耻地欺骗信众,自称为善知识,都说自己已经证得了超越小乘的菩萨大法。”

  “他们以各种谎言(例如:世界末日、大劫难、弥勒佛提前出世、佛神清理人间、请某菩萨慈悲加持解难,等等)来迷惑诱骗那些无知的信众,恐吓他们让他们六神无主,甘愿奉献出钱财物力。于是,在这些妖魅邪人所过之处,信众们便会家财耗散。”

  【詃(音:简)】诱骗。

  【上人法】指“菩萨境界”,已经超越了二乘圣者而跃居其上,故名“上人法”。

  诸如此类的邪人,在各种妖魅的加持下,会具有一些鬼神之通,或者灵异能力,他们以此“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即《楞严经》卷九“想阴魔”当中,世尊所说:“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财,无故耗散。”待后文详明。

  这些妖魅所加持的邪人,有些显现为“在家老师”,有些甚至显现为“出家法师”,他们以大乘菩萨自居,不肯遵守比丘比丘尼戒律,刻意颠倒黑白,肆意践踏出家沙门应有的简朴行持。

  如何识别他们呢?请看世尊对于比丘的要求: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如来教导比丘们,应当随顺所在地方之因缘而行乞食,无非是让他们舍弃物欲之贪婪,才能够成就菩提大道。”

  “一切比丘等出家人,不要自开伙食。应当把自己的色身看做是暂时寄住在人间,像三界的旅行漂泊之过客一样。”

  “出家修行,就是在为众生示现了生脱死的最后一生,去世之后就不再回到三界了。”

  【循方乞食】随顺所在地方之因缘而行乞食。

  “乞食”有四种含义与好处:一、可以福利众生,帮众生种下解脱之缘;二、可以折伏修行人自心的我慢,不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三、乞食能够充分体会到色身之苦,而不会留恋色身;四、乞食必然居无定所,于是不会贪恋任何地方。

  【不自熟食】不要自开伙食,不要生火做饭。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把自己的色身看做是暂时寄住在人间,像三界的旅行漂泊之过客一样。

  【示一往还】示现了生脱死的最后一生,如同二果斯陀含来到人间一样。

  所谓“一往还”,也叫做“一往来”,指的是二果斯陀含,去世以后在人间和天上各投生一次,便会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不再轮回三界了。出家人持戒修行,目标就是成为这样的出世圣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古印度和中国的民间习俗差别极大,在古印度,也包括如今的印度、缅甸、泰国等地,修行人“乞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仅不会被歧视,反而会受到社会大众普遍的尊敬。

  在中国则不同,中国百姓自古以来最看不起的就是“乞讨”,连小孩子见到了都会骂“臭要饭的”之类。近些年情况更糟,随着大批“职业乞丐”的出现,人们仅存的那点儿善心和同情心,也都给消耗得差不多了。

  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乞食”之法实行不开,在朝廷、官府和信众的支持下,“寺院经济”取而代之,即由大护法们捐建寺院,平时则由信众们前来进香朝拜,捐助一些生活费用。寺院当中则设有厨房,名为“大寮”,由出家人或者发心的居士来为大众烧火做饭。而大众僧们,则按时到“斋堂”食用饭菜,他们自己仍基本符合佛陀的要求:“不自熟食”。

  但那些独自住山清修的出家人,却做不到“不自熟食”,他们必须要照顾自己的生活,需要生火做饭烧水。但他们的修行方式极为简朴,仍大体符合世尊对于比丘的要求,符合“令其舍贪,成菩提道”之宗旨。

  至于“寄于残生,旅泊三界”,多数出家人的境况本来如此,所谓“铁打的寺庙流水僧”,哪里想住一辈子也不容易,中华民族内耗的光荣传统强大着呢,因缘到了,不由得你不漂泊。

  那些寺主、住持之类,他们拥有着佛教界的多数资源,其中少部分人不遵循世尊的教导,过着奢华的生活,把自己的住处修饰如宫殿、别墅一般,这些人已经腐败,失去了佛教沙门之本分,无论他们多么有学问,也不是善知识,应当远离。

  还有一些为自己置办产业,甚至是四处置办产业,广收弟子与信众,想方设法敛财的所谓“出家人”,所谓“大师”,大家要小心了,他们不是“邪人”必是“败类”。依佛陀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是出家人,而是披着僧衣的“盗贼”,混进僧人队伍里的“贼人”。

  对于他们,世尊呵斥道: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为何这些贼人,竟然借用如来的法衣,依附于如来而生存,贩卖如来而谋利,造下种种罪业,却说他们所行的都是佛法呢?”

  “反过来,他们还非议那些守持具足戒的出家比丘,说他们所行是小乘之道,度不了众生。”

  “在这些贼人的煽动之下,迷惑误导了无量众生,他们师徒将会因造下恶业而一同堕入无间地狱。”

  【裨(音:皮)贩如来】依附于如来而生存,贩卖如来而谋利。“裨”:依附,附属,副职。

  问:如何是“裨贩如来”?

  答:一切“附佛外道”和一切“假僧人”皆属此类。

  所谓“附佛外道”,是指那些形形色色的在家老师,借着佛教的某些旗号,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佛法”,例如什么“真、善、忍”,例如什么“三教归一”或者“万教归一”,例如什么“佛家气功”,例如什么“佛神一体”,例如什么“某某佛出世”、“某某菩萨降临人间”,等等,无论其名头多么好听,究其本质,都是借着佛教的名义来招揽信众,蒙骗世人,而谋求种种利益。他们属于“裨贩如来”之“裨”。

  所谓“假僧人”,大约有三类,其一:混入佛门的社会底层劳动力,他们不守戒律,也不懂戒律,更缺乏佛法常识,只是学会了一部分经忏佛事的敲打唱念,顺应着老百姓民间信仰的需求,以质量低劣的经忏佛事来谋生,目的在于养家糊口。其中还有一部分更低劣的,直接上街化缘,以出家人的形相来骗取钱财。

  其二:本来是“真僧人”,一旦有了名利地位以后,少数人悄悄地堕落为不守戒律的“假僧人”。市面上,这些人甚至被尊为“高僧大德”;暗地里,由于已经破了根本戒的缘故,他们其实是混在僧团里面的“狮子身上虫”,只会败坏佛教。

  其三:还有一些“光头外道”,以出家法师的身份,却宣扬各种各样的“相似佛法”,要么是些神秘兮兮的奇异法门,要么干脆就用世间法来代替佛法。这些人危害极大,他们有一定的学识,往往故意“曲解佛经”,用一些简易的“方便法门”来蒙蔽大众,最终目的无非在于贪图名利。

  这三种人属于“裨贩如来”之“贩”。

  出家人这身衣服,既包括袈裟,也包括日常的僧装,叫做“福田衣”,不是谁都可以穿的,只有遵守出家戒律的僧人才可以穿。

  穿上这身衣服,居士和信众们就知道你是出家人,于是你可以专心修行,而不必另外去谋生,大家会前来拥护你,供养你最基本的生活;当你生病了,信众们通常也会慷慨解囊。为什么?

  因为,你是人间修行的模范,是佛陀教法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宣扬者,也是信众未来可以获益的“福田”。只要你能够持戒修行,你便会获得信众的支持与拥护,这是佛陀对于信众们的教导,也是佛陀回向给所有僧人的福德因缘。

  但芸芸信众未必具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他们通常只能够看你这身衣服,其它方面大概差不多,就会来拥护你。至于你的修行,则主要靠自己来约束自己。

  为何末法时代修行如此之困难?因为,物欲过于发达,诱惑实在太多,于是人们的自制力就显得弱不禁风了。出家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来自于社会大众,必然具有社会大众的共同特质,而不太可能超越时代。

  对于那些具有足够自制力的出家人,如果他们真心想要实修三昧而出离三界轮回的话,世尊说道: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在如来灭度以后,如果有比丘等出家人,发起了决定出离三界之坚固道心,为此而实修耳根圆通等三昧。”

  “如果他们能够面对佛像,在自己身上点燃一个油灯,燃烧一节手指,或者在身上焚烧一炷香,等等,像这样来供养佛陀。”

  【身然一灯】在身上剜出一个小肉坑,里面注满香油,放好灯芯,点燃一盏油灯发愿并供佛,直到油灯自然熄灭。

  【烧一指节】把一个手指,通常是无名指,因为较少使用,把末端指节绑上较厚的多层棉纱,让棉纱浸满香油,然后在佛前发愿,并燃烧供佛,直到火焰自然熄灭,末端指节便会被烧毁。

  【身上爇(音:若)一香炷】在身上某处涂上胶水,栽好一炷粗香,发愿并燃香供佛,直到香自然熄灭,皮肤上便会落下一个深深的疤痕。“爇”:点燃,焚烧。

  在这样舍身供佛之前,都要发愿,大致内容是:决心出离生死轮回,决定舍弃对于色身的爱恋与贪着,誓愿成就解脱大道,请佛陀为自己作证明。

  历史上,正是由于《楞严经》与《法华经》,还有《梵网经》等等大乘经典的提倡,汉传佛教比丘和比丘尼们受“三坛大戒”之后,许多人会在头部烧出十二炷香的香疤,人们称之为“戒疤”。其实,这通常不是硬性规定,多半是发于自愿。

  不过,此类行为似乎不太适合如今时代,人们会认为这“太不人道”了,是在“自残”。其实,依照佛陀教义,世尊绝不会提倡“自残”,也绝不允许佛弟子们“自杀”,佛陀甚至反对外道们那些无意义的苦行。

  问:那为什么佛陀会提倡这样的行为呢?

  答:其密意在于:首先,不舍弃对于虚假色身的贪着,就不可能超出生死轮回,更不可能得证清净法身;其次,一切众生都有无始以来形成的贪爱色身之坚固习气;最后,这个习气太坚固了,绝不是悟解法理或者明心见性就可以破除的,而必须要付诸行动。

  世尊成佛之前,当他成为大菩萨之后,在许多生生世世里面,他都需要修行此类法门,例如“舍身饲虎”、“割肉救鸽”等等这些令人无法想象的修行,都属于通过布施色身,来彻底断除色身贪爱习气的秘密行持。

  问:天哪!这太可怕了,我做不到该咋办呢?

  答:慢慢来,先学会“站立”,再学习“走路”,然后才是“奔跑”,最终才可以尝试“飞翔”。

  如何是“站立”?明心见性是也。如何是“走路”?见性学道是也。如何是“奔跑”?行菩萨道是也。如何是“飞翔”?布施色身,乃至于布施一切所有,彻底超越生死轮回是也。

  像“舍身饲虎”、“割肉救鸽”或“焚全身供佛”之类的修行,大家绝不可盲目效仿,那是地上菩萨,即大乘圣者的修为。在您尚未亲证无生法忍之前,尚未具有甚深三昧之前,假如盲目如此行持的话,在那个过程当中,您会因为极度疼痛而退失道心,并发生悔恨之心,那就前功尽弃了。假如因此而对于佛法产生了嗔恨之心的话,则会因嗔恨心而堕落于三恶道当中,真是适得其反的愚蠢行为。

  就算是“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和“身上爇一香炷”,等等行为,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修学基础,等到极为强大的出离心发起以后,再付诸行动不迟。而且必须要发愿,向佛陀表明自己出离生死轮回的决心,请佛陀为自己作证明,并予以慈悲加持。

  假如修行人能够如此布施色身供佛,世尊授记其功德如下: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如来说像这样的人,因为勇于舍身供佛的缘故,其无始以来的宿世‘盗贪’之业债将会一同偿还完毕,从而永远告别轮回世间,彻底脱离一切烦恼欲漏。”

  “他们虽然尚未明达无上菩提之路,但这样的人对于佛法已经具有了决定不移之信心。”

  【长揖(音:一)】永辞,永远告别。“揖”即中国传统的拱手为礼,俗称“作揖”。

  问:为何舍身供佛能够消除无始以来的“偷盗罪业”呢?

  答:所有的“盗贪”之心,以及“偷盗罪业”,都是在为自己的色身服务,满足色身的种种贪受需求而已。一旦能够舍身供佛,以此巨大的舍弃色身之决心,便会彻底断除对于色身的贪爱。连色身都不再贪爱了,“盗贪”和“偷盗”便没有了主体,其罪业自然也就如幻消亡了。

  反之,世尊继续说道: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假如修行人不肯实施此类舍身供佛之微小因缘,其宿世偷盗罪业便无法除灭,纵然成就了无为道果,也必将再次投生人间,去偿还宿世的偷盗罪业。”

  “就如同如来成就正觉之后,还会在毘兰邑遭受食用马麦之业报一样,等无差别。”

  【舍身微因】舍身供佛之微小因缘。相对于无始以来的偷盗罪业而言,在身上燃灯供佛、燃烧指节供佛和在身上燃香供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微小因缘,故名“舍身微因”。虽然此因缘微不足道,但却可以获得广大的收获;就好比西瓜种子很小,却可以收获巨大的果实一样。因缘果报,如此不可思议。

  【如我马麦】如同如来成就正觉之后,还会在毘兰邑遭受食用马麦之业报。“马麦”是一种喂马的粗粮。

  据《兴起经》记载:当年舍卫国所属的一个小国,名叫“毘兰”,其国王阿耆达王邀请佛陀和五百比丘一同前往受供,答应在结夏安居期间供斋三个月。

  当僧团到达了毘兰,阿耆达王仅仅供斋六天之后,就被魔王迷惑其心,而忘记了供斋之事,整天纵情于欲乐当中。当时正遇上毘兰邑民间饥荒,僧团在周围乞食没有收获。由于是结夏安居期间,按佛制不宜远行,僧团即将处于饥饿状态。此时遇到一位养马的马师,发心把喂马的马麦取出一半来供养僧团,于是,此后的三个月当中,世尊和五百比丘便食用粗劣的马麦度日。

  安居结束,阿耆达王幡然醒悟,来向佛陀请求忏悔。舍利弗尊者便向佛陀询问其中的宿因,世尊说,自己在毗婆尸佛在世之时,曾是一名梵志老师,带领着五百童子住山修行。一天,国王请毗婆尸佛和众僧前往应供,有人为生病比丘带回了一份斋饭,回程恰好路过梵志所居之山,梵志闻到饭香时心生嫉妒,诅咒说:“此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为何却供养他们如此美食呢!”五百童子听到师父这样说,一起随声附和,都说沙门应食马麦。

  以此宿世“盗贪”之业缘,虽然世尊已经成就正等正觉,其五百童子也都已证得阿罗汉果,他们就是随佛而来的五百比丘,但仍需共同承受食用马麦之业报。

  鉴于“偷盗”罪业如此严重,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第三要断除偷盗行为。”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三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一般说来,明显的偷盗行为,学佛人不会去做。但比较微细的“偷心”,例如投机取巧之心、贪占便宜之心、贪图回报之心、贪名求利之心、贪图供养之心,以及贪求神通果报之心,等等,这些“偷心”同样会障碍三昧正定,障碍修行人悟道及证果,也必须要彻底断除。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三方面内容,断除“偷心”。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有的人把水灌入有漏洞的器皿当中,想要把它灌满。可是,纵然他这样灌水经过了微尘数劫,也终究无法灌满并保持平满状态。”

  【卮(音:支)】古代指酒器之类的器皿。

  【平复】指水灌满了以后,能够保持平满状态。

  在这个比喻当中,“漏卮”比喻不断除“偷盗之心”而修行禅定的人,其中“漏”就是比喻“偷盗之心”,“灌水”比喻修定,“平复”比喻成就三昧正定。

  其中道理很清楚,有漏洞的器皿无法灌满,或者说,即便猛地一下子灌满了,也很快就会漏失,无法保持。不断除“偷盗之心”而修行禅定的人也是一样,纵然他们修行无量劫,偶尔得到了一些禅定,也无法保持,很快就会失去,而不会成就三昧正定。

  因此,出家人应当如下舍弃身心贪爱,便会彻底断除“偷盗之心”,才能够通过禅修成就耳根圆通等三昧正定。世尊说道: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如果诸位禅修比丘,在三衣一钵之外,丝毫额外的东西都不蓄积。连乞食得来的多余部分,也都布施给其他饥饿的众生。”

  印度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是高温,在袈裟三衣之外不需要其它衣服。中国则不行,必须有秋冬的厚衣服以及棉被等生活必需品。另外,一些生活当中的必要器具也不可缺少,例如剪刀、针线、水壶、指甲刀、剃头刀、雨伞,等等。

  总之,禅修者应当尽可能地生活简朴,尽可能地减少积蓄,才能够不被物欲所牵扯,而专心精进地禅修。如布袋和尚那般:“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如此洒脱自在,最能与道相应。

  这样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出家人都心怀向往,但真要那么过日子,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坚固道心。而且,还需要一个好身体,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此外,依据佛陀的教导,不允许比丘尼独自云游,她们应当在僧团当中结伴修行。

  物质生活上如此简朴,人际交往方面呢,人终究要与别人相处,与大家相处,到那时,啥情况都可能遇到,仍然需要禅修者随时放舍身心执着,随时破除“盗贪”之心。

  对此,世尊说道: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一旦参加大众集会之时,对于大众应当心存恭敬,合掌敬礼。”

  “即使遇到有人打骂自己,也应当不生怨恨,就如同得到别人称赞一样,欣然对待。”

  【捶】同“搥”,敲打。

  【詈(音:力)】骂,责骂。

  这两句话很简单,但要如实做到,必定是在了悟空性以后,而且已经化解了许多无明习气。

  所谓“合掌礼众”,因大众当中有四众弟子,不宜礼拜,合掌以表示平等恭敬就好。所谓“有人捶詈”必有因缘,无论是什么情形,都应当尽量不要计较,尽量和气化解,随时以“空明自在”之觉悟心应对一切,那才是真正的禅修者。

  所谓“同于称赞”,也就是遇恶不嗔,遇善不喜,平等对待善人和恶人。因为,所有的善、恶、好、坏等等,都来源于自心的分别,都是如幻境界,并非真实。

  另外,所有这些都只应当用来要求自己,而不应当去要求别人,除非自己已经完全做到。佛陀已经完全做到,所以才如此要求弟子们,尤其是那些求证耳根圆通而禅修的弟子们。

  为何世尊对于禅修者要求如此之高呢?因为: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必须要把对于身、心两者的贪爱全部舍弃,把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都布施给一切众生,看作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这样才可以彻底消灭偷盗之心。”

  其中有省略,释文已经补出。

  如此不可思议、难信难解之教法,乃是如来的究竟了义之说,原因何在?就在于,只有彻底放舍“我执”,才有可能成就耳根圆通等一切甚深三昧,也才有可能成就清净法身。

  “我执”在哪里?就在大家对于自己身、心两个方面的贪爱与执着。如果大家能够放舍身心贪爱,“偷盗之心”便不会再发生,这便是第三种清净明诲之真义。

  如此之说法才是如来了义教法,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方便教法。

  对此,世尊叮嘱阿难尊者: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你们不可以把如来以往的不了义之方便说法,拿回来据为己有,以为那就是如来教法,因此而误导了初学者。”

  “如果禅修者能够如上行持,彻底放舍身心贪爱,断除偷盗之心,佛陀印可这样禅修的人,将会得证真实三昧与真实圆通。”

  所谓“回为己解”,就是据为己有,把学来的佛法当做是自己的慧解,其实也是一种“盗贪”。假如有人讲经之时每每大言不惭地说:“这个你们不懂,这里面有很多窍门,来,我告诉你们,我来教你们‘如何修证佛法’。”

  诸如此类,这种人一定不是善知识,而是大家认不出的“大妄语者”和“盗法”之人。其实,内心深处,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以佛自居了,完全无惭无愧。更何况,其所说内容都是从经论和古人注解当中学来的,且往往错误百出。请大家擦亮眼睛,务必远离此类冒牌老师。

  有人问:有可能他真是佛呢,是否可以这样说?

  答:首先,释迦牟尼佛之后,弥勒佛之前,这个世界无佛出世。其次,那些大菩萨降生人间,如历代祖师,其证量与佛接近,却都只是替佛宣扬,而不会宣说自己的佛法。为什么?因为,圣者无我的缘故。你教人家“如何修证佛法”,那显然是你的佛法,是你的修证方法,或者,你以为自己就是佛了。

  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祖师,是人世间的大菩萨,早已见性成佛。可是,六祖说法之时,却自称是“东山法门”,“东山”是指五祖弘忍大师,意思是说:“这是祖师传下来的教法,不是我惠能的法。”六祖还明确说过:“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如何才是善知识?请比对六祖大师,在说法之时,至少要有这样平实的态度,而不可以自以为是,甚至把种种世间法和其它宗教内容都掺进来漫天忽悠。此外,还要如实观察他的言行与心地,看他是否持戒,是否能够远离种种贪欲,是否能够做到“四种清净明诲”,等等。

  问:法师,那就请您把这些冒牌老师们好好批判一下,一一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吧,可否?

  答:不可。

  问:为何不可呢?

  答:首先,那些冒牌老师们通常也是修行人,只是不够优秀,尚未见道,习气烦恼比较明显而已。人家也在宣扬佛法和传统文化,或者顺便混口佛饭吃,纵然有不少错误,毕竟还有许多功德,不可以一味批判与抹杀。

  其次,菩萨道之根本精神之一,就在于“不见他人过”,大家都应当这样,我也一样。既要善于辨别“善知识”与“非善知识”,又应当不计较别人的过失,要有充分的容人之量,不可以揪着人家的小辫子不放。

  最后,一切显现都是虚妄的,怎可以当真呢?明白,而不会去执着与计较,那才是菩萨之心,那才是禅修者之心地。

  对于第三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偷盗之心,以及种种贪求之心,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偷盗不障碍禅修的说法,或者大言不惭地把佛法拿来据为己有而误导众生的,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